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探索规律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探索规律技巧范文1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综观当本文由收集整理前的教育形势,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德育已得到高度的重视,教育界高举“德育领先”旗帜;智育在传统教学中有着深厚的根基,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体育本着全民健身的宗旨,活动有声有势;劳动教育或许与生活实践比较密切,也相应受到越来载多的人的关注;然而,美育?……美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此外,我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之最高层面上,在讨论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常谈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怀特海曾经指出,初中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初中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真;初中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初中数学的善;初中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初中数学的美。而这些观点在初中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初中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初中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初中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初中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基于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对中学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初中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初中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初中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初中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初中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初中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初中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初中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初中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初中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2.初中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
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初中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初中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初中数学的激情。
(2)初中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初中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初中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在科学美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其中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探索科学规律获得的愉悦,科学思维方法的美妙等诸多方面。科学美的发掘,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包括视觉上的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撰写小论文时的感受到的“创造美”。在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初中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作为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欣赏初中数学美。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将美知识应用于实践,审能教育才有意义,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展示美,二是应用美。其具体探究途径如下:
(1)展示隐含的美。
(2)挖掘初中数学美。
初中数学探索规律技巧范文2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课堂问题 设置技巧
课堂问题设置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化有着重要影响。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课堂问题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对课堂问题设置的技巧进行革新,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才能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一、巧设问题情境
正所谓问题自“境”生,只有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才能做到巧妙设问,才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帮助学生明确思考方向,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设问题情境,使数学教学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发展。
例如:在对初中数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第1节《比0小的数》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我们学过的数中,0是最小的数,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小学没有见过的数。”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对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充满兴趣。然后在多媒体上列出一些数据:在多媒体上显示天气预报的画面,在画面上标明某地气温为-13℃~-17℃;在多媒体上显示吐鲁番盆地的图片,旁边注释:吐鲁番盆地最低处的海拔高度为-155m;在多媒体上显示资料卡片,上面写着水、水银、酒精的凝固点分别为0℃、-38.87℃、-117.3℃.让学生仔细观察每张图片,找出与小学学习的不同的数,并对其表达的含义进行分析。这种课堂问题设置技巧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也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设数学试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置数学试题,使其能够体现数学解题的不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解析分析数学题。在运用此种课堂问题设置技巧时,教师可以将竞争机制引入其中,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资源,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竞争中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吸取教训,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反思,从而总结出一套有规律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九年级上第二章第2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教师在将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教授给学生并进行一定练习后,可以在黑板上写下这四道题:
(1)■(x+3)■=1
(2)(2x+1)■=2(2x+1)
(3)x(x+8)=16
(4)x■+2x-8=0
然后设置问题:在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这四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选择一种最恰当的方法解决这四道题,而且要使解题过程最简便。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进行计时,同学们解决完四道题后就举手示意,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正确的方法解决这四道题,排出前三名,对其给予一定的口头奖励或物质鼓励。最后,让前三位同学说说自己是运用什么方法解决这四道题的,为其他同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对失败的同学教师也要给予鼓励,引导其进行深刻反思,总结解题时存在的不足,从而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途径,使数学学习能够更是一层楼。这种课堂问题设置技巧不仅能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习惯,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突破自我,寻求新的发展。
三、巧结现实生活
数学知识虽然处于高层次领域,但其与生活是不能分离的,许多数学知识都可以用生活常识解决,而生活中又蕴含许多数学知识,二者息息相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一般都感觉数学知识比较深奥,晦涩难懂,这常常给学生造成困扰,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将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才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利用。同时,在将数学知识生活化的过程中,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启发学生懂得细心观察生活,在适当的时候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难题。
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八年级上第三章第5节《矩形、菱形、正方形》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1)当老师让你去商店买一条毛巾和方巾时,在没有任何辅助工具的前提下,你怎么判定你所买的毛巾是矩形,买的方巾是正方形,而不是菱形呢?
(2)当老师给你一根绳子,让你去测量教室的门,你应该如何证明教室的门是矩形?
又如:在学习七年级下第七章第1节《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的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的边缘所夹的角度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并在多媒体上附加图片或让学生课前准备好木条,在课堂上亲自试验。这样就可以通过平行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哪些条件能够实现平行。
这种课堂问题设置技巧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趣味,也能使数学知识真正内化到学生心里,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教师要注意的是在结合生活实际时,要把握一个度,不可让生活将数学本身的味道冲淡,给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四、结语
课堂问题设置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探求问题设置的技巧,并不断对其进行丰富和革新,使其能适应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朝鹏.浅论数学教学中的课堂问题设置[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62-64.
[2]吴萍.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J].学周刊,2013,04:134.
初中数学探索规律技巧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合作学习;应用
【中国分类号】G633.6
详细的而言,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初中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进行的互学习。现阶段,合作学习、交流学习以及探索学习已经逐步的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方式。合作学习鼓励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为了自己的利益、班级的利益以及社会的利益而共同努力完成规定的任务,并在此过程中更好的促进了自己的成长,因此,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合作学习的应用。
1.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具体是指学生为了能够顺利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进行明确分工的互学习方法。与传统教学理念不同,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互上,其不仅倡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还包括了学生和学生、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合作学习中学生主要以完成特定的目标为导向,其不仅包括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是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学内容和学生基本情况存在一定的冲突,通过合作学习的开展有效的解决了上述矛盾,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顺利进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一般充当引导者、问题的解决者和管理者,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者。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丰富多彩的讲授,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完成了课堂上的合作学习。
2.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虽然每道数学题的答案都是唯一的,但是问题的解答过程却是不同的。所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道题不同的解题思路要求各个小组从不同的解题方向进行解答。同时数学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解题探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问题的解答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不断思索的能力。例如:某道论证题,不仅可以要求从正面来论证其正确性,而且也可以反面来论证其正确性,虽然两者的论证过程中不一样,但是得到结果却是一样的。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矛盾便是“会”与“对”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解读数学问题能够很好的凸显出来,因为有些同学虽然会做这道题,但是不一定能做对,反之也一样。数学的运算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最基本运算方式,其涉及到了相关的运算符号和运算法则,并且最终的要求是得到正确、简洁、合理的运算结果。在初中数学教学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熟悉数学公式的各种变形,并将其恰当的应用到数学问题的解答上,同时整体解答和转化解答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技巧。
2.2加强学生合作学习中倾听习惯的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时,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并且每位学生对同一种事物的注意力集中情况也不一样,致使他们不容易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对于其他学生的发言也不够重视。例如:在教初一年级“如何总结对称图形的规律”一课时,在某小组中,当一个学生找出相关规律时,其余的学生都认为该同学的规律是不存在的,而且这位学生也未坚持自己的观点,严重打击了其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合作学生反而得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要求每一位学生认真去听其余学生的发言,并且在同学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不要插嘴,同时从别人的发言过程中寻找其中的重点,待同学发完言之后,可以适当的提出自己的见解。经常这样的要求学生,不仅会培养学生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对其进行反复的体会和琢磨,而且还留出一定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了相互帮助、学习的效果。初中学生养成良好倾听习惯之后,就能够在别人发言的时候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让别人感受到尊重的同时,还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2.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方式
初中合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要不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方式。首先,要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信任别人,以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和平相处,让同学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其次,为学生营造合理的合作方式。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一边聆听一边表达,倾听代表了对他人的尊重,而聆听则是更好的与他人交流,通过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中采用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大量的实践表明,该方法很适合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合作学习教学法的应用,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顾利荣. 浅议“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12(58):69-70.
初中数学探索规律技巧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 初高中 衔接问题
高一新生普遍感到高中数学难学,初中数学的成绩都很高,但是到了高中以后不断下滑,很多的学生的面对困难不知所措,并开始对数学望而却步,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踏上这一个较高的新台阶使大部分学生能较快的进入高中数学学习的状态,在学生通过学案提前预习的基础上,发挥团队(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优势,通过问题交流、教师解疑等环节,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并理解重难点知识,最后通过检测讨论,当堂解决问题,并当堂完成作业的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课堂表现和团队的合作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如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应用能力等),并及时评价学生个人及团队的课堂表现。
一、影响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因素
教材方面: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相对具体,多为常量;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不仅注重计算,还注重理论分析,对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同时高中由于受高考的指挥,即使教材内容要求降低了,教师也不敢降低难度,从而加大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教学方面:初中数学教材课时安排内容少,习题内容较单一,教学进度一般较慢,对重点内容及疑难问题教师均用较多的时间反复练习,答疑;而高中课时紧,每课时内容通常较多,习题类型多,且灵活。学生学习方面:初中学生习惯跟着老师转,多数是记忆与模仿,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缺乏归纳总结能力;而高中学习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钻研,探索规律,强调数学能力与数学思想的应用。因此高一的学生沿用初中的方法,也就不能很快的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
二、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初中与高中内容上的断层
1.注意教材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探索相关问题
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初中教材中和叙述方法也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也相对比较少。相对而言,高中数学虽然在课改后难度也有所降低,但总体上相对初中数学来说其中的有些概念就比较抽象,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在讲授新内容时,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生动自然,并能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在数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中,让学生随时享受到由于自己的艰苦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化,并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因而增加了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些都是升入高中后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客观原因。
2.注意初中与高中教学方法的不同,注重学生的理解过程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并且同时,不可否认有些初中教师为了应付中考,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来提高成绩,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局部,轻整体”、“重试卷(复习资料),轻书本”的不良倾向。初中新课标的实施的确大大缓解这种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影响和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的传统教学方式,但只要考试评价体制不作大的改变,对普通中学来说,这种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着的。而进入高中以后,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新课标下,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主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相对比较重视学生自己去学习。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因而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
3.注意初中与高中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注意关心学生的发展
我国现行学制的高一学生一般是十五、六岁,在生理上,正处在青春期向青春后期的过渡期,因而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有时点名回答问题也不够直爽,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高一学生表现在学生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应。同时思维形式上初中生比较侧重形象思维,而进入高中后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就相对比较高一点。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使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进而使学生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探索规律技巧范文5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数学;减负;增效
随着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但如何实现“减负”与“增效”的有机统一,目前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笔者认为,教师作为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无疑在“减负增效”中承担着最重要的职责,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各项要求,充分激发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和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数学“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
一、重视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减负”与“增效”,需要教师深入贯彻和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在课堂上尊重初中生的学龄特征和数学教学规律,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形式,多留给学生一些思考和反思的空间,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热情的保持,降低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心理负担。对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在课程导入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例如,在初中数学“图形认识初步”的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可以先就生活中多姿多彩的图形进行展示,如钻石的形状、花瓣的形状、雪花的形状等,通过生活中一些教学实例的引入,可以让初中生充分感受到几何知识的内在魅力,激发出主动学习的兴趣,有效集中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实现“减负”与“增效”的有效统一。
二、善用情感教育手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减负”首先要减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负担,初中生由于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很多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还需要情感上的引导,加上面临中考升学的压力,在数学学习的情绪和心态上容易出现波动。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想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需要积极利用情感教育手段,多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构建和谐化的师生关系,要用自己的爱心和包容心去关心学生的学习,舒缓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心理负担,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智力素质的同步改善。例如,在初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组”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解题中经常犯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础知识不牢固或者解题过程粗心造成的,甚至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教师只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就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改正自己以前高高在上的教学姿态,而是要同学生进行平等的相处,同学生“打成一片”,先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用个人的积极情感去化解学生内心的坚冰,然后再开展相关数学知识的深入讲解和错误的纠正,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心和自信心,达到数学教学的“增效”效果。
三、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难以吸引学生,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缓解学生内心的学习压力,同时也限制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采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有的主动性。例如,初中数学“多变形及其内角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四边形内角和为360°”等知识点,通过游戏教学法,让学生提前准备好纸板、剪刀等工具,在课上玩“拼图游戏”,如让学生对三角形、四边形的四个角剪下来,拼接在一起,看看能否组成180°、360°的角。这种游戏教学手段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引入,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降低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记忆负担,也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为初中数学教学的“减负”与“增效”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反思能力
教师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需要正确的发挥自身的引导性职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纠正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摒弃题海战术,引导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反思、掌握各种方法和技巧,总结不同题型的解题规律和方法,整理个人的数学思维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集体讨论中反思,通过合作性学习、集体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对个人学习差距的分析,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如此一来,不仅充分保证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让学生从传统被动学习的数学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学习效率将会得以明显提升。
初中数学探索规律技巧范文6
[关键词] 初中数学;提问;兴趣与思考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与系统性兼具、实践性与探究性并重、科学性与社会错的基础性课程,对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必经之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教学影响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预设没有基于教材内容的实际要求,问题情境没有立足学生情感与生活的实际需求,提问方式缺乏创新与创造性空间等,导致提问非但没有成为推进数学课堂教学的引擎,反而使师生互动、课堂教学陷入停滞不前、华而不实的教学瓶颈. 由此,笔者以为,摸索数学课堂提问技巧,强化教学提问效率,使学生受益于提问、激趣于问题、启思于探究,是我们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前提保障. 为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从趣味、差异、针对、发散提问四个角度层层展开,提出了几点教学浅见.
趣味提问,妙语连珠激学趣
趣味性是学生主动要求知识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进行思维加工、灵感创造的内在驱动力. 初中数学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其理论深度加大、数量关系复杂、空间结构抽象,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因此,在教学提问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提高问题的趣味性,以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喜爱的猜谜方式和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活动中,让严肃的数学教学变得趣味无穷.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代数式的值(二)”时,教师将所要设问的问题放在了“传数游戏”中,让学生先行体验游戏所带来的快乐,并在传数游戏中思考其中蕴藏的基本数学问题,具体如下.
问题情境 教师事先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人一组,由第一个学生随意向第二个学生传递一个数,第二个学生将这个数加上4后传给第三个学生,而第三个学生将这个数平方后传给第四个学生,最后,第四个学生将听到的数减去2后得到最终答案.
问题?摇 (1)四个学生轮流传数,并记录下每一轮的四个数,传递完后,小组交流讨论,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2)假如第一个数为10,看看哪个小组最先算出最终答案.
反思?摇 这个问题不仅渗透了代数表达式的运用,而且引导学生利用代数式快速求出问题答案,整个问题都围绕游戏展开,为问题的解决增加了活力,而且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还为学生增加了一份激情.
差异提问,因材施教促积极
随着数学教学难度的不断加深,差异性存在于每一个学生群体之间,是客观且普遍存在的教学现象. 新课程改革关于学生观的定义明确指出,学生是独立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因此,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这种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中,要关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是在设计问题与随机提问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接受能力有所区分,以因材施教的提问方式实现激发各个层次水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目的.
例如,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时,教师通过互动方法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认知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基本顺序,而师生互动正是基于梯度明显的多个问题而进行的,具体如下.
问题1?摇 回想你所学过的知识,说说你所知道的有理数的运算有哪些?
问题2?摇 你能分别说出有理数各种运算的基本法则吗?
问题3?摇 观察下面的式子,说说它有哪几种运算?
1-3÷[8×(-1)+8]+0.5÷0.2×10
问题4?摇 请你结合小学所学过的混合运算顺序,思考上面这道试题的运算顺序.
反思?摇 这四道题从最简单的运算类型提问开始,层层深入,让学生充分体验“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这个基本知识生成的一般过程,保证了所有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节奏. 而且,这些问题的互动又是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如第一个问题可以提问数学“学困生”,不仅可以让其先行进入学习状态,而且简单易答,能增强其学习信心,又如,问题2和问题3可以针对“学困生”或中等生进行提问,而问题4则可以提问班级中的优等生或中等生,以此满足所有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
针对提问,提纲挈领益理解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它的教学条理更加清晰,教学模式更加严谨,这得益于数学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清晰严密的解题思路、紧凑连贯的教学步伐. 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提问时要紧扣本单元、本次课甚至本题的教学难点与解题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引导学生们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寻找解题的正确方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尝试列出提纲,由点及面地展开探究活动.
例如,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勾股定理与平方根”中的“神秘的数组”时,教师为了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更加深刻地理解“勾股定理”与“勾股数”的一般规律,设置了这样一个探究性的问题:
(1)3,4,5;
(2)6,8,10;
(3)9,12,15.
问题 ?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是第一题的勾股数,这是前面教学经常碰到的例子,这就给学生灵感,下面的数可能也是勾股数,因此,学生发现的第一个规律便是这三组数都是勾股数,也合乎教师的第一期望. 为了让大部分学生都能探索出这些勾股数之间存在的规律,教师继续提出了一个探究问题.
师:你能继续写出更多的勾股数吗?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陆续进行了探索,通过探索、观察,有的发现每一组数中的第一个数加上3等于后一组的第一个数,第二个数加上4等于后一组的第二个数,第三个数加上5等于后一组中的第三个数,而有的发现前面一组数与后面一组数之间存在倍数关系等,总之,这个提问达到了教师预期的结果,学生都能明白其中的规律,针对性强.
发散提问,留白思考利探究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提高学生利用数学原理与知识开展实践探究活动的动手能力是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提问是启发思考的前提,是促使实践的基础,因此,笔者以为,在数学问答中,教师不能面面俱到,应留有悬念,适当留白,给学生们留下想象、思考与探究的空间与平台,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开展数学探究性实践活动,尝试以发现问题为起点,从收集信息、分析数据、推理讨论逐步展开,一同寻找问题的答案.
例如,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平方根”时,教师在导入环节立即将问题渗透在一个生活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在上一课时以及预习成果的基础上,大胆思考、实践,生成对平方根先入为主的认知,方便后续的教学. 具体如下.
问题 冰洁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她爸爸准备在面积为36平方米的正方形大厅里铺上81块地砖,为了不浪费材料,你能帮助冰洁算出每一块地砖的边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