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经济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经济体系范文1
【关键词】世界体系论;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
一、世界体系理论阐述
世界体系论以体系作为分析单位,强调整体性,从宏观来研究体系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个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基本联系是经济的,并在某种程度上由文化联系或政治联盟加强。
在这个世界体系中,存在着中心、半边缘和边缘三个区域,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贸易关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是以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的,在这种分工中,世界经济体的不同区域(中心区域、半边缘区域和边缘区域)被派定承担特定的经济角色,发展出不同的阶级结构,因而使不同的劳动控制方式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转中获利也就不平等。”中心区域的国家处于主宰地位,是体系中最为发达的区域,对体系整体起着核心作用;半边缘区域的国家则是传递的角色,处于过渡的位置,对于中心区域来说它属于边缘区域,而对于边缘区域来讲它又形同中心区域;边缘区域的国家则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主要生产低级商品,劳动报酬低。
“国家自产生起就存在于国家体系之中,在国家体系的变化过程中存在两重过程:一是中心区域的 ‘中心化’过程,即在世界经济中国家在几个地区不断垄断商品,利用国家机器在世界经济中使其利润最大化,这些国家因之成为核心国家。二是边缘区域的‘边缘化’过程,即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利用不太先进的技术和过多的生产力,这些国家因之成为‘边缘国家’。与这种经济两极化相对立的是政治两极化,即中心区出现了强国,而边缘区出现了弱国”。并且三个地域里的国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边缘或半边缘的区域可能发展成为中心区域,而中心区域也可能发生逆向变化。
二、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如今,全球化作为一股不可逆转的势力全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经济方面,世界市场大力扩展,全球经济更趋于一体化;在政治方面,各国之间的政治联系日趋紧密;在文化方面,体系中核心国家的文化观、价值观在全球得到广泛传播与接受。全球化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资源在全球的流通使之能得到最合理有效的优化配置,并且通过国际化的比较和竞争可以促进自身自省与发展。
然而,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世界经济融合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不平等,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一种潜在的不等价交换。在世界体系中,中心国家总是处于垄断地位,而处于边缘、半边缘地区的国家在这个存在着剪刀差的世界市场中则总是处于弱者地位。“在经济政策、贸易政策、社会政策、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最终是华盛顿的政治家及其顾问们在为全球一体化制订规则。西方经济强国的德国尚有这种无奈,发展中国家就更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了。”发达国家借助其资金技术等竞争优势,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与资源。发展中国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高新的科学技术、完善的市场机制,又迫于急切想拉动经济增长的愿望而可能出现国内经济大量依靠外资,则容易使国民经济外生化、泡沫化。
同时,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同样增加了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当一国出现了经济问题时,不仅区域内部受到影响,直接影响到其贸易伙伴国,区域之间同样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到最后则变成全球性的经济问题。经济全球化造成世界各国紧密联系,也造成两极化格局加剧,前者使危机影响全球经济的机会增大,后者则使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增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融风险也进一步增大,全球经融危机一但发生,则会愈演愈烈。
三、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路径
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边缘地区的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国家,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就是在世界体系中改变位置,即从边缘向半边缘、向核心地区升迁的过程,从而消除了第三世界永远处于依附地位而得不到发展的悲观看法。”目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要想获得发展,提高自己的国家地位,努力使自己跻身于体系中心区域,在应对全球化浪潮时既应该对外开放,更应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一)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从国际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努力创造和谐的世界经济贸易环境,以“融入”的姿态丰富发展自己在世界体系内的活动,积极谋求国际合作,努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共同抵御全球经济风险带来的灾害。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区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等,都是我国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表现。
(二)培育民族产业,提高预防及应对风险的能力。
从自身方面来讲,应该增强综合国力,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优化配置国内资源。经济危机的爆发往往波及全球,整个体系进入危机状态。但这对于中国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努力把握好中心区域国家遭受危害的时期,它能够成为我们国家寻求发展,拉近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差距的一个好契机。在这个阶段我们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扩大内需,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慎重开放资本项目,优化配置国际资源,在防范及化解其危害的同时注重完善金融体制及市场监管体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经济制度和宏观调控体系。要放眼于整个世界体系,
参考文献
[1] 伊曼努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伊曼努尔·沃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M].郑伟民,王正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 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M].张世鹏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世界经济体系范文2
【关键词】语病 结构 表意 解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48-01
近些年以来,高考中的病句试题类型不一,主要考查学生全方面解析病句试题的能力,增强病句解析的优化意识。下面以高考病句为例,解析病句中的“疑难杂症”。
一、高考病句试题分析
(一)搭配不当
汉语句子中,词与词有明确的规范性,一旦稍有违背,就会出现词与词搭配不当的问题。包括主谓或动宾搭配不当;关联词、介词搭配不当;修饰词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1.有关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的病句。如:某工厂严抓生产质量,注重企业自身文化,凝聚了一批骨干,生产的服装产量成为超过同行业十亿销售额的著名品牌。
解析:上面的这句话中有两处错误,第一,“凝聚了一批骨干”是动宾搭配不当,骨干应该用“培养”一词来限制;第二,服装产量不能成为品牌,这就是主谓搭配不当。
2.有关中心语与修饰语的搭配不当的病句。如:假如要刻画一种语言特征,就与另一种语言进行比较,用比较的方法能很好地发现语言的不同之处。
解析:“刻画一种语言特征”中,特征不能刻画,因而是动宾搭配不当;再有,“很好地发现”,“发现”不能用好坏来修饰,这是中心语与修饰语搭配不当,可以改成“很快地发现”。
3.有关介词、关联词搭配不当的问题。如:在过去的那段困难的日子中,不管他病得多严重,生活环境再差,他都依然坚持写作。
解析:这句话中的关联词“不管”对应“生活环境再差”,明显不合理,改成“尽管生活环境再差”就通顺合理了。加入不改“不管”,就可以把“生活环境再差”改为“生活条件有多差”。
(二)成分残缺
语法成分不全就是句子的成分残缺,进而会影响句意的正确表达。通常有主语、宾语、谓语、介词、关联词的残缺。
1.有关主语残缺的病句。如,由于青少年的心智未熟,判断事物的能力不强,易被社会不良信息误导,从而导致心理偏差。
解析:这句话只有一个主语“青少年”,然而“青少年”前面的介词“由于”却虚化了本来的主语功能,使“青少年”变成了句子的状语。这样的话整个句子就缺少了一个真正的主语了。
2.有关谓语残缺的病句。如:雷锋日那天,我市很多学生走进敬老院学雷锋活动,这次的口号是“学习雷锋,为人们服务”。
解析:句中“学雷锋活动”作为名词应该有与其对应的动词,但句中却没有,所以这句话缺少谓语动词。
3.有关介词、关联词残缺的病句。如: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无论是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毕业之后都要自己找工作。
解析:这句话只有“无论”,缺少与无论相关的关联词,因此要在“研究生”前加上“还是”,形成完整的关联词结构。
(三)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是指词语的排列顺序不合理。包括状语、定语位置或关联词位置不当,并列词语顺序不当,内部词语对应不当等等。
1.有关状语与定语的位置不当的病句。如:这则故事介绍了相声的摹声、谐音等详细的语言表达技巧。
解析:这句话中的“详细”原本是对“介绍”一词的修饰,却放在了后面,显然不正确,因此,应该将“详细”放在“介绍”的前面。
2.有关关联词语序不当的病句。如:由于较低的生产技术水平,导致产品价格不是比内陆高,就是质量比沿海差。
解析:句中的关联词“不是……就是”其主语不同,前面的主语是价格,后面的主语是质量,应该改为“这些产品不是价格……”
3.有关句子内部的词语对应不当的病句。如:丝绸,因其复杂的生产工艺,舒适的材料质感,成品数量有限,广受社会上层人士的喜爱。
解析:句中“复杂的生产工艺”“舒适的材料质感”属于偏正短语,”“成品数量有限”属于主谓短语,根据句意,应该将“复杂的生产工艺,舒适的材料质感”改成“生产工艺复杂,材料质感舒适”。这句话也可根据语感进行判断。
(四)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就是语意混杂,偷换主语。如:很多水果都有其独特的美容价值,比如柠檬含有柠檬酸和维C就有美白养颜的作用。
解析:句中先介绍柠檬的成分,后紧接着说出作用,使得前后主语不明确,因此可以在“柠檬含有’后面加上“的”。这样主语就不混杂了。
(五)表意不明确
表意不明确包括一词多义、指代不明确、修饰不明确等。
有关一词多义的病句。如:山上的可饮用水少,我们要准备些给晚上来的人喝。
解析:句中的“晚上”既可以指时间的晚上,也可以指晚点上山的。这样就使得整句话的句意不够明确。
(六)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是指句子意思和现实事理不相符。包括否定不当、并列不当、自相矛盾、前后不对应、等等。
有关前后矛盾的病句。如:大型话剧《蔡文姬》将于5月1日上演,日前正在忙碌的排练之中。
这句话中的“日前”是几天之前的意思,而后面的“正在”则是现在时,这样就造成前后时间上的矛盾。
二、高考病句试题解题对策
高考中的病句试题有两种错误类型,一种是语义错误,另一种是结构错误。语义错误应对句子进行逻辑分析判断,分析句意是否合理,词语表达是否得当,这类错误可主要查找句子表意是否明确、概念是否清晰、是否符合事理,主要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判断。结构错误应对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判断分析。从句子的主干到句中的各个成分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各个成分的搭配是否合理,成分是否有残缺,句式是否有杂糅,词语是否有赘余,从这些方面逐一进行排查、判断。
在病句解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各种病句类型进行总结,在不断地总结中,发现病句的特有规律,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性的解题思路,在解题时,能举一反三,以适应不同类型的题目。比如,句中有“防止”、“避免”这类否定词时,就可注意句中是否还有别的否定词故意将句意说反。类似这种方式就是病句解题的规律性总结。
综上,在高考病句的解题中要熟悉各种病句类型,悉心的分析判断,找出不同类型病句的解题规律和特征,在不断地分析研究中,逐步提高高考病句的解题效率和正确率。
参考文献:
[1]罗培蓓. 2011年高考病句试题分析及解题对策[J]. 语文教学之友,2012(02)
世界经济体系范文3
【解析】背景性问题。
好的答案能客观地分析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优势和不足,所学的知识与拟任职位匹配。
中等答案对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优势和不足作了些分析,所学的知识与拟任职位有一些差距。
差的答案分析不到位,所学的知识与拟任职位差距很大。
2.你为自己的人生设定了一个怎样的目标?你觉得在我部门工作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吗?
【解析】背景性问题。
好的回答要表达清楚、有条怼6宰约喝松勘甑亩ㄎ豢凸邸⒖尚校淠勘暧肽馊沃拔黄ヅ洹?
中等回答表达比较清楚。其人生目标的定位与所拟任职位基本匹配,但知识结构及经历与拟任职位的要求有差距。
差的回答表达不清,人生目标与其条件与拟任职位不匹配。
3.如果今天面试结束后我们决定不录取你,你认为主要原因会是什么?为什么?
追问的问题:您认为我们今天的面试使您的能力都展现出来了吗?为什么?您认为这种面试有何改进之处?
【解析】情境性问题。此问题主要是让考生对自己的劣势做出分析。通过考生对自己在面试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考生是否能符合拟任职位。
好的答案是考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分析客观、合理,其劣势对于拟任职位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中等答案是考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分析基本上合理,其劣势对于拟任职位有影响。
差的答案是考生对于自己的认识和分析不到位,其劣势对于拟任职位有重大影响。
4.请你就“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解析】考查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考生对这句话理解的阐述,来判断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高下。看考生能否以全面、发展的辩证观点,从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如何识人断事,怎样通过对经验教训的归纳总结使认识实现一种飞跃,从以言取人及因人废言的弊病,以及对“言”(如异议)的理解等多个角度进行表述。
好的答案是考生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来解释、把握这句话的涵义,条理清晰,表述细致并且能有与众不同的、带有创新意识的见解。
中等答案是考生能就某几个方面来阐述对这句话的涵义的理解,条理较清晰,分析较全面。但思路不够开阔,缺乏独到见解。
差的答案是考生认识模糊,表述含混,只能就某一两个方面作较为具体的阐释。
5.有人认为“善意的说谎不是谎言”,您怎么看待这句话?为什么?
【解析】智能性问题。对这句话持何种观点并不重要,只要考生能结合自己或社会上的情况,自圆其说,并有说服力即可。
好的答案对于自己的观点,能结合自己或社会的实际做出论证;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考虑问题有深度、且有独到的见解,言之成理。
中等答案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基本可行,能自圆其说。
差的答案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不充分;考虑问题没有深度,泛泛而谈,言之无物。
6.在西部大开发中,有人认为最缺乏的是人才;有人认为最缺乏的是资金;有人认为最缺乏的是观念的更新。你认为在西部大开发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为什么?
【解析】智能性问题。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人才、资金、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比较缺乏的因素,无论考生选择何种因素,只要能结合自己或社会上的情况,自圆其说,并有说服力即可。
好的答案是对于自己的选择,能结合自己或社会的实际作论证;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考虑问题有深度,且有独到的见解,言之成理。
中等答案是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基本可行,能自圆其说。
差的答案是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不充分;考虑问题没有深度,泛泛而谈,言之无物。7.假设你在某单位工作,成绩比较突出,得到领导的肯定。但同时你发现同事们越来越孤立你,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你准备怎么办?
【解析】情境性问题。意在考查考生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本题为考生提供了“有一定实力,注重个人业绩而忽略人际交往”的假设,他意识到自己的这些不足,需要为此做出努力,他准备做什么,怎么做?
好的答案是全面分析原因,如可能是自己竞争意识太强,大注重个人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或是自己的业绩影响了其他部门的工作,并能切实有效地提出一套增强自己人际沟通的措施。
中等答案是原因分析不够全面,过多讲述同事的嫉妒心理,改革措施不太实际。
差的答案是考生缺乏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
8.有人说“无知者无畏”,请你就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解析】考查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考生对这句话理解的阐述,来判断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高下。看考生能否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把握这句话:一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有朝气,有生机。更进一步,是不畏、蔑视中庸世俗的一些“知”,勇于鞭笞丑恶,将阴暗面曝光。看似无知,实际上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另一种是“井底之蛙”,囿于自身狭窄的眼界、疏浅的学识,真正出于无知而妄自尊大,无所顾忌。更进一步,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痞子心理。
好的答案是考生能从正反两个方面四个层次表述对“无知者无畏”的理解,并能结合实际谈一些具体看法,思路有新意。
中等答案是考生能从正反两方面来谈对“无知者无畏”的理解,但是表述中没有深入细致地展开来谈。有些认识比较模糊。
差的答案是考生对“无知者无畏”缺乏正确认识,不能全面地、有条理地展开来谈。
9.假设有这样一种情况:你的工作能力绰绰有余,工作成绩也很突出,但却无法赢得领导信任,而某些工作能力不如你的同事却因能说会道,博得了领导的欢心,对此你有何想法?
【解析】情境性问题。考查考生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一般人都认为,善谈者,左右逢源,言克天下;而不善辞令者,处处被动,举步维艰。懂得如何与人交谈,是人与人之间达到默契沟通的一个重要因素,考生对此的认识对其人际交往能力有重要影响。
好的答案不否认这种情况在当今社会是存在的,懂得工作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不一定(不是必然)会得到领导的赏识、同事的认同。能坦诚地剖析原因,对于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并愿意为改变自身的弱点而做出努力。
中等答案心里有些消极想法,但也承认自身确实也存在一定的弱点,并愿努力改变这种局面。
差的答案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对领导和同事抱敬而远之的态度;或认为领导不具“慧眼”,自认为只要一直像老黄牛一样工作,最终会改善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
10.毕业几年后,有同学提议由你来牵头组织一次“校友联谊会”,你准备怎么做?
【解析】要成功地组织一次“校友联谊会”,需要有较强的计划、组织与协调能力。通过考生对此题目的反应来判断考生是否具备上述能力。
好的答案是考生有表达的欲望,态度积极。能就计划做出较为详尽的表述,能对经费的筹措、人员的联络、活动的时间、场所、内容、为以后交流所做的安排等做出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规划。
中等答案是考生有表达的欲望,并能够抓住大的环节,表现出一定的组织能力,但在计划方面,缺乏预见性,忽略某些具体但不容忽视甚至可能造成混乱的细节。
差的答案是考生表达欲望不十分强烈,某些重大环节在表述中被忽略掉,一些细节重复表述,明显缺乏基本的计划与组织协调能力。
11.在你的现实生活中,你最不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共事?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追问:在你认识的人中,有没有人不喜欢你?为什么不喜欢你?请举例说明。
【解析】行为性问题。由于价值观、知识面、经验等方面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或不喜欢都是正常的现象。考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评价对其人际交往有重要的影响。考查个性特点、人际协调能力、领导能力、控制点。考查自我认识和评价,人际协调能力,归因倾向,社会经验等。
好的答案是考生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最不喜欢的人及其不喜欢自己的原因,并能做出相应的分析。
中等答案是考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评价,基本符合客观现实。
差的答案是考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评价不符合常理。12.假设你是某局长的秘书,近期将从外地来30名基层干部参加一个干部培训短期班,为期三周。局长决定让你来安排此次培训活动,你打算如何做?
【解析】情境性题目。考查计划、组织、协调能力。通过考生对此题目的反应来判断考生是否具备上述能力。本题结合考生年轻、希望全力负责或承担某项工作的心态,为他提供了一次机会。可从他在短期班到来之前所做的准备与规划中,考查出他计划的预见性、组织的缜密性和协调的艺术性等各方面的水平。
好的答案是考生有表达的欲望,态度积极,并能从课程、师资、场所、活动、食宿、接送班车、签证、机票等的组织协调方面,作较为深入的表述。思路清晰,计划周密。
中等答案是考生有表达的欲望,并能够抓住大的环节,表现出一定的组织能力,但在计划方面,缺乏预见性,忽略某些具体但不容忽视甚至可能造成混乱的细节。
差的答案是考生表达欲望不十分强烈,某些重大环节在表述中被忽略掉,一些细节重复表述,明显缺乏基本的计划与组织协调能力。
13.有人认为,想进机关当公务员的大学生往往不是学生中的精英,而是一些只求生活安逸稳定、进取心不强的“二流”学生,你怎么看?
【解析】考官有意地给考生施加压力,考查考生的应变能力和自我情绪控制及自信心。
好的答案情绪稳定,反应敏捷、自信,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并设法得体地突出自己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
中等答案情绪在控制后趋于稳定,对自己的情况做出合理的解释。
差的答案不知所措,只急于解释,语无伦次或沮丧不安,缺乏自信,完全附和考官的意见或否认考官的陈述。
14.如果你被我们录用,上任后你认为首先应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怎么解决?
【解析】情境性问题。考查计划、组织、协调能力。考生第一次进入机关工作,有许多事情要做。首先解决什么问题,既取决于考生对社会的了解程度、自我认识和评价、知识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路开路程度,更取决于考生的目标及其后续相应的计划、组织和协调能力。是否能解决问题还要看考生能否协调并组织方方面面的资源。
好的答案是目标设置得当,根据目标及自身的情况所提出应解决的问题合理、可行。解决问题的措施具体、可行,有条不紊。
中等答案是所提出的首要解决问题基本合理;解决问题的措施基本可行。
差的答案是所提出的首要解决问题不可行;解决问题的措施不现实。
15.假如你在毕业前一年就已经联系好一个你非常想去的工作单位甲,并从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毕业时却由于其他原因未能如愿。在这种紧迫的情况下,你又通过艰辛的努力去联系了一个相对清贫和内心并不情愿从事的工作单位乙,并为此做出了郑重承诺。就在即将签署协议之前,一年前联系的单位甲又同意接收你,假定你决定仍到单位甲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办?
【解析】情境性问题。考官给考生制造突发性意外情景,考查其面对压力的应变能力。
好的答案要客观、诚实,很快找到应变措施予以弥补,并采取有效办法沟通协调、取得谅解。比如:推荐与自己条件相仿的同学以弥补单位乙的损失。
世界经济体系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理论;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2
一、低碳经济理论的中心话题
作为一个语词,“经济”含有多种意义。“低碳经济”中的“经济”是指以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为根本内容的社会活动。这里的“低碳”是指这类社会活动的特定目的和由其目的所决定的其主体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以及由它们所造成的其主体活动的过程形态和结果形态而言,其中观念性的主体目的是所有其它因素的根本,这个目的就是这类社会活动所要获致的参与其活动的人群体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互相统一的结果。故低碳经济应被理解为以谋求人群体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达到互相统一为本质特征的一种经济形态,而低碳经济理论本质上就是关于一定范围①内的人群体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互相协同的经济理论。
一般地说,经济理论所涉及的对象包括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两个基本方面,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根本的方面,人与人的关系是从属的方面,即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究竟结成何种形式的关系,是取决于他们所要应对的自然环境的现实状况和与之相应的他们应对自然环境的现实能力。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理论所处的特定语境是全球化时代人类所要应对的自然环境的现实状况呈现出日趋恶化的势态,以至于使人类面临可能失去其永续发展的根本条件的危险,并且造成这种严峻的现实状态的主因之一是由于长期以来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过度依赖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而导致温室气体过多排放于自然环境。故低碳经济理论的研究很自然地要从探讨下述现实问题着手:为什么长期以来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过度依赖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
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必须依赖于一定能源的消耗,其依赖于何种能源取决于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其所需能源的技术手段的性质。长期以来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之所以过度依赖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其直接原因在于:自从人类发明了获取此类能源的技术手段以来,人类除了不断地改进或更新其技术手段以达到更经济、更便捷、更高效地获取此类能源的目的,至今尚未发明或发展出比这些技术手段能更加经济、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地获取足可替代此类能源来满足人类现有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的另类能源(如风力能源、水力能源之类)的新技术手段。因此,假定这种新技术手段能被及时地创造出来并成功地应用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话,人类对高碳能源的依赖程度必将大为降低并降低到能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程度,从而低碳经济就将变成现实。但是,恰恰是这个假定的条件在一定时期内还只是一种抽象的可能性,而不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性。如果它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性,即它在现实中有了充分的根据并且具备了从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关于低碳经济的全部问题就不过是在于人类有否意愿采取行动来促成其由可能向现实转化,从而低碳经济问题在本质上就可以被归结为关于人类应当选择何种经济形态的文化价值取向问题,这样,低碳经济理论也就不成其为一种经济理论,而只是一种文化理论了。
低碳经济理论是研究一定范围内的人群体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何以达致其互相协同的复杂性经济问题的经济理论,这种经济理论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作为其立论的客观依据,这个历史条件就是:获取诸如风力能源、水力能源之类的绿色能源(或曰清洁能源)的新技术手段尚未成熟到至少人类可以兼用绿色能源和高碳能源来满足其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求从而使高碳能源的消耗足以达到环保标准的程度。正是这个历史条件,使得获取绿色能源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完善成了该历史条件下的时代最为紧迫的需要,低碳经济理论在价值上恰恰是应合了这个特殊的时代需要。正是该理论的这种价值特性,决定了其理论理所当然要把获取绿色能源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完善作为达成一定范围内的人群体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互相协同的条件,从而关于获取绿色能源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完善,就势必成为低碳经济理论的中心话题。
二、低碳经济理论的学科归属
获取绿色能源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完善是属于科技范畴的主体活动过程,具体地开展这种科技活动,是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的事儿;具体地研究这种科技活动,为这种活动提供科学理论、技术发明和工程设计,是该领域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工程专家的任务。低碳经济理论并不直接研究这种科技活动,而是研究这种科技活动所赖以开展的经济条件——包括生产条件、分配条件、流通条件和消费条件,即研究在怎样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流通关系和消费关系中这种科技活动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以及怎样合理地构建这些经济关系的体系等问题。如果把这些经济关系理解为从事这种科技活动的科技工作者群体内部的社会关系,则低碳经济理论就是属于科学社会学范畴;如果把这些经济关系理解为从事这种科技活动的科技工作者群体所在的国家的社会关系,则低碳经济理论就是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如果把这些经济关系理解为从事这种科技活动的科技工作者群体所在的世界的社会关系,则低碳经济理论就是属于世界经济学范畴。这就是说,低碳经济理论可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来开展其研究:科学社会学范畴的低碳经济理论是在微观层次上进行研究,政治经济学范畴的低碳经济理论是在中观层次上进行研究,世界经济学范畴是在宏观层次上进行研究。这三个层次的研究也可以被看作是分别研究上述三个不同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对获取绿色能源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完善这一特定科技活动的不同影响,从而把这些研究一并纳入科技经济学范畴。
三、低碳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
为现实低碳经济目标而进行的国别性经济关系的调整,须以全球性经济关系的调整为条件,只有在一种新的合于低碳经济目标要求的国际经济体系或全球经济体系中,合乎同样要求的国别经济体系的建立才是可能的,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经济体系是母系统,国别经济体系是子系统,其子系统不能不从属于其母系统;科学共同体内部为现实低碳经济目标所要做出的经济关系的调整,则有待于国别性经济关系的相应调整,因为迄今为止尚未形成全球性的科学共同体,只有从属于本国或本地区而为本国或本地区利益服务的科学共同体。因此,尽管可以在多种层次上来开展低碳经济理论研究,但是应该看到,这些不同层次的研究具有内在关联,而不是彼此孤立的,而且从其整体来看,低碳经济理论研究应具有全球视野,首先从世界经济学高度来研究具有何种结构的国际经济体系才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为获取绿色能源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完善而竞相努力以及构建这种国际经济体系的条件、途径和方式方法。其它层次的研究必须以此作为基础,否则难以有成效。
应该看到,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理论所处的特定语境是全球化时代人类所要应对的自然环境的现实状况呈现出日趋恶化的势态,其影响是全球性的,其原因也是全球性因素而非局部性因素。为什么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其理论问世已久并早已得到世界公认②,而到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时与会者在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共担”问题上却并未达成具有实质意义的共识?其本质原因不在意识领域,认识领域,而是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当今世界经济体系是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集团所控制和起主导作用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这样的经济体系中,不要说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就是西方列强之间以及非西方国家之间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冲突归根到底是由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这种统治全世界的生产方式使人类从自然界中所获取的物质财富在全球范围内都必须按资本的有无和所拥有的资本的大小来进行分配,由此必然导致人类之间无资本的无产者与有资本的有产者的矛盾和有产者之间及国家之间小资本的拥有者与大资本的拥有者的矛盾,只要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变,这些矛盾就将永远存在并且不可调和,除非无产者和小资本的拥有者甘愿接受这种“按资分配”的原则。但是,在什么条件下,无产者和小资本的拥有者才会甘愿接受这种“按资分配”的原则呢?其条件应该是有产者和大资本的拥有者甘愿接受“按资担责”的原则。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根本缺陷就在于:这个体系只有“按资分配”的资本权利原则,而没有“按资担责”的资本责任原则。不以资本责任作为条件的资本权利就是资本霸权。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实行的“按资分配”的资本权利原则,正是不以“按资担责”的资本责任原则作为条件的资本霸权原则。作为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导力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集团依靠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在世界上肆行其霸权主义,正是为维护这种资本霸权原则。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种种利益冲突归根到底是由于资本权利与资本责任的分离造成的,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集团在世界上所肆行的霸权主义则是造成资本权利与资本责任的分离的政治根源。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霸权主义,就不可能建立起资本权利与资本责任互相统一和协调的世界经济体系;而只要世界经济体系中资本权利与资本责任仍然是互相分离的,即只有“按资分配”的资本权利原则,而没有“按资担责”的资本责任原则作为它的补充,可持续发展就永远只是一个空洞的理念,而不可能转变为全人类的共同行动,从而低碳经济也只能是一个美妙的幻想,而不可能变成美好的现实。低碳经济是不可能在一国范围内实现的。
要而言之,低碳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就是资本权利与资本责任相统一的原则。
注释:
世界经济体系范文5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MPS;SNA;生产;收入
1.两种体系:MPS与SNA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历程中,由联合国公布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体系有两个: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和国民经济账户体系:
1.1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联合国于1971年发表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也称其为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简称MPS),它是前苏联在总结1925年以来计算国民收入的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套核算方法和体系,主要用于苏联和东欧等计划经济国家,也称东方体系,我国早期也采用这套核算体系。
MPS的理论依据是:社会生产就是物质生产,只有创造物质产品或者作为物质产品生产过程直接延伸的活动才是生产活动,其他活动都是非生产活动。据此,全部社会产品都是由物质部门生产的,物质产品的价值总和就是社会总产值。因此MPS只需着重考察物质产品的再生产过程,即反映物质产品的生产、物质产品价值的分配和再分配、物质产品的使用构成和具体去向,等等。
MPS采用限制性生产的概念, 它把经济生产的定义只限于物质产品生产和生产性劳务, 只承认物质生产才是生产, 相应地, 社会产品只是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果。从使用价值看, 物质产品由工业、农业和建筑业三大部门生产, 社会产品就是这三个部门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从价值形成过程看, 物质产品的价值除三大部门所创造的价值外, 还包括货物运输业和商业等流通部门追加在商品中的价值。 所以,MPS把工业、农业、建筑业、货物运输业和商业通称为五大物质生产部门, 这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活动成果, 构成了MPS的社会产品价值核算的内容。
1.2国民经济账户体系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首创于英国,它是依据欧美发达国家的核算理论和实践制定出来的方法体系,故也称西方体系。
相对于MPS而言,SNA有三个显著特点:
SNA是依据综合性生产观念组织核算的。它认为:人类的各种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活动都是生产活动,换言之,生产的本质不在于是否提供物质产品,而是在于是否创造新的使用价值或效用。
SNA还充分运用了现代经济分析中的投入产出分析,资金流量分析,资产负债分析和国际收支分析等工具,这些大大扩充了SNA的核算内容和分析领域。
SNA是一种以账户形式和复式簿记法组织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种核算方法能够保证整个核算体系的逻辑严谨。
SNA则采用综合性生产观。按照这种生产观, 凡是创造效用并取得收入的活动, 除去非法活动外, 不管是生产物质产品还是提供各类服务, 一律看作是生产活动, 即SNA将服务部门与物质生产部门等同看待, 归入生产部门,也就是说, SNA的生产范围除了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货物运输业、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外, 还包括了除个人自我服务以外的各个社会服务领域。因此,SNA的社会产品― 商品就是有形的物质产品与无形的劳务产品的合称,这样, SNA的核算范围就不仅包括物质产品, 而且也包括劳务。显然, 其核算范围比只计及物质产品的MPS就大多了。
2.MPS与SNA的比较
2.1概念比较
对整个社会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核算,构成了整个国民经济核算的中心内容,但对什么是生产活动,什么是社会产品,MPS和SNA则有不同定义。MPS是建立在物质生产观念的基础之上,其主要的理论依据之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再生产理论。因此,MPS计量的国民收入是基于物质生产活动的产出成果。该体系适应于物质管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SNA把物质生产活动和非物质生产活动放在同等位置上一视同仁地核算,更有利于全面描述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它有利于反映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人们服务性消费比重不断提高的客观趋势。
这两个体系的最大差别是在生产概念上的差异,由生产概念差异而引起的中间消耗和最终使用的计算范围也相应发生变化。例如,在SNA中,由于服务部门也计算产值,物质生产部门的中间消耗就应包括对服务的消耗价值,而相应的服务部门也有了自身的物质消耗。但在MPS中,服务部门不计算产值,因此,物质生产部门对服务的消耗不作中问消耗处理。至于服务活动中的各种物质消耗, 则作为社会最终使用,形成消费基金。两个体系在中间消耗上的差别,除了由于生产范围的不同外,还有: 第一,在SNA中包括固定资本损耗,MPS则不包括;第二,在SNA中作为中间消耗的企业在文化设施方面的非生产性支出,在MPS看作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转移支付,从物质生产领域的营业盈余中扣除,有关这方面的产品消耗作为最终消耗;第三,在SNA中作为中间消耗处理的企业业务旅差费,在MPS中看作是居民的原始收入,所消耗的产品作为居民的个人消费;等等。
由于对生产的定义不同, 最终消费和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的概念也不一致。在MPS中,最终消费只限于对物质产品的购买,而不能体现为劳务的购买支付。 非物质生产领域内职工的工资及其他收入, 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不能作为生产收入。而在SNA中, 最终消费还包括非物质劳务的购买,如支付医疗费用、教育费用、房租等。既然在市场上通过价格获得的货币收入,理所当然地视为生产收入,并且计算产值,那么,除了义务性的转移收支外,再分配也就几乎不存在了。
而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MPS存在的基础也随之发生变化,其在很多方面不适于当代商品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因而越来越多采用MPS的国家,开始结合本国实际,逐步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改革,开始运用SNA核算原理和方法。
2.2核算方法的比较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是从国民经济总体上研究国民生产、分配、使用之间的关系,主要使用国民经济平衡表,该表为单式平衡表,只是通过左右两栏数据的平衡综合说明社会整体的再生产过程。构成MPS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主要包括:综合物资平衡表,综合财政平衡表,劳动力资源平衡表,国民财产平衡表以及固定资产平衡表等。其核心指标主要是:社会总产值,社会净产值,国民财产及物质产品消耗,消费与积累等。同时,各表间只存在经济指标的内涵关联,不存在严格的核算对应关系。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主要是由国民收入核算,投人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以及资产负债核算组成的。它从宏观经济的控制和调节出发,既对国民收入在各环节的规模水平及结构状况作分别研究, 又将国民生产、国民分配和国民使用连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其核算方法为复式记帐法,即运用国民经济收支活动有收必有支、收支必相等的原理, 以帐户的形式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这种核算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国民经济各部门紧密衔接起来, 较好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这两个体系在概念和方法上的比较, 可以看出SNA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核算范围覆盖整个国民经济, 不受物质生产领域的局限;
二是核算内容不仅包含产品的生产、交换和使用的实物运动,而且还包含收支和金融交易等资金运动,能较好地反映社会再生产中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运动过程。SNA十分重视从价值方面来考察国民经济运行,把国民收入核算、投人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民财富核算和国际收支核算5个方面都纳人统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相比之下,MPS在这方面的核算则有欠完整,特别是在资金流量核算和国民财富核算方面, 所差更多;
三是核算方法采用复式记帐法, 通过帐户体系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国民经济各部门紧密衔接起来, 能较好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内在联系,提高了国民经济核算的科学性。
相比之下,MPS用单式记帐的方法,以平衡表形式对国民经济的各种活动进行单方面的登录和计算,各种国民经济平衡表之间,在数量上虽有联系,但联系得不够严密。
2.3主要指标对比和换算
两大体系除了上述主要区别外,在具体核算指标、原则和方法上也各具特点,甚至两大体系中名称相同的某些统计指标,其经济涵义、范围口径、计算方法也往往存在差异。在MPS 中,反映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是国民收入。它是物质生产部门净产值的总和,扣除了一切中间消耗C_2,也扣除了固定资产折旧C_1。同时,国民收入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在SNA中,反映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它们既包括新创造的价值V+M,也包括固定资产折旧C_1,同时其计算范围扩大到整个三次产业,即全社会的所有部门。其中,国内生产总值按照国土原则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原则计算。
两大体系主要国民经济综合指标的换算,主要表现为指标间和各指标内部的构成项目的换算。
两大体系主要国民经济综合指标的换算, 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来实现。调整包括: 一、调整服务价值, 包括中间消耗价值口径的调整;二、指标构成项目的调整,包括各指标概念的调整;三、计算原则的调整,包括以国土原则口径计算的指标调整为以国民原则口径计算的指标;四、对价格标准的调整,包括通过汇率调整为统一的货币量形式。调整两大体系的总量指标,无论是从SNA口径调整到MPS口径,还是从MPS口径调整到SNA口径,调整内容都是相同的,只是各项目的加减计算相反。
两大体系各指标内部的构成项目的换算,同样必须通过逐项调整来实现。以两大体系国民分配指标的换算为例。从分配角度看,SNA增加值中的雇员报酬相当于MPS中的居民原始收入。 SNA的营业盈余加间接税净额相当于MPS的企业原始收入。SNA的增加值中还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而MPS的国民收入中则不包括。此外,第一,在SNA中,雇主对雇员社会保险金是作为对雇员报酬的一部分,而在MPS中,则作为出自企业原始收入的支付;第二,个体经济收入,在SNA中包括在营业盈余内,而在MPS中,则包括在居民原始收入内。(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灿.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王爱俭.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骆耕漠.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4]褚可邑. 对MPS与SNA核算体系的比较分析[J] 深圳大学学报13卷2期
世界经济体系范文6
比如,加拿大与美国的贸易量占了加拿大出口总量的3/4,两国标准的差异极有可能破坏两国经济贸易关系。因此,经济区域一体化内部标准的协调对于各国都是极其重要的,不相容的标准和认证体系将使各方付出巨大的代价。另外,经济区域合作组织的标准协调也对全球经济和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凡希望与欧共体国家进行贸易,甚至要想在其它市场上同欧洲公司竞争的各国厂商,都将感受到欧共体施加的新的市场压力。欧共体从1992年开始使用ISO/TC176制订的ISO9000系列标准,作为其质量体系注册和合格审核的第三方认证方案的要求文件。美国和加拿大的标准化组织(ANSI和SCC)也积极推动两国的标准协调工作,就协调现行标准的技术要求和制订两国共同标准(binatinoalstandards)积极努力,并已取得初步成果。其他区域性合作组织也在积极推动相互的标准协调和质量体系及产品认证的相互承认工作,以保证标准和技术法规不会成为贸易的技术壁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为标准化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标准的协调和相互承认,是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最终目标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国在未来的标准化工作中要重视如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标准化活动领域和范围应适当由制造业向服务业拓展。过去标准化以制造业为中心开展活动。随着世界经济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化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各国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作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了高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我国标准化工作必须适应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时将活动重心转移到服务业标准化领域上来。
2、信息和其他高新技术方面的标准化将成为标准化工作的重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成为标准化的重要课题。据ISO资料统计,近年来信息技术标准化在整个ISO工作量中的比例已从5%增加到25%,目前ISO最大的技术委员会就是信息处理系统技术委员会(TC97)。在社会信息化大潮中,任何硬件、软件和系统过程都离不开事物信息化的协调和统一。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需紧跟社会信息化的步伐,以保证在信息技术标准化领域能够与国际社会协调发展。
3、环境及其保护的标准化将成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遏制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为了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普遍关注环境质量和资源的更新。现在需要各国不仅在口头上,而且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实现环境的有效保护。标准化为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有效工具。目前社会所需的是一系列新的标准,这些标准不仅关注社会生产和产品的质量,而且关注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