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重难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园教学重难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园教学重难点范文1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幼儿园教学;应用

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法;简化教学中的重难点;贯彻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我对幼儿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愉悦的环境可以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幼儿对图像、声音相对于文字更加敏感。”在多媒体教学中,声音、图像等多样化的反映形式,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灵活的学习环境,这样的教学具有生动性的特征。同时,在这种充满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环境中,幼儿可以充分地调动自身的感官、视觉、听觉,从而使自身获得全面的发展。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我们可以为幼儿播放动画片,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幼儿对小蝌蚪找妈妈的艰难和着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生动的图像内容促进幼儿对于内容的掌握

幼儿的认知水平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此感官性强、具体生动的事物更易于幼儿理解。而多媒体教学就可很好地将所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从而促进幼儿对学习内容的掌握。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台湾”这一主题活动时,用枯燥的说教来形容台湾的风土文化、特产景区,对于幼儿来说是很难理解的。然而,若用多媒体的形式将台湾的全貌和特征、特色区域和风土文化通过图像、声音、影像的方式展现出来,则可以让幼儿们在听着歌曲的环境中,了解台湾的民俗和风景,让幼儿身临其境,从而使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易懂,自然而然也就加深了幼儿的理解和记忆。

(三)简明有效地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予以演示

在幼儿的认知中,具体的、生动的、可爱的形象更易被幼儿接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这一特点。通常来说,运用多媒体技术,往往可以把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并以具体、形象、直观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同时也可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此外,还可以鼓励幼儿积极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调动幼儿们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身临其境,运用综合的感官效果发现学习规律,理解学习内容,培养创新意识,从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将长方体的角、边、面、棱通过图像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幼儿学习到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再进行实物展示,变换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面角,使幼儿学习到长方体的面对面相等、棱对棱长度也相等这一规律,从而加深了幼儿的学习印象,增强了学习效果,而且也使幼儿转换了思维,学会了对知识的举一反三。

又如,在学习儿歌《祖国真伟大》时,为了让幼儿理解祖国的“大”这一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幼儿理解。首先教师将中国地图放大,让幼儿找到福建省的位置,并让幼儿判断福建省大不大。然后再将福建省放回中国地图中,逐渐引导幼儿思考,福建省一个省就那么大,然而放在中国地图中,只是仅仅的一小部分,因此,中国的面积相对于福建省会更大,从而让幼儿理解了中国的“大”这一内容。同时,我们还可以对地图进行配乐展示,北方飘着白茫茫的雪花,而南方还依然是炙热的天气,这让幼儿在理解祖国“大”的基础上也理解了中国的地域差异和温差,从而将幼儿对祖国有了更深刻的感知。

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使教学变得轻松、简洁又高效。

(四)生动具体的课件帮助幼儿丰富情感

幼儿的情感世界是纯净无杂质的,而幼儿的感知能力也是很直接、具体的。并且,幼儿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环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环境,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构造声音、图像相结合的立体场景,可以让幼儿在感官欣赏的氛围中进行有效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保护藏羚羊”这一主题活动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关于藏羚羊的动画片,让幼儿感知到藏羚羊的可爱和善良,是人类的朋友。而当幼儿看到成群的藏羚羊被人类捕杀,倒在血泊中,幸存的藏羚羊看到同伴死去而自己默默流下眼泪时,都被这一场景所打动,都对猎杀藏羚羊这一行为表示出强烈的不满。这不仅激发了幼儿对于藏羚羊的情感,同时也让幼儿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道理。

二、多媒体技术应坚持原则

现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出现了一些误区。有些教师盲目追逐教学设备的现代化,但却忽视了该达到的教学目标,我们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全盘否定。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多媒体技术教学只是把简单的科技手段引入到教学当中。幼儿教师应在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对于手段、目的和方法有着清晰的认识。

(一)合理使用原则

多媒体教学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不应是模糊的应用,而应是与教学方法合理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方法选择适合的多媒体课件,并将其精心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应伴随着教师对于课件的深刻剖析和加工,而不应是简单地对课件进行复述。

(二)明确目的原则

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应确定多媒体教学的地位,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只是为幼儿的学习奠定基础的。明确的目标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合理配置课堂,教师绝不能使用新技术偷懒,仅仅是将课本上的东西转移到多媒体上。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而不应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对于幼儿教学来说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对于幼儿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辅助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应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并发现探索更多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形式。

参考文献:

1.杨秀芹.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34).

幼儿园教学重难点范文2

[关键词] 音乐教育;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学

中图分类号: J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虽然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也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但纵观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依然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集中反映了幼儿教师对音乐教学的价值和目标、儿童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等缺乏深刻领会,而教师在这些方面持有的相关理念和知识又构成了他们专业素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他们自身的专业发展。针对此种情况,对这些误区进行批判、分析和反思就显得意义重大。

一、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重表演轻表现

受学前儿童发展复杂性的影响,对学前儿童发展水平和状况进行有效评价一直是学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难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当前许多幼儿园日常教学过多的关注对儿童进行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这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也不例外。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幼儿能否顺利地进行音乐表演,而不是幼儿能否自主、自由、自觉地进行音乐表现活动。表演注重的是对有限的音乐表达技能的熟练操作,而表现则注重儿童音乐鉴赏和表达能力的真正提高,因此幼儿教师所持有的这种理解误区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化为教师对幼儿园音乐教学乃至其他类教学的功利性追求,集中表现为幼儿园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错误地把让儿童习得完成某种音乐表演而需具备的技能或技巧作为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并以此制定相关评价标准来评价和指导音乐教学活动,从而最终导致了与幼儿园音乐教学目标的背离。

(二)重学科轻整合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曾经一度是学科教学的模式占主导地位,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进行主题式的教学活动,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但是,在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特别是音乐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重学科教学轻视课程整合和教学方法整合的现象,音乐教学被认为是直接传授相关的音乐表达技能技巧和知识的活动,音乐教学活动与其他教学活动被依照严格的学科界限分隔开来。音乐课程内容和音乐教学方式的选择和组织往往是按照音乐教育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进行的,并且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过度重视学科教学,有将儿童学习成人化的趋势。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幼儿园音乐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教学手段单一,注重的是儿童对体现成人逻辑思维特点的音乐素材的机械化掌握,难以激发儿童对音乐教学活动的兴趣。

(三)重训练轻体验

在当前幼儿园教学中,误把对儿童某方面技能的训练当作对儿童相应能力的培养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这不仅与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强调幼儿园教育要注重儿童形成关于学习的积极体验的相关要求相左,也不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许多幼儿园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过多地注重对儿童音乐技能技

巧的训练以及对相关音乐教学材料的掌握。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缺乏有关儿童学习和认知发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儿童音乐学习的方式和特点,这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一些幼儿园经常将音乐教学活动简化为仅仅是教儿童唱几首歌或跳几个舞就算完成任务。

二、解决对策

概括起来,目前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主要是因为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受传统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对音乐教学目标的真正内涵缺乏深入理解而造成的。因此,要真正提高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效果,打破人们开展音乐教学时单一、僵化的模式,我们有必要对音乐教学的真正目标进行思考,并作出相应的实践调整。

(一)注重儿童音乐学习的体验性,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

我国颁布的《纲要》在每一类教学目标上都包含了诸如“喜爱”“喜欢”“感受”“表现”“情感体验”等词,这已清晰无误的表明,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真正目标不是相关音乐表现技能和技巧的习得,而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体验的形成。美国音乐教育学家雷默也指出:“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通过音乐的形式及其情感原理的教育,促进学生发展音乐审美的感知和领悟。”[1]由此可见,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重点不是如何训练儿童形成音乐表演的技能,而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增强儿童对音乐作品全方位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和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需要,就不仅成为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且也成为创设正确的音乐教育途径的一个切入点。由此出发,以游戏为主要形式来寓教于乐地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游戏不仅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在我国颁布的《纲要》中早已被明确指出。游戏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消遣性和娱乐性,以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会使儿童产生音乐学习的积极体验,对儿童的心理状态产生调节作用,而且还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帮助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来。如教师对初入园的幼儿采用玩音乐游戏的方法来消除幼儿离家的焦虑,吸引他们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并喜欢音乐活动;通过组织诸如“找小猫”“打电话”等音乐游戏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幼儿的学习乐趣,引导幼儿学做或是创编一些音乐动作,借助游戏的形式还可以帮助他们学会自由的表达和表现,从而为幼儿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注重幼儿音乐表现能力的形成,正确处理“技能训练”和“音乐表现”之间的关系《纲要》在艺术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但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比较注重对儿童音乐表现的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并进一步在形式上转化为对音乐表演的重视。实际上,幼儿的表演和表现有着明显的不同。表演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机械模仿和技能训练,而表现则是高层次、高水平的艺术创造,其中蕴含了幼儿的个人感彩和情感体悟,且符合艺术作品表达的思想内涵。由此看来,“自由表现”和“技能技巧训练”似乎是一对无法化解的矛盾,但仔细分析儿童学习的特点以及《纲要》中的相关要求,习得基本的音乐表达技能和技巧应该是儿童能够自由进行音乐表现的基础,而儿童自由表达表现音乐的能力的形成则是最终目标,二者不可偏废其一,本末倒置,关键是教师在音乐表现技能和技巧的传授方面要把握一个度。要正确处理好“自由表现”和“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明确哪些属于基本的技能技巧。基本的音乐技能技巧首先要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能够为儿童所掌握,如儿童在进行某种音乐表现时所需要的基本的舞步、手势以及操作乐器时基本的姿势等。这些基本的技能实际上也包含着儿童进行特定的音乐表现活动时所应遵守的规则,以保证儿童在自由表现的过程中能尽量保持活动的有序和自然。[2]其次,在教授儿童基本的技能技巧时,教师要注意让儿童领会和体验这些技能的实际用途,让儿童尝试进行简单的创作和演练,并及时给予表扬,强化儿童进行音乐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注意结合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儿童去发现日常生活中隐含的音乐元素,尝试将自身习得的基本的音乐表现技能运用到不同的音乐材料中去,如教师在教授了有关打击乐的基本技能后,就可以尝试让儿童敲击不同的物体,增加儿童对声音和音调的感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

(三)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合理贯彻学科整合与主题式教学的思想

由于儿童的学习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特点,目前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一般都强调采取主题式教学的形式,即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所侧重的整合各门学科,对儿童进行综合教育。但由于主题式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对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以及相关的教学组织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一些教师在开展主题式教学活动时,出现了很多问题。以幼儿园音乐教育为例,一些教师在开展音乐活动时不恰当地将错误的主题式教学理念运用到了音乐学习活动中,出现了音乐活动的“非音乐化”问题,如一些教师会问:“通过听这段音乐你们能讲一个故事吗?”“这段音乐是抒情还是欢快? 描述的是小白兔还是大象? ”甚至教师还常让孩子用画图的方式来“说明”正在听的音乐。[3]这种教学策略分散了儿童对音乐学习本身的注意力,实际上是一种过度强调学科整合的表现。主题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科间的整合和多种教育内容的渗透,它往往能够全面考虑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4]但是主题式教学活动有着主要的教学目标,注重的是各部分学科内容的有效搭配,以便共同服务于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以主题式教学来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是希望通过多学科内容的整合来拓宽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途径,但根本目标仍然是促使儿童形成一定的音乐审美和表达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各学科“拼盘”,否则会非常容易弱化和分散音乐教育的目标。为此,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幼儿园主题式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明确活动的各项具体目标是否层层递进,共同服务于音乐教学的总目标,以此来组织相关的学科内容,做好学科间的自然融合。

参考文献:

[1](美)贝尔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57

[2]李晓红.浅论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有效策略的运用.当代学前教育,2007,(2)

幼儿园教学重难点范文3

【关键词】多媒体;幼教;优点;不足

在幼儿时期,幼儿的无意注意和无意识记都占优势。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活动中,老师只要说一声:“下面要请小朋友看电视了!”活动室里就会很快安静下来,小朋友就会很自然地瞪大眼睛,挺直身体坐好,等待老师把电视打开。电视画面鲜明生动、活动多变、刺激强烈,很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和被识记。多媒体教学就相当于播放电视片。心理研究表明:如果能将识记任务和幼儿感兴趣的活动联系在一起,那么识记的积极性和有意性会明显提高,识记效果也更好。

一、多媒体教学能将较为抽象的道理或要求,借助画面表达出来,使幼儿能更好的认知与感知

首先,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来说,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多样、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游戏互动、师生参与的教学形式,更能够满足幼儿在这方面的要求,激发幼儿的兴趣,陶冶幼儿的情操,增强幼儿的认知和求识欲望,推动他们自觉,主动的学习。

另外,多媒体课教学的课件多采用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以及悦耳的音乐和富有感染力的音响,从而营造出一种美妙的教学情境,这种情境能把学习的内容在动和静、虚和实、远和近、快和慢、大和小之间相互转化,打破了多种限制,幼儿可以边听、边看、边娱、边想,极易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把孩子们带到遥远的空间,使他们身临其境,象认识周围事物一样去感受平时感受不到、认识不到的事物,从而扩大幼儿的认识范围。

二、但是,简单甚至粗暴的使用多媒体在教学中也较为普遍

1、事无巨细,尽数罗列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之一是信息量大、展示方便快捷。但是有些幼儿教师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只是一味的根据教材内容将与之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地尽数罗列。在讲课时,信息切换地过快,停留时间短,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幼儿去消化理解所看到的信息,幼儿只是被动的接受,不利于幼儿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本来多媒体教学的另一大优势是有助于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结果却相反,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了幼儿,信息呈现的速度让幼儿成为名副其实的“观光客”,对所学内容印象不深,有时根本不知道这节课学了什么。

2、图片过多,华而不实

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但是这要建立在遵循幼儿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然而有些幼儿教师只是简单的把教材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加以复杂的背景画面和过多地使用动画、视频、图片和声音,整个课件只在乎表面的华丽。在幼儿时期,由于幼儿的无意注意和无意识记都占主导地位。好看的动画和动听的声音很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有些课件虽然看起来活泼、生动,却很容易分散幼儿的的注意力。视频、图片过多,幼儿光顾着看影片和图片了,很难静下心来深入思考,教学目的必然就很难达到。这样的课件不但不能体现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等优势,其效果也不如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不仅达不到,而且还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在教学中,要正确应用多媒体

首先、要保证内容的正确性,分清重难点。幼儿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就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的认知规律,以感官去认知和感知事物。根据这一个规律,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上,应着眼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幼儿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幼儿的认知很单纯,思维和辨别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教师教给他什么,他就学到什么。所以必须保证课件内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避免让幼儿产生错误或是片面的科学知识。因此科学性教育原则是幼儿教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

第二、遵循利于教学的原则。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辅助手段,其运用过程也是教师自身的学习过程、实践过程和创新过程,在课件的设计、制作和运用的过程中,显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理解和领悟。教师要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选择,选择适合多媒体教学的素材点。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必然有它的教学价值,即教学性。这就要求课件中的各知识点既要利于教师的教,也要利于幼儿的学。

总之,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以顺应教育信息化潮流。同时,我们要不断学习、更新多种软件知识,不断提高使用软件技能和制作课件的水平,使多媒体也逐渐成为我们教学的有利工具,多媒体教学更好的发挥它的教学辅助作用。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幼儿接受知识的客观规律,努力寻求发展多媒体教学的正确道路,更好的建设与完善幼儿园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学重难点范文4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幼儿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多媒体能将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进行有机组合,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因而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充分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大班散文诗欣赏《秋天的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将静态的、平面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情景,同时背景音乐《秋日私语》轻轻地响起,雨滴嗒滴嗒地从天空中下来,秋天的大门徐徐打开,一朵朵的盛开了、银杏变黄了、枫叶变红了、果子成熟了……,在这种诗情画意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地把所听、所看的秋天告诉大家,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过程。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幼儿的认知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对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理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演示,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一剖析,不仅能把以往教学中无法表现出来的抽象事物和现象变得形象、生动、具体、直观,而且还能较好地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幼儿能运用多种感官去发现规律、理解关系,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在进行美术活动《可爱的乌龟》教学中,画面布局是幼儿比较难掌握的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制作了课件,将布局的难点利用课件来帮忙,同时运用了幼儿较易接受的拟人化的手法及音效,让幼儿感受乌龟住在海水里的不同地方画面的感觉及乌龟的感受,让乌龟开口说话帮助幼儿理解画面布局的重要性,这样容易让幼儿接受。教师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优势,变静态挂图为动态画面,变说教为形象视觉刺激,充分调动幼儿的听觉、视觉、感觉的协同作用,使幼儿犹如身临其境,轻松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又如,在“认识长方体”的活动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使幼儿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帮助幼儿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然后再通过面、棱的移动与拼合等一系列演示,帮助幼儿认识长方体“相对面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的规律。通过这一清晰、动感的画面展示,幼儿轻松愉快地感知了长方体的特征。

三、运用多媒体丰富幼儿的情感

幼儿的情感体验是比较具体的、单纯的、直接的,并且对情境有很强的依赖性。多媒体将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搭配结合的立体场景,形成情感辐射力,叩击心灵,营造心境,让幼儿在欣赏与理解事物的过程中丰富情感体验。如《小老鼠的相片》这个活动,先前幼儿已经听过《小老鼠的旅行》这个故事,对故事内容及图片内容都较熟悉,因此教师利用扫描技术将幼儿用书上小小故事图片放映到大屏幕上,孩子看到自己书上的图片突然出现在“大电视机”上,都兴奋得不得了。这样一来,孩子活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另外,还利用扫描仪将拼图材料扫描进去,让孩子了解了拼图的方法……。孩子们对这种教学形式非常喜欢,这样既扩大了幼儿的视野,又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更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教学重难点范文5

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如果要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则需要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节下功夫,具体做到“四备”:

第一,备内容。幼儿课程是多领域内容整合与相互渗透的有机结合,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但深度不够。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把握重点与难点,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有选择性地挖掘出教材的精髓。第二,备幼儿。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成长的个体,教师在备课前,要对幼儿做充分了解,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注意他们的个体差异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式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已有经验的深浅与认知水平的高低。第三,备过程。幼儿教学活动以游戏为主,游戏则要求幼儿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活动过程的可行性,选择大部分幼儿能够参与的游戏进行组织教学。第四,备方法。因幼儿的需求不同,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也十分重要。

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幼儿园上课时间安排分为三种:大班30分钟一节课,中班25分钟一节课,小班20分钟一节课。由于幼儿上课时间短,而课堂又是幼儿学习的主阵地,幼儿的学习与成长依赖的是每一堂课的积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重中之重。

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集体教学活动的目标是整个学习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有效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实在的、合理的;必须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操作的;必须陈述可看得见的行为;必须要有整合的思想,关注教育的多重价值。

提高教学内容有效性 教学内容使幼儿进行各种类型活动的原料,也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中介。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依据教学目标,确立重点,优化选择教学内容。有效教学内容应该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与好奇,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必须具有较高的发展价值,能够促进幼儿不断地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 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幼儿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幼儿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幼儿经验的获得出发,对课堂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有效的教学活动要立足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幼儿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要增强幼儿学习的乐趣与信心;要鼓励幼儿学习发问的行为;要建立轻松的课堂环境,使幼儿有情绪上的安全感。”

提高教学方法有效性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用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充分反映幼儿主体性的要求。选择不同方法时要关注到课堂的全员参与情况,课堂教学尽量争取让每一位幼儿都能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并关注幼儿的情绪与情感,观察幼儿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对学习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等现象。

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在集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的评价幼儿,充分利用幼儿“成长记录袋”,对幼儿做出正确的评价。如某教师对某幼儿的评语:“你能积极地参加游戏活动;你还会大胆地用小画笔画画,真了不起!”同时,教师应鼓励引导幼儿之间互评。另外,通过听课、考评或家长参与评价等,对教师进行有效评价,促进教师工作有效性的提高。

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对于幼儿来说,当他们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最重要人物,与教师的关系好坏决定着幼儿是否喜欢学习。“在集体教学中,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教学有效性的助推器,提问在师幼互动中占重要地位。”建立有效的师幼互动,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学是根本,教是条件,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不要否定幼儿的能力,应尊重、鼓励和关注幼儿。教师只有在相信幼儿的条件下才会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幼儿合作学习。

第二,教师应亲自参与活动。教师只有亲自参与到组织活动中,才能了解到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阻力或出现了哪些错误,才能发现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才能发现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富有个性的克服阻力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第三,教师设计的提问要在幼儿能力范围内。问题太难或问题含糊不清,幼儿无从着手,也不会回答;问题太易,又失去挑战性和探究的价值,也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只有适中才能调起幼儿的胃口和积极性。

幼儿园教学重难点范文6

关键词:故事教学 幼儿文学 幼儿园教学

故事作为一种最受幼儿喜欢的文学形式,蕴涵着丰富的认知、情感、审美等方面的价值,对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扩大幼儿的知识面、促进幼儿想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均具有积极的作用。要想开展好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就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幼儿故事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规律与要求。

一、故事教学中作品的选择

1.关注作品的审美价值。优秀的幼儿故事作品总是富有诗性,有着蓬勃的艺术感和浓郁的儿童情趣,如歌一般动听,如画一般生动。如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即是诗与画的结合体,在柔和、静谧的月光下,一句“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提问,引出了小兔子和大兔子诗一般的对话,优美的意境和爱的表达淋漓尽致,极富吸引力,适合幼儿欣赏和模仿。

2.关注幼儿的经验。幼儿的原有经验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故事的理解与情感的迁移。在故事的选择上,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如可以选择故事描写生动有趣、有较多重复句式的《请你抱抱我》、《小牙虫》,还可以选择故事语言丰富、刻画人物情感细腻的《搬过来,搬过去》、《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等。

二、对所选择作品做适当的处理

1.对故事作品进行再创造。在故事教学中,虽然优秀的故事作品本身就可以深深地吸引幼儿,但如果教师能根据需要,对作品进行巧妙的再创造,如增加、删减或移动作品的部分内容,则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故事《请你抱抱我》内容温馨,体现了小刺猬艾利想和人亲近的愿望,适合小班幼儿欣赏;但作品多用描述性语言,缺少角色间的对话,故事不够生动,也就难以吸引小班幼儿的兴趣。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作品内容将描述性文字改为对话形式,以满足小班幼儿的欣赏要求。

2.提前让幼儿了解与熟悉故事中的角色及其个性。故事作品的角色往往给幼儿留下的印象最深,因此,教师需要对故事角色进行初步的处理,以帮助幼儿了解故事中角色的个性,从而更好地领会故事的意境与意蕴,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享受。为了让幼儿自然走进故事《搬过来,搬过去》,熟悉其中角色的个性,教师可以在活动前让幼儿通过查资料等方式,记录鳄鱼和长颈鹿在高矮、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并通过同伴交流,促进他们对这两种动物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当教师把故事作品呈现给幼儿时,孩子们往往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更深刻地体会到原来差异这么大的两个人也可以相爱并住在一起,他们的心会被故事情节紧紧牵引,并和故事中的角色融为一体。

三、故事教学组织与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设置开放性的提问。在故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开放性的提问,促使幼儿在答案不确定中发挥想像,获得多方经验。如在故事《搬过来,搬过去》的教学中,面对画册的封面,如果教师问些常规性的问题,如在图上看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就很难拓展幼儿的想像空间。相反,如果让幼儿看着封面猜一猜鳄鱼和长颈鹿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则有可能促使幼儿更细致地观察画面,并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有的幼儿说:“他们可能要住在一起,不合适,就要搬来搬去。”有的说:“鳄鱼很矮,长颈鹿那么高。”有的说:“你看,鳄鱼还爬梯子和长颈鹿说话呢。”这种开放性的提问显然更能有效地促进师幼间的互动,也能更好地带领幼儿走进作品,和作品产生共鸣。

2.发掘作品细节,扩充教学内容。在故事教学活动中,教师对细节的把握和处理,往往能解决活动的重难点,并提升幼儿的经验。如在故事《搬过来,搬过去》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幼儿直观感受到鳄鱼和长颈鹿的高矮差异,在看到两者量身高的图片时,教师可以及时出示与故事中长颈鹿身高相同的特制的长尺子。当幼儿看见长尺时往往会不约而同地说:“哇,好高啊,都快碰到天花板了!”这种直观的感受为幼儿思考后面搬家的原因埋下了铺垫,有效地解决了教学活动的难点。

3.综合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实现故事教学价值的多元化。优秀的故事作品往往蕴涵着意味无穷的艺术形式,如能挖掘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促进文学、音乐、美术三者之间的融汇贯通,将会使幼儿的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达到艺术综合教育的审美目的。如在故事《搬过来,搬过去》的教学中,为帮助幼儿思考搬进长颈鹿家遇到的问题,教师让幼儿听着与情节匹配的音乐,边交流边绘画,结果促使幼儿的情感与作品产生了共鸣。

总之,优秀的故事作品好似阳光,照耀着每一条童年的路;优秀的故事作品也好似雨露,滋润着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作为教师,我们应继续探讨、反思和实践,真正把优秀的故事作品变为幼儿的精神食粮,让他们在故事教学中张开想像的翅膀,打开思维的通道,获得身心的愉悦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萍 幼儿园故事教学的有效备课[J].福建教育,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