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

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范文1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实效性

导入是一节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下面,我就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对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展开详细论述与说明。

一、巧妙设置疑问,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好动、喜欢刨根问底、追根溯源,所以,我们可利用学生这一性格特点,在课堂起始环节,向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且富有悬念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心理,使学生带着非知不可的急切心理进入新课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这节内容时,我首先为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星期天的时候,李红跟几位好朋友在河面上滑冰,在滑的过程中,李红忽然发现冰面产生了裂痕,于是她赶紧告诉朋友,马上分散开来趴在冰面上,否则冰面裂开就会有掉下去的危险。于是,朋友按照她的要求,慢慢爬离了危险区。那么,你们知道李红为什么在冰面产生裂痕时让学生以分散的形式趴在冰面上吗?”因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极为接近,他们明显都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好奇,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小声讨论

着……见状,我趁机说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会给这个问题一个很好的解答。”这样,我通过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疑难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求知欲和探索动机,在接下来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有利于增强本节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引入数学故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则可以通过引入趣味性故事来进行课堂导入,这样既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改变学生心目中对数学学科枯燥乏味、呆板无趣的印象,从而使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爱上数学。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这节内容时,在正式讲解之前我为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李白,出门时总爱随身带一个装有酒的酒壶,每次到达一个卖酒的地方,就会要求店主将他壶中的酒增加一倍,在赏花时,会边喝酒边做诗,每次都要喝掉大概一斗酒。这样反复经过了三次,将壶中装有的酒全部喝光了。”听完这个故事,学生心里可能会想:“老师干吗给我们讲这个故事啊?与我们这节课有什么关系吗?”然后,我继续说道:“这个故事的重点来了,即问李白原来壶中有多少酒?”这时学生都你看我、我看你,不知该如何回答,此时,我们就可引入本节课的课题――一元一次方程,并告诉学生这一课题与此故事问题答案的关系。于是,学生立刻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三、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浓厚的课堂教学气氛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此渲染浓厚的课堂教学气氛,为我们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和进行做好了铺垫,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这章内容时,我就采用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来进行课堂导入:上课后,学生刚坐到座位上,教室里的投影屏幕上就出现了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继而,中国剪纸艺术、脸谱艺术、风筝、蜻蜓、枫叶等图片及录像资料都出现了屏幕上……于是,学生立刻被眼前直观动感、生动逼真的景象吸引了,我趁机说道:“同学们,这些事物对你们来说都不陌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但是,你们有没有观察过这些事物都具有什么共同特征?我们可以称其为什么?”然后,屏幕显示几个大字“轴对称图形”,这样,我们不仅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还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以上就是我对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的几点研究和实践,在这里与各位分享,希望能为各位在初中数学问题上提供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范文2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法单一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初中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初中生的数学学习需要一种具体、形象、生动的情境,这样才能理解所学的内容,但是很多初中数学老师忽视了这一点,有时需要学生在明白算术原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但是老师非得把算术原理用抽象的语言一遍遍重复;本来只需要初中生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但是老师非得抓住几道抽象的应用题反复地向他们讲解,他们并不能理解那些抽象的语言,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模式落后

现在仍有不少初中数学教师喜欢自己一手操办课堂,完全由教师自己安排教学程序,他们为初中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学生更多的思考。教师一手操作教学过程,就会使初中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如何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端正教学目标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要定位于“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领域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情感领域的进步。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具体做到: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变“注重知识接受”为“注重知识发现”。只有注重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参与性,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有稳步提升。比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概念”时,先在黑板上列出两道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然后让学生将式子列出来,再仔细比较两个式子之间的异同点,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次函数的定义”。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可以让学生经历“一般――特殊――一般”的过程,有效掌握了一次函数的概念。

2.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而是要促使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举一些学生身边的实例来促进教学,比如存钱的计算、树木高度的测量和土地面积的计算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口诀表述思想。众所周知,初中数学符号是很多的,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利用简洁的口诀来表述复杂、抽象的数学道理。比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根据取值情况,可以总结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小小大大取无解”。

3.推进分层教学,达到稳步提升

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地位必须得到重视。而教师是初中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长期以来,不少教师都采取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课时的做法,以此腾出更长时间来进行总复习。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学习时间变短后,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抑制,导致学生知识静化。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要推进分层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能力。首先是数学知识分成,将分析考试命题方向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把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相结合,以此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习新知识。其次要做到作业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克服抄袭现象。

4.创设情境,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1)、创设故事情境

利用有趣的数学故事进行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揭示数学学科中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审美能力。例如在讲“无理数”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西伯斯为了捍卫真理而被谋杀,最后被装进口袋里扔进地中海的故事,学生必然听得津津有味。在“简单事件的概率”教学时,可以讲述梅勒和他的朋友赌局分配金币的故事,让学生感悟概率的简单应用。又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也可以被引入进来。我在复习“函数的图像”时就用到了这个故事:乌龟和兔子赛跑,兔子开始远远领先于乌龟,兔子就骄傲了,在路边睡了一觉,而乌龟却一直往目的地奔跑,最终乌龟获得了冠军。我把故事情节变成了相应的函数关系,并用简洁的函数图像描绘出来,再次展现了数学的魅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游戏情境

竞争意识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意识,对于提高学生整体与个体的认知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竞争意识,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情境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在验证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时,教师选择了游戏接龙的方式,由任意一位学生开始,针对方程2X+Y=40,任意给X(或Y)一个值,点班级另外一名学生,说出相应的Y(或X)的值,再由这位学生给出新的X(或Y)的值,依此重复进行,教师强调,看谁算得又快又准。学生对这种方式都很感兴趣,都能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熟练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验证方法。

(3)、创设互助合作情境

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范文3

【关键词】分层教学;高效课堂;初中数学;三类学生

初中数学课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从初一就开始分化,一些学生的数学学习越来越困难,以至于兴趣减退甚至厌学.然而现在我们都在追求课堂高效和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课堂质量,我觉得我们可以大胆尝试分层教学,为此,本文结合自己和同事们这几年在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上的探索,提出分层教学理念和分层教学的实施.

一、分层教学的提出

当前,我们各校都在致力于探索高效课堂建设途径,各科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不同的实践,有的已经奏效.但是初中数学课面临着这样一个窘境: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能力差距较大,学生之间学习数学的能力差距也较大.而且,从这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F,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走低,特别是在我们农村学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现在初中孩子年龄偏小,智力发展与数学课标要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中组织教学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还有就是没有注意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导致学生对学数学兴趣很低,甚至因为屡考屡败失去兴趣.尽管有教师实施个别辅导、开小灶,但是效果还是不甚理想.基于此种情况,结合这几年实施高效课堂的经验总结,我们提出了分层教学的设想.

二、分层教学的含义

百度给出的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分层教学的核心是分层的学习对象,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这一点,教师方能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不至于一刀切,眉毛胡子一把抓.分层教学这种教学思想,由来已久,孔子就提出过“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因此,我们要真正践行这一教学思想,就必须分层教学.而且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法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学习较好的学生吃饱吃好,也能使中等生和学习困难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从而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因为它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愉快的情绪,极大改善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

首先摸清学情,弄清学习数学的三类学生.也就是要知道学生的接受水平差异,这点也不难,现在我们都实行餐桌式小组学习,班主任已经将学生按照A(优秀)、B(中等)、C(学困)每组6~8人分组,教师一定要弄清学生的层次,这是分层教学的前提.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笔者认为一要课堂观察.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反应较快、发言积极、主动表现的多数是A类;相反可能是B类,如果完全不在状态,很可能就是C类.二要通过测验卷.开学初或者定期组织小测验,结合试卷答题情况就可发现端倪.三要与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多交流,一般学习好的学生,各科学习都较好.四要与家长联系.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比较熟悉.当然,三类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是会转化的.作为数学教师也要细心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和掌握三类学生在数学课上的转变.

其次,要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上课提问时,注意不同难度的问题选择不同类学生,如容易简单题目让C类学生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及时鼓励,激发他们成就感和自豪感,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分层布置作业,分别标注出三类学生该做的题,不一刀切,让三类学生自主选择各自题目.如果发现C类做对了B类的题,或者B类做对了A类的题,要及时大力表扬,借机激发学生兴趣.

再次,注意作业和评价的层次性.平时的作业布置中,教师要心里明确三类学生的作业要求,哪些题目是哪类学生做的.如果学生超级完成题目,大家要表扬赞赏,以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积极性.阶段性检测评价中,根据试卷难易程度,对三类学生分别提出要求,特别是C类学生,只要有进步就要及时表彰奖励,保护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分层教学的误区

在分层教学中,要注意避免名存实亡、自欺欺人的做法.明明在教学目标设计和课堂提问上,没有根据三类学生和问题梯度提问,还抱怨学生不认真学习,不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在作业布置上,统一布置,只要没做完,不管什么理由,一大通批评,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给骂没了.其次,不要在公开场合严格区分三类学生,教师只要在心里清楚知道三类学生,提问和作业要求及质量评价中按照三类学生不同标准评价就行了,切忌动不动“你这个差生来回答”,或者“这个问题学习好的学生来作答”,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让他们感觉到教师眼里学生也有等级差别.

五、分层教学的反思

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范文4

何谓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指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有效教学追求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强调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所以这并非是教师的口若悬河,也并非是教师的神采飞扬,更不是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的情景.

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通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这里的进步或发展不是单指知识获得这一方面,还包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发展或有无进步是教学有效或无效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是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教学.通俗地说,即是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一个定义、一个定理;能够顺利地解决一个题目,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够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这才是学生真正学会了知识,学到了精髓;才算教师真正完成了教学任务;才达到了新课改实施的要旨.

那么如何来实施有效教学、又如何来实施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呢?本人认为要实施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关键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解决好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两个方面着手,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抛砖引玉,本人就以上两方面谈谈对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肤浅认识.

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以实现有效教学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学生的大部分知识均是从课堂上获得的,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初中数学教学必须探索的问题,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以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环节,如何把这些环节搭配好、排列好,设计出相对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好45分钟时间,是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

第一,设计课堂教学层次时,既要注意“温故知新”,在引入新的内容时首先对先前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要做到“承前启后”,当传授完本堂课的内容时,应适时指导学生对下一堂课进行预习,为上好下一堂课打好基础.通过课堂层次的合理设计,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设计课堂教学层次时,既要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又要注重因材施教.对基础差的学生,重在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及时给予鼓励的评价,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使他们经过努力,逐步跟上.而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则要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指导他们做一些难题,发展他们的学习才能.从而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这样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得到了提高.

第三,设计课堂教学层次时,还要注意课堂容量大小,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安排学生分析讨论,这样,课堂结构紧凑,课堂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用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或者具有悬念的素材,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问题情境,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在情绪上引起共鸣,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用以下这段话作为引入:“有人说如果将一张纸裁成两等份,把裁成的两张纸叠起来,再裁成两等份.如此重复下去,第43次后所有纸的高度便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一张纸的厚度是0.006cm,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5000km,你相信这个人的说法吗?” 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又悬,又好奇,很快就对此问题争论开了.此时我适时指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来解决.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有理数的乘方”的兴趣,使这堂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一节时,可以创设:已知x=15,y=23,求代数式3xy+4x-5xy+2x+2xy-5x+y的值.师:不用计算器你能直接说出答案吗?生:不行.师:我知道答案是38,请再举出x,y的值.生:x=125,y=210.师:335.……学生觉得很好奇.师:学好今天的知识,你也能这么快说出答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接下来的教学就轻松多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主要依赖于学生原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学习新的知识点之前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已有知识对于内化新知识帮助很大,创设情境时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境要有一定的知识性,同时与新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对学习新知识有所帮助,从而使学生更容易地开展对新知识的探索.

3.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根据不同的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数学课堂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可用创设讨论的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而对探究性问题,则需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操作中尝试,在讨论中释疑.可通过动口讨论,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操作,让他们多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丰富了数学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具体到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进行统筹考虑.

例如,学生普遍认为数学难学,且枯燥无味.众所周知,喜欢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数学实物演示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与游戏相结合,那么数学就会变得有趣多了.这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真所谓耕耘于数学游戏园地,其乐融融!就有这么一位老师,他在上课前,给每位学生分了些棋子,让学生摆出如图所示的形状.

(此时课堂气氛异常激烈,学生的情绪异常高涨,都在忙于摆棋子.一会儿后,学生完成任务,教室突然安静下来,学生都陷入思考之中.)教师开始提问:12=1,22=4=1+3,32=9=1+3+5.结合图形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最终得出“n2=1+3+5+7+……+(2n-1)+(2n+1)”的结论.该教师没有让学生利用传统方法去死记硬背公式,而是让学生经历了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实物演示中,领略其中的奥秘,从而理解记忆了公式.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特殊到一般,进行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实物演示,形式多样,以此种形式为载体,来讲授知识,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

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作业是学生巩固和消化吸收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布置适量的作业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是完全必要的,然而过多的作业,则往往造成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不仅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反而会增加学生的疲劳度,导致学生厌恶乃至放弃作业.那么如何做到既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能达到作业巩固和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目的呢?本人认为关键是要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努力使每道作业都产生有效的结果和成果.要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作业和课堂训练时就需要充分考虑以下问题.

1.作业设计的相关性

作业的相关性是指作业任务与所期望的教学目标相关联的密切程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充分考虑作业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内在联系,所布置的作业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而应该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也就是说,作业要有高的相关性,能够为特定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提供适当的运用和练习的机会,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当学生认识到作业与他们的学习目标相关联时,就会付出必要的努力去完成.

2.作业设计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业的趣味性是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是否有趣,能否激起学生的兴趣.作业的趣味性依赖于作业的呈现形式和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如果我们在作业形式上多花心思,设计一些趣味性作业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对作业的兴趣.

如当学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后,我设计了“二十四点”游戏题让学生做作业.题目如下:有一种“二十四点”的游戏,其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任意四个1~13间的自然数,将这四个数(每个数用且只能用1次)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如对1、2、3、4进行运算:(1+2+3)×4=24.

(1)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运用上述规则写出三种不同方法的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

(2)现有四个有理数3、-5、7、-13,仍运用上述规则,写出一种运算式,使其结果等于24.

这样,学生在快乐的作业中,加强了“双基”.使数学作业变得轻松、活泼,激起了学生对作业的兴趣.

3.作业设计的自主性

作业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对于学生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减少单纯知识型的作业,布置一些应用型或探究型的作业.对于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则布置一些基础型、知识型的作业,以达到复习和巩固知识的目的.

同时在训练作业时也要提高有效性,以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4.课堂训练的及时性

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新授内容的教学宜采用“小步走,快反馈”的教学方法,确保课堂训练的及时性.新授内容应适当分成几个环节,每一环节完成之后及时进行适量的巩固训练,这样安排训练,学习内容少、间隔时间短,既照顾到了基础薄弱的学生,同时也符合数学学科前后知识逻辑联系紧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前面知识能得到及时的巩固和“老化”,有利于对后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图形的旋转》一节的教学可分为四个组块:旋转概念、旋转性质、旋转作图、旋转应用,在每一组块里面及时安排适量的巩固训练,旋转概念学习后安排适量的辨别识图训练以巩固概念,旋转性质学习后让学生有机会及时应用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以巩固性质,旋转作图也是对旋转性质的应用,教师示范后应立即为学生提供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旋转应用让学生欣赏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美妙应用,体验感悟数学美.

5.课堂训练的层次性

课堂训练既要照顾基础好的学生,也要照顾基础薄弱的学生,要符合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训练选题应“重基础、有梯度”,确保课堂训练的层次性.新授课课堂训练选题应以基础为主,因为学生对新知识需要有一个熟悉 “老化”、形成技能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一点训练的思维层次,让学生体验到思维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既让基础一般的学生吃得下,也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吃得饱.基础题、中档题、稍难题的比例一般约为7∶2∶1.

6.课堂训练的发展性

讲评要讲解正确、规范的解题过程,更要暴露典型错误,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反思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变个别学生的典型错误为全体学生的经验教训.课堂训练时可以让学生先尝试,教师巡视,然后选择解题过程正确规范的和有典型错误的进行正误对比板演或展示.讲评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一题多解:本题还有哪些解法?哪种解法更为优越?一题多变:添加或减少条件后怎么解?条件与结论置换后怎么做?图形运动变化后怎么解?讲评要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什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要与学生一起提炼解题过程中所蕴含的解题规律、解题策略、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实施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必须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提高学生作业的有效性两个方面做起,而只有实施了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才能创造出真实开放、真正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数学老师的困惑:为什么学生做过的练习反复出错?问题在那呢?效率有如何体现?学生的困惑:说起作业为什么没有丝毫快乐而言?

一、中学数学作业现状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练习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它起着监控、巩固、反馈的作用,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多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多按部就班,少思维训练;学生厌烦,教师头痛,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作业的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

二、作业设计应遵守的原则

(1)明确性原则。作业的目的应是诊断教学中的问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深化学习内容,发展创造性,而不是测验学生,也不是约束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中学作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学生的成绩。

(2)系统性原则。在作业设计时要全面透彻地理解数学内容,把握知识的连惯性,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3)层次性原则。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素质、智力、能力、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自然差异。对他们提出同样的标准、同样的要求,显然有些不合理,需要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4)兴趣性原则。重复、机械的作业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因而厌腻作业。如在学习了《苏科版九下8.2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一节后,布置学生设计一份对数学教师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表。

(5)探索性原则。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有效作业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案例 《苏科版9上教材阅读材料“折纸与证明”》课后作业(江苏省2009年中考题)

a.观察与发现。小明将三角形纸片ABC(AB>AC)沿过点A的直线折叠,使得AC落在AB边上,折痕为AD,展开纸片(如图①);再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和点D重合,折痕为EF,展平纸片后得到AEF(如图②)小明认为AEF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b.实践与运用。将矩形纸片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BE(如图③);再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使点D落在BE上的点D'处,折痕为EG(如图④);再展平纸片(如图⑤)。求图⑤中∠α的大小。

本题属于操作性试题,能够较好的来考查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题目的解答虽然有点难,但是动手做一做即可。

二、作业设计

(1)前作业设计。预习新知识,初步解决课题,提出深入研究的问题,交流。这一作业往往在上课的前5分钟检查落实。先是由个别学生把预习的本节知识展示给全班同学(不全面的,由其它同学补充) ,这样一部分基本的简单的知识,学生会自主学习完成,不需要教师再作讲解。

(2)中作业设计。这部分作业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自行小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本节简单知识点的情况下,对重点知识加以强调,对难点知识进一步解析,特别是对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技巧进行点拨,必要时组织课堂小检测。这些内容要求学生在同一个作业本的上面体现出来。

(3)后作业设计。课后作业练习的主体内容发挥着巩固知识,提炼方法,训练技巧的关键作用。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应精心选课本或辅导书上的配套习题2~3个,在课后做,同时这几个题要有层次性,甚至最后一个题有些综合性,有点难度,是选做的,主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

三、作业布置时机规划

课堂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际上始终在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学习。课中作业是一种载体,通过这一载体进行独立思考、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互动,一节课40分钟,紧张而有序。

四、作业目标

(1)前作业――“预习”。课前作业内容以预习为主,是下一节数学课课堂内将要学习的知识点,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提前自学,并能在作业本上做出简单的体现,通过必要的课前预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中作业――互动。课中作业内容主要是课本上的例习题,有的由教师引导规范完成;有的由教师点拨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互动交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有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3)后作业――巩固拓展。由于初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还不高,也缺乏自觉的意志锻炼,课后的巩固拓展还是非常必要的,要充分发挥教材配置的部分习题的作用,并与部分教辅材料整合。

五、作业评价

在学生作业本上,每次作业教师都应认真批改和评价,纠批错漏,划定等第:优、良、中、差、优+、优_ ,并附有鼓励性的评语。研究发现,情绪、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变量,及时的、中肯的评价,鼓励性的语言能给予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愉悦。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数学课外作业观亟需转变,数学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数学作业观,要树立起新的数学作业设计理念,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发展。

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129-01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要取得数学教学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整合数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本文就如何优化初中数学教学做一些探讨。

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由“以老师为主导”转向“以学生为主体”

素质教育主张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广泛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课堂上尽量避免老师“满堂灌”,而是多留出一些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发展他们的思维,这样才能不断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老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思考,讨论,然后老师再教学,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也可以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由“题海战术”转向“典例精炼”

教师在教学中要一改往日的题海战术,而精心选择典型习题、例题,使学生会做一个题从而会做一类题;同时,课课检测、章章测试,充分发挥练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厌倦做题,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3、由“课外作业”转向“课堂练习”

为了及时地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老师,应该改变过去把作业留到课下完成,老师集中批阅的做法,而变为将课外作业当堂练习,这样能及时地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准确反馈给老师并及时改正,从而避免了无效的重复;同时,也可以纠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真正做到今日课,今日毕。

4、由“只重视优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只注重优等生,而对差生歧视、冷淡,以至于差生比例越来越大,造成了严重的两级分化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增强对差生的感情投入,用老师特有的爱心、耐心和诚心去感动他们,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由“被动学”转化为“主动学”,一改数学课的沉闷气氛。同时,教师要认真分析每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确定学生的共同基础,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一个共同目标;然后扩展原有知识内容,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总之,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就必须克服传统教学结构里的弊端,掌握现代合理的教学结构。为此要把握好以下两个原则:第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结构要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多给学生留出时间去思考、练习,并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第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性。课堂教学结构要与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相符合,按照认识论和学习论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培养师生间良好的情感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所以首先要赢得学生对你的第一好感。学生只有从心理上认同了你,喜欢上了你这位老师,才会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你所教的这门学科―数学,并对它逐渐产生兴趣。要让学生对自己第一印象好,自身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第二,课堂上语言要生动形象,并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甚至幽默化;第三,课堂教学要充满激情,并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解题过程中,达成一种共鸣,这就要求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第四,对学生充满爱心、无私心,多鼓励学生,尤其要关心差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数学知识照本宣科地灌输给学生,而应根据学生特点找到使之容易接受的方法,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领会知识的同时也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教同类项这部分时,可将同类项比喻成朋友,事先将各项做成卡片,上课后每个学生发一张卡片,让一个学生在班里寻找与自己卡片上单项式相同的卡片的同学,然后站到一起。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迅速掌握同类项的概念以及确定同类项的法则。再比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时,可以一开始设下悬念:你能不上树测出树的高度吗?这种悬念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另外,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逐渐进入课堂,教师可以从网上多下载一些好的课件演示给学生看,给死板、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增添活力。

3、理论联系实际,把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知识的特点是: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性。如果教师能把数学的抽象性和应用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就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博大奥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设计一些生活中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如:统计初步这节内容,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学生可能感觉很枯燥,这时教师可以改为让学生调查本班每位学生今年的压岁钱,每十位学生为一个调查组。然后再算一下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并相互比较。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所学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使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三、整合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

1、联系性教学

通过联系实际,把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逐渐将数学教学向学科综合化发展。对数学教材进行知识的划分,如:“空间图形”、“数与代数”、“课题学习”、“统计与概率”等分块教学,这种通过知识间的联系,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利用生活的例子,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适当增加学科间的渗透以及知识的贯通。最后再将知识整理成一个系统,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知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2、综合性教学

通过多维、多向的寻找学科间的联系,实现学科间互联网的发展,学科间的整合正是综合性教学的直接体现。数学,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它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材大量的引用化学、物理、地理、生物等其他学科知识,对数学教学的综合化做出很大贡献。相反,其他学科又为数学提供了很多教学素材。通过跨学科间的学习,逐渐消除不同学科间的隔膜,充分挖掘生活中的鲜活实例,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另外,初中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更加简练、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利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生活化教学

以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和已有的知识背景,组织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增加学生利用知识交流的机会,通过学以致用的方式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的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通过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将数学学习逐渐运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俊平.浅谈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上旬,2012,23(2):16-18.

[2] 王清亮.谈注重能力培养的初中数学教学[J].神州(下旬刊),2012,7(1):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