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探究
一、引言
我们通常所说“历史”,实际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加以界定,其一为真实存在的客观历史,亦即在现在时间节点之前所出现的各类人物、事件等项内容,其依靠文献、建筑、考古文物等形式留存至今,是历史研究的客体;其二则为学习者主观印象中的历史,即依靠对客体进行研究所形成思维印象。对于高中生来讲,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建立于两个历史界定方面的无限接近过程之中,将这两方面拉得越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越成功,其导向功能的发挥作用也就越大。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
高中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高中生所有核心素养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特定表现与吸纳形式,此类素养同历史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密切相关,是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的相应思维品质及能力,其中包括历史知识、历史技能、历史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念等,其中所包含的意蕴是非常深远的,如历史时空观念、历史唯物主义、历史问题解释、家国情怀感触等,皆属历史核心素养的构成部分。其中,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属于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理论指导方法,它最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这种观念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以之为参考,对人类发展历程加以了解,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再者,历史是处在不断变化和流徙过程中的,出于把握人与事物衍生变化特征的考虑,便应当构建一个时间框架,且使时间框架归属于特定的空间范围,由此造成了学习时所需要的时空概念,这亦应当认同为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性要素,如果能够将时间同空间进行合理结合,才能继而做到融古今为一脉,达体用为一炉,产生科学的认知效果。另外,我们可以认为史料证实属于必要的历史学习方法,属于历史核心素养取得过程中的环节保障,学生借助对史料的感知、分析、评价等,从中找到为我所用的信息内容,产生对于历史的基本客观认知,在此基础上的历史解释,以及由此形成的历史情感、价值观念,特别是家国情怀等,均可谓之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教师达到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效果的准备
(一)转变关注点
为了更好地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教师首先需要对自身关注点进行积极转变,使思维方向产生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养习得与培养,也就是要在教学之前,乃至教学之中及之后,把关注点真正落实到如何养成核心素养上面去,由原来的致力于探讨教什么,转变为致力于探讨学生学会了什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真正让历史教育渗透到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去,使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均能得到呈现,一方面为学生奠定坚实有效的知识储备、技能基础,另一方面也应当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得到培养,带动学生更接近于核心素养的要求。与此同时,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之中,高中历史教师还应当对课程观念进行调整,思考怎么样把知识培养变化为素养培养,亦即认识到,只有可以成为素养的知识,才真正值得向学生传输,并因而掌握这种素养类知识的传输方法。事实证明,只有历史教师这样想,且这样去做了,才能清晰梳理核心素养的认知,以便更好地实施课程改革,彰显教师的个性化特点,保证学生在每一次课上都能有真正的收获。
(二)认清目标点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双向进取的过程,它既要关注学生对核心素养的习得,也要关注核心素养导向下课堂的实效性,为了保证这两种效果的实现,教师应当明确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做好相应的教学调整,如前所述,按照“核心素养”概念的基本认知,再参考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认为历史核心素养包括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情感及价值观念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合理化渗透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历史教师能够于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化渗透,也就是说,要让核心素养同具体教育过程统一起来,以起实现历史核心素养教育的真实化,而非仅停留于空洞的理论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具体的教学过程一定要保证核心素养的统摄功能,教师在此统摄功能下,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效介入,介入时可以从多个环节着手,比如对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对合作探究的有效组织、对情境问题的积极创设、对情感体验的促进增强、对多元评价的理性构建等。
四、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为了满足上述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目标,且让教师准备工作真正得到落实,在讲授具体历史内容时,可以从下述几方面做出策略上的调整。
(一)以核心素养引导评析历史事件
人们在对某个具体历史事件进行评析时,很容易带有主观色彩,以自身背景对事件的合理性、影响作用等加以理解,造成了主观历史与客观历史的疏离。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当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相关历史事件过程中,应当积极避免自身感彩的过多介入,从而保证不会因自身主观情绪影响学生的正确判断。比如在讲解到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强化问题时,教师即需要以客观的立场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在图片中让学生看到汉朝、宋朝、明清等几个不同时期,皇帝与朝臣在议事时候的状态,让大家分析几张图片中存在的差异。学生很容易能够发现大臣从最初的坐而奏事,到接下来的站而奏事,最后是跪而奏事,可谓越来越谦卑低下了。接下来,教师以明清时期历史为大背景,带领学生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接下来教师则要求学生回到现实环境中来,重新审视我国古代君主制度强化的影响。这种利用图片进入真实情境,再还原到现实加以理性思考的做法,是以核心素养引导评析历史事件的合理途经,有助于帮助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等方面能力的进步,且可以使之将历史思维应用到平时生活里面去。
(二)以核心素养引导开展史实教学
教师在给学生提供历史事实时,一定要保证知识传播的真实无误,这是因为史料对于学生评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具有基础性作用。为此,教师一定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每一项知识点都加以认真核对,用负责任的态度,帮助学生接触这些内容。举例来说,当讲解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有关内容时,其中会涉及君主制度演变知识,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教师要按照时间轴的变化,向学生提供各个时期君主制度的史实,像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秦汉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到明清的君主集权制度演变等,使学生在真实史料的带动下,自主总结历史演变规律,且进一步分析这种规律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在此过程中,教师亦需要以史料为基础,帮助学生分析其间的关键点,以保证学习效果即核心素养导向的完善化。
(三)以核心素养引导历史观念进步
唐代名臣魏徵去世时,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事实正是这样,人们借助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可以由此产生有益于自我发展的人生启示,这也是历史学习于现实有所裨益的重要方面,是核心素养中的关键性引导作用。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具正能量的历史观念引导,让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念的带动下产生尊重、自由、自信、平等等思维观念。比如在接触到中国近代反抗侵略、求取民主的思潮内容时,既要让学生了解到从1840年开始,各国列强的侵略同我国人民顽强不屈的反抗斗争事实,也要让学生同时意识到我国人民所处境遇及反抗的决心,即史实与情感两者兼顾,以带动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与巩固。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在学习、、等项知识内容时,真正理解我国革命变化及发展的总趋势,了解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并在潜意识里产生尊重他人、人人平等的思想。总而言之,教师利用把历史知识和相关精神内涵结合起来的办法,会让学生主动挖掘历史史实所附着的思想内容,且使学生能够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对这些思想内容进行有选择的吸收,成为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总结
对于当代高中生而言,历史学科中的知识内容同自身生活是存在一定时空距离的,因为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其对历史的深度体验变得非常不容易。而同时,由于教育理念的不落后、教育实践经验的不完善,课堂与学生也同样有着相互阻隔的问题。这两种阻隔的破除要求,给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若是教师可以用核心素养为导向,依靠其对学生的学科专业要求,从事件教学、史实教学、核心价值观教学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改进,以抽丝剥茧般的耐心,和学生一道投入到身临其境式的历史现场中去,将有可能让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思考历史人物、历史背景,增强其批判与反思的能力,向着理想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状态前进。
参考文献:
[1]张华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节要素设计探析———例谈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18(2):44-49.
[2]李熙.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以时间观念为例分析[J].新课程(下),2015(13).
[3]朱能.改变学生“简陋思维”的历史解释教学[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03:20-21.
[4]虞文琳.“历史解释”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03.
[5]王少莲.选用“间接史料”需理解“中间人手”的时空与观念[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03.
[6]栾永强.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7):190-191.
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2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来源于自信。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已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以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局大的能量,最终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我班有一位同学,平时不爱提问也不爱发言。在上《范进中举》这一课时,分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其他同学都结合课本内容谈了胡屠户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趋炎附势、爱财如命、嫌贫爱富……只有那位同学在座位上轻声说了一句:“其实胡屠户也并不全是坏的。”他的这句话引来了一片反对之声。甲学生说:“胡屠户这个人,眼里只有钱,范进没中举时就是‘现世宝’中举了,马上会有钱了,就是‘贤婿老爷’这样的人,还会有好的一面?”乙学生也表示:“胡屠户这个人,只要看他抓银子这一场面,就足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在众多学生都发表完了自已的看法后,我微笑着对他说:“你的想法不一般,我想知道得更具体一些,你能说说吗?”那位学生低着头轻声说:“我觉得胡屠户也不是无故骂范进,他把女儿嫁给了范进,但范进却养不起家小,时常还要靠他,而且常常让全家挨饿,有这么个女婿,当然骂他,这是恨铁不成钢啊!”他说得有道理,在他说完之后,我给了他热情的掌声,同学们也投去赞赏的眼光,那位学生的自信得到肯定,使他受到了鼓舞。自那次之后,他的自信心越来越足,提问发言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事实上学生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的作用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语文的学习。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都注重以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充实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抗挫折能力。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学期,我为了让学生适应议论文这种文体,掌握它的论证方法,进而学会说理,在班上搞了两场辩论比赛。辩论前把题目要求及应准备的材料告诉学生,指定八位优等生分成两组作为辩论的正方与反方,把其余同学分成两组,分别为参加辩论的同学找材料。
同学们在找材料的过程中学会了论据收集的方法,在辩论中懂得怎样突出论点、说明事理。第一场辩论由于准备不足,学生一时无法适应。第二场辩论大有进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心理素质。
为了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古诗词,我搞了一场古诗词朗读比赛,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在朗读中要求学生口齿清楚、诗句朗读流畅,读出情感。教师在点评时做到重表彰、重指导,赞誉中等生和差生的优点,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后来搞的名著知识竞赛,采取报名参加的方法,结果大多数学生报名参赛,连差生也敢于自愿报名,迎难而上,最终,这次活动也获得了成功。
三、进行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有这种状态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自我约束——意志。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意志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意志总是以情感作支撑,情感乃是意志的推动力。由于语文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首先,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结合教材介绍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优秀杰出人物的事迹(包括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革命先烈等),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艺作品的人物形象,以及学习学生自周围的典型,从而让学生从榜样中汲取食粮,磨练意志。
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3
一、核心素养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落实意义
核心素养与高中数学教育的结合教学,对数学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自身能力的成长都有积极的意义。新课改的发展趋势下,高中数学教学理念的改革成为教学发展的重点,核心素养则成为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通过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可以转变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转变为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让教学顺应时代的培养要求,促进高中教学体制的改革。对于学生来讲,核心素养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对人性以及人的能力进行培养,对与数学与核心素养培育的结合,是促进学生自身能力以及自身学习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因而二者的结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对高中数学教育也更具实际的意义。[2]
二、核心素养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落实策略
1.构建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创新数学教学课堂
学生通过高中以及大学的学习,能掌握基本的社会生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学习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都有较高的培养要求,这就是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更加使用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对于高中的数学教育来讲,就是对教学理念以及核心素养的观念进行落实。根据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分析,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观念有一定局限性,从而导致核心素养教学课堂的效果得不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因而,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对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教学进行研究和分析,创新课堂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需求性人才以及综合性人才进行培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让学生得到理论和实践运用的双面成长。其次,在对具体的数学知识进行讲解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遇见问题时有自主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技巧的提升。[3]
2.将高中数学与情景教学相结合,营造核心素养培养氛围
情景教学是优化教学课堂的重要的一种方式,可以带给学生真实的体会,并且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根据具体讲解的知识点设定合适的课堂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情景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激发学生?⒂胧?学课堂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统计的基础知识时,可以构建以统计为主题的情景课堂,让学生学习到认识到统计所具备的特点和具体的运算技巧。教师事先通过故事的方式构建情景,先在课前用疑问的方式引进课堂内容,如果有100本使用过的课本,让学生通过抽取其中一本进行磨损程度以及新旧程度的分析,然后通过这一样本来概括其他书的情况,让学生对这样的分析方产生兴趣。在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入统计具体知识点并进行讲解,然后系统化的为学生整理和归纳之前故事中所体现的知识点并对故事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解答,加深学生的理解的同时,又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再例如,对概率的知识点进性讲解时,可以为先为学生讲解概率的概念,然后再进行情景构建。在生活中时常会遇见概率相关的问题,(2016年全国I高考题)某公司的班车在7:30,8:00,8:30发车,小明在7:50至8:30之间到达发车站乘坐班车,且到达发车站的时刻是随机的,则他等车时间不超过10分钟的概率是多少?鼓励学生在平时上学时对该问题进行实践,然后再引入概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进行学习,既理解知识的意义又学习到知识的用法,落实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和进步。
3.丰富数学教学模式,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高中数学的内容是比较复杂难懂的,仅仅依靠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得教学课堂的枯燥和无聊,学生也会没有学习的激情,不利于学生数学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进步。因而,让数学教学课堂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是促进教学成效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关键。教师在实际的数学知识点讲解时,结合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案选择合适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有提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进步。例如,教师可以设定疑问课堂,定期组织用一堂课来对学生近段时间数学学习的难点和问题进行解答。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学生的数学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同时也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对问题和难点进行总结也是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判定能力,在课堂的提问也活跃课堂的气氛,锻炼学生组合语言和表达能力。另外,多媒体也是丰富教学模式的一种工具,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的课件,还可以通过视频和图片立体的传达数学语言以及拓展更多书本教材以外的知识,在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推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
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4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重要问题;分析
一、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其实指代的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和技能、流程和模式以及情感和r值观等层面之上的具现化表现,是学生在接受了历史与社会学科教育之后可以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的,带有一定程度的本学科特性的人文品质以及重要综合素质,一般情况之下来说是由空间感知、历史意识以及综合性思维等因素构成的。
空间感知在这里指代的是不同维度之下人类生存空间的感性、理性认知流程,其中包含的是区域认知以及人地观念。区域认知在这里指代的是,在对各种类型的空间认知工具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针对区域中包含的位置、特征以及差异性等相关因素做出解释,从而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客观、准确的地理层面上行的认识;人地观念,指代的是针对人地关系形成的认知、理解,以及自此基础之上做出的判断。
历史意识指代的是在对实际社会现象进行观察以及形成认识的时候,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形成的自觉性反应,其中包含的是历史理解、历史判断以及历史认同性等等。历史理解,在这里指代的就是在对史料展开判别的基础上,针对历史事件、人物以及现象来做出有主观性的解释说明,从而在此基础之上也就可以形成客观准确的历史认识了;历史评判,指代的是针对历史人物、事件以及现象,站在现实和价值观等层面之上做出评价抑或是判断工作;历史认同,指代的其实就是从历史的层面上对自己的国家、文化以及政治等形成一定的认同感,总而言之就是认识、情感以及态度层面之上的综合性表现。
二、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问题
教学重要问题指代的就是在课堂教学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为了可以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而需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解决到的学科重难点问题。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重点问题,其实指代的也就是在社会与历史课程课堂教学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为了可以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抑或是实现教学目标而需要解决掉的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教学领域中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既是教学难点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问题)。
三、解决历史与社会教学重要问题的过程中应当使用到的措施
教学重要问题其实都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征的,因此在找寻解决措施的过程中需要联想到的就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也是一种学习模式。具体点来说,综合性学习指代的就是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之下,学生将综合性学习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作为载体,在施行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等学习模式的基础上来主动的获得知识技能,使得综合性能力得到发展,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图表应用措施。在对地图、图表等各种辅助认知工具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来使得学生本身的空间感知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需要从地图和相关图表中得到有用信息,在从图表中找寻有效信息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对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进行培养的;另外一个层面之上学会使用地图和图表表示区域自然、人文环境呈现出来的特征,逐渐的对各个地理要素相互之间呈现出来的关系形成较为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自然也就可以使得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了。
史料证明措施。在将史料作为依据的基础上来对历史和现实问题形成认识并展开调查研究工作,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较为重要的。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使得史实可以构建在极为充分的证据之上,比方说针对“富庶的四川盆地”这一个章节的内容展开教学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依据教师展示出来的图片、视频的基础上,逐渐使得学生对日军侵略中国的历史形成明确的认识。其次在对历史性叙述展开解读的基础上,就可以让学生逐渐对历史形成准确且客观的认识了,比方说引导学生在对史料展开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主观性结论,并在研究分析工作结束之后将自己得到的主观性观点以及支持这个观念的理由阐述出来。
参考文献:
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养价值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进行积极培养,采用创新的方法进行优化,从而才能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起到积极作用。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利于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效率提升,教师只有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水平。
一、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养价值体现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进行针对性培养显得比较重要,从以下几点培养价值进行阐述:
(一)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历史课程教学中涉及的内容都是理论性的,为能提高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质量和积极性,这就需要从对学生解题能力培养方面加强重视。而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对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有着积极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史料素材,从中找到解答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质量[1]。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提高学生历史知识学习兴趣,这对学生高效学习历史知识有着积极意义。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中,为学生提供趣味性的史料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解决,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三)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进行培养是比较重要的任务,而通过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教师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内容,让学生从史料当中探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结合史料进行梳理学习的历史知识内容,这对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质量有着促进作用[2]。
二、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策略
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为能促进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目标实现,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策略的科学实施,以下几点培养策略可供参考:
(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史料意识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应用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升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史料意识,促进学生灵活运用史料内容来找到解答的思路,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水平[3]。对此,教师可通过为学生呈现丰富史料资源,让学生对史料类型能够进行明确,帮助学生能够真正地找到学习的思维,这对学生树立正确史料的意识有着积极作用。史料有着不同的类型,如文献史料、口碑史料、声像史料、实物史料、结合不同的史料内容让学生能够对历史史料有更深的认识,帮助学生能形成正确的史料的观念意识,这是促进学生历史知识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例如,历史课程教学中为学生讲述古代四大发明的内容中,如通过为学生展示司南以及金刚经图片实物史料内容,让学生在对这类的史料类型有明确的认识,从而调动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让学生在观看史料的过程中,能够对中国四大发明有更深的认识了解,从而才能真正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起到积极作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水平。除此之外,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搜索史料内容,让学生掌握史料收集的方法,这对加深学生对史料的应用意识,形成正确的史料实证观念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二)促进学生史料真伪价值判别能力教师在对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素养培养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以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为目标,通过结合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积极优化,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能力素养。史料的内容有真有伪,其价值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史料的真伪判别以及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比较重要,这是帮助学生认识正确的历史的重要举措。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辨别史料真假的有效方法[4]。例如:教学中,通过二重证据法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辨别史料的真假,如造纸术的知识点学习中,为学生呈现相应的材料,一个是《后汉书·蔡伦传》当中的一段介绍蔡伦的文字。还有的是《博物志》以及《后汉书集解》当中对材料造纸的相关记载。通过史料内容的整合,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以及运用的材料,这样就能让学生明白蔡伦只是对纸进行了改造,而不是发明。所以在史料的运用下,这就能够帮助学生对史料当中的真伪进行判断。也可结合性质对史料的真伪进行判断,由于史料的内容以及类型比较丰富,实物史料能最为真实地对历史进行反映,所以可靠性也比较突出,口述史料以及文学作品在论证历史问题方面要能具体分析,通过结合性质的方式来对史料的真伪进行辨别,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史料实证的素养。而在对学生史料价值判断的方法传授中,这就需要让学生明确第一手史料价值要比第二手史料价值高,间接史料价值要能结合作者地位以及立场和历史背景进行全面性分析。
(三)提高学生史料解读以及应用能力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进行培养,要将学生史料解读和应用能力作为主要培养任务,让学生运用史料内容来解决历史知识当中的问题。解读史料必须能从读史料着手,学生自身要能对史料内容进行全面阅读,了解史料中所传达的信息,通过信息来判断其价值,加以合理运用[5]。学生只有结合史料内容进行准确的分析,了解其传达的信息,正确归纳其中的信息,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史料信息应用的能力。如在教学中为学生讲述内容时,教师可通过为学生呈现一段史料内容“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通过教师所提供的史料内容能够发现,材料当中陈嘉庚和黄炎培都是讲述救国之路,学生就要能够对材料当中所传达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对其教育救国这一核心信息进行归纳,抓住关键的词汇,反复进行推敲,从而才能真正地解读史料内容。而在对史料进行运用的过程中,也要能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落实,从全面性要求方面加强重视,将史料当中所表达的核心信息要全面性地运用,如造纸术不能由于《后汉书》当中记载有“蔡伦以树皮、麻头及旧布、鱼网为材料制作出蔡侯纸”就说明是蔡伦发明造纸术,要注重和其他的史料内容进行结合,从而才能真正有助于将史料正确地运用。另外,史料的运用也要能够从发展以及长远的要求相结合,有的史料的提供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的,而在回头看当时的史料内容时,就需要采用发展的角度进行谈论,和历史规律以及趋势相契合。如在对进行评价时,可以说失败是必然的,因其维护腐朽的封建社会,和历史规律以及趋势相悖。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时,要充分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为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当增扎西.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7):291.
[2]陈伟民.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0):76-77.
[3]戴建华,李霞,陈庚.关于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中的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103-104.
[4]韩萍.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J].华夏教师,2019(9):36.
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教学;综合素质;活动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81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师生必须对其加以重视。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的要求。要想更好地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历史教师队伍。为此,历史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道德修养水平,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具备良好的情操和性格。
为了提升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我们可以组织他们外出考察、参观等,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或邀请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到校做讲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要鼓励教师阅读历史专业书籍和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让他们能更好地对历史教材进行专业性的把握。
对历史教材的专业性把握,应本着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切忌讲假话,讲大话,讲空话。一切真的、善的都是美的,历史教学如果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美,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当代社会已走入信息时代,学生的历史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并且和教师处在同一个平台。教师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总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识的掌握和良好性格的养成。如何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不同看法,能集中反映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如果教师宽容、理解学生,就等于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给了他们足够的助跑距离,使他们能够展翅高飞,有所作为,反之,则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到的只是专制与非理性。
二、引领学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课堂是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知识宝藏。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中的这些知识,组织学生思考、探讨、交流,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汲取这些文化营养,充裕自己的头脑,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适时的启发。
如“文字的演变”,通过展示从甲骨文到大篆体“马”的演变,引导学生思考:在此期间文字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学生不难发现,原先曲折象形的线条逐渐被拉直拉平,方形圆形的团块被线条所取代,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
如“孔子”,教师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孔子有关教育的言论,使学生意识到古代圣哲的观念直到今天仍有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完全摒弃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一大损失。
如秦汉时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魏晋南北朝时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句,宋朝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清朝扬州八怪的绘画作品等,均可作为课堂师生共鉴的材料。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表现方法去品评、赏析,而且要学生去思考作品本身蕴藏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而深邃的,区区几本历史教材无法将其全部涵盖其中,只能展现部分历史文化现象,更多地需要学生自己去揣摩与搜寻课外阅读材料,进而理解、消化、整合、升华。作为教师,应率先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触摸中国传统文化之脉搏,形成自身的传统文化品格,以应对当今瞬息万变的各种文化现象。这样才能使现实的历史教育与丰富的传统文化有效结合起来,推动新的一代以自身的文化品性去创造中国美好的未来。
三、通过多样的活动体验,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学生从课堂教学和书籍中获取的知识虽然不少,但能真正内化为自己文化认同的却十分有限。教师可根据中学生的认知及心理特点,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地方自身资源的优势和特色,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为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使课程具有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功能,使传统文化更具亲切感、亲和力。
学生通过对经典的阅读,修身益智,在浸润经典文化中传承文化,提升素养。如教学“惠山泥人制作课程”时,组织学生走进泥人博物馆、古运河窑址博物馆等进行体验实践,并通过泥人制作,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手,进一步了解家乡文化和民间工艺,提高审美情趣。又如组织学生以校园、社区、家庭为背景,通过寻找、捕捉身边的真实故事,以“微电影”、小报道的方式,反映普通人“诚实、谦让、孝顺、勤奋、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等真善美,使学生在发现美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再如利用春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区探究“楹联文化”,参加民俗活动,听社区老人讲述传统故事。让学生用画笔创作有关核心价值观和民俗文化的四格漫画,为社区的居民书写春联,用行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外,还可组织学生通过参加社会上的一些传统仪式活动来了解传统文化的习俗内涵,如中秋祭月仪式等,让学生通过学习古代礼仪能深入体会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