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范文1

1 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定义与特征

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是由正向供应链和反向供应链组成,其中,正向供应链就是以钢铁企业为核心企业,根据原材料的流动顺序,从上游供应商、钢铁企业到下游客户的网链结构,反向供应链则是根据钢铁企业生产废弃物、客户的废旧产品及废弃包装物的回收与处理顺序,从下游客户反向到钢铁企业的网链结构。在正向供应链和反向供应链中加入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等因素的考虑,即构成了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的主体。此外,供应链企业员工的一些环保活动、节能减排工艺改进、环保材料与新技术引进等活动则是依附于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的重要内容,对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成败也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相比传统供应链,由于在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中融合了绿色环保的思想,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表现出不同于传统供应链的特征

①节点企业的多样性。由于考虑了绿色环保因素,绿色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可能不受限于原材料供应商、产品生产商、零售商和客户,还会增加大量提供环保产品、环保技术和咨询服务、回收企业、资源再生企业、物流公司等,从而使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复杂性大为增加。

②企业间相互依赖性。在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中企业间的关系除了经济交易关系之外,还大量存在环保合作、产品创新、技术升级、咨询服务等关系,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之间直接或间接存在相互依赖关系,使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犹如一个互动频繁、联系紧密、相互依赖的生态群落。

③复杂的动态性。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中企业间存在动态复合的联结关系,不同区域的网络系统存在相互耦合关系,整个网络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并表现出非线性的复杂动力学特性。任何一个企业的微小活动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生态系统的安全,在协同效应显现的同时,蝴蝶效应也不可避免地相伴而生。

④演变的快速性。由于网络信息系统的高效介入,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企业间的互动日益频繁,企业间不仅受市场、客户的需求与反馈的驱动,而且也受相互之间学习交流的促进,每个企业都在不断地学习、创新、再学习、再创新的过程中。这使整个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生态系统中成员间关系处于不断演变发展之中。

2 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多元结构

根据钢铁企业的业务特征,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可以分成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回收这四个大的环节。而这每一个环节,实际上又是由大量相关企业、政府机构或其它公司所组成,从而形成了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多元结构。

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回收等供应链环节,以及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业务流、人际关系等关联网络,一起形成了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多元结构生态。显然,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的高低将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这个多元结构生态。

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需要在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各个环节都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并通过产品创新、业务重组、技术升级、管理变革等手段,使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中各企业都能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绿色管理水平,实现最终的共同赢利。

3 多元结构生态下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实施策略

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是在确保环保目标的前提下,实现供应链中全部节点企业绩效的整体优化与协调,进而提升企业服务水平和快速响应能力,同时尽可能减少供应链实施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虽然环保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但每个企业都需要从自身生产管理实际出发,通过与上游和下游企业共同的配合实现绿色供应链。

基于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多元结构生态,可以看到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远比单一经济目标的供应链要复杂,不仅意味着供应链管理中资源优化约束的增加,而且也意味着钢铁企业需要和更大范围的供应链伙伴企业进行协同,并且这种协同也从传统的简单业务协作升级到更高层面的复杂管理模式的协同。对于钢铁企业而言,为适应这种多元结构的绿色供应链生态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绿色供应链的实施。

3.1 开展绿色审计活动

绿色审计就是以钢铁企业为核心企业,根据原材料的流动顺序,对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的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客户之间的业务活动进行盘点,对每一个生产活动环节中原材料、设备、人员、能源消耗、排放物等进行环保污染性的量化评测,并引入作为绿色供应链管理资源优化的约束条件;同时,形成钢铁企业供应链中环保成本科目与成本量账本,并对供应链的每一个活动施以绿化绩效评价指标,最终实现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的绿化成本核算体系。

由于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多元结构,很难通过少数环节的绿化实现全局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开展绿色审计活动可以说是钢铁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前提。

3.2 规划超网协调机制

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多元结构实际是一类复杂的超网结构,不仅有众多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企业构成的供应主链,而且在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回收、绿色物流等各个区域又呈现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结构,并且这个网络结构上承载了大量的信息交流、人员活动、资金流转等活动内容。在这样复杂超网结构下,为打造与运作绿色供应链,作为核心企业的钢铁企业非常有必要规划超网环境下的供应链协调机制,一方面要考虑主供应链上的供求关系,也要考虑采购、制造、营销、回收、物流等不同网络区域的相互间协调问题,而且也要协调超网上承载的各类活动内容。显然,规划这样的协调机制是非常有挑战性,但也是非常必要的。

3.3 推进企业知识协同

为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钢铁企业需要对每一个生产经济活动环节进行绿化再设计,在绿色审计基础上,不仅考虑原材料、添加剂、排放物等物质资源的环保性,而且也要考虑产品加工、运输、存放、回收等每个环节的环保性。显然,其难度远比传统供应链管理中主要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协调要大得多,这要求各环节的所有成员不仅要具备产品生产方面的知识,而且也要具备环保的知识,并要能利用现有知识不断创造新的绿化活动方式,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而这样的知识应用与知识创新要求,绿色供应链中各类企业间只靠简单的业务协作而不通过深层次的知识协同是不可能做到的。居于主导地位的钢铁企业通过推进企业知识协同,不仅可以达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目标,而且也能极大增强供应链的创新力,并提升所有成员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3.4 贯彻协同管理理念

在多元结构生态下,需要从整体系统角度对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策略进行思考与选择,贯彻多方位的协同管理理念。一是要继续坚持成员企业通过合作共享实现共赢的策略;二是加大环保理念下资源集成和业务动态重构策略,使有利于提升绿化绩效的资源与业务模块能得到优先采用;三是增强供应链企业的快速响应策略,通过及时的市场需求驱动和快速业务组合,提升整个供应链的市场响应速度;最后,强化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各企业的同步运作策略,不仅要实现产品同步和业务同步,也要实现战略同步与创新同步,从而增强整个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协同效应。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范文2

摘要: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被严重破坏。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忽略了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许多企业缺乏对绿色供应链的认识、技术欠缺、实施绿色供应链投入资本高等原因,阻碍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本文从供应链的利益分配出发,考虑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绿色度评价高低,对Shapley值法的结果进行调整,以实现对企业绿色供应链战略实施的激励。

关键词 :供应链;绿色度;shapley 值法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自然资源需求也急剧增加,这导致了对资源的过渡开发、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的破坏等问题,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未来。另一方面,我国加入WTO以后,绿色壁垒阻碍我国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国,极不利于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传统的供应链研究都是基于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的研究,却忽略了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与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阻碍了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企业中引入并实施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战略是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与环境危机、提高中国企业形象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有许多世界知名企业,如惠普公司、通用电气等都成功引进了绿色供应链战略,并且成功把绿色意识渗入到企业文化渗透,进而影响生产销售的每个环节,影响每个员工的思想,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形成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局面。但多数企业仍然对绿色供应链缺乏正确的认识或者缺乏相应的技术导致绿色供应链无法实施。因此,需要在激励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方面建立更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励机制来帮助企业摆脱困境。

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绿色供应链研究和分析阻碍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主要障碍的基础上,借鉴绿色度的概念和绿色度评价方法,提出从利益分配角度制定激励机制,对绿色度评价高的供应链成员企业给予奖励,对绿色度评价低的成员企业施予惩罚,促使企业改善自身环境效益、提高自身绿色度。这一分配方案较好的解决了绿色供应链战略实施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企业实施供应链战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在20 世纪80 年代被提出以后,企业家们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致力于供应链的整体优化和协调,尽可能的开发和利用供应链的潜在性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忽略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美国科学基金资助下,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了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旨在综合考虑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并与1996 年较早的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美国克拉克大学的Sarkis指出绿色供应链包括如下主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物流和采购、物料管理、外部物流、包装和返回物流①;Berman 则是在供应链模型中注重考虑环境因素,提出了更广泛的供应链设计模式,并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对供应链管理,他提出了一些新的经营指标,包括资源回收率(material recovery rate)、核心回报率(corereturn rate)、废物比(waste ratio)、生态有效性(eco - efficiency) 等等② ;Handfield 和Nichols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绿色供应链是包括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的同商品及信息的流动和转移相关的所有活动,物流和信息流都是贯穿与供应链的上下游③。但斌认为: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④。

李向东,阎洪等研究提出,通过供应链上战略伙伴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实行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以及利益共享。企业间可能做到在经济利益及环保效益的双赢。并对两家公司GMI(Giant MotorProduction Co. Ltd) 及SMP(Simon MagnetProduction Co. Ltd)的合作进行了分析,为建立一般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种模式⑤。而汪应络、孙能民等则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从系统的观点与集成的思想出发解决制造业与环境之间冲突的有效方式、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模型,分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认为共生原理、循环原理、替代转换原理与系统开放原理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应该遵循的基本原理⑥。朱庆华在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中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企业意识与能力、财务绩效和成本、供应链影响与政府法规等。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政府法规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制约影响最大,企业内部的意识和能力是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⑦。

二、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障碍

通过调研发现,影响我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认识

大多数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认识薄弱,他们还传统的认为实施环境管理就是增加成本、浪费钱财,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即使有些企业在实施过程中考虑了环境影响,也仅是迫于公众或法律压力,简单的采用末端治理方式,显然这不能够实现生产过程中的绿色化。他们仅仅考虑企业的短期利益,没有从战略高度去看待绿色供应链管理,没有认识到绿色技术创新会使资源的利用率更高效,不断能保护环境,还能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形象。

2.绿色供应链的技术欠缺

先进的生产工艺、污染处理等技术是企业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前提条件。绿色供应链要求企业自主创新、精益求精,在产品设计、采购、工艺、外包装、回收的各个环节都要绿色化,把“绿色”思想注入到企业文化,对生产技术全面“绿化”。对于我国许多技术薄弱的企业而言,即使有实施绿色供应链的想法,由于缺少先进技术的支撑,也变得有心无力。

3.市场规制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

目前,我国的市场规制尚不健全,法律法规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较轻,且缺乏有效的监督。现有的排污费的收费标准远低于污染的综合治理费用,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能促使企业倾向于缴纳排污费而不是治理其污染。另一方面,我国缺少推动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激励机制,企业缺乏实施的动力。

三、基shapley 值法利益分配的激励机制

1. Shapley 值法

Shapley 值法在20 世纪中期ShapleyL S为了解决n个人合作对策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数学方法。当人们的利益活动为非对抗性时,合作的人数的增多不会引起经济效益的减少。这样,全体n个人的合作将带来最大效益,Shapley 值法是分配这个最大效益的一种方案,其定义如下:设集合I={1,2,…,n},如果对于I的任一子集(表示n个人集合中的任一组合)都对应着一个实值函数v(s),满足:

称[I,v]为n人合作对策, v称为对策的特征函数。

用xi表示I中i成员从合作的最大效益v(I)中应得到的一份收入。在合作I的基础下,合作对策的分配用x=(x1,x2,…,xn)表示。显然,该合作成功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φi(v)表示在合作I下第i成员所得的分配,则合作I下的各个伙伴所得利益分配的Shapley值为

其中Si是集合I中包含成员i的所有子集,|s| 是子集s 中的元素个数,W(|s|)是加权因子。v(s)为子集s的效益, v(s\i)是子集s中除去企业i后可取得的效益。

Shapley值法是解决n个人合作对策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马士华等研究讨论Shapley 值法后,根据供应链的运行特点把Shapley值法用来分配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合作收益。考虑到技术创新对提升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性,进一步的对收益分配的结果进行再调整,对技术创新贡献大的企业进行激励,反之则惩罚⑧。

Shapley值法是根据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的实际贡献大小来进行分配的,而不是以初期投资额进行分配。投资额的大小并不能决定供应链联盟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大小,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是在研发、生产、营销等综合实力上。用Shapley值法分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与合理、“多劳多得”,避免了平均分配、吃大锅饭的现象发生,比起仅按投资额比例进行分配的方法更有效率,更易于调动成员企业的积极性。

但Shapley值法进行利益分配的方法也存在着缺点,例如它忽略了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承担的风险。在激烈的市竞争中,收益是与风险并存的,而在供应链联盟中,每个成员企业所承受的风险也各不相同。对于承受风险较大的企业,我们应该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偿才显得更加合理。由于篇幅问题,本文对风险因素不作考虑。

2. Shapley 法值调整

近几年,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等的相继颁布,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焦点,许多和“绿色”的工艺技术、管理方法等迅速发展。然后,到现在对于“绿色”还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确定“绿色”是一个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概念。徐团结等在介绍绿色供应链管理时提到了“绿色供应链的绿色度”这一概念。“绿色度”可以定义为绿色化的程度或与环境友好的程度,也可以理解为是可持续发展度,它表示社会、经济、生态三者和谐统一程度的量化或定性。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对环境、源等的负面影响越小,则“绿色度”越大,反之则越小⑨。

唐凡汪等通过实证研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环境评价指标、资源评价指标、经济评价指标、运营评价指标、社会评价指标、技术评价指标六大子指标⑩,具体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由于各个供应链所在行业对环保的要求程度不同,在供应链契约中我们设定一个各企业可以接受的绿色激励指数k(0<k≤1),对环保要求高的行业激励指数较高,相反地,对环保要求不高的行业的激励指数较低。在Shapley 值中,是默认了各企业的绿色度都相同的,但显然事实并非如此。本文根据各企业的绿色度评价高低对Shapley 值利益分配进行调整的,对绿色度高的成员企业多分配一些利益,对绿色度低的成员企业少分配一些利益,使得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都有动力去提高自身的绿色水平。对于绿色度的评价,本文借鉴唐凡汪等人的研究成果对各企业的绿色度进行评价。

设企业i的绿色度为qi,那么该企业的绿色度在整个供应链所占比重为qi/ Σqi ,据此对各企业的收益调整为:

φi(v)&acute; =φi(v)+ k × Σφi (v)× (qi/Σqi -1/n )

故当qi/Σqi >1/n 时,企业i将因绿色度高而获得额外的奖励;当qi/Σqi <1/n时,企业i会由于绿色度低而受得处罚;当qi/Σqi =1/n 时,该企业既不会有奖励,也没有处罚。显然, 这是一个零和博弈,获得奖励的企业所获利益刚好等于受罚企业的被罚利益,且Σφi (v)&acute; =Σφi (v)=v(I)。

3.数值举例

在这里举个实例来说明上述修正算法的应用。

在Shapley值法模型中,I可看成包含n个企业的一条供应链,S为I中若干企业合作的子集,Si是I中包含企业i的所有子集,V(S)为子集产生的效益。V(S/i)是在子集s中除去企业i时将会产生的效益。

假设在一个由A、B、C组成的供应链中,各企业各自独立经营获利为10,A、B合作获利为30,A、C合作获利为20,B、C合作获利为15,三企业合作获利为50。根据Shapley 值的算法,我们可以算出不考虑绿色因素下各个企业的收益φA(v)、φB(v)、φC(v)。

在Shapley值法的分配方法中,v(S)表示有i 企业参加供应链合作所产生的获利,V(S/i)表示没有i企业参加供应链合作时所产生的获利,那么v(S)-V(S/i)表示i企业对供应链合作的贡献。加权因子w(|s|)取决于此供应链合作s的企业数。

供应链合作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合作方式,供应链上成员企业绿色度的增加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绿色度的提高,因此,可以通过对Shapley值法的分配结果进行调整,来实现对供应链中企业提升绿色度的激励。

接着,我们需要根据各企业的绿色度对利益再分配。设激励因子k=0.2,A、B、C的绿色度分别为1.2、1.1、0.9。根据公式φi(v)&acute;=φi(v)+k×Σ φi(v)×(qi/Σqi -1/n)

可以计算得:φA(v)&acute;=20.417,φB(v)&acute;=17.604,φC(v)&acute;=11.979。

通过以上计算得:φA(v)=20;φB(v)=17.5;φC(v)=12.5;φA(v)&acute;=20.417;φB(v)&acute;=17.604;φC(v)&acute;=11.979。我们对比数据后发现:A企业的利益再调整后多了0.417;B企业的利益再调整后多了0.104;C企业的利益再调整后少了0.521。这是因为A企业与B企业的绿色度高于平均水平,所以得到了奖励,而C企业的绿色度低于平均水平,所以受到了惩罚。这样的结果将促使这三个企业为提高绿色度做更多努力,以得到奖励或者避免受到惩罚。

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至今尚未成熟,但许多企业的实践已经证明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够为企业同时带来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提升企业的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绿色供应链管理对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企业观念、技术、机制等方面的原因,阻碍了绿色供应链管理顺利在企业中实施。

本文基于绿色供应链视角对Shapley值法运用于供应链利益分配的结果进行调整,以实现对企业绿色供应链战略实施的激励。这一分配方案较好的解决了绿色供应链战略实施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企业实施供应链战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引文注释

①Joseph Sarkis. Theory and Methodology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business prac?tice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8,107: 159 -174.

② Berman,B. M. Designing the green supplychain [J].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1999,12 (4): 332-342.

③Handfield R B. Green supply Chain: Best Prac?tices From the Furniture Industry Proceedings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USA.1996(3):1295 -1297.

④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40-42+4.

⑤李向东,阎洪,叶润强. 建立绿色供应链中的协调关系[J].软科学,2001(04):66-69.

⑥汪应洛,王能民,孙林岩.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J].中国工程科学,2003(11):82-87.

⑦朱庆华.影响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制约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02):83-87.

⑧马士华,王鹏.基于Shapley 值法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间收益分配机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04):43-45+49.

⑨徐团结,王硕,潘海青.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绿色度评价[J].巢湖学院学报,2006(02):61-65.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 政府激励 市场激励

引言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意识不断增强,供应链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创建绿色供应链也就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实现盈利和环境相统一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但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很少有企业会自觉实行,所以,在当前情况下,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1、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涉及的全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当前,绿色供应链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 MRC) 在1996年最早正式提出了 “绿色供应链”概念。此后,Steven V. Walton 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企业在制定环境战略时把供应商加入其中,它的核心思想就是集成管理。Jeremy Hall 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进行环境友好设计,链中成员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树立所有成员的环保意识,实现供应链优化协调。综上,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为基础, 综合考虑资源配置效率和环境影响, 涉及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通过对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环境影响进行管理,进行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采用绿色工艺进行生产,产品采用绿色包装和回收等技术手段,使企业收益最大化,资源配置最优,环境影响最小。

2、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还处于初期阶段,大部分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较为薄弱,企业的“绿色工程”往往只是 “面子工程”,很多“绿色” 问题没有提到战略高度,只停留在操作层面。而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强调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回收等环节在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有效集成,“绿色”目标覆盖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而不是停留在某一局部或阶段。若某一子系统没有达到与环境相容的要求,则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我国很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导致绿色产业的技术研发陷入“批量小、水平低”的不经济状态。绿色技术属于知识产品,具有边际报酬递增,前期开发成本较高的特征,“批量小、水平低”的研发难以达到预期的收益,从而导致对经营者的经济激励不足。考虑投资风险的因素,很多企业会减少“绿色”投资,导致绿色技术的研发博弈变成等待型博弈,使我国企业的绿色技术研发陷入“低水平—低效益—低水平”的恶性循环怪圈。在绿色供应链的运营中,由于链中企业信息不对称,在追求各自利润最大化时,各企业最优目标与绿色供应链整体最优目标相冲突,致使环境相容的原则在链中企业成员间得不到遵循。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短期行为,很难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我国对绿色产品的认证与标识制度不健全,缺少专门的绿色产品销售市场,而且宣传力度不足,在市场中同时存在绿色产品和普通产品,假冒伪劣绿色产品泛滥,消费者难以判断真正的绿色产品,导致绿色产品市场的选择问题日益严重,这给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不利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为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就需要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成员收益达到帕累托改进的目标。

3、绿色供应链管理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绿色供应链的激励主体可能是所有成员企业及最终消费者,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公益团体为保护环境也可能成为激励主体。激励客体是指被激励者,在绿色供应链中,激励客体可以是各成员企业和最终消费者。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激励目标主要是在保障成员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整体最优,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将实现环境友好、增进社会福利等目标融入到利益最大化目标中去。绿色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激励机制,主要由以下两方面构成:

3.1 政府激励机制

政府作为绿色供应链的激励主体,其目标主要是提供有效的制度环境,解决绿色供应链运营动力不足、避免代内及代际间负外部性、减少成员企业间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政府要公开有关环境和政策信息,企业要公开排污信息, 尤其是在初级阶段,政府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唤醒企业、社会和民众的危机意识,政府要对企业行为进行监督,加大由“ 末端治理” 到“ 源头控制” 的监控力度。政府可采用以下激励方式:

3.1.1绿色补贴政策

为保护资源环境和维护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企业付出了在市场条件下难以得到补偿的代价和成本,对这种产品给予补偿就要采用绿色补贴政策。补贴方式可采用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和财政贴息。

3.1.2税收政策

采用税收优惠的手段来鼓励企业减少污染排放的方法是国际上常用的作法。政府通过税收活动来激励绿色供应链上企业的绿色经营行为,对绿色环保行为给予税收优惠,对污染环境行为征税。法国征收大气污染税,瑞典通过对轿车和重型车使用差别税率和补贴,欧美制定了汽车排放标准,严重污染车辆禁止上路。

3.1.3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就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从事日常的或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购买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从而使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在经济刺激和鼓励下积极生产绿色产品。一般政府采购量巨大,采购规模一般占GDP的10%左右,所以政府可以利用采购的规模优势和导向作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

3.1.4产业政策引导

政府应为了绿色供应链的有效运营发展提供硬件条件,如从整体上规划社会的物流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对道路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等大型基础建设给予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

3.2市场激励机制

在绿色供应链环境下,各个企业在战略上是相互合作关系,但是各个企业的利益不能被忽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绿色供应链的市场激励措施主要有:

3.2.1价格激励

绿色供应链各企业间的利益分配主要通过价格调整实现,在对供应链进行优化时可能会产生额外的收益或损失,当能确定相应对象时,由相应的企业承担,但很多时候不能确定准确的对象,必须对额外收益或损失进行均衡分配,分配通过价格实现。高价格可增强企业的积极性,不合理的低价会挫伤企业的积极性。但是价格激励也有一定的风险,在制造商选择供应商时,如果过分强调低价,就会选中报价较低的企业,而一些整体水平较好的企业就被排除在外,结果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交货期等。所以,企业不可只强调低价格,而应从多方面进行考察。

3.2.2订单激励

绿色供应链获得更多的订单是一种很大的激励,在链中的企业也需要较多的订单激励。在拿到较多订单的同时,要注意整条绿色供应链的可持续性。

3.2.3商誉激励

商业信誉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及其重要。商誉主要来自于绿色供应链内其他企业的评价和在公众中的声誉,反映企业的社会地位。

3.2.4信息激励

在信息时代,信息对企业意味着生存。企业获得的信息越多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从而使信息能产生激励作用。信息激励对绿色供应链来说是一种间接的激励模式,链中企业利益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方便企业获得信息。

3.2.5淘汰激励

淘汰激励是企业常用的一种负激励方式。为使绿色供应链整体竞争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必须建立对成员企业的淘汰机制,同时绿色供应链自身也面临淘汰。优胜劣汰是市场的自然法则,淘汰激励是绿色供应链系统内形成的一种危机激励机制,链中所有成员都有危机感,防止出现短视行为,减少绿色供应链群体风险。

3.2.6组织激励

良好的组织对绿色供应链及链中企业都是一种激励,在良好的绿色供应链环境下,企业之间少有争执,合作愉快,供应链运营畅通。制造商常用的组织激励措施是减少供应商数量,并和主要供应商和经销商保持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4、结束语

绿色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激励机制可以有多种,本文基于当前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和企业改革的需要,以实施绿色供应链为立足点,提出两种种激励模式,多种激励方法。随着管理模式、科学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创新,激励的方法也会不断的更新。

参考文献

[1] 惠玉容; 绿色供应链激励机制构建[ 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2] 张伟;基于绿色供应链的政府激励方式探讨[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9,(12)

[3]杨红娟;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激励机制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7,(3)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过程工业;绿色供应链;物联网;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018-02

1过程工业对绿色供应链的需求

1.1过程工业生产特点

过程工业(process industry)是进行物资转化的所有工业过程的总称,包含大部分重工业,如化学、能源、冶金、建材、石油炼制、核能、生物技术以及医药等工业,它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工业,对发展国民经济、增强国防力量起着关键作用。与离散生产制造过程相比,过程工业具有许多不同之处。

第一,大批量连续性生产。这是过程工业的主要特点。即物料流和工作流连续稳定,生产装置内各工序间衔接紧凑、严密,工艺流程相对稳定不变,也没有缓冲单元。相应地,新开工成本高、时间长,一般不允许轻易停工。第二,优化目标较多。离散生产制造企业以缩短供货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为主要优化目标。而过程工业企业优化目标则较多,通常以安全、稳定、均衡、长周期、高负荷、高质量、高收率、低物耗能耗和小污染为目标,寻求多目标的平衡和优化。第三,自动化水平高。过程工业对自动化的依赖性比较强,计算机控制的应用较早,基础自动化水平比离散制造业高。但是,过程工业管理中“自动化孤岛”现象严重,下层的自控系统和上层的管理决策信息系统严重脱节。第四,新产品开发难度大、周期长。过程工业往往需要经过试验研究,由研究院和设计院提品工艺、流程,同时经常需要新建生产线,投资大,周期长。第五,环保问题严重。过程工业在生产产品的同时,一般都有废弃物生成和排放,且许多生产过程和物料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和剧毒等特点,因此安全保障问题和故障诊断在过程工业中显得相当重要。第六,生产高能耗。过程工业生产过程能耗较高,我国许多化工、冶金等产品的平均单位能耗比国外高出一半到一倍多。同时,高能耗本身带来高污染并和低效益紧密联系。

1.2过程工业对环境的影响

如上节所述,过程工业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首先,过程工业污染比较严重。据估计,在美国约75 %的固体废物来自过程工业。其次,部分过程工业资源利用率低,综合利用差,废弃物潜在的资源利用价值常常高于目标产品。如我国特有的矿产资源钒钛磁铁矿的铁利用率仅为4.9 %,而化工行业生产1吨铬盐会产生近3吨毒性废渣。然后,过程工业能耗高,中国某些过程工业的能耗是美国、日本的2~4倍,煤的开采和燃烧造成的污染和能源浪费更是量大面广,不仅流失大量可用资源,也严重污染水体、土壤和环境等。[1-2]

2绿色供应链概念的提出

1996年,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绿色供应链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强调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绿色运作和管理,涉及供应商、制造厂、销售商和用户等多个环节,同时在追求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负作用)最小的同时追求降低供应链成本,因此绿色供应链具有系统性、集成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Beamon,B.M.(1999)指出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的区别在于:完整的绿色供应链系统不仅包含传统供应链的内容,另外增加了从最终顾客逆向的产品和包装的回收、再利用流程,以及从顾客、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到供应商的逆向再循环过程,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3]

在国内,但斌(2000)较早研究绿色供应链,认为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4]杨浩军(2012)探讨了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运行目标、运作模式与运作机制等内容[5]。这些研究成果为过程工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3过程工业绿色供应链模型的构建

基于物联网的过程工业绿色供应链体系如下图所示。包括技术支持层、传统供应链层和绿色供应链层等三个层次。供应链的核心为重化工和精细化工类企业,其上游是为其提供原辅料和各种动力供应的供应商,其下游是分销、零售以及最终消费者环节。因此,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改变信息感知和传递的方式,对上述相互合作的相关企业进行资源集成和业务集成,实现高效的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从而达到供应链全过程绿色、环境友好的目标。

以下详细介绍三个层次的基本内容:

3.1技术支持层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基本特征为: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物联网体系结构自下向上分为:感知、接入、互联、服务管理和应用等。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供应链之间的信息无缝整合,状态即时沟通,动作即时协作,从而构建统一的绿色供应链信息平台,在该平台上提供供应链全过程的智能化服务模式。因此,以物品状态信息作为流动主体的物联网技术,正是构建面向过程工业的绿色供应链体系的关键所在。

面向过程工业绿色供应链系统的物联网技术由物联网感知技术、互联网接入技术以及专业管理和服务系统所组成。首先,将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GPS等感知、捕获、测量设备部署在过程工业供应链全过程中原辅料供应、生产流程、污染处理、再制造、分销配送、终端客户等各个环节,实时对物体属性、环境状态、行为态势等静态/ 动态的信息进行大规模、分布式的信息获取与状态辨识。其次,通过现有的移动通信网(如GSM网、TD-SCDMA网)、无线接入网、无线局域网(WiFi)、卫星网等基础设施的接入,将来自感知层的信息资源整合成一个可以互联互通的大型智能网络,为上层供应链管理和大规模应用建立一个高效、可靠、可信的基础设施平台。然后,通过具有超级计算能力的中心计算机群,对网络内的海量信息进行实时的管理和控制,使供应链核心企业能够对采购业务流程、生产业务流程、仓储业务流程、运输业务流程、回收业务流程、再利用业务流程以及污染处理业务流程等供应链全程进行实时的追踪和监控,即时掌握物流活动状态,并对状态进行实时响应,智能应对,辅助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3.2核心业务层

在核心业务层中,过程工业核心企业(重化工和精细化工类企业)通过整合上下游企业的业务流程,使得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无缝连接,实现快速、高效的向终端客户提供恰当的产品,并及时处理客户的反馈信息,从而达到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提升企业效益的目的。在传统过程工业供应链管理中,通常以正向物流方向为主,即重点关注从供应商到制造企业,分销商,直至将最终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这一过程。通常认为将最终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这一活动是供应链管理过程的终结,而较少考虑回收和再利用这一逆向过程。

3.3绿色运作层

该层是过程工业绿色供应链的核心内容,也是过程工业绿色供应链比传统过程工业生产模式的创新和突破。与传统供应链管理不同,在绿色供应链中,强调污染物的有害处理、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以及再制造等内容,以其达到绿色、环境优化的目的。在过程工业绿色供应链的实施过程中,计划环节、制造环节、再利用环节是其重点。过程工业要实现绿色供应链的运作,首先要在整个供应链中采取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将其作为一个整体,面向闭环供应链运作模式,设计新程序,从而杜绝任何形式的污染和浪费。其次绿色供应链的制造是一个包括了产品设计、材料选择、产品加工、物流设计、包装设计以及产品拆卸等过程的大制造概念。最后,在绿色供应链的再利用环节包括回收物流和再利用两部分。通过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的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回路,从而实现供应链全程的环境友好。

4结论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过程工业企业提升其竞争力和保护资源的有效途径,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过程工业企业可以降低环境风险,节约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环境绩效。本文将方兴未艾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过程工业绿色供应链之中,构建了完整的过程工业绿色供应链框架体系,并对其实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使绿色供应链的实现和实施更为便捷高效。

参考文献:

[1]李萍,周章玉,华贲.过程工业供应链流结构及其管理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4,21(1):88-92.

[2]钟玉泽,张旭,欧钦英.过程工业与清洁生产的实施[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4(6):55-56.

[3]B.M.Beamon.Designing the green supply chain[J].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1999,12(4):332-342.

[4]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11):1232-1234.

[5]杨浩军.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运行模式与机制构建[J].物流科技,2012(11):27-3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 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策

供应链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个流的统一物流贯穿供应链的全过程物流,连接供应链的各个企业,是企业间相互合作的纽带。那么,物流管理很自然地成为供应链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供应链物流管理中还缺乏绿色的理念,没有综合考虑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效率,对顾客退回物品以及产品使用后废弃物品的处理一直排除在企业经营战略之外。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度关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识的增强,以及政府对环保法规约束力度,加大绿色物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逐渐受到国内外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重

视。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供应链是指由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组成的链状结构、通道或网络。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的制造、运输、使用过程都会产生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态平衡。

绿色供应链管理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管理,它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食品供应链的组成及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的食品行业一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对市场把握不准、计划频繁调整、生产要么过剩要么不足、批号老化、全国范围工厂间调货、客户要货批量减少、渠道渗透及产品铺货率不够高、产品推广不理想、责任难以划分、横向协调较难,配送陷入被动操作等。可以说,都属于供应链运作或与供应链密切相关。

食品供应链属于典型的功能性产品供应链,供应链的设计主要着眼于各环节综合成本最小化,以推动策略、预测囤货型生产为主,通过采购、生产、配送的平稳运作来降抵成本。强调规模经济,以产能利用率、库存周转率等物质效率指标。

食品供应链有关专家认为,食品供应链属于典型的功能性产品供应链。供应链的设计主要着眼于各环节综合成本最小化,以推动策略、预测囤货型生产为主,通过采购、生产和配送的平稳运作来降低成本。随着时展,顾客对食品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和个性化、方便化的趋势。对于食品企业而言,一方面要满足顾客对食品样式种类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满足顾客现有购买能力的要求。无论农村农民,还是生产食品企业都追求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而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在考虑顾客和食品本身对物流提出的特殊要求的同时,还要尽量控制物流成本。这样,我国食品安全性很难得到保障。当今,我国食品工业正面临严峻的挑战,食品的配送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尽快实现食品安全配送,建立起一个全新的“食品绿色供应链”已成为食品物流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绿色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是目前影响最大、应用最广的参考模型。它能测评和改善企业内、外部业务流程,使战略性地进行企业管理成为可能。该模型将供应链分解为五个环节:计划、采购、制造、交付和逆向物流。

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型从总体上把整个供应链分为制定绿色供应链的计划环节、采购环节、制造环节、交付环节和逆向物流环节,在每个环节都应遵循绿色制造的要求,把整个供应链作为一个绿色系统进行管理。

1.制定绿色供应链的计划环节。

绿色供应链是以传统的供应链为基础,并结合制造技术、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新的应用技术,其目标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成本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从产品设计、制造、装配、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后回收处理,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均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问题,以实现最大限度地优化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

作为首要环节的绿色供应链计划环节,主要是要考虑企业生产的产品,无论是本企业内部还是相关联的企业和使用者,都要考虑资源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核心企业,作为链条中最重要的企业,需要设计一种全新的供应链运作模式,从设计的源头,到采购、生产、销售和回收,以及废弃物的处理,引入绿色的概念,从而全面计划、杜绝任何形式的污染和浪费。

2.绿色供应链的采购环节。

绿色采购,就是在原有质量控制的标准、价格可比较的标准的基础上,加入绿色标准,即要求供应商在市场时采用绿色原料、绿色工艺,实现材料、能源的节约,来达到源头控制,满足公众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原来是通过包括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价格、地理位置、可靠性、售后服务、供货期和柔性等指标加以考核和管理,而现在应该加入绿色评估要素,确定绿色供应商优先采购的机制。在此阶段,需要考虑到供应商提供的材料是否具有污染性、生产制造过程是否是清洁的、运输过程是否能够节省能源等因素。对绿色供应商的管理要充分体现根据最终产品的要求,结合供应商的实际困难,帮助部分供货商制订生产环境改善计划,以确保供货厂商的生产环境条件达到绿色标准,尽可能减少产品给环境带来的损害,以实现制造方、顾客和整个环境的“三赢”。

3.绿色供应链的制造环节。

绿色供应链的制造环节不仅指制造、加工过程,它是一个包括了产品设计、材料选择、产品加工、物流设计、包装设计及产品拆卸等过程的大制造概念。

绿色设计也称为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等。其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减少原料、重新利用、物品回收,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清洁生产的定义包含了两个全过程控制:生产全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尽最大可能减少它们的排放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旨在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从原料的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4.绿色供应链的交付环节。

绿色供应链的交付环节实际上是一个交付的过程。它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从核心企业(制造商)到分销商或零售商的过程;二是从分销商或零售商到消费者的过程。

5.绿色供应链的逆向物流环节。

逆向物流,指物资从产品消费点(包括最终用户和供应链上上客户)到产品来源点的物理性流动过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逆向物流涵盖了有关再利用材料与物品的所有活动即收集、拆卸和处理用过的产品、零件或者原材料,以使它们有效地再利用。按成因、途径和处置方式的不同,根据不同产业形态,逆向物流被分为投诉退货、终端使用退回、商业退回、维修退回、生产报废与副品及包装六大类别。该物流过程主要包括产品回收、检验与分类、检修、分拆和再加工、报废处理等步骤。

四、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面对当前国内、外市场状况,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中国制造业的迫切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建议。因此,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思考和行动:

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一方面重新思考、设计和改变在旧的环境下形成的按职能部门进行运作和考核的机制,有效地建立跨越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从而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环境意识,积极地把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恰当地同供应链联系在一起考虑,实施绿色采购,尽可能减少产品给环境带来的损害。

2.从食物源头开始,加强供应商的环境管理。

绿色供应过程对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根据制造商本身的资源与能力、战略目标对评价指标加以适当调整,设置的指标要能充分反映制造商的战略意图;其次,强调供应商与制造商在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上对环境保护的认同,这是实现供应链成员间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的基础;最后,在供应商之间具有可比性,这样有利于在多个潜在的供应商之间择优比较。

(1)树立绿色物流观念,增强现代物流意识。食品生产企业和农民要树立绿色物流的观念,在物流过程中不断搜集、整理、储存各种绿色信息,并及时运用到物流中,促进物流的进一步绿色化。政府应为改善农产品物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政策法规方面提供保障,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的进程,健全行业法规,加大管理力度,保持适度竞争,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竟争环境。

(2)培育食品物流市场,构建食品绿色供应链,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打造现代食品SCM模式。食品供应链包括从育苗到大田管理、农畜产品加工、保鲜直至流通、市场销售、废弃物回收等所有流程,这当中,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和标准化等因素影响着食品供应链的始终。“信息指导+种业公司+农业科技推广+农资连锁经营”是打造农产品供应链的前提,我们应鼓励农民成立生产协作小组,尝试实施整合型生产物流机制,将区域内的农作物耕作、田间管理及农产品的收获、加工、存储等作业形成的物流统筹由共同机制运作,确保食品安全,着力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链;积极运用绿色营销手段。要在革新传统销售方式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和应用现代销售手段,鼓励龙头企业或销售公司在大中城市特别是在沿海沿边口岸设立流通加工和销售网点、发展商,建立直销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配送等形式,积极运用拍卖、等现代交易方式;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网上交易。将物流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使农产品生产企业减少在物流设施、设备、人才等方面的投入,专心从事农产品生产,有利于农产品产量提高、成本降低。

(3)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我们应通过教育、培训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切实转变其单一经营的观念,彻底转变“小而全、大而全”和自货自运的经营模式;对农民开展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培训,向他们传递绿色技术和信息,对培训合格的农民颁发“绿色证书”。

政府应利用相关政策充分,调动物流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相互交流合作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将先进的绿色物流的科研成果及时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3.加强用户环境消费意识。

我们要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低、资源负荷重、压力大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绿色消费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绿色消费可以从消费终端减少消费行为对环境的破坏,遏制生产者粗放式的经营,从而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发展绿色消费不仅可以从优质无污染的消费对象来改善人们的消费质量和身体健康,而且能够在消费过程中通过观念的转化、行为的转变,提高广大群众对环保、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4.筑牢食品流通安全防线,加强管理部门执法力度。

即通过集中开展对经营者履行索证索票和进货台账等法定责任和义务情况的专项执法检查,不断引导和监督经营者建立健全索证索票和进货台账两项制度。按照经营主体规模大小,确立不同的建设核准。经营主体为食杂店的,需采取账簿登记、单据粘贴建档等多种方式建立进货台账。属于食品批发主体,建立食品购进、销出电子登记台账或管理软件,条件具备的应通过网络与当地工商部门联网。管理职能部门按照《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执法,对违者加大惩罚力度,形成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防线不可碰的意识高度。

5.增强食品物流链的安全性。

加强生产采购基地、储藏加工基地的建设;提高配送运输的效率;严格执行检验检测标准;不断改善技术支持。在各农贸市场、住宅小区设立品牌连锁专卖店,面向消费者直接销售的同时,按照区域开展配送服务,开拓市场,方便快捷(如推广家庭净菜配送,市民可以通过打电话甚至上网订购新鲜蔬菜和放心肉品)。探索电子商务运作模式,统一配送、统一标准、统一品牌标识、统一指导价格、统一服务模式。引进先进的技术,实施“食品物流链”,不仅是保护消费者利益的重大举措,而且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从生产、存储、包装、加工、配送等多个环节对食品实行安全监控,将成为安全农产品供应的重要渠道,以流通环节的建设带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从而确保食品从“食品产地”到“消费者餐桌”整个过程的安全。

食品品种涉及冷冻速冻食品、保健食品、罐头食品、休闲食品等,对于不同的对象应该有不同的管理方法。通过对食品的分类可使食品物流企业详细地掌握各种食品的特征,以便于使物流工作有针对性地实施,使整个系统更加协调有效地运行。另外,要加快食品物流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建立起食品物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发展食品物流配送的网络化,以提高效率,保障食品安全,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食品物流链中现存的关键问题。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是21世纪中国企业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最大机遇。它可以改变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只注重经济在数量方面的增长,而忽略食品行业缺乏可持久发展、环境破坏、导致环境污染的现状。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对于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我国,有着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魏晓宁,李延霞.浅谈供应链物流管理[J].物流科技,2003,26,97:12-13.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煤炭物流;现状;改革

一、我国煤炭物流发展现状

我国煤炭企业所属物流公司大多属于在进行煤炭贸易的同时,提供煤炭运输服务和配煤等加工服务,但主要盈利点仍然是煤炭贸易,服务水平较低的运营模式 。

随着近年来煤价的不断攀升,煤炭流通环节利润空间增大,大量煤炭流通企业迅速出现,但资质良莠不齐。一方面,有少数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创新供应链模式,运用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优化煤炭供应链各环节的专业服务能力,对上下游企业进行物流一体化整合,为客户提供集约、高效、环保的煤炭供应链管理服务。另一方面,数量众多的小企业业务重心仅集中在煤炭贸易和落实铁路计划层面,主要通过传统的煤炭贸易价差来获取利润;业务经营和管理粗放,技术简单落后,造成整个流通环节信息滞后、浪费严重、煤炭流通效率低下,并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一)缺乏现代物流管理理念

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将竞争的焦点主要放在生产领域的资源扩张、降低成本及提高劳动生产率上,普遍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因此往往把非生产领域的煤炭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将采购、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售后服务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到煤炭物流统一运作与管理的框架内,因此尽管在物流方面的投入较大,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二)物流管理方式粗放,物流费用居高不下

目前,我国煤炭物流配送体系总体上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煤炭企业物流配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临时计划多、急用料多,由于物流管理方式粗放,诸如对配送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路线规划不尽科学、车辆配载不够合理、配送车辆实行台班制管理等,加上煤炭物流市场较为混乱,不仅造成了管理上的漏洞,如多次物流、颠倒物流、重复物流等,还导致了煤炭物流费用居高不下。

(三)煤炭物流技术手段落后

煤炭物流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很多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和网络,但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滞后或建而不用,在库存管理、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方案设计和全程物流服务等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基本还没有展开,无法实现装卸、搬运、换装、承接等物流信息的即时传递与处理。

(四)污染和损耗问题比较严重

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目前仍采用高污染、高损耗、低效率的传统物流运营方式,使煤炭在运输、中转和送配过程中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煤质下降等问题,不仅影响着生产、运输及消费环节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对社会资源和自然环境也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促进我国煤炭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引入现代物流理念 

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高效的物流管理不仅是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增强企业及产品竞争力的需要,而且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渠道。煤炭企业应当树立现代物流管理思想,把物流运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研究,改变过去重生产营销、轻物流管理的倾向,从供应链的视角构建现代煤炭物流体系,增强客户服务和市场竞争能力。

现代物流管理理论指出,物流服务是企业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因此,煤炭物流企业必须把握客户需求的内容和特征,将物流服务融入到企业的物流系统当中去,无论是在服务能力上,还是在服务质量上都要以客户满意为目标。

(二)加快煤炭物流体制改革和产业整合

1.推进煤炭产运销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部门分割、地区分割以及物流市场的不统一,减少市场进入的壁垒;完善铁路煤运管理体制,组成铁路部门集路、站、运、港统筹一体的协调格局,实现各运输环节的高效衔接;鼓励煤炭物流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重组,展开竞争,提高整个物流系统效率 。

2.加快煤炭企业横向重组。鼓励以现有大型煤炭企业为核心,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资源、资产为纽带,通过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中小型煤矿,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实现规模经济。除了整合矿产资源、人力资源等外,还需要从供应链层面整合物流资源,积极推动物流社会化和物流一体化发展。

(三)强化煤炭供应链管理

1.推进煤炭企业内部物流一体化。

2.加快煤炭供应链联盟建设。

3.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在全球范围整合资源。

4.提升流通加工服务能力。

5.建立和完善物流成本考核体系。

 (四)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物流技术的应用

1.加快物流信息系统网络化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化。依托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立与现代物流发展相配套的物流信息系统与网上交易系统,并与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采购网和客户服务网对接,建立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服务便捷的物流服务网络,以客户订单信息流带动配送物流的实现。

2.开发应用煤炭物流专用设备,改善物流基础设施。针对不同煤炭加工产品,开发应用煤炭物流专用车辆以及与之相关的装卸、仓储等先进物流技术。加强煤炭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包括仓库建筑、场站设施、装卸设备、运输工具、运输通道等。

(五)发展煤炭“绿色”物流

1.政府和社会舆论引导。各级政府应把推进构建“绿色”煤炭供应链纳入发展规划中,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引导、鼓励并支持相关企业加入到打造“绿色”煤炭供应链建设中来,如通过给予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降低企业打造“绿色”煤炭供应链的成本。同时尽快制定针对煤炭行业的清洁生产标准,建立煤炭供应链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等指标的监督、考核、评价体系以及相应的经济奖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