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角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角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角的关系

初中数学角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初中数学;化归思想;应用分析

一、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1.化归思想方法体现的结构性

初级中学数学分为代数和几何,我们将这两部分内容教材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可以将蕴含在其中的较为零散的化归思想提炼,得到有序的知识结构网络。

代数部分分为数的运算、式的运算和方程三部分,数的运算部分,利用化归思想在小学加法基础上使加、减法统一得到代数和的概念;利用化归思想在乘法的基础上使乘法、除法得到统一;利用化归思想引入绝对值将有理数化为算术数的运算。式的运算部分,利用化归思想用字母代替数,根号中含字母的无理式、根号中不含字母的有理式和分母中不含字母的整式均可通过已学知识掌握。而方程的运算部分,等号连结代数式得到方程,不等号连结代数式得到不等式,利用化归思想方法将其化为式的运算,从而得到整式方程、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利用化归思想可对整个初中代数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关系,更好地掌握代数知识。

2.化归思想方法体现的条理性

初级中学数学教材中充分体现了化归思想的条理性。例如,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中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上引入了负数,开始进行有理数的运算。第二章在第一章的基础上利用字母表示数引入了代数式。此后,学习5x、-3a2b等数与字母的乘积的单项式,ab+3mn等单项式的和――多项式。只有学生明白字母代表数及代数式的意义后才能进行整式的学习。随后学习分式,而分式的运算思路正是通过化归思想把分式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这样一环接一环的条理性在教材中还有很多,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整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归思想。

3.化归思想方法体现的层次性

初中数学教材的安排体现了化归思想方法的层次性。教材的最基础内容包括有理数、代数式、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和一元一次方程。平面图形首先是三角形的学习,随后学习了图形的旋转、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正是对三角形的进一步拓展。式的运算中,先是学习了整式,后又学习了分式,分式正是对整式的进一步深化。随后又学习了代数和几何的结合――函数,学习了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这正是对函数的进一步延伸。可见,化归思想方法蕴藏在教材中,我们应该充分领会教材中的化归思想,做到深入浅出,引领学生由简到繁领悟、掌握化归思想。

二、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化归思想方法的教学

我们许多教师认为学生会做题就可以了,没有特别注重数学思想的教授和讲解,只是教授学生具体的做题方法和步骤,这种做法影响了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认知和理解,不利于学生长远的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思维是一种不同于其他思维的抽象性思维,教师无法用直观的图形将其表示出来,因此,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对数学思想的忽视,也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小学数学由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因而教材的安排和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停留在较为低级的阶段,而初中数学由于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而教材中初步安排了一些数学思想的教授,特别是此阶段化归思想具有一定的基础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特点设计好课程,把原有知识和现有新知识联系起来,这是一个长远、连续的规划,要求教师从整体把握教材。

2.精心设计训练,提高化归能力

教师不但要从思想上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更要从行动中注重数学思想的训练。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掌握离不开习题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习题,使学生在练习题的训练过程中,培育、掌握化归思想方法。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典型例题,让学生运用化归思想解题,这对提升学生的化归能力和创新思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利用动态思维,深化对化归思想的认识

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多元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指导学生根据问题本身,利用动态思维,思考问题的本质,指导学生整理化归过程,深化对化归思想的认识。

比如,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先证明圆心在圆周角一条边上的这种特殊情况,对于圆心在圆周角内部和外部的一般情况都是转化成圆心在圆周角一条边上的特殊情况来证明。

已知:在圆O中,弧BC所对的圆周角是∠BAC,圆心角是∠B0C,求证:∠BAC= 1-2∠B0C.

分析圆周角∠BAC与圆心0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1)圆心0在∠BAC的一条边AB(或AC)上,

(2)圆心O在∠BAC的内部,

(3)圆心0在∠BAC 的外部,

在第一种位置关系中,圆心角∠BOC恰为∠AOC的外角, ∠BOC =∠CAO +∠ACO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而∠OAC是等腰三角形(OA=OC=半径),即∠CAO =∠ACO,推出∠BOC =2∠CAO,也即∠BAC= 1-2∠B0C.这种情况很容易得到结论;在第二、三两种位置关系中,我们均可作出过点A的直径AD,将问题转化为第一种情况,证得结论。

以上的例题我们可以看出利用化归思想解题时,具体方法不一定相同,但可以在待解决的问题和已解问题之间架起一个联系的桥梁,这就是我们反思的关键。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要不断地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4.注重化归思想与其它数学思想的结合

数学思想方法是相互依存的,化归思想作为众多数学思想中的一种需要其他数学思想方法的配合。例如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将数与形相互转化,平面直角坐标系充分体现了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我们以下题为例,说明化归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的结合。

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8,0)、B(0,6)、C(0,-2),连结AB,过C作直线l与AB交于P,与OA交于E,且OE∶OC=4∶5,求PAC的面积。

解:由C(0,-2)得OC=2

OE∶OC=4∶5

OC= 8-5 ,E(8-5,0)

设过A、B两点的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则可得知

y=- 3-4 x+6

同理可求直线l的解析式为 y= 5-4 x-2

由AB直线和l直线可得P(4,3)

由此可求得AE= 32-5

SPAC= S PEA + SECA =1-2×32-5×3 +1-2× 32-5×2=16

学生掌握的数学思想越多,对数学问题的认识越深刻,解决数学问题的速度越快,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运用新课标理念,认识化归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通过对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的分析,系统巧妙地探究化归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角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有效教学 培养学习习惯

初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一直是初中教学中探索的重要课题。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授之以"渔",而非简单地给予"鱼"。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实施课堂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在初中数学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就很值得我们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学"。

学习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最终的动力来源于对学习本身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结合教材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进取和求知欲。注意编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例如讲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讲一讲古希腊数学家刁番都的故事。讲距形时,自制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有一个直角的平行四边形。通过演示观察,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争议、探索:在四边边长不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在变动中成为一个怎样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发生了变化?(角),什么没有变化?(边)。矩形的定义是什么?它是什么四边形的特殊的一种?除具有什么图形性质外,还具有怎样的特殊性质?一连串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讲两圆的位置关系时,利用直观教具,用运动的方式,让学生看到两圆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的变化过程。从而归纳出两圆之间的五种位置关系,增强了直观性。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活动素材,设计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创设一些与学生实践紧密相联的情境,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参与数学学习,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多样的教学手段,亲切的教学态度、有越的数学活动,以及适当的游戏,巧妙的设疑,形象的教学语言,开放式的问题,良好的学习氛围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习的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参与,培养听、说、思、做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学会"。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和积极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乐于倾听他人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与同伴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1、在合作中学习,学会倾听。

说到听,老师们往往想到的是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不开小差这一基本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能专心听老师讲课,而且要学会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以便顺利地合作与交流。实践中,教师都希望学生养成这种习惯,但学生性格多样,自控能力较差,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成为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教师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在合作中学,从而克服"开小差"等不良现象,代之于专心听讲,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交流中排疑,学会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实现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措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方面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与结果,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在情感与态度方面要求学生:"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念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纠正。""说"既包括通常所指的说题意,说计算过程和解题思路,也包括愿意谈论一些数学话题,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小组和班级的交流等。对于"说"的培养,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利用奖励,激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给予同等的关注,对于不怎么积极发言的同学能够跃跃欲试,即使他们回答不够理想,教师仍然对他们大力表扬、鼓励和提倡。

3、在质疑中增知,学会思考。

培养学生"思"的习惯主要包括:一是积极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设置问题与问题情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空间。二是大胆质疑地习惯。创新的火花往往在"求异思维"中产生,学生仅仅充当听众,对问题的思考、解决没有个性,就谈不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提出疑问,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去解决疑问,从而实现新知的意义建构。三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反馈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对好的办法要及时肯定。

4、在实践中创新,学会操作。

用一种亲身体验的数学学习方式有效回避那种"灌输式"数学学习的"做数学"理念,要求将学习对象做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对象,通过自己(独立地或是伙伴合作的)探索性的活动,包括操作实验、合作探究、预测假设、共享交流、尝试修正等系列主体性的活动,来主动构建数学知识。"做"并不是指单纯做数学练习,而是指一系列主体性活动,它强调数学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实践活动;强调数学学习的探究性与体验性;强调数学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等。因而,培养学生"做"的习惯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的习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终归要落到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观察、判断、推理、归纳、实践,才能真正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领悟。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其次,培养学生主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习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实现与同伴的合作交流。

三、经历过程,获取探究新知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会学"。

初中数学角的关系范文3

【关 键 词】:初中数学 信息技术 有机整合

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信息技术的深人应用,催化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本文结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的必要性、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整合的定位和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教育部提出了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自觉地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

1.信息技术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多年来数学教学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对观察、实验、想象、猜测等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解题技巧的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心活动、情感体验和合作交流;重视对结果的应用而忽视对过程的探究。教师经常代替学生思维,结果本来生动、机智、充满创造力的整个数学思维过程不见了,导致学生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纯粹的理论和枯燥的运算和证明,没有多少实际用处。现在,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利用“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和其他工具软件,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过去被动接收“现成”的数学知识,而现在可以象“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例如:学习用一个平面从不同方位截正方体产生的截面的形状,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等实物情景活动来比划讲解,结果大部分同学还是一知半解。如果说对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情形,学生还能理解的话,那么对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形学生就很难想象了。现在利用“Z十Z”智能教育平台,一切都迎刃而解。通过演示,学生能真切感受截割的过程。如果人手一机的话,学生就可以亲自动手,改变平面的位置,从不同的方位感受截面的形状了。又如利用“Z+Z"进行"24点游戏”,在游戏中,计算机自动出示4张牌,你可以通过鼠标拖动各张牌并添加和括号进行运算,计算机除了给你作出评判外,还会告诉你所有的解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训练的效果。再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起来都有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这无疑大大地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的欲望。

2.动态图象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人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Z+Z”智能教学平台里,对各种正多面体直接用鼠标一点便可以画出来,你还可以进行操作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平移、旋转、缩放、分割、取截面、表面展开以及把空间的多边形放到平面上看等,这些操作用实物是难以进行的。同时,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生动、直观、形象,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学世界。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或高的延长线、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是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里,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这实验,除了教师演示之外,学生也可自己动手,亲手经历,大大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3.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上数学课总是离不了要画图,这些作图中有部分是机械的、重复的,有些还相当繁复,并且有时作图本身对达到该节课的教学目标的意义并不大。如画各种立体图形(球、圆柱、圆锥、棱柱、长方体、正方体等)和一些平面图形,若利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一个菜单命令就成了。再如制作七巧板,然后利用七巧板移动变换后拼各种美丽的图案,以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剪七巧板,然后粘贴,现在利用“Z十Z”制作起来就十分方便。又如:“图形的平移”,先告诉计算机平移方向及平移距离(一个向量即可),再选中平移对象即可完成平移,既简单、明了,又直观、形象。用计算机代替老师、学生做这些工作,既彻底减轻了负担,让教师、学生把精力和注意力用到更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节中去,同时也有助于师生更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三、整合的定位

1.要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密性、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并大量使用形式化、符号化的语言。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领悟成为数学教学的特殊要求。因此,整合必须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不能把数学搞成电脑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在每个学期初,我们以备课组为单位召开研讨会,把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筛选,确定哪些教学单元或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电化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开展“数学实验”,把概念教学情景化、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探究化,然后具体分工,谁负责哪部分内容,组织教学资源(上网查找、自制课件等),哪些工作可以交给学生去完成等。教学时,老师把各自组织的课件或教学资源存放到校园网上供全体数学老师参考、使用。整合中,我们关心的不是信息技术,而是课程本身。

2.应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

整合应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工具。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数学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个课件,一节课热闹下来,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建构一个学生乐学的情境为原则,因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在所开展的整合研究中,我们反对一节课一个课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只考虑教师的方便,什么课都搞成电脑演示,那么将会适得其反。使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是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3.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整合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用句通俗的话来说:“麦当劳来了,大米饭还要吃”一讲到整合,我们老师就以为每节课都要用电脑来教和学,其实整合后的教学活动不应理解为全堂上机或多媒体演示,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应忽视阅读、计算和证明。同时,学生的活动不应是自由活动。“一节课过去了,学生敲了半天计算机,却收获不大。”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通过计算机。要讲究实效。整合,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各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我们开展的整合研究中,在学期初就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对一些用传统方式来教,效果一样或更好的,我们一定用传统方式来教。例如有理数的运算、方程和方程组的求解等,用传统教学一样奏效;但方程与函数的关系以及许多几何问题等,则采用多媒体技术来教,直观、形象,能展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其效果与传统教学很相比难同日而语。

4.应不过多加重教师的负担为原则

整合能否成功,关键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自觉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不可否认,运用信息技术加重了教师的许多负担,但如果付出与收获的比值不能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那么就会严重挫伤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使得整合成为一句空话,这就是有些地方整合热闹了一阵之后又沉寂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在开展整合时,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主要策略是:充分利用几何画板和“Z+Z”智能教学平台等数学教学软件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尽量即插即用、即时互动,尽量不做大型的、整节课播放的课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拿来、修改、整理;科组资源做到共享,各教师所用过的、整理过的教学资源都存放在校园网上,供大家选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一些资源的搜集工作交给部分学生去做,既帮助了老师,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等。这样,我们的整合实验进程比较顺利,大部分教师尝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甜头,积极投人到整合的实践工作中。

四、整合中常见的课型

根据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功能,我们认为整合常见的课型包括:演示型、实验型和网络型。

1.演示型课。它在整合的初级阶段被广泛地采用,主要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图、文、声、动画的演示,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以多媒体的形式解决教学难点,使知识的再发现过程符合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在教《丰富的图形世界》时,我就做了一个演示课件,从网上和一些教学光盘搜寻到许多精彩、漂亮的图案让学生欣赏:有卡通、建筑、商标、道路、风景名胜;有体育器材、球类、服装、家庭用品;还有七巧板、几何体、优美的数学曲线等,琳琅满目,把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给点燃了起来。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设计展翅飞翔的蝴蝶动画,让静止的图形“动”起来,形象生动,学生较容易理解轴对称图形这一个概念。

2.实验型课。它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进行数学实验,亲身体验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数学软件“几何画板”和“Z+Z教育平台”的深人开发和广泛使用,使这种课型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例如:在学习《探索勾股定理》时,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直角三角形,通过度量各边长度的平方值并进行比较,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产生很感性的认识;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从而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这种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的教学效果远比传统教学来得高效,很受学生的欢迎。又如:在讲《可能性》一章做“转盘游戏”时,学生一般制作的转盘做得比较粗糙,转动不灵活,这样就影响了游戏的公平性,而且我们有时候可能需要转动50次、100次、甚至更多,才能估计出结果,这样会带来很多不便。但是使用“Z十Z”智能教育平台,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在"Z+Z”智能教育平台,每个学生都可以用它制作一个转盘,模拟转盘的转动,并随机停止,在编辑框中显示转盘转动的次数,当电脑完成这些操作时,它会将在不同区域内的数据统计成表格,让学生真实感受转盘游戏的真实性,体验“做数学”的乐趣。

3.网络型课。它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而逐渐深人到中学教学领域,是以资源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它体现教师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教师运用网络课件和专题网站等资源进行情境创设和提供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丰富资源的优势和网络的交互特性,进行以任务驱动的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和数字化学习环境,成为学生学习的协作工具和研发探究工具。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某一专题将相关教学资源整合、归纳并做成专题网页。教师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利用资源自主探究并解决问题。这样既集中利用了网络所提供的学习环境的资源优势,又有效规避了学生在网络资源的海洋里胡冲乱撞,避免课堂失控和低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网络型课例特别适合进行专题学习和专题复习以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初中数学角的关系范文4

一、唱好课前准备曲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上课铃一响,学生走到课桌前坐下,才发现当堂课的课本忘拿了,急忙到书包中去找,课桌上还是一片狼藉,文具盒、簿本都凌乱地堆在一起……待到整理完毕,一堂课最重要的心理调适期已经过了,等于是士兵还未装备齐全就已经开战一样,自然会严重影响课堂效率。针对这一课堂常规的“盲区”,我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备习惯,即上课前做到:簿本摆放整齐,书本在上,簿本在下,文具盒横放一侧。文具盒下面放随练本,随练本上放一支笔、一把尺、一块橡皮。这样有序地摆放避免学生上课时忙乱地寻找学习用品,避免了打开铅笔盒时那一片的哗啦声以及铅笔盒不慎掉到地上时那令人心惊的声音,学生课堂上无论是翻书还是做练习,都能做到又静又快,从而为一节高效的课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课内新秩序

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包括听、看、想、说、审、检,善于四考问题的习惯,合作性学习习惯等等。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蕴含着教育的成效,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只是“一张皮”,多维教育目标的完成,就是一句空话。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管理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通过科学的引导帮助学生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提高课堂管理效率,而且一旦学生通过自我评价,适应了这些规则后,会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积极的教学效益。

(一)“认真听”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初中自我约束能力差,对外界各种反应比较敏感,注意缺乏长久性,实践告诉我们,要使初中学生有较持久的注意力,除了教师认真设计好教案,上好课,吸引住学生外,还必须从平时的点滴训练抓起。1、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学生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的问题。我们可以开导学生,告之善听者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要养成善听,倾听的好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方法:(1)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什么。(2)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3)想想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2、指导学生倾听的姿势。手势或身体动作是最能反映一位学生是否在倾听。课堂上我们的老师对学生听的姿势给予认真指导。如: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看着书上或老师出示的教具,不看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至,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以后,课堂效率就能大大增加。

(二)“善于想”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想”的学习习惯,包含着学生“肯想”和“会想”两层意思,根据教育学原理,课堂上既要给学生想的机会,又要留给学生想的余地,还要教给他们想的办法,教学时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对学生未成熟的意见不过早地干涉和暗示,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尽可能做到不把学生的思维框在一个小圈子里,让学生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坑里跳,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禁锢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提问,并号召全班学生向经常提问题的学生学习,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好。教给学生会提问题的途径:(1)从知识的起源“怎么样”、“为什么”及知识的归纳或分类上寻找问题;(2)从“新”“旧”知识认知结构矛盾交接处来提出问题;(3)从多角度思维处提出问题,如“还可以怎么想”、“假设……又怎样”等。

(三)“敢于讲”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们“敢于讲”的习惯,作为课堂练习的基本要求,我们反复训练学生使用普通话大胆发言,要求他们声音要响亮,口齿要清楚,要求学生想好了就举手,讲话要完整。训练学生大胆发言,对于读的正确、响亮的,当场给予肯定和赞许,对于读的或讲的不准确或有明显错误的同学,从不轻易批评或指责,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而是耐心开导,循循善诱,让他们重讲一遍,讲的好一点。经过长时间这样的训练,学生慢慢地养成了敢说敢讲的好习惯。批改作业时,我们把中下生叫来面批,让他们讲讲想的过程,培养他们“敢讲”的习惯,发现进步,当众给予表扬或鼓励。对学有所长的学生,则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如果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则设疑。这样经常训练,学生就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质疑到会质疑,调动了全体学生敢讲的积极性。

(四)“合作”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合作与竞争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两大主题,由此可见,合作学习的习惯正是初中生发展性学习习惯重要组成部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其基本理念中也已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初中的合作学习指课堂合作讨论,交流解题思路,课外合作收集生活中数学、身边数学的信息,研讨处理信息方法,引起思维碰撞,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态度,推动其兴致勃勃的去学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自主解决问题。为此课堂上我们按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身高等情况搭配成组,推选好小组长,作好具体分工,老师在合作前明确任务、要求,这样,有利于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去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促进相互启发及帮带形成。

三、营造课外 “磁力场”

初中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不仅仅在课堂,家庭、甚至社会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因此,我们与家长充分沟通,与家长达成共识,取得家长的配合。以家长的行为为“磁力”。以学生“预习和

初中数学角的关系范文5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有教师的、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设施等方面。如何让高效课堂真正发挥作用,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个人认为,搞好课堂教学,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辩证关系。

一、教法与学法,突出学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并不完全依靠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而应该以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化程度来测量。

数学教育要从“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中转变到“以激励学生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上来。这个“转变”实质就是数学教学要突出学法的中心地位。

教学固然重要,学法更要突出,这是今年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我们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出符合学生特征的教学过程,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才能培养出既具有一定数学知识、技能、,又能初步掌握方法的人,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例如,分式的数学,教师可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讲本章的开张白,主要讲述学术:①从分数到分式,概念的类比;②比分数的性质及运算到分式的性质及运算,是类比的深化与运用,并且要求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中,都注意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本章就是分数性质与运算及因式分解知识的发展与组合而成的。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便会收到较好地掌握知识的效果。

二、结论与过程中,突出过程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不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

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是数学家通过劳动的结果,而他们得到劳动的结果的过程不可能在教科书中完全反映出来,怎么办?只有教师选择恰当的方法,重现结论的过程,使学生理清知识的渊源,领会知识的内容,学会探索问题,提高思想素质。如:多边形内角和公式180×(n-2)的教学。笔者从三角形、四、五、六、七、八边形具体要求,引发学生需要建立新知识的欲望,再观察这些多边形求内角和的方法,运用猜测、归纳出公式。这样做,公式为何要建立,如何建立等都淋漓尽致地反映在教学过程中。

三、知识与能力中,突出能力培养

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寓于知识教学中,关键是教师怎么做。张奠宙教授说:“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将逻辑演绎编写的教材还原成生动活泼的思维创造活动。”显然,教师的功夫应花在“还原”上。因此,我们在备课中,要重视知识,更要重视知识中如何体现能力的设计。教学中,要围绕不同层次学生的活动来调整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充分发展。

例如,分式教学,就要培养学生类比、综合的数学思维能力,并运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教师只有抓住“数”与“式”类比,充分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板块结构,通过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直线式地把分式推至新课的终点,这就是知识同能力的结合。

四、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不能忽视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不仅是数学课的任务之一,更要素质教育的要求,运用数学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不能停留在几个中国古代数学史领先于外国多少年上,应该结合我国的实情,如人口、土地、环境、资源、市场经济等方面的问题编拟习题,是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初中数学角的关系范文6

一、初中和高中在数学教学衔接上存在问题的原因

1.学生的学习观念转换不及时

对于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暑假,而且在暑假期间他们一点没有接触高中的数学。开学的时候他们的心思还没有很好地转变,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不好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转变不及时。对于初中生来说,数学的学习是很简单的,而且大部分都是一些数学公式,只要把这些公式背过以后再做一些练习就能够掌握了。进入到高中以后,数学的学习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它要求学生去真正地思考一些问题,强调的是自己主动学习多思考,多去探究。很多学生都适应不了这样的学习方式,所以他们的数学成绩很差。

2.初中和高中的数学教学内容连接不上

我们大家都知道,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一点点去学习,上下要有联系然后才能够去更好地掌握有难度的知识。但是,在我国的初中和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却忽略了这一问题。初中的数学相对于小学的数学在难度上是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内容上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与高中数学之间的联系很少。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初中的数学内容很熟悉,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接触这种有难度的知识很困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生都会不知道如何去学习高中的数学,就会出现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有一种恐惧感,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也就使学生的数学成绩得不到提高。

3.老师在教学方式上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每一个老师都有着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学生要多去适应老师而不是让老师来适应自己。但是总体来说,教学方式的不同主要在于授课方式的不同。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老师总是习惯去花很多的时间去给学生讲课,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就会去告诉学生什么地方重要,什么地方不重要,课下时要求学生多去练习也就能够掌握这些知识。但是进入高中以后就有了很多的不同,高中的数学不仅要靠老师来讲解,它更多的是要靠学生自己去学习。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不再像初中那样完全给学生灌输式的讲课,而是让学生思考式地授课,而课下还需要自己去研究。高中的时间很紧迫,老师的讲课速度也是非常快的,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很多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讲课速度。

二、怎样解决初中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1.初中的数学学习中要去涉及一些高中的知识

在初中的学习结束以后,学生就进入到高中紧张的学习之中,因此,初中和高中之间的联系是很密切的。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它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适当地去加入一些高中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在解决问题上也多了一些方法和角度去思考。往长远的说,这样学生在初中就可以提前了解高中的学习,对高中的数学难度也会有一个认识。在进入到高中以后,学习数学也就会变得简单了。

2.初中老师要适当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初中的学习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所以学生的学习任务也就没有太重,学习在时间利用方面还是可以自己支配的。但是,学生进入到高中以后,学习任务就会变得艰巨,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会被安排得很满。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学生就要对自己有一个很高的要求,一定要去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高中的数学学习和初中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不仅在知识难度上边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有很大的不同。进入高中以后,学生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心态,去更快适应高中的学习,提高自学能力。这样在高中的数学学习中,就能够很好地去适应。

3.老师要和学生要多去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