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盈利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农业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农业盈利模式

智慧农业盈利模式范文1

立体城市最早是中国知名企业家、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于2009年12月8日,在哥本哈根“中国商界气候变化国际论坛”上,阐述的新型城市建设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在大约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造一个建筑面积约为600万平方米,可容纳10到15万人口的中密度建筑群。

立体城市的缘起,有着独特的背景。30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每年有1800万人口由农村涌入城市,盲目的地域性迁移和城市缺乏规划自由生长模式,造成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拥挤等一系列城市病。

立体城市正是基于对当下中国城市发展的深入思考和城市病的积极探索,在以产业主导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的一种综合解决方案。

西咸的实践

西咸新区是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成区之间,规划控制面积882平方公里。

为破解“摊大饼”式城市病的问题,西咸新区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理念,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现代田园城市。2012年9月25日,西咸新区秦汉新城与北京万通地产公司签订立体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从城市环境、交通、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探索城市立体发展。2013年7月26日,西咸立体城市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核心开发建设区1.57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投资总额约300亿元,将在7年时间内,建设容纳8万常住人口的微型城市。

立体城市以产业为先导,引导城市化健康发展。在西咸新区立体城市中,引进具有高就业系数、高需求弹性和高持续增长性的医疗保健、教育科研等产业,以医疗健康产业作为核心产业、以立体农业、基础教育、科技研发为先导,实现居住人口中50%左右劳动力人口在城内就业。同时,把立体城市周围的农业变成都市田园农业,节省空间、节省土地、带动当地农村人口就业,为当地农民创造或提供就业机会。

利用平台模式,创造城市化新思路。城市化的核心是人口聚集和经济资源的聚集,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效应。西咸立体城市以研发设计平台(城市系统研究机构及规划设计公司)、融资管理平台(投资公司、基金等)、产业驱动平台(医疗产业机构、IT及教育机构等)、资产运营平台(基础设施公司及机构)、城市管理平台(智能管理系统开发及运营公司)五大平台为核心,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操作系统和集成平台。利用平台,做好城市整体规划和服务,推动公共政策创新,让资金、产业、人才汇聚,发展良性的城市生态圈。目前,西咸立体城市已实现与数十家策略联盟伙伴合作。

发挥城市体验中心和实验室两项重要功能。西咸立体城市的建筑通过内外双连通方式,将建筑群连通成一个无障碍的整体,充分利用连廊,为现代立体农业搭建“绿色、和谐、能源、全能、科技”载体,既是城市产业,也是城市景观。在这个小小的城市空间里面,城市功能是全方位的,包含办公、居住、酒店、医院、教育等,形成西咸立体城市的超级体验中心。以“微城市,好生活”为城市生活理念,在立体城市的15分钟步行范围内,提供全年龄人群的一站式全生活需求。

五个理念

竖向发展,将城市发展从“摊大饼式”向“三维立体式”转变。立体城市将以往分散在地面的各种设施,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垂直分布在立体的空间结构里,通过垂直空间的集约化设计,大大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把原有平面无序延展的城市集中起来,向垂直空间方向拉伸,改变原有居住模式,高效利用了土地,为城市里自然与城市农业发展留下空间,推进城市立体竖向发展。

大疏大密,立体城市分为开敞田园和集中居住两部分。立体城市把建筑集约在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展高端服务业、绿色低碳、持续发展、先进技术于一体的微型城市,形成“大密”的城市发展形态。在城市周边开展观光和生产型农业,不仅为居民带来了绿色写意的田园风光,还创造出“人在园中,城在田中”美丽景致,体现了立体城市所倡导的景观绿化和生活生产兼顾的双重功能,形成“大疏”的田园观光区。

产城一体。立体城市不仅具备现代化城市功能设施,如住宅、商业、酒店、制造业、学校、医疗卫生设施、立体农业等,充分满足人们的城市生活需求。而且,通过发展产业为生活在城里的人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解决传统规划单一的城市区间人流走势,形成城市内部的流动和活力。这样既减低了内外交通压力,又创造了本地的经济价值,使人们真正生活在全功能城市空间中,形成城市产城一体的可持续模式。

资源集约。立体城市基于可持续城市设计框架建设,运用绿色建筑体系的设计和应用,使建筑总能耗下降30%,达到世界最先进的绿色建筑评定标准。从交通规划上看,立体城市交通以步行道路和公共交通道路为主体,建造可步行的城市交通,提倡零碳出行,降低对机动交通的过分依赖,打造绿色低碳的交通网络。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看,立体城市将使用冷热电一体的三联供系统,通过一体化运营,合理配比能源供应,大幅减少能源浪费,大量减少碳排放量,形成低碳城市的生活空间典范。

智慧管理。立体城市内部将运行各类城市智能管理系统,如智能医疗,智能农业、智能学校等。在立体城市中嵌入前沿智能管理系统,提供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及城市居民生活全域性智能化服务。通过先进的电子技术和智能的终端系统,将“人、机器、地点、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智慧城市。

三个模式创新

城市开发模式创新。立体城市以大疏大密的城市竖向发展理念,改变了城市原来的生理结构,将原有的“摊大饼”式平面布局转变为向立体竖向空间的发展,更节地、节能、科学、环保。同时将节省出来的土地退耕还林,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实现“人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在田中”的城市结构。

商业模式创新。通过知识产权+专业能力与服务的“迪斯尼”模式,企业不再是单一土地开发商,而是城市建设运营商,通过平台系统,整合与城市建设、居民生活相关的各方资源。通过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城市插线板”,吸引产业和合作伙伴共同生长。改变企业用地的需求以更少量的土地,通过新的城市操作系统,创造盈利空间和盈利模式

智慧农业盈利模式范文2

目前,中国养老产业存在三大瓶颈,首先是投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不清楚,导致企业犹豫、观望。如果金融市场不开放,资本是不会愿意进入的。其次是模式问题。做养老健康的企业大多亏损,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投入的资金受到政策和机制的制约,还要对接很多的部门。最后,专业人才也很缺乏。我国现有护理人员总量与老龄社会需求量相差甚大,缺口至少数百万人,农村和基层护理人员短缺更为严重。

人社部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5》显示,全国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规模不断增长,空账率已超九成。2015年,全国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已经超过4万亿元。与此同时,个人账户基金从2014年的5001亿元下降到3274亿元。账户里实实在在的资金还不到十分之一。《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6)》指出,我国老龄化呈现三大特征:老龄人口增加快、农村老人多、女性老人多。预计到2055年,我国老龄化将达到峰值,老龄人口将达4亿人。

养老政策分析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养老床位整体不足和现有床位大量闲置,是严重的供给侧结构性失衡,故养老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将是2017年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这也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将深度融入养老领域中。创新思维、创新技术、横向纵向协调发展、坚持绿色理念、建立开放合作的系统、充分开展资源共享,都将是2017年养老领域的发展方向。具体要求如下:

宏观政策要稳。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对指2017年经济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宏观政策不会有大的改变,中央将加大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预计2017年养老产业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产业政策要准。从国家精准扶贫思路可以看出,产业政策将更加聚焦于具体问题,通过问题导向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养老产业也是一样,市场开放程度不够,民间资本参与不畅,中央就出台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政策,预计2017年政策出台会更加精准,更可以落地执行,解决具体问题的力度也将加大。

微观政策要活。养老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全部由政府管,到政府管好该管的、该放开给市场的放给市场的发展过程,过去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局面将得到改变,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将进一步厘清。比如,对养老地产、养老机构等具体的养老业务形态,在微观方面将会更加灵活。这种变化从养老机构的收费管理方式就可以看出来。南方某省曾出台过文件,要求养老机构在调整收费标准时必须报三个部门备案,到后来提出,公办公营的养老机构执行政府定价,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执行政府指导价,民办民营的养老机构执行市场价。从中,我们能够看到政府正在逐步回归自己的位置,更好地让市场去发力。

改革政策要实。“养老那些事儿”前段时间就养老政策的落实情况,做过一个调查,仅10%的人认为养老政策的执行情况很好,大部分人认为养老政策的执行情况不理想。中央要求,改革政策要实,要实实在在,要可以落实,要务实,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

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也是总理一再强调的,养老服务由政府托底,这部分由政府负责解决。但具体托底的详细内容包括哪些,比如说,什么样的人群是由政府托底的,哪些服务是由政府托底的,还不够明确、细致。政府解决好托底的问题,其他的放给市场,将是2017年养老发展的趋势。

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养老服务业的供给侧如何改革,是所有与养老相关的人员需要认真思考和有效落实的。

养老产业大趋势

展望未来,2017年养老产业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五点:

第一,2017年是养老政策的集中落地年。各省市以国家出台的各项养老产业相关政策的要求为基础,根据本地养老的实际需求、市场特点等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文件,集中抓好政策的落地工作,从而满足快速扩大的养老市场需求。

第二,养老产业投入速度提升,且对经营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我国老年人数大幅增加和养老市场快速扩大,又有大量优惠、鼓励政策出台,会有大量的资本进入到与养老相关的行业。但如何提供优质的差异化服务,如何成功地实现养老产业的盈利,都对养老院的建设、定位、标准化服务、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乏运营能力的投资商,将无法在养老产业中实现盈利,最终将退出养老市场。

第三,养老方式不断趋向多元化,商业模式也会不断完善。由于老人养老需求上的差别,不同的养老方式不断出现,大量投资者在摸索合适的商业模式。因而,随着不同养老方式的不断完善,会形成各不相同的养老方式,来满足不同老人的养老需求。

智慧农业盈利模式范文3

关键词:国内 智慧景区 文献综述 研究方向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部分传统景区开始优化产业结构,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发展智慧景区的热潮。在学术上,有关智慧景区的文献也明显增多。国内学者开始探讨有关智慧景区的发展问题并尝试提出指导性意见。与此同时,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更追求个性化的旅游体验,这也给国内景区带来新的挑战。在多方作用下,我国智慧景区的发展逐步成型。本文在整合相关文献后,尝试提出未来智慧景区的研究方向,希望对我国未来智慧景区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智慧景区的起源与概念

(一)智慧景区的起源

智慧景区是在“智慧地球”及其在中国实践的“智慧城市”、“智慧旅游”背景下产生的。[1]在2008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先生在纽约市外交关系会上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并指出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2]在2009年11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决定将旅游业培育成国际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为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3]在建设“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的背景下,作为旅游业核心要素之一的旅游景区为了顺应时展、打破数字景区建设的瓶颈,“智慧景区”孕育而生。

(二)智慧景区的概念

智慧景区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来看:

广义的“智慧景区”是指科学管理理论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集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低碳智能运营景区。这样的景区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4]

狭义的“智慧景区”是“数字景区”的完善和升级,指能够实现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运营,能对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进行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的景区。

广义的“智慧景区”强调管理因素,狭义的“智慧景区”更强调技术因素。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智慧景区,其最终目的都是让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也就是说,广义与狭义都只是智慧景区定义的一种延伸。我国智慧景区的发展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但是智慧景^真正的准确概念仍没有达到共识。

近年来,国内学者不断对智慧景区的概念进行完善,尝试解释出智慧景区所蕴含的各个方面。(见表1)。

通过表1可以明显看出,国内学者在一些方面是有共识的。比如,学者们在给智慧景区下定义时均提到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创新的服务理念和与时俱进的管理体系等因素。不难看出这些因素对智慧景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表明,智慧景区的学术研究已经进入了萌芽期,但还有待完善。

二、国内智慧景区的研究现状

通过CNKI检索可知,国内智慧景区的发展态势良好,智慧景区的相关文献数量正日益攀升,但我国智慧景区的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智慧化设施不完善、信息化管理不先进,还没有真正达到理想化状态。本文从智慧景区的智慧化设施、信息化管理以及游客满意度三个研究方向出发,探讨我国智慧景区的研究现状。

(一)有关智慧设备方面的研究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景区的设施走向智能化。景区为了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开始斥资建设各类智慧设施设备。但由于这属于景区自发性的发展,故部分智慧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些许问题。在这样的状况下,国内学者开始将研究方向放到智慧景区的设施设备上。学者通过研究发展态势良好的智慧景区,改善国内智慧景区建设上的不足,从而提高国内智慧景区的整体运作效率。

通过CNKI的搜索也确实可以看出有关智慧设施设备的文献颇多。如,高伟在《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体系建设》一文中就提出“通过把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信息传感设备植入门票、公路、建筑、电网等景区的各种物体中,可以实现对景区更透彻的感知。”[11]又如,柳红波也指出:“目前我国智慧景区大多已经实现智慧景区“一卡通”功能,即游客在对门票充值后,可以将其用于景区内的餐饮、住宿、购物等一切消费活动。”[12]方成伟也在《祖园敞园改造及管理问题初探》中提出:“将景点手机语音讲解导游系统、景区及周边GPS自助导览系统、智慧停车场管理系统等智慧旅游项目投入到智慧景区的建设中,力争让游客得到出行便捷,玩中尽兴,玩后满意的惬意游玩体验。”[13]智慧旅游专家李云鹏曾也曾在其著作中举出南京移动公司在玄武湖、红山两家4A级景区搭建智慧景区综合地理信息平台的事例,南京移动公司将游客导航系统、客源分析系统、智能监控系统等“智慧化功能”融入平台,为游客提供了更强的旅游体验感、更便捷的旅游信息化服务[14]

综上所述,可见国内学者对智慧景区设施设备方面的研究十分广泛。学者们通过实地考察、实地调研等研究方式,以具有代表性的智慧景区为研究对象,从多方面研究智慧设施设备,以便为国内智慧景区设施设备的建设提供意见。随着国内学者对智慧设施设备的研究深入,智慧景区在建设它的问题上,成功达到了事半功倍,国内智慧景区的设施设备建设趋于完善。

(二)有关信息化管理的研究

方德满在我国智慧景区发展研究中指出,我国传统化的景区管理体制、理念难以适应智慧景区所要求的高效管理目标,会影响智慧景区的建设进程。[15]智慧景区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各传统景区开始逐渐打破传统体制的僵化局面,毕竟传统景区的管理以及信息技术都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现在对于智慧景区的要求和期望。

宋磊、林洪波和王绪华在《泰山景区公共信息视觉导向系统设计应用研究 》中曾指出泰山自建成应用景区信息集成平台后,成功地应用于泰山景区的虚拟旅游服务、客流监控与管理、病虫害监测等多个方面,这对于提高泰山景区各类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推动泰山景区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6]在此之后,莫洪源、蔡建民和刘广在《以共享平台为支撑的智慧景区建设》中以智慧颐和园一期为例,提出了园林、古建、文物等业务子系统的使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这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大量详实的数据依据,为智慧景区各部门业务管理的精细化与保护智能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7]杨俊博在《“互联网+智慧景区”龙门模式与河南智慧旅游发展》一文中曾提到,河南洛阳在龙门石窟进行“互联网+智慧景区”的龙门模式。其注重大数据、为游客提供了高品质的服务,实现了与游客的互动、与腾讯总部进行跨界合作,提升了游客旅游体验的品质以及游客满意度的同时,促进了河南智慧景区的建设及智慧旅游的发展。[18]

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不仅可以打破传统的景区管理机制,同时对于智慧景区的发展起到了突破性的作用。沈梅在《智慧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指出,信息技术一直以来对旅游行业的支持力度是有目共睹的,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重要性将越来越被业界的专业人士所认可。[19]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使我国智慧景区在信息化管理方面飞速发展。

(三)基于游客视角的研究

相关研究表明,“100位满意的顾客会带来25位新顾客,赢取一位新顾客的成本是保持一位老顾客成本的5倍。[20]因此,我国学者开始基于游客反馈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近年来,智慧景区也越来越重视游客满意度,许多智慧景区为调查自身的游客满意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通过选取游客提出的合理建议,对景区进行完善、优化,从而提高智慧景区的竞争力。

汪侠、甄峰、吴小根认为游客是景区智慧工程最重要的体验者,是智慧景区服务的核心对象。在通过对基于游客满意度视角的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进行评价体系及实证分析后,提出了旅游景区智慧化程度的需求、感知和满意度,这将为景区智慧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引导方向。[21]黎宏宝和吴晶祥通过在苏州乐园进行有关游客满意度的实地调研,得出苏州乐园需在产品体系创新、盈利模式变革以及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改进。[22]张春草和陈楠基于IPA分析法和游客感知视角对清明上河园智慧景区进行构建研究得出,该智慧景区应在基础信息和智能信息系统建设、景区宣传手段、资源配资的优化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建设和优化升级。[23]

随着智慧景区发展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游客在智慧景区建设中的重要性。因此,学者们开始转换视角,从游客的角度来思考智慧景区的建设,通过对游客的调查来弥补智慧景区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不足。

三、国内智慧景区未来研究方向

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对智慧景区的研究热度不减,相关学术文献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但本文在整合近十年的文献成果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国内学者在把控研究方向的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本文在总结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游客感知作为研究支撑,尝试利用新的视角,来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探讨了智慧景区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希望这些能对我国智慧景区的未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智慧景区已有方向的研究

1.统一智慧景区概念。所谓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我国学者对于智慧景区的定义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以至于我国对于智慧景区的概念并没有科学、统一的标准。通过对我国学者的智慧景区概念的总结可以发现一个共性问题,各学者将大量有利于智慧景区发展的因素进行排列并加入定义中,从而形成自己的概念。也就是说,学者对于智慧景区所下的概念还只是处于浅层次的分析。这会限制人们对智慧景区的认识并限制智慧景区其它未探究方面的研究,不利于我国智慧景区的发展。所以,在未来智慧景区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完善智慧景区的概念。

2.深入研究游客满意度。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对智慧景区基于游客视角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对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仍处于浅层次的程度,因此,未来智慧景区在基于游客满意度视角所进行的研究应更深入。本文这里所指的深入并不是从智慧景区已有的智慧设施、智慧科学技术等这一方面出发,而更多的是希望学者们转换角色,真正的从一名游客的视角出发。智慧景区的实质是服务于游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使游客对该景区的满意度大大提升。所以学者在智慧景区游客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中要挖掘游客在智慧景区游览体验中的真正需求,从而对智慧景区的建设提出理论性的支持。

3.加强智慧景区宣传的相关研究。目前通过CNKI、百度百科的搜索,可以发现在智慧景区建设的研究中大部分都有提到要加强智慧景区宣传。智慧景区的发展首先需要提高其知名度,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宣传的不到位,游客的知晓度就会低,不仅会使智慧景区经济受创,还会影响智慧景区各方面建设的进一步优化升级。目前我国智慧景区宣传的大方向明确,即通过线上线下两方面进行宣传,但是宣传效果却并不理想。所以智慧景区对于公关宣传的改革和创新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我国学者应在如何加强智慧景区的宣传、拓宽智慧景区宣传路径等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

4.注重智慧景区的人才培养。“互联网+旅游”的理念逐步渗透到了旅游业的各个环节。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互联网开展线上旅游业务时,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对于新媒体营销、个性化定制、智慧景区建设与管理、跨界复合型等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24]由于智慧景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χ腔劬扒的信息发展的推广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因此研究如何培养智慧景区人才对于智慧景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景区信息化程度越高就意味着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高。除少数景区外,我国绝大多数景区均依靠外援进行方案制定、系统实施和维护,没有自己培养的固定专业技术团队。[25]我国大多数的景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在接受以及掌握新科技的能力方面较弱,在景区管理方面钻研学习的人才稀少,造成景区管理方面人员的缺失。

我国智慧景区人员素质偏低、相关专业人才缺失的问题已经有部分学者提出,但是对此的解决方案却一直没有提出。因此,对于我国如何提升智慧景区人员的素质、如何培养智慧景区相关人才等方面需进一步的研究。

5.资金支持方面的研究。景区项目的投资具有投资周期的长期性、投资实施的连续性和波动性以及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等特征, 它比一般的工程项目投资复杂许多,[26]因此智慧景区在投资招标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诚如我们所知,我国旅游业具有季节性这一属性,导致智慧景区的收入不平均,同时受经济、政治、天气等许多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智慧景区的收入也具有不定性和脆弱性;另外景区对自身建设和维护所需投入的成本较大,各类投资者与智慧景区都难以长期承受,导致智慧景区设施设备上的引进跟不上其转型的步伐。

因此,我国学者应在如何弥补智慧景区资金不足现象这一方面进行研究,确保智慧景区建设的资金供应,从而使智慧景区的硬件设施更加完善。

(二)智慧景区未来研究新方向

1.智慧景区研究方法不足。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可以看出各学者对智慧景区的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具有局限性,基本都是实证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由于旅游是一个跨学科的科目,所以学者在对智慧景区进行研究时,还可以运用跨学科研究法等其他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学者们可以运用历史研究法、思辨法、功能分析法、模拟法、探索性研究法等其他研究方法对智慧景区的发展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此弥补智慧景区在研究方法方面的不足。

2.对各类智慧景区有针对性的研究。大多数智慧景区的相关建设仍然只停留在表面工作,并没有真正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目前我国智慧景区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虽有很大的进展,但是各类景区在智慧景区建设中所运用的信息技术和管理体制都比较相同。因此,在未来智慧景区的研究中,应根据自身景区的特性,从智慧景区这一大方向中,找准自身景区所在的特定领域,并在其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延伸,形成自己的智慧景区建设体系。

3.拓宽智慧景区的研究领域。智慧景区的发展促进着其他领域的发展,例如智慧景区对于我国就业趋势的影响、智慧景区与生物学、智慧景区相关法律建设以及智慧景区的全球化等方面进行研究。我国智慧景区虽然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学者仍聚集在某些特定方面的l展。这十分不利于我国智慧景区的均衡发展。因此本文希望各学者发散思维,在智慧景区现有的领域中另辟蹊径、开拓创新,为我国智慧景区的全面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总结

旅游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大力建设智慧景区对于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我国在智慧景区的建设中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不能否认的是,我国对智慧景区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其很多方面的研究仍然缺失理论及实践双方面的支撑。我国对于智慧景区的理解仍然具有局限性,没有把握其真正的精髓和各方向的全面发展。在智慧景区的研究中,还是需要学者们转变思想、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智慧景区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梁倩,张红梅.智慧景区发展状况研究综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2]崔茜,王喜富.基于物联网环境下的“智慧地球”在中国的建设[J].物流技术:装备版,2012(6):51―53.

[3]李洪鹏,高蕴华,赵旭伟.数字景区转型智慧景区的探索[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1(7).

[4]北京农业(中旬刊),2014(6):44.

[5]章小平,邓贵平.“智慧景区”建设浅探(上)[N].中国旅游报,2010―01―18.

[6]党安荣,张丹明,陈杨.智慧景区的内涵与总体框架研究[J].中国园林,2011(9).

[7]郭伟,贾云龙,邓丽芸.我国智慧景区的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5).

[8]邓贤峰,李霞.“智慧景区”评价标准体系研究[J].电子政务,2012(9).

[9]葛军莲,顾小钧,龙毅.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智慧景区建设探析[J].生产力研究,2012(5).

[10]季国斌,陈丽,暴莹.大连市智慧景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6(5).

[11]高伟.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体系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5(20):177―178.

[12]柳红波.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景区建设中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6(1).

[13]方成伟.彭祖园敞园改造及管理问题初探[J].中国城市经济,2011(09).

[14]李云鹏等.智慧旅游:从旅游信息化到旅游智慧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15]方德满.我国智慧景区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4).

[16]宋磊,林洪波,王绪华.基于3D-GIS的智慧泰山景区信息集成平台[J].中国园林,2011(09):30―32.

[17]莫洪源,蔡建民,刘广.以共享平台为支撑的智慧景区建设[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S1).

[18]杨俊博.“互联网+智慧景区”龙门模式与河南智慧旅游发展[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7).

[19]沈梅.智慧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5(21).

[20]HAWKINS D I,BEST R J,CONEY K A. Customer behaviour: building marketing strategy[M]. New York: McGraw Hill,1995.

[21]汪侠,甄峰,吴小根.基于游客视角的智慧景区评价体系及实证分析――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5(04).

[22]黎宏宝,吴晶祥.智慧景区视角下主题公园游客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以苏州乐园为例[J].江苏商论,2016(09).

[23]张春草,陈楠.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清明上河园智慧景区构建研究――基于IPA分析法[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4).

[24]胡晓聪.“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5(70).

[25]郭伟,贾云龙,邓丽芸.我国智慧景区的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5).

[26]方世敏,赵爽.旅游景区项目投资决策方法优化研究.旅游科学,2008(5).

智慧农业盈利模式范文4

关键词: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F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046-02

引言

近年来,物联网逐步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变革。物联网将为全球的经济复苏提供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成为推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物联网建设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

美国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将物联网和新能源作为振兴经济、克服金融危机的核心工具,着力加快推进物联网在各行业中的部署。2009年,“智慧地球”成为美国的国家战略,即将感应器嵌入并连接到全球各地的道路、电网、桥梁等各种物体中,从而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的交互方式。欧盟较早提出了物联网发展和管理计划,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物联网政策体制。欧盟通过第七期科研框架计划(EP7),设立了openIoT、IoT-A等一系列物联网研发项目,并在各行业进行了积极布局,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日、韩积极支持与推动物联网的发展,构建物联网体系,并大力向其他亚洲国家推广。日本在2009年提出了“I-Japan战略2015”,希望进一步加强物联网在教育、交通、环境监测和医疗等方面的应用。韩国政府了《韩国IT融合发展战略》、ICT研究与开发计划“ICT WAVE”,鼓励IT企业通过物联网技术与汽车、服装、造船等制造企业达成战略合作项目。我国也将物联网建设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物联网综合产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目前,物联网作为我国产业发展的新热点,在技术研发、产业体系和产业规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已从概念阶段进入深化应用的阶段,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社会服务的改善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我国物联网技术的研发能力不断提升

我国不断提升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能力,在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M2M无线移动通信增强技术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RFID技术是物联网目前应用作为广泛的技术之一,我国在超高频和微波RFID空中接口物理层和MAC层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特别是高频RFID技术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传感器技术作为物联网最关键、核心的感知技术,我国不断加强其基础理论与基础技术的研发工作,在高端传感器和新型传感器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技术突破。在M2M无线移动通信增强技术方面,我国电信运营商积极研发M2M网络构架、终端唤醒等技术。

(二)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相对齐全

2014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5 800亿元,同比增长18.46%。截至2013年,我国的RFID产业超过300亿元,传感器产业超过1 200亿元。自2009年提出“感知中国”以来,我国的感知制造快速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传感器领域,我国的光纤传感器和高温传感器产品质量已接近国际水平,并在各行业实现了批量应用。同时,我国的高频RFID技术产品获得了巨大的技术突破,已拥有成熟的产业链,经相对完善,涵盖了包括网络制造、感知制造的物联网制造业和以应用服务、网络服务为代表的物联网服务业。

(三)我国物联网进入“智慧”应用阶段

通过技术开发和深度集成,我国物联网正进入“智慧”应用阶段,推动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改善社会服务。在农业和工业领域,互联网应用可以节约生产资源,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采用联网传感节点技术以后,国家粮食储运物联网示范工程每年节约清仓查库费用几亿元,减少粮食损耗数百万吨。大型油田已广泛应用了基于无线传感器技术的压力、温度控制系统,取消了人工监控,大量降低了能耗。在民生服樟煊颍物联网也已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建设、医疗一卡通的推广。

二、我国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物联网发展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处于初始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我国物联网在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技术标准化、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阻碍了发展进程的推进,急需社会各界共同解决。

(一)物联网技术标准化难度大

物联网已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行业,行业的差异性增大了技术标准化的难度。每个行业的基础信息不同,要处理的对象不同、要分析的内容不同,物联网设备和软件的开发需要深入了解各行业的特色,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而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标准化,需要制定一个全球统一的标准,目前已有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始设立专门的工作组推进和协调物联网标准化。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物联网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中,提升了我国在标准化工作中的影响力。在我国国内,物联网的标准化工作已经开始,主要采取的政策是加快制定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标准,再根据行业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但目前大部分技术标准都针对于传感网技术,与真正的物联网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物联网信息存在着安全与隐私问题

物联网会产生大数据,而这些数据通常带有位置、时间和行为等信息,很容易因处理不当和恶意攻击导致信息泄露。物联网产生的信息主要涉及国家、企业机密和个人隐私,在感知、传输及应用的过程中一旦泄露,会造成严重的安全威胁。目前应用广泛的RFID技术,尚存在着一定的隐患,可能存在有价值信息被他人所用的情况。所以,如何形成一套强大的安全保障体系有效处理大数据价值和安全隐私问题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数据加密是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能有效保障信息在泄露之后不被破译。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对数据加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须建立一个灵活、可靠的密钥交换和管理方案。

(三)物联网产业发展脉络难以把握,发展模式有待完善

物联网的产业链长而分散,构成复杂,涉及应用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和终端制造商等众多企业。各个产业环节的利益分配困难,而且缺乏有强大影响力的灵魂企业,难以形成产业凝聚力。我国的物联网产业集中度低,还未能形成规模效益,物联网设备的应用成本相对较高。另外,物联网高度集成了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边界较为模糊,产业统计水分大,无法准确反映物联网发展的真实情况与规律。例如,我国的传感器产业已突破千亿的产业规模,但无法分离出真正属于物联网产值范畴内的,形成了一定的统计难度。

(四)物联网应用开发规模化的难度较大

一方面,物联网的发展应实现与其他行业的融合,适应各行业的不同需求,进行有价值的应用开发。由于物联网技术企业无法了解行业的要求和特点,所以这些应用的开发需要物联网技术企业与具体行业内企业合作,提升物联网的商业价值,使更多传统行业与物联网进行融合。另一方面,物联网应用开发初期,产品成本较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较差,难以形成应用规模化。在传感器和传感网的应用中,我国的研发能力仍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部分高端传感器的精度和质量与行业应用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但进口高端传感器的价格昂贵,这严重影响了传感器的大规模应用。

三、我国物联网发展策略

(一)加快物联网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物联网的标准化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的协调配合,我国应逐步、阶段性地完成标准体系的构建,并积极参与国际物联网标准的制定。中央政府应进行统一规划,充分考虑全球物联网发展情况,再结合我国国情,分清主次,系统性地部署物联网标准化工作。按照中央的部署,有关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要积极研究与制定物联网技术标准化的专项规划,制定物联网产业、平台、各种通信协议和终端的标准集。我国还可以以物联网核心企业为主导,成立产业联盟,进一步推动统一标准的形成。通过汇集物联网企业,产业联盟可以为企业产品的互联架起桥梁,促进物联网统一标准的提出。

(二)积极推进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和规模化应用

在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应进一步挖掘市场需求,借助政府平台,建立形式多样的重点应用示范专项。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信息部等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对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项目进行扶持。在推进试点示范项目时,既要不断改进已有的物联网产品,开发培育新产品,也要不断总结经验,选择更加有效可靠的盈利模式和运营模式。通过这种“局部试点、垂点示范”的产业发展模式来推动物联网在农业、传统工业和服务业中的规模化应用,将物联网渗透到各个行业,从而带动整个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良好的物联网产业的政策环境

物联网作为一项新兴产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特别是基础芯片设计、智能信息处理和高端传感器设计等产业环节还比较薄弱,仍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通^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优惠的税收政策,可以引导国外和民营资本向物联网产业聚集,建设完备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为物联网发展打下基础。对于物联网重点试点示范项目,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在准入机制等方面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物联网数据信息安全方面,各级政府应加强安全防护管理,建立健全安全评估机制,加强监督和检查,保障物联网在信息传输处理过程中的安全可控。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营造良好、开放的产业政策环境,提升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谢晓燕.物联网行业发展特征分析[J].企业经济,2012,(9).

[2] 李向文.欧、美、日、韩及我国的物联网发展战略――物联网的全球发展行动[J].射频世界,2010,(3).

[3]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物联网白皮书[R].2014.

[4] GSMA.From Concept to Delivery[J].M2M Market Today,2014,(2).

智慧农业盈利模式范文5

2012年2月14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计划到2015年,我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完成物联网产业体系构建。

“十二五”是中国物联网发展的黄金期,也是产业模式从“政府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五年。可以想象:未来五年间,政策将推动物联网市场高度繁荣,科幻电影中众多智能场景将逐步照进现实,科技逐日创新,市场创造财富传奇……这场盛宴中,哪些行业将成为真正受益者?

内容详实凸显高度重视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提出: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进行连接以及信息交换和通信,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通俗而言,物联网即是把物品与物品通过网络连接起来,使人可以通过网络识别方法控制各类物品,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遵循以上核心理念,我国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制定了系统全面的发展战略,包括“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及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规划》明确指出:力争在“十二五”末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无疑,此次规划是中国首次出台如此详细的物联网规划,自上而下地充分体现了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高度重视。工信部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的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5千亿元,而在2020年将达到万亿元级,未来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超过30%。

当前,中国物联网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这些问题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此次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须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

四大行业分享物联盛宴

深入剖析此次《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可以发现,在物联网行业众多分支中,智能卡技术、二维码识别、RFID芯片和传感器等诸多细分行业,将最大程度地分享市场带来的增长收益。

首先是智能卡技术,该技术已成为物联网的技术核心。智能卡是一个带有微处理器和存储器等微型集成电路芯片、具有标准规格的卡片。智能卡作为IT行业的一个小分支,原本市场份额很有限,但随着通讯、金融和政府安全等项目的实施,智能卡独特的技术特性及不可替代的地位已开始显现。

二维码识别则是物联网的关键环节,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矩形方阵记录数据符号信息。二维码能多次读写且存储容量更大,在产品溯源、物流、防伪、防串货、会员管理、精准营销、召回等环节均能扮演关键角色。此外,二维码可通过网络传输和下载,其应用具有高度灵活和便捷性。随着智能手机普及,二维码的应用已更加便利快捷,目前二维码和智能手机相结合的应用包括电子票、电子折扣券、手机广告、手机上网及下载、二维码名片等。

RFID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灵魂,主要包括标签和终端设备两部分。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讯号读写标签中的信息,实现高速无接触式的物体标记和识别。由于RFID标签无需电源,且成本低廉、方便易用,因此已成为物联网中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但由于成本的原因,目前还未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推广。

传感器则是物联网信息采集的基础。目前,我国传感器行业发展落后,国内传感器需求,尤其是高端需求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化缺口巨大,目前传感器进口占比80%,传感器芯片进口占比达90%。

全力突破“应用”瓶颈

尽管国家已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并出台了相应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且许多行业部门将物联网应用作为推动本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支持,但“应用层面突破乏力”仍是物联网产业商业化的瓶颈。

目前,物联网的应用推广还处于探索阶段,清晰的规划和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依然缺位。一位曾参与《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表示,传感器、安保以及云计算等领域近年来发出的声音不少,但真正产生经济效果的却并不多,如果真用产业产出的标准去衡量物联网的发展,那么其距离真正的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而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物联网发展的同时,带动了诸如微电子技术、传感元器件、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并不断催生市场利润。

专家估算,目前中国约有1亿台个人电脑,而物联网终端的需求量则远大于此,诸如10亿数量级的信息设备、30亿数量级的智能电子设备、5000亿数量级的微处理器和万亿数量级以上的传感器需求,仅从终端潜在需求的角度,即可比较得出物联网市场空间远远大于互联网。

此外《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还指出将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为引领,注重自主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开展应用模式的创新。

其中重点支持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流通业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开展面向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示范,重点支持交通、电力、环保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开展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还将重点支持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管理水平,推动面向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创新。

从这些内容中不难看出,未来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是寻找规模化应用突破口。目前,很多城市已陆续制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方案,城市应用将是未来三至五年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

政策之春泽被上下

自物联网概念提出以来,最初发展模式是地方政府驱动,无锡、江苏、杭州、成都、重庆、上海等各个地方政府已相继出台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地方规划和政策。

然而,纵观各地的物联网规划,由于缺少顶层设计和统一协调,在产业发展重点和应用上多有布局重复的弊病,且各地对物联网概念理解不一致,政策扶持对象也各有差异。尤其涉及重大指导意义的物联网标准方面,各地方政府很难达成一致,造成本就薄弱的物联网产业资源趋于分散。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此起彼伏的优惠政策,也使得物联网产业背上了“过热”、“虚假繁荣”等恶名。

而本次出台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产业范畴,使各地方政府与中央指导思想达成一致,还明确了包括“建立统筹协调机制、营造政策法规环境、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注重国际技术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在内的五大保障措施。无疑,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迎来政府驱动的优惠政策之春。

根据规划精神,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将围绕几个重点展开。首先是重点技术领域,诸如传感器、信息处理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尤其是与制造业有关的传感器制造业领域,是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发展的重点。

其次是重点应用领域。在关乎经济安全运行的基础行业,如环境、工业、农业等已成为了发展的重点,而在民生密切关联的医疗、食品及社会管理领域,也已成为焦点。

此外,在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域规划领域,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思路是以“市场驱动”模式,以靠近关联应用产业为原则,如以推进物联网应用技术进步及物联网服务业为导向,以特色农业、汽车生产、电力设施、石油化工、光学制造、家居照明、海洋港口等特色产业基地,打造物联网聚集区。

物联网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建设。与产业基本面政策之春遥相呼应的是政府对于物联网人才培养的“给力”政策。2010年8月,教育部即公布了通过审批的140个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在新增本科专业名单中,“物联网”成为最大热门,各高校纷纷申报物联网相关专业,目前共有37所高校获批,新设专业在2011年已开始招生。

而物联网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正式进入高校培训人才的教学课程,不仅是国家和政府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巨大体现,也是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及时做出反映的重大举措。目前,国内开设的物联网专业包含传感器原理、无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近距无线传输技术、二维条码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和物联网组网技术等教学课程,为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繁荣发展,培养大量精通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人才生力军。

商业模式日渐清晰

随着物联网市场商业盈利模式的日渐清晰,以及物联网设备和产品制造业、物联网运营产业、基于物联网的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正在形成。据美国独立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有望形成下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展望未来,从物联网进入政府工作报告,直至“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政府一直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但专家同时指出,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要克服技术问题,及市场规模化应用瓶颈;其次,需要培育一些能够整合物联网产业上下游环节的龙头企业;再次,需解决需求与技术不匹配的矛盾,形成市场导向的产业整合;最后是绿色发展,将物联网应用于节能减排、自然和谐、环境友好等领域,以创造更美好的城市发展前景。

当前,物联网应用已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工业监控、食品安全等多个行业崭露头角,并广泛出现在政务、公共安全、健康护理和国防等各大领域,商业模式亦日渐清晰。在广阔的市场前景面前,世界各国都对其寄予厚望,视之为“占领全球竞争制高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

智慧农业盈利模式范文6

茶企业策划案是相对于市场策划而言,包括企业针对茶企业或者一地的茶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其发展战略、盈利模式、运营模式、业务规划、营销策略、组织机构、财务预算等内容。茶企业策划是为这个行业规范大局,制定战略的先期行为。

打个比方,我要过河,我是对象,河对岸就是我的目标,怎么过到对面的河岸就是我的策略问题,可以坐船,可以过桥,也可以游过去,这就是策略。企业就是“我”,“河的对岸”就是企业想达成的目标。而选择策略的过程就是策划。

2011-2012年度,

有哪些为茶产业策划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

叶茂中

1969年5月31日出生,江苏泰州人。现任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董事长;资深营销策划人和品牌管理专家,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导师,中央电视台广告部策略顾问。叶茂中的策划生涯用他自己的话说“实际上是由一个制作人变成一个广告策划人,再变成一个营销企划人”的过程。

1989年叶茂中进入广告圈,拍摄了“一杆进六球”的春兰空调广告,从此走上广告之路。1996年,叶茂中出版了其第一本广告著作《广告人手记》,这是大陆出版的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偏重实务操作的广告书籍,并成为当年的畅销书。

1993年,叶茂中在北京创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陆续服务了“圣象地板”、“北极绒保暖内衣”、“真功夫快餐”、“大红鹰”、“柒牌男装”、“雅客V9”、“361度”、“红金龙”、“蚁力神”等多个品牌,使这些品牌的知名度和销售业绩得到极大的提升。其中真功夫快餐从东莞几家小店6年达到全国直营店464家,成为本土快餐第一品牌。

叶茂中介入茶产业策划的时间不长, 2009年7月15日,带着“让中国茶做得更好”的目标,八马茶业与营销大师叶茂中率领的策划团队就八马年度品牌策划进行了深入沟通。

这也是叶茂中策划介入中国茶业品牌整合的第一案。2009年,叶茂中将八马茶业进行品牌整合、定位,将八马品牌定位为商政礼节茶,在国内茶叶界率先进行品牌定位,精准地将消费人群锁定在成熟成功人士;此后,八马聘请了影视明星许晴作为品牌代言人,又聘请了国际著名形象设计机构“香港靳与刘设计机构”全面升级店面和包装形象,八马茶业企业形象及包装设计在2011中国最成功设计大赛中荣获“年度最成功设计”称号。新的形象从“礼仪”出发,以“马”形象,通过对马文化的研究,找出中西方马的差异,将中国古代“礼仪马”进行演绎,八马的英文名也改为“bama tea”。现在,标准化的产品系列,高雅的店面装潢,尊贵的品牌形象,让八马商政礼节茶迅速占领了茶叶高端市场。三年多来,名师、明星和名茶的结合,相得益彰,使八马品牌脱颖而出,迅速使八马品牌从区域品牌向全国性品牌蜕变。

也就在今年,贵州磐江煤电集团高调进军茶产业,请叶茂中全面主持贵天下品牌的策划。在这件由台湾名模林志玲代言的策划事件中,贵天下品牌先声夺人,以青春靓丽的魅力征服了广大消费者,成为本年度茶产业中最光彩夺目的策划事件。

姚研成

姚研成(半金先生),现任研成控股主席,品牌规划大师,营销模式设计专家,特色产品投资人。彩云红、红岁、BEAUTYSKY、一顶天红、贵辣、菲凡、贵喜品牌投资人之一。在品牌规划、营销策划和企业管理咨询领域策划并推出多个个案与模型。项目覆盖特色产品、文化科技、农业和服务业等行业。2006年,他领导的研成控股作为唯一的专业公司入选深圳“25年来最能代表深圳形象的25张名片”之一,2009年再被广东省评为“改革开放30年30强标杆企业”之一。

曾经在业界缔造了“红岁”神话的姚研成在2012年度也没有闲着。2012年,他先后多次深入各个茶区,为茶区政府的产业策划把脉和献计献策。例如,今年的5月18日,他就受贵州省石阡县政府的约请,来到石阡考察。

近年来,石阡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其茶叶面积如今居铜仁地区第一、全省第三,并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三个茶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县之一。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四方客商。一些外地茶商纷纷前来石阡发展茶叶产业。为进一步加快全县茶叶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步伐,给石阡茶业注入强劲活力与生机,让农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县委、县政府邀请了姚研成、谢伟等专家到石阡县部分乡镇和企业,进行了为期4天的调查研究,对该县茶叶产业发展和壮大进行策划和包装。

中国的茶产业是否需要高端策划团队的介入?

一些成熟的策划者如何介入?产业策划为产业带来了什么?

正如今年《问道·中国茶》专刊所观察的那样,中国的茶产业在2012年度依然是一片前景广阔,充满种种未知机遇与挑战的蓝海。既然是蓝海,就意味着并不成熟,因为不成熟,就意味着这是一个需要借助外脑,需要更多其他成熟行业经验的支持。

但是,在这个“专家”满天飞的年代里,什么样的策划者才能以高端的姿态,扎实的研究为这个行业支点把脉、布局与规划呢?如果说“策划就是策反”,那么究竟有哪些策划大师,能够有这样的气局与高度,获得千万从业者的信服和尊重呢?

确实,这个行业并不像许多跃跃欲试者想象的那样,那么容易介入。有很多被行业外人士青睐协助企业策划的人,纷纷感慨和“东家”相处的困境。其实,中国的茶产业从产业的角度来说,已经存在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这依然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中国古代茶产业在小农经济和皇家威仪的限制下,和目前国际化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产业格局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即便那些在行业内积累了十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经验的老企业,也需要在市场面前低下头来,认真倾听旁观者的声音。

可以说,中国的茶行业是一个急需策划与规范的行业。关键是我们的产业策划者在面对这个行业的时候,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态度。

通过过去的观察和了解,我们认为,策划者需具备以下几种素质:

1.辉煌和充满经典意味的成功案例

面对行业内经验丰富的茶商或者企业管理者,如何能让他们在日后贯彻你的思想方针和指导意见,关键在于策划者本人是否能够抛给对方有足够说服力的理论和意见。而在双方了解与互信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你在其他行业内的成功业绩,会让策划者先声夺人,赢得对方的充分尊重和信任。

2.扎实而认真的行业调查

和中国的其他行业相比,茶行业有其自身特点,不能将其他行业的经验生搬硬套。行业的策划者在介入这个行业的时候,一定要以学习的心态,尽量获得众多一手调查经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可否认,在过去的十年里,行业里确实涌入了很多所谓的“策划大家”,他们往往针对这个行业断章取义,胡乱发表自己的意见。还有的人,在面对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茶农时,以忽悠和赚钱为目的,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误导行业朝华而不实的方向发展,凡此种种,都是行业的害群之马。总之,脚踩大地,执着务实,才是对行业负责任的表现。

3.一针见血,充满真知灼见的行业意见

能否发表富有针对意味的行业高见,是策划者最终是否打动商家,是否准确定位产品,把控产业大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