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教案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学
新课标的实施对初中语文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得到良好的革新与发展。
1现如今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缺陷
我国许多学校的阅读教学还处在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上,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在被动阅读、阅读效率低等状况之中。这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会使学生在阅读方面不能主动思考问题,产生对教师的依赖感。
1.1分析上太注重形式:
大多数学校将初中语文阅读中的文章进行分解、逐段进行分析段落大意,并没有针对文章中的特色让学生去领悟文章的感彩、语言特色以及文章中的独特韵味等。如教师在进行小说阅读分析时,只是生硬的将阅读中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体会小说中的精心布局、人物鲜明的形象以及小说中的特色语言等。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枯燥、无趣的感觉,打击了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降低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减少了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感。
1.2阅读方式太重视形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初中语文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着,更多先进的多媒体科学技术被引进到教学之中,在恰当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反之亦然。有些学校将教师在课堂中是否利用到了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评判教师好坏的一个准则,这是错误的观念[1]。在错误的多媒体阅读教学中,鼠标和屏幕取代了教师的粉笔和黑板,播放录音取代了教师的朗读和学生的阅读过程,多种样式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过多的感觉到课堂的有趣多变,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反作用,造成教师不能够很好的在阅读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没有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打开自己视觉感官,但过多的运用多媒体,将文章中的内容通过几幅画面全部展现给学生,不但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反而限制或阻止了学生对文章产生的想象力。没有恰当的运用现代科技方式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1.3阅读教学教案脱离现实:
有些初中语文教师没有将学生的实际学情考虑到教案设计中,一味的追求阅读教案的完美。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只依照教案进行,忽略了课堂与教案之间的差异与学生反应的真实性。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表面上看来是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实内在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达到阅读训练的真正目的。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不够,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于理想化,没有真正的联系到学生的学情,是失败的教学模式。
2怎样才能提高初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性教学
2.1情景教学法: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景教学法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补充学生没有想象和感受到的情景,弥补学生在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不足。如在对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九册《变色龙》的教学中,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自然界中变色龙根据不同环境进行变色的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变色龙的特性,从而真正读懂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性格中的可怜与可悲,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人物感到可笑的肤浅层次上。这种生动直接的情景带入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提高阅读教学质量[2]。
2.2多种教学方法并存:
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可以将朗读法、文章赏析法、自主阅读法、探究法等相结合进行课堂语文阅读教学。例如在对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十九课《范进中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课文讨论后进行表演,由于每个小组对课文的理解不同,因此表演形式也会有所不同,都会有相应的特点,因此学生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了解范进这个文章的中心人物以及文章中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这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更好的体会到文章的情感与意境。
2.3使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好习惯:
若没有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要使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好习惯。初中语文教师除了要选择课内的优秀词语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一些课外词汇,要求学生对好的文章进行长期的抄录或写读书笔记等,以便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
2.4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许多文章中都会为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这个想象的空间就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十一课《孔乙己》的教学时可以有意的对学生进行提问“为什么孔乙己的长衫没有了?”这个问题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直接表明,但却引发了课堂上学生的激烈讨论,转变了课堂中的严肃气氛,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且答案各不相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
2.5将读、思、写相结合:
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文章的大意有初步了解,在反复进行阅读时,学生能够对文章中的情景、人物关系、人物的性格特点等有了进一步理解。在学生阅读后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可以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的讲解,然后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的结果以及回答问题的答案进行整理、总结,突出重点与难点。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对文章的观后感。整个过程将读、思、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学。
结束语: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但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本身的质量,还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学习其他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初中语文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语文教学的有效教学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产物,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完善语文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潘海生.浅谈如何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8):80.
[2]雷成兰.探析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南北桥,2016(1):104.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教案范文2
李燕娟
(阳春市陂面中学,广东 阳江 529621)
摘 要:阅读在语文课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但依目前的现状来看,阅读教学越来越不被教师和学生重视,阅读教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本文着重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读书不但能益智,还可以养性”。而从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的阅读学习普遍处于被动、无序、随意以及低效的状况,这不仅影响到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影响到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 教学过程趋于程式化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很多优美的文章,教师们往往只对它们作琐碎的分析,而不带领学生深入文中咬文嚼字,认真品味文中语言的特色、情感,从而学生也无法体会到阅读文中的那份韵味。过于程式化的教学方式不但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还遏制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不能够独立思考,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这种周而复始机械的教学方式也就显得毫无价值。
(二) 教学方式趋于呆板化
不少教师在上课之前都喜欢撰写教案,把课堂中所要讲的设计得天衣无缝,甚至连学生的想法、提问的形式都设计好了,但是这往往是教师的假想。在既定教案的指挥下,整个课堂就好像是教案的“复读机”,而课堂中的差异性与复杂性都被忽视了。这样一来不但无法调动和发挥学生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也无法让学生参与到文章的阅读、分析、理解当中去[1]。
(三) 教学手段趋于形式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运用到了课堂中,屏幕逐渐取替了黑板,鼠标逐渐取代了粉笔。虽然多媒体教学精彩多变,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好像在观看教师利用多媒体演戏,使整个课堂容易被影像喧宾夺主,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灵活的思维创造力。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形式和手段
创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形式和手段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多种课型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朗读课型、思维训练课型、活动课型、学习方法指导课型、思维训练课型等。同时还应结合教学目标,并根据文中的重点与难点来选择教学形式与手段,例如在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一文时,可以采用探究课型与思维训练课型来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通过小组辩论赛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手段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范进中举》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文中内容编写表演剧本,让学生通过分组表演来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思想,从而更好地领悟到文中的情感[2]。
(二) 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积累语文知识,让学生平时多收集一些课内外的经典词汇、优美诗句,并养成勤摘抄、勤做笔记的好习惯。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给一些阅读文写批注、作评价、写读后心得等,让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这样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分析和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否则一开始太难了,容易让学生知难而退,反而不利于兴趣的培养。
(三) 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这有赖于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可通过独立思考或是小组共同学习的方式,对文章进行仔细的揣摩、分析,然后制定学习目标,找出文中的疑点再进行解答。在此过程中如学生遇到难点时,教师应及时给予点拨。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可以比较轻松地达到教学目标,所有的难点、重点问题都会随之迎刃而解。
(四) 读、思、议、练有机结合
为了培养和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应提倡将“读、思、议、练有机结合[3],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读”要求学生做到两点:其一,让学生流利地对文章进行阅读,不但要读出语感,还要读出感情,并且能读出自已对文章的独特情感。其二,教师在导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在文中找出启发语、铺垫语、提示语等,让学生更好地去认识、感悟文意。
“思”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去思考。教师可设计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进行小组探讨。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提问,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才能打造出高效课堂。
“议”是培养学生多交流,并通过辩论、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以及独特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练”是提倡学生多练习,由于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尽可能给学生多练习的实践机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管是“读、说、写”都必须要求学生多练习,找出文中的训练点,设置适当的练习,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为了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主动去阅读,积极去探索、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用心灵去领悟文中的情感,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梁红妮.初中语文阅读之我见[J].陕西教育,2007,(8).
[2]车静.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种方式 [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
[3]常海玉.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4).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教案范文3
P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
要想改变我国语文教育现状、提升教育水平,创建高效课堂便是一种有效措施。高效课堂,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的作用,即在45分钟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的最大效率,这就要教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正确认识,能够合理安排教学方案,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一、课堂阅读教学的意义
首先,当前社会是一个讲究效率的社会,对文字信息的快速处理有着很高的要求。而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高效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提升效果,教育部要求学生有一定阅读能力,既要保证阅读速度,又要求高效、能理解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阅读教学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放宽了教学范围,增加了课堂活力,并且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锻炼,让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体会到学习的愉悦感,从而化被动为主动。课堂阅读教学可以加强学生观察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使课堂气氛轻松、积极。
二、高效课堂教学的特征
在教育教学中,主要教学活动所发生的课堂教学在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高效课堂也就成为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传统教学不同,高效教学并不重视设计教学过程,而是要求学生都融入进去,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主导者,课堂教学要有很强的开放性、灵活性。教师不可能完全掌控课堂,遇到突况很可能打断教课的节奏,所以在准备教课活动时,要准备充分,发生意外情况时要有预备方案。课堂氛围要轻松,保证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均得到提高。
三、高效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阅读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也进行了普及推广,但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在于教师设计课程生搬硬套。例如,有的老师认为自主学习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经常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些方法的确可以带动课堂气氛,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华而不实的,并未带来多少实质上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立体化三维目标,但很多教师都将重点放在根据教材来设计编排教案上,不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只是盲目地将教学目标落实到知识能力上。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教师的教案也应该考虑不同能力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保证合理性。
为了推行新式教育,语文课堂上添加了多种教学活动,还有各种教学仪器的配合使用。为了将文章背景、知识点、图片等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不得不使用多媒体、幻灯片等教学设备,使课堂气氛变得浮躁,大量占用学生阅读时间,使学生基本没有读书的时间,实在是舍本逐末的行为。
四、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
就教师方面来说,阅读教学课堂出现问题源于教师的教学观念。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经验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对教学效率和教学的长远意识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高效教育不是僵化的、不知变通的,而是不断发展成熟的。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的参照物,如果目标不明确,只会使一系列教学产生混乱。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充分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活动的可实施性与必要性。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感悟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精神,受到人文情怀的熏陶,思想上受到启迪。因此,教师要营造轻松开放的阅读氛围,做到一视同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从而激励学生进步。
语文在中国教育上的基础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语文的教学高低直接影响整体教育的成败,同时,语文是中国传承文化的体现,肩负着传承文明精神的伟大任务。在新课标的素质教育下,初中语文高效教育阅读课堂的推行不易,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运用先进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和阅读的高效性,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教案范文4
【关键词】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主要思路
语文在初中阶段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长久以来僵化的教学方法,创新缓慢的教学理念,使得本该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却显得单调乏味。究其根本原因,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唯成绩提高为唯一目标的思想占据主导的缘故,再加上部分教师和家长急功近利,使得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效率非常低,很多学生都是被迫走进课堂,整个课堂毫无生机可言。高效课堂,主要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高效课堂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的,虽然我们之前也一直在提高效课堂,但过去的“高效”,仍然主要停留在成绩提高的快、升学率高的标准上,是在应试教育理念下的一种狭义的“高效”。本文拟通过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重新梳理和探讨,旨在提出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新思路,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供参考。
一、抓住学生学习心理,高效的导入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良好情境的设置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满学习兴趣的课堂才可能是高效的课堂。
课堂能否抓住学生,很可能在课堂一开始就注定了,一个有效的课堂开局,一个瞬间能够抓住学生的课堂,其所能带给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巨大的,当然这样的课堂必然也会是高效的。而以往,我们的课堂由于很多原因的影响,一方面是为了赶进度,另一方面是为了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做几套“模拟题”,教师基本上都是开门见山的给学生讲课文,讲语法,讲写作。久而久之,学生面对这种课堂倒也习惯,但基本上都处于一种麻木的地步,机械的记忆着教师传授的东西,这种课堂的效率肯定不能说是高效课堂。如果非要说是高效,那只能说是在特殊的教学制度下形成的知识的高效记忆的课堂。其实,初中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好奇心、叛逆心,而且缺乏耐心,但是他们却具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追求新奇的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因势利导的利用学生们这些心理,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们的想法,让学生们感觉课堂有趣,有意义,符合他们的“审美观”。
比如学习《论语》中古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同学们看太阳在一天中不同位置时,颜色、大小、温度的区别,之后以太阳颜色为例解释冷暖色调的区别,以大小为例讲讲光渗效应等,以及这些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后引出论语里的故事――《两小儿辩日》,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入论语中其它的篇章。这样开局就能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而如果开局就讲古文,学生本身对古文就不了解,再没有铺垫,必然学起来就费劲,而且也没有很高的兴致。
二、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高效的差异教学
传统中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拿着标准的教案,采用着标准的管理,进行着标准的考试,目的是想让学生都达到一个标准。但仔细想想,这些来自于不同的小学、不同的家庭,具有的是不同的知识结构,拥有者不同的智商与兴趣。就好比,公园里的植物,他们分属于不同的科、属,拥有者各异的生育习性,需要的是不同的管理方式,他们开花时期不同,外形特征各异,我们有什么理由必须对它们采用同一种管理模式,让这些植物都一起开花,一起结果,这个现实吗?同样,我们这种统一的管理模式在同一堂语文课上,有的学生感觉教师讲的太简单,听着没意义,而有的同学感觉听着太费劲,根本就是听“天书”,这种课堂有可能是高效的吗?肯定不会!所以,我们需要要正视学生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符合他们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在他们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树立学生们的自信心,用符合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考核,这种教学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而且,才能让门对这门课产生兴趣,才可能会让这种学习的动力持续的进行下去,并最终形成真正意义的高效课堂。
三、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高效的开展探究
初中“新课改”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应满足于“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所以,学习的核心还在于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不单纯是一个知识“受众”。当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了,学生也就主动的去探究知识,课堂自然就会高效了。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知识的承载体。比如学习《苏州园林》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苏州园林去感受其中的巧夺天工,没有条件的可以就近让学生参观古代的一些园林景点,或者观看视频的方式来让学生真实的感受;《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分组扮演小说中的角色,通过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演出,加深学生对于文中描写看到于勒前后人物的反差。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教案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教学;关系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45-01
新课程改革对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改革, 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践行新理念,致力于教学改革,在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语文教学如何摆脱费时低效状态,实现高效教学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课题。笔者结合自己对新课改的认识与具体的教学实践认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就应处理好的以下几种关系。
1.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以往的教学过于强调教案的完美与教学的流畅,将整个教学严格地控制在教师手里,严格地按照预定的教学方案进行,不允许学生有与教案无关的举动,将学生视为被加工的对象,接受知识的容器,整个教学是封闭而呆板的。 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提出要摆脱教案的束缚,要学会运用教学机智灵活处理那些以往被视为异常的举动与言行,使之成为教学新的生长点、学生思维的转折点,造就课堂生成的精彩。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就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动态生成就没有必要再进行课堂预设,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课堂的动态生成与预设并不矛盾,生成是建立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之上,只有做好预设才能在教学中更为灵活地处理突发事件,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我们在进行课堂预设时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控教案,驾驭课堂,使课堂教学呈现动态性。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准确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媒介,教学任务是教学的目标。只有准确地掌握本节教学内容、目标,才能使教学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展开,不偏离主题,不做无用功。二是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充分预设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预留足够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突发事件,提高驾驭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2.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对文章的分析,从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写作特色、主题思想等逐条进行分析,将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人文性缺失。学生没有情感交流、心灵互动、思想碰撞的机会,这是传统语文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兴趣丧失的重要原因。新课标更加关注语文的人文性,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因素纳入教学目标行列,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我们要还语文以真实的面目,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语文教学更富魅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实现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将其渗透于具体的教学中,而不是将三个方面割裂开来,生搬硬套。我们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充分动起来,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得到心灵的触动、审美的熏陶,让学生得到身心愉悦的发展。
3.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提倡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从属地位,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在主动探究中完成知识的构建,成为知识的真正拥有者。我们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放权给学生,为学生的主体参与创设平台,以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挖掘学习潜力,释放学习潜能,张扬学生个性,驰骋学生想象,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也不只是学生的,而是教师与学生一起的学堂。 教师的放权并不是完全放手,而是要有扶有放,发挥好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并要扶放有度。放,让学生主体参与;扶,给予启发与指导。我们应发挥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使学生主动完成知识探究过程,成为主动的探究者,真正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4.处理好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与以黑板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手段相比,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现代教学手段改革了信息传递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习空间,优化了教学手段与学习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多媒体并不是万能的,在带来巨大教学优势的同时,其自身也必然存在不足,对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如:对于莲文化、桥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观赏美丽的画面会让我们一目了然认识事物。而古诗词教学如果我们一上来就是画面、音乐,就会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机会。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现代教学手段如此,传统教学手段也是如此。它们都有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优势与不足,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我们提倡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要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手段,而是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实现优优联合,共同为教学服务,助力语文新课改,为学生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课堂教学,使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其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5.结束语
总的来说,新的课程标准给教育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如何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做好教学工作的创新,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上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处理好教学的各种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卜红燕. 初中语文学案导学主问题的优化设计[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3,06:13-15.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教案范文6
一、语文微课设计应当体现针对性原则
初中语文微课程重在帮助学生解决感知与理解方面的难点,其不同于普通的课程。微课的视频总长一般严格控制在10分钟以内,体现短小精悍的原则,在10分钟这样的时间跨度之内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所以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要细致深入地研究各方面因素,尤其是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状况,提高微课程的针对性。首先,教师在微课程设计的时候要兼顾到学生的整体,要尽可能覆盖和兼顾更多的学生,让微课程成为大家的微课程。其次,在微课程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感知的难点以及理解的重点进行,将有限的时间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无论是针对课文中涉及的场景再现、知识普及,还是教材中的难点筛选,教师设计微课程一定要体现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有利于加深教材剖析成效等方面的目标。
二、语文微课设计应当体现实践性原则
语文学习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教师要尝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掌握语文学习规律,这也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项重要抓手。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结合教学需要以及学生学习状况,将实践性内容融合进去,丰富和拓展微课内容,活化微课表现形式,从而为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辅助。例如在描写景物的课文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习拓展训练活动,与作文教学指导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及时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写作构思与创作能力。针对这样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于微课的设计,融更多的空间资源于课堂之内,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容量,同时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成效。笔者在设计微课程的时候,从本地旅游部门的门户网站上下载了相关的视频资料,详细地介绍了本地区多个知名景点,以视频演示加上解说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按照旅游线路将不同的景点串联起来,具体介绍时候涵盖了历史背景、景观特点等多个方面,让学生既能够直观细致地观察了解,同时也增强了系统性与条理性。这样的微课程实际上等于代替学生实地游览,同样能够获得直观感知,节约了时间并且起到了同样的效果,对拓展学生思维和丰富写作素材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语文微课设计应当体现细微性原则
初中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大局设计”和“小处着手”这样的特点,微课程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辅助工具,应当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体现细微性。总长度在10分钟以内的微课程,解决很多问题也不太现实,聚焦某一知识点进行传授与强化,更能够体现微课程的促进功能。教师在制作微课程的时候,首先要对教材中的难点内容进行初步筛选,将分布在教学不同流程与环节的难点凸显出来,借助于微课程进行辅助,实现加深理解和形象感知等方面的成效。无论是针对语文教学中的感知难点还是理解难点,微课程的设计都应当紧扣这些方面,从小的角度入手,设计制作出形象的视频演示帮助学生来提高知识点掌握的成效,以及加深理解的效果等等。其次,教师要在微课设计中巧妙地抓住“小”体现“巧”,从小处着手并不等于解决小的问题,以细微之处为切入点同样可以抓住重点解决大问题。以《背影》为例,教师可以抓住“四次背影”这样的小处,制作微课程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意,实现了教学活动的撬动效应,有助于深化教学主题和推进教学活动深入开展。
四、语文微课设计应当体现自主性原则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应当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会自主思考、合作学习研究,特别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开展合作研究学习活动,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帮助较为明显。因此,教师在微课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学生自主性原则。首先,微课程设计要增强启发性,无论是教材中补充信息的形象演示,还是难点问题的分析处理,都要按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和研究分析的原则,不是越俎代庖,而是画龙点睛的启发引导,借助于微课程的简短演示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的学习研究活动。其次,微课程的设计要与整个教学方案编排有机融合起来,只有实现融入其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微课程设计的内容要与教案中的难点突破相一致,演示的信息与教材内容相吻合,包括微课程演示的时间契机也要在设计环节妥善处理好,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提供学习的线索与载体。
五、语文微课设计应当体现完整性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设计微课程,其主要作用是服务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微课程是一套完整的体系,除了微视频之外,还应当包括微学案、微练习等,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全套支持,微课件、微教案、微反思、微点评等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所以教师在制作微课程的时候,应当制定详细的计划,将各个环节考虑周全、设计齐备,全方位为师生的教与学活动提供帮助,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