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经济的动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经济的动力范文1
一场高烧使她成为聋哑人
邰丽华两岁时,因一次高烧失去了听力。没过多久,她甜美的歌喉也关闭了。那以后,她陷入了无声世界,自己却茫然不知。直到5岁,幼儿园的小朋友轮流蒙着眼睛,玩辨别声音的游戏,她才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她伤心地哭了。
为此,父亲带她辗转武汉、上海、北京等地求医问药,只要听说哪里有一线治疗希望就不会放过,但始终不见好转。眼看要满7岁了,父母将她送入聋哑学校学习。
在学校,邰丽华文化课尤为突出。聋哑学校校长、邰丽华的班主任杜红这样评价她:“也许是文化课功底较好的缘故,她比别人勤于思考,更善于琢磨用舞蹈来表达情感。”课堂上,最能打动她的是这里的一门特殊课程―律动课。老师踏响木地板上的象脚鼓,把震动传达给地板上的学生,让他们明白什么是节奏。同学们正为脚下的震动兴奋不已时,邰丽华索性趴在地板上,眸子炯炯有神,指着自己的胸口告诉老师:我―喜―欢!
为了体验这种感觉,她总喜欢把脸颊紧贴住录音机喇叭,全身心地感受不同的震动,电视里的舞蹈节目,更让她充满想像,跃跃欲试。她突然发现,这是一种属于她的语言,是唯一能够使她酣畅淋漓地表达对生命感悟的一种语言。从此,她爱上了舞蹈。
幸运的是,邰丽华在艺术方面的天赋和潜能被聋哑学校的一位女教师慧眼识中,并着手对她进行舞蹈培训。父母也成为这棵艺术幼苗的辛勤园丁。一次,父亲利用去武汉出差的机会,为她买回一双真正的白舞鞋,顿时让邰丽华欣喜若狂。她穿上舞鞋站在床上不停地跳啊转啊,舍不得脱下,这件特殊的礼物更坚定了她学舞蹈的决心。父亲万万没有想到,舞鞋竟会与女儿终身的事业和生活有如此密切的关系。
成功之路源于勤奋和执著
13岁的邰丽华只身到武汉上中学,并开始在一些场合崭露头角。15岁那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艺术家们挑中了她,让她到该团学习舞蹈。从此,她开始正式接受舞蹈训练。
刚进团的那会儿,她的舞蹈基本功是最差的,甚至连踢腿都不会。老师考验她的第一个舞就是《雀之灵》。毫无疑问,对于没有专业基础的邰丽华来说,这几乎是一个天堑。压腿不到位,提腿不准确,手位不协调―在老师看来,她关于舞蹈的一切似乎都不尽如人意,尽管邰丽华已付诸努力。最后,老师干脆将她一个人扔在了排练室里,自己拂袖而去。不管怎样,一切困难在她眼里都是正常的,外面的惊涛骇浪在她心中都只是一汪静水,无法阻止她继续跳舞。起初她只能原地转几个圈,半个月以后就转到二三百圈,这让老师对她重新燃起了希望。一曲《雀之灵》有多少节拍,她没有仔细计算过,但老师作过一次测试,邰丽华凭着感觉舞完这700多个节拍,竟丝丝入扣。她唯一的方法就是记忆、重复、再记忆,到最后她心里已经有了一支永远随时为她响起的乐队。
以后她每天都要挤时间练舞蹈,练得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她怕母亲看见了心疼,夏天总是捂着一条长裤子。有一天,妈妈趁女儿午睡时,悄悄地卷起她的长裤,震惊地发现女儿腿上伤痕累累,母亲心疼得哭了,而邰丽华却笑着指着自己的胸口告诉母亲:“我喜欢跳舞,一点儿也不觉得疼。”15岁第一次出国表演时,艺术团集训恰巧在冬天,邰丽华身穿棉袄进场,训练时只穿一件单衣仍汗流浃背,膝盖被磨得流血、红肿,可她却从不叫苦。她知道,自己没有语言能力,希望舞蹈能成为自己的一种语言。
正是凭着这种执著和天赋,邰丽华在众多的舞者中脱颖而出,她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舞蹈大奖,还获得了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赏识与指导。当杨丽萍亲眼看见邰丽华跳《雀之灵》时,感到无比惊讶:“我创编了《雀之灵》这么多年,如果听不见音乐,我都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跳出那种味道来,而你竟然跳得这么好,真不简单!”她情不自禁地为邰丽华做起示范来。
如今的邰丽华,已经把自己融入了《雀之灵》。每当大幕拉开,舞台灯光亮起,舒缓的音乐声徐徐飘来时,轻灵舞动的,仿佛就是一只美丽而充满灵性的孔雀,在寂静的山林、在如茵的草坪、在潺潺的溪畔,徜徉、曼舞……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那样出神入化,都那样恰到好处。人们欣赏到的,并不只是美丽动人的雀之形,而是充满神魄和魅力的“雀之灵”。
走入近乎完美的爱情世界
邰丽华不仅拥有美貌,还拥有智慧,举手投足之间充满着独特的韵味。这使她频频得到异性的关注。
1993年,邰丽华随团赴马来西亚演出,一位吉隆坡的富家子弟在欣赏完她的表演后,为她那东方女性的独特魅力所倾倒,向邰丽华表达了他的爱意,邰丽华却婉言拒绝,这位富家子弟仍苦苦等待了8年,直到邰丽华结婚。
优裕的国外生活,令多少人向往?后来有人问她:“在国外生活有什么不好?嫁给有钱人有什么不好?”邰丽华还是从容地微笑着,在纸上写道:“我爱我的家乡,我不想离开为我付出很多的父母,不想离开爱我的伙伴们。”如今,邰丽华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这里面,也有着一段浪漫奇特的爱情故事。
她的爱人叫李春,不但是一位健全人,更是一位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高才生。1995年年底的一天,李春独自在家,看见一个女孩提着大皮箱站在楼梯间。这个女孩就是邰丽华,她要找住在李春家隔壁的母亲的一位朋友,但碰巧不在家,于是李春邀请邰丽华到自己家里来等。李春不会手语,两个人就用笔和纸聊了一下午,直到她要找的阿姨回来,分手时互相留下通信方式。然而重要的是,在两个人分手的那天晚上,李春失眠了。他第二天就给邰丽华写了一封信,当时李春正在上大学。几天后邰丽华收到信后,就和一个朋友到华中科技大学来找他。学校很大,邰丽华就随便找了个人问路,那个人恰好又是李春所在班级的班长。一切都是那么机缘巧合,一切又仿佛都是命中注定。两个人一见钟情。交往一个月之后,邰丽华随团到香港演出,她在香港的14天里,李春记下了他在两个人分别日子里的所有感受。邰丽华回来后,李春将日记给她看,她被这份没有任何杂质的爱情感动了,两人开始了恋爱。在经历了整整7年恋爱后,于2003年3月结婚。其间也有来自家庭、社会的诸多压力和阻力,但更多的还是一幕幕幸福的回忆。在他们结婚的时候,中国残联副主席还亲自来到武汉为他们主持了婚礼。
他俩认识后,李春没有专门去学手语,很多手语都是只有他们俩才能读懂的。李春那独特的手语也只有邰丽华才能看懂。有时候,不需要手语,只要一个眼神,他们就能够进行交流了。尽管邰丽华的身体有缺陷,但是她的爱情却是近乎完美的。婚后,邰丽华忙于演出,李春选择攻读研究生,两人总是离多聚少,发手机短信便成了两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断追求
邰丽华曾经用这样一段文字,精辟而质朴地概括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其实所有人的人生都是一样的,有圆有缺有满有空,这是你不能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看人生的角度,多看看人生的圆满,然后带着一颗快乐感恩的心去面对人生的不圆满―这就是我所领悟的生活真谛。”
舞蹈使邰丽华品尝到无穷的乐趣,但她知道,在现代化的今天,知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17岁那年,她给自己定下新的目标:上大学。于是她又将自己练舞的倔劲放在学习文化课上,1994年如愿以偿地考取了湖北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成为一名大学生。
如今,邰丽华成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里的台柱子。她不仅担任了残疾人艺术团演员队队长,出任了中国特殊艺术协会的副主席,同时她也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形象大使”,先后在40多个国家巡回演出,她的演出剧照总是出现在艺术团宣传材料最醒目的位置。
作为一名残疾人演员,她的艺术道路虽然洒满了艰辛和汗水,但更铺满了阳光和梦想。1992年8月,在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举办了被称为人类艺术盛典的“无国界文明艺术节”,前来演出的都是世界上顶级的舞蹈家、音乐家。邰丽华作为唯一参加演出的残疾人,被誉为“美与人性的使者”。2000年9月,邰丽华来到顶尖的艺术圣殿―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富丽堂皇的展室、走廊和前厅里挂满了100多年来在这里演出过的世界著名艺术家的肖像,还有许多经典节目的海报。突然,一幅《雀之灵》的巨型海报呈现在她眼前,那是卡内基音乐厅里唯一的中国剧照。
世界经济的动力范文2
摘要:城市竞争力来源于资源的优化利用和空间的合理配置,良好的空间效应使城市提高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本文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经济诸多方面的影响分析,寻求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动因。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竞争力 动因分析
一、概述
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与其它城市相比,在社会结构、经济格局、制度体系、文化传统、政策机制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积极提升城市价值,使城市社会经济获得可持续增长,并创造和维持其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其影响因素有,城市的开放程度、区位、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创新环境、人才储备、城市形象、城市治理结构等。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城市空间结构一般表现在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态三种形式。影响城市空间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发展中的各种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功能重组、规模扩展。当城市经济决速成长、城市规模迅速扩展时,城市原有的空间结构已不再适应发展的需求,甚至限制其发展时,势必会引起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城市决策者需从空间结构的角度综合考虑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问题。
二、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经济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经济效率常被用来反映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提升城市竞争力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提高城市效率,因此,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效率,也即提升城市竞争力。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城市的一切经济、文化等活动都要以土地为载体,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对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的和谐均具有重要作用。优良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可以使城市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达到最优的效果。城市空间结构对土地利用最直接的应用就是土地利用分区。通过土地分区,从空间布局上落实用地指标,协调产业间用地的矛盾,为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用地条件,有利于防止和克服用地安排上的短期行为,防止和克服滥用土地与浪费土地现象的发生,更好地实现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城市劳动生产率
劳动空间分工是指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划分和独立化、专门化。空间分工是劳动空间分工的重要形式。通过城市空间功能结构的功能分区,使资源与劳动力得到合理匹配。一方面对城市管理者而言,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可以根据功能区需求而建,减少企业投放,增加设施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对对企业而言,各不同功能区内的企业可根据本区域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将其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较小的区域,既能够提高劳动熟练程度,节约劳动转换时间,节约培训成本,又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合理得使用,生产更多的劳动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
3.城市空间结构影响资本效率
资本效率主要是指资本利用效率和资本总体配置效率。城市要获得效益,就要保证资本在循环往复的运动中不断获得增值。资本效率来自于资本的不断地周而复始地价值运动,当资本的流动性受阻,或资本流动速度较低时,效率必然低下。在这个运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克服投、融资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矛盾。一个分工明确的城市或分区,在分工协作、产品配套、原材料供应、技术服务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总体的商务成本就会下降,而资本获得便利性之后,会加速资本的流动,从而保证投资者获得最佳的效益,这样资本投入可以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并且激发潜在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生产和创造出现实的生产力,进而促进了城市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产业园区的同时必须注重行业间的配套和产业链的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在城市发展中,预先规划、建设好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能更科学、有效地加快资本流动,让城市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4.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城市交通效率
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的动脉,是城市具有决定意义的核心功能之一。城市交通体系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连结互动的的动态关系,在促进城市有效运转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交通是形成城市用地布局的基本骨架,连接各个功能板块,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构成因素。因此高效的交通系统对于城市各项活动的开展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人们对高效率交通系统的最基本要求是:以最短的时间、最佳的速度(包括安全性、舒适性等因素在内)到达最理想(最远或最多)的目的地。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环境负效应、最小程度地占用和消耗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综合功能。
城市交通与城市社会经济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发展的。现代城市交通拥堵的城市比比皆是,城市交通堵塞,抑制城市功能的发挥效率,导致城市竞争力下降。因此,城市交通是实现城市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系统互动的结果。
三、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对策
1.充分挖掘城市的区位优势,构建更开放的城市空间结构
我国城市普遍存在城市定位不准确,对城市的主导产业及其关产业发展没有清晰的认知,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也缺乏预见性。在做城市规划的时,未能做经济社会系统的仿真研究。因此,应该更多的注重城市发展的前期研究,通过社会经济仿真,注重城市区位空间优势,发展特色城市以提高城市竞争力。
2.整合优势资源,农工商全面发展城市特色经济
一个城市的发展除了工业和商业外,还应注意郊区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对于稳定当地粮食及物价有着重要作用。发展农业要根据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生产消费习惯、产业基础以及资源禀赋为依据,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建设新区,使其成为城市经济崛起和腾飞的引擎
城市新区的建设是为了解决城市建成区因历史原因或发展过快而形成的布局混乱、人口密度过高、交通负荷过重等弊端;新区建设能够比较完整地保护古城的完貌,在建城区进行集中成片的开发建设,以达到疏散和降低旧区人口密度、调整和缓解旧区压力、完善和改善旧区环境等。
4.加强中心城区的集聚,完善城市功能
加强城市中心区基础设施改造建设。注重综合管治,在加强路网建设的同时,加快交通标志、标识等配套建设;注重广场、文化馆、公园等公共设施的配套完善,既能改善区域环境,同时还提升了市民生活质量。
5.建设良好地城市交通系统,加快城市经济运行效率
良好的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经济运行的血管,它能够降资源的运输成本,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从而提高城市经济运行效率。城市交通应注重公共交通的发展,空间上应注重道路的通达性,建设开放性的路网系统。(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基地项目《贵州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环境研究》部分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英)彼得.霍尔,城市和区域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世界经济的动力范文3
在农业部的支持下,利用北京化工大学研发的秸秆沼气技术。在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黄河涯镇前仓村建成了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示范工程(图1)。
该项目于2008年7月开始建设,2009年年初建成投产。总容积720立方米,年产沼气约11万立方米,可为305户村民提供清洁生活用能。采用全混合“自载体生物膜”发酵技术和带温室增温的半地下卧式反应器,序批式进料,利用地温、温室和沼气多能互补的加热保温方式,可实现全年稳定产气和供气。
二、工程技术
北京化工大学是国内外最早开展秸秆沼气技术研究的单位。早在1997年就已开展了以纯秸秆为原料、通过厌氧消化生产沼气技术的研究,并在农业部的支持下,在山东泰安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示范工程。是我国秸秆沼气技术研究和推广的发起者和推动者。2009年3月,由农业部组织的全国秸秆能源化现场会在我们建成的山东德州示范点举行(图2),来着全国31个省市区的代表参观了工程现场。此外,我们的研究在国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国的《科学日报》(Science Daily)和《科学快报》(Live Science)对我们的研究作了专门的报道。经过十多年的基础研究、中试试验和工程示范,在秸秆预处理技术、秸秆厌氧消化基础理论、工艺技术和反应器研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并已得到了实际推广应用。
1 工艺路线
秸秆厌氧消化生产沼气与集中供气工艺路线(如图3所示)整个工艺包括如下6个部分。
(1)固态化学预处理:秸秆首先经搓揉机进行搓揉,搓揉后的秸秆在预处理间进行专用预处理剂处理。把一定量的专用处理剂融合在水里,然后通过喷洒系统均匀喷洒到搓揉好的秸秆中,在常温下自然放置,让预处理剂能够充分地与秸秆进行作用,3天后即可使用。
(2)厌氧发酵生产沼气:预处理好的秸秆被送入半地下卧式厌氧发酵池进行厌氧发酵。采用全混合“自载体生物膜”厌氧发酵技术。秸秆既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食料”,同时,也是微生物依附生存的“载体”。针对秸秆容易吸收膨胀、容易产生“飘浮”和“分层”现象,厌氧菌与物料接触不充分,营养传送和传热传质效果差的问题,采用“卧式”反应器型式和斜搅拌与侧搅拌组合搅拌方式,强化物料的混合。
(3)沼气净化和管网输配:产生的沼气先经过脱水、脱硫净化处理,然后被加压和储存在储气罐中。储气罐中储存的沼气经调压后,通过地下输送管网被输入至用户家中。在输送管网各处设有凝水器、调压器和检测井等。
(4)加热保温系统:采用太阳能温室、地温和沼气加热相结合的多能互补方式,对发酵池进行加热和保温。在春、秋季和夏季,利用太阳能加温、利用地温保温;在冬季温度低时,使用部分沼气通过锅炉加热热水,对发酵料进行加热。
(5)沼渣沼液利用:系统产出的沼液70%作为预处理调节用水回用,沼渣和剩余部分沼液作为有机肥料,用于附近鑫秋种业公司蔬菜生产基地的温室蔬菜用肥。实现了沼渣沼液的完全生态循环利用。
(6)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系统设有沼气泄露自动报警、超压自动放气等安全自控装置,可以有效保证系统的生产安全;主要运行和性能参数如沼气产量、压力、温度、光照强度等实现了数据自动采集和计算机实时显示和记录,可以实时了解实际生产状况。
2 技术特点
(1)简单、高效、环保的预处理技术
秸秆中的木质纤维素含量较高,不容易被厌氧菌消化,导致秸秆产气率低。这是不能用纯秸秆规模化生产沼气的主要原因。解决方法之一就是在秸秆进入发酵罐前,对秸秆进行预处理,把不易消化的秸秆预先转化成容易被厌氧菌消化的“食料”。经过多年的研究,发明了一种秸秆专用预处理剂。通过这种预处理剂的处理,可以有效破坏秸秆中木质素和纤维素、半纤维素之间的联系,部分破坏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化学结构,有效提高秸秆的生物降解性能,并使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从木质素的包裹中释放出来。可使秸秆的产气率提高50~120%。并且,预处理过程非常简单、时间很短(只需3天时间),也不产生任何污染。该技术是一项重大突破,它解决了纯秸
秆难以被厌氧菌消化利用,无法用于规模化沼气生产的难题,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创新,该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2)全混合“自载体生物膜”发酵技术
利用搓揉后的秸秆呈固态丝状,以其自身为依附生存的“载体”,厌氧消化菌附着在其表面上生长形成“生物膜”,同时对秸秆进行消化利用。秸秆既是微生物依附生存的“载体”,也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食料”。这种双重功能使得微生物与物料能够充分接触,有效提高微生物与物料之间的传质效果,促进厌氧消化效率的提高。
(3)多能互补的加热保温技术
采用太阳能温室、地温和沼气加热相结合的多能互补方式,对发酵池进行加热和保温。首先,发酵池是半地下式布置方式,可以利用部分地温;其次,发酵池放置在温室内,可以吸收和利用部分太阳能对物料进行加温;在冬季温度低时,再补充使用部分沼气,通过沼气锅炉加热热水,热水循环到发酵池内对发酵料进行加热。这种多能互补方式可以有效地利用多种自然能量,减少自身加热用能,明显提高系统的能效比。在阳光充足的地区,可无需额外增加热量,在夏季实现高温发酵,在春、秋实现中温发酵。在冬季仍需加热,但加热能耗大大减少。
(4)沼液回用技术
沼气生产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沼渣沼液的处理和利用问题。对沼液的回用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了沼液回流比、回流沼液中氨氮、碱度和pH值等可能导致的对厌氧发酵抑制等问题,发现通过科学调配,可以实现70%以上沼液的回用。回用沼液作为秸秆原料的调节用水,既减少了用水量,又可有效解决沼液利用困难、而外排量又可能导致二次污染等问题。
3 创新点
(1)发明了一种高效、快速和环保的秸秆专用预处理剂,可显著提高秸秆的产气率(50~120%),且处理过程简单、时间短,不产生任何污染。
(2)发明了完全混合式“自载体生物膜”厌氧发酵技术,可使微生物与发酵秸秆充分接触,有效提高微生物与物料之间的传质效率,显著提高厌氧消化效率。
(3)提出了太阳能、地温和沼气加热相结合的“多能互补”增温保温技术,可有效利用多种自然能量,减少自身加热用能,显著提高了系统的能效比和系统的能量生产效率。
(4)开发出了沼液回用技术,可以实现70%以上沼液的回用。既减少了进料的调节用水量,又可有效解决沼液利用困难、而外排量又可能导致二次污染等问题。
4 应用和成果情况
由北京化工大学开发的“秸秆高效厌氧发酵生产沼气技术”获得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农业部项目的支持。已在山东泰安、北京顺义、山东德州、黑龙江省佳木斯及广西临桂等地建 成了5个秸秆生物气集中供气工程,并正在河南洛阳建设1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以秸秆为原料生产车用“生物天然气”的工程(总发酵容积3万立方米)(图4~9)。
三、建设内容及投资成本
沼气工程投资成本包括站内投资和站外投资。站内投资包括土建、太阳能温室、厌氧发酵罐及附属配件、配套设备等。站外投资包括供气管网及土方、灶具等。
项目总投资280万元,其中国家农业部支持60万,山东省德城区政府支持220万。其中:沼气站内总投资165万元:沼气站外投资115万。
(1)土建工程(包括办公用房、围墙、道路、预处理池和沼渣沼液暂存池等附属构筑物):33万
(2)太阳能温室:20万
(3)厌氧发酵罐:51万
(4)配套和附属设备:61万
(5)供气管网及土方:83万
(6)灶具等:12万
(7)其他费用(设计和调试):20万
四、后期运行管理模式
1、人员配备
德州秸秆沼气站建成后,交由村委会管理。气站配备了2名操作工和1名管理人员。
2、日常管理
操作工负责秸秆的收购、物料粉碎、进出料、安全检查和日常维护等工作。管理员负责气站的运行管理工作和协调与村委会的工作。
五、运行成本与效益
1、运行成本
按照设计能力生产,年运行成本为14.6万元,包括秸秆收运成本、预处理成本、营养补充剂、脱硫剂、水电费、人工费、设备维修费等(详见表1)。
2、经济效益
按照设计能力生产,年运行成本为14.6万元,销售沼气和沼肥年收入18.7万元,年可获利约4.1万元。
3、社会效益
利用秸秆为原料生产沼气,为秸秆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可以有效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解决农村秸秆乱堆乱放现象;同时,还可以生产生物能源,为村民提供高品位的清洁能源,显著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4、生态效益
秸秆沼气作为燃料使用,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有利于减少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沼渣沼液又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可以替代部分化肥的使用,减少氮和磷的排放和环境污染,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改善土壤性质,为生态农业发展服务,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改进措施与建议
1、采取有力措施,降低原料价格。秸秆沼气生产成本主要取决于秸秆的收购价格,秸秆的收购价格不能高于每吨200元,否则,生产成本就会增加,沼气价格就会上升。农民可承受的沼气价格最多不能超过1.5元/立方米。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村委会与村民签订价格保障协议,或采取以秸秆换气的方式。
2、加强工程监理,保证建设质量。除了设计和施工单位有资质外,工程监理非常重要。在项目预算时要有足够数量的监理费用,保证监理到位,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
世界经济的动力范文4
Abstract: "Leading enterprise driv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m of organization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While realizing the profit target, the enterprises guide the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epen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develop the market, thus driving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and promot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objectively, so it has significant social benefits. But in recent years, many problems arise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he model, which affec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ocal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The root cause of the problems is the imperfect interes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How to innovate th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benefit coupling mechanism is the key problem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stimulate agricultural activity and innovate agricultural operation mechanism.
关键词: 龙头企业;利益分配;联结机制
Key words: leading enterprise;profit distribution;profit connecting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9-0036-03
0 引言
农业是经济的根本,农业的基础地位不稳、不强会导致一系列的国民经济问题,造成了产业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新农村建设受阻等等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行和发展乡镇企业之后,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又一重大创造,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的创新。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全国陆续涌现出一大批农业企业,根据具体组织形式的不同,这些现代农业企业可划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服务组织带动型、农业园区带动型等不同类型,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是被运用最广泛的经营组织形式之一,在农民增收和农业集约化发展方面效果显著。很多专家学者纷纷致力于研究创新企业组织形式,谋求适用不同条件的现代农业企业运营,提升企业实力,实现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的目的。但是,针对完善和提升某种具体农业组织形式的运营效果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过分注重组织形式创新而忽略对具体经营模式的优化和完善,导致许多前期成功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问题,甚至企业和农户之间爆发了严重的利益冲突,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1 龙头企业带动型经营模式的优劣分析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市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方面:
①龙头企业承担大部分市场风险;
②“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企业与农户基于共同的利益需求共同发展,风险共担,彻底改变了以往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对立的格局;
③在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方面,企业与农户资源互补。龙头企业承担资金、技术和大部分市场风险,农户提供劳动力和小部分经营风险,以此构建起新的合作格局。一方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技术、资金方面的资源优势,弥补农户资金、技术匮乏的劣势,从而充分激发农户的生产热情,实现企业与农户互惠互利。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经营组织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①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农户品的供求关系难以稳定。②合作双方地位不平等,企业相对于农户而言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这种不平等直接影响了合作关系的稳固发展。③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成为影响合作关系良好持久发展的最大阻力。
在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最根本的就是利益问题,利益是龙头企业与农户发展合作的根本动因,也是农民参与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动力根源,处理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问题是影响整个农业合作组织良好发展的核心问题。
2 创新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的重要意义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核心。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这一共同的需求点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是一举多得的。
首先,有利于帮助农民拓宽增收渠道,保障农民利益。有农业龙头企业资金、信息、科技等各方面的支持,农户可以摆脱生产的盲目性,有效规避市场风险。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能够起到双赢的效果,既有利于龙头企业稳定合作伙伴,又有利于农户积极参与合作生产,当前应极探索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采取合同、合作、股份制等形式,或是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等形式,提高农户的收益。在保障龙头企业稳定收益的前提下通过利益联结,使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建立稳固的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从而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民利益。
其次,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可以鼓励龙头企业注重原料生产基地建设,积极为农户和原料产地提供配套服务。以提升科学种植养殖水平为抓手,提供技术指导、定期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合作农户进行具体细致的指导和帮助,让农民科学种养殖的同时熟练掌握相关管理技术,为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保障,同时为当地农业效率的提升注入强劲的动力。
最后,双赢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能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有利于国家农业产业升级,优化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同时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也有利于农产品生产的质量控制。在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建立完善的利益约束机制,以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为着力点,提升企业质量意识,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引导基地和农户科学种植养殖,特别是重视品牌培育和推进标准化生产,系统地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环节和过程的全程质量控制,有利于实现基地、农户由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农业的跨越,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促进农业经济结构升级。
3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的着力点
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桥梁和纽带,具体是指各经济主体之间在利益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利益联结机制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利益分配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
农业产业化各参与主体对农业产业化系统的投入(资金、劳动、知识、技术),是它们得到回报和收益的基本依据,也是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动力源,因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基础。在实践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分配原则是各个环节获得平均利润。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利益一体化,但在实践中,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有时却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当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与契约价格严重偏离时,违约动机就会变得非常强烈,契约很难被执行。为了维持一体化组织的运营,就需要构建一种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对利益分配的合理性进行临时调整,这种调整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要素供应价格调节。龙头企业通过为农户提供各种要素供给服务,如物资、技术信息、资本等,利用要素价格的变动实现双方利益的调整。二是产品销售价格调节,即通过订单合同价格的变动进行利益调整,在这种调节过程中,契约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偏离程度实质上就是利益调节的幅度。
利益联结机制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约束,否则,这种利益联结就必然是脆弱和低效率的。约束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组织约束。组织是相关制度包括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者、执行者和保障者。稳定的组织是农业产业化成功运行的重要基础。二是制度约束。一个成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必然是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集合,例如合同产销制度,保护价格制度,风险基金制度等等。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及有效的制度执行是农业产业化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三是非市场安排。这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农资赊销、资金扶持等非市场的手段支持农户的生产等方式,可以避免农业产业化链条的脆弱,保证产业化经营的平稳运行,是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内各利益主体关系稳定的重要手段。
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肩负起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创新技术、综合服务的重任,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支撑、中坚力量。农业产业化发展要引导资金,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其他涉及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的单位和个人等,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要充分依托国家政策、资金支持,走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发展路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当好发展现代农业的排头兵。
4 创新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应坚持的原则
坚持平等自愿,市场导向的原则。企业与基地农户自主结合,政府主要行使政策支持、宣传鼓励、不良行为监管等工作,不能以“拉郎配”的行政手段去干预,这有违市场经济的平等自愿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让市场在资源分配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减少行政手段干预,主要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和农户的有机结合,提高结合的质量。
坚持由浅入深,形式多样的原则。坚持由浅入深的理念,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企业与农户的个人意愿,从简单的买卖关系、契约关系到紧密的“一体”关系,都允许存在,逐步加强利益联结的紧密程度,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逐步建成“资金共筹、利益共享、积累共有、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利于维持关系的稳定性。
坚持稳中求变,注重引导的原则。存在是创新的基础,现代农业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思路应该建立在现实的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的基础上,坚持稳中求变,前期可主要采用经过实践检验的方式方法,从构建坚实的合作基础入手,再选取成果优质的龙头企业作为试点,着手改革创新。改革初期,政府要着力指导和帮助龙头企业与农业基地、农户规范订单文本,做好合同签证或公证等服务工作,加强诚信守法教育,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率。
5 可参照推广的几种利益联结方式
5.1 参股合作型
农业龙头企业可以采用股份合作制吸收农户投资入股,农户可以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力向农业龙头企业参股,形成新的资产关系,使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以股份为纽带,结成“互利互惠、配套联动”的经济共同体。在这种利益联结机制中,龙头企业与农民不仅有严格的经济约束,而且还作为共同的出资方,组成新的企业主体,形成了“资金共享、利益共享、积累共有、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5.2 流转佣工型
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一次性购买或分期租借的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并依据自身需要确定种养殖项目,并雇佣当地农户到企业参与劳动生产,按其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以工资的形式支付报酬。这样可以将农民纳入企业用工管理范畴,有利于企业各项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企业也可按照发展经营需求,将农民划分为不同工种,有针对性的聘请技术专家对其开展专项指导,提升专业化程度,增加规模效益。农民在获得土地固定收益的同时,还可随着企业的发展增加收入,并提升相应工作技能。
5.3 要素供给型
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相应的生产要素,帮助其发展生产,利用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抵抗市场风险。例如,农户资金短缺,或者出于对市场风险的恐惧,无法按照企业需求进行生产,龙头企业为了推动产业化的发展,在农户没有现款支付的时候,将生产资料赊销给农户,帮助农户生产,待交售产品时再按照市场价格进行统一结算,或者对农户给予直接的资金扶持。这样可以有效抵抗由市场供求导致的价格波动,既可以减轻企业的经营风险,又能使农户免于“谷贱伤农”的尴尬。
5.4 利益返还型
企业、农户与当地政府之间签订利益返还约定书,同时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签订收购合同,对农户的农产品按合同价格收购,当合同价格与市场价格发生较大背离时,若企业获得额外收益,则按照利益返还约定比例将部分额外收益按照农户提供农产品数量合理返还利润,或者拿一部分利润用于农产品基地建设。若企业因合同价格低于市场价格而发生较大亏损,则由当地政府出面,按照约定协调农户依据提供农产品数量将相应比例的额外收入暂时返还企业,以保证企业经营运转,支持企业的发展,等企业渡过难关,再以类似红利的形式将前期农户资助企业的资金予以返还,以保证农民的积极性。该种形式需要地方政府积极协调双方关系,在一方有违约意愿时加以干涉,从而保证前期契约得以顺利执行。
湖南大三湘油茶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茶油产业的新型农业高科技企业,总资产超过5亿元。企业从建立之初就以“振兴油茶民族产业,带动千万农民致富”为使命,作为一个农业高科技企业,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成功秘诀。大三湘将生产经营机制的创新充分贯穿到从油茶的育苗、种植、工艺研发、压榨生产及油茶关联产品的精深加工到终端销售渠道的建立。公司在常宁市、祁东县、宁远县、衡南县等地与农户签订荒山租赁协议5万多亩,其中新种良种油茶4万亩,并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衡阳县界牌镇、岣嵝乡、樟木乡和常宁市西岭镇、烟洲镇等建设有机茶油基地26万亩,雇佣约2万当地农户参与企业劳动生产,在获得土地固定收益的同时,还可通过劳动获得工资收入,并提高自身劳动技能。为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合作生产,企业还与农户和当地政府签订利益返还约定书,消除农户对市场风险的担忧。“十二五”期间,公司共发展100万亩油茶基地,其中:新种10万亩,低改30万亩,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发展60万亩丰产油茶林基地。建立了从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和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根据企业当前发展规模和效益,预计到“十三五”期末,达到年产优质茶油3-5万吨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创利税2亿元,带动超过10万户农民增加收入15亿元。
湖南大三湘油茶科技有限公司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创新的典范,通过创新使企业与农户以及当地政府之间的利益联结实现共赢,为我们研究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对于“龙头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促进效果提供了有益探索,有力论证了上述可供推广的几种创新模式的可行性。
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无法实现共赢的利益分割也是制约现代农业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问题,在当前形势下,研究和探索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对于实现企业经营目的、促进农民增收、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促进农业经济结构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华.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
[2]张春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76-78.
[3]牟大鹏.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0:34-37.
世界经济的动力范文5
(2020年12月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我是铁发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秀梅。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工伤保险政策解读及劳动争议知识分享专题讲座,受王董事长委托,由我来主持今天的活动。首先,请允许我代表铁发人力总公司全体员工,对两位主讲嘉宾及各合作单位领导的莅临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举办这次专题讲座,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把握当前人力资源工作中有关工伤保险及劳动争议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深化对其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着力破解实际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我们与客户单位在今后的合作中实现“互利双赢”添薪助力。为此,我们荣幸的邀请到了银川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田得雨院长和银川市人社局工伤保险科王邦桂主任分别就两个主题为我们做专题辅导讲座,两位领导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多年,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为今天的专题辅导作了精心的前期准备,相信一定会让我们大家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下面,首先请王主任就工伤保险相关政策为我们作辅导讲座,大家欢迎。
。。。。。。。。。。。。。。。。。。。
(约1小时30分,组织10分钟休会、茶歇。负责人XXX、XXX)
下面,请田院长就劳动争议相关知识为我们作辅导讲座,大家欢迎。
。。。。。。。。。。。。。。。。。。。
(约1小时30分)
世界经济的动力范文6
一、认识世界经济的整体性视角
资本主义经济从一开始就具有世界性质,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国际化,帝国主义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高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性产物。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理论体系是布哈林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出发点。他把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放在世界范围内,作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经济体系加以考察。他指出:“研究帝国主义问题,研究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及其未来,归根到底是要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分析世界结构可能发生的变化。”[1]1-2布哈林分析了19世纪70年代以后几十年内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与科技进步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相伴随的是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展、世界各部分在经济上的结合更紧密。国际商品流通的日益频繁,国际市场形成了;国际间的劳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国际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在国际“劳动力移动”的同时,资本也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平均利润率,资本国际化了。所有这一切,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些普遍规律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作用的表现。国际经济联系的发展,促成了世界范围的生产关系体系的发展。经济的国际化过程日愈广阔和深入,各国经济上相互依赖关系已经形成。“一个极易互受影响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成长起来,它的所有各个部分都是相互依赖的,如果一部分发生极微小的变化,就会影响到全体。”[1]18布哈林认识世界经济的整体性视角构建了其独特的帝国主义理论体系与重要范畴,形成了不同于希法亭、卢森堡与考茨基等第二国际理论家的思路与逻辑。他克服了当时研究者不重视资本主义关系变化的倾向,研究了帝国主义产生的经济基础,指出了现代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由世界规模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体系所组成。先于当时的研究者把世界经济作为独立的经济范畴研究,“把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理论从发达国家现象转变为世界经济体系,一种先进国家(工业国家)殖民化统治落后(东方国家)的不平衡理论。把金融资本与垄断资本理论拓展为一个遍及全球的世界经济体系”[2]233。
二、独特的危机视角
在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体系作一般性分析的基础上,布哈林还着力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体系崩溃和破产进行分析。布哈林重新阐释了马克思的生产方式与再生产概念,提出了用以研究资本主义危机与崩溃的“消极扩大再生产”理论。布哈林在对资本主义危机的研究过程中,仍然坚持世界经济的整体性视角,他指出:“对于危机,不应当从单独一个国家的角度去研究,而应当从所有国家的普遍联系中,从整个世界经济范围中去研究。”[3]378而研究的方法则是“先把危机抽象掉,然后再对危机进行必要的研究”[3]301。布哈林认为,马克思的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理论是研究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科学方法论,对于研究发展的危机时代则更是双倍必须的。在此方法论基础上,布哈林以分析资本主义体系的矛盾为出发点,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研究。布哈林认为,再生产理论是研究重复生产循环的条件,也就是研究社会体系动态平衡的条件。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都提供成为再生产过程的必要条件的产品,没有这种条件,再生产过程就不能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使得生产力重新分配,军事工业的产品不会变成新的生产循环的要素,也不创造劳动力,是一个纯粹消极的量。“战争使得再生产过程具有一种歪曲的、倒退的、消极的性质,实在的生产基础随着每一次的生产循环而愈来愈薄弱:发展不是按照日益扩大的,而是按照不断缩小的螺旋线进行。”[4]30因此,社会生产的现实基础随着社会资本的每次周转而变得更加狭小了。布哈林将这种日益增长的生产不足过程称作消极的扩大再生产。布哈林还敏锐地看到,在“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收入的形式具有转化变为以公债券支付利息的倾向。这些纸券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未来的实在价值的权利,同时它们可以流通,甚至可以大量的积累。但是大量积累起来的纸券的价值,是在未来才能得到实现的。它们一方面取决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另一方面取决于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存在。“各种形式的纸券价值的大大泛滥,是同现实的劳动过程绝对不能比较的,这在资本主义结构的条件下将成为这种结构崩溃的一种标志。消极的扩大再生产就这样同纸券价值的累积平行发生。”[4]311907—1908年美国银行危机爆发之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工业危机,但自1907年美国银行业危机起,1929—1933年世界大萧条,1987年纽约股市崩盘,1990年日本股市和房产泡沫破灭,1994—1995年拉美债务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等,直接表现为银行业危机或者金融危机。布哈林当时已敏锐地注意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由工业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的趋势,并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布哈林对世界经济的现代特征进行了高度概括,指出世界经济是结构上高度的无政府状态,而世界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的结果表现在两个事实上:一方面是世界性工业危机,另一方面是战争。布哈林反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消除了自由竞争、以资本主义的垄断代替竞争就能够消灭工业危机”的理论,认为只要世界经济的无政府状态的结果依然存在,危机也将依然存在。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者的竞争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仅保存了下来,而且通过在世界经济范围内自身的再生产而深化了。布哈林对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本质进行了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不过是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在愈来愈扩大的基础上继续不断的再生产过程。并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有计划地组织经济活动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世界经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已经明显地暴露出来。生产力的增长与分配的对抗形式相冲突,与资本主义生产各部分之间的不均衡相冲突,因此造成了资本的扩张。另一方面,社会化的劳动与私有的企业资本的组织相矛盾。其表现是之间的竞争。社会机制各部分没有均衡、没有协调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严重,因此发生深重的危机和急剧的变化”[1]64。“至于世界经济的未来,只要它还是资本主义经济,就不会克服它内在的不适应性。相反,它将在愈来愈大规模的基础上继续再生产这种不适应性。这些矛盾将在社会有机体的另一种生产结构中,通过社会主义有计划地组织经济活动,得到真正的解决。”[1]113布哈林关于危机的观点,是以当时的经济条件为依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兴帝国主义国家美国、德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都得到迅速发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也体现出与战前不同的特性,得到新的发展。但布哈林认为,资本主义危机并未消失,虽然危机的形式有所不同,但资本主义总危机仍在继续,而且在发展。直接的革命形式已经转移到东方和整个殖民地区,美国与力图摆脱美国霸权的欧洲之间所谓不平衡现象,都意味着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结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市场的缩小,殖民地的凋敝和赤贫化也以另一种方式提出了生产与消费相互关系的问题。“资本主义自身的一切经常不断的矛盾的发展:争夺市场、生产机构的发展超过购买力的增长以及其他我们所熟知的矛盾。这就意味着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矛盾正在尖锐化。”[3]377而这些变化必然会千百倍地加剧资本主义体系的一切矛盾,而最终导致资本主义体系的灭亡。
三、丰富的经济全球化思想
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蕴含在资本主义扩张的历史进程中。布哈林关于世界经济与帝国主义的理论体系对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形成过程中资本“国际化”和“民族化”两种趋势进行了分析,从整体上概括出帝国主义的全球特征和发展趋势,蕴含着丰富的全球化及其应对的思想。布哈林的全球化思想是对全球化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属于自由竞争阶段,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的过渡,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布哈林并未明确提出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但提出了“资本国际化”这一与经济全球化相对应的概念,他对“资本国际化”发展过程的分析实质就是对全球化进程的分析,对帝国主义体系基本特征的全面揭示,也从整体上概括出了帝国主义的全球特征。布哈林指出,国际经济联系的发展,促进了世界范围的生产关系体系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科学技术取得的巨大进步,使得世界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得到空前的提高;交通运输业取得巨大发展,几个大洲的经济有机体的结合成为可能,从而使世界商品流通以惊人的速度扩张起来;电话网同运输工具一样,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着,使商品价格和股票、债券价格的国际均等化得以依靠电讯完成。国际商品流通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表现为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和世界市场的范围持续扩大,国际人口移动形成世界劳动力市场,实现了世界经济范围内的劳动力再分配。劳动力的移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极,与此相对的另一极是资本的移动。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的国际资本移动是促使经济生活国际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促使世界资本主义成长起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的发展,不仅使各国的生产关系进一步紧密结合起来,而且产生新的经济组织———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中从未有过的新的经济组织。世界经济领域里资本主义发展的集中倾向更明显地表现出采用组织垄断性企业的办法,以限制自由竞争趋势。通过交换过程,存在着经常性的市场联系,整个世界的社会劳动划分在各个国家中,各国的劳动通过国际范围的交换而成为全世界社会劳动的一个部分,成为受一定规律支配的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过程。由于交换而形成的各国相互依赖的关系,也成为社会继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每个资本主义国家都囊括在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成为世界经济的构成部分,使直到目前还是“民族的”和经济上隔绝的地区彼此接近,并且为新的、更高的、非资本主义形态的世界生产建立愈益扩大的基础。因此,“‘国民经济有机体’早以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单位,恰恰相反,它们只是一个广阔得多的领域,即世界经济的一个构成部分。”[1]1布哈林所描述的这一形式极其复杂的过程,便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过程,是使地理上隔离的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彼此进一步接近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关系均等化的过程。但是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决不等同于资本家利益的国际化。经济生活的国际化会加剧,而且正在加剧各“民族的”资产阶级集团之间的利害冲突,使这个冲突极度尖锐起来。国际商品交换关系的扩展,不能增进各交换集团间的“团结”,与之俱来的是日益发展的各交换集团间的极其激烈的竞争,是生死攸关的大搏斗。资本家利益的国际化只不过是表现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一个方面,它的另一个方面是资本家利益的民族化过程。“这个过程最明显地表现出在世界经济领域里资本主义竞争的无政府状态。它造成最剧烈的震荡和最深重的灾难,造成人类精力的极大浪费。”[4]41布哈林从资本主义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发展过程入手,比较透彻地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和与之相伴的资本利益民族化进程,深刻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四、布哈林世界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布哈林世界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布哈林在考察世界经济时都强调其资本主义的特性,将资本主义与世界经济历史地统一起来,从一个更加明确的分析框架来观察世界经济和国际体系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进程。将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对象“从国家限定的经济空间转移到世界经济的空间”。市场不再被视为局限于每一民族国家内部的独立经济空间,世界经济也不再被理解为连接独立国家经济空间的国家间经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统治着全世界,并且用牢固的经济联系把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各个部分连结在一起。在我们这个时代,世界经济是社会经济的具体表现。世界经济是一个现实地存在的统一体。”[4]2布哈林从世界经济的形成来论述资本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把对资本主义的分析,置于“世界经济”的宏观背景中的研究方法,是我们分析和认识世界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科学方法。
第二,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与布哈林时代的危机相比,具有许多更为复杂的新特点,但其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基本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布哈林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世界矛盾、国际冲突、帝国主义战争等问题,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是具有深远根源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无政府主义性质正在转入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方面。市场问题、价格问题、竞争问题和危机问题,正在日益变成世界经济问题。”[3]417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在贸易、投资和金融方面联系的广度和深度愈益增强,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危机都会使相关国家和地区陷入困境。布哈林已经敏锐地注意到全球资本的扩张、世界市场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和资本主义危机由工业危机向金融危机转变的趋势,并对此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布哈林关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理论,对研究当前资本主义金融危机、探寻金融危机爆发及其蔓延的深层原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范式,对我国现阶段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