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

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范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零库存;制造业

0.引言

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原材料、零部件等持续供应能够确保企业连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库存产品按时、按量的供应,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库存管理的问题直接导致诸多生产问题,甚至引起企业管理的困难。如原料、零部件、备用品的不足可能引发生产的停滞;过多的库存量会占用企业大量流动资金,影响企业财务的安全与运营,如何开展库存管理活动,使得库存物资占用较少资金的同时,确保企业正常生产活动,即在降低库存成本与保证生产活动实现良好的平衡,成为生产制造企业库存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传统上,制造企业多将采购、生产、仓库、销售等活动割裂开来,各个部门各自为政,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这对于库存管理的改进造成了阻碍;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重新就各个上下游活动环节进行分析,理清其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库存管理的改革,零库存的出现则为大多制造企业库存管理提供了方向。零库存最早源于汽车制造企业丰田公司的准时制(JIT即just in time)理念,这里所提出的零库存是指通过现代化的技术以及对于上下游活动关联性、连续性的准确分析,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方法,实现库存最小化的同时为其上下游提供良好的服务。需要指出,零库存并非指代仓储的物品数量真正归零。

一方面生产制造企业面临库存管理的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零库存管理的深入与成熟,使得有必要进一步研究零库存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基于此,本文将在阐述库存管理、零库存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针对轨道交通制造企业的零库存管理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这不但有易于零库存理论的丰富与完善,更有助于推动制造企业零库存管理的实践活动。

1.理论综述

1.1库存及库存管理

一般意义上说,库存是指企业所有资源的储备。这种资源与是否存放在仓库中没有关系,与资源是否处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将“库存”定义为:以支持生产、维护、操作和客户服务为目的而存储的各种物料,包括原材料、在制品、维修件和生产消耗品、成品和备件等。

按其经济用途可分为三大类:商品库存、制造业库存及其他库存,这里重点解析两类库存。

(1)商品库存是指企业购入供应商转售的库存。其重要特性在于商品再次转售之前,保持原有形态。

(2)制造业库存是指制造企业购入加工所需的材料将其用于生产过程之中所需的库存产品。这种库存品可以是原材料、零部件、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其重要特性在于生产加工过程改变原有实物形态。本文即对此类库存的研究。

库存管理又称库存控制,是对制造业或服务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种物品,产成品以及其他资源进行预测、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使其储备保持在经济合理的水平上。

库存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1.1库存信息管理

库存信息管理即包括库存物品本身的信息管理,同时包括市场及用户对库存物品需求信息的把握,还包括与存储业务紧密相关的信息管理,如出入库日期、存货数量及库存成本情况的信息管理。

1.1.2库存决策与控制管理

库存决策与控制管理直接决定与库存相关业务活动如何进行。如订货时间间隔、订货数量、订货品种、订货方式等。依靠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决策,并对其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

1.1.3库存管理水平的衡量

库存管理水平的衡量是对于库存管理活动的绩效考评,通过建立完善的指标评价体系,评估库存管理活动,可以帮助企业及时识别库存管理中的问题,促进企业库存管理做出迅速地、事宜地调整。

1.2零库存管理理论

1.2.1零库存及零库存管理

零库存最早源于准时制生产方式。准时制生产追求一种无库存或者存量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随着零库存概念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日本丰田公司首先提出零库存管理理念。它是指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实现库存量的最小化。

1.2.2供应链环境下的零库存管理

供应链管理强调整体性,各个节点企业(活动)协同、协调,实现整体最优。作为制造企业其各个活动环节诸如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等紧密关联,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动都会引发整个链条的波动,因此在供应链管理思想指导下,制造企业库存管理需要与其相关的上下游各个活动内容实现良好、有序的衔接,将库存管理与采购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活动作为整体进行分析,只有在供应链管理理念之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管理。

1.2.3零库存管理的作用

零库存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如下三方面:

(1)降低成本。实施零库存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库存资金占用,如存储费用等。

(2)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对于制造企业通过实施零库存管理,简化了生产流程,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减少了中间环节,缩短了产品与用户的距离。

(3)提升客户服务质量。由于成本降低,产品生产周期的缩短,使得企业对于客户需求做出快速反应,进而提升客户满意度。

2.制造企业零库存管理

2.1制造企业零库存管理的必要性

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范文2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管理;信息共享

所谓供应链就是一个网链式结构,该结构中包括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用户,该链式结构首先确定一个核心企业,对从采购原料到加工再到生产的最终产品最后到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的信息流、产品流、资金流进行控制。所以,一条完整的供应链不仅包括制造商和供应商,还包括运输商、零售商和顾客。

一、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

1.供应商库存管理。供应商库存管理(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是一种合作性战略。该战略是以供应商和顾客的合作为前提,以能使双方都能达到最低的成本为目标,在双方统一目标框架的前提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且该目标框架随着生产过程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改变。VMI的核心思想是在用户允许的情况下,供应商确定库存水平和补给策略,供应商拥有库存的控制权。供应商通过VMI整合供应链上的库存管理职能,可以减少因为决策失误导致的库存积压或短缺,提高供应链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从而降低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成本,提高综合竞争力对于VMI策略的具体实施,首先改变处理订单的方式,建立起标准的订单处理模式。由供应商和客户共同确定库存信息,根据该库存信息建立标准的订单处理模式,由供应商处理订货、交货及票据业务的处理。实施VMI需要注意的就是供应商的库存信息需保持透明性,供应商能及时获得销售商的库存情况,从而对市场的需求变化了如指掌,进一步对企业的生产做出相应的调整。

2.联合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主要是解决单个结点企业独自对需求的预测导致的放大效应,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获得相同的需求预测信息。联合库存管理强调的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不再独立运作,而是各企业共同参与,建立联合库存的协调控制方法,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整条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获得相同的需求预测信息,进而消除对需求的放大效果。建立联合库存管理系统首先要建立供需协调管理机制。建立供需协调管理机制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供需双方本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标、保证供应链各方及时获得透明的需求信息、建立联合库存的协调控制方法;其次是发挥MRPII和DRP资源计划系统的作用。MRPII(制造资源计划系统)用于原材料库存协调管理中心,DRP(物资资源配送计划)用于在产品联合库存协调管理中心;最后是建立快速响应系统,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从而使各节点企业间不再存在障碍,使供应链的整体效率提高。

3.多级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综合考虑整条供应链,使整条供应链的库存成本最小,也就是使供应链上各个结点的成本最小,但现行的库存管理模式都是从单个企业的层面考虑。所以,不能使整条供应链达到最优化。多级库存管理是在单级库存管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多级库存管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非中心化策略和中心化策略。非中心化策略是各个节点企业不用考虑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库存,只需考虑企业自身的库存成本,因此这种管理策略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但其最主要的缺点就是不能使整条供应链最优化。而中心化策略,正好与非中心化策略相反,它是对供应链上所有节点的库存水平共同决定的,通过各个节点的协调达到整条供应链库存的最优化,但相比非中心策略,中心策略在管理上协调管理难度较大。采用多级库存管理必须要明确:库存优化的目标、供应链的范围、多级库存优化的效率以及采用的库存控制策略。

二、结论

供应链管理为企业提供了持续保持成本竞争优势的可能性,因此供应链上的成本竞争优势成为现代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个动态过程,随着整个供应链的财务指标、经营策略的变化而变化,供应链成本管理必须随之而改变和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而控制库存成本是降低供应链成本的一个具体层面,对于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方法的选择,必须先明确整个供应链的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以及供应链所处的具体环境,再利用一定的理论知识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隋明刚,魏巍.供应链库存成本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管理现代化》.2000(5)

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范文3

关键字:供应链;库存;问题;对策

一、供应链库存管理的背景

库存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也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其本质上是减少物流对资金流的影响,是两者达到最优化结合,库存管理已逐渐成为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利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生产过程中,有效的库存管理将起到调节供需余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使库存管理费用达到最低效用。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当今企业寻求综合优势,提高管理绩效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1.低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

在供应链中,各个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等都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数据,这些数据分别在不同的供应链组织之间,要做到有效地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必须实时地传递信息。但目前许多企业的信息系统并没有很好地集成起来,当供应商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信息时,常常得到的是延迟的信息和不准确的信息,因此也就造成了不准确的交货状态数据。

2.拥有者拥有库存

虽然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取决于各个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绩效,但是各个成员都具有各自的独立利益,有各自独立的目标与使命。有些目标和供应链的整体目标是不相关的,更有可能是冲突的,因此,这种各行其是的山头主义行为必然导致供应链的整体效益低下。

3.供应链中企业间缺乏合作与协调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需要协调各方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运作效果。协调的目的是使满足一定服务质量要求的信息可以无缝地、流畅地在供应链中传递,从而使整个供应链能够根据用户的要求步调一致,形成更为合理的供需关系,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如果组织间缺乏协调与合作,会导致交货期延迟和服务水平下降,同时库存水平也由此而增加。组织之间存在的障碍有可能使库存控制变得更为困难,因为各自都有不同的目标、绩效评价尺度、不同的仓库,也不愿意去帮助其他部门共享资源。

4.库存控制策略简单化

忽视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很多企业没有认真研究和跟踪其不确定性的来源和影响,错误估计供应链中物料的流动时间(提前期),造成有的物品库存不足的现象。了解和跟踪不确定性状态后,还要利用跟踪到的信息去制定相应的库存控制策略。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不确定性也在不断地变化。有些供应商在交货与质量方面可靠性好,而有些则相对差些,库存控制策略不能过于简单,必须要能反映这种情况。许多企业对所有的物品采用统一的库存控制策略,物品的分类没有反映供应与需求中的不确定性,因为这种传统的库存控制策略多数是面向单一企业的,其库存控制方法并没有体现供应链管理的思想。

总的来说,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依然比较低,而其中对库存问题的研究更为薄弱。虽然国内外针对单个企业库存控制模型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完善、成熟的理论成果,但是对于信息技术的集成化供应链环境下库存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完善、成熟的理论则更少了。

三、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库存管理的对策

1.可外包

对供应链中的库存进行外包,使库存管理更加系统化、专业化、规模化。这样企业将有机会将优先的资源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产业,使得资源得到充分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商品的流转速度,从而达到降低库存,降低风险,降低了管理的难度。

2.加强信息建设

(1)建立供应链信息系统。实现库存、需求和销售预测信息的共享。这样各成员企业就可以依据真实的信息进行决策,消除由于决策信息的差异导致供应链库存数量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出入。

(2)实现联合预测和计划。如果不能进行联合预测和计划,即使各成员企业实现了信息共享,也会由于各成员企业经营策略和计划的不同,导致对未来需求预测结果的差异。

(3)降低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由于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会发生失真现象,而且信息经过的环节越多,失真得越厉害,影响库存决策。

3.VMI、JMI管理库存

(1)VMI库存管理VMI是很好的库存管理策略。关于VMI的定义,可表述如下VMI是一种在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以对双方来说都是最低的成本来优化产品的可获性,在一个相互同意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这样的目标框架被经常性监督和修正,以产生一种连续改进的环境。关于VMI也有其他的不同定义,但归纳起来VMI的主要思想是,供应商在用户的许可下设立库存,确定库存水平和补给策略,拥有库存控制权。

(2)联合管理库存(Jointly Mnaaged Inventory JMI)。基于协调中心JMI从分散和集中型系统得到启发,对现有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进行新的拓展和重构。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是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联合库存管理强调供应商和用户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测保持一致,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

四、结语

传统库存控制方法曾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发挥过应有的作用,但它们仅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缺乏整体优化的理念,因而无法适应供应链管理新环境的要求。供应链管理强调企业联盟与系统优化。在这种新的管理环境下,必须实行基于供应链整体的库存控制策略与方法,通过供应链信息的实时共享以及企业间的协作,实现供应链库存管理效果的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1]马谦杰:物流技术[M],1998.4;

[2]王成恩:供应链中物流及信息流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4.

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范文4

关键词:供应链环境;国内外企业;库存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02

企业提供应链库存的管理能够保证企业经济成本的降低,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实施供应链库存管理,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加稳定的发展空间,目前,很多企业在实施供应链库存管理的过程中,将缩减资金占用情况,提升固定资金的流通性作为提升供应链库存管理的主要手段,因此,对国内外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进行科学的分析,是当前很多领域重点关注的内容。

一、国内外传统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

由于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构筑时间较短,传统模式下,我国库存管理模式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一方面受到科技手段的限制,库存管理工作缺乏具备科技含量的技术性支持,另一方面,统一管理的库存机制迟迟没有得到建立,造成库存管理的质量低下。传统的库存管理工作协调性很低,不同部门的资源管理分属于各自的管理单位,并没有实现更高管理层面的对接。企业的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诸多供应链环节实施独特的管理方式,并不具备干涉供应链其它环节的能力,造成企业库存的重要价值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传统的库存管理需要使用订单进行基础性推动,因此,这种管理模式存在比较固定的流程,处于供应链中间环节的库存管理人员仅仅能够凭借订单的信息对库存情况进行判断,缺乏对供应链其它环节的了解,造成管理人员只能对较小范围内的资源实施管理,无法提升企业库存管理的整体质量。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式缺乏自我完善的机制,造成管理人员只能够对权力所及的范围进行负责,难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战略规划,每一位管理人员都对自己所在的管理范围具备很高的重视程度,对不了解的管理范围采取忽略措施,造成同一个企业在进行库存累积的过程中难以将库存资源进行自我协调,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库存成本。各自为政的错误管理方式,不仅会使得企业承担较高的资金负担,也会使企业难以对自身拥有的资源具备全面的了解,使企业难以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造成一些企业只能凭借现有的资金成本进行市场的开发,不具备盘活企业库存资源的能力。

二、国内外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

供应商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契约为基础的科学的管理模式,此种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库存各方需要进行详细的信息交流,并建立稳定的沟通机制,首先,要对库存的管理情况进行协议的签订,协议制定需要保证资源供应方和下游环节的各方共同参与,契约只是供应商管理模式的开端,有关各方要严格根据契约的内容对企业库存管理的基本方案进行制定,以便有关各方能够在现有信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成本的控制。在实施供应商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资源的供应商是管理工作的主导方,供应商在完整履行库存管理的前提下,可以对管理过程中的细节进行调整,但是,市场规律存在诸多改变的可能,供应商不可能在管理过程中完全妥善的应对各环节的问题,造成供应商难以完全按照协议进行工作。因此,协议的参与各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的协议进行调整,协议的调整涉及有关各方的经济利益,因此,必须依靠相关法律和政策,通过正规的协商程序进行调整。在实施供应商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契约的重视,使契约成为提升库存管理质量的基础性因素,但是,契约不能成为实施供应商管理模式的唯一因素,必须配合相应的调整机制,使契约能够充分适应市场变化的规律。

三、国内外联合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需要将协商作为基础性因素,通过有关各方的共同协商,将库存资源进行统一的协调管理,提升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实施联合库存管理模式,能够将供应商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地位进行更加科学的设置,避免资源的供应商随意调整相关供应模式造成供应链的问题,还能够将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负责主体进行明确,以便供应链各环节的执行者能够受到更加严明的约束。联合管理模式的实施还能够使供应链的风险得到有效的分散,使供应链有关各方共同为风险负责,从而提升风险防控的质量。在进行库存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平等协商的机制对不同单位的资源采取交换或购买的形式进行转移,从而使供应链的有关各方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资源的获取。实施联合库存管理还能够为供应链的管理提供战略规划的可能,使供应链管理各方能够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发展战略的规划,并在统一的协调下实施贯彻,协调工作的进行不仅能够提升库存管理的质量,也能够使供应链各方保持密切的沟通,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联合管理模式能够使有关各方建立共同的目标,并在推行的过程中照顾各方的利益,以便能够在库存管理方面实现科学性的增强。供应链的相关各方在实施联合库存管理的过程中,可以获取更加全面的准确的市场信息,并且针对市场信息提升资源供给和资源配给的协调性,避免市场经济的不确定因素提升企业的经济成本,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加稳固的发展条件。

四、国内外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

协同式管理模式同其它管理模式存在相似之处,是一种综合了其它类型发展模式,并进行技术性革新之后的科学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既要求供应链的相关各方实施契约的制定和改良机制的构建,也要求包括供应商在内的资源主导方履行相关的责任,在实施协同式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将提升管理质量的技术型手段融入供应链想各个环节之中,使供应链能够拥有足够的技术型支持。要在进行协同式管理之前,对管理模型进行制定,通过协商的方式手机供应链各方的反映情况,并了解各方的利益诉求,以便管理模式进行更加科学的改造。要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提升协同式库存管理质量的主要技术,依靠网络资源,提升信息交流效率和交流质量,降低库存管理过程中中间环节的成本和信息成本,以便供应链各方能够提升有利信息的共享质量。要建立企业市场信誉和市场满意度的调查机制,及时了解企业实施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得失情况,并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对供应链其它环节的合作方式进行调整,要将协商作为解决利益纠纷的基本方式,加强对供应商和分销商的重视,确保不同環节之间的供应管理完全顺畅。实施协同式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此种管理模式的突出优势,加强对管理模式的信心和责任感,并主动承接具备一定市场风险的任务,使管理工作能够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企业在实施库存管理的过程中,要保持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在实施管理政策的推行之前,首先借鉴协同式管理的优势对市场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以便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在供应链中居于主动地位,提升管理策略推行的力度。企业要将互利共赢作为实施协同式管理的基本原则,自始至终坚持共赢的管理方式,切实照顾供应链各方的核心利益,以便库存资源的流动能够具备足够的合理性。

供应链环境是当前很多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实施不同种类的库存管理,能够使企业收获满意的经济效益,深入的分析库存的重要意义和相关理论,并对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的各类库存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卢晓东.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迪米服饰有限公司库存管理模式改进[D].西北大学,2012.

[2]孙硕.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医药库存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范文5

关键词:供应链;采购;库存;协同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若想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要对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产业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保证供应链环境的质量。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采购管理及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体系的两个方面,这两部分的规范性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企业产品价格浮动与公司的效益和利润。因此,对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研究具备相当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如何保证采购、库存管理与供应链环境下的协作,提高企业利润,是众多学者亟待研究的新方向。本文基于现代贸易企业,对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SCM(SupplyChainManagement)的定义源于1982年,奥弗尔、韦伯两位咨询人员提出物流管理被供应链管理所提升,并强调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希望高层管理者能注意到该点并协调企业各节点的矛盾性。但对于独立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已经被实践开展起来。后来许多学者对该问题加以关注和研究,在大量专著中都有涉及,其定义分别有以下几类。供应链世界论坛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提品、服务和信息来为用户和股东增添价值的,是从原材料供应商一直到最终用户的关键业务过程的集成管理。美国供应链协会认为:供应链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它囊括了涉及生产与交付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一切努力,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供应链管理包括:管理供应与需求,原材料与备品备件的采购、制造与装配,物件的存放与库存查询,订单的录入与管理,渠道的分销及最终交付用户。上述定义中的基本思想一致:供应链管理,即通过集成管理思想和方法,有机结合供应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如供应环节、生产制造环节、批发环节、零售环节直到到达顾客手中,供应链管理能有效管理从原材料到顾客手中的全过程。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领导、执行、控制和优化。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在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提高各企业的效益。

2企业采购和库存管理的背景

在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与传统的采购管理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主要差异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多为订单采购模式,只有拥有客户的订单需求,才会驱动订单的采购,因此也称作“订单驱动模式”,其主要特点为信息传递效率高、供应商应变力强、可不断修正计划保持供需的一致性、减少成本消耗等;第二,供应链环境的采购管理重视对外部资源的整合;第三,其将采购双方的关系从一般买卖转变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库存管理则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良好的库存管理体系能给企业提供缓冲和应急功能,避免企业因特殊事件而出现问题,如21世纪初的李宁公司就曾因库存管理的问题导致市值出现急剧下滑。采购和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两者紧密相连,采购管理是库存管理的成本管理方式,库存管理则是采购管理的重要参考条件。统一来看,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企业获取更多效益,减少成本花费,如原材料、运输和库存消耗等成本对企业管理的制约。

3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联系不够密切

采购管理与库存管理本质上息息相关,两者不可或缺。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并未意识到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将两者进行了割裂和分离,最终导致生产管理出现了严峻问题,严重制约了采购和库存管理的完善和发展。第一,库存管理是采购管理的基础,若无库存管理提供支持,采购人员无法了解企业的库存状态,使得采购缺乏数据支撑和计划依据,极易导致企业内部货源出现重复、短缺、资金浪费等多种问题。第二,采购管理与库存管理的分离使得企业管理效率大幅度下降。一般采购管理需要率先了解企业内库存管理实际状态并进行综合分析,两者分离会导致两方都很难进行有效把握和控制,对企业整体运行极为不利。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两个重要部分,两者联系不够密切所导致的质量降低也会严重制约企业的正常运营。

3.2缺乏一体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

当前的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和库存管理缺乏一体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这使得企业内部两者的合并相当困难,难以实现深度交流。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信息化水平的不足使得企业需求很难被满足。目前信息化管理的不足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首先,现代企业缺乏满足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自身信息体系建立不够完善,缺乏信息基础;其次,企业缺乏完善的信息管理控制系统,信息普及和处理质量都相对较差;最后,企业内员工个人信息化素质水平不足,难以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制约着企业内部采购和库存管理的协同化发展。

3.3采购和库存管理模式涣散

现代企业内部,采购和库存管理模式涣散的问题极为普遍。企业内管理系统缺乏完整性,采购、库存管理及两者的协同管理都有一定程度的缺陷。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协同管理体系不明确、职务责任分配不明确及执行力差等,制约着现代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企业内管理人员也未起到监督职能,监督缺位,企业内管理的专业化不足。

3.4库存控制策略针对性不强

库存管理对于企业的供应链影响很大,企业一般会通过已知信息对库存进行控制从而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对供应商来说,必须要提供可靠的交货数量和质量,但总有些供货商的货物质量堪忧。这种状况使得市场中货品存在不稳定性,很容易出现部分货品需求可预测,另外一部分不可控的局面。这种供货商差异带来的影响,通过针对性的库存控制策略便能统一和解决,但很多企业所采用的都是统一的库存控制措施,无法应对这些状况。

3.5供应链风险

供应链风险主要有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类,对其进行细化,则有道德风险、信息传递风险、生产组织与采购风险、分销商选择风险、物流运作风险和企业文化差异风险六种。其中道德风险及信息传递风险主要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或者信息传递错误等原因所造成的,极容易导致供应商为寻求利益以次充好,或者生产和销售理解存在分歧从而导致“牛鞭效应”的出现。生产组织和采购风险使得生产中缺乏柔性,极容易因某环节的疏漏使得整个生产过程停滞。分销商选择风险则有可能导致竞争失败,甚至供应链分崩离析。物流运作风险则是供应链管理中难以实现高效物流运作造成的风险。企业文化差异风险则是因为上下游企业自身企业文化的不同,经营理念、文化制度、员工职业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工作结论相悖的风险,很容易造成供应链崩溃。

4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促进采购和库存协同管理的对策

4.1改革管理体系,强调准时采购

若想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对企业的采购和库存管理进行协同化发展,必须要从体制上将两者整合起来,优化管理系统,改革管理体系。首先,必须要将采购和库存管理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其作为企业的关键部门,设置企业内的管理职位,从而使得两者的管理能起到相同的效果;其次,改革管理体系最重要的就是对管理办法的创新和完善,要改变传统库存管理方法的冗杂性和粗糙性的特点,简化库存管理的业务量,把握对少数物品的关键管理。保证管理方法趋向条理化、精细化发展,避免管理出现质量混乱。准时采购(JIT采购法)作为先进的采购管理模式,可以作为管理体系改革中的采购方法,该模式有助于集中应用和反映采购信息,并且在需求层面上按需提品和服务。采购过程既不提前,也不延迟,因此叫作准时采购。准时采购的应用对于整个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要求都更高,取决于全社会的管理水平,在选择中应慎重而全面考虑,从而做出决策。该方法的使用可以大幅减少库存,提高材料与外购件质量,并减少成本花费

4.2创新优化信息化建设

现代企业要想实现采购和库存管理的共同进步,必须要进行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创新优化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程度,给两者的管理奠定外在基础。通过对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加强两者之间的信息频率互动,确保企业内更体系化、精确化数据库的建立和更新,能够给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反映。一旦出现采购或者库存数据的变更,都能迅速反馈给系统,从而便于企业处理信息,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现代企业也需要提升员工素质,最大限度通过信息化技术平台的建立来丰富员工的专业知识。

4.3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联合库存管理

现代企业的采购和管理的协同发展,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失去监督会导致管理工作懈怠,影响工作效率,严重制约管理效率和质量。企业必须要对分管采购和库存管理的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细究各环节员工的素质水平高低。通过企业严格的监督体系,为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提供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企业还必须要依据发展状况对采购和库存管理环节设定应急方案,一旦出现问题保证能即刻处理解决。同时,也应该加强联合库存管理,让供应商和客户对库存计划进行协同处理和制定,避免“牛鞭效应”的出现,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4.4结合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对于企业来说,VMI策略的实施是依托于订单标准而处理的。企业必须要和供应商共同了解供应商订单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参数及相关信息;需要建立EDI标准报文,强化企业的功能性,将订货、交货、票据处理等环节都交予企业处理。对于企业来说,VMI的关键点在于企业库存管理是否透明。一旦两者之间的库存信息系统是透明化的,企业就能及时了解供应商的库存变化量,也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自身需求,从而促进采购和库存的协同管理。

4.5加强供应商管理,建立长效合作关系

在供应商与制造商关系中,存在两种典型的关系模式:传统的竞争关系和合作性关系,或者叫双赢关系(Win-Win)。两种关系模式的采购特征有所不同。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以贸易企业来说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供应商需为企业采购需求反应实时现状,时间要求比较紧张,因此要求较高的工作效率。但是企业人员在采购和库存管理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按照验收步骤进行依次检查审批,后续销售出库之前也需要评定货物质量,因此,如果与供应商形成长期、高质量的合作,对企业供应链的优化有很重要的帮助。

5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中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便于企业建立更完整、高质、高效的商业体系。对于企业来说,内部的采购和库存管理都是货物供应环节中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该项管理关乎于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等诸多方面。想要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充分保障企业的合理性,对供应链进行合理管理。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需要对实践应用进行优化。对企业内部咨询、内部招标的合理规范,能减少企业的成本花费,促使企业的物资采购及库存工作都能顺利进行,有助于提高企业利润。尽力将供应商、采购和库存管理三者进行有机融合,协同管理,促进三者的信息化发展。本文从供应链角度对企业的采购和库存管理战略进行了讨论,希望能为其他企业带来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徐明亮.对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服装企业库存管理的几点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7(22):167-168.

[2]张竞予.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库存成本控制问题探讨[J].智富时代,2017(2):205.

[3]姜慧华.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和复杂网络理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9(10):69-73.

[4]孙佩锦.基于供应链协同的物资采购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初探[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49):38.

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范文6

关键词:联合库存;供应链;库存控制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实现供应链效益的关键,供应链的库存控制管理把视野从自身扩大到由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网络上来,它们之间充分交换库存信息,相互协调共同管理库存、实现整体库存水平的下降,甚至有可能实现零库存。

一、联合库存管理的基本原理

联合库存是一种供应链集成化运作的决策模式,它把用户的库存决策权给供应商,由供应商分销商或批发商行使库存决策的权力。联合库存管理则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

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联合库存管理强调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库存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问题和传统的企业库存问题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点体现出供应链管理思想对库存的影响。

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类:信息类问题;供应链运作问题;供应链的战略与规划问题。这些问题可综合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没有供应链的整体观点

虽然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取决于各个供应链的节点绩效,但是各个部门都是各自独立的单元,都有各自独立的目标与使命。有些目标和供应链的整体目标是不相干的,更有可能是冲突的。因此这种各行其道的山头主义行为必然导致供应链整体效率的低下。

2.对用户服务的理解与定义不恰当

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好坏应当由用户来评价,或者用对用户的反应能力来评价。但是,对用户服务的理解与定义各不相同,导致对用户服务水平的差异。

3.不准确的交货状态数据

当顾客下订单时,总想知道什么时候能够交货。在等待交货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对订单交货状态进行修改,特别是当交货被延迟以后,这并不否定一次货的重要性,但必须看到,许多企业并没有及时而准确地把推迟的订货单交货的修改数据提供给用户,其结果是用户的不满和良好愿望的损失。

4.低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

在供应链中,各个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等都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数据,这些数据分布在不同的供应链组织之间,要做到有效地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必须实时地传递。但是目前许多企业的信息系统并没有很好地集成起来,当供应商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信息时,常常得到的是延迟的信息和不准确的信息。

5.忽视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

供应链运作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如订货提前期、货物运输状况、原材料的质量、生产过程的时间、运输时间、需求的变化等。为减少不确定性对供应链的影响,首先应了解不确定性的来源和影响程度。很多公司并没有认真研究和跟踪其不确定性的来源和影响,错误估计供应链中物料的流动时间,造成有的物品库存增加,而有的库存不足的现象。

6.库存控制策略简单化

无论是生产性企业还是物流企业,库存控制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供应链运行的连续性和应对不确定需求。了解和跟踪不确定性状态的因素是第一步,有些供应商在交货与质量方面可靠性好、而有些则相对差些,有些物品的需求可预测性大,而有些物品的可预测性小一些;库存控制策略应能反映这种情况。

7.缺乏合作与协调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需要协调各方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运作效果。协调的目的是使满足一定的服务质量要求的信息可以无缝地、流畅地在供应链中传递,从而使整个供应链能够根据用户的要求步调一致,形成更为合理的供需关系,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企业为了应付不确定性,都设有一定的安全库存,多厂商特别是全球化的供应链中,相互之间的信息透明度不高。

8.产品的过程控制没有考虑供应链上库存的影响

现代产品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出现,使产品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但是供应链库存的复杂性常常被忽视了。结果所有节省下来的成本都被供应链上的分销与库存成本给抵消了。同样,在引进产品时,如果不进行供应链规划,也会因运输时间过长、库存成本高等原因而无法获得成功。

三、联合库存管理法在供应链库存控制中的应用对策

联合库存管理法在供应链库存控制中的应用对策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建立供需协调管理机制

为了发挥联合库存管理的作用,供需双方应从合作的精神出发,建立供需协调管理的机制,,明确各自的目标和责任,建立合作沟通和渠道,为供应链的联合库存管理提供有效机制。要建立联合库存管理模式,首先供需双方必须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标。其次,建立联合库存的协调控制方法。第三,建立一种信息沟通的渠道或系统,以保证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中的畅通和准确性,在供需双方之间建立一个畅通的信息沟通桥梁和联系纽带。第四,建立利益的分配、激励机制,防止机会主义行为,增加协作性和协调性。

2.发挥两种资源计划系统的作用

为了发挥联合库存管理的作用,在供应链库存管理中应充分利用目前比较成熟的两种资源管理系统:制造资源计划系统和配销需求计划系统。原材料库存管理中心应采用制造资源计划系统,而产品联合库存协调管理中心则应采用配销需求计划系统。这样在供应链系统中把两种资源计划系统很好地结合起来。

3.建立快速响应系统

快速响应系统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美国服装行业发展起来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策略,目的在于减少供应链中从原材料到用户过程的时间和库存,最大限度地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快速相应系统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供应链管理中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管理策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商品条码化,通过对商品的标准化识别处理加快订单的传输速度;第二阶段是内部业务处理自动化,采用自动补给予EDI系统提高业务自动化水平;第三阶段是采用更有效的企业间的合作,消除供应链系统组织之间的障碍,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如通过供需双方的合作,确定库存水平和销售策略等。

快速响应系统需要供需双方的密切合作,因此协调库存管理中心的建立为快速响应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了条件。

4.发挥第三方物流系统的作用

第三方物流系统(TPL)是供应链集成的一种技术手段,TPL也叫做物流服务提供者,他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如产品运输、订单选择、库存管理等。第三方物流系统的生产是由一些大的公共仓储公司通过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演变过来的,另外一种产生形式是由一些制造企业的运输和分销部门演变而来。

把库存管理的部分功能给第三方物流系统管理,可以使企业更加集中精力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第三方物流系统起到了联系供应商和用户的桥梁作用,为企业获得诸多好处。

联合库存管理法的应用,将会极大程度地降低库存的不确定性和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为实现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零库存、准时化采购以及精细供应链管理提供条件和保证。

作者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厚才. 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方法[J]. 中国管理科学, 2000,(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