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发展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象服务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象服务发展报告

气象服务发展报告范文1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各单位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强对灾害监测、预警和评估工作,建立健全灾害预警应急机制,增强对灾害的监测、预警和评估能力。同时,深化多轨道业务建设中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主动性、及时性、准确性和多样性,规范决策服务产品,提升为政府部门防灾减灾决策服务水平。经研究,决定进一步加强浙江省气象局决策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省局决策服务中心)职能,并在原省局决策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加挂成立浙江省气象局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中心(以下简称省局灾害评估中心)。

一、主要职责

省局决策服务中心(省局灾害评估中心)是省气象局对灾害实施监测、预警和评估,为省委、省政府及有关政府部门提供防灾减灾、突发应急和趋利避害气象信息服务的议事协调机构。其主要职责如下:

1.以天气、气候、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空间天气和雷电等轨道的应用产品为基础,为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及时的具有决策意义的气象服务。

2.负责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组织省局本级其它单位承担的决策服务产品,承担决策服务产品综合制作任务和决策气象信息的通报、分发。

3.为公共安全、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重点工程建设、重大社会活动等提供决策气象服务。在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分析和气象监测、预测产品的基础上,根据《决策气象服务规范》和服务需求,加工制作决策服务产品,对有关服务产品进行综合集成、包装、分发,并及时开展服务。

4.开展气象应急保障服务工作,组织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提高气象快速响应能力,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科学制定灾前防范、灾中救援和灾后恢复的决策气象服务。

5.组织省级与市、县级之间,省级相关业务单位之间的决策气象服务会商,并对下级决策气象服务提供技术指导;根据决策服务的需要,可直接向有关业务单位和下级台站提出组织决策服务所需承担任务。

6.负责全省气象防灾规划、气象减灾对策和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培训。组织开展决策气象服务相关调查研究和科研工作,进行决策气象服务技术交流与总结,提高决策服务科技内涵和水平。

7.根据决策服务各阶段的工作重点,进行气象服务效益评估,负责撰写重大服务的评价报告,向本部门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提出具体的服务措施和建议。

8.开展气象灾情与情报调查、收集、统计分析和上报工作,开发和完善气象灾情处理分析系统,对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估,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重大或特大气象灾情信息和灾害分析评估报告。

9.负责接待新闻媒体的采访和汇总、制作省局新闻会综合材料,负责年度和重要季节重大天气气候综合性决策服务的业务总结、上报。

10.制定决策服务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修订和完善决策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和决策气象服务规范,承担省局决策服务业务系统、决策气象服务网站、政府气象服务终端系统的建设、开发、优化、运行及内容更新维护等工作,灾害监测日报、月报和年报。

11.完成省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机构设置及领导组成

省局灾害评估中心与省局决策服务中心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下设决策服务科(灾害评估科)(同时作为省气象台下属科级业务单位),专家和技术小组(由参与单位各选派一人组成)。

主任:薛根元

副主任:王东法、周福

成员:顾骏强、王仕星、陈智源、姚益平、王镇铭、张卫斌、朱菊忠、汤向东、鲁山鹰

三、运行机制

气象服务发展报告范文2

关键词:生态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对策

近年来,随着极端气候事件的明显增多,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北靠伏牛山,东扶桐柏山,西依秦岭,南临汉江,气候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农业发达。近年来南阳市开始逐渐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传统的农业气象服务已无法真正满足当前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1生态农业气象服务需求

1.1需要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当前南阳市有些地区还在进行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气候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而要想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合理开发运用气候资源,指导生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做好气候论证,进行科学调度。

1.2需要丰富专门为生态农业提供气象服务的产品

南阳市需要结合当地气候情况,对于生态农业展开相关调研工作,实地了解生态农业对于气象服务的真正需求,形成调研报告。并针对报告做好分析、研讨、锤炼,以开发制作出专门为生态农业服务的产品。不断丰富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在继续做好常规农业气象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其他特色专项气象服务,使预报服务产品多元化、专业化。

1.3需要拓宽农业气象传播途径

现阶段,南阳市气象服务信息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广播、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电视、网络等媒体手段。虽然,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些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是大部分的农民朋友获取天气预报的主要途径依然是借助于电视机。再加上南阳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水平落后,有些地方通讯不发达,信息相对闭塞,致使农民气象信息获取渠道不通畅,气象信息无法及时顺利传达到农民手中,如果突然发生灾害性天气,天气预报信息如果无法在第一时间送达,势必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1.4需要提高气象预报的精细化水平

生态农业对天气预报的精准度要求比较高,而影响天气变化的原因比较多,不仅仅受大气运动的影响,还会受到地形作用、太阳活动以及植被分布等多种原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就会导致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受到不利影响。再加上气象预报用语还不够细致,单凭借晴雨表述不可以真正展现天气的各种变化,这会让农民对气象信息的理解发生歧义,所以,还迫切需要提高气象预报的精细化水平。

2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发展对策

2.1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管理机制

要结合南阳市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思路,逐步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管理机制,明确各级气象业务岗位职责,做好气象服务的合理分工,使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管理向规划方向运行。同时,要加大资金、人力、技术等资源的投入,完善农村气象预报预警系统,从各方面提升生态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水平,全面促进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加强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对产业结构进行指导并调整,趋利避害,使产业能够取得最大效益。尤其是在引进新的优良品种及新的农业技术等项目方面,需要提供详细的气候分析资料。在气象防灾减灾方面也要结合气候条件采取相关措施。气象部门要熟悉了解当地的气候特征,指导农户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经济收入,切实使生态农业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2.3大力拓展气象信息渠道

充分凭借电视、广播、12121电话、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各种移动媒体、互联网、气象信息员和气象信息服务站等多种形式,实现气象信息在全市各县各乡镇的全覆盖;至少要保证有一种方式手段在5min以内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到90%以上的行政村,在这里就需要做好农村地区村民手机号码的统计、录入、联网工作,如此便能够借助于手机短信及时实时气象信息,确保农民朋友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天气预报信息,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有利的气象信息指导。

2.4积极开展生态农业专题气象服务

针对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及时制定气象服务方案,细化服务内容,积极运用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制作服务产品,或利用省局下发的业务指导产品,进行解释应用或订正,制作农用天气预报,提出针对性农事生产建议,服务生态农业生产。加强对可能给生态农业造成影响的大风倒伏、干热风、冰雹、暴雨等极端灾害天气的动态监测、记录工作,同时还要针对这些极端天气及时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工作,并采取相关措施帮助农民有效防灾减灾。

2.5加强生态农业气象保障服务

气象部门应结合农事活动、发育期、作物长势、产量结构等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深入研究气象服务产品,可以研究开发农田生态灾害天气预报、洪涝、低温冷害、干热风、干旱指数预报等产品,推广有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生态种植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生态渔业模式、设施生态农业模式、观光生态农业模式6大类型生态模式,将农业气候资源区划进行精细化开展。加强气象信息的宣传和科普力度,凭借多样性及专业性产品切实为南阳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及指导作用。

2.6提高天气预报水平和能力

气象部门需要加强科技研究,不断完善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将精细化预报评价指标与效果有机结合,积极面向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气象服务需求,把握气象现代化发展方向,以生态农业需求为牵引,充分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业务技术的进步和成果转化,努力提高气象现代化、精细化预报水平和能力,使其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特点,完成气象服务生态农业的重点任务。

2.7加强同农业部门沟通合作

气象部门需要加强同农业部门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推动农业气象信息与资源的资料共享。在关键农事季节和灾害性天气来临前,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进行会商,加大农情和气候趋势性分析和判断的工作力度。双方联合对农业重大气象灾害、农业重大病虫害、土壤墒情等开展小气候区域监测,探索和扩大农业生产重大情况的预报、追踪和反馈渠道,指导农民搞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2.8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

加强人才的培养工作,将气象服务人才的需求列入本部门的人才战略规划,同时,要不断充实南阳市各地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要求信息员覆盖全市各乡镇、农村,确保达到100%。同时,要安装使用气象信息员管理系统,对气象信息员履职情况进行动态监控。要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生态农业知识及相关专业技能气象服务技术骨干,不断提高气象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尽量更好的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最佳的指导。

3结语

生态农业气象服务是一项复杂、繁琐的艰巨工程,其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气象部门需得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制定合理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有针对性的开展精细化的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切实为构建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提供气象服务保障。

作者:贾成刚 单位:南阳市气象局

参考文献:

气象服务发展报告范文3

一、加强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延伸气象服务领域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农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坚持以需求为牵引,以服务为引导,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本地气候资源,提供系列气象服务产品,不断扩大气象为农服务领域。

一是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实践证明,气象在农业防灾减灾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替代作用。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气象灾害动态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和跟踪评估等工作。去年,我们先后了“低温阴雨将至,稻棉苗期管理不可放松”、“早稻须防僵苗迟发,因天制宜科学管理”和“盛夏时节将有连续暴雨来袭,注意农田排渍排涝”等预警信息和服务产品,并在灾后实施跟踪调查,撰写了灾害影响评估报告。为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大局化、制度化,我们在全省率先编制和出台了《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提出了我市6种主要气象灾害的防御布局和具体措施,并且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二是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优质粮油、名特水产、生态畜禽、绿色蔬菜是我市四大特色农业。结合本地特色农业发展,我市气象部门开发出了粮油、畜禽、大棚蔬菜、特种水产等10大类50种气象服务产品,并且组织编写了《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气象支招》、《因天制宜,科学养鳝》、《油菜产量不稳的气象症结及其对策》、《优化气象生态,科学混养鱼鳖》、《气象与蔬菜》、《鱼鸭混养》等6本科普气象读本,引导农民趋利避害,发展生产。同时,我们还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了“气象要素对网箱养鳝影响”的课题攻关,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有力保障了养鳝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农业气象决策服务。在此方面,我们不断深化气象服务内涵,组织农业、气象等部门,依托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气象研究。下一步,我们还将着手进行农业项目气候适应性论证,研究农业气候灾害风险区划和主要农产品种养专业气候区域,提供详细的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和农作物区划信息,以利于各地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适应性地利用和开发好本地气候资源,为优化农副产品品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做好决策服务,帮助农民把自然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完善公共服务手段,不断拓宽信息服务渠道

准确及时提供气象信息服务,是乡村气象服务工作的生命线。对此,我们高度重视,毫不懈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紧紧围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服务手段,大力推进气象服务进农家、到田头。

一是注重基础建设。全力推进市、镇、村三级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夯实基层基础工作。近年来,我们新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农业气象观测站,改造和提升了气象信息平台以及气象为农服务网站。在农村建立健全了气象服务网络,配备安装了气象服务终端。同时,还按照“六有”和“六个一”的标准,大力推进气象服务示范村建设。目前,我们正在布局农村气象实景视频监控点,实施“168”预警信息工程,启动新一代重要天气实时报警系统和应急移动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实现“应急平台链接到基层、数字预案延伸到乡村、预警广播覆盖到农户”的建设目标。

二是提供优质服务。我们在全市先后开通“12121”气象电话、“10620121”手机短信、气象网和兴农网。通过链接中国网、农业农村工作网和农业智能网等互联网络,以及联手本地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大气象信息力度,扩大气象为农服务范围,提升气象优质服务水平。去年,我市气象部门重要气象报告、专题气象服务、气象旬报、中长期预报、农事建议等服务产品150多期,深受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欢迎。

三是搞好科普宣传。为加强气象科普知识宣传,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千村万户”气象培训工程。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或以会代训等形式,以及将气象知识纳入农村干部群众培训内容,共对全市639个行政村、近20万农户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气象科普知识宣传,不断增长他们的气象科学知识和自我的防灾减灾能力。在科普宣传过程中,我们还十分注重把农民需求与气象服务有机对接起来,努力打造“政府——气象部门——乡镇气象信息工作站——气象协理员——农户”的服务链条。

三、健全工作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为适应时展的新变化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凝聚社会共识,齐抓共管地做好新时期气象服务工作,不断提升气象为农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市农村气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各地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做好本地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同时,市政府还将各地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纳入年度农业农村工作的考核范围,给予一定权重分值,进行严格考评结账,从而为推动农村气象服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责任约束。

二是协调部门行动。加强部门配合,形成联动机制,是做好气象为农服务的重要前提。鉴此,我们建立和完善了气象为农服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有关部门工作职责、主要任务和考核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并且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工作,协调行动。今年,还准备开展成员单位述职活动,以更大力度、更高要求推动有关部门形成强大支持合力,不断开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新局面。

气象服务发展报告范文4

第二条在市行政区域内开展新农村气象服务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新农村气象服务是指面向基层开展的健全基层气象组织管理网络、强化气象为农服务水平和提高民众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等的服务活动。

第三条新农村气象服务工作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县(市、区)、镇两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新农村气象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将新农村气象服务及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新农村气象服务工作。

第六条县(市、区)、镇(街道)新农村气象服务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考核和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结合政府其他工作作出部署、开展检查、实行考核。各行政村(社区)的新农村气象服务工作由所属镇(街道)负责管理。

对在新农村气象服务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各级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为强化气象服务的基层保障,南湖区、秀洲区应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气象主管机构建设。

第八条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在县(市、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承担本级行政区域内新农村气象服务的业务管理工作。

第九条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气象协理员和所辖村(社区)气象信息员的任用初审和管理,初审情况报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核准。

第十条气象协理员、信息员任职条件:

(一)气象协理员可由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关系较为密切的镇(街道)水利农技人员、民政人员、安全员、应急人员等工作人员兼任,且热心气象防灾减灾公益事业,具备相应的履职条件。

(二)气象信息员可由村(社区)主管安全的人员兼任。

(三)气象协理员应通过设区的市气象局组织的考试,并取得上岗证。上岗证有效期5年,每年由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组织年检,年检不合格或逾期不年检者,上岗证自动失效。

(四)气象信息员应参加气象防灾减灾基础知识培训,具备气象防灾减灾基本常识。

(五)一般要求年龄在55周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六)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身体素质良好。

第十一条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审核任用程序:

(一)符合协理员、信息员任职条件的工作人员向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

(二)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对申报的气象协理员进行初审,对申报的气象信息员进行审核任用,对因工作调动等原因无法履行工作的,应及时予以变更。

(三)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及时将经过初审(变更)的气象协理员名单报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核准。

第十二条气象协理员工作职责:

(一)负责本辖区气象信息员管理、考核工作;

(二)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和传播,协助镇(街道)负责人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三)负责本区域内气象灾情的收集和报告,负责特殊天气现象的观测记录和报告;

(四)协助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本区域内气象设施的日常维护及管理;

(五)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协助开展防雷减灾工作;

(六)协助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做好其他相关工作。

第十三条气象信息员工作职责:

(一)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和传播,协助本行政村(社区)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二)负责本行政村(社区)区域内气象灾情的收集和报告;

(三)开展气象科普工作,收集并反馈气象服务需求及建议。

第十四条气象主管机构职责:

(一)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气象协理员的核准工作,组织气象协理员培训工作和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协助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气象信息员培训工作。

(二)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气象协理员业务考核工作,并将考核结果报告当地政府,反馈给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三)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应建立与气象协理员、信息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建设气象协理员、信息员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互通。

(四)市、县(市、区)气象台站应及时向气象协理员、信息员气象预警信号等灾害性气象信息。

(五)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收到本辖区内气象协理员、信息员报告的有效信息后,应予以核实并及时处置。

第十五条县(市、区)政府应当根据本地气象灾害发生情况,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预防、监测、信息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气象灾害应急监测队伍,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体系。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灾害监测设施的维护工作。

第十六条县(市、区)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并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在交通枢纽、公共活动场所等人口密集区域和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建立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接收和播发设施。镇(街道)要设置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村(社区)要设置大喇叭、警报器、短信等气象信息传播设备。

第十七条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应当针对关键农事季节,大力开发实用性强的农业气象预报业务。各级政府指定的广播、电视台站和报纸,应当安排专门的时间或者版面进行播发或刊登。

第十八条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制定服务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大户的工作方案,及时提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开展作物生长小气候环境条件研究,创新气象为农服务主体,充分发挥农业大户、农业企业在气象科技应用中的示范作用。

第十九条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积极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对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迁建选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进行指导,避开气象灾害风险区和隐患点,避免、减少气象灾害损失。

第二十条县(市、区)政府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气象灾害防御重点企业、单位应当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与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措施和保障措施等内容。县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专家库中应当有气象部门专家。

第二十一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下,按照“有分管领导、有资金保障、有气象协理员、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气象监测设施、有气象信息接收平台、有气象科普活动”的要求创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镇(街道)。

第二十二条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向本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发送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情况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县、镇两级防汛指挥机构、村级防汛工作组要有专人负责接收,并及时传播气象预警预报信息。

第二十三条县(市、区)政府、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及时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向社会公布,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情况紧急时,应及时动员、组织受到灾害威胁的人员转移、疏散,开展自救互救。

第二十四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协助气象、民政等部门做好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等工作。

第二十五条违反国家法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规定,由其上级机关或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及时采取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

(二)隐瞒、谎报或者由于导致重大漏报、错报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第二十六条经济技术开发区、港区气象服务的任务职责按照省、市政府有关规定执行,市辖区气象培训、决策服务等专业性较强的有关工作,由市气象主管机构直属的气象服务科室承担。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冰冻、霜冻、低温、大雾、龙卷风、大风、灰霾、高温、干旱、雷电、冰雹等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涉及公共安全的灾害。

气象服务发展报告范文5

关键词 气象服务;现状;问题;对策;宁夏中卫

中图分类号 P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26-02

中卫市地处宁夏中西部,宁夏、内蒙古、甘肃交界地带,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享有“塞上江南”“世界枸杞之都”“中国硒砂瓜之乡”等美誉,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和沙漠气候的特点。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中卫极端天气频发,给当地旅游、农业、工业及公众生活带来严峻挑战。如何围绕当今中卫市“建设和谐富裕新中卫”的战略目标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是中卫市气象事业的重中之重。

1 中卫市气象服务现状

中卫市大力发展枸杞、硒砂瓜、设施蔬菜、马铃薯、优质大米和红枣、林果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着力发展旅游业,凭借中卫得天独厚的沙漠和水资源优势,打造西部独具特色的沙漠旅游休闲度假城市;依托中卫工业区、中宁工业区和海原新区产业功能区,突出发展工业;依托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交通运输优势,积极发展物流业,把中卫市建成面向西北的重要物流中心、全国知名的物流中转站;加快发展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卫生、环保和旅游目的地城市。

中卫市气象局于2012年成立了气象服务中心,全面开展气象服务业务,气象服务业务基本覆盖了决策、公众、专业等领域。面对中卫市多元化城市发展的定位,中卫市气象服务工作也紧跟当今气象服务技术的发展,服务产品逐渐走向精细化、专业化,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服务,服务内容也从原来单纯的天气预报转化为交通、旅游、供电、环境、农业等深入各个领域的气象服务。

1.1 公共气象服务

近几年,在气象事业发展特别是公共气象服务理念为核心的引领下,中卫市公共气象服务事业取得显著成果。面向不同群体开展了决策、公众、农业、旅游、交通等丰富的气象服务产品,从而使公共气象服务成为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部分。

中卫市公共气象服务的内容主要以预报及监测的信息为主,预报类信息有临近、短期天气预报,中长期天气预报,节假日天气预报,旬、月、季、年气候报告及趋势预测等;监测类信息有雨(雪)情、灾害性天气实况等。气象服务的方式主要以气象信息专报、重要天气报告、重大节日活动气象服务专报、农业气象服务专报以及硒沙瓜、枸杞、旅游、供电、交通等专题气象服务为主。气象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电视、广播、报纸、电子显示屏、大喇叭、手机短信、121声讯电话、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近几年,中卫市气象局为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努力解决农村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截至2015年共建设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69块、大喇叭270个[1-2]。

1.2 专业气象服务

面对中卫市着力发展旅游业,突出发展工业,积极发展物流的发展战略目标,中卫市气象服务中心以旅游、新兴能源工业为专业气象服务突破口,积极发展中卫市专业气象服务业务,建立了中卫沙坡头旅游景区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开展了光伏发电项目太阳能资源评估工作,并且针对现代农业种植公司开展专业气象服务工作。但由于相关专业知识匮乏,专业气象服务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客户市场对专业气象服务敏感度较低等因素,致使中卫市专业气象服务业务仍处于起步、不成熟阶段。

2 气象服务需求调查

对中卫市当地决策用户、社会公众和专业用户进行调查,调查表明:不论是决策用户、社会公众还是专业用户,都一致认为气象服务在他们各自领域是重要及以上程度,无人选择不重要(图1)。

调查发现,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选择主要集中在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短期天气预报和重大节日活动等气象服务产品,希望的获取渠道主要是手机、网络。对气象要素敏感度由高到低排序的总体选择为灾害性天气、降雨(雪)、气温、空气质量、风力风向、生活气象指数、空气湿度。

根据调查统计来看,19%的用户认为目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需求,57%的用户认为基本满足,24%的用户认为满足。具体表现为:预报产品的精细化和准确率需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的时效性需提高;不同行业和人群气象服务的针对性需提高(图2)。针对专业气象服务用户,目前主要是用基本气象产品开展专业气象服务,生产建设建议十分粗浅,其专业化程度较低。实际上,除了灾害性天气预警和短临预报,其他服务产品可以通过网络、手机获取。因此,在天气气候背景相对简单、灾害性天气相对较少的大西北地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目前专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开展境况如此尴尬。

3 存在的突出问题

面对中卫当地与日俱增的气象服务需求,中卫市气象服务中心从成立到现在,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取得的成绩却不是很突出,仍没有摆脱以前的气象服务套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气象信息不够准确

虽然天气预报准确率在不断的提升,但还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不但是中卫市气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是中国整个气象事业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问题。这一问题将会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造成困扰,但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将会越来越小。

3.2 气象服务系统不完善

目前,中卫市气象服务业务系统虽然较多,但都存在功能单一和实用性不高的问题,有些重要的业务仍处在手动加工制作气象服务产品的阶段,缺乏先进、完善的气象服务系统[3]。

3.3 气象服务覆盖面不完全

虽然已经实现了村村都有信息员、80%的村或社区都有电子显示屏或大喇叭,同时还有电视、网络、电话、短信、微博、微信等多种气象信息方式。虽然服务渠道很丰富,但仍面临天气预报影视节目收视率低、短信订阅量少、微博微信公众关注数量严重不足等问题。

3.4 社会公众气象知识匮乏

社会公众对天气关注度高,但是气象知识严重匮乏,对气象信息理解不透彻,直接导致气象服务工作效益不能最大化。同时,由于公众对气象工作认识不到位,还可能会出现对天气预报工作的负面舆论。

3.5 专业人才的不足

随着近几年毕业大学生的引进,中卫市气象服务业务岗位现在已经解决了人员不足的问题,但仍面临专业人才缺乏的困境。重点表现在农业、交通、旅游等专业气象服务以及业务系统开发等方面的人才,导致本地特色气象服务工作发展滞后[4]。

4 发展对策

4.1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

天气预报信息是做好气象服务工作的基础,只有确保气象信息的准确率的前提下才能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4.2 加强气象服务系统建设

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使气象信息更广泛服务社会各界,是建设完善、先进且具有地方特色气象服务系统的根本目的。随着气象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以及智慧气象掀起的新浪潮,中卫市气象行业更需要建设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气象服务系统。同时要在气象服务的方式和手段上做出创新,根据智慧气象发展理念,应重点开发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气象服务APP。

4.3 强化气象科普知识宣传与服务产品通俗化

气象服务是为广大老百姓服务的,气象工作者不仅要发出预报信息,更要让更多的人利用好这个预报,这样才能发挥气象服务的最大效益。因此,科普工作是发挥气象服务效益的重要途径。

4.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专业气象服务科技支撑

中卫市作为旅游城市,在农业上又有硒砂瓜、枸杞等特色农业产品,特色气象服务有很多工作能做,这就需要引进和培养农业及旅游等专业气象服务方面的人才,因此人才队伍建设是做好气象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5 参考文献

[1] 何伟芬,林展新,郑仕友.建立县级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25):167-168.

[2] 黄阁,韩秀君,盛永,等.辽宁省决策气象服务平台的实现与应用[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6):53-57.

气象服务发展报告范文6

也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防雷减灾工作既是防御自然灾害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雷电灾害危害的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广泛,防御雷电灾害显得越来越重要。市是全国多雷暴活动地区之一,年平均雷暴日数47天,最多年份达87天,每年都有雷击伤人死人事件和设备设施受损的事故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防雷减灾管理工作的领导。要认真贯彻落实《省雷电灾害防御条例》将防雷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防雷减灾工作列入防灾减灾工作的范畴,进一步加强对防雷减灾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强化各项具体措施,支持气象部门依法开展防雷减灾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我市防雷减灾能力。

二、强化措施。切实做好防雷减灾管理工作

(一)认真做好防雷装置设计审核

1新建、扩建、改建下列建(构)筑物、场所或者设施必须安装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防雷装置。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

2重要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系统、电力、通信、广播电视设施。重要的导航场所和设施;

3易燃、易爆物品和化学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设施和场所;

4重要储备物资的库储场所;

5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其他场所和设施。

2建设单位必须将防雷装置的设计方案报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未进行防雷装置设计、未经设计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审查施工许可申请。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3必须安装防雷装置的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

4建设单位必须主动向市、县(市)气象主管机构报送建设项目防雷装置设计图纸、文件及有关附件。市、县(市)气象主管机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受理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申请。出具《防雷装置设计核准书》市、县(市)建筑图审办(或事务所)应积极予以配合,共同做好此项工作。

5防雷装置设计经审核合格的市、县(市)气象主管机构要及时予以审批。建设单位变更和修改防雷装置设计方案。

(二)要加强防雷装置施工跟踪检测

市、县(市)防雷检测机构要及时进行跟踪检测。防雷检测机构应当对隐蔽工程逐项检测,防雷装置建设单位要按照审核同意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根据施工进度。并对检测报告负责。检测报告作为竣工验收的技术依据。隐蔽工程在掩埋前,未经市、县(市)防雷检测机构检测,建设单位不得自行隐蔽。

(三)认真做好防雷装置工程竣工验收

建设、施工单位应及时报请市、县(市)气象主管机构组织对防雷装置工程进行专项检测验收。验收合格的由市、县(市)气象主管机构核发《防雷装置验收合格证》建设施工单位持《防雷装置验收合格证》建设质监部门申请工程验收。未经防雷装置专项检测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单位不得投入使用。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受理验收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依法完成验收工作,建设项目的防雷装置工程竣工后。出具验收结论,建立验收档案。

(四)切实落实防雷装置定期检测制度

其中易燃、易爆物品和化学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设施和场所的防雷装置每半年检测1次。市、县(市)防雷检测机构在检测中发现雷电灾害事故隐患的要及时通知所属单位进行整改,所有防雷装置必须实行定期检测制度。依法必须安装的防雷装置每年检测1次。直至合格。

三、依法行政。把防雷减灾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防雷减灾管理工作,全市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行政。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相关职责,积极做好雷电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预报和防雷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要把防雷减灾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依法查处违反气象法规的行为,使防雷减灾管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