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

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范文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推广,其对于人们的生活、交往、学习方式等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在线教育已经成为了其教学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在线教育,师生之间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学习资源的高度共享,且能够进行双向交互式和自主化的学习。但是,在大数据以及云计算视角下,在线教育交互仍旧需要进一步实现对数据以及服务方式的转变,以此开展更加良好的在线教育交互活动。

1 大数据与云计算相关概述

(1)大数据的概念与特点

大数据技术属于当前数据分析的前言技术,是指从多种类型的复杂数据当中快速地获取具有较高价值的信息,采取全新的信息处理模式提供比较强大的决策力、发现力和洞察力,并且实现流程优化,继而获取海量的、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1]。大数据技术具有种类多的特点,主要是指其格式比较多,包含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数据,同时具有全新的数据分析能力。大数据亦具有体积大和速度快的特点。体积大主要是指其存储比较大,增长比较快。一般互联网实施产生的数据量均比较大。速度快则主要是指数据的处理分析速度比较快。

(2)云计算的概念与特点

云计算主要是运用互联网当中庞大的计算处理能力,将待处理的程序自动分拆成为无数个比较小的子程序,将诸多子程序再转交给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通过搜寻、计算和分析,将最终的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2]。云计算技术在网络应用当中具有比较大的优势,其优势特点为:第一,虚拟化。云计算能够加案例比较基础的资源地,对多个虚拟机以及应用均能够进行部署,以此能够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第二,可靠性较高。云计算存储数据一般会使用多副本容错和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由此能够保证数据服务具有比较高的可靠性。第三,规模超大。云计算拥有庞大规模的硬件资源,能够为用户提供超级的计算能力。第四,按需服务。云计算具有较高资源能力,且能够将资源能力作为主要服务向外提供,用户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相应资源的购买,有效解决了资源获取成本。

2 基于大数据及云计算视角下的在线教育交互性应用

(1)建设资源库云平台

对于高校而言,其开展在线教育交互活动的主要目的便在于为当前社会各个行业的人才需求提供相应的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为此,高校在基于大数据及云计算视角下进行在线教育交互性应用时,首先必须要对不同企业的岗位需求,以及不同职业能力要求作出全面的分析,通过大数据以及云计算作出搜寻、整理和分析,继而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课程体系的具体制定,建立不同专业的,多样化的资源库云平台,以便为高校各个专业的课堂教学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支持。所有资源库云平台均需要为高校教师提供综合资源,在搜寻、积累与整理后,将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入库,实现校内以及跨校的教学资源共享。该种方式能够使得各个专业的教学资源均得到极大程度的梳理和利用,能够进一步改变传?y教学资源受限的问题。对资源库当中的数据资源进行处理,必须要在在线教育交互平台众建立一定的数据资源处理层(图1),应用其做好多样化的数据资源处理,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2)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设计

在线教育凭借其较高的学习资源利用率、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及科学的教学管理,当前已经被教育领域广泛应用[3]。但是,随着在线教育的不断推广,其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同质化趋势。面对该种情况,在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在线教育机构必须要能够对教育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应用,尽量保证资源的丰富性和高质量。与此同时,在线教育机构亦要能够进行个性化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设计。该点即是指教师需要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但是亦要在其中融入有效的在线教育交互活动。其中,在线教育交互活动平台,基本上可以采用图2所述的形式。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当中,教师不仅能够对学生课堂学习的状态进行及时把握,更加能够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支持中,对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进行应用,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3)开发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

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是指将传统的纸质教材内容重新进行编排设计与交互设计,主要面向平板电脑(PC机和手机)进行全新的设计呈现[4]。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与普通电子书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其在平板电脑、PC机和手机等媒介呈现时主要借助3G、4G和WIFI网络,将数字出版、移动学习、云服务三大领域的前言科技进行了集合,支持高清图片、视频、音频、动画、3D、地理定位等多媒体学习内容,可以进行内容交互、网络社交、百科互动等学习。基于大数据及云计算视角下的在线教育交互性当中,开发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可扩展的、精致化、可进度跟踪的学习体验。该种教材比较适合我国高校,尤其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便于学生更好的应用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基于大数据及云计算视角下的在线教育交互性移动交互数字教材开发,亦便于对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和利用,促使专业教更加完善。

(4)积极采用智能手机教学

当前,很多学校禁止手机进课堂,因为学生上课玩手机比较容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但是,美国却主张让手机服务于课堂,主要便是积极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开展智能手机教学[5]。我国传统的教学信息化基本上按部就班进行,即便进行了交互却并没有有效的反馈。在实际的信息化运用当中亦存在各种限制与监管,并不具有互联网开放性思维。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当中亦不能够恰当的应用信息化技术,且学习进度具有较大差异。面对此情况,必须要积极采用“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方式,利用智能手机,增添课堂教学趣味。例如,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微博互动灯通信软件以及社交网络平台进行师生与生生互动,吸引学生具有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范文2

关键词:MOOC;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0-0125-02

1.引言

基于M00C的混合式授课方式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突破了时空限制,更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为了充分利用网络M00C教学的优势,“网络开放课程+传统面对面授课”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成为热点。

2.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1《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入门第一课

《c语言程序设计》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计算机应用四个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我校理科非计算机专业的公修课。在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部分院校把《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入门第一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代码编写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和开发的兴趣,为后继课程服务。

2.2《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主要以“理论+上机”为主,在教学中常常纠结于语法等细枝末节,甚至为了讲语法而列举一些毫无意义的例子。这种过分的强调知识细节的方式,对学生来说,丧失了学习兴趣,效果较差,不能真正理解程序设计的精髓。

2.3《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难成体系

采用传统的上机进行课程练习,一般的做法是根据实验指导书,学生可以基本不用思考的完成代码输入或进行简单的编程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传统方式仅能将基本的、重要的概念、语义语法规则教授给学生,而对其应用方式、更深层次的知识点、探索及发散性的科学问题涉及较少。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关键在于动手实践,但即使意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真正动手也往往受限于上机时间和实践平台。

3.混合教学模式的改进

3.1引入基于MOOC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MOOC学习融入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出混合学习的通用模式。完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发挥网络化的开放课程和传统面对面教学的混合式教学优势,利用优质的开放教育资源及本项目组基于超星MOOC平台自主开发《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率。

3.2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过程的实施

通过“精彩课程内容+良好的应用体验”才能完成一个有价值的MOOC平台。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有计划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或随时进行视频学习、完成作业和练习及阶段性测试等。通过网络,辅导教师可以采用固定时间的方式进行交流、答疑及回帖,还可以查看学生的学习记录。基本能做到部分实时记录的功能,这样就可以让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及学生对知识单元的掌握情况。

3.3“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实践教学模式

为激发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的兴趣,我院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如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层次的程序设计竞赛。我院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领域也做了一定的探索和改革,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我校每年新生程序设计大赛、河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多校联赛、ACM/ICPC亚洲区赛,吸引了大量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参与,已经形成具有年级梯队的计算机竞赛后备队,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参加大赛,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和社会认可度。

4.具体改革目标及措施

4.1搭建教改平台,培养骨干师资

做好课程团队中长期发展规划,引进人才,构建高效、精练、学缘结构广泛、年龄层次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合理,职称学历层次较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4.2凝练教学特色,打造课程品牌

课程建设尤其是品牌课程建设是高校质量工程的一项基本建设,不断完善C语言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品牌特色。围绕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进行C语言课程教学的改革,将实践教学与基础理论相互交融,积极探索基于MOOC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并实践因地制宜的课程建设的模式与方法,确立适切的课程建设目标,促进课程建设,打造品牌效应,在一定范围内起到示范和推广作用。

实施流程:

1)学习者分析及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

2)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反复修订课程大纲、考试大纲、实验大纲;

3)团队统一组织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知识单元“碎片化”,然后有计划地放在MOOC平台上;

4)教学视频录制、制作及上传,根据“碎片化”的知识单元,结合教学策略,进行分知识点的短视频的设计、录制与后期制作;

5)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平台,搭建郑州师范学院在线判题平台系统,按类型和深度添加题库资源,丰富题库内容;

6)建立课程专家督导机制,聘任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定期对C语言教学团队的工作和研究成果进行督导,并帮其进行重点、难点攻关;

7)组建郑州师范学院ACM竞赛团队,确立“三段式双分流”的人才选拔机制,建立“由零到整,由全到专”的赛前培训模式,确立“以老带新”的反哺机制。

4.3优化教学资源,变革学习方式

建立教学活动资源库,建立教学网站、搭建在线判题系统,录制微课学习视频,案、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验大纲,标准化课程内容,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创建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在MOOC学习资源建设理念上,结合信息时代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建设能够支持学习者实现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资源,建设提高学习者参与度的互动式资源,建设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的情境化资源,激励师生共建共享动态生成学习资源。

4.4重构教学生态链,注重课程衔接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第一门计算机专业课程,对后继课程的相关学习意义重大。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科联系,注重知识结构和课程之间相关性的建立,探索计算机专业课程群中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强化程序设计课程的前导作用。

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范文3

陕西省省级教改研究项目(13BY55)《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校级教改项目(14JGY14)《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校级教改项目(15JGY11)《经济管理学院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与实证研究》。

摘要:本科生“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解决弥补了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教育资源有限的矛盾,提升了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构建“双导师制”协同培养与实施模式,为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 :双导师制 构建 协同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导师制(TutorialSystem)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是牛津大学引以为豪的标志之一。到17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采用导师制。最早的现代导师制是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开始的,应用到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则是到了19世纪。浙江大学于2000年初在其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试行本科生导师制,2002年末在全校一、二年级全面推行。北京大学于2002年10月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后,于2003年起在全校实行。尽管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推行了十多年,但仍处在探索、研究和完善阶段。

一、本科生“双导师制”问题的提出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当前本科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与专业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尽管各大学在本科教育中也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不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但学生在走向工作时还是无法适应工作环境的要求,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严重地困扰着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的教学。“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就是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由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一种新方式。

“双导师制”一般指在高等教育中,由两类导师共同负责培养学生成才的人才培养制度。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双导师制”强调的是由校内和校外两种导师从不同的认知领域出发,共同培养学生全方位、复合型成长的全过程。目前高校教师普遍由学校到学校,其本身就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企业生产管理、工程技术实践缺乏系统了解,实行双导师制度是对现行本科生培养制度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对我国高等院校长期实施“辅导员制度”的补充和完善。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不能解决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以及学生专业学习的迷茫。实施“双导师制”既可以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也可以与社会共同承担起培养学生的任务,把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进来,弥补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弊端,给学生以最贴近企业需求的专业指导,从而降低学生认知的误差,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

二、本科生“双导师制”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

由来自企业的管理、技术专家组成的企业导师与高校的专业教师双导师通过开放式全方位的资源共享构建学生协同培养模式。企业导师提供人才培养的中所需的生产流程工艺、生产技术、生产场地和设备、管理制度知识和实践机会,高校的专业教师能提供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理论前沿、专业解决方案,通过在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素质课程、培养资源构建中实现双导师协同培养,从而达成既定的培养目标。

1.本科生“双导师制”协同培养模式类型

在本科教育阶段人才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主要是指在学校内由校内导师对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及专业实验方面给予指导;在校外,主要由企业导师,把各门课程内容企业实践案例进行讲解,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提供帮助。“双导师”制的推行可以发挥双导师各自的优势,在不同阶段实施不同导师为主的协同培养模式,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互融合,使学生理论水平增长的同时,又平衡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1)理论教育——以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的协同培养模式

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的协同培养模式,将校内的理论教育与校外的实践,通过课程安排与双导师带教方式较好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更好地培养卓越型人才。根据本科生人才的培养要求,这个阶段主要由校内导师采用小组带教方式进行,专注于学生理论水平的提升。校内导师从职业生涯规划、学业指导、理论指导、实验设计、毕业设计选题和参与校内导师的课题研究等方面指导学生,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不断提高专业理论学习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根据教学内容把部分理论教学课时的主讲教师更换为校外指导教师,让学生在学完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前提下,由企业导师参与理论教学,使学生及时将专业课程的理论内容与企业专业实践有机的结合,课堂上涉及的专业问题在实际岗位上由企业导师结合工作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该模式指导思想是以理论教学为核心,以学生专业教育培养为重点目标,力求取得以理论教学同时兼顾实践教育协同培养模式。

(2)实践教育——以企业导师为主、校内导师为辅的协同培养模式

企业导师为主、校内导师为辅协同培养模式,将专业知识引导、职业生涯指导、企业实习资源和课题资源,通过协同培养模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一是企业导师针对学生专业认知的不足、缺乏学习目标等问题,向学生介绍这些专业知识如何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使企业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专业观,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二是企业导师根据自身的经历,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生涯规划切实可行而又充满希望。三是实习方式在学校统一安排的基础进行实习的模式。这种学校统一安排的实习基本是在学校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在企业完成参观式实习,参观式实习根本没有达到实习目标;在基于双导师制下,校企联合培养的机制使实习基地得到了有效保障,每个实习基地都聘有企业导师,这样学生就会被分散分配到几个企业里完成实习;由于没有大批学生同时实习带来安排问题,企业在企业导师的带领下可以向学生随时开放实习场地,不受实习时间的限制,并且学生可通过各种方式与学校和企业导师联系,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且,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社会实践,突破了学校教学时间的制约和现场条件的限制,这样一种实习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实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尽早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意识。另一方,在双导师制下,企业导师可以提出实践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作为学生完成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课题或成为校内导师的研究课题,并直接安排学生到企业完成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环节中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使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时能够实现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的提高。四是学生可以在企业和校内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可以尝试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对这些工作的操作和探究的过程中来使专业知识得到巩固。该模式指导思想是以实践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实践经验培养为重点目标,力求取得以理论在社会实践检验与应用的协同培养模式。

2.本科生“双导师制”协同运作模式

本科生“双导师制”协同运作模式主要体现在校内校外一体化、理论实践和素质教育一体化、课堂课下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校内与校外一体化即双导师制的校内理论学习与情景模拟、校外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理论、实践和素质一体化即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与素质提升课程体系通过双导师协作相互结合共同融合实施,提升培养质量。课堂课下一体化即在素质教学过程中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双导师采用多形式提升素质与实践能力。线上线下一体化即在培养过程中学生与双导师的沟通及教学采用网络等多形式沟通与知识传授。通过双导师一体化运作方式合理衔接学生实验、实习、实训以及校内校外的关系,充分利用企业导师与实习实训基地,突破目前本课生专业学生实习难的瓶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本科生“双导师制”协同培养模式流程

本科生“双导师制”就是在大二时配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实施“双导师制”。其参考步骤如下:一是制定导师遴选方案。校内导师从具有博士学位中级职称或高级职称的专业理论教师中遴选,选聘时强调职业素养与专业理论水平。在培养中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和各教学环节的关系,具有指导专业理论学习的能力。企业导师主要从实习实训单位选择职业道德好、专业素质高、专业经验丰富、对学生培养具有兴趣的业务骨干中进行选聘,一般要求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学校同时与企业导师本人、所在单位签订协议,规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所在单位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以保证企业导师与学生实习实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制定导师主要职责。校内导师主要侧重学生专业理论指导,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指导初期校内导师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在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本专业发展方向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随着专业课学习的深入,校内导师在专业知识、基本概念、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以及专业知识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等方面理解、运用给予学生指导。在学习后期校内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撰写进行指导。企业导师主要侧重学生专业实践指导,通过指导与提供实习机会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加专业实践认知能力,提升专业工作能力。三是制定双导师制评价与激励制度。通过建立“双导师制”评价制度,使双导师制实施的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评价体系分为学校、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三个方面,涉及目标评价、指导过程评价,培养结果评价。评价主体以学生评价为主,校内外导师自评、互评结合。四是导师指导要求。通过对沟通指导的人数、频率、内容及指导方式提出要求。校内外导师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学生不超过6人;沟通频率上校内导师每星期指导沟通一次,原则上以个别指导为主,具体实施时间与方式由导师和学生协商约定;校外企业导师指导沟通每两周指导一次,时间与方式也由导师和学生约定。为提升沟通效率,减少对企业导师工作的影响,一般以集体指导沟通为主。五是选聘双导师的信息、分工职责与培养方案。学生根据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介绍信息自主选择导师,并组成相关学习小组。六是将导师选择结果通知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联系学生,开始指导工作,由校内导师负责组织协调联系校外导师,处理解决指导学生过程中相关问题。我们强调“双导师制”协同培养模式双导师应同步实施,但也应选择的主导模式确定二者同步实施的时间先后次序。“双导师制“协同培养模式见右图。

三、“双导师制”本科生协同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1.对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推动作用

“双导师制”本科生协同培养模式实施,一方面能够突出专业特色,展示出专业发展的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双导师制”教学培养模式,使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从课程教学、实验设计、课程设计、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等,全过程融入培养过程;最后,通过导师指导,学生与导师建立密切联系和沟通,使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对激励大学生潜能开发起到推动效应

不论是以校内导师为主的企业导师为辅的协同培养模式,还是以企业导师为主校内导师为辅的协同培养模式,都要求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对学生培养过程的深度参与,这种培养模式极大地改善了高校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强化了校内导师、企业导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它既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开辟了第二课堂。

四、本科生“双导师制”协同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

本科生“双导师制”是校企合作产物,学校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校企合作载体与运行机制为基础,保证校外导师数量与质量的来源,提供专业学生实习实训课程的所需要的基地与场所。专业教学计划对双导师制培养方案实施提出了时间性与长期性的要求,要求校企之间、双导师之间形成相对固定的关系,在共同指导学生的基础上,双方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就专业学生培养进行沟通协调。由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三方组成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大家都应积极主动参与相关活动中,才能产生期望的理想效果。如果因认识不足或积极性不够,就会使“双导师制”的实施效果产生不利影响。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职责是相辅相成的,校内导师侧重学生的理论学习,校外导师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校内外导师培养内容的无隙衔接,使“双导师制”培养效果得到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将双导师制的指导融入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我们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制度,选择校内与校外导师,设计与实施有效的实施培养方案,推动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以此提升培养质量,达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杜智萍, 周保利.牛津大学导师制传播的意义[ J ] .高教发展与评估,27(5)

[ 2 ] 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 J ] .江苏高教,2006(3)

[3]方赛迎.本科学生导师制的制度完善探讨[J].教学研究,2006(5)

[4]张睿,钟慧.双导师制下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J].教育评论,2014(3)

[5]王文静,翟木村等.财管专业分层教育与导师制培养协同模式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

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混合式教学,教学资源

0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已经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万物互联的时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因此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工作和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地加快,时代的发展使得我们对计算机和互联网形成了高度的依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将新技术、新应用带到我们的专业课课堂,让我们的学生逐步掌握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开发新应用,以跟上时展的步伐,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宰者”。

1课程改革的背景

2019年2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二十条),该方案明确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对新时代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与时俱进,掌握新技术,了解新应用,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加大具有职业化教育特点的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推动“三教”改革落地实施责无旁贷。

2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

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增强互动性对于课程配套教学资源的开发,尤其是疫情暴发等特殊情况下教学工作的开展显得特别重要。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要能够满足教学团队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所以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微课的制作、实施翻转课堂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等三阶段的教学设计和学习资源开发,都需要教学团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然经费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要开展线上直播教学,还要考虑选择合适的直播平台。配套的自编教材。一本好的教材应是编写团队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教师开展专业教学的必备工具,应该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开展课程实训的指导用书。2019年,教育部先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组织开展“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工作的通知》和《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文件明确提出要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职业教育教材应由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教材要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配备信息化的教学资源,采用一体化设计。教材的装订形式采用活页式,方便内容的裁剪和添加,比如学生提交作业、新增笔记、替换旧内容、加入新知识等。另外,“活”还应该体现在“动”方面,就是不同的知识点要有配套的动画和微课视频等数字资源作教学辅助,方便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3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立体化教学实践

(1)以职教政策为指引,更新课程资源开发理念。“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大多数职业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紧跟市场步伐,了解最新、最前沿的技术,掌握台式机配置、组装、维护和维修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了解笔记本电脑的选购常识,掌握笔记本电脑的维护与保养技能,学会简单故障的处理方法等。虽然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对于教学团队要求还是比较高,要求授课教师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与时俱进,尽可能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在开发课程教学资源时,一切都是为此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在开发课程教学资源时,要克服以往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经验不足,力求合作企业的支持下共同开发新型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建设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新型活页式教材及配套数字资源的开发、实训方案的优化设计和实训设备的配置等。(2)对接国家与行业标准,进行课程内容的合理设计。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与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的代表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紧密贴近企业人才需求,进行课程内容改革。课程内容覆盖IT产品资讯、台式机的配置、购买、硬件组装与软件安装、维护优化与维护、系统备份与还原、计算机日常故障的分析和处理等全过程,兼顾台式机与笔记本两种机型。(3)与市场进行紧密接轨,保证教材内容的实时性。教学团队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要求,自编课程配套的教材,尽最大努力缩短教材的开发周期,保证教材涵盖知识与市场保持同步,教材内容的更新达到知识的实时性与技能的实用性的基本要求。另外,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保证课程标准、教材和实训设备的一致性。(4)精心设计课程的实训方案,合理使用多种不同类型的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中关村在线、太平洋电脑网和京东商城等网站提供的平台,达到足不出户让学生了解当前市场主流电脑配件的各种性能参数和各大城市电脑配件的实时行情,为学生后续自助配置台式计算机和购置笔记本奠定了基础。中关村在线模拟攒机主页面(zj.zol.com.cn),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台式机配置的实训解决方案。该平台不仅界面友好、产品库中的配件齐全,而且各种配件的详细参数真实、权威,价格也是与市场保持同步的。为了确保学生在低风险的情况下学会组装台式计算机,按照“先模拟、再实战”的思路组织实训环节教学,可以先组织学生观看教学演示视频,让学生了解台式计算机组装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再根据思科网络技术学院为ITE课程开发的几款好的游戏,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完成台式计算机的组装和笔记本的拆装过程;最后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边看视频边动手实践,学生每完成一步,需经指导老师确认,然后才能进入下一步,直到台式计算机的组装完成,这样做确保实验成功率高的情况下避免了实训设备的意外损坏。使用VMwareWorkStation或VirtualBox软件创建实验虚拟机,并使用实验虚拟机完成相关操作,应该是BIOS设置和硬盘初始化实训的最佳解决方案,它丝毫不会影响实训的结果。(5)确保课程配套教材与实训设备的统一。西安开元电子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高教和职教行业教学实训装备的创新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该公司推出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综合实训平台为计算机常见故障的处理和计算机维修综合实训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该产品的研发参照了相关行业国家标准和技能竞赛相关要求,支持的实训项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通过该平台可以灵活设置各种故障点,让学生学会分析和判断故障原因和故障位置,并最终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我们的教材和配套数字资源的开发均以该设备为基础。保证了实训方案的可行性。

4结语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需要教学团队全身心的投入,并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以生为本,以满足学生学习、方便学生学习为主要目标,尽可能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充分挖掘合作企业的资源,进行校企协同合作开发。本文所描述的观点,是结合了本校的实际情况,仅供其他兄弟院校参考。在实际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探索、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刘鹏翼.高职院校面向职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04):4-7.

[2]黄海燕.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福建电脑,2018,34(08):161-162.

[3]柳力文.混合式学习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范文5

关键词:微课;微信;自主学习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新尝试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不断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学习模式。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着我们传统教学的改革,新得教学模式和手段不断涌现。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更是受到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在线学习、随时学习、互动学习、翻转学习、社会化学习等一系列新理念出现在这一波教育改革浪潮中。依托于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MOOC也不再高高在上,变得触手可及,各类教育APP层出不穷,如网易云课堂,中国大学慕课等手机客户端更是让随时学习,在线学习成为可能。果壳网CEO、MOOC学院创始人姬十三在MOOC学院2014年度的在线教育主题论坛时的发言中重点指出,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利用MOOC提前学学课程。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在线教育模式,为那些有超强学习欲望的90后、95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帮助。新型的学习模式促使传统的教师主导型课堂向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的翻转。MOOC的兴起为翻转课堂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一线教师由此接触到翻转课堂,甚至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在翻转课堂中,课程视频取代了传统讲授,成为传递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式,节省出来的课堂时间为学习者主动学习提供了契机。但是MOOC的教学视频时间长,资源丰富,种类繁杂,持续时间长,教学内容多是大学课程,对于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难度大,不易消化,反而造成浪费。因此精心设计,主题突出,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微课应运而生。

二、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微课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多样传播、反馈及时、针对性强、自主学习为主,趣味性强等特点。

三、微课现状

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微课的实践与应用越来越广泛,许多一线教师开始尝试自制微课视频,越来越多教师成为课程的研发者,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微课视频。2012-2013年期间教育部还举办了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而全国各省市县各级也如火如荼举办了各类微课比赛。但是大量的微课都只是徒有其名,大量的微课往往只是为了应付比赛而制作,真正在教学上的应用不广,并没有融合到日常教学中,更多的微课只是用于教学水平的展示,并不能物尽其用,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微课+微信教学模式初探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佳,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我约束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且个体间差异很大,使得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陷入了教学效果不佳的困境。尽管这些年来不少学校开展了诸多教学改革,但都收效甚微,特别是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是因为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改变,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没有真正形成。职校生通常是经历学习失败的落后者,他们对传统课堂充满着反感与排斥。传统课堂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师生互动较少,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很难顾全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更谈不上因材施教了。再加上不少理论知识的确抽象难懂又枯燥乏味,学生的厌学情绪不断加重,虽然教师上课准备充分,但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我们也不可否认成长于数字化互联网时代的95后学生,他们喜欢形象化的多媒体,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熟悉互联网、熟悉智能手机,善于通过网络收集、整理、信息等。因此,从学生擅长的领域切入,开展以微课+微信为载体的翻转课堂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消解学生的厌学情绪,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下面就以《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利用微课+微信来推动教学的。

1.通过微信平台搭建有效的交流机制

建立微信群,师生、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实时交流,互动学习。以我校862个学生作为调查对象,97%的学生使用微信作为日常使用工具,我班级中38个学生,更是人人使用微信,覆盖率达到了100%。考虑到职校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生性格差异,以及教师权威性,很少有学生就上课疑难问题与任教老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学习。而微信所提供的免费聊天环境、即时通讯、消息推送等功能,促进学生敢于向教师提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回答和响应。这也大大减弱了学生因害怕老师不敢提问的局促和紧张感。师生在不断交流中,彼此不断建立互信机制,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使学习不断深化。在学生与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员们可以随时通过语音和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和讨论,而不必拘泥于必须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节约时间空间。

2.抓住重难点录制有效的教学资源

老师利用这个微信群为学生提供和分享学习资源,将C语言程序设计的经典算法制作成微课,按专题,如三大循环结构,穷举法,递推法,排序,查找等。由于程序代码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而且逻辑性强,可以将一些比较有趣的动画演示在教学之前先在微信群里推出,在讲递推法“猴子吃桃”的问题时,通过找一些卡通形像的图片,分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部制作成教学文档放到群里,并将准备好的教学素材、教学视频、课前测试题等发送给学生,以达到课前预习的目的,节省课堂时间。在制作教学文档等素材时注意图文并茂,吸引学生的阅读。课中加大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问学生,学生给学生讲解,实现小组互助学习,同时老师要随时监测学生、指导学生、答疑学生。课后,老师布置作业,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在微信留言,老师再进行一对一的答疑,以实现学生与老师线上线下的交互式学习。将教学重难点制成微课,可以方便学生的随时观看,随时学习,这还是提优补差的新途径。对于学差生来说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搞懂难点,巩固知识,避免直接问老师的紧张的情绪。教师还可以在微信群里分享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亲自制作微课,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作不同深度的教学内容在微信上,供学生学习,大大突破了课堂学习的局限性,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真正的实践因材施教。

3.实现实时反馈和评价

由于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理论学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上机实操。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师一个人又分身乏术,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得不到有效解决,甚至有的学生就因难而退,老师也很难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通过微信学生可以课后在微信群里畅所欲言,提交作业,教师也可以及时点评讲解,督促学生及时完成学习任务。这解决了上课时间的局限性,充分在有限并且宝贵的课堂时间最大程度的内化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对于内向的同学,他们不习惯在公众场合发言,但是他们也会在群里参与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这给他们提供了表达的机会,有助于其自信心的培养。

4.微课+微信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针对学习兴趣不浓厚、成天喜欢抱着手机的中职生来说,不是一味地对学生玩手机加以“堵”和“拦”,不是强制学生课前“上缴”手机,而是光明正大地引导学生利用智能手机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微课资源和微信的有效整合,智能手机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基于微课+微信的翻转课堂,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通过智能手机终端正在逐步实现了人们“随时、随地、随身”的学习要求。

参考文献:

[1]杨玉婷.微信公众平台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3,(10):91-92.

[2]李松涛.基于微信平台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课堂[J].学园,2015(31).

[3]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究,2014(7).

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范文6

【关键词】京津冀 广播经营转型 媒体融合 技术覆盖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C

一、提高节目品质,提升舆论引导力,助力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央从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河北省乃至京津冀三地民众多年的期盼。宣传、报道和阐释好这个重大国家战略,是河北电台作为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2014年3月初,河北电台策划推出了“走两环看发展”大型走基层采访活动,用3个多月时间,台领导分别带领14个采访组100多名记者,深入河北环京津、环渤海地区7个市的100多个单位进行采访,主要反映河北环京津地区谋划、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举措,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对先行者、探路者的经验进行梳理和传播。目前,已经完成了对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唐山和沧州6个市80多个单位的采访报道,营造了协同发展的舆论氛围。今后河北电台仍将围绕这条主线推出系列报道。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是经济范畴,同时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协同发展和经济的一体化,必然会导致京津冀三地公众行为方式和人际交流一体化,而交际交往的一体化必然导致信息需求的一体化,这对河北电台提升节目质量、丰富节目内容、创新传播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年多来,河北电台充分发挥上承权威声音、下接民生地气的独特禀赋,强化受众本位意识,在打造“有益、好听、有用”的河北好声音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节目样态上坚持“碎片化”和“板块化”并举,一方面按照“碎片化”传播趋势,适应现代人群快速、多变、多样的信息需求,全台共制作生活服务、公益宣传、幽默娱乐、新闻资讯等方面插件式节目30多种,每天播出400次以上,增强了对车上人群、年轻听众吸引力,使听众结构得到优化;在石家庄收听市场,河北电台车上收听份额在50%左右,其中交通频率在25%左右,单频排名第一。另一方面,从“板块化”节目样态符合北方和内陆地区听众的收听习惯和需求出发,着力打造了《河北新闻》《天天天下》《小强来了》《老郑说车》《燕赵传奇》等一批栏目,形成品牌集群,支撑起了早、午、晚、夜高峰收听市场。河北电台自觉运用用户生成节目的现代传播理念,创新节目内容和形态。交通频道《992大家帮》以听众“获得帮助”的需求和“帮助别人”的愿望为出发点,节目内容和选题主要来源于即时发生的受众需求,再演变成感人的故事,生成受众参与的现场报道,深受听众喜爱,积聚了“你帮我帮大家帮,帮你帮我帮大家”的强大社会正能量,为听众解决具体问题1.6万多个,举办大型公益活动40多场,完成寻人对接200多次,并建立起覆盖河北各地的“大家帮志愿者联盟”,志愿者达5千多名。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三地人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进程,要求河北电台节目品质要有新的提升,重点是贴近京津需求,增加信息含量。为此,河北电台拟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对京津地区的报道力度,设立京津新闻采编中心;加强在保定、廊坊等地的驻站记者力量,提高新闻报道快速反应能力,第一时间报道京津区域内重要新闻。二是探索建立媒体信息共享、节目共享和联合采访机制。这方面,京津冀交通广播信息合作平台做了有益尝试,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三地电合创办的《对话京津冀》节目也广受好评;4月,三台交通广播共同组织的“美丽环境 绿色行动”大型环保主题采访活动还得到肯定。河北电台要与北京、天津广播进一步加强联系沟通,不断拓展合作渠道和领域。

二、推进经营转型,提升品牌影响力,受益协同发展

近年来,河北电台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外部经营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大力推动经营转型,保持了经营收入的快速增长。2013年,全台广告收入比上年增长30%,其中品牌广告收入超亿元,增长110%,实现历史性突破;2014年1~5月份,全台广告收入同比增长20%,其中品牌广告同比增长50%。之所以取得如此业绩,因素固然很多,但有两点不可或缺:一是坚持开放经营,成立北京经营中心。河北电台北京经营中心自2013年6月成立以来,积极开发外埠市场,引进一批全国知名优质客户成为新的合作伙伴。可以说,北京经营中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先行者、探路者,做了有益尝试,积累了成功经验,这条路河北电台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二是大力推动活动营销,造就品牌影响力。2013和2014年相继成功举办河北汽车文化节,2014年活动恰逢“五一”,三天假日期间共吸引40余万人入场参观,46个汽车品牌参展,现场销售汽车566台,成交额1.1亿元,达成购车意向2830台,预销售额达到5.5亿元,创造了河北省汽车行业展会的销售纪录。这个活动使河北电台的品牌价值快速提升,彰显了河北电台强势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必然会加快城镇化步伐,推动人口转移、市场融合、消费增长等,这些都为广播媒体经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河北电台要抓住机遇、有所作为,成为协同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就必须搭建更加优质的营销平台,以承接京津地区知名品牌和广告客户对河北市场的需求,承接广告媒介产品市场向河北的转移。一是进一步加快转型步伐。由单纯卖时间向依靠优质节目、依靠品牌影响力转变,由单一的广告经营向整合营销转变,以活动推广和营销为重点,线上线下相结合,推进媒体影响力创新;按照经营转型三年规划,品牌广告占比达到60%以上。二是继续推进开放经营。打破市场封闭和行业垄断,向京津市场全面开放,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让有实力、信誉好的公司脱颖而出;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企业、广告主、广告公司同步收益,合作共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电台大型活动也不能只局限于省会石家庄,要尝试将活动举办主场地向省内环京津重点城市延伸,甚至全省联动。还要创造条件,与兄弟台寻找共同的主题,搭建协同共赢的活动营销平台,为活动营销联动做出努力。

三、优化技术覆盖,提高传播能力,服务协同发展

河北内环京津,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因而形成覆盖京津冀三大受众市场的独特区位优势。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河北电台的覆盖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如何进一步优化覆盖,提高收听质量,更好地服务协同发展,满足日益活跃的经济和社会交往的信息需求,是河北电台必须抓紧解决的课题。

最近,河北电台和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广讯科技公司联合进行了交通频率在全省尤其是高速公路网覆盖情况测试,从结果看,河北电台信号覆盖总体非常好,但在环京津地区高速路网河北省境内,如京藏线京张两市结合部、京承线承德市内、京广线北京与保定结合部,以及大广线部分地区,还有一些覆盖盲区。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河北电台制定了以补点发射减少盲区、实现同频同步播出的优化覆盖方案。目前,正与中国传媒大学广讯公司合作,展开交通广播高速公路调频同步广播基站建设,总共规划有37个,一期建设21个,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基站布点建设完成后,涉及京津冀的京昆、京港澳、京藏、京哈、京沪、大广、石黄、沿海等8条高速河北区域段的覆盖会有大的改善。

在加强和优化传统频率覆盖的同时,河北电台正在优化基于网络收听的新覆盖终端和平台。

四、推进媒体融合,提高可持续能力,参与协同发展

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谋求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广播面临新媒体的挑战虽然不如报纸、电视媒体强烈,但危机正一步步袭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实现广播发展,更需要注入互联网思维,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近年来,河北电台在媒体融合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一是搭建微传播矩阵。2014年1月20日,河北电台腾讯微博厅作为全国第一家广播媒体腾讯厅正式上线。以河北电台官方微博、微信为龙头,整合台内220多个公共微博和14个微信公共平台,粉丝数量超过500万,河北电台名主持人、名栏目资源和独家新闻及服务信息向移动互联平台传播延伸,实现了社交平台与新闻传播平台的对接;二是进军网络微电台。河北电台音乐广播在全国最早进驻新浪微电台,收听排名在全国450多家广播频率中始终位居前5名,获得全国首届新浪微电台评选“最受欢迎电台”称号。目前,河北电台所属9个频率全部在新浪微电台上线播出;三是打造网络微产品。河北电台借助“碎片化”传播理念,研发《善行河北》《中国梦・赶考行》两大百集系列微广播,每集时长一分半左右,以采访录音为主体、以音乐音效为烘托,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和鲜明宣传主题,通过网络、微博、微信推送,成为适合移动人群和网络人群收听的“精品音频”。

2014年以来,河北电台借助北京科研技术力量加快了推进媒体融合步伐:一是与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合作,研究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升级移动客户端,第二步是实现河北广播网向移动生活门户网站转型,第三步是研发实施车联网项目;二是请北京一些互联网专家研讨授课,强化全员融媒意识。先后邀请了10余位专家,通过集中授课、座谈研讨、专项交流催生互联网基因;三是正在与北京海博远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移动客户端。过去讲得网络者得天下,现在应该更精确地讲得移动者得天下。移动客户端是新媒体中的“新”媒体。升级后的河北电台移动客户端即将上线,重点面向京津冀三地移动人群,满足他们的信息、生活服务需求,以出行服务为主,筛选整合全台最优质节目和主持人资源,打造独家音频、权威资讯、路况导航、互动帮忙、名嘴秀场等五大特色板块,力争把广播节目特色资源转化为移动互联网竞争优势,逐步成为新的传播营销平台。

五、加强人才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借力协同发展

媒体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媒体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之本。近年来,河北电台采取一系列举措推进人才强台战略。建立系统的专业技术晋升制度,全面打通人才晋升通道,开展编采播岗位首席评选和“五个十佳”评选。设立人才激励基金,激励编采播人员成长、成才。加强业务培训,开设业务知识技能讲座,同时分批派员到先进台跟班学习,员工的业务素质明显提高。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开了视野,带来了机遇。北京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密布,具有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人才密集优势,河北电台具有毗邻京津的独有地缘优势,可以捷足先登。2014年以来,河北电台走进中国传媒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国家985、211重点院校引进优秀毕业生20多名,已经初步获益。下一步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一要与京津重点院校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在河北电台建立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双方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节目创新、产业发展、机制改革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校台合作长远机制,借助高校师资力量,加强对河北电台骨干人员培训,培养全媒体、复合型人才。二要敞开大门不拘一格引进人才。今后河北电台将走进京津重点院校引进人才,凡是新闻传播院系毕业生,只要专业对口、学用一致,不论地域、不分性别,都欢迎到河北电台工作,以优化人才结构,增强智力储备,为河北电台事业产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