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范文1
关键词学历案 主题 目标 环节 评价 核心素养
“学历案”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崔允t教授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案,是指“教师为了便于儿童自主或社会建构知识,围绕某一主题而设计的学习过程的专业方案”[1]。“学历案”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学习介质,其最大特点在于:以主题单元为设计单位,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为主要目标,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终极旨归。本文以高中历史“学历案”的设计为切入点,结合具体实例,着重探讨“学历案”设计应关注的四个核心要素:主题、目标、环节、评价。
一、主题要彰显课堂教学的灵魂
1.厘清主题设计的价值
主题,是一门课程学习的要点、中心思想或主要观点,是将分散的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的“粘合剂”[2]。简言之,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和内核。“学历案”要体现一个专题一个中心的设计策略,其最大特点在于:以主题单元为设计单位,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为主要目标。高中历史“学历案”的设计只有突出主题,才能彰显灵魂。要实现新课程改革中“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趣、活泼”的教学目标,唯主题二字可行之。因此,我们在设计“学历案”时一定要以主题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环节中。
2.明晰主题设计的策略
“学历案”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如何学会”,着重培育学生的学习素养和思维习惯。“学历案”与传统的“导学案”不同,导学案是一节课教案和学案的合体,而“学历案”则是一个主题的教学方案。高中历史“学历案”的主题设计一般以单元为单位,无须分课时,体现整体学习的特性,课时涉及范围1~5课时。而现行高中历史文本都是按照专题的模式编写,主题内容非常突出,为“学历案”的制作提供了可能。
3.突破“导学案”的瓶颈
经调查发现,传统“导学案”在使用的过程中问题不断显露:其设计更多窄化为应试训练,功利色彩过于浓厚;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于强调学生的预习环节,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等等。当下,中学历史教学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如何将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与中学历史教学有机结合,是当下中学历史教学值得考量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提升学生学习力、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学历案”就应运而生。
二、目标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1.目标设计要以《课程标准》和学情为依据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是一标多本,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之下,同一考区有多种版本的教材同时使用,学生的史学素养与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因此,课程标准和学生情况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在紧锣密鼓地修订之中,《新课标》修订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3]。将历史核心素养列为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
2.目标设计要易于落实、便于评价
目标设计必须是本专题能够完成的,不能贪多求全,更不能照搬一些资料上的内容。另外,目标作为课堂成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不易落实或无法落实,那么这个目标就是假大空。教学目标如果不科学、不严谨、不实用,最直接的影响是课堂教学成效,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学科地位的建设,因此我们在预设目标时一定要反复推敲、不断完善,使之严谨科学。“学历案”的目标设计要遵循教育规律,更要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目标设计要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
目标设计的重要追求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有效的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历案”以专题作为教学单元来组织课堂教学,从而扩大了学生学习的时空自由度,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拓展学习整合出更多时空。通过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之更接近学习“最近发展区”,构建学习共同体,提升学习力,从而有效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三、环节要体现学生的学习“经历”
1.环节设计要体现学生亲力亲为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上是由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类型构成,课型的不同决定了“学历案”的具体环节也不尽相同。传统新授课“导学案”的设计制作,主要包括课题、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生成(知识梳理)、重难点突破、学习成效的评价测量等环节。而“学历案”制作则注重学生学习“经历”的设计,突出核心问题的设计、学生有效活动的设计、学生学习方式的设计,强调“做”中学和“教”中学。学生依托“学历案”可以将知识充分内化,从而实现深度学习。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留足,环节设计可以增减,总的原则就是要能够呈现如下过程:学生根据目标生成知识,突破重难点形成自己的认识,最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学会”这一目的。
2.环节设计要兼顾不同类别的学生
环节设计要有高低层次之分,兼顾不同类别学生的需要。由于智力、学习习惯等多种因素,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有区别的,我们通常把他们区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学历案”的设计环节中,一定要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材料呈现、问题设计要有区分度,使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想象力。“学历案”设计的目的不以知识学习为主,重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历案”打破了课时界限,融合专题教学,使知识更加系统完整。在实际的教学中,低层次的目标一般表述比较准确到位,但高层次的目标大多比较抽象。这是因为前者相对直观容易,后者须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去思考。目标抽象化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方向感不强,没有抓手,课堂成效考评困难。因此,目标的表达要直观、清晰、明白。
3.环节设计要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导学案”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历案”的设计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学历案”的设计既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能为了应试而设计。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指导是教师行为,学习是学生行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学习居于主导地位,指导则处于从属地位,但指导决定学习的成效。指导主要是方法和方向层面的,学习则是运用方法获得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过程。
譬如:在讲述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归纳完成下表(楷体部分由学生来完成)。“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可能无法完成,需要教师的点拨与补充。
4.环节设计要构建立体知识体系
“学历案”是碎片化的整合和即时反馈的支点,其制作要遵循“互动、整合、灵活”的基本原则。以知识梳理环节为例,基础性的内容,以留白填空的形式呈现,学生就必须通篇阅读教材内容,并作出相应的归纳和概括。将零散的知识碎片构建成立体知识体系,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培养才有帮助。知识体系的整合方式有知识表格、知识树、思维导图等。
譬如:在讲述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时,为了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见图1)。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发现:学习的知识往往是片面的、呈点状的。很多知识会很快遗忘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只是脑海中零散的存在,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学历案”则能将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类和梳理,将所有的点连成一个面,进行系统归纳,然后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梳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5.环节设计要依托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不是以量取胜、以知取胜的时代。历史教学要“瘦身”,要净化滞后无效的“垃圾知识”,只把核心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在“学历案”的环节设计上,要培养学生从网络上检索信息的习惯,实现移动互联网与历史教学的“无缝连接”。学生通过网络知识访问与搜索,既培养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培育了历史核心素养。“互联网+”时代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能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带来无限的想象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评价要成为课堂教学的标尺
1.评价设计的必要性
“学历案”旨在通过评价知道学生是否在“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途径的,课堂评价的本质应是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提出和解决[4]。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是按照目标、任务和成果,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种心理反应。换言之,评价实际上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评价节点形成的整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评价内容上,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化;在评价标准上,要更加突出知识与技能的辩证统一;在评价主体上,要更加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评价作用上,要更加注重激励和发展。
2.评价设计的基本要求
在设计“学历案”时要特别注意评价的预设,即评价先行。设计评价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每一个体现学生活动的环节都要有一个评价的模块,但不能占据太多的空间;(2)评价部分要简单易行、便于操作,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3)评价应分为学生自主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方面,附上标准,形成等第。学生在他人展示成果的时候,对照自己的成果完成自主评价,并根据同学、老师的点评替老师完成教师评价。通过分阶段、分层次评价,才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学习的自信心。在评价设计时,最好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做法,以个体评价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不可否认,高中历史“学历案”的设计需要的要素很多,本文所阐述的四个核心要素显然还不够全面。“学历案”设计还“在路上”,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历案”的出现并非否定长期广受追捧的“导学案”,“导学案”还要依靠其优势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学历案”设计要坚守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终极旨归,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学习共同体、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进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崔允t.学历案:一种新的教学思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陈新民.主题探究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5(1-2).
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范文2
【关键词】思政课,课堂创新
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关于教育创新的重要讲话时指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可见创新的重要。“思政课”的课堂创新,应该包括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三个方面,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
1.理念创新是“思政课”课堂创新的前提
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它表现为显性的(明晰的)和隐性的(模糊的)两种知识形态,这两种知识形态是可以相互作用和相互转换的。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作为“思政课”的教师,首先在心里应该给自己的课程一个定位:它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在社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在灵魂的深处拷问自己:是否信仰书中的理论?是否能够按照书中理论的要求去从事自己的实践活动?自己是不是一个真正的者?很显然,如果教者自己都会对所教的理论产生怀疑、打个折扣,那么他又如何能够让被教者去相信理论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每一位“思政课”老师都应该树立的科学信仰、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这应该是个硬性的规定,没有商量的余地。有了科学的信仰,接下来的问题是任课老师要用哪些事实来说服自己去爱这门课,无论什么事情发生都不会改变自己的信仰。因为每一位任课老师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事业、亲人、朋友,有自己的幸福与烦恼。在这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里,教师是如何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只有怀着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教师,才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做到从容、镇定、生动、活泼;才能调动听者的兴趣与爱好,不仅仅能使自己所讲的课入学生的耳,更能入学生的脑;才能讲活“思政课”的理论灵魂。
2.内容创新是“思政课”课堂创新的核心
作为高校学生教材的“思政课”,它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应有它要说明的主旨,即理论的灵魂。
讲活理论的灵魂,应该对所讲的内容进行创新。内容上的创新,不是离开教材漫无边际地去讲学生们喜爱的故事,以此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而是在教材大纲的框架下,围绕理论的灵魂,将内容讲精、讲活。在我们课后同学生聊天的过程中,问到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和内容时,多数学生会说:爱讲大道理的老师他们不喜欢,劝世性的理论他们很反感。他们喜欢语言生动幽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氛围比较好的老师;喜欢能够联系实际,最好是能够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的内容。而且这种联系实际,不单纯是信息的,应是能够透彻地分析问题、说明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真实的信息、真诚的言语,应该给我们的“思政课”教学很好地启示。
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课堂成功的保证,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团队,更是总体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保证,这一优秀团队的成员需要经常地研讨与交流。因此,我们在讲课之前,应该进行仔细、认真地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把每一位老师精彩的那部分拿过来,大家共享;把大家认为讲起来比较困难的课,拿过来一起攻关,直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才把它拿到课堂上来讲。课堂上讲完后,大家再聚到一起,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感受,谈一谈还应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应是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能力教育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这样来源于实践,被用来更好地去指导实践的课堂内容,我想一定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也一定会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3.形式创新是“思政课”课堂创新的有利支撑
“思政课”的课堂创新,在完成了核心的内容创新后,接下来的问题是用什么样的形式把创新的内容表现出来。
3.1 讲课的方法要创新。
“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与专业课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它包含着对学生心理、情感、思想的启迪,以及行为的导向与规约。因此,“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有在既符合教育总体目标要求、又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愿望时,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上好研究型、研讨式、辩论式的课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大胆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抓好读原著、听报告、讲原理、谈体会、看录像、做调查、写论文等教学环节,改变以往“注入式”教学方式,实行“启发式”教学,真正把学生当作教学中的主体,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3.2 考核的形式要创新。
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对考核的方式进行了改革,大多采取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无疑,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但我们还应该思考其中的细化方面:对于平时的考核,除了考核课堂的出缺勤、课上的听课表现、课后的作业完成状况这些常规的、显性的表现外,还应对超出课堂的表现予与考核。对于期末考试,客观、主观两类大题型不可缺少,但量的分布上应进行改革:客观性试题的比例不宜过大,应加大主观性和开放性试题的比例,让学生们有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与此同时,期末考试的方式也可采取开卷、闭卷相结合的方式。
3.3 教学的手段要创新。
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方法。通常来讲,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组合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点是:直观、方便、快捷。在思政课课堂上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省时省力,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和解说时间。二是生动直观。通过醒目的大标题,一目了然,学生们知道本节课要讲哪些东西;通过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学生们便会知道历史记载了什么;录音录像资料,更是能让学生亲眼看见、亲耳听见历史与现实,证明理论不是说教者发明的用来说服被说教者,而是历史与现实的一种诠释。三是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轻松的氛围中教课,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范文3
一、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点。在备课与上课时,不能只考虑“知识目标”,眼中只有“知识点”,而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以及教学开展过程中“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设计。课堂教学应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为核心。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好课必须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下最大的功夫。只有那些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其产生迷惑、兴趣、求解的问题,才有可能促使学生打开思路、积极思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现知识学习的建构性
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与对话是意义建构的核心环节。因此,不能将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其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
四、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任何“好课”在教学方法上理应体现这种精神和原则。数学重在分析、推理,重在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因此就选择比较严谨的、逻辑性强的方式;
五、加强教学的互动性
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加强教学的互动性。一般而言,教学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群体互动三个方面。教师应该做的是如何使三种互动方式有效地运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师生互动“动”在哪里?要在学生的需要处互动、在学生困惑处互动、在营造和谐氛围中互动。
六、重视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课程与教学应该考虑知识的不确定性。在教学中应该鼓励个体化富于创造性地学习,而不能只把知识及其学习作为满足预定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的目标,而应该更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
七、关注学生智能的多元性
传统教育教学过程过分强调“统一要求”。一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忽视甚至害怕进而试图抹杀“差异”。当今课程,教学中要尊重人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立性,重视“当事人”独特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发掘,以及及时满足学生合理的要求等等。
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范文4
关键词: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何谓“高效语文课堂”,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课堂40分钟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效课堂”不应该仅仅是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增进,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高效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制订核心教学目标
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笔者以为,不管语文教学理念如何翻新,教学手段如何变化,进行丰富、灵动、多元的文本解读,制订核心教学目标,始终是一线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二、优化课堂导入,抓住人心
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它熔铸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
三、优化课堂提问,将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为学困生设计达到基本要求的辅助问题,提供思考“梯度”,为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打破原有认知结构,激励学生凝聚认知注意力去另辟蹊径。不断地为学生创造不同层次的新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发展思维。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以高屋建瓴之势去把握课堂教学的微观结构,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四、优化学法指导,转化教师角色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
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课前预习开始,到课内探究和课后帮教,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监控、反思、调节、补救,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五、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它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评价活动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中,教师应坚决杜绝对学生进行简单、粗暴、挖苦的评价,更多的是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相信自我、挖掘潜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从评价中体验成功,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课堂是师生生命意志得以张扬的神圣场所,是教师生命灵魂的栖息地,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主要策源地之一。新课标背景下要求构建新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必须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增强参与意识,并最终学会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因课文内容而异,因学生而异,也需要我们共同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逐步完善、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05.
[2]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02.
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范文5
一、高效课堂教学的特点
“高效课堂教学”是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追求一种在有限时间内获取得到最佳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双边活动效益的最大化。它的特点是优质、轻负、简约、实效。
1.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的“灵魂”
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是每一个中国人文化修养的底气。《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教师应该把语文教学作为学生掌握好语言技能的平台,更要把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学习、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教师应有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打造学生强大的精神脊梁,增强其民族的认同感。
2.轻负――高效课堂教学的生命
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在课堂教学准备阶段,教师要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促使每位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通过有效引导,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最大的效益。
3.简约――高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简约而实在的,应着力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熏陶,着力于学生语文学习思维与习惯的引导和养成,着力于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在课堂中我们要为学生腾出更多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多引导鼓励学生进行朗读、品味、体验、领悟、思考、探讨,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4.实效――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
没有实效的课堂,就没有生命的活力。实效是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的核心。语文课堂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习与体验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致力于培养和提高W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具有实效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指引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二、高效课堂教学的具体做法
1.解放学生,发挥其能
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更多自己感悟的时间,给学生更多自己思考的时间。教师要解放学生的脑,不让他们的思维因为我们琐碎的分析而禁锢;解放学生的嘴,别让他们的话语因为我们过多的讲解而艰涩;解放学生的手,别让他们的创造因为我们愚蠢的包办而停滞。
2.师生互动,平等对话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教师要放弃自己在课堂上的“话语霸权”地位,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平等中的角色,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全面发展。
3.简约教学,回归生态
多媒体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传统原生态的教学手段也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情境,搭建静思的平台。教师要还课堂以宁静,留给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感悟文本的时间。让教学回归本真简约的学习原生态,以获得高效的成果。
4.周密策划,课堂高效
(1)课前精心准备。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因此备课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备课环节工作精细且具有针对性,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备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教案学案与学生的学情,只有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备课,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
(2)课中紧扣目标,精准导学。
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范文6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简述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认为,“有效性课堂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李红认为,“从专业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通俗地说,就是使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和情感上获得协调发展。
有效性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确定这一教学理念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减少无用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策略性。
(二)课程教学有效性的考量标准
余文森教授同时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由此推出学生学习有效性有三个考量指标,即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学习体验。学习时间即学习投入,指学习特定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学习效果即学习产出,是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即通过学习获得了什么;学习体验是指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产生的心理体验。
二、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施依据
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
课程教学应该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
三、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
1.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在撰写教案时,要有具体、明确、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2.提高备课工作的有效性。一是落实集体研讨制度和备课组长负责制度,落实研讨的时间、地点,责任到人;二是改进集体备课的方法,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
3.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一是要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预习题;三是要重视预习的课堂抽验。
(二)课堂教学的实施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活动。
2.有效提问,突破教学难点。问题的有效创设,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有效策略。如在讲授“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可以设置了以下问题串: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呢?(引出显隐性性状概念)为什么子二代中矮茎性状又出现了呢?(引出性状分离概念)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引出规律性遗传现象及其实质)这些问题串能够使学生更好理解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散思维。
3.优化教学方法,合理使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但是,每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某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已走进课堂,这些手段使得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抽象与直观能够轻易地实现相互转化,通过声音、图画、视频等多种刺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课堂教学的评价阶段
教学评价行为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而不只是教学活动之后。新课程改革要求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用它来显示差异,促进平衡,强化导向,切实使教学效益获得可持续的提高。教学评价应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来进行,要客观、公正、合理,以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