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教学范文1

笔者认为,解决文言文教学的根本问题,须从文言、文章、文化三个层面入手,通过“言传”与“意会”两大途径,据言得意(阅读、感悟)、由言表意(鉴赏、分析),达到“言”与“意”的融会贯通,使学生顺畅、全面、准确、高效地把握文言文。所谓“言传”,指阅读者把自己领悟的文本内容按照某种需要(如鉴赏的要求、考题的要求)理性地表达出来;所谓“意会”,指阅读者关注文本的深层意义,领会作品主旨,并感受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体会传统人文精神和民族情感,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重视对文本的“意会”,避免“重言轻意”。

乌申斯基说:“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作家创作,首先是表意,所谓“意在笔先”,是说文字是文化精神的载体,作家在创作时,胸中之“意”――人性、人情或人道,都处于跃动、鲜活的状态,形成饱含作家情意的作品。文言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因此,文言文教学的本质价值指向其内在的“精神性”,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意会”,这才符合汉语言教学的特性。

教授文言文,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赏鉴凝聚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现代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现代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最基本、最深层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文言文教学的人文目标的实现过程,那种超越具体语言和物象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观,要借助学生主体的体验、感悟、意会来建构。而意会是自我的,不同学生对同一文言文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会,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缺失了“意会”,文言作品的内涵和意蕴就难以达到,语文教育的人文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夯实语言基础,谨防“得意忘言”。

叶圣陶先生强调,语文教学首先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基本功训练,强调听、说、读、写,不可偏废。这种传统语文教学观自建国后一直影响甚至主导着语文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即便是在教改大潮中,语文教育也不能因为人文追求而丢弃本真,语言教学的实质和核心任务始终是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中华民族汉语言文字,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我曾听过一节《鸿门宴》,大体流程是:教者范读课文,然后放映多媒体课件,用展示图片的形式促进学生掌握文本内容,忽而是曹无伤鬼祟告密.学生大呼“小人”;忽而是项伯夜访,学生欢呼雀跃;忽而是项庄舞剑,学生凝神屏气;忽然是刘邦夜逃,学生啧啧称好。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鸿门宴”事件的看法,于是,学生或表演、或续写、或高歌、或绘画,课堂浮华之风渐起.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文言文确实具有多重教育功能,但我们绝不能忽略或虚化语言训练,脱离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言训练,违背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文言文教学的异化。

如果意会情韵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那么语言训练就是文言文教学的“根”,对古汉语知识的把握、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自始至终都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只有对字词、言、象、意、境细细咀嚼、深入体味,文言文的人文意蕴才会跟随文本之“言”、之“意”、之“境”一起,成为令人陶醉的“韵味”、“意味”、“情味”。

三、架构“言传”与“意会”的桥梁,实现文言、文章、文化的统一。

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教学范文2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传统文化,教学,传承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初中阶段学好文言文是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加深对我们优秀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更好地发扬我们伟大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一、通过提高学生素养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语文教学要充分展示和挖掘传统文化优秀文言文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地进行文言文教学,学生就会受到感染和熏陶,长期的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自己的人生观。近现代无数名人的早期求学经历都说明了这一点证明,例如鲁迅,等,他们都是接受了扎实的传统文化教育,才为他们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传承着真、善、美的崇高道德标准。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使他们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是智仁勇三者,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强大的功能,努力引导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通过静心阅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摆脱浮躁,逐步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利用文言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一些课堂教学活动,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素养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通过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我门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我们讲究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单单以文解文,进行空洞的、枯燥无味的文言文授课,不能再追求一切为了考试的授课目标,我们必须改变授课方式,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自己的任务,把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只有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重,才能在教学时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搞好文言文教学。学生才会受到感染和熏陶,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把文言文的学习过程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例如在学习蒲松龄的《狼》过程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明白,遇到人生中的一些艰难险阻,我们不能一味迁就、妥协,应该敢于正视问题,并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比如课文中说“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充分说明了“狼”作为一个敌人,他充满了贪欲,也表现了狼的狡诈。最后屠夫终于识破了狼的最终目的是吃掉自己,他勇敢与狼作斗争最终杀死了两只狼。我们中华名族自古就有尚武精神,有一种坚韧不拔和不妥协的气概,通过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要勇于直面艰难险阻,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断在人生的路上奋勇前行。

三、通过创设文化课堂情境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言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辉,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文言文与思想品德的直接以德育为目标的教育不同,他是一种隐性的德育教育。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就应该努力创设适合语文课堂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情境,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比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情境,还可以利用相关影像资料等,把音乐和文学有机融合,比如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古典歌曲,渲染一种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在耳濡目染之中,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古色古香之美。

四、通过审美教育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美”存在于世间的每一瞬间以及每一角落,我们只要用心去感受和体会美,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美的体验,当然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审美教育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感性的内容,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对文言文的理解很大程度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吟唱等方法,通过感受美等多种教学手段触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初步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言文与美术相互渗透是文言文的又一大特点,在反复诵读之后,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让学生用直观的画面表现文言文的内容,这也不失为一张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学生有不错的美术基础,把对美术的喜爱迁移到语文学习中,非常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充满学生各自审美特点的作品纷纷涌现,是因为他们自发地挖掘诗歌意境的结果,学生借助直观的画面,文言文的意境被大大地丰富了。

总之,中学文言文教学对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通过提高学生素养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创设文化课堂情境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审美教育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高超,《文言文教学目的及误区浅探》[J],语文教学通讯,2005

[2]王珏,《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 [J],语文教学之友,2001

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教学范文3

关键词:方法;初中语文;文言文;质量

所谓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与学的目标而选择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总称,也是直接影响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应试教育下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仅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一直都是在死记硬背中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有意识地借助多种教学方法重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为文言文课程存在价值的体

现、为学生健全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法。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质量进行论述,以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

一、自主翻译法

自主翻译法是课改下所倡导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也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之一,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文言文教学一直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仅是在被动的学习,死记硬背地掌握知识,应对考试,严重不利于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文言文学习质量的提高。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要认真学习自主翻译法的核心思想,要通过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语文文言文学习质量的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

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文言文的学习质量,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相信学生,要鼓励学生自主结合下文的注释,自主从自己积累的文言文知识入手进行翻译,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质量。所以,在本节课的自主翻译法的应用中,我组织学生自主对文本中的一些重点句子进行自主翻译,比如,“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等等。组织学生自主对这些句子进行翻译,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质量,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提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确保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小组汇总法

小组汇总法是指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是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的有效方法之一,而且,汇总法的应用对学生主动求知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质量的提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词语”进行汇总;对“通假字”进行汇总等等,以确保学生在知识汇总和思考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文言文学习的质量。以“之”字的用法为例,在文言文复习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文本中出现的“之”的不同用法进行整理汇总,比如,

具答之。(陶渊明《桃花源记》)代指桃花源人。这里的“之”字为人称代词。

渔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代指桃花源的情景。这里的“之”为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对“之”的不同用法进行汇总,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的理解,而且,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对文言文价值的体现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鼓励学生在零散知识的整理和汇总中确保课程价值实现最大化,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直观教学法

所谓的直观教学法是指借助多媒体视频、图片、微课等辅助工具将抽象的文言文知识形象化,这对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文言文学习对很多学生来说是枯燥的、是难理解的,所以,缺乏兴趣是主要现状,而直观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将抽象的文本直观地借助图片、视频展示给学生。

例如,在教学《隆中对》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视频,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直观的视频展示中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也能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视觉的冲击下自主地走进本课堂的学习活动中。

总之,为了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质量,锻炼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时,我们要选择多种教学方法真正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教学范文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有明确的要求,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它担负着引导青少年从古典文学中吸取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古代文明的重任。初中文言文教学还承担着培养初中学生文言语感,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任务。关于文言文的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在“总目标”的第七条中明确提出“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与之相关的还有“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一 在整体阅读中重视积累文言文知识

笔者对文言文课堂教学进行考察发现,常见的是以词语训练和古汉语知识教学为主体。如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多种用法、通假字、句式的倒装等充满整个课堂。重视积累是对的,但只重视字词训练和语法知识是不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的,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死记硬背的形式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言文学习不可能凭着阅读有关资料,会用几本工具书,能记住常用实词的多个义项或常用虚词的用法就可以提高阅读能力,文言文的学习应是一个整体提高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阅读量才是文言文知识积累的基础,在整体阅读中不断地积累才会有较好的效果。单一的字词训练,让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这样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语文素养。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习文言文知识,对文本的阅读是无可替代的。古汉语中的很多语法知识并不是十分清晰、十分准确的,如“以”字有时是介词,有时是连词,但在什么情况下是介词,什么情况下是连词就很难解释清楚。要想解释清楚,也只能在阅读中结合具体的文本和语言环境去理解。所以,不能只是对古汉语知识的学习,学习古汉语是为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服务的。

2.文言文学习要重视诵读,在整体的阅读中感悟

学习文言文的核心是“读”,有效的“读”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通过读领悟文本的内容,在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先阅读后梳理,先分散后集中,才是有效的积累方法。而读必须有学生的读,必须有老师的读,教师要敢于范读,让学生充分地读,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的读。重视诵读是有效的积累途径,只是依靠所谓的字词训练和语法知识的积累,就背离了文言文学习的轨道。

当然,诵读首先要明确要求,必须要读准字音,用普通话读准字音,特别是异读字,如《桃花源记》中的“此中人语云”的“语”应读“yù”而非“yǔ”;其次要分清句读,不可破读,要注意古今语言结构的差异,处理好句中的停顿;还有读时要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二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的

要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读文本,并逐步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其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认识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如《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的“蔓”是读“wàn”还是“màn”,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联系、句子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青树”和“翠蔓”是并列关系,“树”是名词,“蔓”也应是名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能力。还要注意保证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不可以逐句串讲而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扼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感受不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体验不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导致教学的低效。

三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追求

文言文的学习,价值是多方面的。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四文”: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这四者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而是自然的融合。教学中可以从诵读入手,既可以理解文义,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其次是从关键词句的理解切入,还可以从文本的语言特点切入。

教学中,教师应从语文的全面内涵理解文言文的教学,体现语文学科的“三维目标”。有“言”无“文”的问题是对文言文阅读价值不正确、不全面的认识,有的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目的理解不全面,导致文言文教学仅仅关注语言的理解,重视的只是所谓的文言积累,而这个积累也是很狭隘的理解,违背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教学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 有效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中文言文部分的教学,既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比较低下,往往是到了高三复习的时候,学生已经基本上记不住几篇曾经学过的文言文。而如何使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更加有效,则是摆在全体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教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的痛苦。历史的变迁使很多的文字变得晦涩难懂,而文言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广泛的应用也使得学生对它难以热爱。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觉得文言文诘屈聱牙,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目的不能完全达到,教师对此感到棘手和苦恼。为了不耽误教学时间,又能考出比较好的成绩,教师遵循字字落实的原则,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字字解释,句句翻译,采用“串讲”“逐字逐句翻译”的教学方法,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完全处于死记硬背状态,多数学生上课时昏昏欲睡,学生学得被动,课堂死气沉沉。再加上教师灌输时强调忠实于文本注释,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怀疑和探究的精神。这样,根本谈不上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引导学生动口多读、多背

古人写文章注重音律,文言文中骈句居多,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强烈的节奏感和富于乐感的音韵构筑了文言文独特的语言环境。许多文章读起来,都给人一种琅琅上口,如同行云流水的感觉。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感目标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语感的生成离不开体察入微的朗读,在文本信息的输入过程中,通过人的口、耳、脑等多种器官的综合作用,将文章的音、形、义、情点点滴滴渗透到阅读者的思维容器中,经过编码、排列、组合,形成可以随时取用的语言材料,然后才可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要多读,才能形成语感;多背,才能积累语言素材。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背诵一定量的古典诗文经典作品。如《诗经》《离骚》《汉魏晋诗三首》《阿房宫赋》《赤壁赋》《琵琶行》《游褒禅山记》《报任安书》《陈情表》等这些作品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一定要要求学生按课文的要求背诵。表面看来,背诵似乎只是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其实,这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们既是古人的生活经验材料,也是思想情感材料,当然又是鲜活的文学形象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学生的大脑,渗透到认知结构和情感经验之中,就会成为终生的营养,也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既然背诵古诗文对学生来说好处多多,那么背诵古诗文不应该成为学生的负担而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在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绝不能死记硬背。

(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文言文有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才会学有所获,若学生只是应付教师或者考试而被动接触文言文,学习起来就会感觉枯燥乏味,思维不活跃,受益不大。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从内心喜欢上文言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有所成,学生才能学有所获,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大都可以与历史故事、名人趣事、生活轶事和处世哲理联系起来。课前,教师可以将文言文所涉及到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或成语典故讲给学生听,让他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再布置朗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在预习中产生兴趣,从而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认真听教师讲解,以提高课堂听课效率。例如,在上《烛之武退秦师》之前,教师可以先讲讲“秦晋之好”这一成语的来源,从而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导入新课。

(三)遵从人性,互动教学

谈到教学方法与策略,相信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课前老师已经适可而止的阐述了要学习的文言文的历史背景和大概情景,并且适时的给学生布置了预纲和预习问题。这个时候学生带着兴趣大概的阅读了文言文或者通过互联网查询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但是没有达到通达理解的水平,接下来老师要做的是答疑解惑,并淋漓尽致的把文章剖析开来。越来越多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教学要不断创新,古老的“填鸭式”教学在语文课上早已不再适用,我们可以更多的采用互动教学。老师在课上根据预纲对学生进行提问,让他们来把课程中的点讲出来,不准确的老师老纠正,总之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成果通过提问的形式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老师再把文章的每一个典故、句式、词句意义进行解释,再根据史学家或自己的观点予以点评,给学生醍醐灌顶的感觉。

(四)根据文体特点,合理进行字面教学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代和现代的语言习惯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字词句是组成文言文的重要单位,因此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必须掌握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即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文体特点,注重字面教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字面教学就是文言文教学的全部,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仅此而已就大错特错了。教师在引导学生弄透字面障碍的时候,也应该有个尺度,即不能一概把字面作为教学最重,甚至全部重要内容,像“煲稀米粥”式的唯字面教学观,肯定是不大好的,因为学习文言文,懂得祖国灿烂的古代语言文化,不只是知道几个字句的现代汉语的用法就可以了。所以,教师在学生精要地、高效地熟悉字面意思之后,应科学地、有侧重地切入对主题思想的解读,只要轻重合理,一定能各得其所。

三、总结

总之,文言文字词句的解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不是文言文教学的全部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文言文的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价值观得以正确树立。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教学范文6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师修养 有效性

新一轮课改席卷大江南北,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吃了不少苦,但收效甚微的现象大有存在,文言文教学的效果不甚良好是有目共睹的。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要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追求和探寻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教师教得兴趣盎然这种境界,回归和谐教学的局面,恰也依赖于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课改,首先是改教师,教师专业化问题因而浮上了水面。教师专业化,意味着教师不能仅凭教参和经验执教,不再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教书匠,而是要不断在学习、研究、反思,成为一名学习型、创造型、学者型的教师。”[1] 因此,要实现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须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1教育观念

行为深受观念支配。一个老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到他的课堂教学行为。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现状至今未得到彻底改变,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的观念落后或错误倾向所造成的。当下教师应构建主体性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观念、终身教育观念、创造教育教学观念等思想观念框架。加强文言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塑造学生的民族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1.2外部特征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能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源源不断的一河水。教学怎么行走,关键取决于语文教师,取决于语文老师的素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归根结蒂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古典文学学识修养。老师首先要有与古代学问一脉相承的现代学识,烂熟于胸的文言实词,虚词音、形、义及演变,古汉语的语法、文言句式、文言标点、文言翻译、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赋比兴、风雅颂,汉魏风骨、盛唐之音等古典文学修养。

能者为师,教师必须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才会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一路走好。用一句古老话说,教师是经师,也是人师。“语文教师的学识修养,具体表现在合理的智能结构上,要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较强的语文能力,同时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重点钻研语文学科教育理论,使之有广泛吸收相关知识,形成品德与能力。这个智能结构的核心是语文教学能力,而其前提是语文知识与能力,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要在形成智能结构的过程中,特别在不断深化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浓厚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坚韧的意志和刚毅的性格,是优秀语文教师的共同心理品质。”[2]

每一个教师都在追求教学的最大效益化,追求有效的教学。那么怎样的教师才算是有效的教师呢?亚罗利梅克和福斯特(Jarolimek & Foster)1989年的研究发现,一位教师的有效性应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①了解自己对于学生的职责;②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③可以有效地管理班级;④善于调整自己的教学以利于学习者明白自己学习的阶段性目标;⑤积极活跃;⑥让学习者掌握自己的学习成果;⑦明白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应当采用不同的方法;⑧能为学生白日提供支持性的学习环境。[3]

以上所列特征是有效教师的外部特征表现,一个真正有效的教师不仅需要外部特征的显现,更需要内部特征的彰显。这些特征可以作为我们自我参照评价和努力的目标。

1.3人格修养

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化的载体,使我国古文化得以流传至今。文言文精深博大,涵蕴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屈原的爱国思想,曹操父子建功立业中的慷慨悲歌,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有自己独具一格的修养和个性特征。用生动的言辞激发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用语言的“无形教育”“塑造”学生的心灵,用文言的精魂处开启学生的思维,以无限热爱的真诚之情去爱生,严格要求中不乏和蔼亲切,循循善诱中不溺爱偏袒。“在许多时候,教师是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习者产生影响的,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习者的影响是终生的。同时,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习者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定,一个有效教师的人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教师的热爱,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2)良好的性格。良好的性格乃是有效教师最重要的人格特征,主要包括公正无私、谦虚诚实、活泼开朗、独立的性格。(3)良好的自我意识。表现在自我认知方面,能进行有效的自我分析、合理的自我评价;在自我体验方面,能做到自立、自信、自尊、自强、自爱;在自我控制方面,能做到自我反省,自我调节。” [4] 一位语文教师,具备浑厚的文化素养、仁爱、宽厚之道德修养,博大丰盈的人文情怀,,是一名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思想和情意基础,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学发挥良好教育教学效能的关键。

1.4业务修养

“就语文教育教学而言,新世纪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言语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必然意味着专业化背景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具备自身的“学科素养”。“语文教师不仅要能正确地运用母语,健康在运用母语,而且要能创造性地运用母语,艺术地运用母语,从而为母语的刷新和创生注入个性化的品性和人性化的内涵。”[5]

①善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接受能力和监听能力尤其重要。对一系列的言语活动要集中精力去听取,注意表达的技巧和效果。“语文教学需要对每一个言语生命给予充分肯定和激励。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的是对学生言语表现个性的了解、尊重,以及对言语生命之作,亦即个体言语生命的赞美。不论是对学生的课堂发言还是对他们作品所作的评价,都应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言语潜能和才华,给他们以充分的言语自信,使他们的言语生命之花都能绽放出缤纷绚丽的色彩。语文教师不应是言语生命的屠夫,而应是言语文化精神的传递者,是新的言语生命的接生者和守望者。”[6] 倾听学生对古人思想的看法,交流对文本的理解和评判,倾听他们迷惘的心声。倾听他们对文言作品的现代解读。在感受传统文化氛围的基础上去感受古人的思想内涵。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建构,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形成健全的人格。

②善读

文言文注重“熟读成诵”,中国古代语文最活注重的是在诵读中把握文章,培养语感,在读中妙悟,感应,领悟文章的神、韵、境、味。老师首先要会读,在字斟句酌,领会要旨,品味情思,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形式,准确地掌握教材的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语言材料进行示范朗诵,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读的方法,朗读、默读、精读、速读等。更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能自己可以阅读并熟练地运用这些方法,还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并根据需要和可能去选择方法。入情入境的朗读会让学生激发起学习的强烈兴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③善说

说是一个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做到发音清晰而标准,句式规范,遣词造句准确,语句精练。文言文中不乏很多典故,老师若绘声绘色、滔滔不绝地把人物、事件妙趣横生地描绘出来,定会让学生铙有兴味。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与语文情境,采用不同的语文表达方式和语气语调把教学内容地表达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心,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挑战,产生感情的共鸣。

④善写

“这是指语文教师运用语言文字,组织文章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能力。其中包括文字的书写、文章的写作和指导学生书面表达等诸种能力。”[7]作为文言文教学,尽管文言文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交际中没用,我们不提倡写文言文,但作为一种文学修养,偶一为之,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心向往之。

1.5执教能力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绝不会是一个有满腹经纶却无法转化的匠人,须是一个懂得教学规律、熟知教学改革,深知学生学习心理,深究教学艺术,巧于驾驭教学程序,善于创造性地组织调控教学活动的人。只有具备了执教能力的人,才可以熟能生巧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充分发挥老师这一主导地位的角色。

①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堂教学的学习质量。好的预设可以促成课堂教学生成的精彩。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一种高度理智的活动,它要求老师具备高级的思考和决策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实施周密细致的教学需要教师依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及学习趋向,班级氛围等诸多因素来计划教学环节,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②教学创造能力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育最大功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传播知识,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还具有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功能,教师倘若没有创新的精神,势必会阻碍教育功能的最大实现。试想,如果一个老师长期使用一种模式为学生上课,多年来一直用一种设计教某篇课文,这将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兴趣,另外这也是一名语文教师的最大悲哀,更是教师对语文教改精神的无情漠视。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每天都有新感觉,对每堂课都兴趣盎然,教师就要不断创新。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教师创造性思准和创造性工作是教育学生的最佳榜样。

③语言组织能力

一个有效老师须充满激情和活力。用身体语言、非语言行为,讲课的节奏以及声音的质量等教学策略相关行为对学生进行激发和鼓动,并适时控制学生的兴奋点,有效的引经颂典,引用诗词、唱诗词等方式,通过教学语言行为来维持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老师也可运用不同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也是学习活动中的对话者。

④信息素养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发展,为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领域。面对汹涌而来的教育技术信息化,教师的信息素养及技能的获得已是一重要能力。对于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能够根据教学需要来合理运用,尽可能发挥它的实效性。

⑤调控反思能力

文言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没有思考,学习古代作品需要理性思维来看过去的人和事,批判的继承和学习。课后需要认真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归纳总结相关的知识点。通过不断地反思来调控教学,掌握教学节奏,组织调控学生活动。在思考中诞生产生问题,在问题中思考策略,在策略中思考提高教学艺术,在教学艺术中思考积累经验。勤于反思的教师,在布满荆棘的征程上定会有充满瑰丽的芳香。

1.6科研修养

教师作为学习者发展的促进者,作为学习者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更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研究文言文教学现状,研究教学体系,研究文言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训练等等,一个仅仅传授一些死文言知识,靠着一本教参和有限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自给自足,闭目塞听,不学新的专业理论和教育理论知识,甚至拆教改的台的教师是算不上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为师者应该增强改革的意识、科研意识和奋进拼搏精神,为扎扎实实提高教学质量考虑,在提高警惕自身专业修养的同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出更大的教学价值。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发展,来追寻教学方法和技巧上的精深。“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学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要求能促进教师的成长,让教师实现从“教书匠”向“教育者”再向“教育家”转变。一位教师就是一位教育家。确保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将教师教师造就成为教学一线的研究人员,成为科研型教师或研究型教师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必由之路,这已成为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趋势。“[8]

参考文献:

[1]潘新和主编.新课程语文教学论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7.

[2]饶杰腾编.语文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4.

[3][美] 约翰・麦金太尔(D.John Mclntyre)、玛丽・约翰・奥黑尔(Mary John O’Hair):教师角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91

[4]郭成主编.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5.

[5]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44.

[6]潘新和主编.新课程语文教学论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