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腔梗塞康复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脑腔梗塞康复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脑腔梗塞康复办法

脑腔梗塞康复办法范文1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眼针治疗;疗效观察

脑梗死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一般来说是供给脑部的血液的动脉呈现出像粥状硬化形式,以致形成血栓,这样便导致管腔狭窄、出现闭塞,最终产生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从产生疾病,最终导致脑梗死;再是因异物沿着血液循环伴入脑动脉,或许因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导致血流障碍并且突然减少了血流量,便出现支配区域的脑组织软化直至坏死的症状。前面出现的脑梗死症状,医学上叫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比例占脑梗死病的40%~60%,后面出现的脑梗死症状,医学上叫着脑栓塞。比例占脑梗死病的15%~20%。另外,腔隙性脑梗死病症,它的形成原因,因高血压小动脉硬化产生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微梗死,少数病例一般是动脉像粥状硬化斑块脱落崩解出现的微栓塞,现在普遍运用CT和MRI,对其发病率的估算,其占脑梗死的20%~30%。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有很高的致残率,复发率也很频繁,极快的加大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

急性脑梗死的症状:①突发疾病,发病于安静休息或睡眠状态,在几小时或1~2d内病情达到顶峰。②出现严重头痛,眩晕,耳鸣,并且导致半身不遂,表现出的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有时也表现出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的异常症状,并出现吞吐障碍,说话吐词不清,伴有恶心,呕吐等诸多症状,患者严重的就陷入昏迷不醒的状态。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资料中64例急性脑梗死均为收集于沈阳市第二中医院住院患者,所有的患者表现为头脑清晰、意识明朗,心和肺等都没有发生并发症,肌力0~IV级,患者经过医生的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并经头颅CT确诊,将其划分成治疗与对照两个组。其中治疗组患者有32例,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51~76岁,平均(66.2±9.8)岁;病的时间为4~7d;属于大面积梗死(头颅CT梗死灶直径≥3cm或累及2个以上脑叶)的有3例,属于小面积梗死(头颅CT梗死灶1.5cm

1.2方法 将所有患者于急性期常规系统治疗后3d,患者疾病有所好转后,开始进行针灸治疗。

1.2.1治疗组取穴 治疗组患者针刺穴位参照人体取穴方法[1,2],眼针取穴:主穴是爽侧的上焦区和下焦区。配穴:心、肝、肾区。实施手段:采用患侧眼针穴区,利用30号0.5寸毫针,轻轻刺入,不实行提、插、捻、转,假如未得气,就把针提出1/3,变换一个位置再刺入,或者搔刮针柄后直到得气,一旦达到得气效果后告诉并指导患者进行患肢主动功能训练,对于达到下肢肌力III级标准的患者,做扶持下站立,或者进行扶持行走训练,40min后出针。以上针刺操作1次/d,10d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结束后间隔2d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功能锻炼可视患者情况,适当进行。

1.2.2对照组取穴 作体针治疗,可以参考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第6版)[3]。针灸治疗原则是根据八纲的理论,结合患者的病的部位、病的特性,确定的治疗措施。即用针法。取穴肩骼、曲池、外关、合谷、环跳、足三里、阳陵泉、解溪、太冲,均取患侧穴;可轮取肩骼、阳池、后溪、风市、阴市、悬钟等穴位,均采用泻法。1次/d,10d为1个疗程,每当针刺结束拔出针后,患者要进行结合功能训练。第1个疗程结束后,相隔2d,再开始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

1.3疗效评价标准 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可恢复工作和操持家务;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部分生活自理;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7%以内;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死亡。笔者将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作为有效,将无变化、恶化、死亡作为无效。

2结果

治疗组基本痊愈5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10例,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基本痊愈2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13例,无变化5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78.1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讨论

3.1五轮八廓学说是眼针八区十三穴的理论基础 眼针继承并发展了八廓学说。眼针分区根据王肯堂"八廓应乎八卦"的八方配位法划分眼区,创立八区十三穴,并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展了八廓学说。①调整了八廓学说与脏腑的配属,舍去命门,保留五脏之络,并把三焦分成上中下三部分,共十三个脏腑。②眼针八区十三穴根据《证治准绳》的八方配位,并延伸至眼眶。③创新并规范了观眼识证诊断方法。历代医家多从某一种疾病或证候进行观眼辨证,而彭老系统地将华佗的局部"形色丝络"变化与五脏六腑建立联系。④首创在八区十三穴上用针刺等方法防治全身疾病。

3.2眼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 屈玉明[4]等人应用眼针配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30例,并以单纯康复疗法做对照。两种疗法的疗效对比具有显著差别(P

3.3本项研究成果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基本痊愈5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10例,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基本痊愈2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13例,无变化5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78.13%。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应用眼针疗法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体针疗法的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说明眼针疗法优于传统的体针疗法。这一结论与前人研究结果趋势相一致,而眼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彭静山.眼针疗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1.

[2]田维柱.中华眼针[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8-88.

[3]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

[4]屈玉明.眼针配合康复护理及单纯康复治疗缺血性卒中恢复期的疗效对比研究[J].护理研究,2006,20(12):3306-3307.

[5]周鸿飞,黄春元,鞠庆波,等.眼针与头针对脑梗塞进行分期治疗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4):3-5.

脑腔梗塞康复办法范文2

专家小档案

李舜伟,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北京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法国神经科学会荣誉会员等。100余篇,主编书籍5部,参加编写书籍18部,译著2部。

1817年,英国医生詹姆士・帕金森发现一些老年人经常有手足震颤、身体发僵、行动迟缓等症状,他称其为“震颤麻痹”,并把这个名字登载在医学杂志上。以后其他医生就用“帕金森”病来描述这种病人。

帕金森病基本上是中老年病,起病年龄多半在50岁以上。根据美国统计,50岁以上的患病率约为1%,所以病人数量相当多。男性较女性容易患病。

什么原因引起帕金森病

科学家的见解可谓各有千秋,他们提出许多假说,如遗传、感染、中毒、脑血管病、神经细胞变性等。为了诊断和治疗方便起见,目前在医学上把帕金森病分成三种情况。第一种称为原发性帕金森病,也就是前面描述的震颤麻痹。病因不清楚,有一部分病人可能和遗传有关。第二种称为帕金森综合征,也就是继发性帕金森病,由各种不同的病因所造成。最常见的是感染,如乙型脑炎后的帕金森综合征;其次是中毒,如一氧化碳(煤气)中毒、锰中毒等;还有药物的毒副作用,各种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奋乃静等,都会引起帕金森综合征,不过停药后能够好转;脑血管病,如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外伤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拳王阿里就是头部多次外伤后造成的拳击性帕金森综合征。第三种称为帕金森叠加综合征。这些病人除了帕金森病的表现之外,还有其他神经系统损害,有时也被称为多系统变性。其中比较出名的像关岛病,病人有肌萎缩、痴呆和帕金森病的表现。另外还有Shy-Drager综合征(神经源性性低血压)、橄榄体脑桥小脑变性等都可以归入这一组。所以从病因上来分析,除了第二种情况外,其他两种情况的病因都不十分明确。

帕金森病会有什么症状

得了帕金森病后,病人会出现不少症状,主要是和运动功能有关的症状。①震颤。手指、上肢、下肢、口唇、舌头都可出现,安静时十分明显,一活动就会消失,所以称为“静止性震颤”。手指震颤如果幅度较大,尤其是大拇指,可以形成一种特殊的形式,叫作“搓丸样震颤”。②强直。病人觉得全身发僵,动作不灵活,如果去测试病人的肌肉张力,可以发现“齿轮状”的阻力或是均匀一致的“铅管样阻力”(见文后“相关链接”)。③动作迟缓。表现为启动困难,如从坐位不易站立,迈第一步十分费劲,行走中不易立即停下来等。伴随动作消失也很明显,正常人行走时双手要来回摆动以保持平衡,帕金森病病人则缺乏双手的摆动。书写时字迹越写越小,而且夹杂着颤动,所以显得弯弯扭扭。此外还有面具脸(面部表情缺乏),流口水,走路时头前倾,背弯曲等。严重时由于吞咽肌肉强直,说话不清楚,不能吞咽水和食物,很容易造成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

上面所说的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锥体外系症状。锥体外系是大脑管理人体运动的一个重要系统。正常人体管理运动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锥体束,它所管理的运动是意志可以控制的,如写字、取物等,称作随意运动;另一个就是锥体外系,它所管理的运动是意志不能控制的,如睡眠中无意识的翻身,写字时姿势的变化等,不需要脑子去控制自己就完成了,称为不随意运动。帕金森病可以说是不随意运动出了大问题,因此肢体动作发僵、不协调、不灵活。

锥体外系包括的范围很广,最重要的结构是大脑内的苍白球、纹状体以及中脑的黑质。科学家已经发现,纹状体-黑质系统的完整是保持正常协调运动的必要条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黑质细胞会逐渐减少,80岁时黑质细胞会从原来的425000个减少到200000个,帕金森病的病人则不足100000个。为什么黑质细胞减少会产生症状呢?因为从神经生物化学的角度来看,纹状体-黑质系统的通路主要产生两种神经递质,一种是多巴胺,另一种是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在骨骼肌的收缩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而多巴胺则有抑制乙酰胆碱的作用。正常人这两种神经递质会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有时乙酰胆碱会分泌多些,有时多巴胺会分泌多些,来协调人体的运动。帕金森病的病人由于黑质细胞锐减,所以多巴胺的产生减少,可是乙酰胆碱的水平仍维持不变,结果两种物质的动态平衡被打乱,从而就出现震颤、强直等一系列锥体外系症状。

帕金森病的内、外科治疗及进展

内科治疗以药物为主。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促使神经内科医生采用两种主要办法,一种是设法减少乙酰胆碱的活力,可以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常用药为安坦(盐酸苯海索);另一种办法是增加多巴胺的活力,即多巴胺替代疗法,设法补充多巴胺。这两种方法的目的都是希望重新恢复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动态平衡。常用药有美多巴、息宁控释片、金刚烷胺、溴隐亭、协良行、咪多吡等,不过这类药物价格较昂贵,服用不当会产生副作用,所以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国内大多数学者的治疗方法是:很早期的帕金森病病人先用安坦和金刚烷胺;如果服用一段时间控制得不满意,再加用美多巴或息宁控释片;如果长期服用疗效减退,再加溴隐亭、协良行或咪多吡等。经过这种正规治疗,绝大多数病人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并不能根治。

外科治疗效果也不错,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一般对病人年龄较轻、以单侧震颤为主、半身强直、经过多种药物治疗无效者可以考虑手术。手术方法并不复杂,但手术治疗有可能造成轻偏瘫或轻度半身感觉减退等并发症。最近也有学者采用伽玛刀治疗,效果和手术治疗相仿。

脑移植手术是把病人自身的肾上腺髓质或把胎儿脑内的黑质细胞移植到病人的纹状体区,据国内外报告对一些病人有效,但还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由于胎儿脑的获得有悖于医学伦理学的原则,因此,目前国内外都没有大规模开展。

基因治疗应当说是彻底治愈帕金森病的方法,美国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成功,不过从实验室到临床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可是基因治疗毕竟是曙光已现、为期不远了。

帕金森病的护理与预防

除了针对帕金森病本身的治疗外,细心的护理也很重要,如防止病人外伤,耐心喂食,控制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

预防帕金森病主要针对帕金森综合征,如预防乙型脑炎,要灭蚊;预防煤气中毒,冬季在北方地区要特别注意;工矿企业要预防锰中毒,一旦发现,应立即脱离作业环境;脑外伤的预防等等。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