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

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范文1

供应链成熟度模型是美国供应链协会最初提出的,在其评价体系逐渐完善的情况下,逐步成为供应链企业判断其发展阶段(即成熟度)的主要参考工具,在业界的认同较高。供应链成熟度模型中的“成熟度”主要是对节点企业在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组织和控制的状态所进行的评价、归类和度量。供应链成熟度评价型既可以表示该供应链在某一时段内所处的发展状态,还可以表示在竞争环境中所处的竞争力状态。

供应链成熟度模型是由美国供应链协会根据社会发展所定期修改和的。该模型对各类供应链企业提高竞争力,降低不确定性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其评价体系虽然逐步完善,但是仍然有不足之处,部分学者在原有评价基础之上建立了相关的改进模型,如韩志新(2010)提出的供应链成熟度模型,通过四种与环境社会责任紧密相关的能力识别建立了绿色供应链成熟度模型,这类基于某项供应链特征的分析,可对供应链绿色责任进行与之相关的供应链成熟度评价。

显然,建立在各类评价体系的供应链成熟度模型中,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尚有待完善,特别是社会责任以及经济责任这两大社会责任的评价,现行指标体系中未有体现。因此,基于供应链成熟度指标的体系建设与评价方法之上,除环境责任之外,考虑建立包含其他两种供应链社会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的系统的评价体系,对提升和完善供应链社会责任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这对供应链核心企业找到其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短板,并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基于距离管理的思想,原有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缺乏被检验企业与标杆企业的比较方法,因此,若将距离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引入到评价方法中,对找出供应链成熟度差异,并进行与之适应的改善有积极意义。

二、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成熟度模型

1.企业社会责任成熟度模型简介

企业社会责任成熟度模型可以表明某个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相应的管理从初始无组织状态到高级阶段的持续协同改善状态,从以自身为中心到以供应链全局为中心的状态,在美国Carnegie Mellon大学提出的软件成熟度分析基础之上,参照美国供应链协会的指标设计与评价方法框架,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高度相关的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成熟度模型,该模型与原有模型相似,具有初始级、部门协同级、内部协同级、外部协同级、持续优化级等五个级别。

2.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过程

(1)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供应链核心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其他信息信息披露内容中的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等内容进行相应的评判,但是,与其他企业不同,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还包含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就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协同改善的指标;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文本分析获取指标信息,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科学观测。与此同时,需要建立能全面反应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观测点,即下表给出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基于供应链一体化和企业社会责任分类建立一级指标,并在一级指标之下建立二级指标,详细评价一级和二级指标体系如表:

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表

利用AHP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评判构建相应的指标权重体系,然后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评价,最后,基于距离管理思想,建立可持续改善机制。通过以上方法,可以获得供应链所处的企业社会责任成熟度现有发展阶段并找到发展中的短板,因此,基于评价结果,供应链核心企业可通过该评价过程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改进方案。

(2)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成熟度评价方法

在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成熟度评价方法上,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现。其具体步骤如下:

①对子因素集进行分别进行一级综合评判

首先,确定企业社会责任发展阶段相应的评家集合,本文中,通过前文的五阶段作为评价方式,V={持,外,内,部,初};

其次,建立基于一级评价指标的二级评价指标集Ui,所对应的分别有一级指标权重和二级指标权重,可表示为■,通过权重定义可知■;

再次,设对Ui的单因素评价矩阵Ri为

则,对Ui的一级综合评价向量Bi为■

②进行二级综合评价并且得出结论

对于每一个Ui,都将对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成熟度评价结果产生影响,对Bi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将会得到与之对应的单因素评价向量,因此,可以构造一个单因素评价矩阵:

对影响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成熟度的每一个因素Ui进行相对重要性大小的估测,可以得到各因素的权重W,因此,可以得到一级综合评价向量

对bk进行归一化处理,得■。

同时,设期望的评价指标为

则对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的距离管理测度为:

D的值为公司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即欧式距离。

从该总评分数和与标杆企业的差异值,可知该供应链的企业社会责任处于五个发展阶段中的某一发展阶段,通过与处于同行业的其他比标杆供应链比较,可以找到其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方面的短板,进行相应的改进。

三、供应链成熟度持续改进方法

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范文2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北宋诗人张俞的《蚕妇》,虽然写成于大约1000年前,但在今天,从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内劳资关系的微观角度,以及从整个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的宏观现实角度,仍能形象地反映出纺织行业内及供应链上公正、均衡的利益与责任分配存在的矛盾。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认为,由利益与价值之间的尴尬关系所形成的“蚕妇困局”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企业的微观层面和国际纺织服装供应链的宏观层面”都面临的一个发展难题。很多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劳动合同、工作时间、薪酬福利以及职业健康与安全方面则普遍存在严重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

另一方面,作为市场化程度和国际化程度都相对较高的行业,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所处的宏观环境是全球纺织品服装供应链,这一看似没有组织,缺乏共同意识但却层次明确、运行精准的国际经济体系。

采购商借机转嫁风险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质量、价格、交货期三大主要供货条件之外,国际采购商以“(供应商)生产守则”为主要方式正式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产品供应企业提出了具体而严格的劳工状况要求。为了监控这些要求的落实,国际采购商在供货合同之外或之内要求供应商接受采购商组织的频繁的工厂审核。这一过程无疑具有促进供应商遵守劳动保护法律及国际劳工标准水平的可能性。但是,这一可能性现在看来远比另一个事实虚无,那就是:随着工厂审核的效果被预先准备、记录作假和审核中的贿赂行为所稀释殆尽,供应商因为工厂审核而发生的成本增加却有增无减,并使得很多供应商越来越无法珍视“人权”、“社会责任”等理念――而这似乎也与采购商实施生产守则的初衷背道而驰。

造成这一现状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在于,“生产守则”及工厂审核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的单方面安排,其核心目的就是将采购商的“劳工权益保护”、“社会责任”等风险转嫁给下游的供应商。这一机制保证了处于不同国家的经济主体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包括很低的劳动力价格和环境保护水准,而又因为各自所具有的独立法律人格无须为另一方的经营行为(包括守法与否)直接负责。在这种情况下,采购商可以按照供应商所在地的价格标准获得产品,同时免除了在自行组织生产的情况下必然需要面对的劳工待遇、环境损耗等风险。但是,鉴于欧美国家的消费者运动后来成功地将供应商在劳工方面的不良表现与采购商提供的产品联系了起来,采购商于是向供应商提出了相关要求,但是显然并不关心供应商由此所产生的成本。

不对称的供应链社会责任

验厂或社会责任审核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实践,并已成为整个交易流程的必经部分。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出口制造企业都建立了生产守则的审核机制并安排专人监控实施生产守则以应对验厂。除了应对验厂的直接成本以外,这类措施可能改善了员工的福利水平,但也从多个方面实实在在地大幅增加了生产企业的成本。

采购商在产品质量、设计和性能方面的频繁变动以及对此类变动的短期通知同样使得采购商不得不压缩成本开支,包括员工福利的提升或进行超时加班。不难发现,多数采购商的产品加工定价标准中并没有供应商反应能力这一变量因素。另一个对于供应商能力更具有实质影响的因素则是供应链上利益分配的失衡。这样两个原因成为绝大多数供应商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大障碍,而他们对于采购商发出的呼吁也正好是“提供稳定的订单”和“提高生产商的产品价格”。

虽然绝大多数供应商都意识到了上述结论,且多数供应商对采购商也都有上述两种期望,但是多数供应商在与采购商的谈判中,却都未曾以社会责任的投入为理由提出过这些要求。很多原因都可以部分地解释这一现象,例如行业内的激烈竞争、谈判意识和能力的缺乏甚至于面对“道德落差”而产生的信心匮乏等等。

供应链凸显社会责任长鞭效应

社会责任的要求实际上由消费者提出,由采购商传递,由供应商实施,并意图由工人等获益,而这一机制所产生的成本压力和效果则可能沿着这一链条结构不断放大。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可印证这一发现:从社会责任的源头来看,消费者团体的一个批评意见就可能促发采购商在供应链上采取社会责任行动,最常见的就是制定生产守则。为了实施生产守则,采购商则仅需将这一守则附加于订单之上或之外做一传达,供应商就可能需要付出相当一部分成本来应对验厂,而如果验厂所要求的措施得到落实,工厂的工作场所状况和工人福利就可能会有很大的改善。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1月到12月,我国服装类商品价格指数全年保持平稳。同一时期,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调查,服装加工企业的人力成本则普遍上升20%以上。这说明供应链长鞭效应(bullwhip effect)似乎也发生在生产守则机制下的供应链社会责任领域,而且有着独特的效应表现。

长鞭效应的经典定义关注的是供应链上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鞭子的梢部是上游的产品提供者,根部则是产品的终端使用者,当根部的轻微抖动传递到供应链末梢,产品提供者就会观察到很大的需求波动。与这一经典定义相比,供应链社会责任长鞭效应存在三个特点。首先,责任链长鞭可以放大社会责任的实施效应,但是对于所有传导环节而言,这一效应体现在成本和压力上,而对于供应链末梢的工人等利益相关方而言,这一效应则是实施社会责任的效果;这再次说明,在这一链条结构中,采购商和供应商都是社会责任的消极参与者。其次,虽然社会责任长鞭的根部从理论上来看最终也执掌于消费者手里,但是与产品需求不同的是,由于处于消费者下游环节的采购商是这一过程的消极参与者,同时也由于消费者社会责任要求的分散性和事后反应性,消费者对社会责任的“需求”通常不会在这一链条结构中被自动体现出来,因而采购商实际上对责任链长鞭效应的发挥具有相当程度的控制力。第三,责任链长鞭效应的存在可以使得采购商与供应商在供应链上的合作或者非常牢固,或者非常脆弱,因为适当的摆幅显然会产生供应链上的向心力和牵引力,但是摆幅过大则可能使链条轻易断裂。这其实也再次说明,采购商的采购活动需要与供应商在社会责任方面建立一定的基于协商和市场环境的动态关联,才能使责任链上的长鞭效应不产生破坏性。

现行的国际供应链格局是一个利益选择和博弈机制,而并非一个价值传导机制,因而在这种供应链格局中引入验厂等社会责任实施措施必然会使其成为一个消极和被动的体系。这种格局最低限度地降低和转移了采购商的成本和社会责任风险,而供应商则在这一体系中承受了最大的成本压力和责任诉求,并且使工人等利益相关者也成为消极的“受益者”而非权益主体。这种状况最终反过来又强化了采购商的订单强权,并导致了供应链结构中在利益合作基础上的价值对抗以及生产守则和验厂制度的几近破产。

可见,采购商在整个供应链中处于统治地位。要在供应链关系中落实社会责任价值,采购商负有主要责任来引导整个供应链在社会责任领域建立起一种各方主动、双方互动和多方联动的价值保障模式。

理想的供应链:责任与利益匹配

如果在责任时代我们仍然不得不用“供应链”指代现行的贸易结构,那么这一概念应该被赋予新的内涵,构筑供应链的各方在实现价值方面的责任应该与其利益诉求相匹配。所以,如果社会责任价值是一种市场需求的话,那么这一价值的实现应该和其它价值一样基于市场的主动行为,并且这种主动实现价值的行为在市场中将表现为采购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协作机制,而这些协作机制则包括充分的沟通与协商、必要的技术共享和能力培养以及合理的风险共担和成本分摊。

一个理想的融合了社会责任价值的供应链,将是一个主动、互动和联动的网络,在这个意义上,供应链、价值链或责任链都将指称同一种商业结构,而这种结构将呈现出一种齿轮组关系。

在这种齿轮组结构中,每个主体独立存在,但是又以固定的方式关联为一个整体,虽然每个主体的运动也必将引起其它主体的联动,但是首先这种运动引起的联动是有限度的,并且是可以准确预期这一限度的。

其次,在齿轮结构中没有绝对的或者强势的控制环节,每个齿轮都能引发整个系统的运动,但每个齿轮却都不能随意地运动。从现实情况来看,供应商与工人(及其它利益相关方)之间应当建立一种有关社会责任的互动机制,这种机制比采购商和供应商之间现有的验厂体制更具主动性和互动可能。

目前国内产业界和国际供应链上社会责任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供应商须主动完善企业内部与各利益相关方互动和联动的机制,即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另一个则是在供应链上突破验厂的桎梏,建立更为积极、主动的供应链协作和联动机制。

如果说前者更多的是需要供应商的努力的话,那么后者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购商的态度和行动。实际上,虽然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复杂工程,但是越来越多的采购商已经意识到验厂的局限性并开始寻求一些更为积极、对供应商负担更轻的方式来落实社会责任价值.

新尝试: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

“CSC9000T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中国的第一个、目前也是惟一一个标准化的行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它正是在上述两个方面推进中国的社会责任建设: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主动的自我能力完善和国际供应链上公正的、协作性的社会责任联动机制的建立。

CSC9000T的产生是行业内企业自发行动的结果。2005年5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响应14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关于推进社会责任建设的呼吁,与这些企业一起在北京联手组成了中国纺织工业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委员会,同时正式了CSC9000T。

首先,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总则及细则,由管理体系、劳动合同、童工、强迫与强制劳动、工作时间、薪酬与福利、工会组织与集体谈判权、歧视、骚扰与虐待以及职业健康与安全等十个要素构成核心要求。

其次,CSC9000T的设计思路也是基于主动自愿的原则。CSC9000T的定位并非一个具有强制力的“标准”,而是一个集中体现中国相关法规以及中国批准的国际公约中的相关规范并结合中国国情,适当参照相应国际惯例所形成的中国企业能够参照执行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第三,CSC9000T的企业实施方法也着力于引导企业的主动行为。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之上,CSC9000T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绩效的评价采用“绩效评估”的方式,而不采用认证思路。

最后,CSC9000T在国际推广方面强调“供应链社会责任”的概念,致力于将国际采购商、品牌商及其他相关方纳入纺织服装供应链的社会责任联合力量。

2006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建议,希望国际服装采购商与品牌商应积极支持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工作。

探索国际供应链责任发展新思路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验厂所能发挥的正面作用正在持续消退,且随着供应商社会责任绩效的不断提高,生产守则的标准要求及验厂实践的必要性也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质疑。

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范文3

【关键词】奶制品;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

一、食品供应链的企业社会责任现状

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要对各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负责,并且企业的生存依赖于企业与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企业中的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影响企业经营或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个人或团体,包括:企业的雇员、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区等。中国食品质量安全事件,表面上原因似乎是企业为了追逐最高的利润,不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在产品中添加有害物质,出售有毒食品。实际上是食品供应链的企业社会责任严重缺失的表现。食品供应链由多个环节构成,任一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最终的食品质量受到威胁。

二、供应链的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

(1)供应链系统结构比较复杂。食品供应链涉及原材料环节、加工环节、生产企业环节、流通销售环节、消费环节等。再流经销售环节,最后进入到消费领域。覆盖面广。一般来说,供应链上游企业的产出即为下游企业的投入,且经过下游企业的生产加工又变成产出,如此一环紧扣一环,衔接紧密,关系复杂,影响面大。与之相对应,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贯穿各个环节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供应链系统结构的复杂性,使其自控难度加大。(2)供应链信息不对称。供应链的臃肿致使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具体表现为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信息不对称使供应链中信息发生延误和扭曲,从而导致牛鞭效应,即需求信息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逐级被放大,到达源头供应商的时候可能已经严重偏离了真实的市场需求。需求信息逐级放大,增加各个环节的库存成本和运送成本。(3)供应链反应速度低。供应链过长臃肿,降低了其反应速度。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时,不能及时准确的查找出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识别发生问题的原料或产品的加工过程。(4)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常表现一种短期的合同制关系。现实中,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所通常建立的关系是短期的合同制买卖关系。供应链下游企业交易的标准是合格和低价格,为了获得交易的资格和较高的收益,上游企业会选择掺假造假,进行不正当的竞争。供应链上的下游企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压价,最终导致原材料收购价格降低,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原材料供应商会采取掺假造假的行为。

三、基于食品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1)引进食品可追溯体系。食品可追溯,就是指可以把市场上销售的食品追溯到食品生产的源头以及生产加工过程。通过RFID(射频识别)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等,对食品进行全程监控,在供应链中以精确、快速的方式检索追溯数据,对接收、生产、包装、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建立无缝的联接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从源头到货架的产品追踪追溯,以帮助企业实现身份识别、防伪等功能。建立一个食品可追溯体系需要实现对食品供应链上信息共享。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入实现信息的共享,信息共享加快了节点企业的决策速度,实现了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协同。(2)建立食品企业的信息披露机制。食品企业信息披露可以帮助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经营运作状况,更好地做出决策首先,规范食品企业信息披露的内容。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环境治理保护信息、食品质量信息、社会公益信息和人力资源信息等;其次,规范食品企业信息披露的形式。包括发展报告、年度财务报告和公司网页等。各种披露形式应该具有实用性、通用性,便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阅读;最后,食品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过程中,除了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的发展状况,还要使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成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平台。(3)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食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应该兼顾各方的利益。供应链的整体利益的提升,不能同时保证单个企业利益的提升,这需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对链条上的整体利益进行合理的协调和让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形成长期合作关系,进一步优化了供应链,促进了企业履行企业社会则责任。

实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除了企业不断完善自身硬件和软件能力,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积极监督。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解决食品安全执法经费的不足,充实监管力量。加大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

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范文4

中纺联会长孙瑞哲、工业与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巡视员郭秀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乔艳津、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陈志华、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董春兴、中国皮革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苏超英等行业领导,ZDHC基金会执行总裁Frank Michel、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化学品和废弃物部门项目官员Kevin Munn等国际组织代表,以及来自非政府组织、国际品牌、行业组织、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企业的代表共600余人出席了大会。

郭秀明在致辞中表示,纺织服装行业要以“十三五”规划为指导,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继续迈上新台阶,走出新路子。一要继续深入推进CSC9000T全面落实,推进和谐劳工关系、公平竞争生态、安全消费环境,提升行业软实力;二要加快绿色发展进程,加强纺织绿色制造基础管理,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把生态文明推向新的高度;三要继续把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取得的成绩、经验不断向其他行业复制和推广,引领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企业社会责任不断取得新进展。

孙瑞哲在致辞中讲道,今年5月,中纺联与ZDHC基金会达成战略合作,中纺联将协调中国业界各利益相关方和企业参与到有害化学物质管控的统一供应链行动中,ZDHC组织将支持中国业界推进“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行动纲要”的制定和实施,中纺联和ZDHC将共同推进全球纺织供应链的化学品管控体系的建立和融合,促进中国纺织行业的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中国产业界49家纺织上下游企业联合成立的“纺织供应链绿色制造产业创新联盟”,从供给侧代表着纺织供应链最先进的生产力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并在今年7月份开始试点工作,联合开展供应链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行动。这是全球纺织供应链各方的一次史无前例的联合与行动,旨在减少乃至消除全球纺织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也是全球供应链协同和产业共治振奋人心的良好开端。

Frank Michel在致辞中则表示,可持续发展和整个供应链各方面的合规都有关系,这需要供应链各方进行跨境合作。现在ZDHC非常关注积分卡的应用和可持续发展KPI的实施,在积分卡中,绿色制造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参与各方需要达成一个共识,要想真正实现可靠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效管控有害化学物质。

会上,阿迪达斯集团社会和环境事务副总裁Frank Henke,Primark道德贸易环境可持续总监Charles Dickinso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化学品和废弃物部门项目官员Kevin Munn,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中纺联社会责任办公室副主任阎岩分别围绕有害化学物质管控全球标准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供应链上材料和化学品供应商的管控、通过数据库建设管理产品中的化学品以及CNTAC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进行了深入探讨;ZDHC基金会技术总监Scott Echols、彪马可持续发展总监Stefan Seidel、ADEC创新可持续发展项目总监Michele Carchman、ZDHC执行董事成员Graham Storrie、SAC(可持续服装联盟)首席执行官Jason Kibbey则分别着重介绍了MRSL(生产限用物质清单)及其符合性、ZDHC废水指南、ZDHC化学品网关以及SAC与ZDHC之间的合作。

正如阎岩在演讲中所说,绿色供应链的实质是供应商的绿色制造,而绿色制造的基础是化学品管控。从化学品的用量以及风险管控之间的差别来看,纺织服装行业的化学品管控不容忽视。中纺联从2011年开始进行产业环境责任利益相关方的对话,并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推出了《纺织供应链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行动纲要》。该《行动纲要》主要围绕技术创新、标准融合、利益相关方的合作、能力建设以及信息共享等 5 个方面展开,以建立企业的化学品风险的防控体系为核心目标,是中国纺织行业为开展供应链化学品风险管控而制定的为期 5 年(2016 ―2020)行动的基础框架,是为实现纺织服装行业的化学品环境风险管控的要求、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协调与统一研究创新的行动指南。

为了贯彻中纺联关于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行动纲要和ZDHC计划,中纺联与ZDHC基金会在会上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达成共识,将在化学品管理和可持续制造上保持合作伙伴关系,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凭借各自优势在推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标准融合、信息共享、分享最佳实践、组织培训和区域会议以及吸引利益者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利益、利益相关方和实践目标。

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范文5

三聚氰胺事件,社会公众的视野在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中被扩展,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和细致。

从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诞生的第一天起,从科学家到企业家都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一个多维的概念,尽管到现在为止,全世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版本不下百多个,但是人们都必须承认:对于消费者的责任是企业天大的事。在整个企业社会责任模块中,对消费者责任归属于供应链责任模块,可以说,企业的供应链责任是企业的立命根本,也是诸多社会责任模块中优先级最高的。可是这部分责任往往并没有被上升到战略高度,企业通常用生产流程控制、质检等方式来处理对消费者责任,其实如果能再加入道德守则和企业文化的诚信因素,对消费者责任将更加容易落地。

中国食品行业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行业,其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也是一个国际品牌涌入迅猛,国内品牌后起之秀最多,发展最快的行业。

然而,我国的食品行业仍然处在繁荣下难以回避的尴尬和无奈之中:在行业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很多企业仍旧在微利、甚至无利的窘况下苦苦支撑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营销环节出了差错,还是产品选择上走错了路呢。究其原因,问题大多数出在了物流供应链环节上!

我们早已告别了厂家说安全就行的时代……你必须拿出证据。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信息扭曲、市场不确定性以及其它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变化,而导致各种风险的存在。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能从合作中获得满意结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规避供应链运行中的风险,如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共享性、优化合同模式。

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信息扭曲、市场不确定性以及其它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变化,而导致各种风险的存在。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能从合作中获得满意结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规避供应链运行中的风险,如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共享性、优化合同模式、建立监督控制机制等,尤其是必须在企业合作的各个阶段通过激励机制的运行,采用各种手段实施激励,以使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有效。

全球化带来的意外

全球经济中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生产基地在全球范围内的迁移。许多企业要么直接从海外供应商那里购买产品,要么把他们的大部分产能迁往劳动力低廉的地区。不过,企业全球化的也包括供应链的不断扩大和细分。如今,产品的生产、组装、销售等没有任何界限限制。

向外转移责任对于提高流程效率非常有效,也对减少许多企业的社会和环境影响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这样的做法需要付出代价。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与供应商的协作以及供应商的行为。但是,如果这些供应商做了危害环境、产品安全和劳动法的事情,情况又怎么样呢?牵连成为一个新的问题,企业痛苦地认识到,通过转移生产基地他们根本不能逃避相应的法律、道德和质量责任。这一点当企业的供应商处于不同国家或者完全独立运营时同样适用。在这种情况下,问题的关键是要加大对供应商关系的监督和评估,确保不会因他们的违法行为给企业的信誉带来危害。

简单地来说,就是随着全球化的供应链的不断扩大和细分,将涌现出一批新的、意想不到的责任。今天,所有的企业都拥有某种形式的供应链,对社会和环境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所有的企业都需要积极地、巧妙地管理自己的以及供应商和分包商的道德、社会和环境实践和政策。当企业社会责任被用做一项工具时,现代企业需要建立一个规范的供应链来降低风险、维护信誉、实现价值、强化供应商生产力和减少社会和环境影响。

供应链是企业业务运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必须依靠外包商、供应商或业务合作伙伴等的同步配合,以满足客户的高标准要求以及紧促的交货时间。但是他们对企业的方针、企业道德价值观、企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计划等的了解和认同程度有多深呢?企业该对他们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并如何有效识别及控制相关风险?同时,随着世界贸易市场全球化趋势加深,供应链也相应地变得更加复杂。供应链上某一环节的简单中断或瘫痪,有可能直接给企业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这一切都需要企业给予足够关注,以确保供应链的安全可靠。

许多公司已经开始了全球化之旅,它们海外积极地建立采购中心、制造中心和研发中心,以服务于该区域乃至全球市场。然而,由于各种外部阻碍和内部阻碍,如本地市场差异和贸易保护主义,组织结构和不成熟的协作机制,它们的供应链仍然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全球一体化的需要。地区市场差异

尽管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然而不同国家和市场仍然存在着在经济发展、文化和社会人口构成方面的巨大差异,从而造成了消费者偏好的明显不同。很多CEO将“了解多个地区的消费者”视为全球性企业运营所面临的第一大挑战。

在这个高度多元化的全球市场中,产品和供应链不能再简单地套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球模式。企业必须深入当地市场,了解当地需求,并根据当地市场的独特需求来设计产品、销售、分销体系以及售后服务。如何确保供应链能够灵活地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同时保持高水平的运营效率以及对全球一体化供应链的有效管控成为大多数公司的当务之急。

供应链面临的安全风险

2001年美国“9・11”事件似乎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从此之后,大大小小的恐怖组织层出不穷,大大小小的伤亡事件也不断发生。人们不仅知道了“9・11”,也认识了“3・11”、“7・11”、“11・9”,恐怖袭击几乎构成了国际新闻的“主旋律”。

恐怖活动的猖獗,供应链安全风险已经不只限于对企业的影响,而且严重地危害国家安全和全球经济的稳定。除遭受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之外,针对世界运输系统的恐怖事件还将给供应链安全造成巨大损失,导致服务中断、港口和机场关闭、客运和货运延误,给世界贸易造成潜在的灾难性影响。因此,供应链的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港口、航运、物流关注的热点,供应链的安全管理成为一大课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采购和电子商务已成为企业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由国内向国外延伸,变得更长,涉及的环节更多。由于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运输通道的不确定性、信息网络的脆弱性,现代供应链比传统供应链面临着更多的安全风险。

供应链存在的恐怖威胁体现在“国内外将利用货运系统运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人们和关键设施,削弱国家的运输系统和国家经济”。

首先,国际航运是世界贸易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既可能通过国际航运运送武器、人员从事恐怖活动,也可能直接把国际航运作为袭击物件,劫持或爆炸船舶、袭击港口、绑架或杀害船上人员。

其次,货运系统中存在的最大安全风险是可能利用集装箱和其它封闭的集装箱。集装箱在运抵港口后很快就会被集卡运送到各地。这些封闭的集装箱里究竟装的是什么,恐怕连码头的检查人员也不是很清楚,数量实在是太多了,根本检查不过来。

最后,信息时代的供应链是建立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远程通讯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基础上的。它们的出现和运用等于对整个物流供应链进行了重新定义,对供应链的所有环节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信息技术带来供应链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的同时,也为供应链带来了致命的信息安全风险。可以利用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风险,如网络传输速度、软件漏洞、病毒等,对供应链网络实施攻击,导致信息网络瘫痪,造成严重恶果。

恐怖袭击对全球供应链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对物流费用的影响

恐怖袭击事件造成物流费用上升。首先是国际运输保险费和运输费用的上升。远洋船运与航空运输是国际货运的主要形式,保险费的增加,开征安全保险附加费、战争附加费等,导致运输费用上升。其次是货物仓储保管费用的增加。

对管理的影响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达到预定的服务水平,控制整个供应链过程的成本,保证物流过程中货物的质量,按时按量将指定的货物送达指定地点。恐怖袭击事件导致整个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增加,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难度。

对时间控制的影响

全球供应链是建立在信息化和现代交通运输基础之上的,因此,准时制供应和生产是物流企业降低成本的有效方式。但是由于安全检查的原因,过关运输的时间被大大延长。准时制供应和精捷生产方式经受着考验。

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一方面,保险、运输和仓储保管费用等上升造成的物流费用上升,可能导致某些货物成本和价格的上升。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总体需求下降可能造成某些货物的降价。供应链物流费用的上升、上游需要采购货物价格的波动,以及恐怖袭击事件造成的各国汇率的变动,所有这些会增加供应链管理中成本控制方面的难度。

对质量控制的影响

货物在运输及仓储过程中停留的时间长,使鲜活、冷藏、易变质货物的质量保证难度增加。综合考虑安全、成本、时间等因素,在决定外购原材料和零配件的质量时,可能会退而求其次,改变原来的供应商。

对决策的影响

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很多供应链管理决策与具体操作问题需要重新派人到现场进行具体考察及谈判,例如供应商的选择、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目标市场的确定、配送中心与配送网络的建设、制造中心的选址、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寻找等等。

丰田“召回门”的背后

自进入2010年以来,一场始于美国的丰田汽车“召回门”事件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并导致丰田在全球市场进行了海量召回。此时,围绕着丰田“召回门”事件的争论与探讨仍在持续升温,并已经从技术、设计、材质、管理等各个层面开始蔓延至美日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保护之争。

没有危机的企业不是大企业,作为“世界第一”的丰田在过去数十年间也都经历过各种大小不一的危机。正如许多中国专家指出的那样,召回对丰田而言意味着在一次痛定思痛的机会,虽然代价显得过于沉重。

据了解,丰田目前采用的是集成产品架构和集成式的供应链形式,具体而言就是丰田只负责对汽车整体性能进行设计、优化管理以及对各大汽车子系统的功能协同,而丰田的零部件则基本上依靠其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来制造。

然而,这种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紧密协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在让丰田能够专注整车研发、生产的同时,也让丰田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因为,一旦供应链的某个环节出错,丰田的供应链体系就会像多米诺骨牌那样轰然倒下。早在几年前,丰田的通用平台模式就开始受到广泛质疑。一次是一家日本的轮胎供应商工厂发生大火,直接导致丰田为此停产两周;还有一次则是丰田的一个附属钢厂发生爆炸,产品供应不及时导致丰田不得不再次遭遇停产。事后,丰田从中吸取到了教训,但是对这种模式的改变却效果甚微。

如果把丰田车型比作它所下的“蛋”,它一度引以为豪的配套体系就是那个“篮子”,相比之下,欧美系主机厂则把不同的“蛋”放在了不同的“篮子”里,虽然在供应链成本控制上比丰田模式高出8%。欧美系根据不同车型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配套体系,一方面有助于合理控制每款车型成本,另一方面减少供应链风险。

日系汽车频频爆发的大规模召回事件无不暴露出包括其与供应商之间紧密配套体系存在的弊端。自上世纪70年代起,日本厂商就确立了要求零部件厂商不断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交货时间,“紧密供应商管理体系”,这种被称为“金字塔结构”的配套体系成为全球汽车厂商学习的范本。

所谓“金字塔”型,是以业务层层转包为基础,整车厂和零部件企业之间关系密切,整车厂只与一级供应商有配套的关系。一级配套商数量少,只有十几家或几十家,具有产品开发能力,是总成系统、模块供应商;一级与二级之间有协作配套关系,二级与三级之间也有协作配套关系,一般有四级甚至五级协作配套关系。厂家数量逐级增多,最终形成“金字塔”型整(车厂)零(部件企业)关系。

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范文6

从国内企业实践看,社会责任还是个相对“新鲜”的话题,而对于威远生化而言,积极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示精神,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富裕作出积极贡献已成为威远生化公司战略的一部分。2006年12月,本刊记者来到了位于河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威远生化有限公司,在通往副总办公室的走廊上,沿途的一间“CSR办公室”格外引人注目。曾有调查表明,国内大多数企业没有专事企业社会责任的机构设置,看来威远生化是其中的先行者。

作为河北省首家上市公司,威远生化(证券代码:600803)现有员工3000余人,总资产8.5亿元,是石家庄主要的出口创汇型企业之一。主要从事农药、兽药原料药及制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有52年的农药经营历史。它既是亚洲最大的阿维菌素生产商,国内首家吡虫啉、除虫脲、甲氨基阿维菌素工业化开发企业,也是国内生物化工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作为全球供应链上的一环,威远生化与很多出口型企业一样,扮演着供应商与采购商的双重身份,这决定了威远生化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必然由此展开。一方面,威远生化的客户名单里不乏巴斯夫、拜耳这样的世界化工巨头,它们可视为全球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跨国公司代表。另一方面,威远也在国内各地采购原辅材料,一纸订单牵动着不少企业。

于是,在“承上启下”的角色里,威远生化演绎出了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三重境界,那便是“他律”、“自律”与“律他”。

他律是爱

有评论认为,国内企业已受到媒体和采购公司紧逼,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跨国采购企业。“一开始确实是不理解,也不适应”,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庆说,“作为国际供应链上的一环,国内企业实施CSR几乎没有哪家是自觉自愿的,一开始都是被逼的。”张庆告诉记者,客户来工厂考察时,除了产品的质量要可靠,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也是重要的考评标准之一。威远生化的几个大客户都会定期对他们进行社会责任评估,最终决定是否开始或继续进行合作。

“验厂绝不是有些人怀疑的走形式、装样子,国外的采购商可是十分认真的,他们会逐页检查员工档案,调查企业是否录用了童工,并详细询问员工生活环境、福利待遇、环保设施与生产安全等情况,继而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张庆说。

也许威远生化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最初的动力是拿到跨国采购企业的订单,那么在实施之后,他们确实尝到了甜头,这便是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在国内外各种展会上,因为具有社会责任意识令采购商对其青睐有加,威远生化占据了国际竞争的先机。

近期,德国巴斯夫公司战略采购部经理Dr.Dorothea E.Starck女士及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原材料采购中心高级采购主任华正亮先生一行来到威远生化进行了访问和考察活动。威远生化的代表结合公司目前的发展现状向巴斯夫公司重点介绍了威远生化在产品结构、质量管理及生产工艺和技术研发、安全及环保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德方代表结合巴斯夫公司正在进行的中试研发项目所需的原材料,重点对威远生化所生产的产品工艺及现场管理、工艺安全设计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最后,德方代表对威远的质量管理、生产工艺、安全设计等方面给予了积极肯定,为今后开拓更广泛的业务合作奠定了基础。

自律是宝

如果说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动力来自跨国公司,那么严于律己则是威远生化的选择。

从威远生化创业开始,威远产品就以“健康和环保”为生产标准,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倡导环保型消费,从原材料的物流采购、生产加工,到包装仓储及物流配送,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并实现了按照ISO9001的标准,处处体现环保、健康主题,实现了工艺流程的时时监控。目前公司正在积极推动FDA、COS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以实现按国际标准重新建立公司管理规范,进一步提高管理流程。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威远生化建立了全方位的产品监督保障体系。首先通过提高生产设备的技术含量来提高产品质量。其次,优化生产工艺,采用了先进的控制投料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投料失误。第三,通过组建物流中心,优化供应商评价体系,与原料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的质量保证监控关系,保证了原材料的质量,降低了原材料采购成本。

目前公司已完成由高毒产品向高效、经济、安全型产品的更新,成为推动“绿色”生化产业的行业先锋。

2006年3月16日, 2006“威远生化杯”农药行业行活动伴随着中国质量万里行启程,威远生化“品牌、科技、服务”为主题的深度技术营销活动也拉开了战幕。一时间,中国农药企业应通过改善健康、安全和环境质量,提高科学用药水平,推广责任关怀的发展理念也成为本年度农资行业关注的焦点。

威远生化作为一家“放眼世界、服务三农”的生物化工企业,积极参与质量万里行活动,大力开创营销服务理念,通过在公司国内制剂部组建技术推广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咨询活动,作为公司的基本营销策略,通过直接向农民提供农药推广技术服务,零距离面对农民消费者,为农民实现了排忧解难。在河北赵县、福建漳州举行农药使用技术推广会时,当地的经销商和农民抢着说“威远生化不仅向我们提供优质农药,还免费提供知识手册,威远是我们农民致富的忠实朋友”。

律他是责

在采访中张庆告诉记者,要真正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供应链社会责任”的问题解决好,威远生化既是巴斯夫等跨国公司的供应商,同时对于国内一些上游公司也承担着采购商的角色。如果仅仅满足于律己和“独善其身”,而对上游企业的社会责任不闻不问,甚至只关心采购价格是难以为继的。由此,威远对上游供应商的社会责任水平勇于管理和监督,对于威远生化来说,律他是一个职责问题。

对于供应商管理,威远的信条是“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通过评价实现供应商的优胜劣汰,逐步与优秀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