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诵读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诵读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诵读教案

初中语文诵读教案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有效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16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109

初中语文听、说、读、写四个环节中,阅读和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阅读和写作之间是互相配合、紧密相连的。阅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技能和培养他们的情感,写作则能够使学生尽情抒发和表达。因此,阅读教学在思维方式和创作素材方面打下基础,就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理解把握阅读内容。初中阶段的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多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但这种表现欲望又因为学习的压力而无法尽情得到释放。所以,通过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能够释放初中生的情绪,缓解他们的压力,使初中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一、重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关注长足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绝不能只片面的、割裂的训练,一定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关注学生长足发展。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相连的。初中生通过阅读可获取有效的信息,并从中拓宽视野、丰富见闻,进而走进生活,丰富自身体验;在写作中运用有效的阅读表达方法,能够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初中生的能力,学以致用。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阅读与写作两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思维能力的提高能够使学生具有强烈的表达自己的冲动和能动性,而写作正是实现主观意愿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先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技巧,然后把这些方法应用到他们的写作之中,尽情抒发他们的情感,释放内心的压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情感的丰富及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当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就可以在写作中释放情感,诠释内心的压力。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不但能够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更加深入地、高效地理解文章内容,还能有效提高初中生的写作能力,有利于初中生把握自身情感,积极健康成长。多种表达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将他们的写作手法也变得更加成熟起来。

二、重视结合方式,提高实效性

(一)要多展示课文的魅力,让学生懂得欣赏语文的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本所选编美文佳作进行反复诵读。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好作品,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处处展现了语文之美、语言之美。例如,语文课本中的写景抒情散文《春》、写人名篇《背影》,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至今读来仍能让人感受到它们的无限魅力。它们无穷的魅力来自何处呢?看那文章质朴、平实的语言,就知道了。教师要引领学生反反复复地去诵读、品味,让学生能够深入地感悟其中巨大的魅力。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的名家名作,让学生的阅读有个较高、较宽的起点。“书海无边”,教师可以根据每一册语文课本的“名著导读”来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如何阅读这些名家名作,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在学习完阅读文本后,我们可以采用仿写的方式,让学生仿照阅读文本进行仿写。这样,学生就能够把自己对阅读内容的感悟在自己的作文中表达出来。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增强了阅读能力。

三、重视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一)要充分利用教材

初中语文课本经过谨慎的筛选,其所选的文章,都是比较典型且质量高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示范作用。对于教材中的著名篇章,我们一定要详细讲解,并与学生一同探讨,使他们最大程度的掌握文本知识。此外,我们还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境引情,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文学的美、文字的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增强他们的感悟和理解能力。我们要避免照搬教案的讲解模式,设计高效、有活力的课堂,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二)指导初中生方法和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不仅紧密相连,还相互促进。高效阅读,能够使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会写作方法和技巧。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所学到的这些方法和技巧灵活运用到他们的写作之中,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然后,学生再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地阅读其他优秀作品。这样就构建一个“阅读到写作再到阅读”的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另外,我们还要有效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段落层次和修辞手法等,并指导学生研读优秀文章,以此来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进而写出好文章。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

(三)积累丰富的课外知识

初中语文诵读教案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主体地位学习兴趣高效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

首先,更新理念,关注学生需求。

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古人常说的“师道尊严”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释,即有尊严的是知识,而不仅仅是早一点掌握知识的人,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这一光环下沾沾自喜,而是要平和心态,平等尊重,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的接近学生,使每一个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比如我班的学生李小力,语文基础差,我经常发现他的优点,尊重他,表扬他,结果他第一个交家庭作业,课上经常举手发言,对语文的兴趣日益浓厚,经常看课外书籍,中考语文考了118分,有效教学在他身上得到体现。

其次,夯实基知,遵循语文教学规律。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字词句的积累,这是学生理解说话写作的基石。针对那些放不开手脚,腼腆害羞,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加强诵读,特别是现代文的诵读,优美的语段的背诵,古诗文的背诵等;加强造句练习;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课前5分钟演讲,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实施了有效教学。学生敢说了,逐渐会说了,也提高了作文能力。

再次,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观念旧,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二有惰性,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我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所以多次参加新课程培训,更新观念。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外对教材的理解挖掘深度,拓宽广度,我知道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为了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习别人的长处,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从而在一堂课上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灌输”为“乐学”。而这一切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最后,实施有效教学,形成自我教学风格。

在课堂上,我一改变教学模式,而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新颖的比喻,与众不同的教法,经常设置一些“小演讲”、“辩论会”、“课本剧”、“朗诵比赛”等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竞赛”、“我说名著”、“读书汇报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锻炼学生的能力,有效提高语文成绩。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基于此,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着重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并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良好环境。让会说者更会说,并以说带动其他;让会写的越写越好,并促进其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谐发展。我在语文教学中又有“三个注意”:

一、课堂上应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

以前我们教师备课,可以比较详细地规划好多少时间先介绍什么,然后再讲解什么,接下来如何如何练习,最后再总结,等等。现在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因而教案只能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解读。特别在阅读教学中就不应该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在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二、教师要注意导语的设计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和兴趣是积极追求知识的一个前提,是学习的先导。凡是学生感到新奇或有兴趣就会引起注意,学习就会有成效。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设计一个好的导入环节,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生引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之中。教师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要注意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初中语文诵读教案范文3

关键词:积跬步 德育教育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居于“师”之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那么日常教学中怎样贯穿德育教育呢?积跬步,不停步,一步一个脚印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吃透教材,拟定德育目标

初中语文教材是编者精心筛选的经典作品,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是初中学生很好的德育教材,教师要吃透教材,拟定好德育目标,有计划地渗透。如:《三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唐雎不辱使命》学习唐雎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日常教学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教育,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立足课堂,渗透德育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课堂教学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主要场所。教师立足课堂,一方面指导学生学好语言文字,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1.挖掘主题思想,明确人生方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文言文,不仅历史悠久、名家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关于道德修养的智慧总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论语》、《爱莲说》、《岳阳楼记》等都是典范之作。“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告诉学生应有周敦颐的高洁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育学生应有范仲淹先人后己,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课堂上师生共同挖掘文章的主题思想,背诵凝聚民族精神的名言警句。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明确人生的方向。

2.分析人物形象,树立学习榜样

初中教材所选文言文,写人、叙事类所占比例较大,这些生动故事,最能诱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对课文进行常规讲解后,抓住德育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树立学习榜样。《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是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楷模;《伤仲永》中方仲永是不重视后天学习而“泯然众人”的活教材,具有警示和训诫作用。英国名言: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文中人物就是最好的示范。

3.诵读精彩片段,感悟人生真谛

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中的字里行间大都蕴含着作者的人生态度,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感悟。读《送东阳马生序》“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明白天才出于勤奋;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懂得磨难造就人才。反复诵读能熏陶思想,感染情操,帮助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

立足课堂,坚持不懈地进行德育渗透,积跬步,不停步,终能塑造一个又一个高尚的灵魂。

三.拓宽视野,延伸德育教育

课外拓展既有利于拓宽视野,又有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之一。预习《陈涉世家》,感动于司马迁受宫刑而发愤著书的顽强意志。学了《惠子相梁》,阅读《庄子・秋水》进一步领悟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自由快乐的人生态度。课前、课后不断熏陶感染,把德育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

总之,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通过课前定目标、课堂渗透、课后延伸逐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中学教材全解》:薛金星,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3版.

初中语文诵读教案范文4

一、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出现的问题分析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好文言文是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同时又能让初中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古代文明的宝贵历史,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带领学生一起进入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领域。但是为什么教师花费了很多心血备课,在课堂上进行古文教学时却并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更有些学生反映,他们课堂认真听课,做好笔记,但是考试的时候遇到一些扩展性的题目时很迷惑、茫然,不知道如何解答,这种打击往往令学生失去学古文的信心,甚至逐渐产生厌恶心理,认为花费在古文学习上的时间多,学习难度大,收甚微等等。所有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为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敲响了警钟,使得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一难题即,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的提高古文教学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对古文学习感兴趣,在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展开学习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文言文教学水平的方法措施

(一)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言修养

由于现在的中学教师工作较繁重,很少有时间重新学习,尤其在文言文这个离生活相对遥远的科目上,教师在资料的积累上显得相对不足,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连续几年在教案上只字未改,完全是以前的积累,这样是不利于教学的发展的。教师要把文言文带进生活去感悟,将作品的思想感情尽量地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因为中学语文文言作品所选篇目中所表现的更多是赞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可以找到与作品中相似的融合点,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找到了类似的融合点,就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与现代不合拍无法引起感情的共鸣。假如教师能很好地把握这一点,可能学生会做得更好。教师应当重视语言研究和语言积累(针对古汉语)。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完成教学的任务,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在语言文字方面下功夫,抓紧时间多积累、多学习、多研究。

(二)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师要通过讲故事、举例子或者图片展示去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增进与文言文之间的感情,增强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坚持“古为今用”,联系现实生活去教授文言文,文言文本身就晦涩难懂,与学生日常接触的现代文有很大区别,学生无法很快明白其具体含义,则会产生疏离感,不利于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另外,教师还要认真备课,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出有趣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论语》前,教师可以先讲一些孔子和他的学生的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让学生首先了解到孔子这位圣人在当时条件很艰苦的情况下,传道授业解惑。接着教师设置一定的悬念,让学生好奇几千年前的孔子时如何教育自己的学生,下面就可转入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告诉学生在古代,孔圣人就说过学习是需要不断的复习,而只靠读书不进行思考也不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并具备好的学习态度才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在现代也是如此,只靠课堂上学习,课后不去复习巩固,也不认真思考,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这样就将古人的教诲与现在学习生活相结合,就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其实,教师只需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灌输文言文是中国古人使用的一种语言,现在的普通话都是从古代汉语中继承下来的,学习起来并不难学,所描述的也都是古人的思想、故事,表达的是古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情感体现。只要课堂上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必定能够将文言词汇语法学好,从而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三)促进学生感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强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我们都清楚,应该给学生留出感受、体验与理解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体验、品味、咀嚼。那么,教师此时的要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感悟,因为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分析,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理解的浅层面上,而应把文言文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文学。讲析环节与现代文讲析所体现的教学理念一致,采用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再细说。

初中语文诵读教案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因此,我深信: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个性发展为宗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全面落实“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教学理念,重新建构崭新的、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1以人为本,教学相长。

传统的教学,真正忽略的是人的发展。过去的我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精雕细琢了每个教学环节,尤其是上公开课、评比课,更是耗尽了全组乃是全校老师的集体智慧,课堂上学生按教师预设的套路走,老师成了出色的领衔主演。结果是学生成了老师的最佳配角。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为实现我们自身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真正转变,首先我们通过自学、研讨等方式多次再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其核心理念;二是结合我校实际,尝试并体验返璞归真的以人为本的人性教学。如今我们已将“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教学理念,自觉地转化为个人的教学行为。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则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我们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着力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和空间,促使学生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敢说、会说,愿意并善于同他人合作。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由过去被动地接受、自我封闭、等老师教,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现在我们组的语文课堂教学已实现了几个转变:不是老师的主讲堂而是学生的主学堂,不是一言之堂而是百家争鸣,不是靠死记硬背的积累,而是靠主动积极的思维和与之相伴的情感体验,不是被动的接受式而是主动地探究式。也改变了一种评价:不看老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主动,以学定教;实现和谐自由的课堂,真正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验着成功的快乐、体验着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

2教有目标,学有方向。

所谓教有目标,就是指在教学设计中,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语文课堂进行目标的设置,这是语文课堂从单调平面的教学向丰富立体的教学转变。三维教学目标,是课程实施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它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是指导教学过程的准则。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把握和调整。因此,在设计三维教学目标时,我们首先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把课程标准和教材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进一步吃透文本中的着眼点。如:目标的着力点、内容的重难点、资源的开发点、落实的知识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等。

其次我们通过多种途径的摸底调查,力求做到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需要、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验、个性差异和认知规律等等。

另外我们还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整合。在分析学习内容、了解学生情况以及回顾先前教学经验与反思的基础上,开发学习资源和运用教学媒体对教材的顺序、详略、深浅等作适当取舍、加工、提炼等处理,再确定三维目标。而对学习内容进行重组时,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前提。如:有利于缩小教材体系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距离,易于建立“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有可能达到发展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学,能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对知识有独到的感悟和深刻的领会;有利于学生运用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的过程等。

3以学定教,自主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面对的往往是思路宽阔、思维活跃的学生,这时便出现了教师的既定目标与学生的旺盛求知欲之间的矛盾。为了调和这种隐性的教学矛盾,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我们初二语文组运用东庐中学的“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尝试了新的教学模式。学前给学生下发讲学稿。我们的课堂模式是:①揭示学习目标;②指导学生认准学习的重难点;③学生小组研讨,提出存在的疑难问题;④组织全班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⑤拓展训练;⑥归纳综合。

一份讲学稿通常包括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等几部分。学案是讲学稿的核心,它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文本,学会自学,激励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体现教师必要的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鼓励,学习艰苦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步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讲学稿编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课堂质量优劣,为此,我们一方面努力强化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强调备课组的职责,实行三级备课制。主备人拿出草稿后,全组老师根据单子自己先备,在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时讨论修改定稿,由组长交教研组长审核后付印。集体备课还备展示形式、预见性问题、预见性措施、点评语等。

4积极尝试,小有成效。

4.1学生真正参与学习。以往常规的课堂,活动展示更多倾向于个别学生,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每一位学生必须经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环节,即使小组成员不进行全班展示交流,但每一位学生也至少经历了两次学习活动,这样学生在课上就成了积极主动者,参与学习的投入程度大大增强,从而达成了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目的,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理所当然地得到了提高。

4.2课堂变得更有活力。新模式下的课堂已不再由教师主宰,学生们有自己自由的学习活动空间:他们可以或自由诵读,或角色表演;或默默静思,或大声发言,不必“循规蹈矩”。学生人人可以发表独到的见解;发言不必老师点名,展示自己的机会明显增加。智慧的火花因合作探究而生,迷茫的困惑因集体讨论而豁然开朗。学生敢于发言,不再拘谨呆板,乐于自我展示;展示能力逐渐增强,小组活动更加积极,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4.3自觉践行课改新理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尝试,我们明确了在课堂的角色,接受了课改的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实践,并有自己的思考。

4.4师生共享学习的快乐。我们初二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在讲学稿的引导下,充分重视学生的预习――展示――反馈。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收获快乐;在交流合作中解决疑难,互相促进;在展示反馈中提升了各种能力;在相互融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语文课带来了创新与活力,教师在学生的快乐学习中收获着、享受着快乐。

课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进一步探索,更需要信心和勇气。一年多来,我校语文教师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花费了不少心血,但就目前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离真正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更科学地构建初中语文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仅是当前我们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而且还将是一项长期、光荣、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尹承浩;初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弋树戈;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

[3]宗桂红;“自主、合作、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07(11)

初中语文诵读教案范文6

一、缺少琅琅的书声

作为教研员,听课、评课是常规工作,在一些常态课、竞赛课上,往往是教师导入课文之后,让学生匆匆读过一遍课文就开始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多的是学生浮于表面的议论和教师的解读分析,很少有学生动情的朗读之声,以教师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朗读。

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人情入境地朗读。朗读是用声音传达作品内蕴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汉字的音韵和谐之美、字里行间的那种无法言说的力量,都需要声音去传递、去强化。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贯彻新课标的精神,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汉字的音韵美,感受语言的声律美,体味词句的情感美,领悟文章的意境美,从而唤起他们敏锐的语感和丰富的想象。文章要达到“美读”的境界,应侧重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美、自然美和人物形象美,感悟文章的内涵与韵味。

二、缺少静静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紧张的思考,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希望你们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这段话虽说是针对课堂上教师的“讲”而言的,但是用在我们当下的课堂上也是不无裨益。可以说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已经很少有教师的“满堂灌”现象了,但是却又被另一种“热闹”现象所取代,那就是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此起彼伏的讨论声,是学生争先恐后在黑板上的书写声,是小组代表展示发言的交流声,整个课堂一派“热闹”景象。但细细咂摸之后,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热闹”的背后,学生真正思考了吗?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了吗?我在观看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几节示范课录像之后,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锻炼,就应该少一些表面的“热闹”,让学生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设计有深度的主问题,不需要多,有时可能一个问题就可以统涉全篇,就是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余老师的课堂,很少有热烈的争论和争先恐后的发言,气氛远没有一些名师课堂上得热烈,可是他的课堂却有扎实的、朴实的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如《散步》一课,余老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散步里有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是要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先安静地走进文本,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也正是这样有深度的问题,才让余老师的课堂气氛略显沉闷,但是在问题抛出之后,伴随的是学生们的静思默想。在学生静思默想之后,一句句有思想、有创意、有味道的语言迸射,显然沉闷的课堂片断没有影响课堂效果,反而为课堂增添了思想魅力。

三、缺少细细的品味

有位老师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不是让学生通过细细品味语言,想象作者笔下的小山、房屋、小雪,去体会美好的意境,而是播放几张风景图片,同时配有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观赏,初看好像是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其实这反倒让学生远离了语言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