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如何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范文1

个人研修计划模板

个人研修计划

姓名

教龄

学校

任教学科年级

6

此次培训过程中您想要解决的一个重难点问题

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可以轻松地上课,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我也能很好地把握课堂,准确把握每课重难点知识,在课堂做到有主有次。

计划在教学实践中上的一节课的名称

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研修目标

1、掌握轻松的教学方法很好地把握课堂2、可以把握每课的重点,很好的解决

研修主题

如何板书并提高教学能力,会上课,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的轻松,正确把握每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快速很好地接受,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学到知识,不要让他们感到上完课头脑一片混乱。

实施步骤

1、网上学习该知识,了解教学方法2、看优质课,看专家如何上课,体会其教学步骤,方法。3、把所学到的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实践中4、在课堂中发现问题,想办法寻找适合自己学生教学方法。5、在课堂中反复长时间的实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到自己的一套得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最后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音乐专业水平。

如何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范文2

一、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难点一般包含两种形态,即静态教学重难点和动态教学重难点。静态教学重难点主要是指教学参考书所规定的内容,侧重于从学科知识体系角度来确定,突出重难点在本章节知识体系框架中的重要性。而动态重难点主要是根据学生实际确定的教学内容,它因班而异,因人而异。

如何快速有效地定位重难点呢?对于常规教学而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吃透新课标,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与具体的教材内容整合起来,科学定位每节课的静态重难点。

从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来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的:(1)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基础或者相关知识经验、基础很薄弱;(2)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错误的;(3)没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灵活地进行思维视角的转化(如从宏观到微观);(4)对于内容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的内容掌握不到位等。

??? 从哲学角度讲,难与易因人而异,同时,受到时空等多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形成的重点、难点又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难与易不是固定不变的,因而又具有可转化性的特点。为此,教师需经常更新重难点知识库。

??? 二、重难点的有效突破

??? 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众多,笔者在教学和参与“一课两讲”教研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和对比,归纳了几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 1.精心设计板书,揭示逻辑关系,凸显重难点

??? 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多,授课时间短,学生课余时间少等实际情况,教师必须充分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在广泛运用多媒体的今天,课堂板书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板书不仅有认知作用,能帮助他们把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还能以其直观性,通过知识的再现促进其理解。

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按照知识发生发展的轨迹,借助直线、箭头等符号确定行进路线,排列知识要点,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勾勒知识的来龙去脉,准确揭示教材间的外显和内隐逻辑联系,巧妙推理。板书的文字不要求多,但要显示纲目之间的从属、包容、并列、因果、递进等关系;显示教师科学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多层次、广角度地把握知识信息。这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经济生活》第十课板书为例(见下图),学生通过看板书能明确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加深他们对教材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

2.补充相关知识,走出思维盲区,化解重难点

古语有云:“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对于一些结论性难点,可引用一些典型的事实材料,并以材料为依据进行分析,从而化解难点。在整个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及时补充,巧设实例。尤其是在教学《经济生活》与《哲学生活》时,这一点更显重要。通过举实例,以达到化未知为有知,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化繁难为平易,增强教学的通俗性;化枯燥为生动,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讲解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时,我们一般形容它们就像“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手拉手,向前走。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如何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除了补充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外,还补充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汇率政策以及经常听到的热钱、基尼系数等。

3.保证教学时间,提升思维能力,理解重难点

对于一些理论性强、较抽象的概念,为了使学生深入掌握,教师不要吝惜课堂时间,要化整为零,把大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知识点,化难为易,小坡度地层层递进,给学生提升思维的机会和时间。

例如,在讲解“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一难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景:

要求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思考1】这里的“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什么?【思考2】这里生产一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思考3】B与D各生产一匹布,哪个的价值量大?为什么?【思考4】有人说,既然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个别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来说,就不是很重要了。你是怎么认为的?【思考5】那么上述事例中谁能赢利?【思考6】缩短个别劳动时间的途径是什么?通过这种梯度设问,有效地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突破重难点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学情,适度调整教学进度,重点难点放慢速度,简单的知识点可快速带过,力求让学生将知识内化;同时,可精心准备一些练习,在课堂进行限时训练,及时反馈讲评,以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如何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范文3

关键词:高中政治;有效突破;重难点

所谓重点,是指教材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所谓教学难点,是指教材中学生不易掌握或思想上不易接受的部分。教学重难点一般包含两种形态,即静态教学重难点和动态教学重难点。静态教学重难点主要是指教学参考书所规定的内容,侧重于从学科知识体系角度来确定,突出重难点在本章节知识体系框架中的重要性。而动态重难点主要是根据学生实际确定的教学内容,它因班而异,因人而异。

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众多,笔者在教学和参与“一课两讲”教研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和对比,归纳了几条行之有效的方法,现拙述于下,意在与同行分享、交流、探讨。

一、精心设计板书,揭示逻辑关系,凸显重难点

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多,授课时间短,学生课余时间少等实际情况,教师必须充分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在广泛运用多媒体的今天,课堂板书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板书不仅有认知作用,能帮助他们把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还能以其直观性,通过知识的再现促进其理解。

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按照知识发生发展的轨迹,借助直线、箭头等符号确定行进路线,排列知识要点,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勾勒知识的来龙去脉,准确揭示教材间的外显和内隐逻辑联系,巧妙推理。板书的文字不要求多,但要显示纲目之间的从属、包容、并列、因果、递进等关系;显示教师科学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多层次、广角度地把握知识信息。这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补充相关知识,走出思维盲区,化解重难点

古语有云:“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对于一些结论性难点,可引用一些典型的事实材料,并以材料为依据进行分析,从而化解难点。在整个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及时补充,巧设实例。尤其是在教学《经济生活》与《哲学生活》时,这一点更显重要。通过举实例,以达到化未知为有知,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化繁难为平易,增强教学的通俗性;化枯燥为生动,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讲解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时,我们一般形容它们就像“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手拉手,向前走。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如何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除了补充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外,还补充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汇率政策以及经常听到的热钱、基尼系数等。

三、保证教学时间,提升思维能力,理解重难点

对于一些理论性强、较抽象的概念,为了使学生深入掌握,教师不要吝惜课堂时间,要化整为零,把大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知识点,化难为易,小坡度地层层递进,给学生提升思维的机会和时间。

例如,在讲解“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一难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景:

要求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思考1】这里的“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什么?【思考2】这里生产一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思考3】B与D各生产一匹布,哪个的价值量大?为什么?【思考4】有人说,既然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个别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来说,就不是很重要了。你是怎么认为的?【思考5】那么上述事例中谁能赢利?【思考6】缩短个别劳动时间的途径是什么?通过这种梯度设问,有效地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突破重难点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学情,适度调整教学进度,重点难点放慢速度,简单的知识点可快速带过,力求让学生将知识内化;同时,可精心准备一些练习,在课堂进行限时训练,及时反馈讲评,以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四、大胆整合知识,调整呈现方式,理顺重难点

专家在编写教材时,考虑更多的是知识体系的严谨、完整,他们并没有太多思考学生的实际情况。故此,在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风格,大胆地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整合教学内容。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价值量、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突破?笔者通过参与“一课两讲”的教研活动,更加印证了调整教学顺序,研究知识呈现方式的必要性。

两位教师在对这一难点进行突破时,尽管所选择的情景相似,但因呈现的顺序不同(一个是推理式呈现知识,另一位是结论式呈现知识),授课的结果――学生掌握的情况相差较大。其中授课效率高的一位教师的知识呈现方式还是值得借鉴的。通过情景设计,推导出“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第二个情景:

第一步:介绍价值总量的概念:价值总量就是某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

的价值量的总和,价值总量=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

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填写表格空缺部分,并让学生根据图表的数据推导出五种关系:

笔者在课后与师生交流,得到一个共识:这种推理式呈现比起结论式呈现方式,更能满足学生探索新知识的需要,同时也更容易使学生掌握知识。

五、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思维习惯,把握重难点

思想政治课属于逻辑性强的学科,可以分为隐形的生活逻辑和显性的理论体系。同时必须看到:教学难点是动态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如果对上一节课的难点没有理解,就可能阻碍他下一节课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把课与课的知识脉络构建起来,形成知识体系。“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众多的知识内容,快速内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范文4

针对如何提高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效率,笔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以下几点做法,并在阐述中结合实际的教学例子,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创造和谐生动的数学学习氛围,设计有利于数学学习效率的教学环节和目标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1.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情感教学

优秀的数学教师总能够想方设法地使学生在有效地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而自己也得以出色的完成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要做到在这一点,必得在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提倡的情感教学,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多体贴和关怀学生,爱护并保护他们不受伤害。新课程改革也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完美统一。因此,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是双向的,不仅包括老师教的效率,更要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学中民主、平等、友爱、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容易让学生得到温暖、尊重和自信,这是提高学生兴趣,不厌学,乐学,好学的必要前提。针对学生对讲授知识的接受情况以及学生在解决较难数学问题出现的的多变情绪,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针对长期心情压抑的差生,教师更要耐心地启发,细心地教导,使其得到尊重、友爱、宽容和尊严。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的特征,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关爱和体贴,创造更多有利于差生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获得自信和成功的满足。这样便激发了他们热爱数学,努力学习数学学的兴趣,再加上学生自身的刻苦奋斗,数学成绩便大幅度提升。当教师将课堂教学的情感教学落实到了每一位学生,教学效率便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确保教学效率的提高。

2.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统一,合理恰当的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学法的有效开展和完成。每一节课都会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果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不仅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一头雾水,更不用说学习效率了。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的变化,教学对象的不同以及教学设备的多变,灵活选择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丰富多样,也让教师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比如新授课,讲授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绝佳途径。而在几何课的讲授中,就要还时常妥当运用演示法等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几何模型的展示,或者教师一步步演示推理几何结论,都可以让学生受益匪浅。教师应学会随机应变,在教学课堂中,根据讲授内容的差异,组织学生进行不同的课堂讨论,思考练习、归纳总结等,这些方式活跃了课堂氛围,也能让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渐提高自己的观察,探索,动手操作,发展其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一节课上完全可以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只要能在确保教学效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和创新能力,都应该纳入到好的教学方法行列。在未来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的教学方法依然是众多教师竞相追逐的宠物,其对数学教学的发展的作用不可估量。

3.抓住重难点,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

重难点突出的教学目标,同样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确保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是提高教师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个重要的标杆,教师要把握好这个标杆,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并帮助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重点,找出难点,化解难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教师在讲课时,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用醒目的笔触在黑板上标注出来,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在讲到此部分时,教师要运用声音、手势,身姿,教具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直观有效的教学实例和解题方式。如在开讲《投影》这一课时,重难点是实际物体在阳光下的投影奥妙,投影与原物体的角度,以及此物体在彼物体上是如何投影的等。教师可能要借助的桌子、黑板擦,大尺子以及室外的阳光等其它物体,展示这些物品投影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不同物体投影的原理及投影的方式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于是本节重难点在这样的教学中一览无余,学生既把握了教学重难点,教师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中全质全量,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4.教师要妥善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

如何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范文5

[关键词]磨课 有效 常态

在教学管理中,如何才能达到“有效”?其突破口在哪?这些都是学校管理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磨课”入手,增强教学管理的实效性。教学管理最终的落脚点就是通过多种层面的管理,使教师的教学有效,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其中关键的因素在教师,关键的阵地在课堂。学校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管理,想方设法让教师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而课堂上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在课前打磨好所要教学的内容。因此,笔者认为,课前的“磨课”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很好地“磨课”,才能保证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一、问题思索:教师应如何备课

当前,在学校开展的集体备课中,存在认识不够、效率不高的缺点,没有发挥其最佳效益。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

现象一: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不到位。目前,集体备课虽然在学校中形成了固定的教研活动,教师也已津津乐道,但部分教师认为这是一个花架子,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剖析]:教师缺乏对集体备课的统一认识,没有真正了解其内涵及作用。集体备课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使教师熟悉教材,理解新课程的内涵。因此,应加强教师对集体备课内涵、性质、作用、现实意义的认识。

现象二:集体备课流于形式,使集体备课成“讲座”。各备课组对集体备课内容经过简单分工后,成了一个人主讲,其他人听的讲座形式,导致其他人准备不充分和部分教师心中有数但不愿交流的现象。

[剖析]:教师之间缺乏合作研讨的氛围。在现有集体备课中,一人主讲的形式虽然也有其作用,但却忽视了每个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没有真正起到资源共享、同伴互助的作用。集体备课应该让教师合作研讨,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现象三:集体备课重备知识不重备教法。目前,多数教师的集体备课重视知识点、重难点、考点,而忽视了对教法的研讨,忽视了如何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的主题。

[剖析]: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往往只考虑一节课的整个教学流程,内容仅局限于教材,忽略了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忽略了在教法和学法上的突破,忽略了对原有教学设计的再思考和再创造。

现象四:多数级组的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重视课前讨论,而缺少教后反思,致使教师们不能根据教学实际适当调整所教知识的广度、深度。

[剖析]:教师缺乏反思意识,对研究的内容缺乏进行深度思考的习惯,往往是一教一撂。教师应该以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重新进行审视和分析。

笔者认为,这种集体备课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那么,如何走出这样的误区呢?笔者在自身的实践中,以“磨课”这一方式为切入口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二、行动策略――让“磨课”成为教师常态下的自觉行动

1.常态下的“磨课”指什么?笔者认为,常态下的“磨课”是指在每天教师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备课中所要传授的知识,尤其是就重点难点的突破、预设与生成等方面的问题,同学科或同级部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在一起进行研究与解剖,形成符合自己特点的科学的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其真正目的是让“磨课”成为教师的日常教学研究行为,唤醒教师的课堂研究意识,引领教师进入研究状态,养成思考的习惯。在“磨课”中,更加注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独特感受、体会与发现,涵养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且必须与“集体备课”有所区别。

其一:集体备课,往往是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备课组教师在一起进行研究商讨,确定教学重难点及教法、学法等。磨课应该是指教师精心打磨常态下的每一节课,而不局限于内容和形式,以上好常态课为打磨的真正目的。

其二:集体备课的开展往往是全校的教研活动,往往会规定时间、内容、地点、主备人等,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教师之间不容易交流和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且不是人人都能展示自己的教研成果,导致教师常常闭门造车,难以发现自身的缺点。磨课不应该受时间、地点及人员的限制,参与人员可以是两至三人,也可以多至八至十人,这样可以使“磨课”的时间地点更加灵活,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磨课”。

2.常态下的“磨课”着重磨什么?以往在上一节展示课时,要磨教师的课堂组织,磨教师教材内涵的挖掘,磨目标定位,磨教学版块,磨教学细节,磨教师课堂的教育机智……所有这些都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而常态下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因此,笔者认为,常态下的“磨课”着重要“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磨”教学理念――解决如何设计教学。把握好教学理念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将两者相互配合,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磨课中,把握这个理念是前提,也是磨好每一节课的准绳。例如,在磨四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初步建立了表象。所以在磨的时候,教师就不必过多地讲解这部分内容,而应直接让学生动手,通过用小棒摆、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等方法做出各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因此,在平时的磨课中,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中哪些内容需要去引导,哪些内容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做到该放手就放手,尽量不讲废话。

(2)重“磨”教学方法――解决如何进行教学。在磨课的时候,教师已经对教材有了一定的把握,只需要分别阐明自己的教学设计,参与教师站在自己和学生两个角度上进行商量与补充,磨课的中心主要定在如果我来教,我会如何教;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么说上。这样,各种教法一一亮相,哪些意见更切合执教者自身的素质,哪些看法可能更适应将要施教的学生,就有了比较的可能、选择的余地。例如,在磨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事先通过备课,明确本课的难点是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所以在磨的时候,着重就“边的关系”如何突破进行研究,一种是学生观察教师揭示,一种是学生自学课本,教师引导得出……最后确定课前让学生准备好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四根小棒,课堂上让他们动手摆一摆,并进行自主探索,通过操作发现围成与围不成两种现象,从而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在磨课中,教师经过充分备课后,就应将重点放在本节课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并与同事交流,以找到解决的方法。

(3)重“磨”教学细节――以求课堂完善之美。细节虽小,但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上却举轻若重。教学处处有细节,它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合理化;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教学行为能否切合学生;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否得以完美体现。教师的一声问候、一句提问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这一课时,笔者针对课上设计的提问进行了预设。在开始时,从数学内部知识之间的联系入手,向学生提出什么是三角形,你在哪里见过三角形,以唤起学生对于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回忆,顺利开展接下来的数学活动,使之构建对三角形的理解。教师要善于设计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细节,以展现细节之美。

(4)重“磨”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自我内涵。磨完一节课后,上课的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不同角度进行教学反思。在上完一节课后,教师应对课前磨课时产生的思考、课堂上所使用的方法以及课堂上及时生成的问题等,进行及时的自我反思。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这一课后,在学生学习了“1/2、1/4”之后,紧接着让他们进一步感知平均分之后得出的分数的概念。这里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实际操作题,即让学生把1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四份,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组织学生交流想法,从而得出不同的折纸方法。然后,让学生把几种不同的折法进行展示,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但在课前磨课时,笔者就没有想到这点。磨课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创新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三、实践反思――常态下“磨课”的价值取向

磨课活动如果能在常态下正常开展,将会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较大的收益。

首先,“磨课”能促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对于教师来说,在磨课过程中,对教材理解的辩论,对相同教材见仁见智的理解,其实也就是教师深刻理解教材的过程。参与磨课的教师对相同教材的不同理解,可以使执教者取长补短,由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其次,“磨课”能营造浓郁的教研氛围。磨课活动的常态开展,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常态的互动交流平台,给予教师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磨课有个人思考的结果,也有教师群体的智慧。只有思维的碰撞,才能闪出明亮的火花,同时把教师的嘴皮磨薄,笔尖磨尖,这也正是学校期望达到的最佳教研氛围。

如何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范文6

关键词:关注差异;把握重难点;欣赏激励学生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

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也即如何让课堂教学有效。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强调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构建有效课堂,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着手:

一、关注学生差异,重视教学目标的递进性设计

布鲁姆提出,认识方面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层次,教学目标分类的本身就形成了由简而繁的一个梯度。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递进性,教学设计应符合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能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等各个层次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知识目标的设计,而对其他方面则很少考虑。而新课程则要求教学目标制订不仅要符合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还要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相适应,同时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体验到学习的愉悦,产生并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有进一步学习的

愿望。

例如,《二氧化硫》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设计:

探究1:从氧化物类别和化合价变化角度分析,估计SO2具有哪些化学性质?怎样用实验证明?

探究2: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

探究3:如何鉴别CO2和SO2?

三个探究紧扣《二氧化硫》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设计,层层递进,使学生通过探究掌握SO2的化学性质。

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中重点和难点的教学

教学重点是课程结构的主线,是课程关键性的中心内容,而难点就是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重点和难点通常是同时存在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认知矛盾来创设问题情景,将具体内容问题化,将教学难点分解成若干个较容易理解的问题来逐个解决,是重点和难点教学突破的有效策略。

例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中,铝和强碱溶液的反应学生往往不能正确书写方程式,主要是因为学生不理解反应的过程。教师可启发学生:活泼金属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什么?为什么镁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铝却可以?氢氧化铝有何特殊性?学生通过思考问答即可归纳出:不是铝直接和碱反应,而是铝先和强碱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氢气,然后氢氧化铝再和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的偏铝酸盐,从而使反应得以继续进行。这样,通过先分解再综合,学生对该反应也就容易理解并掌握了。

三、重视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面向新课程的化学教材已不再强调化学知识体系,而是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安排了很多能够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如,以学生主动建构的教学策略、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教学策略、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关注差异的教学策略等以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对原电池原理的探究,可先介绍伏打电池,要求学生思考伏打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再分别完成实验:将锌粒、铜棒分别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再将铜棒靠在锌粒上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学生能顺利得出原电池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提供的H2SO4、NaCl、锌片、铜棒、石墨棒、水和苯以及电流表等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原电池形成的必要条件。这种开放式的探究让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实验设计过程中他们积极讨论,操作中对自己设计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改正,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欣赏激励学生,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好的教师总是对自己和学生怀有很高的成功期望。教师的期待有可能导致学生不同的成功,教师在学习环节显示出对学生的

关注、欣赏、鼓励,能够成为他们巨大的学习动力。教师可以用语言、表情等“教学行为”来表达对学生的期望、赏识,让学生主动融入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是一件快乐的事,让学生认识到即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是失败,也是暂时的,让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

有效课堂是教师的价值追求,新课程无论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角色也需要重

新进行定位。作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汲取传统教学的成功经验,同时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真正构建高效课堂的同时,促进化学课程本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蒙钢.化学教学测量与评价导论.北京科技出版社,2004-05.

[2]姜孟,王小红.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递进性设计.化学教学,200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