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学科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学科教案范文1
关键词:精心准备;精心预习;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作业形式
新的《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新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制订教学目标要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设计。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养成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面对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提高教学水平,成功上好每一堂课。我尝试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课前精心准备到位――成功教学的充分条件
1.教师课前精心备课,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分析教学内容之前,必须弄清楚学生需要学什么,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什么。由此,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了解学情,精心设计目标。如,在《沂水春风》的教学中,我在课前预习中以“你阅读《沂水春风》后有什么困惑”为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了学生的困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孔子不是主张礼乐治国吗?为什么前三子都讲到了礼乐,唯独曾皙没有;孔子不是一直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吗,为什么到晚年却流露出“归隐”的思想,难道他的思想是矛盾的吗?对问题解决满怀期待的学生,势必会在课堂上与教师积极合作,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闪耀出探索的光芒。
2.学生课前精心预习,排查疑难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学生“能使用多种语文工具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同时要求“扩大阅读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所以,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收集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与文本内容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布置课文预习时的引导与指向。
在《我与地坛》一课的预习中,除了布置学生了解基本的文本内容外,我还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收集北京的天坛、故宫等建筑物的图片,了解古代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了解它们的逸事。其目的在于,利用课外的时间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或者布置学生阅读相关作家的名篇,积累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二、课堂教学形式多样――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
1.课堂教学形式要多样性
《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指出:“文本研习是阅读教学中的常用方式”,但是“文本研习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能拘泥于单一的教学形式,应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如,在教学《〈论语〉选读》中《克己复礼》有关“礼和仁”的关系时,看到教参的答案是“礼的本质是仁,礼仪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仁的追求;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而不是无差别的无等级的博爱;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带着仁爱的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如此的教学目标若以幻灯片的方式呈现,那么“高效课堂”根本就不复存在,因为这不是学生主动获得的知识与理解。如何能把这个内容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说明,又能引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呢?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你给‘仁和礼’画一个图形,你会选取什么图形呢?为什么是这样画?”这个问题一抛出,全班学生兴致高涨。
在教学中变学生“在听中学”为“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变学生“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自主地学”;从学生“单一个体地学”转变为“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地学”,从学生“单一向书本学”转变为“在体验中学”。而教师就是时时抓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情、课堂环境的变化,着眼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扮演好设计者、引导者的角色,创设课堂的生气和乐趣,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益。
2.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研习文本。”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循序渐进,一步步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题目为什么叫《最后的常春藤叶》而不叫《最后的一片叶子(藤叶)》《琼珊重生》《友情万岁》,外国小说的标题往往有不同的译法,如果你是编者,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通过问题的设计旨在发展学生理性思维,培养他们批判的意识和探究的习惯。
实践证明,即使有的学生在某些问题上解决得不是很快、很准确,但是,只要他们是在积极思考,是有所收获的,这样的课堂也是高效的。因此,课堂设计问题讲究层次性的推进往往是高效课堂的一个关注点。
三、课后作业形式多元――成功教学的催化剂
高效教学除了保证落实在课堂上,还要保证课后的学习。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作业的布置首先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质。如,语文教师要避免字词、古文默写翻译的反复练习,而应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选择好文章供他们阅读,可以写周记、摘抄美文,可以开展辩论会、诗歌朗诵等。其次,布置语文作业还应关注个体差异,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突出灵活、形式多元的原则。如一次寒假作业,我根据学生语文能力、学期成绩及课后作业情况给每位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有的着重基础积累,有的着重作文训练,有的着重美文阅读……再次,针对学生的能力和自我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规律布置作业。如,有的学生基础好,但阅读能力差,就把侧重点放在阅读欣赏方面,这样能避免学生脱离自身实际情况而反复做无用功。
总之,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师生长期努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努力,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生机盎然。
参考文献:
[1]张晓.巧妙设计问题情景[J].北京教育,2008.
高中语文学科教案范文2
一、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带头人的角色定位
从一般意义上说,语文学科带头人理当是在本学科学术积累、教学智慧与实施技能诸方面有特长者。他对本学科教学深有研究,但不仅仅是学科教学的纯研究者;他擅长本学科教学,但不仅仅是狭隘意义上的教学能手。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语文学科带头人应当是新课程教学的实践者和示范者,是教学研究的建树者和有作为者,是课程资源的自觉开发者和引进者。正是在这样多重意义上,语文学科带头人才毫无愧色地在一定范围内给本学科同行作出表率,并有资格凭自己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去真正推进新课程向纵深方向发展。
语文学科带头人是新课程的坚定实践者和有效示范者。这意味着他完整地领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领悟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一方面,作为新旧课程范式转化时期的课程实践者,语文学科带头人要具备躬身践行、不畏困难的人格魅力,应具有敢为人先、抗阻耐挫的刚毅精神。由于长期形成的指令型课程范式所产生的教学惯性对普通一线教师从内在人格精神到外部课堂行为的“硬杀伤”和“软束缚”,更兼考试制度改革滞后于课程改革而给教师造成的两难困境,使得当前不少教师的心态是观望、应付甚至消极敷衍,不愿意承担新课程实践造成的沉重压力。这样,课改的口号轰轰烈烈、应试的行为扎扎实实就成为一种可以理解的新课程磨合期所特有的教学现象。在此背景下,语文学科带头人作为实际意义上的新课程先行者,其承担瓶颈期课改风险的胆识和甘愿付出显性或隐性代价的抱负就具有非常特殊的价值。他应具备超越性的精神特质,诸如透视新课程内在生命力的教育智慧,把握新课程发展前景的教育信仰,大胆探究、敢为人先的教育意志,细心周密、善于“经营课堂”的教育作风。这些宝贵的实践品格,不但是语文学科带头人践行新课程所必需的,而且本身将对周围同行静静地释放出心灵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自然形成新课程实施的强劲合力。另一方面,作为新课程的有效示范者,语文学科带头人的先进教学理念,突出地表现为其课堂教学价值重心从教到学的革命性变化。即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学而教。这样,他就真正确立了课堂教学的新目标,即优化学生的言语品质和思维能力,养成学生质疑批判、独立自主探究而又乐于与人合作交流的求知习惯,丰富其学科领域知识、拓宽其历史文化视野。在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摒弃僵化的教条和机械的预设,关注每位学生灵性思维的生成和个性化的表达就成为其课堂上的亮丽风景,尤其对异质思维与同质思维的一视同仁,凸显出他开放的教学襟怀和现代教育文明。在教学方式上,适度的点拨和多样化的学法两者之间和谐互补、相得益彰,新课标高度强调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法就自然推行了,课堂生态的和谐活跃与学生智慧的盛开、知识的生长相映成趣。每双自信的目光、每颗高昂的头颅与每颗奋飞的心灵,构成课堂上的崭新境界。在教学评价上,他放弃对学生认知记忆能力的过度偏重,着眼于激励学生发现问题、不断探究的热情;不以统一化的标准去斫削学生的思维个性和创造能力,而以前瞻性的目光真切关注学生潜蕴的别才、别趣、别长。在课堂结构上,语文学科带头人也不必再片面追求所谓结构的和谐性和流程的可观赏性,只要顺应学生心理走势、拨亮其智慧光焰,即使踩时不够准确、教学节奏不够流畅、甚至课堂结构有所残缺……这些并不能从本质上降低他实施新课程的审美品位。正因如此,语文学科带头人不仅仅是新课程的实践者,更是富于原生态的示范者。这样的语文学科带头人很容易在该地、该校、该学科中产生同化作用的“场效应”,激发起众多同行紧跟新课程的热情与智慧。
语文学科带头人是新课堂、新教学的切实研究者。他凭借这种教研上的建树和作为而对同行产生引领作用。传统意义上的中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往往在观念上、在实践中均被窄化为“教学带头人”,久之,致使其视野被封闭在技术主义的课堂教学中而不自觉。这与高校的学科带头人之间形成一种鲜明的落差。而今,新课程要求构建新颖的“教师文化”,倡导教师在积淀教养和学养的基础上“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①。因此,语文学科带头人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本学科陈述性知识体系,更要具备善于将这种知识系统内化为学生文化生命力的程序性教学理论和技巧。他应当置身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的最前沿,纵览教研风云,更新教学思维,拥有专业化的个性话语。作为徜徉于课堂现场、非纯粹理论的研究者,语文学科带头人在教研内容、教研方式乃至成果表达形式诸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教学问题来源于实践,研究问题依托于实践,解决问题服务于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其专业成长过程就是“教学问题意识”不断强化和优化的过程,其日常教学内容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探究个中意义。在教研方式上,虽不排斥理性思辨与演绎,但更注重具有“草根”特征和“田野”特征的行动研究,更注重具有行为价值取向的反思型研究。在成果表达形式上,与上述研究范式的实践取向和行为取向一致,努力趋向“以自己的形式倾泄自己的智慧”这种新境界,即其话语表达可根据个人特长和研究对象自主选择。除了逻辑缜密的论文以外,教育随笔、教学评论等自由度大、长短皆宜的文体均可以是他信手驾驭的表达形式。
语文学科带头人还应是新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者和引进者。由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创造性和开放空间。而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因一线教师课程资源观的相对滞后(将课程资源定位于教科书和教参、教辅资料)而导致开发对象的缺失。因其课程资源开发素养的薄弱而造成运作状态的欠佳,这已经成为新课程磨合期的顽症之一,尤其是对校本课程资源的自觉和系统的开发,几乎成为新课程健康发展的一大盲点。在此背景下,语文学科带头人如何深度开发课程资源,如何引进课外资源,无疑是有效突破新课程“瓶颈制约”的重要使命。换言之,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教”,语文学科带头人在树立强烈的自觉意识的前提下,更应做出表率。在突破课堂边界,追求本学科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深入交融方面,在依据课程目标将后者作出深度开发、精心设计、有机引入等一系列环节上均应有所作为,从而带动一线教师逐步适应新课程的本质要求。如是,语文学科带头人将不但实现自身从单一的行动者到兼为思想者的深刻转型,也启发和引领广大一线教师开始这种职业角色的空前变革。
二、把引领作为语文学科带头人的重要使命
第一,树立以引领为使命的自觉意识。语文学科带头人应当主动积极、坚定地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不仅自身要与新课程同行,而且要引领广大的一线教师与新课程结伴而行,以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切实行动感召身边的教学伙伴,在对新课堂的日常化“沉浸”中将自己的使命感转化为同伴的责任感。一方面,作为语文学科带头人,要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价值是在实施新课程、创造课堂教学新境界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固然,语文学科带头人(尤其是资深者)教研业绩和教研声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积淀过程,其中也包括在旧课程中的积累和获取;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创新价值。他与高校纯粹的学科专家之区别是:他不仅是新课程的设计者,更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他与身边一线教师的区别是:他不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新课程的创造者。因此,语文学科带头人应有这样的理想目标:一个具体的、个性化的“我”与一种具体的、个性化的“新课程”同步创生。另一方面,从新课程实施几年的现状看,一线教师中的消极角色为数不少,诸如听之任之、冷漠旁观的局外人角色;守旧思稳、拒绝更新的保守派角色;止于应付、但求形式的无奈者角色;瞻前思后、患得患失的彷徨者角色;贪图浮名、游离实际的功利者角色;甚至也有明为课改、暗中设梗的抵制者角色,等等。面对如此斑驳陆离的现状,如果一味求诸浮离于新课程现场的专家学者,无异于奢望以远水救近火。现实的办法是要求置身其中的语文学科带头人能以自己强烈的信念、切实的行动去消解种种可能的负面现象。他要善于化消极因素为推进新课程的积极力量,巧借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趋势,形成同化消极角色的强大合力。确立有胸怀、讲策略的自觉意识,是语文学科带头人引领新课程走向深入的必要前提。
第二,构建以引领为导向的合作关系。依托于基层学校的学科教研组,是集教学、研究和学习诸功能为一体的专业组织。在新课程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它应当成为本学科全体教师共同实践、互补研究的成长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语文学科带头人要与同行建立一种教研与学习的合作伙伴关系。换言之,以这种新颖的合作伙伴关系来逐渐取代所谓领导与被领导那种传统行政隶属关系。语文学科带头人既不是上情下达的执行者,也不是发号施令的管理者,其恰当的角色定位是学科教学和研究的引领者。正如一个默契配合、节奏和谐、步伐协调的长跑方阵,语文学科带头人就是置身其中的领跑人。一方面,在学科教学的系统内,语文学科带头人的这种引领作用体现为整体规划和以身示范。所谓整体规划,就是要在关注学科内部每位教师教学和教研个性的基础上,帮助同行以强烈的自觉意识来有计划地积淀个体的专业素养;就是要在尊重教师个人特长的前提下,将其凝聚成学科内部的合力,谋求学科共同体的全方位发展;就是要在“近看”和“远虑”的结合中谋求整个学科的开拓性和独创性建设,彻底摆脱今日复制昨日、明日复制今日的恶性循环,彻底摆脱在复制循环中迷茫、困惑、消弭才情的平庸教学生涯。由此可见,语文学科带头人是凭借强烈的进取心和专业慧眼而成为学科发展的核心并发挥不可为他人所取代的引领作用的。所谓以身示范,即语文学科带头人不仅以“言说”、更以“行动”来昭示同行如何爱生敬业、走向专业成熟。作为教师的“身边人”,语文学科带头人的人格和思想最易形成日常化、生活化的独特感染作用――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另一方面,作为教研共同体,语文学科带头人与其他教师之间理当形成互补分享式的合作关系。学科内部,包括语文学科带头人在内,每位成员均拥有平等的专业自,即应当尊重每位教师独特的思维个性和教学个性,更应当通过特定课例或专题研讨来谋求共同进步。学科内部要自觉营造宽松、开放、自享的“学科文化氛围”,使每个教师在同一精神家园里共享专业成长。这里,我们提倡营造“学科文化”,是因它对教师个体的渐进性成长发挥持续、隐性的重要熏陶功能。“学科文化”,强调专业特长和和专业建树在学科成员之间的凝聚作用和主导功能。既祛除传统的以教龄和资历给教师论功行赏的“资本位”庸俗风气,也祛除以行政级别给学科成员排序摆位的“官本位”恶习。这样才能与基于市场经济的课程改革和谐。这样的“学科文化”,需要语文学科带头人与学科成员以谦和的人格、虔诚的敬业精神,在互补、分享中逐渐酿成。
第三,开辟以师本为特点的多元教研途径。所谓师本教研,它是以教师个体独特的教研价值取向而有别于泛泛而谈的校本教研。它提倡每位教师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展开个性化的研究,确立富于教师个体特色的教研内容和教研形式(包括写作形式)。因此,师本教研虽然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资源、教研潜力及特点,而最终融合的成长性力量是为了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语文学科带头人较之于校外专家的一个天然优势是:他最熟悉本学科内部成员的教研背景、学养根基、独特追求和成长可能。因此,最适宜因势造形地促进每位成员的个性化发展,是落实师本教研的最佳导航人。这样的专业引领因其本色而最富魅力。语文学科带头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专业引领功能的释放达到最大化。这些本色化的师本教研形式包括教研沙龙、课堂诊断、读书报告、学科论坛等。(1)教研沙龙:由语文学科带头人预备并抛出某个专业话题,这个话题是针对课改现实的新话题。围绕该话题学科成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重在让各种观念在现场碰撞、交融,激发更多具有原生态的灵性思维,但未必要强求达成共识。语文学科带头人要营造自由表达的开放氛围,激发人人“思维亮相”,鼓励个人无、无前提、无后患表达。这样,既砥砺同行的思维能力,又能收到相互启发、合作共享之效。这类似于国外教师培训中的所谓“头脑风暴法”。②(2)课堂诊断:语文学科带头人最好养成勤听“推门课”的好习惯,在持续不断、日常化了的看课与听课中,为本学科同行把脉、诊断。正如医生为了作出准确的诊断,必先把握病人生命的本真态那样。同理,语文学科带头人为了对学科教师作出真实评判,同样要多听去掉粉饰的本色课,通过现场观察、过程纪录、课后交流等环节,与学科教师零距离亲密接触,并凭借常规化了的氛围与同行取得深度共鸣。其间,他向同行所提出的相关建议、改进措施和他所彰显的对话者亮点可以与教师共同切磋,并可提高教学效率。(3)读书报告:由语文学科带头人与学科成员制定学年或学期的读书规划,在个人深读、思考和笔记的基础上,开展周期性读书报告会。报告会上,本学科教师轮流主讲,汇报读书的独家感悟,并接受同学科成员的咨询、质疑,形成坦陈己见的读书氛围。语文学科带头人既要审时度势地选好阅读书目,也要主持报告会,引导同学科成员守望书香世界、品味读思乐趣。(4)学科论坛:由语文学科带头人与本学科成员根据每人的潜力、旨趣和特长,制定中长期的研究计划,定人落实,到期在学科论坛上宣读研究心得,接受必要的答辩。论坛内容,既可以是具有一定理论色彩的专题研究,也可以是以案例为载体的教学反思,从而切实拓展教师学术视野、养成研究习惯。可以考虑将语文本学科论坛扩展到跨学科论坛乃至校际教师论坛,使其内容更广、影响更大,产生连锁性正面效应。这方面,各学科、各层面的语文学科带头人经过协商、并在省市教研部门统领下,学术论坛可以形成突破围墙、更具覆盖面的跨地区科研联谊活动,使之纳入到教师正常的业务范围内。走在课改前列的深圳教师已经作出了很好的示范。③总之,通过上述基于师本发展理念的多元教研途径,语文学科带头人能够切实发挥其引领作用、实现师本发展这一课改时代的新理念。
三、酿造语文学科带头人成长的绿色生态
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课改时代不但呼唤语文学科带头人释放教育智慧、施展生命才华,而且要求同步优化语文学科带头人向教育家成长的生态环境。新课程是一种课程制度,也是一种多元开放、怡养个性的课程文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曾明确指出:“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④以发现、探究、创新为主旨的新课程,为师生创设了平等、民主、开放的文化意趣和文化氛围,同时改变了对作为语文教师群体代表的学科带头人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该顺势拓宽评价视野,以发展性眼光来玉成语文学科带头人的超越性成长。详言之,第一,强化学科意识,淡化指令色彩。教育管理者要着眼于该地、该校、该学科的中长期发展来看待语文学科带头人的统领作用,凸显其无法为他人所取代的专业引领地位,最大限度地避免传统式的以行政指令来“规范”语文学科带头人和学科专业的发展。不切合该地、该校、该学科实际的长官意志,难免会使学校专业发展误入唯上、失真、务虚的歧途(如跟风走的所谓教育科研及其泡沫化)。管理者只有确立了“学校发展源于学科发展”这种坚定信念,才能将自己卓越的领导力转化为语文学科带头人横放杰出的教学和教研创造力。第二,光大个性特长,摒弃量化指标。语文学科带头人既有类似于普通教师的这一面,更有高于普通教师的另一面。这“另一面”即是语文学科带头人的个性所在,即其教学风格和教研个性所在,是其作为专家型教师的生命力所在。教育管理者绝不能以某些常规的指标如周课时数、作业批改量、教案详略度、数等去束缚语文学科带头人,甚至也不能纯粹以学生评价、考试成绩、升学比例、公开课成败等去“斫平”语文学科带头人。如果管理者对语文学科带头人作“波段化”评价、定量式规范,往往得不偿失。立志成为教育家的优秀的语文学科带头人,本应具有超越狭隘时空、超越当下功利的远大追求,以局部、短暂的“失去”来赢得理性而高迈的“选择”。教育管理者不妨以“不管”之从容而赢得管理艺术的境界。第三,创设培养机制,完善优化举措。教育管理者不妨考虑如何为语文学科带头人架设进出裕如、伸展自由的“绿色通道”,打破封闭的校园常规机制,让特殊人才能凭借特殊通道去高校访学、异地观摩、与同行合作科研乃至赴境外考察交流等等。自由的时空将酿造新颖的思维,开放的环境能成就创造性人才。
新课程的逐渐推广并向纵深发展,是21世纪初叶中国教育界的历史性事件,也是百年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折。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期待,作为准教育家的高层次语文学科带头人,凭借得天独厚的时代背景和锲而不舍的意志品格,完全有希望完成从学科带头人到教育家的飞跃。如是,则是课改时代的历史硕果,也是中国教育发展之大幸。
――――――――
注释:
①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10页。
②陈向明编著:《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60页-66页。
③李景林:《个性化的教研最有魅力》,《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15日。
高中语文学科教案范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 语文素养
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学科教学中,以新颖独特的o助教学方式、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持,提高高中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的重要教学手段与表现特征,同时是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高中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为核心,语文思维与应用为升华的,具体表现在听说读写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一)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各学科学习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助于掌握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的学习规律,语文知识最终内化为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与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学习过程与方法。
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进行课前预习,对课堂所学的内容与层次结构有大致的了解,巩固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找出课文的重难点做好标记,针对课文后面的练习部分的难度较高问题准备好问题,在课堂上提问。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应在确立好明确的学习目标后,带着良好的心理状态、极强的求知欲、快乐的学习情绪积极地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断积累学习经验,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上课要紧紧跟随教师的思路,抓住关键内容重点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采取学思结合的方法,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等。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复习中应注意系统整理、独立作业、分析错误、系统小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生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积累与阅读表达能力,身心发展逐渐趋入成熟期,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的认识、理解与看法,体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中生更是有着独立、个性化的需求,对信息时代的语文教育充满期待,激发了语文学习的求知欲。为了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同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课程应体现出基础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特点,为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树立提供更大的空间,有助于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实践学习模式研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多种多样的方式使高中语文的教与学得到质的飞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创设趣味学习情境,指导合作式学习。
高中语文教学信息化是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教学信息,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将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化,可以创造语文教学最理想的学习环境。语文教师针对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材要求设计教案,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与思考,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发展听、说、读、写等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如教学诗歌《雨巷》时,多媒体应发挥声光电的特色,播放配乐朗诵《雨巷》的课件,帮助学生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感与迷离感。应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把握诗歌的中心意象,深入体会雨巷诗人戴望舒细腻多情的诗歌情感。
(二)微课打开口袋课堂,促进自主式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语文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数字化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中生的自主式学习,使语文学习呈现出异彩纷呈、流畅自如的现象。微课是信息技术下的一种移动客户端的学习方式,由于有着知识点丰富、形式新颖有趣、时间上相对自由的特点,因此被称为口袋课堂,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在学习中内化,是促使学生智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内容丰富的微课是针对课堂的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教与学活动等学习重难点而制作的,内容精简、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学生可以按需选择、自主学习、掌握进度,提升学习效率。
如教学《兰亭集序》时,为了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中领悟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教师可以将本文的一些重点的疑难字词句、情景交融部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行文的巧妙等知识点,分别制作成微课课件,帮助学生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熟读成诵、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晰的语言,促进学生自主式地反复学习,体会本课中绘声绘色地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三)突破学习重点难点,展开探究式学习。
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针对学习中的知识重点与难点,不仅具有强大的模拟、仿真功能,而且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跨古逾今,教学窗口呈现出声、像、图、文并茂的艺术美,产生极强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让学生在感受美的氛围中迅速进入学习意境,在审美体验中深入文本内涵,在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中展开探究式学习,在生动、活泼、有趣、有料的环境中轻松突破学习重点与难点。
例如《沁园春・长沙》一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是: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对比手法的运用与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教师可以根据作者惆怅的心情,将美读成诵的朗读音频体现在活泼美好的寒秋景色中,山河的壮丽衬托出人民不能主宰大自然的悲哀,更突出强烈的革命精神,包含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词中的多种对比在多媒体课件别用不同的颜色标志出来,达到鲜明的对比效果,学生一目了然。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体现在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准确精当。
(四)多媒体写作指导,增强多元化评价。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作文修改的评价”中明确指出: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作文指导,可运用信息技术,在作文评价中将教师导评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给予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内在情感,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实践学习模式中,应发挥信息技术的有声、有色、有趣、有料的强大功能,运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像促进听、说、读、写。同时,指导学生在趣味学习情境中进行合作式学习,利用微课的方便快捷性随时打开口袋课堂进行自主式的知识点学习,对于语文知识中的重点与难点,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深入开展探究式学习,在写作方面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元化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纪亚品,赵军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2(03).
[2]左臣凤.试论高中语文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契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7).
[3]魏元涛,韩丽丽.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7).
高中语文学科教案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信息技术,利与弊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多媒体技术融入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造出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清晰直观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带来了优美的视听享受和新鲜感。
1.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室教学,有利于根据课文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画设计,音像剪辑,粘贴组合,呈现鲜活的图画、动画,文采飞扬的文字、情意隽永的音乐,以文字、图像、动画、视频作用于视觉,以旁白解说、示范朗读、背景音乐等作用于听觉,就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活课堂,增强了课堂趣味性、感染力。例如在教柳永的《望海潮》时,多媒体可再现杭州的优美景色,让学生欣赏到十里荷塘和三秋桂子,还可以播放配有画面的名家朗读或歌曲。让学生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生走进作品开拓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1.2 扩大信息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虽然具有授课的灵活性,但因为黑板版面的限制,所容纳的信息是有限的,而且老师板书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对于一些课型来说教学效率是很低的。假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增强课堂密度,扩大信息容量,提高学习效率,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高三古诗词复习课上,因为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对古诗鉴赏的方法较熟悉,甚至笔记本上也记了一些相关的知识,这时候就可以利用PPT来展示归好类别的几种古诗词题材和艺术手法,然后马上展示相关古诗题目让学生鉴赏答题,争取让学生对古诗词的考点有个整体的了解,并趁热打铁,将刚复习的知识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经常需要拓展延伸,这时多媒体和网络就发挥了它们的优势,老师可以根据授课的需要马上搜索需要的文章或资料,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让他们更接近生活,更直观地引发他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培养爱思考的习惯。
1.3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现在很多学校都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这个时候,我们语文老师就不再是一个只知道教授干巴巴文字的角色,而是成为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和辅导者。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教室进一步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可以通过上校园局域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自控学习,自己调整学习方法,相互讨论、合作学习,相互解答,使整堂课层层推进。在网络教室中,学生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关注社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自主探索,从多方面获得自己所需信息,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满足的缺憾。这种课堂形式一改以往传统课堂的单纯被动接受,使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从面向结果向面向过程转变,最终情趣交融,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4 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对每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往往倾注了多名教师的心血。在完成课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不断的交流和探讨,通过大量的信息筛选工作,制作出如投影片、录像、动画等形式的课件,这个过程使得每位教师会有更多、更高层次的收获。
2.目前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2.1 教育手段先进,教育思想落伍。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应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一些教师只是借助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却仍然墨守着传统教育的陈规,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只不过是将“人灌”变成了“机灌”,换汤不换药。
2.2 灵活的教学过程变成固定的机械程式。
多媒体课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都是课前已经设计好了,课堂上很难修改。课件设计的系统性、程序性,势必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于是教师和学生都被教学课件牵着鼻子走,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电脑艺术的演示厅,活跃的师生情感交流变成了呆板、枯躁的“人机对话”。有时一节课学生就看教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既不深入讲解,也没有重难点的板书,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而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就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烦琐的单调。
(1)教学按部就班,学生思维受限。
由于每个课件的程序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就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随机性很大,师生们在分析、探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课堂上得出的结论,有时不能和课件设计的结论完全吻合,甚至会有全新的见解。可是,有的教师为了把讨论引导到自己设计的答案上来,往往会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答案的单一性使原本丰富活泼的课堂变得简单划一,这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教师教学行为是重要的隐性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从教师的形体语言中,包括板书、目光交流、教学仪态等,学习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做人的风格和做学问的钻研精神,从而受到思想情感、人格和治学风格的影响。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由于教师教学行为明显减少,没有情感的大屏幕成为教学的主角,自然地减少了教师言传身教的教学效果,师生之间缺少情感交流,不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熏陶。
(2)每当上公开课必用多媒体,华而不实。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明显优点,因此“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普遍存在,这也无可非议,但是有的课件只是“绣花枕头稻草芯”,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得不到体现,有的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然而很多人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
这种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为“以课件+教师为中心”的呆板,缺乏必要灵活性的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一些有创意的见解,长此以往甚至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同时学生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毕竟有限,过多的资料使他们目不暇接,有时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过幕,一些重要的内容学生往往还未抄下来就一闪而过,不少多媒体课堂常出现学生的笔记不完整的情况,这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2.3 以视听代替想象、朗读,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变成单一的图画。
高中语文教学,重点在于语言的感悟和思想启迪的训练,并注重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文学欣赏的过程又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是机器难以完成的。如果老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插入不必要的声音、图片,把课件版面制作的五颜六色、色彩斑斓,过多追求课件的“外在美”,就会把生动的艺术形象化成简单的图画、照片,使欣赏者一目了然。这种忽视课件的“内在美”,以视听代替想象、朗读的行为,将使美好的艺术形象变得索然无味,犹如一杯白开水。这种以过多的、不必要的色彩或声音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的华而不实的多媒体课堂,是违背心理学、教育学等教学规律的,将使学生思维和情感得不到深层次的开发。
多媒体课件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兴趣,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运用多媒体的语文课上,很难或者很少再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况且有的文章是非读不能明其真谛的,只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才更容易使学生感受文学形象,揣摩作品语言,领悟作品的艺术价值。语言的朦胧、模糊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
2.4 将导致学生在网络教室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语文这一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它的选材广泛,天文地理、历史风情、社会热点问题等都会涉及。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或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探究能力,教师势必要学生利用网络教室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自主阅读与探究。这时如果没有把握好尺度,正确处理好边缘知识和语文知识的关系,语文学科知识将会弱化,其他学科知识将喧宾夺主。例如,有老师教授课文《神奇的极光》,让学生在网络教室搜索“极光”图片,探究“极光”形成的原因,其本意是想让学生对极光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却忽略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筛选信息,极光图片并无助于学生筛选“什么是极光”、“极光是怎样形成的”等课文信息,欣赏大量的极光图片会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把学习任务的重点转移,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还有在网络教室上阅读拓展课时个别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会偷偷看电影或聊QQ。以上这两种现象在语文网络课堂中最为常见,语文教师要注意避免走入“边缘”误区,要起到课堂的引导作用。
2.5 多媒体技术使用不当,课件设计质量不高。
有些问题不是多媒体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使用不当的问题。如将讲稿变成电子教案,课堂教学照着电子教案念;直接利用引进课件,不加选择、改造,与自己课堂设计不符或是相去甚远;过分依赖多媒体,精力集中于鼠标操作,忽视屏幕投影效果与学生反应等等。
有的课件设计缺乏科学性与艺术性,如字体过小、数量过多、色彩花哨、屏幕背景颜色与文字颜色、图形颜色不协调,人为地导致屏幕的可读性降低;课件内容重点、难点不突出,缺乏条理性,华而不实;一味追求动画及声音效果等等。
这些都会淡化上课的内容,造成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探索之路是漫长而艰辛的,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我们只有尽量扬长避短,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3.反思:多媒体应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
这些不好的现象其实就是对信息技术的滥用,不论是否需要,不论是否有益,都用。甚至认为用就比不用好,用得多比用得少好。在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如何克服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应用中的不良做法,使之真正帮助我们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要避免以上的问题,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必须注意:
3.1 必须提高教师驾驭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课件,没有课件,再好的硬件也只是花瓶。多媒体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借助于教学媒体向学生传播教学内容的过程,它对教学过程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学科教师应亲自制作和自己学科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以解决多媒体课件的缺乏问题,如果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不但能体现软件操作水平,同时也能体现教学水平。另外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本身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实践过程和创新过程,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素质,使之更能面对未来的挑战。
学科教师在某门课程教学中,都有明确地教学目标,在目标导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师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而且对学生特征、学习能力、教学形式等各种因素都有所掌握。这样教师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会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把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部分或传统教学不易讲清的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这样由学科教师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充分反映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针对性强,目标明确,这些包含教学思想和教学素材的小型课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使用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理解,进行选择和组合。这与其说是课件还不如说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教学资源库,也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备课系统。这样的教学资源比起单纯的一个课件来,更实用、更具生命力。
3.2 找准多媒体运用的时机。
第一,它的使用必须是恰当的。必须是在某一方面对学生确实有所帮助的。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信息手段的使用应当是在必需使用的前提下才使用,它不应当是可有可无的。
第二,它的使用必须是出于为学生考虑的,必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它不应该是教师想用就用,或者是为了某种检查、某种规定而使用的。信息技术是好东西,但它不是万能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语文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心,是语文教学的根。不论用什么方式和手段来进行语文教学都不能离开对文字本身的解读和品味。没有了这个根,语文教学将不复存在。要把握住这个“根”,必须紧扣三个前提:
(1)就语文学习来说,信息技术并非必需。
只要传统的纸、笔、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仅仅依靠一张纸,一支笔,一本书获得高强的语文能力;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出高水平的学生。信息技术不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条件,同样也不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这正是语文学习的特点,是语文教学的特点,也是语文教学区别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认识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这个认识前提,我们才可能少走弯路,才有可能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信息技术的滥用现象。
(2)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来说就是一个辅助工具,其意义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之于教学的意义没有本质的不同。
现在很有一些人不喜欢计算机辅助教学这种提法,他们喜欢用“整合”“优化”之类的新名词来表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和意义。这些说法貌似深刻,其实不然。任何工具对于人在其原初的意义上都是“帮助”,帮助人实现某种目的。我们必须明白,信息技术的本质就是工具,只是给我们“整合”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条件,去进行“整合”的是人,而不是技术。我们可以主张,或者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但这绝不等于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作用是“整合”或者“优化”。
(3)信息技术不能取代学生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和感悟。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图像、视频和音频永远不能取代文字的功能和作用。那种试图通过图解的方式来降低文字的阅读难度的做法和想法是不正确的。
例如,为了加深对《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认识,用图解的方式展示大观园的平面图或其他有关图像、视频等材料是合适的;为了加深对作品及作者背景的认识,例如汪曾琪的《胡同文化》展示一些介绍老北京的相关图像,比如老胡同的分布图等等材料是合适的;在讲解科技类文章时,对某些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自然现象,例如《神奇的极光》,用图像或者视频材料是合适的;但是,用图像的,或者视频的材料代替文本去诠释《黛玉葬花》恐怕就未必合适;用图像的或者视频材料代替文本去诠释《荷塘月色》恐怕就未必合适。
总之,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中重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传统教学的即时性与动态性巧妙结合,将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适时地用,适当地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辅代主,代替文本阅读,代替教师讲解,代替课堂交流,代替学生讨论,让多媒体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入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学科教案范文5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实用语文能力 培养途径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思想,其核心是: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为学生就业服务。在此基础上改革对专业课以外的基础课作出了一定的要求,即基础文化课要为学生的专业服务,要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服务。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用语文能力,让语文课为学生的专业服务,尤其为学生的就业服务是中职语文教改的首要任务。
一、大纲解读
以实用语文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是教学大纲对中职语文教学特点的描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学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由此可见,中职语文课程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有着严格的区别:一是起点要低,难度要低。二是课程教学目标的核心是实用语文能力的培养。三是知识——能力——方法——习惯——个性、人格: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从中职学生现状出发,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提高他们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并借此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必须坚持这样的理念:要注重基本技能训练和思维发展,多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现状分析
1.学生情况。首先,我校招收的生源都是在中考中被淘汰下的学生,有一部分没参加过中考,有的甚至初中没毕业却辍学一两年的再来就读,语文基础知识严重欠缺。其次,我校学生大多数是农村学生,极其有限的师资和教学条件使得这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普遍较弱。再次,这些学生的听、说能力差;读、写能力较低,表现在听记速度慢,听说抓不住中心;当众说话面红耳赤,手足无措,吞吞吐吐,不知所云;很少或几乎不看课外书,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愿意或害怕写作文、参加文学社,更没有学生在刊物上发表作品。最后,这些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中目标不够明确,对于实用性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也大多缺乏兴趣,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习惯,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教学现状。中职教育的语文课应该重视学生实用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实际工作中实用性强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上。然而实际情况是:学校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的现象,许多学生只重视专业,忽视基础文化课;许多教师不根据学生实际与专业特点,面对任何专业的学生都使用一式的语文教案,一致的语文进度,一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语文教师的上课思路还是沿用普通高中的模式,对实用性的语文知识普遍不够重视,对于语文教材中的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很多老师只作为知识点介绍而没有认真进行能力训练;语文教师在实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也没有成功的做法和模式可资仿效。
三、培养途径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对以就业为前提的中职语文教学更加重要。拥有较强的语文实用能力是学生今后进行学习、就业、生活的基本保证,这对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场变化能力的提高及终身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一定技能的应用型劳动者,因此,中职教学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强化了就业所需的实用能力,如:要求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各类文章,阅读中提高搜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要求口语交际能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态度真诚,表达准确,语言文明,仪态大方,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要求能掌握调查报告、说明书、广告词、策划书、求职信、应聘书等应用文的写法,做到格式规范,语言简明、得体,内容符合要求。要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教学和进行语文实用能力培养的目标。
语文学科中的应用能力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语文”就是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里所说的“语言”,不是理论意义上的语言学,而是实践意义上的语言运用,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从本质上看,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这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正确途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为核心,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口语表达水平低下,内容空泛,语言缺少条理,仪态不自然,缺乏自信,这是中职学生口语表达的普遍性缺陷。要让学生能说得好,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多听多说多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涵盖了普通话训练、自我介绍、创设情境对话、演讲和求职应聘等把口语表达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加强“读书方法”、“听说与社交”、“阅读与信息”、“阅读与创意”等多种现代实用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可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并进行评比。也可利用上课前的3~5分钟让学生上台演说,教师给出具体要求,譬如普通话标准,口齿要清楚,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等,结合课文诵读、复述、概说、评议、讨论……形成多样的“说”,提高学生口语能力,让学生从“厌烦说”到“愿意说”,从“要我说”到“我要说”。以听、读为主要形式为解决现实问题和满足学习需要搜集信息,积累知识,例如阅读书报、浏览网页、听广播、看电视(电影、录像),等等。
2.写作能力训练
由于中职学生普遍性写作能力差,而且讨厌写作,一听说要写作文就头痛。针对这种情况要从最简单写作入手。首先从常用的应用文写作开始。对学生而言,最常用的文体就是请假条,语文教师可以从这种文体开始训练学生基本的书面表达能力,由此循序渐进再拓展到其他文体的写作。其次,仿写片段。通过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子和精彩片段写作,快速获得写作的基本知识,由句而段,由段而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写作的自信。再次,写学习鉴定。每学期结束前要求学生写自我鉴定,要写出个性,不得写套话,然后评选出写得最贴切的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明白写作其实并不可怕。最后,写字训练。常言道“字如其人”,端庄工整的字迹往往能获得好感,让人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赢得就业的先机。语文是文字书写最多的学科,每周安排一定数量的硬笔字帖临摹任务,对学生的书写能力提高和学习态度的改变是有很大帮助的。
3.综合模拟训练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对知识综合应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的学习形式多样化,提倡探究与合作、调查与实践,重视学生的主导作用和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这种学习方式,将学习活动延伸到了自然、社会领域,活动中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获得知识和素养,培养了能力,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是语文实用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在语文综合实践中,可以通过分组进行展开话题的练习、打电话练习、劝说谈练习、沟通谈练习。可以开展演讲、辩论,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应聘与自荐”的口语训练,指定一部分学生模拟企业招聘人员,一部分学生扮演求职、应聘角色,进行情景模拟面试。在职场上善于言谈,巧于应对,具有良好的语言修养,能够在“恰当的时候说恰当的话”,能够根据职业需要写出符合要求的实用性、应用类文章,这些对于中职生成长为高素质劳动者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理所当然应成为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若能在教学中依据专业特点努力设置职业场景,让学生在模拟职业工作的场景中学习基础文化课,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形成职业能力。这样,学生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能较快地适应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4.专业技能训练
中职语文的功能定位是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即在注重文化知识的基础性、功能性、工具性的基础上,更注重专业核心知识的科学性、独立性和专业技能的先进性、实用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所学为所用并与将来的工作岗位衔接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学中不应该仅限于学科内容的教学,而应更多地结合学生的专业,为专业学习服务。譬如,对商贸与营销专业进行语言交际——侧重介绍、交谈、答询、讲解训练,写作——侧重广告词、说明书、新闻、简报等和书法训练;对旅游专业进行文学史常识教学和口语交际训练——侧重介绍、交谈、答询、讲解,即席发言的训练;对广告美工专业进行诗词教学和书法训练;对财会专业侧重日常应用文体写作;对幼师专业侧重口语交际和应用文写作训练,等等。
高中语文学科教案范文6
关键词 课程整合 误区 回归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因此,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要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但是,近年来一些地区,一些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存在一些误区,这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从这些误区当中及时回归。
一、我花开后百花杀——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误区
而今,新课程改革者言必称“建构主义理论”,动辄说“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开口“研究性学习”、闭口“学科整合”……凡是不会制作课件、不知google、baidu搜索的便是落后、无知,就不具备作为新世纪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凡是将“相关材料”写成“相关链接”的就是“切合时代”;凡是没有投影就是没有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就得不了奖。有没有运用多媒体甚至成了评议、考核教师的量化标准!于是,教师个个惶惶然,生怕落伍,个个忙里忙外做课件,不会做的找电教员做……优质课评比、公开课、示范课成了“放电影”,比花哨。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固然是稚嫩了些,就用flash,字要一个一个字忽闪忽闪地出来,当然还要配上音乐、图片,真可谓是“声文并茂”;课件也太落伍了,那就制作网页,用frontpage制作也不够专业,就用上技术性强的dreamwear、asp技术……真叫人叹为观止!本是师生交流的课堂上,学生由上课成了“看客”(看课)。
这种情况首先体现在利用CAI教学上,利用CAI教学出现了几种误用。一是出现了“以机代人”“以机代教”的误区,一节课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字的板书,用键盘敲出来的标准字体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板书示范;仅仅作为演示工具,取代传统教学的“板书”。二是学生的思维随“课件”走,教学设置的问题都已有了固定答案,学生要是答不到“点子”上,老师便要“生拉硬拽”死命地往自己的思路上靠。部分学生甚至懒得动脑筋——反正一会儿屏幕上要“播放”出答案的,执好笔等着摘抄。三是备课过程的“机械化”。许多教师的备课过程往往是从网上下载众多同课题的课件,心怀“资源共享”的念头,进行删繁就简,剪剪粘粘,时间花在选择模板、选择动画方式等上面……过分地依赖电脑,依赖课件中的文字。一遇停电,便手足无措,因为自己都不知道设置了哪些问题,它们的具体答案是什么。
误用的情况也出现在网络教学中,教学法中教师为了突出“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原本课堂上应有的“师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都一一被取代:“讨论”某个问题要到BBS上“灌水”,有疑问要发贴子给老师,作业要发E-mail给老师……舍本逐末!比如,有位老师上《林黛玉进贾府》的网络公开课,45分钟的课上,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发言共用了约5分钟时间,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操作电脑点击各种分类细致的网页,语文教师在整堂课中“隐身”了!另一种冠名为网络教学的教学方式是将学生从教室拉到机房,在机房里上课,并能适时地用上某一搜索引擎,找到相关资料,此所谓“在网络海洋里遨游”,便美其名曰网络教学。这种与网络“沾边”的教学方式并不是“整合”教学!
据《中华读书报》载:“2003年5月,《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发不久,人民文学出版社率先推出“新课标阅读丛书”,其速度令人咋舌……其他出版社也借着这股东风正在紧锣密鼓地运作此类阅读丛书的出版。”更有甚者,练习簿子也成了“素质教育”系列丛册!
语文教育要革新,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的死板教学模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但是,目前许多人对新课程与多媒体整合的标准是什么没有弄清楚,只是一窝蜂地跟进,结果导致目前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一出现,其他的传统媒体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就统统成了明日黄花,新兴多媒体大有“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来势。
二、依性习花满园香——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回归
依北师大博士刘儒德先生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需经历五个阶段,即计算机素养培养、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和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改。依此看,我们目前正处于从第二阶段走向第三阶段这一时期,亦即由计算机辅助教学走向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根据一阶段的特殊性,做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语文学科教学的协调,语文整合教学中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评价合理。目前“整合”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误区究其根本是由于对“整合”教学评价存在一定的偏差,只有评价这根“指挥棒”的导向性明晰、正确了,“整合”教学这曲交响乐才能和谐地奏响。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因而,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
第二,注重文本解读。无论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图像和音像的编辑和播放,还是整合教学活动,教师都应该重视对文本的解读,重视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落实相应的语文知识,从而感受文章内在的情感意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展示课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些老师为了使课堂有所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是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在很多时候使用多媒体技术不当,虽然花了许多工夫,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记住的是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要进行选择,根据需要进行运用。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教学目的作为主线,始终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多媒体教学这个手段为教学目的服务,如果对课堂教学帮助不大或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大的,不管技术如何精湛,手段如何美妙,都要忍痛割爱,多媒体教学的手段有动画,有声音,有影像,有模拟,在一堂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运用哪种手段,哪些手段多些,哪些手段少些,哪些手段先用,哪些手段后用,都要根据教学要求的需要,以服务教学要求为标准。只有紧紧围绕教学要求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才能到达教学目的,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第三,处理好教师讲解与多媒体演示的关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通过多媒体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智能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有它独到之处,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营造创新的氛围,对教师授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切不可认为课堂教学中的一切都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代替,而要把多媒体教学与教师的讲解有机结合起来,让机器为人服务。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学活动,教师不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如此。这个作用是计算机及其多媒体手段不能替代的。切不可认为有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什么也不用讲,什么都通过多媒体演示来解决,这是错误的。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不能忘记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新课程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第四,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的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如《兰亭集序》课件,引入诸遂良、虞世南等《兰亭集序》摹本及《丧乱帖》等书法作品,就能较好地起到引领学生进入特有的文化氛围,那些图文并茂的画面,提供了引发联想和想象的特设情境。“整合”教学并不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否定,而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进和优化。若一味地追求使用多媒体,会导致多媒体成为教学的干扰因素。“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任何一种一种现代技术也不是万能的,重要的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重在“为我所用”。“整合”教学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和信息媒介,但也不能排斥传统教学中的有效成分(如启发法、讲析法、谈话法等)。只有两者将有机地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真正体现出整合的优势。
总之“整合”教学只有通过“师”、“生”交流为侧重点,通过“师(教师)”、“生(学生)”“机(信息技术)”三者的互动活动来相互促进和启发,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强调在整合中回归语文的本位。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始见伊。”
参考文献:
[1]中华读书报.2003.语文新课程标准出台必读书出版又起烽烟.
[2]朱广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与实践——访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博士[J].中国电化教育,2003.
[3]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出版社.
[4]何克抗.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