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关系

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 材料发展;设计;OLED

材料是产品设计的物质基础,不同的材料通过不同的加工及处理,连接组合成为产品。材料的发展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同时代产品的功能上和形态上的高度。材料是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而产品也就伴随着材料发展而更新换代。人类从会使用工具以来,发展了造纸、冶金、纺织的技术,运用了从石材、木材、瓷、青铜等多种天然材料。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的材料使用也有低级,走向高级。金属和无机非金属合成材料成为了各行各业应用最广泛的材料。相比原始的材料,现代材料的蓬勃发展,才打开拉开了产品设计的发挥的舞台。一方面设计师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材料,另一方面,材料的某些特性更大程度上决定了设计师的方案。可以实现产品连接结构上、形态上乃至功能上的创新。我们也会从下文提到的几个成功的设计案例中看到。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原始材料局限下的设计。从第一把工具的使用开始,人类也开始了对原始材料的应用。随着技术一点点进步,人类又使用了陶瓷等费天然材料。第二部分介绍了现代材料出现后的设计。其中包括金属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在第三部分中主要讲了当下的新材料所带来的新颖的设计。没有这些新材料的问世,也不可能有这些产品诞生。

1 原始材料局限下的设计

在“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人类开始使用了第一把工具。这里所说刀,就是人类所加工的第一种材料,石材。在使用这之前,人类还仅仅局限在使用一些天然的木石作为工具。但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智商的提高,天然的木石已经无法满足原始人的一些狩猎、刀割的需要。于是人类第一次动手加工了第一把刀。这也开创了人类对与工具对于产品以至于材料的依赖与相互发展的关系。在石器时代,石器所做成的工具也在一步步的精细。虽然设计的概念并不存在。但是,设计本身已经作为一种行为,融入到人类在对工具的加工生产之中了。如果以现在产品设计的概念来套用当时原始人类的行为的话,当时的设计方案,是被材料所局限的。当时所创造出的石器工具,以材料作为限制,却以人的需求所为导向。伴随着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进一步探索,人类又接触了另一种材料――铜。也就迎来了所谓的青铜时代。青铜的装饰品,祭祀品还用武器,都被大量的生产制造。中国作为一个代表,在青铜器的加工生产使用上,可以说是空前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时是因为材料的扩充,才形成了所生产出的物品的增多。陶、瓷、木材、竹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下应用非常广泛的传统材料。陶器喝瓷器,是中国文化中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部分。从最初的陶器制成的一些钵盆开始,对于材料的使用逐渐延伸到审美的高度。瓷器就是中国人对材料的巧妙加工而成。它的发展,延伸向更高的高度。它逐渐摆脱了实用性,讲材料按照工匠的设计意图,加工生产成一些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而明式家具是中国家具史上独领的一支。家具的原料都是一些硬木原木,这样在材料本身的美感上,工匠师才能运用他们独具的匠心,灵动的巧手创造出如此流芳千古的明式家具。纵观历史发展,人类对于物品的设计与创造,无不是在当时材料发展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

2 现代材料出现后的设计

那么在现代,一个设计被单独提出并高度重视的时代,又是哪些材料为设计师所用却又制约着设计的高度呢。

2.1 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已经不仅仅对于设计而是整个社会构架的物质基础。钢筋混凝土,已经成为像上海这样大城市的根基了。那么金属对于整个世界发展的功劳是巨大的。它不同于古时的青铜和铁器,这些被现代社会充分利用的金属,是经过现代人类的提炼、加工、合成而成。它具有多种多样的类别千变万化的特性。金属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包括纯铁、碳钢、合金钢、铸铁,都可以称为钢铁材料。这些材料组成了工业的基础。钢材,包括型钢,钢板,钢丝,大量运用于工业生产。不锈钢也成为在设计家用等各种产品时必不可少的材料。有色金属包括铜铝镁等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有着更旷阔的应用范围。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厨具首饰电脑,到工业用的合金材料,有色金属已经是遍布各个角落了。

2.2 塑料合成材料

塑料材料的发现可以说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尽管也有些应用造成了人类的困扰,但它的功劳是任何材料的无法代替的。塑料是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使在合成树脂中加入填料,增塑剂,色料等添加剂,经过加工而成的塑性材料,或经过固化交联形成的刚性材料。人们对塑料非常熟悉,因为它有着其他材料无法替代的优点,从而设计师在设计中大量的运用到了塑料,进而使人们才有可能与塑料充分的接触,所以又反向促成了人么对它的熟悉。那么也可以说由于塑料材料的出现与不断的开发,设计师才能利用这种材料的特性设计出新产品。这些产品可能是重量上的改进,也可能是功能上彻底的革新。那塑料究竟占据了怎么样的地位。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现在身边的所有塑料都变成金属,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沉重多少倍啊。即便是用木材替代,也会让便利的生活大打折扣的。将不再存在一元钱一瓶的矿泉水,没有方便携带的塑料椅子,没有塑料牙刷,没有方便的绝缘材料,设计师可发挥的空间也大大的缩小了。苹果公司1998年的iMac,从商业上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成功,为苹果公司转亏为盈。隐藏在商业成功的背后,却是设计上的突破。半透明的机壳,给人们带来了从未体验过的视觉冲击,从而引发的一种对新潮的生活方式的向往。这种消费者的拥簇是由设计师创造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这种材料以及一种全新的应用方式的诞生所孕育的。

3 当下由材料引发的新设计

谈到当下的设计,我们会立刻想到新技术对设计的影响。从互联到物联,ipv4到ipv6,云计算,这些新技术新概念的提出,是设计的推动,也推动着设计。这一切创新,都要基于一个共同的载体与材料。

现在最引人注目的新材料之一当属OLED。OLED全称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即有机发光显示器,在手机上的运用属于新突显的种类,被誉为“梦幻显示器”。OLED显示技术与传统的LCD显示方式不同,无需背光灯,采用非常薄的有机材料涂层和玻璃基板,当有电流通过时,这些有机材料就会发光。而且OLED显示屏幕可以做得更轻更薄,可视角度更大,并且能够显著节省电能。新材料与新产品是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发展的。设计通过概念的设计给材料的发展指出方向,而新材料的发现有给设计提供更大的空间。

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2

本轮企业利润回暖 

呈结构性特点 

2016年年中至今,中国工业企业利润逐渐回暖,成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周期的关键证据。然而,本轮企业利润的回暖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点,并非所有企业的利润都有好转。具体来说,这些结构性特点表现为: 

其一,大中型企业利润回暖较快,且同比增速快于工业企业整体增速。2017年1~4月,大中型企业累计利润同比增速为31.7%,比整体工业企业利润增速高出了7.3个百分点。同时,工业企业总利润的占比已经达到66%,基本上主导了工业企业的总利润水平。其二,国有企业利润显著好转,是企业利润整体回暖的关键因素。2017年1~3月国有企业利润同比增长70.5%,远远高于其他类型企业(集体企业7.6%,股份制企业30.2%,外商企业24.3%,私营企业15.9%)。其三,上中游行业盈利回暖远好于下游行业。2017年1~3月,上游行业利润达1228亿元,去年同期亏损54亿元。中游行业利润达到8040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黑色加工、有色加工、化纤等行业盈利改善最大。相比之下,下游行业利润同比增长仅为2.9%。 

从供给端来看,行政化去产能政策急速推进是导致上述结构性特点的重要原因。去产能快速推进导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这在煤炭、钢铁、化工和有色金属等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2015年底至今,煤炭和钢铁产品价格出现明显回升,目前5500大卡的动力煤价格基本稳定在了600元左右,相比2015年底的价格增加了230元,增幅超过70%,螺纹钢的价格在3500元上下波动,比2015年底的价格几乎增加了一倍。2017年1~4月,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累积利润比2016年同期增加了100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的利润同比增幅达141.5%,远高于其他行业。反观纺织、橡胶、食品等下游行业的利润增长则较为温和,市场需求整体偏弱。2017年1~4月,纺织、橡胶和食品加工业的累计利润同比仅为5.3%、5.4%和8.4%,大大低于同期工业企业整体的累计利润同比增速24.4%。 

更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利润的结构性特点反映出利润正在不同行业间进行再分配。如果上游行业是由于价格上涨而出现利润回升的,那么,这一价格上涨因素很难完全传导到下游行业,大部分价格上涨都转化为下游行业的成本上涨。纺织、金属制品、橡胶、食品等行业的生产成本(PPRIM)的增速快于产品价格(PPI)的增速,这其中的缺口部分就是因成本上升导致的利润损失。 

投资缺乏持续回升的动力 

从历史数据来看,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并不必然带来投资的增长。二者在2016年以来出现了背离的趋势:在盈利不断回暖的情况下,实际投资的同比数据却一路下滑。一般情况下,企业盈利改善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投资。除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之外的其他制造行业,确实能够发现这些行业的盈利和投资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但是,这些行业恰恰没有出现很强的利润回升。反观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和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的盈利与投资之间几乎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恰恰是那些利润增长速度最快的企业,投资意愿反而最弱。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近期利润增幅较快的行业在前期亏损幅度也较大。当企业盈利增加后,这些企业首先想做的是用利润减少以前的亏损、减少债务负担、尽快修复资产负债表,而非贸然地增加投资。这和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经济衰退时期企业的行为表现异曲同工。 

在目前偏紧的信贷环境中,即使盈利增长较快的企业确实有意愿增加投资,要获得相应的融资也会比之前困难。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需要资金支持,而外部贷款是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从历史经验来看,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刺激了较为强劲的投资增长。但是,当前国内金融市场去杠杆正处于攻坚阶段,短期内看不到货币政策重返宽松的迹象。2017年初至今,各项利率明显上升,表明央行有意引导利率上行,无论是发债还是去银行贷款,企业融资的成本都在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即使想增加投资,获得融资的难度和成本都在增加,这在客观上又会削弱企业的投资意愿。 

强改革方是驱动中国 

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未来一段时期,不仅企业投资难以支撑经济增长,政府投资、消费和外需亦无法驱动中国经济进入新周期。从政府投资来看,2017年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很难保持原有水平。由于2016年基数较高,而PPP的优质项目已经大体告罄,再加上财政部出台多份文件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和支出、银监会也要求防控地方债务风险,地方债务增量部分更是实施了终身问责制,很难设想2017年会再次出现基建投资的井喷式爆发。从消费来看,从2011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呈现出平稳下降的趋势。在居民收入没有明显改善、没有出现新的消费热点之前,预计消费只会保持增速平稳下滑的趋势。从外需来看,外部需求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定,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效应不大。美国经济增速已经接近潜在增速,特朗普的财政刺激政策前景并不明朗,欧洲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外部需求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限。 

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3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攻坚阶段。河北省作为京畿大省,建立创新型省区势在必行。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

国内外关于企业创新的研究成果很多,已有文献大多数侧重于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研究,少数是对区域企业创新特征、趋势和能力的研究。由于行业种类各异以及数据获取的困难性,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特征的定量研究较少。

笔者依据河北省企业创新调查的翔实数据,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探求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结构特征,挖掘出影响不同行业间创新驱动的主要因素,为河北省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一、河北省企业创新基本情况分析

创新指本企业推出了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产品或工艺,或采用了新的组织管理方式或营销方法,具体包括四种类型: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其中,产品创新指企业推出了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产品。工艺创新指企业采用了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生产方法、工艺设备或辅活动。组织(管理)创新指企业采取了此前从未使用过的全新的组织管理方式,主要涉及企业的经营模式、组织结构或外部关系等方面。营销创新指企业采用了此前从未使用过的全新的营销概念或营销策略,主要涉及产品设计或包装、产品推广、产品销售渠道、产品定价等方面。

根据河北省统计局的调查说明,此次调查的范围为国民经济中创新活动相对活跃的部分行业,主要是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未包括第一产业,服务业中有部分细分行业也未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规定行业范围内的企业法人。本课题组依据河北省统计局提供的调查范围内有关数据,对河北省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范围与调查范围一致。

(一)两大产业的企业创新总体情况分析

此次河北省统计局提供的调查数据范围,从产业看,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又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两个大类行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在各大行业类别下又可再细分为多个子行业。笔者首先对两大产业总体的企业创新情况进行分析,数据结果见表1。

表1显示,从总体情况来看,第二产业实现创新的企业个数较多,所占比重较高,企业创新能力较强;第三产业实现创新的企业比重较低,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在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实现创新的企业所占比重较高,但其分母基数很小;工业中实现创新的企业所占比重略低于建筑业,但其分母基数很大,因而,工业是河北省企业创新的中坚力量。从整体上来看,河北省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所占比重为41%,还不到一半,说明河北省企业创新能力总体水平还偏弱,有待提高。

(二)细分行业的企业创新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产业分类标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可细分为96个子行业(三级分类)。由于此次企业创新调查的范围为国民经济中创新活动相对活跃的部分行业,而非全部行业。因此,笔者只针对进行了创新调查的69个三级子行业进行分析。

对69个细分行业的原始数据加工处理的结果显示①,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总数所占比重高于全省总体平均水平(41.01%)的行业有40个,占行业总数的58%,超过一半;在这40行业中有27个行业属于工业(其中有26个属于制造业,1个属于采矿业),在40个行业中占了70%;有3个行业属于建筑业,8个属于服务业,比重分布见图1。

细分行业中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总数所占比重排名前10位的行业依次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00%),货币金融服务(89%),保险业(70%),烟草制品业(6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7%),医药制造业(6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64%),专用设备制造业(58%),食品制造业(57%),仪器仪表制造业(57%),上述10个行业中第一个属于采矿业,第二和第三个属于服务业,其余7个都属于制造业,这些行业是河北省创新能力最强的行业,但需指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只有2个企业,烟草制品业只有3个企业,行业规模太小,比重的高低不能完全反映其行业创新能力。

细分行业中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总数所占比重排名后十位的行业依次是:管道运输业(0),资本市场服务(0),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0),道路运输业(18.4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1.05%),装卸搬运和运输业(21.58%),仓储业(22.35%),批发业(23.31%),商务服务业(23.42%),黑色金属矿采选业(24.51%),这10个行业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这2个行业属于采矿业,其余8个行业都属于服务业。

上述分析表明,工业的总体创新能力高于服务业,工业中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又高于采矿业和电热水气制造业,制造业子行业多,规模大,对全省创新能力的影响巨大。因此,有必要对制造业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在制造业31个子行业中,有26个子行业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总数所占比重高于全省总体平均水平(41.01%),而在这26个子行业中,比重超过50%的子行业有13个,依次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6.67%),烟草制品业(66.67%),医药制造业(65.1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63.58%),专用设备制造业(58.50%),食品制造业(57.46%),仪器仪表制造业(56.99%),家具制造业(56.29%),汽车制造业(55.26%),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54.30%),化学纤维制造业(53.1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51.39%),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51.25%)。上述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共5个行业属于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31个子行业中,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总数所占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子行业只有5个,依次是: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30.77%),纺织业(36.26%),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37.2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8.18%),纺织服装、服饰业(39.61%),其中排在最后一位的纺织服装、服饰业的比重仍高于服务业平均比重。上述情况反映出河北省制造业的总体创新能力高于服务业,而在制造业中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更加突出。

(三)企业创新的费用投入和产出成果分析

企业创新首先需要有人力、设备和资金的投入,这些投入是实现创新的物质基础。对于创新产出,学界一般认为应包括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两方面,其中,直接产出主要指申请的专利和发明创造,间接产出则主要是指新产品的产出情况。由于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中没有人力和设备的投入资料,也没有间接产出的数据,仅有费用投入和申请专利的企业数。因此,本报告利用这两个指标对不同行业的创新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分析的产业口径与上文所指的69个子行业一致。

整理后的数据结果显示,河北省2014年将近500亿元的创新费用全部用于工业,其中制造业的创新费用占84.6%,建筑业和服务业没有创新费用。从创新的直接成果看,工业中申请了专利的企业数为1 729个(其中,制造业1 669个),占工业企业总数的12%,占全省申请专利的企业总数的90%(其中,制造业87%);建筑业中申请了专利的企业数为59个,占建筑业企业总数的21%,占全省申请专利的企业总数的3%;服务业中申请了专利的企业数为135个,占服务业企业总数的2%,占全省申请专利的企业总数的7%。上述数据表明,制造业无论是创新费用的投入还是创新的直接产出比重都超过80%,从而对全省的创新投入和产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原始数据进一步加工整理后的结果显示,创新投入在工业内部各个子行业中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创新费用最多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创新费用为125亿元,占全省创新总费用的25%;创新费用最低的是烟草制品业,创新费用为146万元,占全省创新总费用的0.003%;最高是最低的8 550倍,行业之间差异悬殊。其中,创新费用超过10亿元的行业共有10个,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25亿元),汽车制造业(53亿元),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39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28亿元),医药制造业(28亿元),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5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21亿元),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18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11亿元);这10个行业的创新费用之和占全省创新总费用的73%。创新费用不足1亿元的行业有8个,行业依次是:烟草制品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家具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这8个行业的费用之和为2.4亿元,在全省创新总费用中占比不足0.5%。

上述分析中,排在前10位的行业都是河北省的主导产业,其中,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5个属于装备制造业。这种情况反映了河北省的创新投入主要倾向于钢铁、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医药、建材等主导产业。

从创新产出看,有18个行业申请专利的企业比重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9%),但其中有些行业企业数很少,如烟草制品业,总共只有3个企业,有2个申请了专利,比重(67%)虽然很高,但在全省创新总产出中所占份额只有0.1%。为了避免有失偏颇,笔者将各行业申请专利的企业在本行业的比重和在全省申请专利企业总数中的比重结合起来,两者综合起来,排名前10位的行业依次是:专用设备制造业(28%,12%),通用设备制造业(18%,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7%,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7%,7%),医药制造业(37%,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8%,3%),汽车制造业(14%,4%),仪器仪表制造业(39%,2%),食品制造业(15%,2%),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14%,2%),这10个行业是河北省创新产出效益最好的行业,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6个行业属于装备制造业。与创新投入相对应,创新产出效益好的行业集中在装备制造业、化工、医药、食品制造等主导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河北省第一大产业――钢铁,创新费用最多(125亿元),比重最大(25%),但创新产出的效益较差,申请专利的企业比重仅为8%,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而其申请专利的企业数在全省总数中所占比重也只有3%,这种情况应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综上所述,无论是创新活动、创新投入还是创新产出,河北省不同行业间都具有显著差异,制造业实现创新的企业数所占比重较高,创新投入较多,创新成果也较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成为创新的主体行业;服务业实现创新的企业数较少,创新投入不足,创新产出较少,总体创新能力较弱。

(四)企业创新类型构成分析

创新类型具体包括四种: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但原始数据中是将上述四类合并为两类,对原始数据加工整理的结果显示,工业中有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的企业比重为2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也大大高于服务业的比重(16%)。工业中有组织(管理)创新或营销创新的企业比重为36%,服务业的比重为20%,前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1%),而后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上述内容是针对单一类型的创新进行的分析,进一步地将产品或工艺创新、组织(管理)与管理营销创新这两大创新类型结合起来,以全省平均水平为标准进行二维列联表分析,由于篇幅所限,69个三级细分行业的表格过大,因此,笔者给出12个二级子行业的结果(见表2)。

表2将12个细分行业划分为四个象限,第一象限为有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的企业比重和有组织(管理)创新或营销创新的企业比重同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行业,包括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4个行业,这4个行业的企业创新类型丰富,各种类型比重都较高,是河北省创新能力最强的行业;第二象限为有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的企业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有组织(管理)创新或营销创新的企业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个象限只有科学技术和技术服务业1个行业,是创新能力较强的行业,但应在产品或工艺创新上有所提高;第三象限为左下方区域,这个象限没有行业;第四象限是表2的右下方区域,这类行业有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的企业比重和有组织(管理)创新或营销创新的企业比重同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共有7个行业,这些行业无论那种创新类型都较少,是河北省创新能力最低的行业,这7个行业中除了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这2个行业外,另外5个行业都属于服务业,反映出服务业总体创新能力较低,但结合原始数据看,这些行业管理和营销创新比重略高于产品和工艺创新的比重,这是和服务业的生产性质相吻合的。

值得注意的是,第四象限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作为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速度很快,企业数已达989家,在河北省企业总数中所占比重将近5%,已经具备主导产业的规模,但这个行业无论是那个方面的创新指标都很低,这种状况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该行业的需求。因此,该行业应从各种创新类型入手,着力提升其综合创新能力。

二、不同行业企业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分析

(一)企业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前面我们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各行业的企业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但企业创新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很难由哪一个指标单独表现,而是由许多方面通过错综复杂的关系组合成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来反映。

要综合评价各行业的企业创新能力离不开指标体系的构建,包括各级指标的确定,其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密不可分,而正确认识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对其进行评价的基本前提。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参考大量相关领域的文献中选取的指标体系,根据科学性、可比性、简洁性、有效性和系统性的原则,笔者构建了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

表3显示的指标体系由两级22个具体指标组成,其中,一级指标主要从比较宏观的方面考虑了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根据省统计局调查中设计的指标体系,笔者选取了产品与工艺创新、创新活动、创新费用、创新合作、组织(管理)创新与营销创新程度以及保持和提高竞争力采取措施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的每一个方面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都是复杂的、多角度的,因此,每个一级指标又由不同的具体的二级指标组成。其中,创新活动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这里选取了8个二级指标来具体反映;保持和提高竞争力采取措施这一级指标也是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笔者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信息,选取了7个二级指标来具体组成。这些指标体现了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方面面,其中既包括企业创新的各种投入,也包括创新的活动过程和创新产出。

(二)基于因子、聚类的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能力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研究相关阵或协方差阵的内部依赖关系,它将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依据相关性的大小将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内的相关性较低。利用因子分析,实质就是在一定水平下,综合所有评价指标的影响,重新建立比原始指标少的变量,进而评价出企业创新能力水平。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共22个,KMO检验,其值>0.8,因此满足因子分析模型的使用条件。

聚类分析是根据实验数据本身所具有的定量特征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组归类,以了解数据的内在结构,使分类更具客观性,并能反映事物的内在必然联系。聚类的目的在于通过把原来的对象分成相似的组来获得数据的某种内在规律性。结合企业创新指标,将企业创新特征相同或相似的行业或地区归为一类,有利于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有的放矢的控制。

1. 不同行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因子分析。在三级分类的69个行业中,有19个行业的多项指标数值为0,缺失值过多会导致数据处理失真。因此,将这19个行业剔除,这部分是针对50个三级细分行业分析的。由于各个指标的计量单位不相同,为了消除量纲的影响,实现数据的可比性,首先利用SPSS软件对22个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进一步处理获得各个因子的方差解释表(见表4)。

表4解释的总方差给出了提取的公共因子的个数即能够综合反映所有指标影响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表4数据可以看出,共提取了3个主因子,显示第一个主因子的信息量达到了47.6%;提取二个主因子信息量累计达到了67.3%;提取三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87%,已经超过了85%,达到了一般理论规定的提取公因子的数量界限,表明所提取的公因子基本上反映了指标的全部信息。因此,选定因子个数为3个。

表5给出了旋转后的成份矩阵。成分矩阵表示这三个主因子对22个指标的代表系数。系数值为0~1,越接近于1代表性越强,即对指标信息利用的越全面。

从表5数据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个主因子主要反映了有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的企业数、有内部的R&D企业数、有外部R&D的企业数、有获得机器设备和软件的企业数、有相关培训的企业数、有市场推介的企业数、有相关设计的企业数、有组织创新或营销创新的企业数、申请了专利的企业数、申请了注册商标的企业数、申请了版权登记的企业数、形成了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的企业数、对技术秘密进行内部保护的企业数和应用了难以复制的复杂技术的企业数这14个指标的综合信息,也充分说明这14个指标是高度相关的。

第二个主因子主要反映了有从外部获取相关技术的企业数这个指标信息。第三个主因子主要反映了外部R&D活动经费支出、获得机器设备和软件经费支出、从外部获取相关技术经费支出和开展创新合作的企业数这4个指标的信息。第一个主因子主要是综合了创新活动方面的信息,称之为创新活动因子;第二个主因子主要综合了外部技术方面信息,称之为技术因子;第三个主因子主要综合了经费方面的信息,称之为创新经费因子。因此,提取出来的三个主因子基本反映了全部指标信息。

根据提取出来的三个主因子,根据有关公式进一步计算的因子系数得分矩阵列于表6。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表示在主因子与全部指标之间具有线性回归关系基础之上,每个主因子和全部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三个主因子F1、F2、F3得分:

F1=0.041X1+0.043X2+0.034X3+0.038X4-0.194X5+0.027X6+0.042X7+0.231X8+0.074X9-0.043X10-0.001X11-0.001X12-0.109X13-0.050X14+0.073X15+0.200X16+0.245X17+0.076X18-0.038X19+0.106X20+0.129X21-0.152X22

F2=0.084X1+0.057X2+0.042X3+0.065X4+0.425X5+0.104X6+0.092X7-0.254X8+0.020X9-0.010X10-0.080X11-0.0880X12+0.127X13+0.002X14+0.027X15-0.228X16-0.287X17-0.024X18+0.202X19-0.038X20-0.077X21+0.396X22

F3=-0.025X1+0.005X2+0.045X3+0.010X4+0.036X5-0.019X6+0.092X7-0.052X8-0.034X9-0.014X10-0.229X11+0.236X12+0.186X13+0.002X14+0.245X15-0.020X16+0.013X17-0.034X18-0.013X19-0.025X20-0.077X21-0.051X22

因子得分模型为:

F=αiFi=47.593%F1+19.712%F2+19.653%F3(i=1,2,3)

其中,Fi为各因子得分,αi为其相应的方差贡献率。

通过上述计算方法和模型,可以计算出50个三级子行业因子得分和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于行业众多,这里只列出排名前10位的细分行业,见表7。

在排名前10位的行业中,除了批发和零售业属于服务业之外,其他9个行业全部属于制造业。制造业作为工业的下游行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仍然保持高创新能力,但制造业的不同分类行业之间也是有差距的。例如,化学纤维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创新水平较低。在50个细分行业中,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排名后10位的行业依次是: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其他制造业,建筑安装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上述行业中只有建筑安装业属于建筑业,其他行业都属于工业。工业当中,大部分行业创新能力较强,但是仍然有一些行业创新能力较差。这也充分说明,工业在不同行业创新能力上有很大差异,工业内部的创新能力发展不协调。另外,不同行业的创新特征不同,即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不同,根据实际含义,不同行业对创新方面有所侧重,各有差异,如烟草制品业只有3个企业,但有2个企业成功实现了创新并申请了专利,但在其他方面指标数值都很低,因而综合得分较低。

2. 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能力聚类分析。根据不同行业企业创新能力的相关数据,对各个行业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的结果见图2。根据图2聚类结果树状图,按照表8的分类标准将不同行业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具有高创新能力的行业,包括: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第二类是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行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

第三类是创新能力较低的行业,除了上述两类列出的行业,其余都属于第三类,由于行业众多,不再一一列出。

表8显示了行业创新能力的聚类标准,因子1为创新活动因子,因子2为技术因子,因子3为经费因子。第一类确定为高创新能力水平的行业,三个因子的均值分别约为2.002 437、-0.019 936、-0.083 090;第二类为较高创新能力水平,三个因子的均值分别为0.175 241、3.039 201、1.254 532;第三类为低创新能力水平,三个因子的均值分别为-0.433 221、-0.165 810、-0.236 504,均为负值。

这里,因子1即创新活动因子共包含14个指标信息,因子2即技术因子只包含一个指标信息,因子3即经费因子包含4个指标信息。高创新能力水平的创新活动因子均值为2.0,远远高于其他类创新活动因子的均值,技术因子和经费因子小于0,为负值,但由于技术因子和经费因子所代表的指标信息量少,所以处于第一类的行业创新能力仍然是高于其他分类行业。第二类的创新活动和技术因子均值大于0,创新活动因子低于第一类,从总体来看,第二类行业创新能力稍大于第三类分类行业。第三类各因子均值为负值,即低于平均水平。从聚类结果来看,很大一部分行业聚在第三类,属于低创新能力水平。

三、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1. 从总体上来看,河北省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所占比重为41%,不足一半,这表明河北省总体创新能力还较弱;但在不同行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特征具有显著差异。

2. 从行业大类角度来看,工业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数量最多,所占比重也较高,尤其是制造业,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占河北省70%以上,综合创新能力较强,是河北省创新活动的中坚力量;建筑业虽然企业总数较少,但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比重最大,创新能力最强;服务业是21世纪的新兴行业,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但目前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所占比重较低,创新能力急需提高。

3. 从细分行业来看,创新能力较强的行业多数分布在制造业,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10个行业综合创新能力最强,建筑行业是一个围绕建筑的设计、施工、装修、管理而展开的行业,包括建筑业本身及与之相关的装潢、装修等。随着经济的繁荣,精神文化追求开始得到高度重视,对于房屋的类型、装修等方面要求开始多样化,建筑业创新能力处于较高水平;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随着我国产业格局的不断调整,近年来发展迅速。从企业创新能力综合排名来看,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个行业的创新能力较强。但是,服务业大多数行业处于较低创新能力水平,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作为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迅速,具有规模优势,但其综合创新能力很低,这种状况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该行业的需求。因此,该行业应着力提升其综合创新能力。

4. 河北省的创新费用主要投向钢铁、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医药、建材等主导产业;与创新投入相对应,创新产出效益好的行业集中在装备制造业、化工、医药、食品制造等主导产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创新投入产出的效益较好,成为创新的主体行业;服务业创新投入不足,创新产出较少,总体创新能力较弱。但是,河北省第一大产业――钢铁,创新费用最多,比重最大,但创新产出的效益较差,申请专利的企业比重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这种情况应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5. 不同行业创新类型和创新特征有所不同。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行业(如制造业)注重开展创新活动、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创新类型上丰富多样,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并重。创新能力较低的行业(如大多数服务业)与其他企业的交流、合作不够,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比较淡薄。

(二)建议与对策

通过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特征进行分析,根据不同行业在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1. 从政府角度而言:(1)加强人才和知识支持政策实施力度是核心。只有人才和知识才是一切技术和创新理念的来源。所以,人才、知识战略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2)加强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的支持政策实施力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行业之间企业创新能力差异显著。为了缩小行业创新能力差异,政府应通过产业政策积极诱导各个产业创新的能动性。从研究结果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最强,尤其是制造业。建筑业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数比重最高。服务业除了批发和零售业之外其他行业创新能力比较低,行业内差异显著。为了缩小产业间创新能力的差异,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服务业创新能力提升。(3)加强金融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等相关支持政策的实施力度。该类政策主要作用是可以减少企业创新资金短缺和经费不足现象的产生,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供充足物质基础,保证企业引进R&D技术和机器设备等创新活动的进行。

2. 从企业角度而言:(1)强化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创新意识。企业要持续发展,创新是根本保证,强化人才培养,不仅要依靠政府的支持,企业也要从自身做起,提高创新意识。企业的创新意识包括很多方面,如企业的创新价值观、对市场和技术机会的认识度和企业对外部资源的认识度等。(2)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创新活动包括技术研发活动、机器设备研发活动、相关培训和其他创新活动等。企业要发展,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光有理论,没有行动,是没有成果的。光有行动,没有理论,创新活动不可持续。所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才能实现,企业才能发展。(3)注重创新合作与交流。企业得到创新与发展,不能停滞不前,要不断学习其他企业的技术知识和管理战略,包括国外的先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企业创新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4)维护企业创新成果。整个市场环境是复杂的,企业要有维护自己产权和专利的意识。

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矿业开发 水资源 对策

1 西北矿产资源优势

截止1997年底,我国已发现的171种矿产中有90%以上分布在西北五省(区),其中,陕西已发现137种,甘肃145种,新疆138种。西北五省(区)人均潜在矿产资源价值达38.7万元,是全国平均值的5倍,其中,青海、宁夏、新疆、陕西和甘肃分别位居全国第1、第4、第5、第6和第13位。

西北五省(区)能源矿产储量丰富。在已探明储量中,煤、陆上石油和陆上天然气分别占全国的29.9%、22.7%和58.5%。其中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0.5%, 预测储量占全国的51.8%。尤其以陕西和新疆两省区资源丰富,它们集中了全国煤炭资源中保有储量的25.5%,还有22.2%的石油储量集中在鄂尔多斯、准噶尔、吐哈、塔里木和柴达木五大盆地,近43.3%的天然气储量集中在颚尔多斯和塔里木两大盆地内。陕西榆神府矿区已探明煤炭储量1 339亿t, 而且是号称“三高一低”的“环保煤”。

有色金属和贵金属也是西北五省(区)的优势矿产资源。其中,铜储量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3.4%、铅占18.3%、锌占14.8%、镍占76.7%、铂族金属占58.1%、金矿储量占14.2%、银矿占10.9%,仅甘肃就集中了全国61.8%的镍和57.0%的铂族金属储量。黑色金属中铬铁矿保有储量的27.8%集中在新疆、甘肃和青海3省区,其中新疆占15.9%。西北五省(区)还是全国化工原料的重要产地。全国97.1%的钾盐、80.9%的钠盐均分布在该区。另外,硫铁矿占1.8%、磷矿占9%、水泥石灰岩占16.0%。

此外,西北地区比较有前景的成矿区(带)尚有:鄂尔多斯能源富集区、陕甘川接壤地带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富集区、柴达木矿产资源富集区、塔里木油气富集区和阿尔泰有色金属富集区等。若能加大西北地区的地质勘查力度,西北地区还具有发现新矿种、寻找与评价大型、超大型矿产地的良好前景。但迄今为止,西北五省(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仍然很低,已占用资源量仅占西北地区探明储量的14.6%,约相当于西北总资源量的1.7%。因此,西北地区具有进行矿业大开发的资源优势和远景保障。

2 西北水资源劣势

西北五省(区)约占全国面积的1/3,水资源占有量却不足全国的8%(约2 254亿m3)。干旱缺水是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也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典型表现有三: 1)沙漠众多且继续扩展。西北分布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腾格里沙漠、巴单吉林沙漠和毛乌素沙漠。沙漠总面积约250万km2,占我国沙地总面积的96%。目前,沙漠化面积还在以每年2 460 km2速度继续扩展。若这一速度得不到遏制,预计400年后,整个西北地区将全部变成茫茫大漠。 2)湖泊萎缩,冰川退缩。近几年的卫星遥感调查表明,西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破坏的重灾区:青藏高原大量的湖泊萎缩已使30%以上的湖泊干化成盐湖;新疆全区湖泊面积比50年代缩小了近 5 000km2;储有大量淡水资源的冰川1979—1988年缩小了1.1%;祁连山冰川1956—1976年平均退缩速度为16.8 m/a;我国最大的内陆河——达里木河已成为永久性断流河。由此造成,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每年入海断流天数已达330 d,接近成为内陆河。3)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如新疆西北部50%国土面积的水资源量占全疆水资源总量的93%,而其东南部分50%国土面积的水资源量仅为7%;在时间分布上,需水量大的春季降水只占全年降水的20%。 3 尖锐的矿业开发与水资源矛盾

通过西北大开发,改善西北脆弱的生态环境,建设西北山川秀美工程,这不仅是西北人民,也是中华民族整体的共同家园理想。西北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决定了矿业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独特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矿业应该是西北地区分布最为广泛、最具优势的工业项目,是西北经济腾飞的最主要资源。然而,从目前科学技术水平与宏观调控机制来看,矿业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改善是相悖的。

首先,矿业开发会对矿区及流域水资源造成严重损耗。矿区的水资源主要以地表水(河流、池塘、水库)和地下水(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为主。采矿对水资源的损耗在于两个阶段:其一为开采之前,为保证安全采矿,需要预先进行矿井排水,包括对地表水体和地下含水层(重力作用下地下水可在其中运动的储水岩层)、岩溶水等进行人工疏干;其二为开采过程中,采动沉陷影响及采动裂隙带会对上覆含水层产生自然疏干。因此,矿业开发需要损耗大量的水资源,据统计,全国平均采煤耗水比为10 m3水/吨煤。事实上,一方面西北地区严重短缺的水资源本身难以保证矿业大开发的大规模用水需求(如准格尔、神府、东胜、河保偏兴及榆林矿区均严重缺水);另一方面某些地区的十分珍贵的含水层(如毛乌素沙漠前沿的陕北榆、神、府地区煤系地层上覆第四系的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又会因地下开采而遭受严重损耗和污染,两者矛盾十分尖锐。例如:神府东胜矿区范围内虽有4个长期的水源地,开采量为6.9万m3/d,但实际上该矿区水资源缺口近8万m3/d;准格尔矿区已查明的地下水资源量为12.2万m3/d,若按10 m3水/吨煤计,日产原煤能力为1.22万t,相当于年产原煤445万t,离设计能力2 000 t/年相差甚远。可以预见,西北矿业开发势比与西北农业发展和其它工业项目开发争水,若整体规划不妥,极有可能造成西北大开发过程中顾此失彼。

其次,矿业开发会加快土地荒漠化趋势。理论上讲,水环境是处在不断运动交替过程中,可以从大气降水、地表径流等得到平衡和补给。但违背客观规律的超强度疏降和破坏,尤其是由于矿山露天开挖和井工开采沉陷,会引起含水层水位下降、地表喀斯特塌陷和井泉干涸,进而改变地表土壤的灌溉性、持水性和水土平衡,致使表土疏松、裸岩面积扩大,加剧矿区水土流失,使土地荒漠化趋势加快。近年的卫星遥感资料查明,受矿业开发影响,地处陕北毛乌素沙漠前缘的榆神府矿区的沙生植物已大面积枯死、植被覆盖率减少、起沙风速显著降低、土地风蚀率增加、土地荒漠化趋势加快。目前,该地区的沙化土地正以每年0.5%的速度递进向东南扩展。尤其令人焦虑的是:该矿区煤系上部分布有第四系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含水层,水量丰富,矿化度小于0.5g/L,是陕北沙漠草滩地前缘地区居民生活和工业优质用水水源,也是矿区唯一的含水层;但由于煤层顶板基岩一般较薄,随着矿区大规模开发,采动裂隙带将直接影响和波及到该含水层,造成水源地的直接破坏,并导致原来接受该含水层补给的井泉、河流和水库干涸,区域生态环境将面临严重危险。

此外,矿业开发还会对矿区及流域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矿区水污染主要来自矿山外排的酸性矿井水、洗(选)矿水、炸药厂废水、焦化厂废水和矿区生活污水。由于矿井污水处理费用很高,所以大部分矿井污水未加处理就直接被就近排掉。进而导致地表水体严重污染,使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污浊并富含有毒有害元素。如陕北榆林地区的11条河流有9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神木、府谷等6县的饮用水源的水质已严重超标准。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西北地区地处我国各主要河流的上游和发源地,是中华传统与自然地理中的“上风上水”地区。因此西北地区水污染的源头效应还将贻害下游,给下游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危害,对此必须高度重视。西北矿产资源大开发,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和破坏水资源为代价,必须施行宏观调控、严格管制,决不能出现滥采、滥挖现象。否则,不仅将造成西北矿产资源的极大破坏,而且将给西北乃至中国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主要是土地环境和水环境)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和深远影响。

4 对策与建议

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西北的现实需要和必由之路。自然资源密集型的矿业已经而且必将继续成为西北的支柱产业;而西北的水资源条件又必须限制高耗水、高污染矿业的发展。一方面,若因水资源制约,西北矿业得不到充分发展,就不能充分发挥西北的矿产资源优势,西北地区经济大发展必将受阻;另一方面,西北作为中国的上风上水地区,其环境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宏伟计划的实现,而且也将间接影响到东、中部地区的生态质量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因此,矿产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是西北大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首要课题。

水资源作为西北地区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环境容量乃至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在矿业开发过程中必须妥善保护、合理利用,实现矿产资源与水资源的“协同进化”。笔者认为,可以在西北大开发过程中,围绕矿产资源大开发与水资源保护采取以下对策:

(1)要将矿井水视同矿产资源,从政策上要求实现矿井水的资源化,提高矿井水的综合利用率,而不能仅仅作为矿井水害、水灾、污染水加以防治和任意排放。

(2)要大力推进矿区水污染的治理,对一些不重视环境、严重污染流域水的矿山坚决予以关闭,对一些大型缺水矿区,应在政策上予以引导、支持其对矿井水污染的治理和有效利用。

(3)严重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的矿区要坚持以保水为主、采矿为辅的原则安排采掘计划,如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煤矿开采时就要不惜留设保水煤柱,在不破坏关键水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矿山资源的适度开发。

(4)要加强矿山开采沉陷控制新理论、新技术和“绿色采矿”工艺的研究力度,以新型采矿理论、技术和工艺来开发西北的矿产资源,同时又保护好西北地区有限的水资源。

为此建议:国家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财政拨专款、立专项,组织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矿业部门联合,围绕以下内容进行科技攻关:1) 西北五省(区)环境容量和矿区生态环境指数综合评价;2) 采矿对矿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影响及其联合调度;3) 矿井水处理、弥散控制及其资源化利用;4)保水采煤技术研究及其工业性试验;5)采矿与生态的互惠研究和生态矿山设计;6)选择若干代表性的矿区实施“绿色矿区”示范工程, 探索中国特色的“绿色矿区”模式。

5 结语

综上分析,认为:1)西北大开发应理解为西北经济大开发加西北环境大改良;2)西北大开发应以不超出西北水资源承载能力和西北环境容量为前提;3)要以"绿色矿区"模式发展西北采矿工业,合理、适度地发挥西北地区的矿产资源优势,使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进入良性循环;4)西北的矿业开发切不可自由泛滥,国家要施行宏观控制,从流域着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序进行,方能“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使西北乃至整个中国逐渐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朱 训. 论矿业的可持续发展[J]. 中国矿业,2000,9(1):1-6.

[2] 刘培哲.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J]. 地学前沿,1996,3(1-2):1-9.

[3] 王淑玲. 我国西北五省区矿产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对策建议[J]. 中国矿业,2000,9(2):1-3.

[4] 张云飞. 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83-177.

[5] 汤万金,吴 刚.矿区生态规划的思考[J].应用生态学报, 2000,11(4):637-640.

[6] 吴立新,洪开榆,程海峰,等. 论我国煤矿区的水资源状况及科学保护[J]. 煤矿环境保护,1998,(2):16-18.

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物探; 技术; 工程地质; 勘查;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目前,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加入WTO,我国物探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更多地受到勘探市场的制约,勘探市场的需求将决定和促进技术的发展,离开了市场谈物探技术进步与发展,其结果可能具有偏见性,并且会使人浮想联翩。

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探技术已被引用到地质资源勘查工作中。物探技术是以客观的地质体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其特点是探索性比较强调查研究过程极为复杂所以在进行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时要注重采用科学的勘查方法。物探技术是地质科学中新型的、相对活跃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勘查方法,大大的提升了地质勘查的速度质量,也提高了生产力,是地质勘查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一、地质物探现用的勘查方法

目前在进行勘察工作时应用在地球物理探查的方法有六种:他们分别是重力、电法,磁法、地震、地温、放射性。发展至今,物探技术已经在众多生产行业运用,例如: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考古等方面的勘查。物探技术不仅在这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用于勘查、寻找能源矿产、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及地下水等方面都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1.1大地电磁测深。它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研究,1980年前后在矿产勘查方面开始应用的。它是以天然交变电磁场作为场源,被动场源电磁测深法。可探测至上地慢,探测的深度较大并不受高阻层的屏蔽,对于良导介质的分辨能力更强,工作成本相对较低,野外装备较为轻便、对地震预报、勘探油气、地热田的调查以及对地球的岩石圈深部结构研究等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它对地下低阻层异常的敏感,所以能够在金属矿物勘探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1.2航空及地面甚低频电磁法。这种物探勘查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应用于良导层的断裂破碎及腐蚀带圈定方面,找寻具备较低电阻率的岩脉和矿脉,对含矿构造进行追踪,圈定矿化范围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效果、这种物探方法使用的仪器设备十分轻便,在野外进行观测时方法简单,对资料的处理速度相对较快,但是必须注意对地形、电缆等人文干扰或是异常情况进行识别和改正。由于是将巧kHz、30kH,频率的电磁波作为场源,进而测量陆、空、地下的电磁场空间分布状况,掌握浅层电性局部异常,所以探测深度一般在左右,深度较浅,对于深层地质异常体所发出的有效信息应用此种勘探方法接受到的反映相对较弱,因此,多用于浅覆盖区或者是剖面、扫面工作;

1.3地震层析成像;这种技术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应用于金属矿的勘查工作中,利用X射线理论,将地下结构的物理属性采用地震波数据进行反演,依旧数据信息进行剖析并绘制图像的技术;

1.4瞬变电磁法。它是以电磁感应理论作为勘测的基础,通过对目标物感生出的涡流场形成的二次电磁场变化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将空间形态准确的预测出来,达成探测目的。所以,应用于高导电性的较大矿体寻找方面,效能十分突出;

1.5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它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以主动场源频率域为电磁勘测依据的技术。它的勘探深度可达Zkm以上,通过变频调整到各种探测深度,具备测量深度和进行剖面研究双重功能,刘深层地质构造及隐伏矿的探寻均有显著效果;在测量的时候,可以只通过移动接收机即可进行面积性的测深工作,工作效率大大的提高了,成本也较低;

1.6连续电导率剖面测量系统。此系统是利用人工信号对天然信号进行不足频段的补充,获得分辨率相对较高的电阻,然后成像;

1.7浅层地震技术。人工激发弹性彼在岩石中进行传播,依据传播情况进行地下资质结构、岩性信息的研究分析。

二、叙述综合物探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运用

基本原理:激发地层表面产生振动信号:通过地层进行传播,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面波、体波相关信号。Rayleigh波和Love波属于面波信号;横波和纵波属于体波信号。通过非均匀介质进行传播,面波信号就会发生频散现象。面波信号频散特性规律如下:l)(vR才)曲线变化规律与层速关系:频率产生变化时,vR(面波速度)将会依据勘探深度变化的情况逐渐向该深度层层速度趋近;2)(vR一f)与层厚度之间的关系:厚度产生变化的时候,频散曲线相应的拐点位置会依据厚度变化情况向低频方向移动,即证明:拐点的位置、层厚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处于特定的地层条件下,体波信号会发生明显的反射或是折射的现象产生。地震信号进行传播是通过分层的地层,如果上覆层的波速相较下伏层波速较小,地震信号在进行传播时将会发生明显的折射现象;如果上覆层的彼阻抗比不上下伏层的波阻抗大时,地震信号传播时将发生反射波现象。折射波有两种:初至折射波、对比折射波。因为初至折射波只负责追踪初至区某个界面的折射波,相对容易辨认,识别率较高;对比折射波不仅对初至区进行追踪,对续至区折射波也要进行追踪。折射波相对于薄层的探测能力十分差,同样也不适用地质速度逆转层。

结语

总而言之,现在物探作为高新技术与立体地球科学前缘研究体系的先导和必不可少的手段,应对其理论与方法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各种物探技术的应用都依据了一定的物理前提,地质、地球的物理条件及边界特征都会对勘查的结果有较大的影响、物探技术人员在进行地质勘查工作的时候,应该先对已有的勘查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进行实地的勘测可以选择多种物探的方法,发挥物探技术的先进作用,使各种方法成果互相补充,取长补短,才能提高物探技术的精度和可靠性,达到最佳的勘查效果。

参考文献

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地租理论;资源税;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6日

一、资源税收的理论基础――地租理论

目前,我国实行以资源公有制为主、资源私有制为辅的所有制结构,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由国家代表所有者行使所有权。而资源所有制体现了资源的权属关系,提供了配置资源的产权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资源所有制结构必然会产生国家所有权与个别资本利益的对立,其所有权的经济实现就是通过租金形式来完成的。于是,作为地租表现形式的资源税或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就只能由国家以资源所有者的身份收取,表现为资源使用有偿性。这就是资源税收的理论基础――地租理论。虽然,地租理论是资源税收的基础已经成为一种通识,但关于地租理论本身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

(一)马克思地租理论。认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特有经济表现,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根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地租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基本形式。租种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绝对地租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为原因,以农业中资本有机构成较低为一般条件。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资在等面积的土地上所产生的不同生产力率形成的,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形式。级差地租的形式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是以土地自然肥力或自然生产力的不同为前提;级差地租Ⅱ则是以技术条件或技术生产力不同为基础的。级差地租Ⅰ是土地粗放经营的标志,级差地租Ⅱ则是集约化经营的表现。

(二)萨缪尔森地租理论。缪尔尔森认为,地租是为了使用土地付出的代价;土地供给数量是固定的,因为地租量完全取决于土地需求者之间的竞争。他还认为,可以利用地租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来分配稀缺的资源,而不收取地租会造成缺乏效率的以及不适当的使用方法。地租是土地要素的相应的报酬,其大小取决于生产要素互相依赖的边际生产力。地租决定于供求关系形成的均衡价格。由于供给缺乏弹性,所以需求就成为唯一的决定因素,地租完全取决于土地需求者支付的竞争性价格。地租在更大程度上是土地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后果,而非市场结果的原因。可利用地租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来分配稀缺资源,对稀缺资源征收地租有助于取得资源的一种更有效率的配置。萨缪尔森的理论指出:可用地租来优化配置稀缺的土地资源,强调供求关系决定土地资源的价格。

(三)霍特林租金。1931年著名经济学家哈罗德・霍特林《耗竭性资源经济学》,首先提出了矿产资源耗竭理论,霍特林以“社会价值”来判断开采可耗减资源的合理性。资源边际产出的社会总价值是为了得到该单位产出的社会意愿支付价格,这一价格减去边际开采成本就是社会净价值。其主要结论是霍特林法则,它说明了资源不可再生性对资源价格的影响:即使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资源价格也不等于边际开采成本,两者的差额(社会净价值)是稀缺租金(霍特林租金)。当资源的供给是固定时,随着对资源的需求增长,资源将变得相对稀缺,或者当未来可用资源稀缺时,就会带来资源产品边际成本(即价格)的提高,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得生产者剩余增加。稀缺性租金是一个衡量资源稀缺程度的有效指标,特别是当边际开采成本基本不变时,稀缺租金为正表明未来可用资源所能获得的收益越大,即未来资源越少,资源正在变得稀缺。稀缺性租金作为必须支付给资源所有者的租金一般就表现为矿区使用费、权利金或类似于我国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属于一种绝对地租。

虽然马克思、萨缪尔森和霍林特在地租(租金)的产生方面存在分歧,但都指出了资源所有者可以凭其所有权收取地租(租金)。而萨缪尔森和霍林特更是进一步指出:随着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增加,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显现,地租(租金)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

二、西方发达国家资源税征收的参考意义

在西方发达国家属于绿色生态税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成为各国设置资源税的最主要目标。由于发达国家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环境的恶劣迫使发达国家自1970年开始调整税收政策,资源税由收益型转向绿色生态型。

进入后工业社会,发达国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步入成熟阶段,表现为许多国家普遍征收较高的资源税,如日本和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都对能源产品征收重税。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联邦制国家能源税负担相对较轻。同时,国外资源税的归属情况各异,大部分是中央和地方共享,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有中央独享,给地方以财政补偿,如英国。

不同的资源税政策产生了不同的后果,资源重税政策使日本和欧洲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远远走在了美国前面,2010年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四国的GDP总量大约占全球GDP的35%,消耗的能源仅占全球能源消耗的14%。而同时期美国的GDP大约占全球GDP的26%,消耗的能源大约占全球能源消耗的24%。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资源税率处于绝对的低位,这种低税率的存在,一方面增加了资源企业的利润,特别是一些大型国有资源垄断企业的超额利润,造成社会分配的不公;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资源的节约利用。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国的5倍左右,在金砖国家中,也仅仅比南非稍低。

三、我国资源税改革历程

我国资源税开征于1984年,先后经历1986年和1994年两次大的改革,由此形成现行资源税制。征税范围涵盖原油、天然气、煤炭、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其他非金属矿原矿和盐等7个税目大类。在计征方式上实行从量定额征税的办法,体现了“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原则。2006年取消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税减征30%的优惠政策,恢复全额征收,并且调整了对铁矿石资源税的减征政策,暂按规定税额标准的60%征收。同时,调高了岩金矿资源税税额标准,统一了全国钒矿石资源税的适用税额标准。2007年2月,又上调了全国主焦煤资源税的计征标准,并对盐资源税税收政策进行了调整。2007年8月,又大幅上调铅锌矿石、铜矿石和钨矿石的资源税。

2010年6月,我国率先在新疆进行资源税费改革,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税率为5%。同年12月,推广到西部12个省、区、市。2011年4月,财政部下发通知,决定从4月1日起大幅上调稀土矿原矿的资源税标准。2011年10月10日,新资源税暂行条例公布,国务院正式《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的决定》,修订后的条例于2011年11月1日执行。2012年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调整锡矿石等资源税适用税率标准的通知》,全面上调铁矿、锡矿、钼矿、菱镁矿、滑石和硼矿六种矿产资源的适用税率标准。其同时把煤炭确定为下一步资源税改革的重点。

四、目前我国资源税存在的问题

第一,覆盖面窄。目前,我国仅对7种矿产品征收资源税,而俄罗斯、法国、瑞典等国将土地、森林、草原、滩涂、海洋和淡水等自然资源也列入资源税征收范围。我国廉价的土地矿产资源已然成了少数垄断集团的大餐,由此引发行业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第二,税率偏低,约束效力边际递减。目前,资源税从量计征的最大弊端在于缺乏对开采企业进行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约束,甚至在客观上助长了矿业企业“吃肥丢瘦、采厚弃薄”的开采行为。

第三,税制留有改进空间。在资源税从量计征、税收收入归属地方政府财政的制度背景下,资源地政府对于财政增收和单一的GDP考核制度的追逐,助长了对资源滥采浪费的默许,缺乏在资源及环境保护过程中对资源地政府行为的正向激励。

从各国资源税的发展演变来看,各国对矿业部门征收的税负高低与矿产资源的租金高低相关联。在矿产资源价格上涨之时,政府相应增税,以分享资源价格上涨所带来的租金收益。在资源价格疲软之时,则通过调低税率等激励措施减轻企业税负,促进矿业发展。因此,构建一个与市场密切相连、可以迅速进行动态调整的资源税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资源税改革的意义

第一,资源税的调整为结构性减税创造了条件。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运行的下行阶段,经济增速放缓,正在推进结构性减税。而在进行结构性减税的同时,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十分必要。目前,我国各种资源价格体系是扭曲的,大多数资源的开采都能获得超额利润,需要进一步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在这个过程中,税收要发挥主要作用。因此,结构性减税和扩大资源税覆盖范围,包括提高一部分资源税的税率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资源税改革将提高一些资源的税率,避免结构性减税给财政收入造成太大影响。

第二,资源税改革可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改革提高了资源税税收水平,使得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在利用资源时就会考虑到其稀缺性和有偿性,进而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合理、有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第三,资源税从价计征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假如国际油价像稳定在每桶80美元至90美元之间,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油气资源税收入将从现在的每年约60亿元左右提高到300亿元以上。以新疆为例,2010年上半年,新疆油气资源税收入只有3.71亿元;而实施改革后的下半年,油气资源税收入猛增到21.64亿元。由于发展地方经济与环境、资源保护等任务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大规模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方政府与中央博弈的冲动。

资源税实质是资源所有权的让渡,是国家凭其资源所有权收取地租(租金)的表现形式。马克思、萨缪尔森和霍特林等人的地租(租金)理论,为我国的资源税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源税制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也给我国的资源税改革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本。

主要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第十七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