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风险与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风险与对策范文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医疗水平也得到了相对应的提高。但是伴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增强,人们对于医疗护理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更多的人在选择就医时不单单是看重医院的医疗技术,还看重医院的护理质量,人们在接受治疗的同时,都希望能够得到好的护理,然而,目前我国的心内科护理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亟待我们去解决。本文以心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为中心展开了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心内科;疾病;护理;风险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本文的患者资料是经过笔者收集的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的64例心内科患者的有关资料。其中34例患有高血压,19例为男性,15例为女性,平均年龄为55.6岁;17例患有心绞痛,9例男性,8例女性,平均年龄为58.2岁;5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男性,2例女性,平均年龄为31.8岁;8例心肌梗死,4例男性,5例女性,平均年龄为62.3岁。
1.2研究方法
对64例心内科疾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护理病历观察、分析,针对潜在的护理管理风险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2.结果
在对64例心内科疾病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后,笔者发现共有20例存在护理风险,得出的心内科护理管理风险数据分析如下表所示。从该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心内科护理管理风险中,护理风险占了一半的比重,是目前心内科风险管理中的主要潜在威胁。
2.1用药方面存在风险
用药是医院各个科室都很注重的一个方面,用药关系到了心内科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痊愈速度,甚至对心内科患者的未来都会有影响。药物治疗是心内科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一般除了对患有心内科疾病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外,还会不间断的进行药物治疗,以药物来控制病情。因此,用药风险是心内科护理中常见的风险之一,多数护理人员对于心内科疾病治疗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自主用药的现象居多,对治疗的依从性比较差,加上心内科疾病的给药方案比较复杂,错服、漏服药物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况时有发生。
2.2护理记录不详细,保存不完整
心内科疾病的治疗过程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护理记录是患者的个人诊疗记录,包括了治疗记录和护理记录,同时也是解决医疗纠纷的重要的法律依据。但是,由于治疗周期长,加上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偶尔会有护理记录不详细,或者是护理记录保存不完整的情况出现,使得心内科护理管理存在风险。
2.3护理人员素质低存在护理风险
护理人员是心内科疾病护理管理中的主要活动对象,所有的患者护理管理工作都是由护理人员进行执行。近年来,我国的心内科疾病病区扩大较为迅速,床位数也随着增加,低年资的护理人员数量增多,导致了护理的水平和质量被整体拉低,并且由于护理资历不深,时常有操作不熟练、经验欠缺、协作能力低下、缺乏责任心等情况出现,这些情况都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威胁,医护人员自身的不思进取、违规操作、超负荷工作等都属于护理管理中的风险。
2.4设备仪器带来的风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上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发和开发,我国各领域的科技换代都十分迅速,医学领域也不例外。心内科的设备仪器在近年来的科技风暴中也已经进行了换代升级,护理工作中的技术程度逐渐加深,对于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相对较高,这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同时也加大了设备仪器方面的风险,影响了心内科护理的安全。
2.5环境设施存在的风险隐患
心内科疾病患者一般都是属于心脏承受能力较低或是年纪比较高。心脏承受能力低就意味着该类患者不能受到惊吓,因此对于治疗环境的要求会相对较高,并且高龄患者还会伴有老花眼、行动不便等情况,导致了心内科患者对于环境设施的要求都比较高,普通的医院配备的环境设施对于心内科患者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
3.护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3.1提高风险管理意识,鼓励人们参与风险管理
为了避免和降低心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风险,首先应该做的便是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对于存在的风险隐患要有一定的认知,并且医护人员应具有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在心内科患者的用药上,护理人员应该小心谨慎,遵循医嘱进行用药,叮嘱病人按照医嘱进行服药,降低错服、漏服药物的风险,并且积极的鼓励所有医护人员参与风险管理,降低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1]。
3.2完善风险监控系统,加强用药监督
风险监控系统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完善的风险监控系统能够提前预知风险,相关的人员可以及时的启动风险应急方案。由于心内科护理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作,涉及的医学知识和护理知识较多,因此,应该完善心内科护理的风险监控体制,系统的对心内科护理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防止出现用药不规范等可以避免的风险出现,加强用药方面的监督,对于用药出现错误的医护人员进行惩戒,以儆效尤,使得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用药时能够更加小心谨慎[2]。
3.3提高医护人员素质,提升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
医护人员的素质是心内科护理管理的关键。护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了护理的水平和质量,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在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上都比较丰富,并且熟悉护理工作,能够熟练的完成任务,责任心比较强,而素质低的护理人员医疗知识可能比较缺乏,对于工作内容不熟悉,责任心不强,对于患者不负责,容易造成护理风险。因此,应该对医护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全面提高上岗人员的素质,并且对于在职人员也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护理知识考核,保证医护人员的素质处于较高水平,并有针对性的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谨防护理管理风险的出现。
3.4做好医患间的沟通工作
医患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微妙的,在医院,患者除了和前来照顾的家人相处之外,相处时间最多,接触最多的应该是医护人员了。良好的医患关系能使患者信赖医护人员,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稍有不舒服会及时向负责照顾的医护人员进行汇报,也能使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心情,防止患者出现抑郁等情况。因此,心内科的护理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积极地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绪及病症,防止出现因医患关系不和睦导致患者不配合治疗的情况出现,降低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3]。
3.5定期进行设备仪器的检查更新
设备仪器的检查、更新和维护是对患者负责的一种体现。批次不同的设备仪器检查出来的患者数据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差异,新一代和老一代的仪器检查出来的数据精确度差别相对较大,因此,应该对设备和仪器进行定期的检查更新,及时的发现设备仪器中的小故障并进行修复,防止因为设备和仪器故障的问题影响医生判断,对患者造成安全风险,增加护理管理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田艳华.浅析心内科护理的潜在风险及处理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05):.
[2]潘莹.浅析心内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及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07):.
管理风险与对策范文2
【关键词】 外科护理; 风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9-0074-02
在外科临床中,多数属于病情严重、变化迅速且容易引发感染的患者,因此在外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非常多[1]。因此必须对外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以采取针对性的对策进行管理,从而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分析在外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以及相应的管理对策,笔者所在医院对188例外科住院患者进行护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88例外科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94例。研究组中男52例,女42例,年龄25~76岁,平均(50.3±4.2)岁。对照组中男53例,女41例,年龄27~79岁,平均(53.1±4.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针对常见的危险因素实施风险管理措施。首先仔细分析临床中的病历,以充分了解护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的各种护理风险因素,以便进行统计与分析,从而为临床有效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具体方法如下。
1.2.1 外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疾病因素:一般情况下,外科患者的病情都比较严重,且常伴有各种基础疾病,甚至有时需要批量救治,从而容易出现医疗差错。(2)护理人员因素:由于外科护理工作比较繁重,护理人员分配不均,甚至是出现一个护理护理面对多个危重患者,容易出现遗漏或者延误等,从而导致护理风险升高[2]。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与患者之间缺乏沟通,不能落实护理风险管理,造成护理隐患。患者病情变化快,但是护士没有充分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无法充分认识早期征兆。(3)社会心理因素:由于外科护理工作属于综合性比较强,难度比较高的工作,再加上患者的病情程度比较严重,且部分的疾病的有效诊疗受到临床医学技术的限制,因此容易引发护理风险事件。(4)管道因素:由于外科病重患者通常都要进行插管,而患者比较躁动,若看护不及时,容易引起管道脱出,二次插管时容易使其气道损伤,因而容易引发各种护理风险事件。(5)院内感染因素:因外科侵入性手术操作较多,手术创伤易使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使其被感染的几率越高,因而容易引发各种护理风险事件。
1.2.2 管理对策 (1)树立护理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以增加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防范意识。从增强风险管理入手,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同时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风险防范措施的学习,以提高护理工作中的警惕性[3]。同时还要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护理技能的培训,使其能有效掌握护理工作过程中的护理常规及各项操作规程。通过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及增强其法律意识,以提高护理人员防范风险和与处理护理风险事件的意识及能力,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为护理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以有效预防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另外还要明确各个工作岗位人员的职责,将责任落实到人,并制定护理风险连带责任制,以提高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以采用专业的护理技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2)严格护理技术操作:在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必须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及相关规章程序进行护理工作的操作,以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缓解患者的痛苦及促进其病情的康复,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要对出现输液、输血反应患者的相关物品及时送检,切勿擅自销毁。一旦发生事故,要迅速采取措施,不可隐瞒,将患者身体损伤下降至最低。而且护理人员必须要熟练使用科室的各项医疗设备,要设专人负责,每天检查急救器械及急救药品的应急情况,时刻都处在良好备用状态。禁止性能不良、规格不配套,数量不足等情况发生而影响医疗护理效果。(3)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开展安全防范教育工作,做好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的工作,并在医院内部设置防滑标识、区域标识等,并详细告知患者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并保持通道的干净、通畅,及时搬走障碍物,并加强浴室、洗手间等安全防护措施[4]。由于外科患者的病情比较复杂,因此在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提前、详细告知患者护理的内容及作用,以争取得到患者的配合,并加强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交流,以拉近护患关系,有利于取得患者的信任及开展护理工作。(4)尊重患者知情权:在护理工作中,必须尊重患者的隐私与知情权,将医疗措施、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情况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对于一些特殊的治疗护理项目,若患者坚决不予配合,护理人员必须要做好实际情况的记录,并让患者进行核实及签名,同时及时告知主管医师及家属,使患者家属做好思想准备,以实现医疗风险医患的共同承担,且能为医疗纠纷提供有效、可靠的证据。(5)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及证据意识:护理记录是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整个诊断、治疗及护理的详细、原始记载,也是出现医疗纠纷时的重要法律证据。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对护理记录必须要按照护理部的要求从内容、时间、格式上都要真实、有效,以体现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及证据意识,对于一些特殊的操作和病情变化必须要做好护理内容、时间等方面的记录[5]。无论是患者的入院时间、入院时生命体征,还是特护记录单上病情描述都要和医师记录的相同,且要符合实际情况,以体现真实、及时、准确、完整及客观的护理行为,以为医疗纠纷提供有效、可靠的证据。(6)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由于外科护理工作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重视医疗及护理工作对护理水平的影响,以改善护理装备,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职责、工作流程、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的学习,以使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掌握护理工作的重点[5]。另外选取部分优秀的护理人员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每月根据每个班次的薄弱环节对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重点评价,以找出原因,以提高护理人员对该类风险的管理意识,避免同种事件的二次发生,以起到风险预警的作用。
1.3 评价标准
向患者发放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表,了解其护理满意程度、护理基础评价,分值在0~100分范围内,分数越高表示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护理安全事故发生情况
研究组患者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护理基础评价、护理满意程度
研究组患者护理基础评价、护理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基础评价、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分
组别 护理基础评价 护理满意程度
研究组(n=94) 98.75±2.45* 96.68±2.47*
对照组(n=94) 75.62±5.35 77.50±6.73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在外科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情况比较复杂,容易引发各种护理风险因素,从而导致各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加强对外科护理工作中护理风险因素的辨别及防范是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6]。护理风险控制的主要手段包括:制订护理常规及其相关操作规程、重点环节操作流程、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及护士长夜间查房等,并加强对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通过对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安全问题造成影响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统计,然后根据相关的因素采取相应、有效的管理对策,不仅能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还能有效增强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过程中的护理风险意识。对于外科护理人员而言,不仅要提高对外科护理工作中风险因素的正确认识,还要做好对风险因素的防范工作[7]。对于医院而言,医院的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要做到有预见性与防范性,制订合理可行的护理风险预案以应对内科病房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针对不同的风险事件,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从而提高对风险事件的处理效率,以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从而有效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钟梅花[8]通过对260例外科住院患者分别对其管理前后进行分析发现,引起外科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护理水平、院内感染因素、环境因素等,而实施管理后患者的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率为5.0%,明显低于实施管理前患者的11.2%,表明实施针对性管理对策能有效降低住院患者的安全事故发生率。
本组通过对研究组患者实施针对性的管理对策,其管理后的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实施管理的对照组。综上所述,对外科住院患者实施针对性的管理对策,能有效降低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事故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而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玉芳.普外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319-320.
[2]钟燕萍.外科护理过程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指导[J].求医问药,2012,10(11):898.
[3]李红平.院前急救中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天津护理,2008,16(6):344-345.
[4]陈梅仙.护理风险相关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2013,18(8):409-410.
[5]洪蝶玟.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8,20(10):43-45.
[6]林碧兰.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北方药学,2012,16(4):126-127.
[7]谢薄.外科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与管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2):68-69.
管理风险与对策范文3
[关键词] 企业财务 风险管理 对策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特征,正确预测、衡量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通过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当前,主要是通过对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股利分配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对企业进行财务风险控制。
一、企业筹资风险防范与管理优化的对策
企业在选择筹资方案时,应首先考虑筹资方案的安全性,其次是可行性,最后是筹资方案的经济性(筹资成本)。企业实际筹资决策时必须综合分析各种筹资方式的筹资成本和筹资期限,以及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才能找到相对较安全可行的筹资组合。从筹资成本、筹资期限结构、筹资方式的组合等方面能够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
1.筹资期限组合优化
企业的总资金需求可分为短期资金需求和长期资金需求,企业的资金资源也可分为短期资金来源和长期资金来源,不同偿债期限的资金来源的不同组合,构成企业不同的筹资期限结构。一般来说,短期筹资成本较低,风险较大,长期筹资则相反。筹资期限结构的组合优化主要有:(1)中庸筹资优化。企业根据资产的变现日期,安排相应的筹资期限结构,使资产的偿付日期与资产的变现日期相匹配。在采用中庸筹资方法的情况下,企业流动资产的短期性变动部分与季节性变动部分用短期负债筹措资金,长期性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则通过长期负债、股东权益等长期性资金予以解决。企业在采用中庸筹资法时,在当年,除安排长期借款外,就无需在淡季进行短期借款了,短期借款将用多余的现金偿还。当企业经营进入旺季需要资金时,可以进行短期借款,这样企业只有在需要资金的场合才去筹资。(2)保守筹资优化。采用保守筹资法,企业不但以长期资金来满足永久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而且还以长期资金来满足由于季节性或循环性波动而产生的部分或全部暂时性资产的资金需求。这样,企业在淡季时,由于对资金的需求下降,可以将闲置的资金投到短期有价证券上。通过这种方式,企业不但可以赚到若干报酬,还可以将其部分变现,储存起来以备旺季使用。在旺季时,资金需求增加,这时除了出售企业所储存的有价证券外,还要使用少量的短期信用才能筹措到足够的资金,以满足其临时性资金的需求。(3)风险筹资优化。企业的长期资金来源不足以满足企业长期资产的需要,要靠短期资金来源来弥补。企业用短期借款购置一部分长期性流动资产,这使得企业必须在借款到期日重新借款,从而具有一定的风险。用短期借款筹措所需的长期资金部分越大,筹资的风险也就越大。
2.筹资方式组合优化
对于不同的筹资方式,企业是存在筹资偏好的。为了实现我国企业筹资方式由外部间接筹资向内部直接筹资方式的转变,化解筹资风险,企业在综合考虑筹资成本、筹资风险、资金流动性,以及筹资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可以用下列方式来优化筹资结构:(1)企业应首先选择留存盈余筹资。留存盈利筹资是企业最重要的筹资渠道。留存盈余是留在企业内部,以供企业生产经营用的一部分税后利润,是股东对企业的再投资,是企业的资本积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应逐渐增加企业留存盈余筹资的比例。政府可以从政策上引导和刺激企业首先选择留存盈余筹资。比如可以着手内部盈余投资免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加强我国企业自身资本积累的压力与动力,提高企业自我投资意识,从宏观上引导并调整筹资结构。(2)发展债券市场,提高筹资结构中债权筹资的比重。因为债券筹资方式是企业最佳的外部筹资方式。目前我国企业债券与股票相比差距很大,“重股轻债”现象严重,今后应促使债市和股市同时发展,“两条腿”走路,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利用债券还本付息的刚性压力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理,完善治理结构。为保证债市的发展,应尽快建立企业债券的监控系统,改进债券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偿债基金制度,保证企业到期还付息,加强投资者对企业债券的投资兴趣与信心。并逐步发展债券的交易市场,提高企业债券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为企业发行债券创造条件。
二、企业投资风险防范与管理优化的对策
投资活动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多层次的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因素,使得投资主体面临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应该在认识投资风险发生、发展与消失规律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来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以期使它所造成的损失达到最小化。
1.建立和完善有效信息披露制度
在很多情况下,企业投资风险或投资失败的产生并不是因为其自身投资行为的非理性,而是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虚假信息等。正是因为外界披露的信息存在巨大的泡沫与水分,使得企业投资决策所依赖的基础信息都存在极大的泡沫与虚假,加大了企业投资的低效性、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性,给外界的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造成了巨额的损失。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建立低成本的修正不对称信息的机制和完善的信息披露与监督制度,如资本市场信息公开制度、公允的有价证券信誉评级制度、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机制等等,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公开性、及时性、有效性。这一切的实现都要依靠政府部门特别是证券管理部门,和会计职业团体(如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等中介机构的通力合作。证券管理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市场经济主体信息披露的监督与管理,对未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信息披露、或有意披露虚假信息的企业要进行严厉的处罚与制裁,以保证信息披露的透明性、真实性、可靠性。只有加大力度切实净化我国的信息披露市场,确保企业投资所依赖的经济信息的真实与可靠性,我国企业的投资活动才可能进一步趋于规范与理性,也才可能把投资的风险降到最小化。
2.进行科学合理的可行性分析
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投资决策的成败往往关系到企业的生存死亡,而作为投资决策的初始阶段,可行性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果企业作了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对投资时机、投资对象、投资规模、投资合作伙伴、投资市场需求、投资的资金供应能力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那投资也可以说成功了一半。首先,必须进行市场调查,收集丰富的市场信息,特别是在企业将对另一企业进行投资收购时,不能只仅仅看其报表上的数据,或者听信被投资企业的一面之词,必须对被收购企业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调查和分析,以防被收购企业和中介评估机构联合起来,共同欺骗投资方企业,使得投资方遭受收购报表陷阱。其次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对企业投资的具体项目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合理的评价与预测,充分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可行性分析,据此进行投资决策,从而降低投资风险。
3.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与监督
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需要内部控制、呼唤内部控制,这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信息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减少经济损失,提高企业经营与投资决策的科学性、高效性、增强企业机理的免疫能力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众多市场经济的经验教训表明,内控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企业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第一道内部屏障,只有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才有内部控制的迫切压力与动力,才可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与所得。建立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投资活动方面,必须对企业的投资决策机制和程序进行监控,通过实行重大投资决策集体审议联签等责任制度,加强投资项目立项、评估、决策、实施、投资处置等环节的严格控制,以防范企业投资风险。切实加强其内控制度,依照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原则来进行投资,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三、企业股利分配风险防范与管理优化的对策
股利分配是企业资本运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处于资本的分配过程中。股利分配决策是确定将企业的税后利润怎样支付股利和企业再投资。这实际上是企业股东的“当前消费”与股东的“未来消费”之间的权衡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股利决策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范。
1.制定科学合理的股利支付比率
股利支付比率的高低对企业股利决策风险能够产生影响。科学、合理的支付比率的确定,是根据目标支付比率的高低来确定企业股利的发放标准。如果企业的股利支付水平达不到目标股利支付水平,可以根据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进行比较及对本企业的历史支付水平进行考察的情况,来确定一个合理的支付水平。即在这种水平下,既能使股东满意,又不影响企业的发展。如果达到了目标支付比率,那么在确定提高股利支付比率,还是将盈利留存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呢?这就要考虑发放股利和把利润留在企业哪个对企业更重要。
2.采取切实合理的股利分配形式
我国企业不能只局限于现金支付压力的考虑,而应该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生命周期、成长性、经营特点、现金流入状况、以及其长期投资政策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长期规划,在实际操作中切实注重股利分配形式的连续性与有效性。若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是幼稚期时,则企业成长与发展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而且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大,因此企业可以采取低现金的股利支付分配方式;若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是成长期时,则企业相对于幼稚期时各方面更成熟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则较小一些,则可以适当提高其现金支付比率,以稳定和提高投资者的信心。若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是成熟期时,则企业应该采取较高比率的现金股利支付方式,而且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企业即将进入的衰退期,应该尽快大量地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实现企业二次发展。在企业现金流入状况方面,若企业的现金流入量较大,企业拥有的现金量较丰裕时,企业可以采取较高比率的现金股利支付方式;相反企业则可以采取较低比率的现金股利支付方式。在企业长期投资政策方面,若企业近期无长期投资的打算,则企业可以采取较高比率的现金股利支付方式;相反如果企业有长期投资的打算,则企业可以一定幅度上降低现金股利的支付方式,以满足企业长期投资的资金需要。总之,只有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的考虑与权衡,采取一种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股利分配方式。
3.选择适合发展的股利分配政策
在众多的股利分配政策类型中,应该依据本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生命周期、成长性、经营特点、现金流入状况等,并结合自身的发展趋势,力争保持企业股利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找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股东利益三者的最佳结合点,同时也应该注意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综合平衡,找到最适合企业自身的股利分配政策。才能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使企业自身能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而保证和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存根:试论企业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会计之友(中),2006,(06)
管理风险与对策范文4
关键词:外汇储备管理;战略投资;藏汇于民;扩大内需
传统的外汇管理理论认为,一国国际储备的合理数量,约为该国年进口总额的20%~50%。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因政府能有效地控制进口,故储备可以少一些,但是底线在20%。不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储备应该多一点,但一般不可超过50%。根据这个理论可以得出中国的外汇储备严重超标,同时也加剧了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风险。
一、中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我国自1994年实施人民币汇率改革将内外汇率并轨后,在外汇管理体制上实施强制结售汇制度及“宽进严出”的政策,外汇储备高速增长。1994年中国外汇储备只有516亿美元,截至2008年4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1.76万亿美元,比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的总和还多,并且这个数字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世界主要七大工业国(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简称G7)的总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因素: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的信誉,增强海外对人民币的信心;有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商投资,降低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平衡国际收支的能力。但中国外汇储备明显超过适度规模,过度的外汇储备也带来很大风险:外汇贬值造成的汇率风险;外汇储备成本的提高加剧了财政风险;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引起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增加,进而导致了中国国内的通胀风险;巨额外汇储备加大了西方国家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造成我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紧张,加剧了我国的政治风险。
二、当前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存在的风险分析
1.汇率风险
中国在官方从未明确公布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但据估计,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约占70%左右,虽然近几年有所减少,但是中国外汇储备结构以美元为主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07年7月中国进行了第二次汇率改革,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新的汇率政策放宽了对人民币汇率的管制,人民币对美元开始稳步升值,2008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先后41次创出新高,年内累计升值幅度已接近5.5%,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缩水。此外,次级房贷危机和世界能源危机的爆发严重的打击了美国经济,导致美元疲软。总之,美元的持续贬值加剧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汇率风险。
2.财政风险
由于中国没有完全开放资本与金融项目,外汇储备管理实行“藏汇于国”的宽进严出政策,央行承担国际收支中的外汇结算业务是外汇市场上的唯一买家,而央行买入大量外汇使外汇占款增加的同时确也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量,为了抵消人民币投放过多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央行就会用发行央行票据、国债和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形式对冲换汇时所投放的基础货币,外汇流入越多对冲压力越大,当央行票据和国债到期时,巨额的还本付息成本造成中国对内债务的增加,再加上管理外汇储备所需的费用,使中国的财政负担逐步加重,进而加剧了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财政风险。
3.通胀风险
外汇占款过多,基础货币投放量过大,加剧了我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危机。虽然,央行采取各种措施来对冲外汇占款,但是迫于对冲金额过大的压力使得央行的对冲力度十分有限,粗略计算,央行对于外汇占款的对冲率大致可达到70%左右。剩余30%的外汇占款的投放将使我国广义货币(M2)供应量加大,进而对中国国内输入通货膨胀。此外,由于近期美元疲软,为了维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央行不得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买进美元,增加了人民币的投放量,从而又引起外汇占款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量,进而也增加了广义货币的供应量,使我国的通货膨胀风险进一步加剧。
4.政治风险
由于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庞大,使得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应量十分充足,导致人民币存在升值趋势。为了缓解这种趋势,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银行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多余的外汇,这样就更加剧了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张。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发更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这种系统内的恶性循环,使得外汇储备规模和人民币币值的矛盾更加突出[6]。90年代日本迫于美国的压力与其签订了“广场协议”,使资本与金融项目完全开放,并实行日元的可自由兑换政策,日元大幅度升值导致日本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泡沫经济的破灭严重地打击了日本的国内经济。有了日本的前车之鉴,我们认识到稳定的汇率政策是保证经济健康的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规避外汇管理风险的对策措施
1.财富基金的战略投资
财富基金(SovereignWealthFunds,简称SWFs)又称基金,主要指掌握在一国政府手中用于对外进行市场化投资的资金,是近十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上最重要和活跃的机构投资者。2007年9月29日中国投资责任有限公司(ChinaInvestmentCorporation,简称CIC)在北京成立,CIC是我国寻求外汇储备管理新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首先,CIC可以适当分流过多的外汇储备,使外汇储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规模。从适度储备规模确定的因素看,目前我国保有7000亿~8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即可,CIC成立时分流了2000亿美元,减轻了人民币发行的压力;其次,CIC可提高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率。我国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为主,其中70%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美国长期以来经常账户赤字和财政赤字导致了美元的贬值,2006年中国外部资产收益率仅为3.6%,其中外汇储备的比重高达69%,考虑美国国内通货膨胀和美元汇率下跌因素,过去五年外汇储备的年均实际收益为-1%左右。
2.藏汇于民
“藏汇于民”指在“意愿结售汇”制度下,放宽出口收汇企业的留汇额度,从而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外汇储备、减少国家外汇储备的机制。通过“藏汇于民”来提高居民和企业合法持有外汇的数额和资产种类,逐步开放对外投资,实现资本流入、流出大致同等监管力度。首先,“藏汇于民”有利于调整“宽进严出”的外汇政策取向,解决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政策源头。在“藏汇于民”的政策导向下,国家外汇储备中的部分外汇储备由企业和居民个人持有,可大大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势头,同时也有利于让市场和民众分担汇率风险;第二,“藏汇于民”有利于稳妥推进对外投资,进一步扩展外汇资金运用方式,构建完整的“走出去”外汇管理促进体系。就“藏汇于民”而言,外汇储备证券化是一种相对稳妥的方法;第三,“藏汇于民”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而减少贸易摩擦。实施“藏汇于民”来分流部分外汇储备,增加外汇需求渠道,对人民币的需求相对减少,从而可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最后,“藏汇于民”有利于完善我国的货币调控机制,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藏汇于民”改变了国家是唯一的最终买家的状况,必然减弱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如果能实施比例结汇,央行还可以根据比例调节货币供给,从而成为可利用的新的货币政策。
3.外汇储备多元化
外汇储备多元化的思想源于国际储备多元化理论中关于多种货币储备体系问题和储备资产多元化的探讨。其主要内容包括:外汇储备币种多元化和外汇储备资产投资多元化。外汇储备多元化可以实现我国外汇管理的三个目标:第一,实现币种优化,分散汇率风险。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看,美元资产占比重过高,近年来美元持续走低,再加上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的压力,过多的美元资产导致我国的储备收益有所缩水。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国际资产配置来改善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能够起到分散汇率风险、实现稳定外汇储备价值的作用;第二,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储备收益。我国应在蓬勃发展的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中积极寻找和拓宽我国外汇储备的投资渠道,进一步加快我国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的步伐,发挥多元化投资组合的优势,达到减少投资风险和提高投资回报的目的,以保证其资产质量及较高的投资回报;第三,削减外汇储备的货币存量,减少外汇储备过度的消极影响。在外汇储备的资产配置过程中,通过扩大资本设备、战略资源的进口以及海外直接投资等方式,把外汇储备转化为实物储备、发展储备,使得外汇储备资产的货币存量得以控制或削减,从而达到减少或控制超额外汇储备规模的目的,减少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
4.扩大内需,增加进口
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2008年前四个月增加了745亿美元,相当于每小时增加约1000万美元。解决问题要抓住问题的根源,而我外汇储备积压的根源在于中国的国内消费疲软也就是内需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外资的大量介入使中国的生产能力大大的提高,而由于内需不足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完全在国内消费,生产和消费的严重脱节使得国内产品不得不在国际市场上寻求买家,大量出口直接造成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积累。所以从长远来看,减缓外汇增长速度规避中国外汇储备管理风险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扩大内需,增加进口。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推动国内消费,增强社会服务。中国的国内消费增加了,储蓄就会减少,出口的动力也会放缓,从而使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势头放慢下来。此外,内需的扩大还可以增加进口,进口的增加有助于缩减我国长期的巨额的经常项目顺差,进而有效控制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
参考文献:
[1]裴长洪.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刘文娟.我国实施“藏汇于民”政策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7,(10).
[3]刘昊虹.我国财富基金投资的发展对策[J].经济导刊,2008,(4).
[4]郎维维.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管理探析[J].东南亚纵横,2008,(2).
管理风险与对策范文5
关键词: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原因;对策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大发展的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之下的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也非常复杂多变的,需要企业要时时刻刻警惕内外部的风险。在会计管理方面,风险也是日趋多元化与扩大化。企业管理的风险控制与防范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方面都有着制约作用,与此同时,也严重影响着企业经营的经济效益。面对日趋复杂的工作内容与环境,会计管理的难度也逐渐升高,这给企业会计的风险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
一、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企业会计管理的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经营会计业务时,有可能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也就是说因为企业的会计制度安排、技术方法、组织管理与人员素质加大了企业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与偏差,导致对未来发展事物与趋势缺乏科学合理预判,因此增加了企业会计管理风险的不确定性。因为这种不准确的预判,也同样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因此损失与收益同时并存时,只有对会计管理进行风险控制与防范,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在会计管理中的风险特征主要包括:1.潜在性。因为工作环境的多变性与会计工种特点,经常需要从业人员对会计管理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全面的预判缺乏理论依据,而企业发展出乎意料,那么该判断就会出现失误并且是不可避免的。为此企业在会计管理的风险上具有潜在性的特征,因为任何失误性的判断都隐藏着风险以及严重的后果。而会计管理直接关系着领导对经营活动有事项的决策与执行,所以一旦判断失去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2.可变性。通过复杂多变的环境与更新换代的技术变化,风险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因此面临着新的会计工具诞生,会对会计管理的风险起到牵制的作用,从而达到控制与防范风险的作用。3.后果严重性。会计管理的判断失误不仅会致使企业负面影响增强,经济损失严重,还会致使企业的资金流失、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从而进一步影响着社会效益的增长。
二、企业会计管理风险的产生原因
(一)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果,大幅度提升了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但是从实质上看,国内很多企业的财会管理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与西方国家的会计管理制度相比,我国的会计制度并未完全健全。很多会计人员在统计会计信息时,对会计制度的条例法令理解得不透彻,总是出现会计信息与行业要求不相符的情况。
(二)经营管理着不注重风险管控
财会信息的失真现象是构成会计管理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由于现阶段许多企业对会计管理的风险并未形成深刻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不加强对会计管理的风险管控与防范措施,从而致使企业缺乏对经营活动的风险预判与不足的认知。再加上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对象较为混乱,导致企业会计成本的不精确性、内部核算制度的不健全,专业极大的产生了信息失真的风险性,是企业无法获得一个良性健康的发展空间。
(三)会计核算的经营管理目标不明确
企业的会计业务的发展目标着重于推广发展金融与财务管理中一切的财务经营活动,作为现代企业制度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才能明确财会管理的目标与方向。现阶段,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对与财会管理的目标,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一些企业将财会管理目标定位于经营利润层面,这就会促使财政投资处于不合理性与无序性的状态下,盲目地跟从市场的走向治理企业。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下,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主要来源都是创新活动与知识资本,因此在市场经济的惨烈竞争中,知识资本是企业经营发展所需要的最重要的资本,逐步提高知识资本利用的有效性,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企业进行设置会计管理目标的基本需求。
(四)会计管理手段滞后
市场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复杂多变,管理技术手段更新换代频繁,因此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紧跟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提高企业创新意识与能力,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与方法。而企业经营管理者如果对会计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就会致使会计管理工作沦为鸡肋岗位,削弱了它本生的价值与能力,始终处于薄弱的一环。另外就是管理职能没有显著的变化,普遍情况下,都采用的是行政干预的管理,因此将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制度忽视不理。
三、企业会计管理的风险控制与防范对策
(一)健全财务风险预警制度
财务风险的预警制度的建立是企业进行会计管理风险防范的有效举措,需要我们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与会计从业人员要提高风险管控与预警意识,与时俱进,对内外部环境做出一个理智客观的分析,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创新工作理念与手段,提供工作效率与质量,为企业对会计风险的管理与经营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明确企业的会计管理目标,结合实际生产经营状况与外部市场经济的变化趋势,以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正确的会计管理目标,让两方面进行相互制约与促进,共同推动企业的良性与健康发展;最后,加大防范企业会计管理的风险的力度,按照企业长期的经营目标、实际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建立健全企业面临内外部环境的财会风险的预警系统,强化提升企业的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不断优化调整资产负债率,进一步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与道德素养
要想真正将会计管理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得到贯彻落实,就必须从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着手,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企业还要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对其进行新会计管理法规的教育与学习,提高他们对各项财会交易与事项的预见能力。现代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还要具备综合素质,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进行深度的学习与自我提升。此外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也要得到显著的提升。改善会计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工作态度。
(三)加强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基础环节,是防范管理风险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企业的经营活动趋于法制化、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主要驱动力,是提高资金运作安全性的重要保障。企业的管理制度要权责分明,建立起互相制约、相互监督、相互平衡、相互协作的管理制度。要将企业的而会计管理工作转变成为会计监管,从事后风险控制转变成为事前、事中的防范与控制。另外就是要根据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财会管理目标,不能固定死板,否则无法很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与保障管理目标的可行性。制定详细、科学、合理的财会计划,加强信息反馈与财务分析,健全员工的绩效考核机制,保障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有序高效的运行。
综上所述,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开展经营活动,风险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将企业管理的风险最小化,让企业的利润大于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会计管理风险应该要着手与内控部控制与财会管理制度的健全与监督工作,只有将管理工作做细,做实,保障企业合法经营,会计工作规范化运行,就能够进一步防范与控制会计风险,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作者:张海燕 单位:沈阳市兴述税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和欣.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型企业会计管理风险及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7(01)
[2]易静.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及财务风险研究[J].时代金融,2017(06)
[3]石琦.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作用分析[J].财会学习,2017(08)
[4]陈悦.企业财务会计风险管理及其优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2)
管理风险与对策范文6
电力企业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不断受到冲击,企业在运行时面临着“风险与收益并存”的局面。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导致电力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所以,电力企业必须开展合适于本企业的、行之有效的、全面的风险管理工作。企业可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增设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健全体系的内部结构,包括管理策略、理财措施、管理组织、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电力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有助于企业培养良好的企业管理文化,提升企业的效益。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
要开展全面的风险管理工作,企业管理者需要对所有风险进行统筹规划,也就是将所有风险都纳入风险管理体系的范围。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工作,需要遵循以下步骤:首先,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战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领导架构,以此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然后,企业可分配给各部门相应的风险管理任务,使各部门都有参与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责任分配与监控体系工作的工作人员;其次,对本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明白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和实施方法,以帮助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流程规范化;同时,各部门日常工作中需实施动态的风险管理,即在日常工作中监督工作是否有成效,并根据效果对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进行调整,以便风险管理的体系得到完善;此外,还要培育风险管理工作人才,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实现在更高层次上对企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全面风险管理的所有流程中,必须保持信息沟通。
(二)电力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议
1、以理论为基础
企业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参与者必须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所以企业员工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包括与风险管理的策略方法、风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估等,同时也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如数学、经济学、管理学等。
2、结合发展战略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风险管理人员从公司的发展战略出发,对风险管理工作先进行总体规划,然后再分步实施工作。方法是:从某一领域出发,在取得相关的管理经验后再推广到公司的其他业务领域。比如,可以以公司的财务领域为试点,进行针对对财务风险的规划管理、定性分析、定量评估、制定应对计划和监控等工作,在工作中提出财务风险管理的的措施,由此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的框架并健全财务管理风险信息系统和内控系统,以此开展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并把风险管理工作推广到企业的其他领域,从而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的实现服务。
3、培养人才
企业可制定风险管理培训计划,定期按计划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培训。由于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及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深度和广度各不相同,培训的内容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以达到普及风险管理知识、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从而打造一支强大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队伍。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