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后勤服务标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行政后勤服务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行政后勤服务标准

行政后勤服务标准范文1

关键词:后勤社会化 财务管理 内部财务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074-03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十多年来,后勤社会化取得显著成效,后勤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实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与此同时,后勤财务管理改革步伐滞后,内部财务控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与后勤社会化进程不相配套,与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必须进一步改革完善后勤财务管理,不断探索建立符合后勤社会化要求的内部财务控制模式,促进后勤事业科学发展。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后勤内部财务控制演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场深刻变革,引起了后勤服务思想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也带来了后勤内部财务控制模式的革命性演变。

1.财务管理体制由行政管理体制向企业管理体制演变。后勤财务管理体制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而变化,改革之前大部分高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后勤是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部门之一,后勤财务属于学校行政管理体制下的二级财务。改革后,后勤行政职能与经营职能分离,学校和后勤服务机构成为平等互利的市场合约关系,后勤服务机构按照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要求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学校与后勤服务机构之间的财务关系由同一财务主体变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财务主体,财务管理体制由行政管理为主向企业管理为主转变,由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由行政调节为主向市场调节为主转变。

2.资产管理方式由非经营性管理方式向经营性管理方式演变。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前,后勤资产是学校整体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资产性质上属于非经营性,后勤服务机构一般无偿使用资产。学校资产管理以实物形态资产的直接管理为主,后勤服务机构则主要负责购置和使用资产,而不考虑资产的经营管理问题。改革之后,后勤资产性质由非经营性转变为经营性,学校对后勤服务机构注入资本资产投入,学校资产管理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控制为主,由实物管理为主转变为价值管理为主;后勤服务机构对后勤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不仅要有效地使用好资产,而且要经营管理好资产,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3.财务核算体系由事业财务核算向企业财务核算演变。改革前,后勤服务机构不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不具备完整的自主经营权、所有权和分配权,财务核算以事业核算为主。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后勤服务机构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财务核算性质和体制也就因此而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事业财务核销转变为企业财务核算。财务核算体系的演变,有效解决了后勤管理层次不清、职能不明、信息不畅的问题,成本意识不断增强,后勤服务效益逐步提高。

4.预算管理模式由“包干”模式向事权与财务相统一模式演变。传统后勤管理体制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学校无法对后勤服务机构的工作量进行准确测定,但又必须控制后勤服务资源的浪费和后勤经费支出的过快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一般采取经费“包干”式的预算管理办法,将后勤服务的各项经费整合捆绑打包,按照上年度基数和本年度发展目标确定包干经费。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后勤财务预算管理模式不断变化。后勤服务机构从学校预算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核算的市场主体,学校根据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要求编制财务预算,各项经费按照各接受服务单位的职能进行分配,后勤服务机构按照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收取费用。

5.财务约束机制由行政约束向市场约束演变。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前,学校和后勤服务机构之间是行政约束关系,学校向后勤服务机构直接拨款,没有硬化约束。在这种体制下,学校各接受服务对象享受免费服务,普遍缺乏节约意识,造成资源巨大浪费;后勤服务机构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改革以后,后勤服务机构和各接受服务对象之间是市场约束关系,双方按照市场运行原则进行消费选择活动,市场机制在后勤服务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约束条件下,各接受服务对象提高了节约意识,后勤服务机构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水平。

二、高校后勤内部财务控制现状评判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后勤财务管理改革不断推进,各个高校后勤系统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普遍探索建立了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财务管理不断完善,为高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与此同时,高校后勤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后勤内部财务控制体系还很不完善,后勤财务在预算、核算、控制、监督以及成本效益分析、财务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不小差距。

行政后勤服务标准范文2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后勤管理;高校综合改革;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5-0087-02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进行社会化改革,已是人们的共识。所谓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借助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快速地建设新型的高校后勤服务体系,其实质就是后勤服务要实现市场化,后勤经营要实现企业化。我国高校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转变的一项重大决策,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学院作为从部队转隶到地方办学的院校,进行管理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更是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是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实现高效管理,其核心内容是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这是教育创新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之一。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理念和办法,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高校后勤管理系统必须树立“后勤不后,保障先行”的观念,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和传统管理方法,更新观念,在管理上大胆创新。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后勤管理工作要在进一步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不断优化机构设置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和配置后勤资源,提高保障能力,从而有力地支持学校的发展。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在模式、进程等问题上都不能照搬照抄,需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无论从核心内容和具体推进方法上看,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都应属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强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对策分析

(一)进行后勤管理体制改革,转变职能,推行后勤企业化管理

教育部在《全面推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意见》中指出:“学校后勤及部分直属单位应以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能,推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有条件的逐步转向社会化。”高校后勤长期形成的单一行政管理体制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建国后一段历史时期对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发展,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侪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显露出了很大的弊端,严重束缚了高校后勤的活力。因此,适应市场经济,深化后勤改革,就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要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抓好职能转换,逐步推行后勤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管理,尽快把后勤推向社会化。高校后勤推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即实行事(行政管理)企(经营部门)分开,在功能上类似于全民所有制企业中的政企分开。学校任命或派出学校后勤行政管理机构,即“小机关”,代表学校对学校后勤经营服务部门实行宏观管理,落实经营权,不直接干预经营服务部门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具体事务。同时,后勤部门根据服务的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能力和条件组织经营活动。在保证校内服务和管理前提下走出学校面向社会经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扩大经济实力,进而使后勤办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经济实体。

(二)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务层次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更要强化后勤服务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目标与要求,以确保高等学校的稳定。要规范后勤服务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应的制度来确保相互之间的制约与促进关系;例如,要制定食堂饭菜等一些后勤服务项目的市场指导性价格,以保护后勤服务实体、高校与师生之间的利益。因此,改革后勤管理,消除制约因素.逐步形成与教学相一致的管理和服务层次,以适应并进而推进教学发展,这是当前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课程:首先,是管理和服务理念的创新;其次,是依据教学的发展不断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务层次;再次,是服务育人,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最后是实施形象战略,提高整体素质。

(三)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努力完善各种管理和监控机制

最近几年以来,各高校依照行政管理职能和经营服务职能分开的原则,首先要选拔、配备好后勤服务集团的领导班子,强化后勤集团的内部管理,建立各项必要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充分发挥校董事会、校监事会的管理、检查、监督、领导等作用,还可选拔素质较高的学生代表参加后勤集团的管理、检查与监督。同时,在必要时。可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监控信息网络,以全面规范和协调高校的各项后勤工作。

三、创建适应高校发展、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服务产业,是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后勤管理改革的需要

(一)教育服务产业应有的特色、特点与创新

即将产生和兴起的教育服务产业的主体应是从学校行政规范剥离出来的后勤实体,如后勤管理集团等。它是基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为高等学校以及师生生活提供服务的经营服务业,教育服务产业既有高等学校的属性,也具有社会第三产业的属性。它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师生员工,服务具有多样性,即提供饮食、住宿、交通、维修等等。一般意义上讲经济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学校后勤管理集团宜采取独立经营方式,但也可以采取区域联合和联办等方式发展教育服务产业,教育服务创新重在服务方面的创新,尤其是育人功能的创新。因为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人才和创造知识。所以,创新应该团绕着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营造创新氛围,使服务功能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

(二)教育服务产业体制的创新发展

教育服务产业脱胎于高等学校行政后勤和后勤实体,它经历了从行政组织到经济组织的转变从不计成本到全额成本的转变,从经验管理到现代管理的转变,从垄断到竞争的转变。后勤教育产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必须要进行体制方面的创新,可以构筑多元化股本结构的企业联合体,但在股本结构中高等学校一般应占据主体地位,可以联合大型和注重中长期利益与社会效益的企业,共同发展,但应以市场动作的方式进入社会,展开竞争,并注意逐步推行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彻底改变原有的行政运作方式。

(三)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战略的创新

后勤集团要发展,必须认清改革的形势和自身的优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社会力量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支撑学校跨越式发展。当前形势下,高校后勤管理集团在制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战略时至少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即:形象创新、模式创新、标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等。

四、强化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和高校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深化后勤管理,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强调的是标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管理;具有职责明确、流程清晰,突出预防,持续改进的特征;倡导竞争性质量观;强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将在后勤服务中形成“质量文化”,规范领导权力行为,减少个人色彩;统一服务行为标准和服务质量标准,避免各方矛盾;树立并强化后勤职工的服务意识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服务中充分体现个性化、情感化、人性化,但不失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建立规范的工作标准体系和明确的工作质量要求,将促进进一步依法管理、规范管理、合同管理,把后勤实体纳入法制化、契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范畴。

高校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建立符合本高校特点的信息化平台系统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来说是一场革命。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不仅使后勤管理的各项规章和流程更加标准化和精细化,使后勤管理方更好地对学校资源进行规范、科学和有效的控制,同时对于后勤管理运作和业务流程规范化。减少管理层级,摈弃人为制约因素具有很大的作用。信息网络要把对后勤集团的日常运行情况的跟踪了解和监督,当做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抓紧抓好。同时,信息网络对各种信息的收集、传递、反馈等要尽力做到及时、准确,力争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及时消除各种隐患,确保新组建的高校后勤服务集团稳定、健康、有序的运行,不断推进后勤社会化的进程。

行政后勤服务标准范文3

一、转变职能,推行后勤集团企业化经营

1.事企分开,企业化经营。高校后勤推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即实行事(行政管理)企(经营部门)分开。学校派出后勤行政管理机构,代表学校对后勤集团实行宏观管理,落实经营权,不直接干预后勤集团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具体事务。同时,后勤集团根据市场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能力和条件组织经营活动。在保证校内服务和管理前提下,走出学校面向社会经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扩大经济实力,进而将后勤集团办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经济实体。因此,为了建立起“小机关、大实体、企业化、大服务”的新体制,首先要转变行政职能,将后勤系统分开,由原来行政管理型变为经营服务型,建设起若干个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其次由“多实体”向“大实体”转变,组成实业集团。全部实行管理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的后勤社会化服务模式。

2.融入市场,积极竞争。高校后勤实现行政管理型向经营服务型的转变,实力得到提高。在保证为学校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下,要融入市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实行经营企业化,不断开放校内市场,从而深化社会化改革。与此同时,要灵活运用政策,增强后勤活力。按“产权明晰、事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争取学校优惠政策,并灵活运用政府的有关政策(如税收等),加大对后勤产业的投入。通过职工入股、专项融资、“借船出海”等方法,增强后勤产业的活力,促进后勤产业的发展。

二、引进质量标准,实行专业化管理

1.标准化管理。把优秀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引入到高校后勤的管理和服务之中,练好内功,壮大自我,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和后勤社会化改革之需要。引进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有效、便捷地规范后勤内部管理。通过质量认证,明确后勤工作职责和权限,加强员工岗位培训;理清所属的设备、资产,对工作的各个过程进行识别和有效控制,制定检查监督机制;把持续改进和开拓创新的思想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改变陈旧的管理模式,整合资源,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后勤集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2.建设质量文化。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强调的是标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管理,具有职责明确、流程清晰、突出预防、持续改进的特征。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将在后勤服务中形成“质量文化”,规范领导权力行为,减少个人色彩,统一服务行为标准和服务行为质量标准,在服务中充分体现个性化、感情化、人性化、但不失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建立规范的工作标准体系和明确的工作质量要求,能促进依法管理、规范管理、合同管理,把后勤实体的日常运行纳入法制化、契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范畴。

3.规范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更要强化后勤服务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目标与要求,以确保高等学校的稳定。随着教学要求的提高,后勤管理人员要懂得教学规律,注意研究教学现状和发展,形成后勤工作实际与需求的有机结合。规范服务与被服务者的关系,制定相应的制度来确保相互之间的制约与促进关系,如制定后勤服务项目的市场指导性价格,以保护后勤服务实体、高校与师生之间的利益。

三、以人为本,构建师生参与型后勤管理模式

1.高校后勤集团应建立由校领导、教师、学生、后勤职工、家长、社会各界等组成的咨询机构,并保证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使之真正成为高校后勤集团领导层的智囊团。咨询机构定期对后勤集团重大事务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设立监督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监察、审计部门有关人员和师生代表组成对后勤集团经营服务活动实行全面监督,并提供反馈信息。后勤集团应定期召开师生代表会议和设立意见箱、服务热线电话、后勤管理网页等,全面了解学校各方对后勤工作的评价以及期望,集思广益,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

2.苦练内功,提升服务质量。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是后勤工作的关键,也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优质服务,开展“技术练兵”、“优质服务月”,推行服务承诺制和服务回访制,聘用学生质量监督员,进行满意度调查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不断提高服务的诚信度,让广大师生得益并感到满意。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加强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技术能力和服务的本领,变被动工作为主动服务。

四、规范剥离,完善监控机制

1.规范剥离。高校依照行政管理职能和经营服务职能分开的原则,重组后勤机构,形成了“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甲、乙方模式。甲方小机关,代表学校行使协调、监督、检查、管理职能,进行宏观管理;乙方为后勤服务集团,实行企业化经营,社会化运作,规范化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剥离成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服务实体。甲、乙双方为经济契约式的关系。

2.完善监控。高校后勤集团从学校规范剥离后,仍是学校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学校的关系不仅是甲、乙双方的经济契约关系,而且仍存在着领导的上下级关系。为了保证后勤集团健康有序地运行,首先要选拔、配备好后勤集团的领导班子,强化后勤集团的内部管理,建立各项必要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充分发挥校董事会、监事会的管理、检查、监察、领导等作用,亦可选素质高的学生代表参加后勤集团的管理、检查与监督。同时,在必要时可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监控信息网络,以全面规范和协调高校的各项后勤管理、服务工作。

五、加快改革,激活运行机制

1.建立创收机制。从依赖学校全额拨款到按工作任务量拨款再到停止拨款、融入市场,是高校后勤经费来源的一般过程。高校后勤集团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合理有效的创收机制尤为重要。多渠道开展创收活动,逐步提高后勤员工的福利待遇,是调动职工积极性和保证思想稳定的有效手段。

2.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首先,合理安置后勤“老人”,消除改革阻力。制订优惠政策,适当增加档案工资,鼓励后勤“老人”提前内退,维护“老人”既得与预期的合法利益,为实现后勤集团与企业“同成本”公平竞争创造前提条件。其次,规范人才聘用制度。后勤集团需要积极争取学校的特殊政策,引入具有较高专业文化知识的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后勤改革与管理的后备力量。

3.建立科学分配制度。员工分配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后勤改革的关键步骤,关系到后勤改革的成败。按照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原则,集团员工的工资待遇,根据不同的岗位和责任、不同的劳动强度和安全程度,设立岗位工资系数,进行重新分配。打破“大锅饭”、论资排辈的传统分配体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真正做到人尽其能,按能取酬,优质优酬。建立新的分配制度时,要和集团经济效益及员工年度考核情况相结合,实行上下浮动。

行政后勤服务标准范文4

关键词:高校后勤;服务保障;改革措施

近年来,我国高校后勤保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长远看,还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深化高校后勤保障改革措施,彻底打破高校后勤自我服务式的保障格局,从根本解决高校后勤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促进后勤保障力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金和力量,加快高校后勤建设,提高后勤服务保障水平,促进高校教育工作的快速、健康、持久发展。

一、后勤实体与学校彻底分离

高校原有后勤实体与高校彻底分离,逐步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如果后勤实体与学校不彻底分离,仍然会带来垄断经营,影响后勤实体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勤服务是一种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从事经营活动的主体必须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否则不能承担经营风险和法律责任,就没有资格作为市场主体参与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市场竞争。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高校后勤实体产权多元化改革,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国企改革的精神和思路,大力发展高校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归属明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促进高校后勤实体明确责任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主体,减少行政干预,实现校企分开,向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使作为高校后勤企业创业主体和运营主体的企业管理者和骨干职工成为后勤企业的出资人,使企业的生存发展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有效地调动他们焕发出创业和创新的激情,并将这种激情转化为推动后勤企业健康发展的无穷智慧和强大动力。

二、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

首先,要建立开放规范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高校后勤的主要弊端之一就是垄断经营,这不仅使社会资源无法进入高校参与服务,也使得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没有竞争压力,无法保证后勤实体持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因此,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必须逐步开放市场,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竞争机制,促使后勤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实现最佳配置,促使各实体努力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其次,要建立能对后勤服务企业和市场进行有效管理监督的体制。在开放市场的同时,必须建立一套新的运行制度、管理制度和市场监督机制以规范市场,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如明确政府和高校的职责、监管权限和方式,建立后勤服务企业的资质认证,市场准入和退出规则,高校后勤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并规范行业协会;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等。

三、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以保障资源为基础,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和构建高校后勤保障新体系。高校后勤保障部门现有的保障资源均为学校所有。根据资产实际占有和满足服务需求情况,可以把高校的后勤保障服务分为三大类:一是公共事业保障类,包括房产、水电、维修管理等。这类资源为全校公用资源,满足全校性保障需求,受学校宏观调控。这类资源以行政事业性管理为主,服务主要是保障属性,不独立产生经济效益,其管理成本由学校提供。二是物业管理类,包括办公楼、教学楼、公寓、校园绿化、卫生、修缮、邮政、通讯、市场等相关服务项目。这类服务资源和任务主要接受学校委托,满足学校指定的服务需求,委托服务以合同管理为主,费用实行按合同结算。服务由一定的经营实体承担,并从服务付费中取得管理成本和经济效益。此类服务在条件成熟时可部分委托给社会服务企业,通过市场竞争优选服务提供方,实行优质优价。三是经营服务类,包括餐饮、住宿、运输、商贸、驾驶培训、印刷等。这类服务资源由学校提供,并提供相对稳定的服务市场;其服务需求既有一定的指定质量标准和要求,又参照市场随不同的顾客需要而变化调整。经营实体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并向学校上缴一定的管理费,包括部分资产使用费。学生餐饮服务按国家有关精神,实行“零租赁”和“零利润”,以保本经营为主,不向学校上缴费用,其扩大生产及维修改造费用计入成本。此类服务在条件成熟时可部分转包给社会服务企业,通过市场竞争优选资源承租方,实行优资优价。

四、加强高校后勤保障系统建设

高校后勤保障系统是后勤保障的基础和条件。一是完善后勤资源保障系统。确保有足够的优质后勤资源提供给服务实体或服务对象。要完善后勤保障硬件设施,加强对后勤保障体系中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及时更新补充,维护良好的后勤保障硬件条件,提升服务保障功能。明晰产权管理,做好资源评估、折旧、维护和再投入工作。二是完善后勤经费保障系统。学校对公共事业类服务要有足够的经费保证,必要时还要对个人或单位进行补贴。对物业管理类服务要用优质价格换取优质服务;对经营服务要维护资产的价值,用优质的资源获得良好的资产使用效益。三是完善后勤管理制度系统。结合实际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内部运行机制。健全竞争机制、监督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包括与校外同类企业的竞争,服务实体之间的服务质量和效益竞争、资源竞争,内部的班组竞争、岗位竞争等;监督机制包括行业监督、外部监督、内部监督、领导监督、同行监督、监督、自我监督等;考核机制侧重于绩效评价,包括对单位领导班子的考核,对后勤各个班组的考核以及对每个员工的考核等;激励机制重在弘扬先进、淘汰落后,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群体激励和个人激励等。四是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括人事、收入分配、员工聘任、考核与激励、教育培训、职工福利、劳动保障等。加强后勤服务监管,狠抓服务规范和标准执行监督、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生产安全检查与监督、服务绩效评价奖惩等。

行政后勤服务标准范文5

【关键词】高校后勤 规范化管理 问题 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百姓化的不断推进和高校后勤的迅猛发展,给高校后勤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直接造成了许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履维艰,发展迟缓。本文分析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途径,以期最终达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即 “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的高等院校实现后勤管理社会化,建立起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特点和高校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一、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后勤职工队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后勤职工的传统观念即后勤福利思想根深蒂固,让他们失去长期的铁饭碗,会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所以要通过减员分流来降低后勤人员费用的想法,在短期内难以实现。但如不实行竞争上岗、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后勤职工在具体工作时求稳怕乱,服务观念淡薄,不敢作为的思想就会长期存在。新时期的高校多数后勤职工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与现阶段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相适应的服务意识、成本意识、绩效意识和危机意识,就不能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支持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

(二)管理手段落后

随着高校人数的逐年扩招,不断增加的校区基础设施、部门、扩大了管理服务的内容和范围,这些对后勤服务保障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就要求高校后勤提供服务保障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和革新。如何提高后勤管理队伍的素质建设和服务意识,网络化信息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势在必行,但现实中很多高校的后勤网络化的信息管理手段还没有普及,这就影响了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二、实现高校后勤规范化管理对策

(一)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

要想实现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认识到高校后勤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性,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提高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要成立膳管会领导小组,并以校长为组长,对高校各项后勤工作进行统筹,严格按照后勤人员筛选机制选拔后勤工作人员,并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设置岗位,实行岗位公开化,采用推荐和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用具有责任心、事业心和耐心的人才担任后勤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学校还要针对后勤各项具体工作制定明确的计划,实现食堂全面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定期召开后勤行政工作会议,并对各阶段的落实措施进行细致研究。此外,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高校应该对后勤工作人员、设备、保管等管理环节进行细化和监督,及时发现后勤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进。学校在加强后勤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不断改善后勤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和生活条件,确保后勤职工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提高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水平。

(二)建立科学的后勤行政管理体制

建立科学的后勤行政管理体制,要提高高校后勤行政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大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力度。要想使学校发展良好,必须在教学和后勤上下功夫,高校后勤行政管理和课堂管理同样重要。高校后勤行政管理不仅是对食堂、宿舍和校园环境的管理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和学校的稳定发展,科学的高校后勤行政管理制度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校后勤工作的发展,并有效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还要建立科学的后勤行政管理制度,并在此过程中坚持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对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科学进行认真学习和研究,将先进的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和手段运用到其中,促使经济杠杆作用的发挥。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针对学校的规划和实际发展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各阶段的目标,在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后勤职工的劳动定额,以此对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的业绩进行评估考核,做好后勤工作人员的薪酬管理工作,提高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增强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

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不断完善高校后勤服务质量,规范高校后勤行政管理。高校选择的都是思想政治素质高、吃苦耐劳的职工作为后勤的工作人员,他

们都具备一定的高校后勤管理知识和后勤管理专业技能。高校后勤行政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自身对学校产生的影响,并做好后勤工作,为学校师生提供良好的后勤服务,全面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学校要对后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转变后勤职工的思想观念,增强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不断规范高校后勤行政管理,提升高校后勤的核心竞争力,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校后勤人员在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后勤规章管理制度办事,确保食品安全和学生住宿安全。

(四)范后勤行政管理程序

要想实现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健全的规章管理制度,在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将各方面的设施配置到位,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健全各项管理措施,确保各项设施的安全状况良好。食堂和宿舍配备的各类电器设备和消防设备的安全检查工作要做到位,规范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各项操作的规程。学校还应该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后勤行政管理的程序,抓紧落实各项目标,促进高校后勤行政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在高校后勤行政管理中,还要注意监督检查信息的实时反馈,及时发现高校后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高校后勤能够顺利开展。因此,规范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程序,确保高校后勤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能顺利开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才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进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行政后勤服务标准范文6

一、中小学后勤的公共服务性质

中小学后勤的公共服务性是指在教育价值观、政府公共教育职责指导下的,学校后勤积极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正常进行,服务于关乎社区福祉的公共教育,打破学校后勤是经济思维产物的禁锢,不仅要关注后勤工作满足师生需要,还需要关注后勤工作基于公共利益的归属感、整合力和态度,以及对待公众时回应力的建设。中小学后勤公共服务性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中小学后勤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基本物质保障

教育组织作为增进社会公平与社区价值观的影响机制,正如美国著名公立学校之父贺拉斯?曼恩所说,教育超越人类其它任何方法,是人类环境的伟大的平衡器,即社会机制平衡之轮。教育公平是人发展机会的起点公平,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现代社会的公共教育关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直接权益。后勤工作从教育教学中分化出来,是提供师生正常学习生活的物质基础,体现了教育服务的公共性,从本质上顺承了中小学后勤的公共服务属性内涵,以及维护社会宏观层面上公平维度的责任。

2.中小学后勤是重要的隐性课程建设内容

在我国,主要社会公共服务缺乏政府可持续财政的支持,以及有效的分配和监管问责机制。学校后勤不仅仅是满足师生的生活需要,还应该通过德育理念的渗透,发挥好后勤服务的育人作用。中小学校属于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是为满足公民的生存、生活、发展等社会性需求的公共服务组织之一,“教育的价值基础决定了教育应当主要通过公共选择机制而不是市场机制来实现它的功能”[1],组织的公共性决定其关注的应该不仅仅是经济效率,还有关乎社会公平的核心价值建设。学校后勤服务根植于校园文化中的广大劳动者,他们为师生提供生活需要,在最平凡的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践行着为学校服务、为教育服务的育人精神。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对中小学后勤管理的启示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登哈特夫妇为代表的公共行政学者,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的“企业家精神的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行为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它强调政府在公共领域中的服务角色,而不是控制公民表达自己的观点;政府追求的是建立在广大公民集体共享的公共利益上的协商对话,而不是基于狭隘的社区观念;公务员是为公民服务,而不是服务于私人利益追逐者的雇员;公共服务关注的不只是市场,还应该是宪法法律、社区价值观、政治规范、职业标准以及公民利益;重视人,而不只是生产率;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2]。

新公共服务理论与中小学后勤公共服务在服务性内涵上具有相同的旨归,它对于中小学后勤改革的启示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

公共利益不是个人私人利益的简单叠加,不能追求责任问题简单化。学校后勤服务于学生而不是顾客,学生本质上不同于顾客,要重视后勤工作政府教育的公共利益以及一些关于公正、平等、民众满意的价值观念的共建。

2.树立公共利益理念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致力于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的公务员和公民要比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能够更好地促进公共利益,因为后一种管理者的行为似乎表明公共资金就是他们自己的财产。中小学后勤应该立足维护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公共利益理念,关注整个教育治理系统中的竞争性规范、价值观、偏好等,不能只关注唯效率崇拜和竞争性的方法或是模仿市场竞争的力量,否则教育公平和人民满意的教育等民主责任将会受到影响。

3.尊重公共服务理想,重视人而不是生产率

公共服务不只是一个职业范畴,还是一种态度、责任感。中小学后勤服务应该培养一种“公共服务的心境”,其中的工作人员被公共服务的价值观所吸引和促使,不把领导视为对人的控制,也不是善用激励的手段,而是集中精力和参与人员一起协同合作。加强后勤服务中的人员队伍的管理,注重催化性领导的建设,培养有责任心、公民意识、奉献精神的后勤服务队伍。

三、中小学后勤服务改革中的问题及原因

中小学后勤服务改革是应然的趋势,后勤公共服务性诉求也是改革的应有之义。目前我国中小学后勤工作出现一些主要问题(见表1),透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问题背后隐藏的是学校后勤管理中的角色中断与理念偏位,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公共服务理论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校车安全问题、后勤人员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表1 我国中小学后勤工作出现的主要问题

1.效率倾向导致角色的缺失

1992年《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规定了教育属于服务产业,并且按照学校性质不同划分出了三种教育劳务,包括公益性的教育劳务、非公益性的教育劳务、营利性的教育劳务。我国中小学属于公益性的教育劳务,中小学的后勤服务兼具公益性与非公益性,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企业家式政府精神”,强调公共服务领域中的竞争性价值规范,把后勤服务推向市场,引入成本收益、效率监控的手段,使学校有限的公共资源能够优化配置。中小学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初衷是为了让学校从琐碎的后勤总务管理中抽出身来,引入专业的服务行业为学校提高优质的后勤劳务。后勤改革的效率倾向使得相关负责人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忽视了后勤服务的教育本位,后勤服务质量难以令人满意,学校后勤服务渐渐走入了利益膨胀的深渊。诸如各种学校食堂克扣学生营养早、午餐,学生公寓物业管理人员肆意停电停水,学生因不满服务而爆发的群体性事件[3]层出不穷,不仅发挥不了学校后勤服务的感动育人的效果,反而使得后勤服务充斥着利欲熏心的气氛,后勤服务所扮演的公共资源管家、公共组织保护者的角色缺失。

2.伦理的缺失导致权力越位

学校是具有一定独立法人地位的社会公共服务类的事业单位,后勤服务中领导通过权力寻租,社会企业通过游说、行贿、拉关系、走后门等各种非法和不道德的手段获取黑色利润。中小学后勤由企业提供服务产品,因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人员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容易出现权力的滥用。例如,个别人员利用手中的职权,故意设置障碍,或者向某些竞标企业提供学校的标底;接受非法行贿,向行贿人员提供行政审批上的便利;学校后勤管理人员与企业相互勾结,从学校后勤服务中牟取暴利。这种领导权力的寻租,一方面使得学校后勤管理中出现了远高于实际成本的租金,“搭便车”现象严重,造成学校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权力的滥用,学校后勤服务缺乏有效的监管,必然导致学校后勤服务质量出现问题。后勤人员追逐个人狭隘的私人利益,把个人视为公共资源的所有者,违反公共组织的法律原则、民主原则。公共服务人员为了抓住一个机会直接采取的冒险行动的成本,比单单以资源衡量的成本要大得多,因为他失去的还包括公共组织在社会中民主、信任、平等、责任的价值成本,而这些对学校的存在与发展至关重要。

四、构建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中小学后勤工作模式

目前我国中小学后勤改革中具有公共服务的一些倾向,但因为其理论基础的缺乏,探索之路颇为艰辛。新公共服务理论倡导重新定位政府在公共组织中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和义务,以“服务型的教育政府”[4]为导向,学校和政府在改革后勤服务工作中的供求关系、利益分配、职责划分上构建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后勤工作模式,明确公共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伦理问题。建立政府财政保障范围内的学校后勤服务体系;深化学校后勤服务的责任意识,建立有回应力和整合力的服务模式;注重人性原则的治理,建立对话交往的感动后勤,吸引与学校后勤工作相关的人员组织参与到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来。

1.树立公共服务观念,建立学校后勤服务的公共财政保障体系

新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的建立,使得义务教育的经费得到了国家更高层面上的保证,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由原来高度分散转变为适度集中,省和地市尤其是省负责制定中小学经费的支出标准。政府主导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是可以把原来分散的各学校自己摸索的后勤服务体系更好地联结在一起的,由政府部门建立后勤服务中心,统一负责辖区内的学校后勤生活需要的物资。中小学后勤服务基本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不再进行“产业化”发展,不强制要求高中学校后勤服务完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内,初步建立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体现社会公共福利、让利于民的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1)大后勤管理中心,标准化学校后勤服务

后勤工作改革应该“改变过去招商引资、股份制合作、银行贷款进行后勤建设”[5]的做法,将后勤服务建设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明确各级政府在财政支出上的责任和比重,加强学校后勤与政府后勤服务中心的通联,通过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学校后勤建设,制定地区食宿政府标准,改善学校自身经费不足的困境。例如江苏高邮市的学校后勤政府“集体运作,统一采购,营养配餐,师生同伙”[6]的食堂运作管理模式。

(2)政府与学校联袂,保障校车安全[7]

政府颁布《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校车质量标准,确定校车采购项目,给予校车运营专项资金保障。学校与交通运输部门联手明确校车在交通运行中的优先权,保证学生乘车安全。如果学生上学距离过远,可以考虑适当进行寄宿制管理,对于学生寄宿带来的费用由政府进行补助。

(3)政府补贴,提供免费午餐牛奶

政府主导,财政补贴,实行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由校长为牵头成立“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逐步健全学校食品安全等相关管理制度,加大对学生营养知识宣传和感恩教育,倡导学生饮食健康教育。中小学食堂原则上应该全部收归学校自己管理,不得再向社会招标,食堂经营状况由学校和政府进行补贴。学校勤工俭学、校办企业的收益除一部分用于弥补教育经费不足和改善办学条件之外,主要用于资助困难学生和改善师生福利[8]。

(4)创新物业管理,创建绿色、节约校园

学校绿化、场馆设施,可以适当地借鉴社会上物业管理模式和“第三方监管”[9]的方式,与社区公安机关建立安全监控联络网,引入数字化的安保系统,共建警民安全校园,加强与公安机关、消防机关、城市绿化环境部门的合作交流,依法保护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建设平安的校园、节约的校园、绿色的校园。

2.建立对话交往的感动后勤,具有回应性的后勤服务模式

社会系统学派切斯特?巴纳德将公共组织描述成协调人与人之间协作的系统,扩展了关于组织机制运行的认识,倡导组织的公共属性,以及目标价值、尊重、交流在非正式组织中的作用。在学校组织中,我们需要对后勤队伍加强培训,提高后勤服务人员的育人理念。新公共服务理论中的公共行政践行“邀请”式的公民参与精神,他们呼吁公共组织中人应该“必须愿意倾听,并愿意把公民的需要和价值放在决策和行动的首要位置。这些有限理性的人必须以新的和革新的方式主动出击,理解公民正在关心什么,必须对公民的需要和利益做出回应。中小学后勤服务应该明确社会服务的责任,坚定教育公益性的立场,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素质,实行柔性管理方法,形成具有一定整合力的后勤工作模式。

(1)注重后勤队伍人性化治理,建设感动后勤

把后勤服务场所融入到建设温情的校园的一个环节中。学校后勤管理中也可以体现出育人的功能,通过人性化的队伍管理,温情校园建设,构建“感动后勤”[10]。后勤服务工作同样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后勤工作人员也是学校整个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对后勤队伍不应该仅用制度、规范来约束、驱使,而应该善用柔性的方法,通过人性化的关怀,让后勤服务人员找到学校的归属感,继而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责任感、使命感。例如校园食堂的免费汤的供应、校园保安、“最美公寓阿姨”的评比,让学校后勤工作人员有机会进入教室或是参加新生开学典礼,让他们能够真正地融入到整个教育的园地里去。

(2)明确个人的岗位责任,确保教育培训理论课时,提高后勤人员素质

建立后勤服务问责机制,及时回应师生对后勤工作的建议与意见。创新学校校园管家管理,可设立长期校园监管首席代表,监督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规范后勤财政管理的服务性收费。各学校食堂还可以展开后勤服务评比,工作技能大赛等活动,通过竞争提高学校后勤服务水平。后勤服务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学校日常后勤管理中,还需要对人员的教育观念进行专门培训,确保后勤工作人员教育培训课时,并进行思想考核。

(3)注重信息公开,创新管理反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