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语文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语文教案范文1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正渐渐模糊,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整合理念小学语文教科书享有“百科全书”的美誉,它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安全教育也不例外被包罗了进去。

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除了上好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认真开展安全活动以外,还在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实施安全教育。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适时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挖掘安全教育教材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

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做法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向小学生传授安全知识

在教学生字“灭”时,我指导学生掌握了读音后,又让学生观察插图(一丛熊熊燃烧的火焰被一块木板盖住),启发学生:“图上熊熊燃烧的火焰被木板盖住,火焰会怎么样?”学生齐答:“火焰要熄灭!”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观察“灭”的字型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它,同时就发生不同火险的防范、灭火方法、报警等知识顺理成章地传授给了学生。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我抓住文中关于阿曼达等14名儿童被埋在垮塌教室的三角形空间里得以生还的描写,告诉学生在遇到房屋跨塌的时候,在室内的人尽量往房间的角落里避让,可以减少垮塌对自己砸伤的安全救护知识。我备这课时在网上下载了有关地震前的征兆、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的文字、图片、影视资料,在教学本文后把搜集的资料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掌握了有关地震的知识和防灾自救的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向小学生传授安全救护方法,提高他们的救护能力

我在教学《司马光砸缸》有意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假山下的缸里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一同玩耍的小朋友怎么做的?谁的方法最好。”同学门都为司马光临危不乱、机智果断地举石砸缸救人的行为啧啧称赞,讥笑那些吓哭了或跑去找大人的小朋友没有司马光聪明。我相机问道:“如果小朋友掉进的不是可以砸破的瓦缸或者是水池什么的,那些大声哭喊找大人的小朋友的做法你觉得又怎么样?”同学们听后嘎然止笑,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声哭喊引起附近大人的注意或者找大人来救人才是有效的救人方法。我和学生由此总结到:如果我们不能自救时向其他人呼救是很有必要的。学习《我的战友》时,学习“这时候,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地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学生能够理解为了完成这次军事行动,大火烧身没有自救;也能理解“我”为了保证潜伏成功放弃了救护。我提醒学生:“如果我们在平时遇到自己或者别人身上着火怎么办?”学生发表了很多自救和救护的有效办法。

中小学语文教案范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 安全教育 渗透方法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责任,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语文课程标准也在呼唤人文关怀。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本资源,创造性地进行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呢?

一、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挖掘安全教育内容,适时传授安全知识。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气息。识字写字教学中,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挖掘其中的安全教育内容。

如:在教学“灯”字,给“灯”字组词,学生说到红灯、绿灯时就是一个很好的交通安全知识传授的契机,老师就可以引导他们认识交通规则,使他们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又如:在教学生字“警”时,指导学生掌握读音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火警电话和匪警电话吗?”这样将火警电话119和匪警电话110这些知识顺理成章地传授给了学生。又如在教学“江”、“河”、“湖”或“游泳”等字词时可以告诉学生,在没有大人陪同的情况下,不可以玩水或者游泳,这是一个很好的防溺水教育机会。

一个字很微小,但只需要语文老师做个课堂的有心人,捕捉文字背后的安全内涵,那么安全教育就会“润物细无声”。

二、在课文教学中向小学生传授安全救护方法,提高他们的救护能力。

在课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时时留意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传授给学生安全救护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救护能力。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可以抓住文中关于阿曼达等14名儿童被埋在垮塌教室的三角形空间里得以生还的描写,告诉学生在遇到房屋倒塌这样的紧急事故时,在室内的人应尽量往房间的角落里避让,减少垮塌对自己砸伤的安全救护知识。

又如:教学《蜜蜂引路》时,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平时生活中迷路了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作小结,然后引出: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列宁同志面对这样的困难是怎样解决的?这样一来既顺利地完成了课文教学的导入问题,又教给了学生必要的自救方法。

再如:在教学《司马光砸缸》时可以有意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小朋友掉进的不是可以砸破的瓦缸或者是水池什么的,那些大声哭喊找大人的小朋友的做法你觉得又怎么样?”学生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声哭喊引起附近大人的注意或者找大人来救人才是有效的救人方法。我和学生一同总结:在我们不能自救时,向其他人呼救是很有必要的。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意识的培养。

如《乌塔》这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篇课文中有这样的叙述:“为了安全起见,(乌塔)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电话,以备求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乌塔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体会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乌塔独自出游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然后,抛出问题:小学生独自外出旅游好不好?这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生的辩论,为领会内容提出认识做好了准备。可以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正反双方,通过辩论引导学生明白:乌塔独立自主等方面的品格值得大家学习,但是并不鼓励大家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旅游,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在学会自我保护的同时,要有安全防范意识。

四、寓教于乐,在小学语文综合活动中丰富安全教育文化。

语文综合性活动,孩子们都比较喜欢,语文老师除了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安全教育教材对孩子们进行安全教育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渗透。

比如,可以动员孩子们广泛阅读关于安全知识的书籍,积累安全知识,收集安全故事;可以组织孩子们办安全知识手抄报,组织安全知识竞赛;还可以鼓励他们创作安全知识儿歌、顺口溜、相声、小品、快板等。这样既寓教于乐,又丰富安全教育文化。

总之,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安全教育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语文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为安全教育留一席之地,只有“安全教育,警钟长鸣”,才能杜绝安全隐患,让学生平安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攀攀.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问题探究.西南大学,2011.

[2]周定平.安全教育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7.

中小学语文教案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教学法;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何谓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1908年起源于美国的哈佛大学,从最初到现在的一百年里,案例教学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事实也证明,案例教学在教学中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手段。“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一种“亲验式”的教学方式,它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教学案例为基本教学素材,将学习者引人教育实践的情景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习者反思能力,挖掘其教育机智的一种教学方式的总和。”[1]教师教育领域中的案例教学法,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2]也就是说,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评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体现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其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理论,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较为广泛的阅读视野,掌握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双方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势必要求老师和学生对所讨论的内容都要有所准备。因此,案例教学能满足这些方面的要求。从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结果来看,无论对老师、学生及新课程改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详细论述如下。

首先,案例教学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在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权威的姿态呈现信息,学生则是机械地记忆、理解并存储信息,这一教学过程是一种单向性的流动方式,老师在自我陶醉的同时,往往是忽略了学生的感受,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有的沟通和互动,学生常常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学习意愿也经常与授课内容不符。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会发现学生有厌学的情绪,这种厌学情绪的表现可谓五花八门,也许学生不会直接冲撞老师,但他们会出现一些冷对抗,如上课看课外书、打瞌睡、说话、逃课等种种行为,有的甚至出现弃学的现象。毫无疑问,传统的教学方法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案例教学法则是将生动、逼真的事件引入课堂,给学生一个自由讨论、思考的学习空间。在一个有鲜活的案例情景中去教学,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发挥。因此,在一定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案例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提供的案例,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广的知识面,这样学生必须在课外查阅相关的资料,再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因此,无形中就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综合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发表观点,最后,进行辩论,这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再有,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最终的结果也不是在找标准答案,而是在寻求一种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案例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次,案例教学法对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有重要作用。案例教学法有效实施,不仅对学生的知识面有要求,老师更是应该具有更加广博的知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仅只掌握社会科学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生活知识。另外,在平时的工作中还要勤于收集相关的教学案例,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编选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案例。此外,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对细节的捕捉能力、课堂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概括、归纳能力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再有,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学设计应生动一些,因为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感性大于理性,如教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课件的制作,在课件中插入动画片或一些图片,这样教学过程就显得更加的立体,易于学生理解。总之,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不仅完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而且不断地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促使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从这一意义上说,案例教学可以做到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之呢?

第四,案例教学法对促进新课程改革有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新课改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其中,转变方式即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通俗来讲就是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和完善课程内容;改进和完善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以及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3]从平时的教学中案例教学几乎可以满足这几方面的要求。对于创新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说,案例教学法无疑是新课改要求的重要体现,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结语

一直以来,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是教育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案例教学法是对这一话题最有力的回应。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是一种创新,更是对个体发展的尊重。

参考文献:

[1]李杰: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与教育,2007(12).

中小学语文教案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一、现阶段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

现阶段,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很广泛,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日常生活安全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要从日常生活安全教育入手,让学生掌握用水、用电、用气、用火等安全常识,严禁违章操作;注重社会治安教育,包括盗贼、骗子、绑架、抢劫等,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二是活动安全教育。教育学生在学校的各类活动尤其是上体育课时应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和操作活动器械,做好运动前的准备工作,听从老师的指挥和安排,严禁私自冒险行为。一旦有意外事故发生,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应急处理方法,掌握基本的应急常识。三是性安全教育。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异性的好奇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要对中小学生尤其是女生进行性启蒙安全教育,避免性骚扰和害。这是中小学安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也是很多学校和家长最容易忽视的安全教育问题。

二、当前中小学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中小学安全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下面主要从中小学校和家庭方面具体分析:

(一)中小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应试教育环境下,很多中小学校依然将学生的知识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忽视了中小学安全教育问题。有的学校在出现安全事故之后,才开始觉醒和反思日常安全教育的缺失问题。还有的中小学校教育缺乏实际操作性,形式化严重,如,部分学校只是象征性的每年进行几次安全教育方面的讲座或是疏散演习,基本停留在口头上。这样的安全教育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学生们依然不知道如何正确避难。这些都是当前很多中小学校在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安全教育教材和内容方面来看,由于安全教育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更应该使用系统性的、成体系的安全教育内容,然而实际情况是,现阶段国家教育部门并没有指定统一的中小学校安全教育教材,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教材,容易造成教材随意、不衔接、知识结构杂乱、教育内容混乱的情况,效果欠佳。

(二)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

其实,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应该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而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学生的家庭,因此,家庭安全教育是中小学安全教育的重点。但实际上,现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总是小心翼翼的对孩子时时刻刻严加保护,不让孩子轻易接触到任何危险,过分的包办式保护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意识,而当真正独自面临危险时,往往变得举手无措,甚至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三、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对策分析

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目的就是保障学校教职工以及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秩序。当前,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完善安全教育相关课程,增强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

统一系统的教材是进行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第一步,如日本就制定了一整套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交通安全方面的完整的教材体系,效果甚佳。因此,我们也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尽量制定系统性较强的统一的教材,并确保最少每周一次的课程时间,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更应将安全问题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来抓,时时关注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我防范能力和遭遇突发事故的自救能力。此外,中小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的安全专题讲座、专题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安全教育的宣传,也可向学生提供安全教育网站,让学生空余时间自己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安全教育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

(二)开展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将中小学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安全教育并不是只是听听讲座、考考试就可以的,停留在口头上的安全教育不是真正的安全教育,只有付诸实践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教育。因此,对于安全教育问题我们一定要积极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将中小学安全教育从书本上转移到实践中来。为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各种安全实践演练活动,创设逼真的演练情境,如进行防震演习、消防演习、水灾演习、交通路口安全实地演习等,使学生真正掌握避险避难、逃生自救的方法。在实际的演练活动中,或许前几次的演习会让学生们感到紧张或惶恐,但是如果坚持安全演练活动经常化和系统化,多次的演练会强大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在真正面临安全事故时保持冷静,转危为安。

(三)结合家庭日常安全教育,全方位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

家庭是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应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强化家长的安全意识,并可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让家长讨论安全教育有效性的方法,尤其是过分保护即溺爱孩子的危害,使每一位家长都能够将中小学安全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中。比如,家长在买马铃薯的时候,可让孩子注意食品卫生安全,不要随意食用过期、变质的食物,教会孩子辨认发芽马铃薯、鲜黄花菜等常见的易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家长在带孩子过马路的时候,对孩子进行道路安全教育,让孩子熟悉交通信号灯和各交通标志,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保护自身安全。

四、结束语

总之,安全工作责任重大,对中小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教育是现阶段中小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中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既有学校方面的问题,也有家庭方面的问题,为此,作为中小学教师,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安全教育问题,与家长携手,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增强每一位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能够健康安全的成长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求苗仁.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10)

[2]韩媛媛.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5(37)

中小学语文教案范文5

一、语言暗示策略

语文姓语,语言暗示是语文教学的最主要手段之一。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准确而富有魅力的语言暗示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无意识记忆,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在进行语言暗示时,语文教师一定要讲究语言、语音、语调的准确,委婉含蓄而暗示性强,同时又不让学生产生误解。如语文教师的声调就藏有丰富的潜台词,每一种语调都可以使学生获得某种附加的信息,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最好采用提示性语言进行暗示性鼓励。优秀的语文教师会让自己的暗示语言使学生形成一种意念,这种意念会支配和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始终对学习充满信心。

二、体态暗示策略

人的体态信息量大,可靠程度高,表现力强,能生动形象地表情达意,这是体态暗示成为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最基本手段的重要原因之一。体态暗示是指语文教师运用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体态暗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能起到传递、感染、调控、激励等多种作用。

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劳夫·爱默生也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要字典,都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一切。”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须恰当地运用眼神暗示,让学生从教师蕴含着丰富信息的眼神里获得有关信息,以确立作出怎样的反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能用怀疑和审问的目光看学生,而应用信任的目光。

姿势也是重要的暗示手段,教师的姿势实际上是教师风度的外在形式,它是“文化的表征”(郭沫若语)。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会用姿势暗示来与学生沟通,传递有效信息。

教师的站、坐、起等都要得体,尤其是要用好手势语,因为教师的手势是其教态美在三维空间的延伸。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手势暗示,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运用情意手势、指示手势、象形手势、象征手势、祈使手势、习惯手势等来生动形象地暗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情绪、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入“角色”,使之有如临其境之感。

行动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师采用准确、有力而得体的动作进行暗示,会使师生间的交流顿时生辉。如在朗读、练习时恰当运用简洁、干练的动作来示意学生开始、停止、变换等,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三、情境暗示策略

语文教学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而情境对人的心理具有明显的暗示作用。情境所提供的具体物象,能使人“百闻不如一见”,感知会深入一层。人一旦置身于情境之中,则会“心亦摇焉”。许多活动本质上说都是人们无意识地对外界的各种环境暗示所作出的反应。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室的环境、光线、音响、字画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为学生创设一个明快、舒适的学习场所,多给学生“学习是有意义的、愉快的、不困难的”、“自己一定能学好”等积极暗示。如在教室里悬挂名人像、名言,就会对学生的言行具有一定的积极引导和约束,启动学生敬佩崇拜的心理,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给学生提供克服弱点、战胜困难的动力。语文教学中还要重视场景的设置,它也会起到很好的环境暗示作用。

四、机智暗示策略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存在着许多可变的因素,随时都可能发生偶发事件。语文教师只有具备自如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即教育机智,才能化险为夷。教学暗示都具有机智性,没有教育机智就称不上暗示。这里所说的机智暗示主要是指语文教师在暗示教学中其教育机智所表现的几种特殊形式,即能集中反映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能随机应变、能让学生在意料之外中豁然开朗,故冠之为机智暗示策略。机智暗示策略主要有接近暗示、旁逸暗示、反向暗示。

中小学语文教案范文6

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操作性强,效果好。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论 应用

一、解读案例教学

应用具体案例进行有效教学的方法就是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具体教学案例的分析、评价和创新,引导学生在具体案例中更好地感知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案例教学需要实现教与学双方的有效互动,需要师生双方能够针对案例或者是疑难问题不断进行讨论,通过此方法促进教学相长。

教育者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基础和发展等级,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教学,为受教育者提供具体的实践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促进师生对话和沟通,以教学案例为媒介,展开有效教学互动,促进学生知识的巩固、能力的生成,增强学生在现代教育环境下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决策与行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事实上是以学生的行为的转变为前提条件的,不仅仅是一种教授法。实现学生的角色的有效转变,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展开互动,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价值。案例教学不能简单地定位在方法上,它涉及到的内容相当的复杂,如果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得不到更新,仍然以培养统一人才,进行既定知识的传授为目标,案例教学的应用也是没有必要的。

因此,对于师范教育者而言,要合理的开发利用教学案例,能够掌握案例教学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案例教学快速地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使学生能够从他人的经验教训中不断汲取养分,实现高效学习,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发展。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无论什么样的教学首先都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目标的指引,保证教学的方向和理想教学效果的生成。小学语文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教学的目标就为了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则,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获得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首先需要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师要能够把教学目标作为组织课堂活动的重要依据。在进行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设置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案例能否包括丰富的专业知识,能不能体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原则,通过实施教学案例,开展教学活动能否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在案例教学中,只有教师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保证案例法教学的有序化和合理化,才能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

2.精选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选择案例是很重要的,案例的搜集和选择是基础,这一环节如果出现问题,案例教学就无法顺利实施。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针对学生的基础和兴趣,选用各种文字、音像案例,尤其是一些具有原生态特点的课堂教学案例,教师进行必要的甄别和加工。找到一个最适合教学的案例不是一件能够随意完成的工作。教师需要充分研究课程的整体内容,学生的知识背景,能力层次,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形成教学能力的训练点等因素,因此,搜集整理案例是一项技术型很强的工作,具体要遵守以下原则:第一,知识性原则。案例选择要遵循知识性原则,所选的案例要包含有相应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在阅读讨论和反思中能够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并且要能够培养相应的教学能力。第二,典型性原则。案例一定要具有突出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选择的案例不能是个案,要能够代表目前教学中的某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或者是能够揭示出某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实际价值。第三,针对性原则。选择案例的内容要涉及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阅读教学、识字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等等内容,在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上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侧重,案例要具有相应的针对性,才能保证有效提高其教学质量。第四,完整性原则。所选案例要能够完整,应该包括开头、过度、讲解、训练、结尾等完整的环节,不能是支离破碎的。案例教学要能够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需要有特点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要能够围绕有关主题开展,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叙述。第五,时代性原则。所选择的案例必须来自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要符合目前的教学实际需要,能够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能够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要能够显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样的案例选择才是课堂所学的。

3.研析教学案例

在教学案例选择之后,要认真加以研究,进行认真评析,这是保证案例法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教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对案例材料进行阅读和研究,对其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明了案例的价值。要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案例的情境,了解案例的内容,并要能够认真研究,找出案例中的因果关系,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手段进行分析。在案例法课堂教学中,研读评析案例需要经过个人研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总结评价几个阶段,通过几个阶段保证教学的效果。

个体研读环节,学生通过分析研究案例要形成自己的认识,为讨论做好铺垫。而小组讨论需要小组间成员能够就案例的重难点问题,疑点进行讨论,研究,只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讨论交流,才能有效保障案例法教学的效果。全班交流环节,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学生参与讨论,这是对小组讨论的进一步深化,为小组遗留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教师要能够充分备案例,研究案例所蕴含的原理规则等知识,引导学生对中心问题进行有效归纳概括。在总结述评环节中,需要教师对案例教学进行全面总结,评价,并要提出具有指导性的建议。

4.创新教学案例

对于案例要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加以完善创新,要能够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解决,以弥补案例的不足。实现教学理论的传授构建是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标,培养学是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案例,能够让学生结合有关教学理念更好地实践,在实践中把各种知识和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也是实施案例教学的最高目标,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要能够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案例,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避免依葫芦画瓢,避免案例陈旧,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