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经济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经济分析范文1
一、发达国家经济走势展望
(一)美国经济增速有望加快2013年美国实际GDP增长1.9%。其中,个人消费支出贡献1.33个百分点,私人投资贡献0.84个百分点,公共需求显著拖累经济增长,联邦政府支出对GDP贡献为-0.44。失业率显著下降,由年初7.9%下降至今年2月份的6.7%。房地产市场强劲复苏,全美房屋均价上涨21%。今年以来,零售销售在2月份实现0.3%的正增长,ISM制造业PMI指数也从1月份51.3升至53.2,显示出美国经济在遭受严冬放缓之后又重新恢复活力。3月咨商会消费者信心指数攀升至82.3,创2008年1月以来新高。房地产市场稳定复苏,2月新屋营建许可环比增长7.7%。国会两党去年底达成2014、2015两个财年预算协议,财政减支对经济增长的拖累将有所减少,去年调高联邦税率和削减支出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将逐步消退。总体看,美国经济增长内生动能呈现明显增强势头。然而,美联储自今年1月已启动退出量宽进程,按照目前进度年内将会结束购债计划,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升息时间有可能进一步提前。美联储逐渐缩减购债规模以及加息预期提前将逐渐推高利率,对股市上涨和房地产市场复苏带来压力,制约消费和投资增长。不过,与2013年低速增长相比,今年美国经济增速会有所加快。美联储3月份预测2014年经济增长2.8%—3.0%。(二)欧元区经济有望实现正增长在经历了连续负增长之后,去年四季度欧元区经济实现0.5%同比正增长,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基本确立。今年欧元区经济增长面临诸多有利因素:一是内生增长动力趋强。私人投资将逐步提速,欧盟委员会预计今年欧元区总投资额将扭转去年的下滑态势实现2.3%的增长。居民消费动力增强,3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创2007年11月以来新高,欧央行预计今年欧元区私人消费增长0.7%。二是出口有望更快增长。欧央行预计今年欧元区出口将增长3.6%,较去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三是宏观政策相对宽松。欧央行将在较长时期维持超低基准利率。欧盟财政政策在着力削减赤字、巩固财政纪律的同时,将更多兼顾经济增长和就业需要。《多边财政框架2014-2020》正式实施,未来7年财政拨款总额将削减3.7%,但用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支出大幅增加37.3%。欧盟委员会预计,今年欧元区政府消费支出增长0.5%,公共投资占GDP比重维持在2.1%。然而,欧元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仍在修复,金融市场能否保持稳定向好态势尚待观察。重债国财政整顿和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若执行不力,不排除其债务问题出现反复。失业率居高难下,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措施可能导致部分资金流出欧元区,乌克兰政局骤变导致俄欧关系紧张。总体看,欧元区经济面临的内外环境依然复杂多变,下行风险不容忽视。综合判断,今年欧元区经济增速在1%左右。(三)日本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2013年日本经济温和复苏,实际GDP增长1.5%。其中,私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公共投资和住宅投资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企业投资减少和贸易逆差则拉低经济增长率0.5个百分点。进入2014年以来,日本经济基本面未发生显著变化,延续了温和复苏势头。但是,4月份消费税由5%提高至8%,日本政府已出台历年来总额最高的预算案,其中包括500亿美元刺激经济计划,以缓解消费税提高对经济的冲击。然而,在企业普遍未提高基本工资的情况下,消费税提高必然抑制消费支出增长,进而影响企业扩大投资。与此同时,日元贬值的外贸红利难与去年相比,长期性和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人口老龄化与保障性支出、财政重建与经济增长、通胀目标与央行政策风险等多重矛盾交织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综合判断,今年日本经济增长动力有所减弱,消费和出口乏力将是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预计今年经济增速将先高后低,全年增速在1.2%左右。
二、主要新兴经济体走势展望
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导致全球流动性收紧,资本持续流出使印度、印尼、巴西、南非、土耳其等过度依赖外部融资的新兴经济体结构性矛盾显现,金融风险积聚,国际大宗商品需求减弱进一步加大了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经济下行压力。乌克兰地缘政治冲突使俄罗斯经济遭受重大冲击,资本外逃对股市、汇市稳定影响较大。为阻止货币持续贬值,缓解资本外流压力和控制通胀,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土耳其等国央行均已加息。利率上升进一步制约经济增长,预算赤字较高限制政府财政政策空间,部分国家被迫启动结构性改革,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形成拖累。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进程中将继续伴随结构调整,降低经济对进口需求的依赖,全球贸易量仍将维持低速增长态势。总体看,在内生动力不足、外需拓展空间不大、国内宏观调控空间受限、发达国家政策溢出效应冲击、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交互影响下,今年主要新兴经济体增速较去年难有较大起色。(一)俄罗斯2013年俄罗斯GDP同比增长仅为1.3%,工业产出仅增长0.1%,同时CPI高达6.5%。目前看,俄罗斯经济增长面临诸多风险:一是地缘政治冲突加大了俄罗斯经济下行风险。今年以来,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引发的地缘政治冲突已沉重打击了消费和投资信心,俄罗斯股市大幅下滑,卢布贬值至记录低位,一季度资本净流出规模预计将接近700亿美元,高于去年全年630亿美元的资本净流出规模。标普和惠誉已将俄罗斯经济前景评级由稳定调降至负面。二是能源价格下跌导致出口收入下降。美国页岩气革命可能导致世界市场能源价格持续下跌,美欧对俄罗斯的制裁可能继续升级,加剧了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不确定性。三是经济增长面临滞胀风险。今年3月CPI年率升至7%,一季度GDP可能环比零增长。综上判断,俄罗斯经济增长前景黯淡。俄罗斯央行最新预计2014年经济增速可能跌至1%以下。(二)印度印度统计局预测2013—2014财年(2013年4月1日—2014年3月31日)印度经济增速将达到4.9%,稍高于2012—2013财年4.5%的本世纪最低水平。为应对经济增速下滑,印度政府出台了加快项目审批进度、限制资本外逃、通过提高柴油机价格减少国家电力委员会资金缺口等一系列短期措施,同时进一步加大税制改革力度,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吸引制造业投资。上述政策对稳定市场信心收到了良好效果,目前印度经济已经基本企稳。然而,印度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在短期内难以解决。来自“落后阶级”的大量贫困人口仍将对印度财政造成严重负担,制约其财政政策的实施空间;传统种姓制度和殖民统治共同导致的低效率的政党政治模式仍将严重影响政府效率;能源严重依赖进口和制造业竞争力偏弱的局面也难以根本改变;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企的背景下,印度国内通胀率很难迅速回落。因此,短期内印度经济增速很难恢复到金融危机前8%—9%的较高水平。IMF预测2014—2015财年印度经济增速将达到5.4%,稍高于2013—2014财年水平。(三)巴西2013年巴西经济增长2.3%,高于2012年的1%。广义消费者物价指数(IPCA)逐月攀升,12月升至5.85%。贸易顺差较2012年下降87%,创2013年来最低。资本净流出122.6亿美元,为2002年以来首见。今年以来,经济出现较好复苏势头。1—2月份,就业、居民收入、工业生产、零售等指标均较去年同期有所提高。全年看,一些有利因素有助于巴西经济持续增长:一是世界经济持续复苏、雷亚尔大幅贬值有利于巴西扩大出口;二是政府今年将陆续推出包括减税和关税结构调整等在内的新一轮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增强经济增长动力;三是今年和2016年,巴西将先后主办世界杯和奥运会,将有利于促进消费和投资增长。但是,巴西经济增长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一是通胀率压力依然较大,罗塞夫政府通过政策管制压低燃油价格的做法难以持续,巴西央行已将2014年通胀率预期上调至6.11%;二是国际收支总体状况不容乐观。2013年巴西经常收支赤字占GDP比重升至3.66%,预计今年大宗商品需求仍将疲弱、美联储退出QE继续引发资本外流,巴西国际收支平衡面临巨大挑战;三是为应对资本外流和通胀上升压力,巴西央行仍将维持紧缩货币政策,4月份基准利率已升至11%,对经济增长形成较大制约。综上,今年巴西经济增长仍将疲弱,巴西央行最新预测2014年经济将增长1.7%。(四)南非受内需不振、出口需求疲软、国内工人罢工和货币大幅贬值影响,2013年南非经济仅增长1.9%。CPI上涨5.7%,略低于央行6%警戒线。失业率居高不下,15—24岁和25—35岁上的青年人失业率分别高达48.9%和28.3%。目前看,南非经济增长面临诸多因素制约:一是美国退出QE引致的资本流出将加剧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兰特大幅贬值的滞后效应以及今后仍可能继续贬值,将加大通货膨胀压力;二是国内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储蓄率较低、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家庭负债率偏高制约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三是矿业和制造业的工人罢工事件频发、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贫富差距较大等问题持续构成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隐患。今年以来,南非经济增长出现好转迹象。1月份制造业生产指数同比上涨2.5%,出口增长24.9%,进口增长18.7%。贸易逆差为170亿美元,同比略有下降。但通胀压力再度加大,1月、2月CPI同比上涨5.8%、5.9%。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内劳资矛盾有所缓解,今年南非经济将温和增长。南非储备银行预计2014年南非经济增长率将达3%。(五)印度尼西亚2013年,印尼经济增长5.78%,为2009年以来最低。在7月份上调补贴燃油价格、印尼盾大幅贬值两大因素推动下,通胀率陡增至8%以上。国际收支恶化,经常账户赤字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2.7%升至3.2%。目前看,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印尼经济形势已有所好转。GDP四季度同比增长5.72%,打破连续两年下降趋势,今年3月份通胀率降至7.32%,印尼盾兑美元自年初以来升值7%。未来看,占总人口56.5%的中产阶级将支撑私人消费稳步增长,2011—2014年国民经济中期发展规划的实施,将继续促进投资扩张。2013年印尼吸引外资同比增长22.4%,随着政府继续放宽投资规定并增加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预计今年印尼吸引外资数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上述因素将继续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但是印尼经济增长仍面临国际收支恶化和利率上升的制约:大宗商品需求疲弱、禁止未加工矿石出口将导致经常账户赤字继续上升。短期债务融资压力较大,德意志银行(DeutscheBank)估算,今年印尼需要从海外筹集相当于GDP9.4%的资金偿还海外债务。在美联储退出QE引发资本持续流出新兴市场的形势下,印尼外部融资的难度加大。为此,预计央行将持续紧缩货币政策抑制货币贬值和通胀,吸引外资流入,利率高企将对经济增长带来较大制约。考虑到去年印尼经济已遭受外部重大冲击,今年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缓和,经济增速较去年将会有所提高。
作者:曹敏 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外经所国际经济形势跟踪课题组
世界经济分析范文2
[关键词]猪漂流;经济学分析;外部性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2-0012-03
2013年3月,时值“非典”十周年的中国再次出现了大规模的疑似疫病事件,只不过这次的主体对象不是人,而是猪。截至3月15日,浙江嘉兴出现3600余头死猪;截至18日,上海出现9100余头,且搜索打捞工作仍在进行。面对着浩浩荡荡地从黄浦江上游漂流下来的上万头死猪,初步调查结果是:从耳标初步可推测死猪源头为浙江嘉兴。那么嘉兴地区生猪为何大量死亡,死猪又为什么流入黄浦江流域呢?
生猪为何大量死亡?主要原因是:嘉兴地区土地的费用远小于规模化养殖的利润,故散养比例高,每户养殖大致20~30头,总体饲养量大,正常生猪淘汰数量相对较大;再加上当地雨雪寒潮天气多,气温变化大,仔猪抵抗力下降,散户又无法承担过高的疫苗费用,因此,圆环病毒感染和腹泻等常见病引起死亡率较往年偏高。
死猪又为什么被投入黄浦江?其原因有:一是死猪收购被杜绝。2012年下半年,嘉兴警方侦破了一起由12名犯罪嫌疑人非法收购、屠宰、销售“病死猪”的跨省案件,涉案金额达100多万元,唯有加大打击力度才能控制非法收购病死猪行为。二是死猪数量过大。除了猪舍、猪粪处理场,村里还有面积一般在100平方米左右的7个无公害处理场,但仍旧无法满足需求。三是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少部分养殖散户认为猪死掉了是种晦气,且有乱抛乱扔的陋习。四是扔死猪入水不容易被发现,且此处理方式相对成本较低。基于以上因素,所以才出现了浩浩荡荡的“猪漂流”事件。虽然对此事件已有阶段性的调查成果,但仍待更深入的调查和追责,且该事件所反映的问题也需进一步反思。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对死猪事件进行经济学分析。
对于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前人主要是从外部性理论角度来阐述,如:李艳、曾真香等,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2002),但并未涉及可持续发展在外部性理论的扩展,为此本文加入环境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分析。在解决环境问题时,前人主要是提出将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如:车卉淳,关于环境问题的理论分析与政策比较(2003);曹文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经济学分析(2008),尽管都提出建议,但并未针对具体事件进行具体说明。为此本文结合死猪事件,提出相应解决途径,以从源头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1死猪造成的巨大社会成本
11恶化居民生活环境
(1)生产猪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嘉兴多个村庄中病死猪被丢弃在河道、路边、废旧灌溉设施等处,而江南河道相互贯通,故死猪在河道腐烂、变质,很有可能造成水质污染及传染病等诸多问题。这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非常大。
(2)黄浦江流域的环境污染问题。虽然打捞出的死猪数量开始下降,但尚未完全打捞干净,其对黄浦江水质的影响也不会就此消失。从“死猪漂流”来看,媒体报道黄浦江死猪多年来一直发生,不过此次数量庞大才引起重视。死猪浮尸黄浦江,很可能污染江水水质和居民饮用水源,很可能严重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同时死猪浮尸河面,长时间发酵、发臭,严重影响空气质量、恶化周边居民生活环境。
12政府成本的剧增
(1)政府相关部门的形象和威信受到质疑。尽管在事发之后,地方政府积极组织打捞并进行水质监测工作,但在事发之前,据农业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文件,“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在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费用上,每头补助80元,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然而经调查发现,达到补助标准的养殖户没有听说过这笔钱,亦未见当地公布相关补助的发放形式和方法。且事后,各地方或部门相互推卸责任,如浙江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动物疫病防治处一位处长告诉记者猪瘟现象可排除,死猪多为10多斤或20多斤的小猪,死因多系冻死。该解释完全不尊重客观事实。
(2)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猪漂流”事件发生后,仅仅嘉兴就出动了53377人次组织大规模打捞,可以说政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综上所述,死猪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危害,增加了社会成本,尤其是环境成本和政府管理成本,故应杜绝 “死猪”事件及其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当然,这需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2经济学分析
由于城市猪肉需求不断增加和乡村家庭式养猪密度不断提高,以至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难以为继,死猪事件向人们敲响了生态环境安全的警钟。目前嘉兴养猪户达到13万余户,每年饲养生猪超过700万头,出栏数达到450万头。由于嘉兴同上海接壤,自上海市区禁养和限养生猪后,大量生猪养殖转移到嘉兴地区,现嘉兴每年有200万头生猪供应上海市场。可以说,嘉兴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肉价稳定作出了很大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猪粪围城”这一严峻的环境问题。而对环境问题的分析,主要有三种理论:环境库兹涅茨理论、产权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现运用这三种理论对死猪事件造成的污染问题进行分析。
21环境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分析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含义是,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演进的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先出现逐步恶化的特征,然后再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具体来说,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工业生产规模较小,环境污染问题较轻。在经济高速成长时期,投资和消费基金的增加抑制了环境治理,环境迅速恶化。当经济发展到了一个较高水平时,环境退化的势头得到遏制,并开始逐步好转(如图1)。
图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从图1中可以看出,环境污染问题应被控制在生态不可逆阈值内。环境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这一概念,正在刷新我们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理念,引领各地谋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而从我国环境污染情况来看,根据统计资料,没有经过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的排放量一直呈现上升趋势。我们的总体判断是环境污染还处于倒U曲线的左侧,且离拐点还有一定距离。故在此时,保证沿着曲线c发展而不是曲线c′,我们不能再继续粗放式的养猪模式,而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科学养殖,彻底解决猪粪围城、“死猪漂流”的局面。
22产权失灵分析
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正是由于该性质导致产权难以界定,进而出现环境问题,用经济学术语来讲是“公共地悲剧”。“公共地悲剧”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公共地”的产权是非排他性的或者缺乏一套有效使用公共地的规则,所有人都想在公共地上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最终谁也得不到好处。死猪事件就是因为饲养密度过大,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难以为继,加上气候变化和病害传播,上万头猪无法存活,最终养殖者未获得利润的同时还破坏了自身的生存环境。
23外部性分析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环境外部不经济性没有得到内部化,从而使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存在差异,资源无法达到最优配置。外部性概念是由马歇尔于1910年提出的,后来马歇尔的学生,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进一步完善了外部性问题。环境问题是生产领域外部不经济的典型例证,下面以死猪事件为例并借助图2来讨论外部不经济是如何导致资源配置失灵的。
图2外部性
在图2不存在私人和社会边际收益上的差异,即PMB=SMB。养殖户直接承担的是边际私人成本PMC,包括饲料费用疫苗费用和人工费用等;但却不承担将病死猪丢弃在河道、路边、废旧灌溉设施等处造成当地臭气熏天、水质污染及传染病等问题,以及将死猪扔进黄浦江产生的打捞费用等的边际社会成本SMC。养殖户在决策自己的产量水平时,只会考虑私人成本,按照PMC=PMB=SMB原则将产出水平设置在Q1。然而从社会角度上看,养殖户的经营活动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还包括社会成本,即曲线PMB与SMC交点为社会最优产量水平Q。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从社会角度上看,养殖户的产量过高,相应的产出水平也超过社会最优,即环境资源配置存在市场失灵。
3解决方法与途径
要杜绝死猪事件的再次发生,应进行科学养猪,坚决避免类似“公共地悲剧”的发生,同时还应坚决保护生存环境,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下面提出几点建议,望能对政府相关部门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31加强教育力度,进行内部相互监督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环境污染最终受伤害的是自己,同时实行举报制度,即内部相互监督,给举报人一定的奖励,调动农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内部监督可减少成本,提高环境保护效率。
32贯彻落实治标先治本思想,实施“科学养殖”战略
(1)合理控制养猪头数。近年来,嘉兴市要求养殖户进行粪便干湿分离,集中收集等,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养猪基数太大,整体环境改善并不明显,空气污染也日趋严重。例如竹林村1400户人家,大概906户在养猪,一年出栏猪11万头,平均是55万头在养殖中,而按科学养猪,一头猪产生的废料大概需要5亩地来消化,而竹林村有8000亩地,理应养1600头,而竹林村却养了5万头。此外对病死猪的处理主要采取厌氧发酵,需要占用土地,而现有土地资源也处在超负荷状态。所以政府应根据当地资源及环境的承载能力来规定最多养猪的头数,将环境污染控制在环境不可逆阈值内,以实现养殖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2)用部分税收进行养猪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嘉兴当地土地贵,所以农民都是自己养猪而非工业化,由于预防猪瘟发生的疫苗(猪圆环病)是进口的,价格比较贵,农户无法承担该费用,从而增加了猪死亡的概率。而死猪的遗体处理方式有两种:高温焚烧及无害处理池。按规定采取高温焚烧一头猪给农户40元补贴,但其条件是规模化养殖(养殖头数达到50头),加上无害处理池依旧在建设中,所以农户只能将死猪扔进黄浦江。为减少死猪的发生,杜绝“猪漂流”事件,政府应将养猪所交的增值税留一部分在村中,用于疾病预防、无害处理池的建设等,改善养猪环境。
(3)坚决贯彻落实相关的补贴和支持政策。据了解,嘉兴地区处理死猪的农户每头可以获得80元补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死猪数量太大,补贴不到位情况突出,这也是“猪漂流”的原因之一,所以政府应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
33征收庇古税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庇古主张通过政府主导的经济机制使外部成本内部化来解决环境资源配置上的市场失灵问题,鲍莫尔(Baumol,1970)等人继承与发展了庇古的观点。他们认为,要使企业排污的外部成本内部化,需要对企业污染物排放征税,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征税的税率取决于污染所造成的边际损失。故征收“庇古税”是用国家税收办法解决外部性问题,在本文死猪事件中,即为当农户在养猪中造成环境污染时,政府通过征税(收费)迫使其将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使税收(收费)恰好等于农户生产每一头猪所造成的环境损害(空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即税收(收费)恰好等于边际社会成本。
34实施信息公开制度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的收集、综合和传播的成本越来越低,且通过社区和市场发挥作用。即环境信息手段主要是通过各种媒体将环境行为主体的有关信息进行公开,通过社区和公众的舆论,使环境行为主体产生改善其环境行为的压力,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例如在“死猪”事件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养猪户对当地的养殖状况、猪的粪便以及死猪的处理很了解,但是他们也有理由隐瞒他们造成巨大社会成本这一真实情况。提供信息公开,不仅使公众了解养猪户的养殖情况——猪是否打疫苗、健康与否,还对养猪户也有监督作用,因为公众对养殖户的信息了解得越多,养猪户就会感到压力,这样他们就要尽量克服不良的外部性,减少环境污染,采用无害处理等。这种制度成本低,监督效果好,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减低信息不对称下的死猪数及“猪漂流”的发生。
与此同时,也应实施政府部门信息公开制度,官方在回应水质是否受到污染的问题时虽然经过专家调查和论证,但由于死猪投江事件初始官方信息公布不及时、危机处理不恰当,而把这一事件推上了负面的风口浪尖,造成公众的强烈不满并引发了不信任和抵触情绪。对民间的质疑,政府相关部门不应该简单地认定和粗糙地回应,这样一些说法会由于网上和民间的口口相传而产生严重的误会,严重的话甚至有可能造成,对社会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所以说实施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制度以及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35建立问责机制
问责制是指问责主体对其管辖范围内各级组织和成员承担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实施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责任追究制度。在本文事件中,政府未在事故发生时作出快速有效的答复,而是一味地推卸责任。如“猪是冻死的”这一说法很值得质疑,因为猪是极其耐寒的动物;从打捞起的死猪腐烂程度看,非一两日内的事情,且打捞起的数量也颇为惊人,如此规模的违规处理事件,直到死猪大批流入黄浦江,才引起重视。所以事件发生后,相应机构(作为协调机制机构的人民日报)应进行问责式调查,事件的发生涉及哪些部门,负主要次要责任的又分别是哪些部门。问责机制的建立可增加在职人员的责任心,起到警示的作用,可以很好地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曹利军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及其规制[J].生产力研究,2008(12):5-6,42.
[2]车卉淳关于环境问题的理论分析与政策比较[J].现代经济探讨,2003(2):19-21.
[3]姜迎全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手段的评价与筛选[J].环境科学,1999(3):65-97.
[4]李慧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5]李艳,曾真香,等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2(8):113-116.
[6]罗书臻死猪漂流和饮用水安全[N].人民法院报,2013-03-15.
[7]沈满洪环境经济手段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8]苏扬应重视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三类环境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4-02-02.
[9]卫玲,任宝平治理外部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反思[J].当代经济研究,2002(6):7-9,18
世界经济分析范文3
转炉少渣冶炼是铁水全量三脱处理后带来的必然结果,同时简化了转炉冶炼功能,将脱硫、脱硅和脱磷转移到铁水预处理过程中实现,转炉只承担脱碳(或硅)升温的任务,这有利于实现转炉的高速吹炼,可大幅度减轻造渣脱磷、脱硫的工艺负荷,有利于提高供氧强度,并使终点控制更加稳定,这为转炉进行计算机智能控制提供了方便,可实现以吹炼终点的精确控制和不倒炉直接出钢。吹炼时间和冶炼周期的缩短以及少渣倒炉次数减少,使炉衬侵蚀大幅度减轻,加之溅渣工艺技术的应用,转炉炉龄将会大幅度提高,使其作业率将大于95%以上。如日本JFE福山厂两座300t转炉采用脱磷-脱碳双联工艺后,吹炼时间平均缩短2min,终点操作时间缩短1min,冶炼周期从29min降至26min,作业率提高4%[6]。日本和歌山厂采用脱磷炉和脱碳炉双联冶炼,实现100%“铁水三脱”预处理,1座210t转炉的年产量达到420万t。另外,转炉出钢挡渣效果对钢的纯净度和生产成本的影响也很大。
钢包精炼炉是生产洁净钢的重要设备。在炼钢生产中,精炼炉具有脱硫、气体搅拌、合金化、升温、调节连铸节奏和控制夹杂物形态等功能。目前,精炼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以LF炉为主体的非真空精炼,可实现搅拌、均匀钢水成分和温度;脱氧去除钢中夹杂;实现微合金化和成分精确控制;渣洗,脱氧脱硫;喂线,实现夹杂物变性处理;调整温度(包括升温和降温)。二是以RH为主体的真空精炼,可实现搅拌均匀钢水成分和温度;脱氧和微合金化;吹氧深脱碳;喷粉深脱硫;温度调整等[7]。
连铸工序对钢的纯净度影响很大,采用保护浇注、中间包冶金、新型中间包覆盖剂、调整保护渣性能及设置电磁搅拌等手段还可继续去除及控制夹杂物,降低废品率。此外,电磁搅拌技术和轻压下在连铸工序得到了广泛应用。当今世界上有400多台方坯连铸机安装了电磁搅拌装置,电磁搅拌已成为先进方坯连铸机的标准配置:许多板坯连铸机也安装了电磁搅拌和凝固末端轻压下设备。电磁搅拌和轻压下技术可改善铸坯内部凝固结构、扩大等轴晶区,从而减轻中心偏析和中心疏松。目前,奥钢联的动态轻压下和新日铁的面压下是较先进的轻压下技术[8]。另外,在连铸板坯表面和内部产生的缺陷与连铸过程中的钢液流动现象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为了提高生产率而增加拉坯速度时,容易产生这种缺陷。因此要实现高速连铸而又不损坏铸坯质量,就必须引进以前没有的新技术。
1洁净钢传统生产工艺与新工艺的对比
1.1传统工艺
传统洁净钢制造流程如图1[9]所示,主要采用铁水脱硫预处理-传统复吹转炉冶炼-LF炉精炼与RH真空精炼-全连铸生产工艺。虽然可以生产出高洁净度的钢水,但由于工艺流程长,生产工艺和原辅材料的波动造成钢水质量不稳定;钢水提纯主要依靠炉外精炼,造成能耗高、成本高、CO2排放量高。
1.2日本新工艺
日本学者认为:传统的洁净钢生产工艺流程存在着生产成本高、能耗高、CO2排放量大和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缺点。为改进这些缺点,提出采用分阶段冶炼工艺,并经过20年的发展完善,形成了洁净钢制造新的工艺流程,如图2[9]所示。传统洁净钢生产工艺为欧美等国家及我国大部分钢厂所采用,用全量铁水脱硫预处理-转炉冶炼-炉外精炼工艺,以炉外精炼作为控制钢水洁净度的主要手段。如此以来不但流程长,而且耗能,还容易造成回磷、回硫,也是造成钢质量不稳定,生产成本高、能耗高的主要原因。日本开发的洁净钢生产新工艺流程强调采用全量铁水“三脱”预处理工艺,实现转炉少渣冶炼,通过铁水预处理控制钢水洁净度,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标,与传统工艺相比减少了渣量;缩短了转炉冶炼周期;减少了吨钢铁耗;减少了吨钢铁合金消耗[10]。目前,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钢铁业进入萧条时期,降低洁净钢制造成本、降低生产能耗和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成为今后全球钢铁业市场竞争的焦点,因此,日本新工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2洁净钢生产前景展望
随着洁净钢生产工艺与设备技术的发展,生产高洁净度钢材以满足高品质钢的质量要求已不存在非常大的技术困难,但如何降低洁净钢生产成本,实现洁净钢大批量稳定高效的生产乃是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如何生产高效低成本洁净钢已成为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历史赋予炼钢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洁净钢生产面临的技术挑战。目前,世界洁净钢生产与研发水平最高的是日本,其次是欧美和韩国。最近,新日铁开发了控制钢中夹杂物的新技术,通过向钢水中添加镁,控制夹杂物的成分,并细化夹杂物颗粒。采用该方法,使夹杂物的变形性能接近钢的变形性能,可以提高产品的韧性和加工性能。同时,加拿大Mitchell和新日铁提出“零夹杂钢”的概念[11],即夹杂物尺寸小于1μm,无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预示钢的抗疲劳性能将有大幅度提高。
世界经济分析范文4
关键词:经济结构;演变;动因;趋势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研究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历史,分析其演变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同时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加速该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尽快完成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历史任务。
一、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步骤
1.建国初赶超型战略促成二元经济结构的建立
在建国初期由于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加上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是通过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超高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一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储蓄率低,资本积累能力不足,资金严重匾乏。二是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低下,支持工业化的能力有限。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既不能像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初那样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不可能通过引进外资的办法来补充国内资本的不足。而且由于重工业资本高度密集性的特点,使得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与我国的劳动力丰裕、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特点相矛盾。为了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依靠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以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并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统购统销、、户籍制度等在内的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体制。
赶超型发展战略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通过从农业中提取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以及重工业的自身循环所创造的社会需求,克服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的资本积累不足与有效需求不足这两大难题,在较低的国民收入水平上实现了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但由于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是以牺牲农业的长远发展为代价的,这不仅造成了农业生产长期低速增长,而且也使农业内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积累,农村隐蔽性失业严重,从而使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更加突出。二元结构强度一般用农业与非农业间的相对国民收入差距来衡量。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的统计分析表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这一差距最大为4.09倍,而1979年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却高达6.08倍。
2.改革开放后体制改革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的作用下,到70年代末,工农业之间的矛盾已相当突出,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长期停滞,使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无法继续进行。
从1979年开始的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不断增强,结构变动由政府行政力量推动,转为市场导向。这种由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推动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市场机制的诱导下,农业生产不断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加快了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步伐。以1987-1992年为例,在这短短的5年时间里,农业生产资料来源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农业投入中来自农业内部的比重已从46.7%,下降为39.l%,而由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从41.7%,上升为44%。
第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改革开放以前,1952年至1978年的26年间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从12.6%上升到17.92%,年均上升0.2%,而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1999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上升了13.6%,年均上升约0.81%。
第三,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78年至1998年,共有13585万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就业,平均每年转移为715万人。与此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1999年的50.l%。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17.3%上升到1999年的23.0%。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12.2%上升到1999年的26.9%。
3.当前形势下的二元经济结构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二元经济,而且是三七开的二元经济,我国这么多年的经济发展,每一年以10%的成长率增长的原因,主要就是二元经济的过热部门推动的,因此当前我们经济发展的组成超过一半都是固定资产,消费不到35%。因此,逼迫大量的出口,因此逼迫大量的积累外汇,因此人民币升值厉害。这个汇率的上升,打击到了二元经济过冷的部门,尤其是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
以大家熟悉的GDP为例,这是非常畸形的GDP,和欧美相比非常奇怪的。以日本为例,他们的GDP组成是以消费为主的,消费所占的比重是70%,而我们不是,我们的消费只有别人的一半,只有35%。那么我们的GDP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二元经济当中过热的基础建设工程拉动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GDP几乎超过一半都是高楼大厦、桥梁高架等等,叫做固定资产投资,而消费只有35%,所以我们当前是一个消费力严重不足但生产却又严重过剩的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重担单任重道远。
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主要特征
1.就业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
虽然我国三大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的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在第一产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1999年我国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17.7%,而占社会总劳动力比重为50.1%,二者相差-3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3%,劳动力的比重为23.0%,二者相差2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0%,劳动力的比重为26.9%,二者相差6.1个百分点。显然这种差异,第一产业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
由于各产业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完全一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绝对对称是不可能的,就业结构的转换要慢于产值结构的转换。但中国的就业结构滞后性更为突出。世界银行在《197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揭示出这样一个规律,发展中国家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份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人均接近700美元时(1979年价格)达到相等,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两部门的劳动力份额也达到相等。我国的工业与农业产值相等,是在196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134美元时达到的,当时,工业为38%,农业为39%。到1984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1.3倍,达到310美元,而工业劳动力的比重,仅为17.2%,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仍高达68.4%。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转换的严重失衡,造成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的结构性扭曲。从工农业产值构成看,到80年代末,我国的工业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已基本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然而从就业结构来分析,到90年代末期,我国的第一产业仍占劳动力份额的1/2,基本上还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社会。
2.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除日本以外的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转换都表现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依次渐进的结构演变模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则表现为第三产业的超前发展,由于工业就业的增加,远远低于农业就业的减少,因此,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发生在农业和服务业之间。与此相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存在着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特点。
我国1999劳动力就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仅高于1988年的泰国和1991年的巴基斯坦,却低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世界其他各国。
3.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从历史上看,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在一国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与此同时,在空间结构上则不断向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的地点聚集,这种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人口聚集效应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我国经济发展与结构转换过程中,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表现出与上述城市化发展规律完全不同的特征: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1999年我国制造业比重为42.7%,不仅大大超过了处于工业化中期国家的水平,并超过了工业化后期国家的平均水平达10个百分点,而城市化指标仅相当于工业化中期的水平,为30.98%。
三、中国未来经济结构演变的趋势分析
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到今年底,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一般说来,特别是对于一个经济体量很大的国家来说,人均GDP3000美元,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需要升级,产业结构需要进行重大调整。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步性。1978-2007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步系数是3.4,即世界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长3.4百分点,中国经济影响世界,世界经济影响中国。2007年中国工业占GDP比重为49.2%,低于预测值0.8个百分点。2008年中国工业占GDP比重可能超过50%,工业化的趋势和资源环境状况恶化的趋势仍将加强。由于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也会更加显著。
1.资源短缺导致未来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
资源短缺和环保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是贯穿今后中国经济“重化工业”发展过程最重要的约束条件,其中尤以能源问题最为突出。2007年中国能源消耗实际增长9.3%,电力供应增长14.9%。考虑中国能源政策紧缩及电力生产能力扩张等因素,2008年中国能源消耗增长10%左右,电力供应增长15%左右。实际上,改革开放以后的两次高增长时期都是以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瓶颈”制约为标志发生转折的。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新一轮的经济增长难免再次陷入传统的循环。另外,这一轮短缺发生的背景不同,表现方式也有新的变化,而且经济基数远大于以往,对国际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矛盾也比以往更为突出。
2.城市化步伐加快对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取得长足进展,但总体上仍落后于工业化。参考国际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已基本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预计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城市化发展速度将比目前加快l倍,达到年均增长2~2.84个百分点,城市化将成为推动我国下阶段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首先,城市化步伐加快将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解决制约我国结构升级的“瓶颈”,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自然演进”的步伐。其次,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将加大对住宅、交通、水、煤气、邮电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其中,住宅和交通需求对多数工业行业特别是汽车、建筑、建材都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并间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最后,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对收入结构和消费习惯的改变有直接作用,从而带动整体消费结构的升级,拉动相关消费品工业的发展。
3.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产业将呈现较快增长态势
过去几年,汽车和房地产的快速增长,及受其带动下形成的一批高增长产业群,都充分地证实了消费结构升级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巨大的推动作用。到2020年,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速度估算,居民人均收入将达到3500美元的水平。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这一时期往往是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最快,从而带动经济增长速度快速提升的重要时期。考虑到中国l3亿人口的现实,这一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爆发出来的增长带动力量将是史无前例的。另外,我国经济至今仍未摆脱二元经济特征,农村居民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40%左右,消费结构不在同一档次。这就决定了中国多层次的消费结构转变将同时发生,从而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多层次的推动力量。
四、结束语
总体来看,未来20年将是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从衣食和部分用的需求,向提高住、行水平和生活质量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住宅、轿车、轨道交通等社会基础设施、通讯及其他新型电子产品、文化娱乐、旅游、社区服务等将成为重要增长点,并相应带动建筑、建材、机械、石化、电子等工业部门的较快增长。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而带来的收入提高,将会增加对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并拉动这些产业进入一个新的较快增长期。
但是中国经济面临资源、环境和市场三重约束。事实表明,2007年中国资源价格明显上涨,资源更加紧张。同时,生态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无锡等许多城市已经到了没有干净水喝的地步,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突出。2008年世界经济总体环境趋于紧缩,意味着世界市场需求减弱,中国出口增长可能放慢。以上这些都将影响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由于经济结构和产业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要求差距更大。因此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演进、增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以结构优化求速度、以结构协调求效益日益成为中国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曾寅初.我国工业化与二元结构转型效果的历史评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6(4)
[2]曾寅初.我国工业化带动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制约因素分析《教学与研究》2006(8)
[3]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周爱民编著.《高级宏观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5]李新安 中国区域市场化差异的经济效应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4,(3)
[6]刘伟,李绍荣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7]沈坤荣,付文林 中国的财政分权制度与地区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5,(1)
[8]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2003年8期
世界经济分析范文5
关键词:免钉复合板隔墙;施工技术;洁净室隔墙施工
Abstract: Free nail composite board partition of alternative technology for color steel plate, to solve the technical problems during the solidification of the adhesive wall decorative plate required for st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previous engineering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this technology to do some analysis, summary, which can be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Keywords: free nail composite wal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wall construction of clean room
中图分类号:TU39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洁净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已从微电子技术领域扩展到现代光电子领域;从电子行业延伸到医药、医疗、生物工程行业。传统的洁净室装修材料、施工技术主要集中在彩钢板的应用方面,但是随着更高要求的洁净室的出现,彩钢板抗撞击能力差、长期处于高湿度环境中易锈蚀等方面的不足已越来越来明显。工程建设中,替代彩钢板需要解决胶粘剂固化期间墙体饰面材料稳定的技术难题,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就这一难题进行探讨。
1.技术特点
(1)洁净室免钉复合板隔墙基层以传统的轻钢龙骨隔墙的基层为基础,面层与基层采用胶粘法连接。
(2)面层材料采用中密度埃特板与热固性树脂浸渍纸复合而成的复合板,面层施工完成后,表面无钉眼外露,防锈蚀、静电效果好。
2.适用范围
本施工技术适用于电子车间、食品加工车间、医药实验室以及微生物研究实验室等有洁净要求的空间的隔墙工程施工。
3.免钉复合板隔墙施工工艺及操作要点
3.1工艺流程
墙位放线安装沿地、沿顶及沿边龙骨安装竖龙骨安装贯穿龙骨安装横撑龙骨固定各种洞口及门龙骨检查校正补强安装一侧基层板填充保温、隔音材料暖卫水电等钻孔下管线,并隐蔽验收安装另一侧基层板基层阴角处理专用阳角线安装固定复合罩面板安装罩面板支撑系统安拆罩面板嵌缝阴角线和踢脚线安装施工
3.2施工要点
(1)墙位放线
根据设计图纸确定的隔断墙位,结合罩面板的长、宽分档,以确定竖向龙骨、横撑及附加龙骨的位置,在楼地面弹线,并将线引至顶棚和侧墙。
(2)安装沿地、沿顶及沿边龙骨
①横龙骨与建筑顶、地连接及竖龙骨与墙、柱连接须用M5x35mm射钉或膨胀螺栓将龙骨与混凝土、砖墙、柱体基层固定;
②沿地、沿顶和靠墙(柱)龙骨的固定方法如下图:
(3)安装竖龙骨
①按设计的间距就位竖龙骨,竖龙骨中距≤400mm;高度超过3.0m时,竖龙骨的布置须加密,中距宜≤300mm;
②竖龙骨排列由隔墙的一端开始,有门窗时应从门窗洞口开始分别向两侧开始排列,当最后一根竖龙骨距离沿墙龙骨的尺寸大于设计要求时,必须增设一根竖龙骨;
(4)安装贯通龙骨
所有隔墙及附墙龙骨基层都必须设置贯通龙骨:高度低于3m的时安装1道贯通龙骨,3-5m高度时安装2-3道贯通龙骨。
(5)安装横撑龙骨
①隔墙骨架高度超过3m时,或罩面板的水平方向板端(接缝)没落在沿顶、沿地龙骨上时必须设置横撑龙骨;
②选用U形横龙骨或C形竖龙骨作横向布置,利用卡托、支撑卡(紧龙骨开口面)及角托(紧龙骨背面)与竖龙骨的连接。
(6)固定各种洞口及门窗框
门窗或特殊节点处,增设附加龙骨,安装须符合设计要求。
(7)龙骨检查校正补强
安装罩面板前,应检查隔墙骨架的牢固程度,门窗框、各种附墙设施、管道的安装和固定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进行隐蔽验收。龙骨立面垂直度3mm、表面平整度2mm。
(8)安装一侧基层板
中密度埃特板竖向铺设,其长边接缝应落在竖龙骨上,曲面墙体罩面时宜横向铺设。中密度埃特板铺设时,上下端应与上下楼板面之间分别留出3mm缝隙。用ф3.5x25mm的自攻螺钉将板材与轻钢龙骨紧密连接,自攻螺钉的间距:沿板周边不应大于200mm,板材中间部分不应大于300mm,自攻螺钉与板材边缘的距离应为10-15mm。
(9)保温材料、隔声材料铺设
当设计有保温材料或隔声材料时,应按设计要求的材料铺设;铺放墙体内的玻璃纤维、矿棉板、岩棉板等填充材料,应避免受潮。
(10)暖卫水电等钻孔下管穿结并验收
①安装好隔断墙体一侧的第一层板后,按设计要求将墙体内需要设置的接线盒、穿线管固定在龙骨上;
②接线盒的安装可在墙面上开洞,但在同一墙面每两根竖龙骨之间最多可开2个接线盒洞,洞口距竖龙骨的距离150mm,两个接线盒上下错开,其垂直方向的距离不小于300mm;
③在墙体内安装配电箱、消防栓,可在两竖龙骨之间横装辅助龙骨,龙骨之间用抽芯铆钉连接固定。
(11)安装另一侧基层板
装配的板缝与对面的板缝不得在同一根竖龙骨上。
(12)基层阳角处理
基层阳角转角处应使用R=10mm金属四分之一圆护角,按墙高度切断,安放于阳角处,用12mm长的圆钉将护角固定,然后用石膏腻子把金属护角抹掩埋,待完全干透后用砂纸磨平。
(13)专用阳角线安装固定
①墙体阳角两侧,阳角线侧板宽度范围内和阳角线背面满涂粘结胶,待胶粘剂半干时,将阳角粘贴在墙体阳角上。
②小板件固定阳角线,待粘结胶固化后拆除小板件。
(14)复合罩面板安装
①基层中密度埃特板面涂刷一层界面剂,普通环境下,可用固化物含量≥35%的白乳胶;高湿度环境下,宜用抗碱封闭底漆;
②界面剂干透后,基层板上均匀涂刷一层粘结胶,同时复合罩面板背面亦需涂刷粘结胶,粘结胶每平方米用量不宜〈500g;
③粘结胶半干后,将复合罩面板与基层板粘贴;粘贴时其长短边与基层板的长短边均应错开一龙骨间距以上位置,面板之间宜留置5mm缝;
④墙面第一块复合罩面板宜从阳角处开始铺装,与阳角线之间留设5mm缝。
(15)罩面板支撑系统安拆
①一面墙的复合板铺装完成后立即进行支撑;
②支撑复合板的支架宜用38系列龙骨,沿水平方向在板缝处用射钉固定,支架端头超过板缝100mm。如下图
③粘结胶固化后拆除支撑,同时拔出板缝中的射钉。
(16)墙面嵌缝
①嵌缝填充材料:专用嵌缝条;
②嵌缝程序:板缝清理干净玻璃胶填缝(以略低于板面为佳)扣专用嵌缝条玻璃胶干燥固化。
(17)阴角线和地脚线安装施工
①天棚和墙面罩面板安装完成后,方可进行天花、墙面阴角线安装。
②地面地脚线待地面铺装完成后进行。
③阴角线和地脚线安装流程:安装阴角、地脚线底垫安装阴角、地脚线阴角、地脚线两边密封胶密封
4.材料和设备
主要材料表
5.质量控制
5.1、免钉复合板隔墙质量控制
(1)、骨架隔墙所用的龙骨、配件、墙面板、填充料及嵌缝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和木材的含水率应符合设计要求,所有材料必须有相对应的隔热、隔声、阻燃、防潮性能等级检测报告;
检查方法:查材料质量合格证明文件,材质检测报告
(2)骨架隔墙中边龙骨、中龙骨做法应符合构造要求,与基体连接牢固,并应平整、垂直、位置正确;
检查方法:检查与图纸符合程度,观察、手扳检查
(3)骨架隔墙内设备管线的安装、门窗洞口等部位加强龙骨的做法应符合构造要求,并应安装牢固、位置正确,填充材料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4)木龙骨及木墙面板的防火和防腐处理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检查方法:查材料质量合格证明文件,材质检测报告
(5)骨架隔墙的墙面板应安装牢固,无脱层、翘曲、折裂及缺损;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6)墙面板所用的接缝材料、接缝施法应符合规范要求。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5.2、成品保护
(1)、轻钢龙骨入场,存放使用过程中应妥善保管,保证不变形、不受潮、不污染、无损坏。
(2)、复合罩面板安装时,操作人员必须戴手套,以免弄脏板面。
(3)、各种板材堆放时,场地要求平坦、坚实,垛高不宜超过1m。不同类型、规格的板材要分别堆放,装卸搬运时不得碰撞。运输中车、船底面必须平坦。散装高度不准超过车箱栏板,并应采取固定措施,确保板材运输中不移位滑撞。施工中搬运时,必须轻拿轻放,严禁两人在端部平抬,应将板按长向竖起后侧立,提高地面搬运。
(4)、施工中各专业工程应紧密配合,合理安排工序,严禁颠倒工序作业。复合板隔墙安装完成后不得碰撞敲打。
(5)、严防运输小车碰撞隔墙板及门口。
参考文献:
世界经济分析范文6
【关键词】当前 世界经济形势 金融危机 分析
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在现代高新科技的推动下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世界经济已经从以前的单独发展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一体化是指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载体, 以世界市场形成为标志,使世界经济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不仅仅加快了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进程,而且大大的的优化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促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发展,为世界的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机遇。然而美联储酝酿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欧洲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没有消除,日本“安倍经济学”负面效应突出等发达国家的的经济政策风险,给世界经济前景带来诸多潜在的风险。
一、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概况
(一)发达国家及组织的经济特点分析
(1)美国的经济特点分析。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经济影响着全球的经济形势,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下面就美国经济的当前形势进行分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它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第一张,使世界金融市场产生了剧烈的动荡。由于美国的金融风波在全球迅速发展,使得英国、德国、日本、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和组织纷纷向银行投入大量的资金以挽救本国的金融银行系统,使其受到的损失尽可能的减到最低。为了减少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正在制定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结构框架,主要内容有:让金融机构持有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美国国债相关证券自然到期,并脱离其资产负债表;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出售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充分运用其他金融手段,例如允许银行将存款长时间放置美联储;对超额银行准备金支付利息;通过逆回购协议来稳定利率。美国政府希望通过这个政策可以使经济复苏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大众失业率有所降低,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
(2)欧洲的经济特点分析。世界上可以与美国经济体系抗衡的经济体系并不多,欧盟就是其中一个。在欧洲,加入欧元区的国家一共有17个,但是这17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国家间的贫富差距太大,这就使得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使用同一种货币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2009年爆发的欧元危机影响持续深化。去年,欧元区的低收入国家希腊为了减少和高收入国家的收入差距,不惜向欧盟总部借债,不受约束的大量支出,为本国民众争取较高的收入水平和发展机遇。在这期间,虽然希腊民众的工资上涨速度飞快,但是其消费入不敷出,使得国家经济经常处于赤字状态,从而令全国陷入债务危机,由于无法按时还清向欧盟的贷款,希腊也就无法继续借贷,使得国内银行没有资金可供民众消费,国内一度民怨沸腾。欧元区统一货币的本意是使得各个国家平等发展,逐步减小收入差距,但是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情况,不仅没有减小这种差距,反而使得差距进一步扩大。
(3)日本的经济特点分析。当前,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国内经济也随着出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有了缓和的迹象。但尽管在短期内,安倍政府的货币宽松政策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作用,但从宏观方向看,经济结构、人口老龄化以及高额的公共债务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绊脚石;从微观方向来看,民众消费税上调、企业间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以及海外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严重制约了国内的经济发展。
安倍政府提出的经济学主要是指预先创造通货膨胀现象,当消费者预期察觉日本物价要上涨时,对于一些本来要买的商品,就会尽快的去购买,因而积极的带动消费及投资,进而扭转日本长年消费与投资极度低迷的状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安倍经济学”正在制造更大的金融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消费税上调将使经济增速减缓、导致国内物价上涨;日元汇率贬值,导致进口成本上升。而且,“安倍经济学”从实施以来,日本国内的国民储蓄率不断下降,企业固定投资增速出现疲软态势,这些现象都可能导致日本经济的进一步恶化。
(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特点
虽然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但是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呈现负增长的同时,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组织的经济增长势头稳定,实现了稳步发展,这些国家和组织就被称为新兴经济体系。世界主要的新兴经济体系包括中国、印度和东盟等。
(1)中国的经济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渐提升,无论是从经济,人口,还是从科技,军事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国外的经济学家们也肯定了中国经济在全球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一直在飞速发展着,从过去的贫穷国家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的经济在全球中有着重要的平衡作用。这几年,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继续保持经济的宏观发展。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是需求衰退周期逐渐转换为供给调整周期,并正由高速增长逐渐由中高速增长转变。关于增速放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所以,增速放缓是必然的事;成本要素水平明显提高。由于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而且国家对于环境的保护力度大大加强,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所以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市场需求不足。国内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现象在某些方面已经凸显出来,消费市场停滞不前,出口需求也有所减少,所以消费市场的萎缩也是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之一。
(2)印度的经济特点。虽然印度的经济形势目前呈现一种疲软的态势,但是由于印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向世界发出维持巩固宏观经济的决心。并且积极的设立内阁投资委员会、对一些拖延已久的项目进行重新协商、通过网上拍卖应收款项为中小企业提供自由资本和低利率的贷款,这些措施会大大提升印度的投资潜力,继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高回报的金融产品有可能阻止印度储蓄水平下滑,从而尽可能降低这一轮经济危机对印度的影响。
二、针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提出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与美国的经济贸易
虽然美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不小的影响,但是美国的强国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中的话语权仍有重要的地位。国际石油、黄金、粮食等交易仍然以美元为单位。这次的金融危机虽然使得美元贬值,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但是奥巴马政府提出的经济对策可以有效的阻止经济增速的负增长。美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有能力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到那时候,世界经济就有可能走出低迷的态势。
(二)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交流
当今的世界经济贸易呈现多元一体化的趋势,要想在全球化的经济中稳定发展,就要联合各方力量,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在国际贸易中,除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外, 各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也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加强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协定,强化南南合作、南北合作间的交流等,对建立全球的经济一体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加强人民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提出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都极大动摇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而唯一可以与之抗衡的就是欧元,但是欧元区也陷入了债务危机而自顾不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系之一,正好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扩大实行人民币互换的范围,进一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从而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