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范文1

关键词:生态园林;景观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ly increase the society's progress and living standard, the requirements for living city residents don't just stay on the material satisfaction, more embodied in the spiritual needs, including the city environ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inciple and direction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for reference.

Keywords: ecological garden;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D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现如今,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提倡生态、崇尚自然的社会,对于当代景观设计师来说,如何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处理的更好,掌握生态的内涵,给城市居民创造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已成为设计师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1、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生态平衡是生态景观的一个重要原则,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协调与适应,使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相对平衡,使系统的整体效益达到最佳状态。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2、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与其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基础。

3、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使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 皂荚、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 如胡桃和苹果、松树与云杉、 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类植物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苗木的生长发育不利,这些都是园林绿化工作中必须注意的。

4、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物种的多样性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变化程度和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特性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落之间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因此,在城市绿化中应保持植物的多样性。

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理念

1、景观规划设计要倡导多元化

具有民族文化风格,保持中西文化的差异,发展国际间的合作,倡导个性化设计。弘扬中国特色,弘扬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要弘扬出自我特色。这样就需要我们在规划设计当中积极研究历史、民族、乡土、个性等问题。

2、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

从文化个性培育的视角要求,就是如何将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转化成在当代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价值资源,进而对世界文化做出独特的贡献。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种文化只有与时代相适应,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既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又不失自身的传统的特色,这才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一种根深叶茂的文化。

三、如何对城市景观进行生态设计

1、保持自然系统的完整性

在对自然景观的整体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完整性。调查研究原有环境是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之上。对原有环境的调查,包括对自然环境的调查和对周围居民情况的调查,都是做好一个园林景观设计的前提条件。

2、植物配置生态设计

2.1 改变观念,精心设计,这一点对城市绿化建设来说相当重要。分析当前城市绿化的现状,最大的误区是为了美观而种树,随处可见在水泥板的包围中种一棵树,建一花坛等, 给人一种造作的感觉。要走出误区,就得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从设计上把关,抛弃陈旧思路,参考当地的生态特点。而对于设计人员来说,且不可把设计仅仅当成是在图纸上作画,更不能只重视“艺术性”而忽落了其他的功能性。也不要为了迎合少数人的心理去做违心的设计。

2.2 合理选择树种,努力营造接近自然的生态。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的配置设计是环境景观设计的重要环节。对园林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对景观功能的处理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环。具体地说,植物的配置设计,从层次上考虑,有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努力营造接近自然的生态,保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

2.3 加强城市绿化设计的规范化管理, 长期以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对绿地的生态效益考虑欠缺,只重视当前的景观效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整体入手,在提供设计条件时就要对生态效益的长期性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城市绿化生态效益量化分析,研究。

生态功能性包括释放氧气、吸收CO2、蒸腾、吸热、增湿、滞尘、减菌、减污、涵养水源、防风固堤、保持水土、储存能量等。生态适应性包括耐阴、抗寒、耐盐碱、抗污、耐旱涝、抗病虫害能力、自肥能力、植物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的相互适应性等。随着对自然景观作用的深入认识,景观设计也逐渐从纯粹的绿化设计过渡到对环境自然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在进行城市的景观设计时,应结合美学,注重突出生态。

3、加强节能型园林景观设计,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以最节约的能源需求促进各类生产建设的持续发展。

3.1 充分利用乡土树种。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根据绿地的不同功能分区考虑相应植被配置。

3.2 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在可实施的条件下,每100平方米绿地上需种植不少于3株乔木、20株灌木和70平方米的草本及地被。

3.3 树种产地与运输范围宜在500km范围内,避免选用从其他地区移植过来的大树。

3.4 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为园林景观提供水体循环的动力及景观照明。绿化灌溉采用喷灌、微灌、渗灌、低压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加强水体自净能力,丰富物种多样性。水体景观避免硬质驳岸。

4、园林景观设计应尊重不同地域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建设“舒适性”的园林景观。园林景观的舒适性指使用上和视觉上的感受。使用上的舒适,包括各种设施是否以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创造使用的合理,是否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创造满足人们活动的空间;视觉上的舒适,要满足不同地区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和对环境景观特点的认同。

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范文2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设计;景观;绿化

从古到今人类都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进行城市建设。但人类对城市的需求不仅局限在物质上,还会对城市的环境提出更多层面的要求。城市空间发展要源于自然生态的视角:城市空间发展不是人工环境不断侵占自然生态空间的过程,而应是与自然协同演进。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运动迅速展开,城市面积快速扩张。多年的快速城市化之后,种种城市顽疾已经成为发展的桎梏,大地自然系统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的摧残。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须的,但自然系统是负荷量是有限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未来15年以防治各类污染为重点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各地各部门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建设人类和自然相利共生的城市,即人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虽然城市生态问题的迫切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由于缺乏现实的实施手段和管理体制,生态理念还很难真正落实到现实的发展计划中去。因此,改变城市扩展的运营模式和空间格局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一、城市生态设计理念

伴随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MAB计划的提出,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城市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思想引入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并对未来园林发展的规划设想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在景观行业发达的国家,生态主义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和图纸上的空谈,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处理技术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始终。对生态的追求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位。国内城市范畴的景观规划还相当落后,仍停留在传统的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生态原则只在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得到少许应用。

生态设计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设计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摒弃了掠夺式开发的弊病,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

二、城市生态敏感区

鉴于城市处于快速拓展阶段,特别是建设需要大量土地资源,为了保障其建设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应对城市空间作生态敏感性分析,并划分出不敏感区作为城市优先发展区用地。

生态敏感性分析通过对城市化特别敏感的自然生态因子加以叠加,用以界定易受人类损伤的敏感地带,加以控制保护。一般从饮用水资源、自然生态要素的人文价值、生态资产、工程地质情况等指标进行处理分析。根据生态敏感性程度,将市区划分为生态最敏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和不敏感区4种类型。空间落实如下:

生态最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山脉、河流水系的两侧。该区生态敏感性很高,外来干扰不仅对其自身影响反应剧烈,甚至有可能波及其他地区,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破坏,故应属重点生态保护区,城市发展过程中应重点考虑与该区的关系。

敏感区分布在山体边缘地带、建成湖泊湿地地区以及老城中心。该区生态敏感性较强(包括历史文化因子的敏感性),对维护最敏感区的功能以及整体生态效果起重要作用,故开发建设亦应慎重。

低敏感区以大片农田景观为主,少部分为城区内历史文化保护地段或文物密集区,该区不宜强度开发,而应作为大地园林化的主要构成成分或历史文化控制建设地段。

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县城区一带,是城市发展的良好用地。

三、生态的绿化

随着环境资源被不断开发利用,经济的高度增长,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局部地区后工业社会的逐渐到来,利用绿化技术对受损环境与被破坏环境进行生态与景观恢复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生态处理手法是值得大力推广运用的,但以为设计人造的绿色空间,植林挖池就具有生态效益,未免是将复杂的生态系统简单化了。从表象上看,城市景观大都体现了绿色的主题,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形成和保持的景观效果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自然有其演变和更新的规律,站在生态的角度上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种类,尊重场地的自然再生植被,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或是充分利用基址上的原有植被,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性,这才是绿色生态设计。

(一)屋顶生态绿化

在建筑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屋顶生态绿化作为一个比较有效的空间绿化手段,常常出现在高密度的建筑群中。屋顶绿化对建筑本身的承载力和防渗透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一般建筑只能栽植浅根系易于生长的花灌木及地被。但基本上只是的达到了绿化的效果,在生态多样性方面太过单一了。值得我们考虑的是如何更高效的发挥生态绿化的作用,建立生态多样性空中绿化。

韩国环境部《建设高效率的生物栖息空间》项目之一“天空乐园”——把建设生物栖息场所的市内生态公园的概念引申到屋顶绿化中。把空间分为“野生绿地”、“灌木丛”、“湿地”等,并种植了八十多种植物。屋顶小生态系统建设后,高为12层的建筑,取暖能源减少了14%,空调使用减少了13%.建设两年后屋顶小生态系统植物种类达到了150种,昆虫种类达到了二十多种,鱼类、两栖类、鸟类生存环境优化。由此看来,在屋顶上建设生物栖息空间,给城市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多样化。

(二)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树种规划

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

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

绿化树种规划的方针:

1.以当地景观与植被构成为主的乡土群落为复原目的;

2.早期形成绿量的速生树种的落叶树(先驱种)与远期形成景观的常绿树按一定比例搭配。

首先通过调查当地周围的自然植被,在土壤贫瘠的条件下,生长发育着的稳定的树种规划为远期构成树林群落的树种。其次选用当地的速生树种,利用速生树种确保绿化初期的绿量,并为慢生树种提供夏季遮荫。并根据对当地自然植被林缘树种的调查研究,在林地边缘选择适当的抗性强的树种栽植。

从效果来看,而采取这种生态恢复绿化方法仅需用4~5年的时间,即与其周围没有遭到破坏的植被在绿量方面达到了基本的一致。比任植物自由萌发与生长快几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群落的构造发生相应的变化,动植物种类也开始自然增加。为保障远期形成景观的常绿树健康地生长,必须对恢复地植被进行适当的养护管理及对早期形成绿量的速生树种(先驱种)进行移植。

四、城市特殊地区更新

生态学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再生原料支撑的材料,将场地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废弃物等。今天,景观设计师面对的基址是越来越多的那些看起来毫无利用价值的废弃地和被生产破坏的区域。更多的是为我们的城市治疗疮疤,用景观的方式来修复城市的肌肤,促进城市各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德国埃姆舍公园(IBAEmscherPark)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设计者巧妙的利用旧工业区原有的采矿基地和大量建筑,改建成公园休闲、娱乐的场所。不仅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作为地区的历史延续,并有效的节约了资源,同时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这项环境和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由于工业衰落带来的环境、就业和经济发展等诸多难题,并赋予旧工业基地新的生机。

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也是典型的充分利用原场地的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对工厂的原有设施加以提炼和修饰,使其赋予新的审美和使用功能,并引发游客对历史的回顾和思索。

五、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性是生态设计的重点。生态水环境终目标是使流入自然流域的水实现污水“零排放”。城市里一般污水都被收集到污水处理厂,处理之后再排回河道中。但水处理厂的排水一般为三级排放,仍然携带大量污染物质,所以排放到自然河道仍然是超V类水体,易引发诸多问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根据去年的检查,我们国家600多个城市中间有230多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等于零。也就是说,这些城市的污水是直接排放的,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且也使水的循环利用在这些城市受阻。为了扭转该现状,根据生态设计理念在规划中,我们应分考虑了污水治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回用以及水质保持的问题。

(一)综合形的生态处理方法

污水处理厂的排水推荐采用一些先进的生态污水处理措施,如太阳能水生物污水处理系统(SAS),处理后将清洁的水回用当地的生产。中水和雨水集中净化处理可利用城市林地作为生态过滤系统,同时加速水的蒸腾和下渗,保障了水系统的循环,并且可创造出一个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这种设计理念有多方面益处:它首先解决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给当地提供了清洁的淡水资源;回灌了土地,补充了地下水资源;进入河流的水质达标,确保河水恢复为奔流的河流,而不是一条排污的渠道。一方面提高了水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恢复手段维持水循环过程,以便持续地获得可供利用的水。

(二)湿地

湿地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调节气候、蓄洪防旱、水质净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和人类文明的摇篮。

湿地具有巨大的净化、降解有毒物质的能力。试验表明,湿地对采油污水中油的净化率可达80%以上,对落地原油和钻井泥浆的净化作用也十分明显。此外,湿地的功能还表现在供给水源、重要物种栖息地、动植物产品的开发、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旅游和休闲等方面。因此,利用各类湿地来构筑城市的生态系统,投入最少,养护费用最低,却能为城市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人工浮岛

浮岛是在池塘中放入浮体,并在浮体上种植植物来净化水质的一种人工制造的“岛”。在浮体上种植亲水性植物,不但可以净化水质,给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而且还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日本约在30年前着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并成立专门的机构,并利用人工浮岛技术净化水质、创造生物的声息空间、改善景观。

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范文3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1 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能使园林空间体现生命的活力,富于四时的变化。植物景观设计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关专家和决策部门针对当时城市园林建设中建筑物、假山、喷泉等非生态体类的硬质景观较多的现象再次提出的生态园林建设方向,即要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供人们观赏。但是,植物景观设计概念的提出是有其时代背景的。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概念不但包括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还包含生态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 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及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其功能性得不到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是无从谈起。尽管有许多研究者提出过这一方面的一些原则,但主要局限在科学性和艺术性等方面,不够全面,因此,有必要寻求一个正确、全面的思想行动准则,以便在各种情况下把握植物景观设计的尺度。以下就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作一探讨。

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任何景观都是为人而设计的,但人的需求并非完全是对美的享受,真正的以人为本应当首先满足人作为使用者的最根本的需求。植物景观设计亦是如此,设计者必须掌握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使设计能够真正满足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即必须实现其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但是,有些决策者为了标新立异,把大众的生活需求放在一边,植物景观设计缺少了对人的关怀,走上了以我为本的歧途。如禁止入内的大草坪、地毯式的模纹广场,烈日暴晒,缺乏私密空间,人们只能望“园”兴叹。因此,植物景观的创造必须符合人的心理、生理、感性和理性需求,把服务和有益于“人”的健康和舒适作为植物景观设计的根本,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居民“人性回归”的渴望,力求创造环境宜人,景色引人,为人所用,尺度适宜,亲切近人,达到人景交融的亲情环境。

2.2 科学性原则

植物是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每一种植物对其生态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在利用植物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先满足其生态要求。如果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种类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环境和生态相适应,就不能存活或生长不良,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2.3 艺术性原则

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植物景观中艺术性的创造是极为细腻复杂的,需要巧妙地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变化来创造瑰丽的景观,表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4 景观生态性原则

植物景观除了供人们欣赏外,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它具有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湿度及防灾等生态效应,如何使这些生态效应得以充分发挥,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关键。在设计中,应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结合区域景观规划,对设计地区的景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否则,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例如,北京耗巨资沿四环和五环修建的城市绿化隔离带,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城市“摊大饼”式的向外蔓延带来的环境压力,但在规划中由于缺乏对北京区域环境、自然系统和城市空间扩展格局的分析,采用均匀环绕北京城市周围的布局方式,不但不能真正防止北京城市无序扩张,而且可能拉动和强化这种扩张模式。

2.5 历史文化延续性原则

植物景观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植物景观设计首先要理清历史文脉的主流,重视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利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植物景观中,使植物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如杭州白堤的“一株桃花,一株柳”、荷兰的郁金香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这样的植物景观已成为一种符号和标志,其功能如同城市中显著的建筑物或雕塑,可以记载一个地区的历史,传播一个城市的文化。而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绿化出现“千城一面”的局面,城市的地域特征在绿色景观中荡然无存,人们也因体验不到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和魅力而兴味索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并行发展的今天,历史文化连续性原则更应该成为植物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

2.6 经济性原则

植物景观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增加投入。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都是有限的,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服务。例如,多选用寿命长,生长速度中等,耐粗放管理,耐修剪的植物,以减少资金投入和管理费用。

3 展望

植物景观设计的提出,对生态园林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植物景观设计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乡土植物的驯化及大量引种使得造园植物不断丰富,植物配置理论的发展使得植物不再只是建筑的附属物、硬质景观的软化剂,而是开始独立成为空间及景观画面的主要构成要素。植物保护及树木养护技术的发展使植物景观效果更加稳定持久,园林绿化也从二维绿量(绿化覆盖)转向三维绿量(绿色量)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随生态园林的不断发展,植物景观设计将发展成为涉及土壤学、气象学、植物生理学、花卉学、树木学、植物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规划设计、植物保护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多领域的交叉性学科。

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范文4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要依托现有自然条件,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再加上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景观设计,总体要以绿色生态为原则,在满足校园场所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以绿色植物为主,植物配置要注意多方位、多层次、多用途配置,着力打造一个稳定的生态群落。

2景观多样性原则

生态学中有“种类多样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意思是丰富的植物物种构成的生态群落稳定性及生态效益更好,同时丰富的物种能增强群落的韧性和抗逆性,多层次、多方位的物种构成的群落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校园景观设计中注重景观多样性,可以满足学生、老师等不同人群的观赏要求,同时也能更好发挥生态效益。

3可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最早由生态学家提出,意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强度、程序间的平衡性,不能一味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要科学地使发展脚步与自然生态恢复程序达到平衡。校园景观更是一个长久的、持续性的景观领域,所以在规划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文化理念,植物生长的空间性及时序性。

4整体规划设计原则

丰富的物种构成稳定的群落,稳定的群落再构成一个整体———系统,所以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先从整体把握再到局部细节的规划设计,校园景观亦是如此,在规划初期先把握学校整体的定位,做好功能分区再进行局部细节刻画。

5地域化原则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就阐释了自然中有地域性这一现象,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生长着不同的物种,适应同一环境的物种生活在一起;人也不例外,生活在一起的人,至少是能适应当地文化的人,在景观规划领域就体现在打造地域性景观上,不同的景观领域类型在规划设计时有些不同要求。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一个以“林”为特色的大学,所以在景观设计上肯定要用景观手法突出“林业院校”特色。(本文来自于《现代园艺》杂志。《现代园艺》杂志简介详见。)

6人本化原则

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是近几年来提倡最多的理念之一。但现在国内的一些景观项目真正做到完全以人为本的还是很少,还主要停留在理念阶段,校园景观设计中,学生是这个场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及体验对象,如何满足学生在学校学习是校园景观设计要考虑的重点,也是必须要坚持的原则。

7结语

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范文5

广泛意义上说,任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的设计都可以被称为“生态设计”。生态住宅小区是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来设计,建设无污染环境、生态稳定的生活环境。居住区生态设计应尊重自然的机理出发,认识到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尊重物种多样性,尝试自然能源为主,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保持水循环,维护动植物栖息地的环境品质。

1.建立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观包括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最根本的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里的环境不仅涉及居住区的自然环境,也涉及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系统。生态设计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要以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出发点。其次在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居住者的使用功能、环境健康、景观造型等因素,同时注重生态群落的自我调节功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

2.遵循良性循环的生态价值观。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应利用再生资源,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在设计中应用生态价值观,不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或无限制,任何对自然环境恣意破坏,消耗自然资源的做法都是对子孙后代的和生物的不负责任和不道德,倡导有利于物质良性循环的消费方式,即适可而止、健康持续的消费理念,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资源与发展空间。

3.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生观。任何试图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征服、主宰自然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观念尽管促使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对环境的损害是无法挽回的。人类是生物的一部分,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会有一个共存共荣的环境。生态景观设计理念住宅区需要协调自然,建筑与社会生态环境关系,有效控制资源消耗,再生和维护生态系统。不仅专注于艺术的创造性,也要注重人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相融性。景观设计和生态理念相结合,才能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二、生态小区景观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英国在居住区与城市建设中提倡“生活应该是贴近自然的环境”,这一设计原则已广泛被世界各国设计师认可。最好的景观设计看起来没有任何设计,生态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周围环境形成一个整体。利用原有的地形、水、植被等因素,尽量保持自然的地形地貌,在满通流线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少动土方,保持原有的地形。这种强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一体化的“因地制宜”设计原则,不仅节省了成本,自然起伏多变的地形较更能营造出自然景观的韵味。

2.乡土化设计原则。地域性景观包括乡土文化、土地资源等基本要素。在设计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植物物种组成和结构规律来选配乡土植物尤其重要,应用“适地适树”乡土化原则,在植物选择上尽量避免物种竞争,品种单一,选择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的乔木及花灌木等乡土树种。原生植物不但可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减少了后期的维护工作,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营造特色鲜明的地域景观,彰显地方特色,以更好地反映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

3.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原则。植物是景观设计中最具表现力的元素。景观设计中往往以乔灌木与地被草皮、常绿与落叶、生长快和生长慢的多种植物配置来打造植物群落的立体化,立体化植物配置不仅丰富了植物物种,还能最大限度的释放氧气量,达到较好的生态效益。植物配置还可以采用分区或分段配置来突显特定植物景观的季节,利用植物物候的优势,通过合理布局,形成季节性特点配置。利用各种观花树种、季相叶树种、观赏时间较长的宿根地被植物配置成多样性的稳定的植物群落,随着季节的变化,其色彩、形态各异,形成春花、夏荫、秋色、冬姿四季季相更迭。

4.循环生态水景原则。水是景观设计中的最具吸引力的设计元素。水不仅可以起到组织空间、明确流线、引导方向的作用,还能协调小区内部自然环境。绿色生态住区建设应采用常规技术和新技术相结合来节约水资源和水循环利用,减少水的消耗。同时在景观设计时结合原有场地的水文特征基础上,减少硬质铺装,较多的利用绿地土层来贮存和净化雨水。利用景观湖的来贮存雨水,在景观湖的出口设置内循环自然净化过滤系统来优化水质,堤岸边坡采用砂、石砌成,植芦苇等水生植物,模拟自然湖泊景观,这样既丰富了水体的自然生态环境,又为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三、结语

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范文6

关键词:湿地公园建设;景观设计;分析

1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及其特点分析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进公园项目的建设,城市湿地公园以其独有的特点迅速在城市公园中发展起来。城市湿地公园主要是指在对公园进行景观设计的工作过程中,通过开展全方位的规划设计使城市绿地系统能够具有湿地功能以及湿地性质。城市湿地公园不仅仅作为观赏休闲性质,还具有生态保护功能、净化空气功能、除燥保湿功能等等。湿地公园同其他类型的公园相比,除了几个共同的有点以外,还具有其他性质的公园不具备的特性。城市湿地公园中的湿地主要是利用城市中或者郊区中湿地性质发生退化的区域,通过相应的改造来恢复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通常情况下,城市湿地公园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首先,城市湿地公园与城市的距离是比较近的,公园里还存留着具有历史文化的建筑古物或者植株。其次,城市湿地公园的实际面积不会太大,公园内部生态环境存在不稳定的特性。再有,城市湿地公园还承担着城市部分的防洪排涝任务。还有,城市湿地公园是集中生态、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公共场所。最后,城市湿地公园是组成城市绿地的重要部分。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2.1综合系统性原则

在开展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过程时,最先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所要遵循的综合性系统原则。城市湿地公园包含众多的综合学科知识,需要将多方面的内容融入到湿地公园建设中去。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需要综合协调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等多方面的学科,因此要求设计人员综合多方面的内容开展设计工作,确保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2.2生态优先原则

城市建设生态湿地公园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开展生态保护,通过建立生态湿地公园促进城市环境的发展,更好地对生态系统多样性、整体性等进行保护。为此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时,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保证景观设计工作遵循生态保护的要求。对于生态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要遵守城市湿地保护规划的具体指导下来进行,确保湿地公园景观不会对生态工作起到坏的影响。

2.3地域性原则

生态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工作应该遵循地域性原则,开展景观设计工作应该遵循公园建设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系统、历史文化等地域特点。对于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的景观设计工作,应该充分确保将地域性这一原则尽最大可能体现出来。对于景观设计遵循的地域性原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是景观设计要求能够充分体现当地地方特色和地方风格,能够将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有效的显示出来;其次就是要在设计过程中有效的融入当地的乡土植物,充分确保当地景观能够体现出来。

2.4生物多样性原则

湿地作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众多区域之一,城市湿地公园同样也属于一种特殊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湿地公园中具有十分丰富得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湿地就是在为各种湿地生物提供最大的生存以及栖息场所。在进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时要遵循生物多样性的原则,控制生境不合理的改变,丰富城市湿地生物物种,并有效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以免造成灾害。公园可采取一些措施如食物、声音等,吸引更多的鸟类等动物在湿地安家,增加乡土植物,加强湿地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全方位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理念

3.1注重与生态学的联系

在开展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工作过程中,应该将设计重点放在生态保护上,设计过程中注重与生态学联系在一起。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以生态学为基础,从整体来考虑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重新整合城市湿地公园的给排水系统,保证整个公园的水循环能够完整并流畅。由于城市人口较多,会对生态系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设计生态湿地公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城市的环境。还有就是在进行设计工作时,要求湿地公园的景观构成由众多的生物群落,生物群落能够与周边环境互相融合。通过生态设计,确保湿地公园中的各个自然生态系统能够呈现出自然化和多元化的风貌,确保城市湿地公园能够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处。

3.2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在开展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工作重点是在生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上,保证湿地公园的各个景观体现自然性这一特点。因此就需要做好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空间营造,把生态环境的变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同时做好外来物种的防范,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

3.3注重与景观设计学的联系

在设计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工作时,为了能够实现公园的欣赏功能就需要加强同景观设计学的联系。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景观的异质性体现出来。由于湿地公园同其他的公园存在差别,因此需要重点考虑湿地公园的原始自然特性,尽可能的将城市湿地公园的原始风貌展现出来,将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人为因素尽可能的削弱。还有就是,在进行景观设计工作时,应该充分体现出湿地公园的景观美学,让城市湿地公园体现艺术特性。景观美学是保证城市湿地公园能够体现休闲、观赏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做好这一工作。

4结语

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为城市发展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是,应该做好生态设计,充分结合城市实际来促进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确保城市居民能够拥有良好环境的生态公园。

参考文献

[1]刘洋,王树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调查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3,02:50-53.

[2]李俊.探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的景观设计[J].大舞台,2015,05: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