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控制与实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气控制与实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气控制与实训

电气控制与实训范文1

关键词: 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 实践积极性 实习训练 应用性

1.引言

服务社会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三个职能之一[1],即是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都要走向工作岗位,需要实践环境,进行实际操作和从而获得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在实训中掌握、巩固和加强知识的应用显得非常重要。

为适应以上要求,在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中,我们尝试进行了以下改革:在暑期,首先选拔出十名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善于思考的学生组成特训小组,直接由老师指导。在集体学习了控制任务的情况下负责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的元器件选型,电气接线板、电气接线图、电气原理图、元器件位置图的设计,然后招标购买和定制相应器件,自主完成电气控制柜的安装,接线,并结合回火炉控制系统[2]和C460车床控制系统[3]的控制要求编程、下载、调试,完成电气控制柜的整体设计和实验,反思问题和总结经验,撰写相应报告。学期开始后由这十名特训成员直接带领其他学生小组进行实训,重复以上实训内容,取得了很好的实训结果。

2.当前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或PC)是专为适应工业环境的应用而设计的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电子系统[4]。它采用了可编程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算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量,模拟量的输入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工业或生产过程。

经过30多年的发展,PLC自身已十分成熟与完善,尤其在顺序控制、开关量逻辑运算和处理这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模拟量闭环控制也已成熟,并随着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PLC的结构和速度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所以在工业控制领域中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可编程控制器的岗位也是非常丰富的,需要大量能够熟练设计,操作,控制和维护此类工业控制应用设备的人才。对电子类专业而言,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是必不可少的课程,然而传统教学存在以下不足:(1)学生实践基础较差,缺乏主动锻炼的乏环境;(2)填鸭式课堂教育对学生吸引力小,常有逃课现象;(3)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认识阶段,不能将讲授知识和实际应用客观地联系起来;(4)未能掌握电气常识,导致在传统实验中,停留在“依葫芦画瓢”,老师查线后简单记录数据的被动阶段。这也就削弱了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能充分体现其综合性和实用性的教学目的。

3.学生主导、突出工程的一体化实训

这次实训的主体是中山大学南方学院07级电子专业的全体学生,实训的目的是通过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的方式,使学生获得从具体控制系统的项目需求分析,设计到电气与可编程控制柜所有元器件的采购、安装、接线,到最后完成控制系统的程序编写、调试和实训报告的全部参与和实践。如图1所示:

3.1控制系统分析

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工业过程中,为适应自动生产、加工而应用广泛的车床、流水线等工艺,并分析它们的控制过程,以掌握其电气原理,完成控制系统的设计。

本次综合实训选择了两个典型控制系统,分别为回火炉控制系统和C460车床控制系统。首先分析了它们的运动结构、电力拖动形式、控制要求、实现原理,不同电机之间的协作关系,然后思考完成相应控制功能需要的数字或模拟输入输出量,对应的驱动形式,以得到所需元器件类型和数量,达到一个定性到定量的分析,最后让学生开始思考其主电路和控制电路原理和组成,所需要的保护、报警、显示等故障保护措施,尝试设计其电气原理图,以达到对系统的全面理解。

3.2电气原理图等的设计

基于对工业控制系统的认识,结合低压电器控制原理和电机控制理论等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电气控制系统图的设计。电气控制系统图包括电气原理图、电气元件位置图和电气安装接线图。这也就要求我们首先设计电气原理图,在掌握控制原理的基础上,系统的考虑控制需求、电气安全等从而进行器件选型,然后综合以上知识进行电气接线板的设计,即设计电气元件位置图,并结合所选型号器件的尺寸,获得了电气接线板的制作图纸。步骤如下:

(a)电气原理图的设计:根据控制系统要求,采用标准电气符号和标识,设计符合绘制准则的电气原理图。

(b)器件选型:满足控制系统要求和电气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器件选型。首先计算输入输出点数,并考虑适当冗余进行可编程控制器的选型,然后选择交流接触器、电机等器件,并充分考虑功能、尺寸、额定电流、电压等指标。

(c)电气元件位置图和电气接线板的设计:结合电气原理图和所选器件,集中配置电气元件,以求美观,安全和接线方便。

(d)电气安装接线图的设计:针对设计的电气接线板和元件位置图,结合电气原理图,对电源、主电路、控制电路及照明电路等接线进行设计。

(e)电气控制柜的设计:考虑电源的接入、接地等因素,以及移动和学生实验接线的方便等,设计双向可开门,正面为有机玻璃,操作面板直接可视且带滚轮的电气控制柜。

通过以上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学生基本掌握了控制任务和实现方式,对低压电器控制有了很好的了解,同时需要阅读大量可编程控制器的模块资料,以及其他电器的资料,对低压电器目前潮流和实物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3.3器件采购

在选型阶段,我们和学生已经走访了很多次市场,基本了解了低压电器的市场行情,但是为了减少现场采购的压力,我们采用了网上竞标和现场采购两种方式进行,针对像SiemensS7-200PLC这样的标配器件,我们采用了网上竞标方式购买,而螺丝、电线等则采用了现场购买方式,所以这次采购相对比较轻松。

3.4安装和接线

学生以组为单位,每个团队各负责一台电气控制柜的安装和接线。参照电气元件位置图,把大概120台电器或配件安装在电气接线板上,大概是一天时间的工作量。

在进行电气元件接线之前,要求每位同学首先学习电气常识,掌握电气装置的安装注意事项,以及接地与接零的相应知识,然后结合电气元件接线图,进行接线,做到主电路和控制电路尽量避免交叉和平行走线,减少干扰;做好过电压、过电流、漏电保护和接地,等等。

实际动手操作比理论难很多,很多学生都表示,接线是一项非常需要耐心、体力和技巧的劳动,每一个拐角都要折成漂亮的90度角,并且还要掌握每个电器的工作原理和接线方式,以及相互之间的先后顺序和布线技巧。而有些问题一旦没有注意到,很有可能导致短路,轻则烧毁电器,重则危及人身安全,所以需要很强的安全意识。接线的工作量比较大,时间较长,在接线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同时掌握低压电器以及控制工艺。

3.5程序编写与调试

因为实训选用了西门子S7-200CPU和相应模块,所以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STEP7编程语法的学习,分别掌握语句表、梯形图和功能块等不同的编程实现方式。考虑到每个小组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各有差异,我们首先给学生讲解了四种不同的编程方式:(1)使用起保停电路的编程方式;(2)使用步进梯形指令的编程方式;(3)使用移位寄存器的编程方式;(4)使用置位复位指令的编程方式。然后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特点和兴趣爱好,选用不同的编程方式。接着从最简单的一个按钮控制一个灯开始学习编写程序,渐渐地加入自锁、互锁、计时器、计数器、顺序控制等控制功能。当对STEP7编程熟悉之后,开始让学生思考回火炉和C460车床控制系统的地址分配、控制要求及实现逻辑。

由于在校大学生基本不具备继电器控制的设计经验,因此经验设计法不适合,我们提倡学生使用逻辑设计法。而为了增强逻辑性,便于理解和编程实现控制功能,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子任务,分别对各子任务进行编程,最后将子任务的程序合理的连接起来,从而能够帮助同学们清晰的认识到各个控制子任务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

同时为了增强安全和可靠性,程序的编写要充分考虑手动和自动方式,遇有紧急故障,可及时手动停止。程序在下载到CPU之前,需要不断的修改和仿真。比如把程序导出后下载到仿真软件S7-200sim2.0中,进行反复仿真和调试,直到不仅能够满足控制要求,而且具备一定的鲁棒性、预防突发故障和紧急停车等性能为止。

3.6联机调试和编写实训总结报告

虽然在仿真软件中已经反复进行过调试,但并不代表程序一定能够满足控制要求,联机调试是必备步骤。在联机调试之前,需要制定周密、详尽的调试计划,充分考虑工业加工环境可能遇到的干扰和突发事件,不能盲目调试而忽略安全隐患。

通过联机调试之后,让程序连续运行一段时间,以确保程序的正常运行。

做到这一步,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实训已接近尾声,凝聚了众多的汗水和精力展现给我们的是一整的电气控制柜,内含满足回火炉和C460车床控制系统实现的软硬件。但是为了让学生回顾实训内容、总结实训经验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要求每个组以实训总结报告的形式编写技术文件,包含实训目的、平台、内容、步骤、结果和心得等六部分。

4.结语

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和应用广泛性,使得它与其他课程不同,仅仅靠理论学习,没有实践锻炼,将使得对知识的掌握缺少直观性、系统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了系统培养学生对控制系统、低压电器、电气常识、PLC、编程和调试等的认识,开展PLC综合实训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能让大学生提前认识到工作所需要的汗水、耐心、责任、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傅树京.高等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彪.回火炉燃烧控制系统[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09,(5):113-114.

[3]王兆京.维修电工(高级)[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电气控制与实训范文2

关键词:一体化;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

引言

高职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为培养高技能的现代化人才,因此在日常教育中,更为重视教育的实践性和学生的专业性。为了更为合理的利用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提升实验实训的质量,一体化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而研制并使用一体化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则是实现该教学模式的重要措施之一。一体化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对“常用低压电器”、“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等学科的综合了解和运用,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1.一体化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的设计思路

传统的学院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所使用的实训装置和设备都是有专门的企业或厂家制造的,性能比较单一,只能用于一门课程的教学或实验,而无法满足整个机电专业的课程需求。如学生在学习PC电脑联系程序编程时,只能完成对指示灯或者小型继电器的控制,而无法实现对电动机的操作。如此就会造成实验过程与实际操作过程差距过大,根本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在机电专业中,PLC与变频器的知识是相通的。但现有的电机原理实验室只能用作交直流电机的点动控制、自锁控制、正反转控制等,无法在其中体现PLC的知识实践。而变频器原理及应用实验室只能进行变频器调速原理的实验、参数设置实验、外接段子功能实验等,对PLC的控制及相关知识的实践也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实践。这些实验器材和设备都有着各自的运作系统,且体积庞大,不宜移动,价格也是非常的昂贵。学校常常花了昂贵的资金购买,但其使用率与对提升教学质量的成果都不是非常理想。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巩固专业知识也没有过大的作用。因此一体化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的设计一定要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如此才方便其多功能的实现。一体化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的设计必须结合机电专业的各课程的知识,使其具备足够的专业性和综合性;能适用于学生的整个教学课程,而不是在单一的具体课程中或知识点中使用;教师和学生都要参与到一体化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的设计中,使其能够符合学生和教师的不同要求[1]。一体化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的研制完成,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对机电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还能对学生的职业资格评估、教师素质提升和社会培训发挥推进的作用。

2.一体化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的组成和特点

一体化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的组成应该包括以下部分:电源、电压表、按钮、指示灯、实训电机、简易小车、交流结合初期、热继电器、中间继电器、控制变压器、传感器、开关、PLC控制系统(以最新型号为准),变频控制系统(以最为通用的系列为准)[2]。一体化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它解决了传统机电实验设备的单一性,以简单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个一体化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可以简单的看成是一个一个的基本框架和可更换的实训板组成,完成能够根据不同机电课程的需求进行重新组合[3]。实训台的框架可以采用不锈钢的方管焊接而成,并保证整个框架是向后倾斜25°的,以方便学生对器件和接线的操作与观察[4]。为防止一些易损坏的部件在搬运过程中的安全,框架的左侧可以完全固定/电机的开关、减速器的开关和丝杠传统系统的开关可以看做一个整体,安装在实训台的上方。如此便可在方便安装调试的同时,避免这些系统的电线很容易与丝杠、衣物或其他的连接线缠绕在一起。一体化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的另一个优点是方便。由于实训台具备基本的框架,因此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方便地更换电器实验板,其中包括复杂的机床线路连接实验板、反接制动及能耗动实验板及各种PLC控制实验板等。在一体化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上,所有的电气设备及实验器件的电源线和实验板的控制线都能够连接到面板上已经安装好的接线端子上,且不同的设备或器件的控制使用的是不同颜色的接线端子[5]。为了保证学生或其他教师能够快速掌握的实训台的使用技巧,制作教师和学生可以编写出专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训指导书。为了保证实训台的用电安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实训供电装置均为隔离变压器,并且采用浮地设计;每个实训装置都必须具备一个总电源开关,每个能够更换的实验板都要安装一个电源开关,所有的电源开关都必须是漏电保护型。而为了保证实验板更换的方便性,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1)每块各更换的实验板上都有操作手柄;(2)实验板的板材以铝板制成,并在表面喷砂,保证其外表美观,并保证其重量在7.5千克以下;(3)实验板的尺寸宜为450mm×500mm×150mm,以保证实验板搬运和储存的方便性;(4)实训台的装置框架和固定部分的重量应保持在25千克,保证两个学生能够轻松的完成搬运。(5)实验板即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按照上述标准设计的一体化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几乎适用于机电专业的各种专业课和实验的需求,如低压电器元件认识实训、漏电保护电路实训、简单控制回路线路实训。带连锁控制线路实训、带互锁控制回路线路实训等[6]。无论是某一专业课程的实训,还是多项专业知识的综合操作,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同时,学生能够按照相关的操作标准和规范,自主地进行硬件安装和调试;教师也可以根据所学的技能知识布置相关的课题或实验研究,引导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7]。这对于巩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锻炼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核心竞争力都具备重要推近意义。

结论

一体化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的研制和使用很好的体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作,通过做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技术”的高职教学的目的和理念。充分诠释了素质教育中“注重突出并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一体化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改变了传统实训台的单一性和可使用效率低的情况,大大提升了实训设备的经济性、灵活性、方便性和多功能性。由于一体化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有效的将机电专业各学科结合在一起,提升并巩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实践。而对于学生的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的考核制度、职业资格的考核制度,该实训台都发挥了重要的推动意义。随着机电专业的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一体化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也必然会得到相应的改善,使之更好的促进在高职教育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周航.关于机械电气一体化技术的探讨与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2:36.

[2]许艳霞,王广权.一体化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的科学研制论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1:248.

[3]欧阳昭.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J].价值工程,2014,22:261-262.

[4]蒋剑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4:7-8.

[5]曾鹏,黄河,刘福华.浅析机电一体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3,05:144-145.

[6]陈齐.浅议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与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3,04:66+68.

电气控制与实训范文3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学-做一体化 “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37-01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更新,电气控制技术在制造生产、建筑、交通、医疗卫生等各行各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社会对懂理论、会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结合我校机电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近些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革,这四个方面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考核评价。通过以上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

1 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对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与PLC》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由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和PLC应用两大部分组成。传统教学中,该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过分偏重理论教学,实践环节太少,或者理论和实践分成两块,传授媒体主要是教材、黑板和粉笔,不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课程的传授模式进行改革,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 教学改革探索

2.1 大力加强实践环节硬件建设,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加强电气控制与PLC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满足教改的要求,我校购置了8台THPJW-1A天煌教仪,该控制柜可以完成单片机实训、PLC实训、变频器实训、电气控制实训。同时,我校还利用搞科研课题的机会,添置了三台恒压变频供水控制柜,该控制柜上有西门子S7-200系列PLC和触摸屏,S7-200系列PLC上加装了以太网扩展模块,可进行远程变频控制实训。为了配合《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利用电气控制柜开设了十多个实验,例如,三相鼠笼电机的启-保-停控制实训、自锁-互锁控制实训、变频调速实训、LED显示实训,十字路通灯控制实训、天塔之光控制实训。

2.2 课程内容模块化

根据专业特点和能力要求,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共分成6个项目,如图1所示。通过项目化教学,将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分解到每一项目,做到每一项目教学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同时,教学内容的模块化使教学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灵活性,对行业中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可以随时建立新的模块或添加到相应模块中去。

2.3 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1)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理解力、学习的积极性及自主学习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现场教学法。

对于本课程而言,现场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现场教学法是将教学放到实验室、实训室,甚至生产现场去,边讲边学边练。

2.4 教学模式改革

积极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本课程在实训室进行教学,将学生进行分组,每5名同学分为一组,设一名组长,负责安全和实训器材管理。实训室同时配备有多媒体设备和白板,在讲解了理论知识后,指导学生按分组在控制柜上开展实训,争取在“做中学、学中做、学中教”的情境中实现理实融合,学生既学会了知识的应用,也得到了技能的训练。

2.5 考核评价方案改革

随着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相应的考核方式也应改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案,使之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本课程成绩评定加大实践考核力度,实践考核成绩与理论考试成绩各占50%,其中实践考核成绩每个项目的实训考核环节按照一定的分值形成。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也会认真参与,积极动手,全面提升自身的技能。

3 教材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

本课程根据实训条件和学情实际,开发了有针对性的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对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有力的保障。同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师除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还必须加强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即加强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也提升自身教学水平,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以适应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4 结语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方面结合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然而在电气控制欲PLC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知识,并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能够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电气控制与实训范文4

关键词:设备电气控制;综合实训;专业意识

高职学生与职高、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相比,其优势应该体现在专业意识方面。专业意识是指专业人士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所具有的独到的认识和思维。在这里尤指对专业问题的解决思路及方法。

一、专业意识与专业知识、专业常识的关系

如果把专业课程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专业知识、专业常识和专业意识的话,那么,专业知识就是最基本最容易获取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是指可以仅仅通过书本学到的概念、原理等。传统教学侧重于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一旦具备专业知识,考试就可以顺利通过了。但是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学生大多感觉无从下手,上岗还需要工厂的专业常识培训。

专业常识是指在工作实践中的具体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获得专业常识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口传身授,或者自己在长时间的工作中积累。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以往主要依赖于岗前培训。而具备了专业常识,才可以得到专业人士的基本认同。

专业意识指的是在遇到专业问题时,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能力适时地拿出来应用,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专业意识的获得是在专业知识和专业常识的基础上,在亲身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显然,专业知识侧重于理论,专业常识侧重于操作,而专业意识则上升到思维、方法论的哲学阶段。另外,也不难看出,普通高校的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占优,而高职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专业常识相对占优。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实验、课程设计这些侧重于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教学模式,采用了综合实训的方式。综合实训的内容源于生产实际,又高于生产实际,引领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具体而完整的工程项目,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技能,而且逐渐建立了专业意识,尤其抓住了解决同类问题的根本思路。

二、设备电气实训中专业意识培养的方法

1.实训的准备

(1)项目的准备。项目应是一个本职业技术领域电气控制方面典型的工作任务,具备完整工作过程,既要有实用性又要兼顾先进性和创新性;项目不仅应涉及各类相关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能够凸显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根本方法,思路清晰,便于初学者理解和记忆。

(2)教师的准备。对项目内容及教学方法有具体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提前了解即将参与实训的学生的情况,根据其知识能力水平对实训内容和方法进行微调。

(3)学生的准备。提前领取项目文件及相关资料,初步了解实训的目的和内容及难度,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

2.实训的内容及时间安排

实训内容采用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常规电气控制产品与系统。例如工厂生产车间供配电电气控制、车床的电气控制、磨床的电气控制等,这里以车床的电气控制系统为例。实训为时一周。学生每5-7人为一组,分组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1)资料收集。引导学生围绕本实训项目,收集各类车床电气控制系统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加工。

(2)决策。提出几种初步的项目设计方案,通过团队的集体研讨、决策选定本团队车床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

(3)计划。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形成完成本项目设计与制造生产的进程安排计划,落实团队内部分工合作。

(4)实施。学生按照所编制的生产工艺规程与图纸资料,分工合作,在实验台上进行现场施工。

(5)检查。通过检测检验与试运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完善产品性能,使之达到设计与生产工艺的要求。

(6)评估。每位学生总结自己的工作,评估本项目最终产品的得失与经验。除此之外,还要评价其他组其他同学的工作及结果,甚至还要当面评价老师。

3.实训教学方法

(1)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如果把实训看作一场以假乱真的戏,那么学生就是主角,而老师则是导演。

(2)模拟职场环境,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经验。综合实训的过程要按照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变教学方式。教师身兼双职,既要做“师傅”,传授技能,又要做老师,在真正必要时及时出现,从思路上指点迷津。

(3)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发展。在遵循项目课程实施要领与规范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项目开发并培养其项目组织管理能力;能力与学习水平较弱的学生多加具体指导,使其能尽快掌握技术要点进入角色。

4.实训的评价与总结

(1)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参加综合实训项目学习的成绩等第由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两部分相结合给出,这样兼顾了过程与结果的考核;项目验收过程和学生上交的作业文件尽量符合真正的职场要求及国标要求;实训最终成绩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在实训结束前当面给出。

(2)对老师的评价。学生对老师的专业水平,态度,方法提出当面评价;督导组和其他教师不定期观摩、打分。

三、设备电气控制综合实训的结果

1.学生的收获

(1)抽象的专业意识在项目中具体地反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一条红线,使相关知识技能贯穿其中。较之传统的课程设计和专业体系更加清晰完整,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更加深化的专业理念。

(2)学生逐步了解了接受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培养了团队合作等职业素养。

2.教师的收获

(1)全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是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综合挑战。

(2)与学生交流互动获取学生的各种信息,为以后的教学改革、竞赛、培训等积累了丰富的资源。

电气控制与实训范文5

【关键词】课程改革 方法 手段

为了跟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已经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形成共识。《电气控制技术》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更为偏重实践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快速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而形成在电气控制领域的岗位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全面贯彻教、学、做一体化式教学,把本课程分为三个基本模块,一是常用低压电器应用系统的学习与安装;二是常用机床与起重设备控制系统的学习与安装;三是电力拖动系统的设计与安装。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目标:1. 掌握由低压电器构成的基本电路、实训设备的接线和基本的故障查找方法;2. 掌握典型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电气设备的选配、安装的规范及方法;3. 掌握根据控制对象进行电气原理设计和工艺设计方法。

二、具体做法与要求

编写适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采用边讲、边做方法,把课程分解成若干个任务下达给学生,由学生根据电气控制实训指导书中指导完成相应的任务,由浅入深的进行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进而完成一个电力拖动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学习结束要求学生具有以下五项能力:1. 能够根据控制要求,提出正确、可行的电气控制方案。2. 能够看懂电气控制图纸。3. 能够根据被控对象及控制要求,正确选用低压电器。4. 能够对照电气控制图纸进行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和调试。5. 能够对电气控制系统进行维护。

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编制实训指导书和更为适用的教材。把整个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识别低压电器元件和其符号,识读电气控制图纸,要求学生能看懂电气控制原理和电气控制线路的连接情况。经过这一时段的实训,学生能够熟练识读电气控制图纸。 第二阶段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典型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二是特定生产设备的电气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是分组完成电气柜整体的安装、调试。第三阶段是选择一个控制对象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

三、教学的组织实施

这是教学改革中最为困难的部分,如果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充分完成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完成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生成,就达不到培养人才的目标和目的。

人类对未知事物的认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知识的构建和生成也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和阶段。第一阶段也是基础知识模块,是构建整个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学习只为技能,忽略理论,导致学习只追求实用,在理论课上情绪低迷,虽然操作兴趣高,但碰到理论问题又感觉困难,因而难以扩展和提高自己。 先使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讲授各低压电器元件的结构、原理、参数和图形,用元件构成电路,典型电路的分析。下一步完成电路的接线配线,把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实物的形式体现出来,也是学生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一个升华,老师通过操作演示达到传授知识和方法的目的,学生通过效仿接受知识,进而产生疑惑和探究欲,此时学生的知识得到一定的构建,能力却还没有得到巩固和提高。进入第二阶段,进一步加深理论,通过各个典型控制电路分析、原理介绍加深理论。再进行具体典型电路的安装与调试了,老师的主导地位下降,逐步由学生作为主导,教师做好组织工作,及时纠正错误操作,适当进行引导,同时做好观察和评价。这个阶段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掌握技能,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因此,不强求学生不犯一点错误,鼓励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前提下进行探索,直到熟练掌握知识和技能技巧。老师也可以通过设置常见故障让学生处理的方法,让学生提高其技术应用能力。最后进行电气柜的组装,分组进行,分工协调,每个环节进行考核,得到成绩,检验了前一阶段的教学效果,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工程施工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第三阶段又是一个理论知识的加深过程。老师通过一个具体的设计案例分析电力拖动系统,此后由学生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施工安装。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和训练,营造了自主思维的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意识。这个阶段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开放的自由思维,通过讨论,展示自己的方案和提出自己的独特意见。各个项目和任务都可以供学生探索和研究。

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把传授知识、提高素质、发展特长整体考虑已经成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除课程的三个实施阶段,还需要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补充,通过到工厂见习,参观机械生产设施来了解拖动系统的作用和实际操作;开展广泛的科技活动,组织参加学科竞赛,比如电子设计大赛,可以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培养素质,这才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电气控制与实训范文6

关键词:课程教学模式;专业能力目标;职业岗位能力

中图分类号:TP2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273-02

一、目前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它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交直流电机拖动、低压电器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时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基础。但传统的《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以讲授工厂电气控制相关各种理论知识为主,实践环节偏少,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电气控制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很欠缺,不能很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与教育培养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相悖。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我们认为应当对《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重点突出考核学生在电气控制方面的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立足于工学结合。

二、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特色

根据电气工程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本课程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基于工作过程采取“阶段性、梯次递进”的由简到难的原则,以项目为例学习,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驱动教学对象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从而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确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电气控制设备和机床类电气设备的设计、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等项目为载体,并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任务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以“教、学、做一体化”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行动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是对整个学习或工作的过程进行发动、监督、帮助、控制和评估。教学放在实验室中进行,介绍各种典型控制电路工作原理,各种工业控制低压电器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并配合现场动手操作,帮组学生理解所讲内容,提高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只是针对性的讲授、示范、引导,重点突出技能培养。整个教学中,要安排三分之二的左右的学时让学生自己连接控制电路。实行“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

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职业岗位所需要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涵盖国家职业标准(中、高级)相关应知、应会内容,教学内容选取要考虑岗位职业要求,注重岗位化能力培养,按由简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基本控制线路为主线,学习从低压电器的认识、低压电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基本控制线路的分析和设计、典型工厂控制线路的分析、调试和设计、评价全过程。每一学习情境均以工作任务承载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来达到即定的培养目标。

三、本项目预期的主要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各种电器元件的基本原理、技术参数,能够根据需要正确选择;

2)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电工工具完成低压电器元件的安装;

3)熟练掌握低压电器元件的文字和图形符号,具备识读电路图能力;

4)能够根据给定电气控制原理图进行电气接线;

5)能熟练使用万用表进行低压电气控制电路故障排查;

6)能实施常用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电路的故障排查;

7)可以根据给定的控制要求,完成简单控制电路的规划与实施;

8)了解PLC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PLC基本指令、功能指令和编程方法;

2.方法能力目标:

1)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学习,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制定、实施工作计划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2)通过该课程各项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经历基本的工程技术工作过程,学会使用相关工具从事生产实践,形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服务未来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电机及控制方法的认识和深刻领会,以及教学实训过程中创新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基本的思考与设计的方法,在未来的工作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4)在技能训练中,注意培养爱护工具和设备、安全文明生产的好习惯,严格执行电工安全操作规程。

四、课程的总体安排及考核方案

1.课时的分配及进度:授课12周,每周4学时,总学时48。理论授课16学时,实验实习32学时。

2.考核方案:《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理论考核以够用、实用为基本原则,降低了理论考核的要求。重点突出考核学生在电气控制方面的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考核,强调实践效果。

考核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考核+理论考核+技能鉴定。课程考核评价和职业技能鉴定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必须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电气控制中级工职业技能鉴定,并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所取得的成绩作为学生《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考核评价的组成部分(占40%)。其中理论考核以闭卷形式进行,考察学生对电气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应用的了解。考试成绩的20%记入期末总成绩。实践考核在电气实训实验室进行,每一位学生随机抽取任务工单,含有设计和安装调试接线,成绩的40%记入期末总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永华.现代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1-334.

[2]王仁祥.常用电压电器原理及其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120.

[3]马志勇主编.常用自动化控制器件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180.

[4]吴勤勤.控制仪表及装置(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47-51.

[5]方承远.工厂电气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100.

[6]赵明主编.工厂电气控制设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1-100.

[7]陈小华.现代控制继电器实用技术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