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计算方法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计算方法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计算方法总结

初中数学计算方法总结范文1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有效措施 创新教学

众所周知,数学是中学科目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也从传统教学的枷锁中挣脱出来,有了全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就初中教学效果的加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究。纵观初中数学的发展现状,有一些改善是值得欣喜的,但是当前教学方法虽有所更新,仍存有一定问题。这些问题间接或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呈现。笔者从以下从几个方面展开了分析。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育现状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学习场所,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氛围中展开学习。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学效率跌落到了低谷。广大教育工作者们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完善和优化。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学的目标变得务实和长远,不难看出,措施改革的优化为学生学习效果的表现带来很大的助力。在这样关键的时刻,不能忽视个别问题的解决和培养。

二、初中数学中的问题及措施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

数学是一门极具严谨思维和周密计算的科学科目,对学生的思维运转提出了高要求。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技巧练习,强调记忆却不加强理解、强调模范却不鼓励创新,这些不完善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数学这门颇具趣味性的学科变成了一门“难学的课”、“枯燥的课”,最终让教学变得枯燥沉闷,严重缺乏热情和活力。

面对这样的课堂,教师如不从深处入手,很难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正所谓“教学相长”,对于教师来说,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更是传递信息的纽带。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新事物的包围中,享受着物质生活带来的乐趣,忽视了学习知识所带来的快乐。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发现学习乐趣的眼睛,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改进教学。

例如,在教学案例几何的方法求证中,无论是课本教材还是板书讲演,都有枯燥难懂的特点,并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很多教师往往对此束手无措,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新的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现下,中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比较大,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讲述的方法,将几何求证做成PPT、FLASH动画等新颖的形式。带给学生带来新鲜感。

(二)加强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培育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教师要不断发挥自主创新的意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和兴趣养成。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教学的学习方法是一个难以掌握和理解的问题。有些教师甚至摒弃和忽视了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育,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对具体知识、结题技巧的训练比较突出,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而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也过于注意解题的技能经验,对教学深次的方法不能很好地归纳和总结。学生对数学方法的运用是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建立完善的数学价值的方法,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可以更好的深化数学教学改革。所以说教师对知识归纳方法的积累至关重要。

在教育意义之中,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和“渔”的比喻恰似数学教学方法的应用,通过不同的渠道达到数学学习的加强。在解题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结合相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通过这些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思维的运转。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估算不同类型的三角和内角度数,然后逐个计算,得到结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细分的实验验证,让学生剪出各式三角形的纸片,等边、直角、锐角三角形不限。运用“剪一剪”“拼一拼”“算一算”的方法,拼成一个平角。在后期实验的部分,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我创造,根据一种三角形的计算方法,即可得出不同类型三角的内角度数。教学中,学生很好的接受了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为自身知识的深入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于此可见,智慧来自于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只有学生经过自身的实践,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独特的收获。教师选择的方法要科学有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变换不同凡人教学方法。

在目前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一般处于对教学内容的考虑,单一的运用某一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感到乏味和枯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各种方法进行组合搭配,比如,对比法和和归纳法,完全可以搭配起来运用,将带给学生更多的新鲜感。

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加强初中数学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构建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从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真正做到“课上的师生、课下的朋友、课后的亲人”。学生出现疑问的时候,教师要耐心细致的进行讲解,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会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童莉.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初中数学计算方法总结范文2

一、讲清算理、法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

(一)讲清算理。

大纲强调,“计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

教学《有理数乘方》时,如计算23,32,(-2)3,-32……讲解时,要使学生理解乘方的意义,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1) 23表示3个2相乘,结果是8。

(2) 32表示2个3相乘,结果是9。

(3) (-2)3表示3个―2相乘。结果是―8。

(4) -32表示3的平方的相反数,结果是―9

让学生比较这几道题的区别,通过类似题进行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乘方运算。

(二)掌握法则。

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在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对时,要特别注意讲清算理及法则的导出,力求做到直观、具体、透彻,以达到使学生充分理解的目的。

如在讲计算:8-23÷(-4)×(-7+5)。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弄清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加减是第一级运算;乘除是第二级运算;乘方和开方是第三级运算;以及有括号?r先算括号里面的。

然后让学生说出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让学生采取你答我评的方式,使学生既掌握了运算顺序,又培养了学生的国语表达能力,最后再进行运算,比一比谁的计算更快更准确。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并且板演,让学生互阅互评。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更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教学中讲清算理、掌握法则、懂得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三)重视算法的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可以克服过去那种“过于注重计算技能,计算方法单一呆板”的弊端。通过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使不同的人在解决计算过程中学到了不同的数学。算法多样化激起了学生对算法的思考、归类,找到了计算的简便方法。计算:-2.4+(-3.7)+(-4.6)+5.7,可以采用凑整法,计算比较简便,提高正确率。

二、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和练习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一)培养学生口算,提高计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算基础的笔算是不存在的,一个学生笔算能力的强弱一定意义上是口算能力的反映。在口算的过程中,有记忆和思维的参与,合理进行口算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记忆力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就要重视口算的培养,加强口算的训练。

(1)掌握方法。如:有理数的计算中:遇减化加.遇除变乘,乘方化乘,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教给学生一些运算技能,不断提高口算能力。

(2)有些知识,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训练,使学生能脱口而出,并做到准确无误,只有这样,计算起来才能正确迅速。如,100以内的加减法,乘法口诀,假分数、带分数的互化,1―20的平方数,1―10的立方数,尾数是5的平方数,个位是1的两位数的平方,十位是1的两位数的乘积等等。

(二)加强估算教学。

加强估算,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估算在计算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教学中应逐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计算(-2)3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结果是正数还是负数。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

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学生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

(一)认真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要做到三点:①数字看错了没有;②括号的位置看错没有;③符号看错没有。

(二)仔细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

(三)细心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

(1)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不能潦草,不涂改,格式一定要规范,保持作业整齐美观,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

(2)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给他们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四)耐心查:就是认真检查。

(1) 计算完,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

(2)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

初中数学计算方法总结范文3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结一般作为总结本课,开启下一课的钥匙。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受到时间、学生心态、教师课堂设计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在运用的过程中呈现出多种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最主要的原因则来源于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把握力度不够。心理学专家在当代少年儿童的大脑结构分析基础上所做出的研究表明,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前15分钟,个别注意力比较好的学生能坚持到15~25分钟,随着时间的推移,从25分钟到45分钟之间学生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则出现了逐渐下滑的趋势。由此可见,教师在做初中数学课程设计时,仅仅按照传统习惯将课堂小结作为课末总结的方式并不科学,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下探索延伸起不到推动作用。

由此,在新的知识环节讲解和学习的过程中,对课堂小结的设计,教师应该通过巧妙的规划,实现温故知新,而这又是对本堂课程的总结和反思的过程,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渐进性,环环相扣,同时要为学生的思考和课下探索的延伸留出独立的空间。因此,按照具体的操作,本文以浙教版初中数学“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课堂学习为例,对课堂小结的运用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拨迷梳“理”,温故知新

七年级“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多边形、什么是内角、如何求内角和、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此种计算方法。新课标要求,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对课程重点内容的了解和领悟主要是以他们自身的动手操作为主,这也是教师在教案设计时的主要切入点之一。在明确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之后,教师需要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找出与本堂课有关联性的知识点,在课程初始时作为引导,通过对以往知识点的回顾,如三角形、相交线等已学知识点引出本堂课的重点。而后面即将学习的课程,如“多姿多彩几何图形”等的相应测试,也可以作为学生课堂及课后的延伸知识点,在教师的课程讲解过程中予以贯穿。当然,在课程设计初期,教师要尤为注意的是,应根据本堂课知识点的重点排序,由主到辅、由简入深地安排好具有节奏感的讲解内容及小结,而作为延伸思考的知识点在每个小结部分可以按照其相关性和重要性进行穿插安排。

二、动手操作,注重反思

“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中,多边形的概念是本课各个难点展开的基础,按照多边形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线、卡纸、铁丝等工具自行制作凹多边形或凸多变形,以体验多边形的曲线美。引导学生尝试以拉伸和缩小的方式构架出凹多边形和凸多变形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体验来描述二者的区别和相同点,并以此作为小结。当学生做完归纳后,根据本课“多边形的内角和主要以凸多边形为主”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可提问:“同学们目前已经了解了二者的区别,本堂课要讲解的‘多边形内角和’主要以凸多边形为基础,但是为什么我们不以凹多边形为基础呢?请同学们仔细想想原因。”教师的这种讲解模式既可以为下面对“内角和”的重点讲解作铺垫,又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之前对凹凸多边形的描述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多边形的数学性规律。

在此种引导方法下,学生会按照下一个知识点的内容来反思之前的小结是否具有全面性。在反复的思考和对比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得到充分的训练。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对知识点的重复性推敲和反思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一旦学生在思考和探讨的过程中,摸索到数学本身的规律,并从复杂多样的数学知识点中找到其原本的架构,自然会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符合自身记忆和领悟需要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大道从简,循环渐进

大道从简,按照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架构来看,每堂课的每个知识点都可以在被重点提炼之后作为节点来布置课堂小结。以数学的逻辑思维传承性为基础,课堂上的下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作为反思和推敲上一个小结的试金石,如此循环往复后,课末的最终知识点总结则对本课所有知识点小结进行有效的补充和完善,进而延伸出下堂课以及与本堂课重点内容相关的其他数学知识点的探索和思考。

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也同样可以运用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借助教师的渐进式诱导,学生会自主加入到课堂探索中,通过由简到难、由浅入深的逐层递进式反思和讨论提升在课堂中的兴趣度和专注度。

初中数学计算方法总结范文4

一、“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数学老师教学任务重,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无法顾及每个学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数学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使用相同的教学方式,导致很多学困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改善这一局面,该模式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而设计的。该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把握自主学习权,个性得到张扬,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先学后教”这种模式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素质,与课改的核心和目标完全相符合。

二、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策略

“先学后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应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如何有效应用“先学后教”这种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当前初中数学老师需要仔细分析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合理应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数学老师必须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一)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是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设计“导学案”是为了在上课的时候更好地提出问题和创设情境,例如,很多数学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上课的时候设置悬念或者使用常见的现实问题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新课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学案”的优势非常显著,数学老师要认识到这一点,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两个方面出发,在导学案中创设好相关的问题,使这些问题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生的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引发学生自主性学习。设计“导学案”是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前提,也是数学老师必须要做的一项准备工作。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数学老师可以设置如下的预习任务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1.什么是二次函数?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或者相关的字母、文字将二次函数表达出来。

2.二次函数与前面章节中所学习的反比例函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自学课本中的例题,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解题步骤以及计算方法。

(二)先学

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会产生探究的欲望,这个时候,数学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先学的目标、方法和要求,为学生的先学指明道路。在学生先学过程中,老师要扮演好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不可过多干预学生的学习,只有当学生“走错路”的时候,老师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讨论、板演提问、个别询问、质疑问难、行间巡视等方式进行调查,了解学生预学中的疑难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先学过程中的问题,经过详细的总结和分析,才能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为后教做好铺垫。

(三)后教

初中数学计算方法总结范文5

教师在讲授数学课程时,应用信息技术需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过程作为教学的主线,将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指导依据。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有5个环节:引入情境、思考探究、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以及归纳总结。

1)引入情境。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利用计算机媒体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如教师可以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以及几何画板等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学习情境,如问题情境、自然情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2)思考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具有的特点、事物之间存在的关系等,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然后分析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以及明确要解答的问题,耐心地引导学生需要用哪些数学概念和规律来解决问题,并使这些概念和规律得以明确。

3)提出假设。教师需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谈论,并且谈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为学生留出合适的讨论时间,不需要学生进行计算和证明,仅需要对学生讨论的时间做出一定的限制。方案由每组的小组成员负责汇报工作,当学生给出了相当多的方案时,教师再将小组成员的方案结果向全班的学生进行展示。最后,教师要让全体学生对选出的不同的方案进行讨论,选出比较合理的方案。

4)验证假设。教师要指导学生用精确的计算和证明方法对选出的比较合理的方案进行验证,即学生用实际的操作实践来验证,检验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是否正确。教师需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将最终的问题解决方案呈现出来,并且利用网页制作工具或者文字处理工具等将呈现解答问题用到的具体数学知识。

5)归纳总结。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做出归纳和总结,并根据所有学生得到的验证结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总结,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利用计算机媒体技术生动地展示出来。教师还需要求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并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以及数学规律等进行相应的讨论。

这个数学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应用到解决规则的应用数学,或者与生活信息相关的数学计算公式教学。对信息技术的具体要求就是拥有计算器、多媒体投影设备以及几何画板等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诸多工具等,并要求教师和学生具有使用网络交流工具、Word以及几何画板等应用工具。

2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传统的初中探究式教学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而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还有助于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将信息技术自始至终应用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以达到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目的。

1)利用信息技术引入教学情境。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需要为学生创设出一定的情境,而对这些情境的要求是直观、生动以及具有很强的可思考性、启发性,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充分调动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引入教学情境具有重要的弥补作用。

如在讲解“不在同一条直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个皮带轮碎了的画面,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看这台皮带轮破碎了的机器,需要制作一个大小形状一样的皮带轮,同学们怎样可以画出与皮带轮一样的圆形?”学生用到的工具主要有量角器、圆规以及直尺等。在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设置问题情境:“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最多可以画出圆的个数?”这样的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计算机媒体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可以更主观、更形象地观察事物的形状、大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探究事物规律的意识和能力,这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具有优越性。

2)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探究思考环节的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就是学生进行的探究活动。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是学生借助各种学习工具和探究学习手段,并充分利用所得的数学数据和重要信息资料以实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比较难懂、难记,尤其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些专业术语更是让学生头疼的难题,而数学探究式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帮助学生减轻学习的负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高速度、高质量地对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另外,在初中探究式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猜想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学生在学习韦达定理时可以从网络中搜集相关的信息,还可以查找数学家韦达的相关的故事与韦达定理的产生经过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学生可以对韦达定理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增加自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3)利用信息技术提出问题假设。问题的提出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动机,使学生进入探究问题的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础。所以,教师如果能够在学生提出问题假设时运用信息技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提出具有很大挑战性的问题,将会极大提高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效果和水平。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多寻找具有探究性的数学问题,还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借助信息技术了解现实生活中各类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从中找出与课堂所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进行研究和分析。教师也可以自己从网上搜集相关的数学资料,将其制作成相应的网页供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以及研究,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网站,鼓励学生经常访问这些网站,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验证数学问题。

①应用数学实验可以使数学知识变得更直观、更形象,这种数学探究方式能够增加数学课堂的活力和趣味性。如&ldqu o;几何画板”这款软件的应用比较广泛,它具有运用动态方式表达事物关系的强大功能,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原本枯燥、难懂以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且易于理解。教师通过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掌握一些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水平。

②利用软件来处理数据,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计算方法。数学教学本质上就是一个探索和思考知识的过程。然而教师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将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探究问题的过程详细地展示给学生,大多是简单陈述一下,或将其忽略。而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些数学软件将思考数学问题的整个过程详细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整体解题过程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以便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探究、分析以及思考。

参考文献

[1]赵年东.浅谈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24).

[2]陈银.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有效性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

2011(25).

初中数学计算方法总结范文6

关键词:数学活动;能力;全面提高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和学科特点,在每一章的结尾都安排了“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对所有数学教师来说,合理安排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得学生通过活动课的学习与实践取得最大的收获,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思考的问题。遗憾的是,据笔者了解,几乎所有的数学教师都因为活动课没有独立设置章节,且大多内容与考试无关或关系不大而忽略了活动课的教学作用。

数学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数学经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良好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做了初步的尝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加强生活实践,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不少数学活动课内容与社会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8页“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问题的调查”,学生通过去超市、邮局、电信公司、农贸市场等观察和收集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所需要的一些数据和数量关系,然后用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次函数解决问题。如:某商品进价200元,标价为280元,如果商店以不低于5%的售价打折出售,最低可以打几折出售这些商品?学生通过收集、整理、课堂交流,很自然地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提高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验操作,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提倡让学生做中学,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才能把动手与益智做到有效结合。现行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可进行手工制作的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问题。如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151页“制作冰淇淋纸筒”活动课的设计过程如下:

课前准备:硬纸一张、剪刀、双面胶、水彩笔。

活动过程:

1.提出目标:

认知目标:知道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制作目标:制作一个母线长12 cm,底面圆的半径为4 cm的圆维形冰淇淋纸筒,并在它的表面设计一幅漂亮的图案。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美及成功的喜悦。

2.图纸设计:

教师首先展示制作好的模型一个,并提出问题:如何根据实际要求制作圆锥?然后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解决制作冰淇淋角筒的底面半径,高与展开图中待定量的关系,最后落实到实物的尺寸,如何下料,完成图纸设计。

3.学生分组制作冰淇淋纸筒,并进行个性图案设计。

4.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评价。

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加深了对圆锥侧面展开图面积计算方法的认识,而且通过手工制作又可将数学物化,得以外现,从而使学习数学变得富有趣味,富有创造性,令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体验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活动课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在活动中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实践了没有,经历了没有,学生活动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他们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何种体验,有什么感受;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有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表现等等。

例如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05页“平面图形的镶嵌”一课中。

1.使用同一种规格的正多边形进行镶嵌,哪些可以直接镶嵌?哪些不能,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经过实际操作尝试,易得出结论:如果有一种正方多边形进行镶嵌,那么几个顶点的内角和必须等于360°。

2.怎样使用不同规格进行混合?小组成员多次操作得出:

①两个正三角形和两个正六边形

②三个正三角形和两个正方形

③两个正方形、一个正三角形和一个正六边形

④两个正八边形和一个正方形

3.学生设计并展示美丽的镶嵌。

4.学生总结本次活动得出的结论。

“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结果固然重要,探索过程本身也是有价值的。”又如: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0页“测量物体的高度”。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在校园内选择合适的测量对象,然后了解有关测量方法,设计出测量方案,最后让学生进行反馈在测量中遇到哪些困难和在测量中应注意的问题,课后可按改进后的方案再次测量。这些方法、结论的得出,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亲身经历的自我体验。

总之,苏科版初中数学义务教育教材中,为师生提供了大量的数学活动的内容,精心组织指导学生上好数学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事实,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孙朝仁,马敏.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特点分析中学数学杂志,2009(2):6-9.

[2]应建军.新时期实施初中数学改革与创新的若干探索.中学数学,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