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管理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研究

供应链管理研究范文1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一、国内外对供应链概念的研究

供应链这一名词直接译自英文的Supply Chain,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随着人们对这一概念逐渐的认识,许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最初,供应链仅被视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它所涉及的主要是物料采购、库存、生产和分销诸部门的职能协调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率。这种传统的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注重企业的自身资源利用目标。

之后,人们对供应链的认识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之间,将供应商纳入供应链的范畴,把供应链的概念与采购、供应管理相关联,用来表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还有些学者将分销商等分销渠道中的实体纳入供应链的概念。如《英汉物流管理大辞典》中:供应链是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整个流通过程,供应链亦称销售链,如果较强调客户则称需求链。这种观点仅仅局限于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制造商和分销商之间的关系和各企业的独立运作,忽略了与外部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联系,往往造成企业间的目标冲突。

其后发展起来的供应链管理概念注意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意了供应链企业的外部环境,并将用户、消费者纳入供应链的范围,认为供应链是一个涵盖了整个产品“运动”过程的范畴。这是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Handfield & Niches(1998)认为,供应链包括了从原材料阶段一直到最终产品送到最终顾客手中与物品流动以及伴随的信息流动有关的所有活动。史迪文斯(Stevens,1999)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陈国权(1999)认为:“企业从原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被看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这就是供应链。”这些定义注重了供应链的完整性,考虑了供应链中所有成员操作的一致性。

最近,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对供应链的认识从线性的“单链”转向非线性的“网链”,形成了一个网链的概念。哈里森(Harrison,1999)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马士华(2000):“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在我国2001年发表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以上的概念是从研究对象的范围来划分的。随着人们对供应链认识加深、扩广,供应链的长度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从单个企业一方面向上延伸到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供应商,另一方面向下延伸到顾客以及顾客的顾客直到最终的消费者;供应链的结构则从“单链”扩展到“网链”。

还有的学者从其它角度给出了供应链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价值链。马士华(2005)认为它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王金圣认为,供应链虽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2)业务流程。沈厚才(2000)认为,供应链实际上是一种业务流程模型,它是指由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产品的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链组成,完成由顾客需求开始到提供给顾客以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整个过程。(3)合作伙伴关系。陈功玉(2003)企业与其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业务往来关系,而是结成了一种全面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被称为“供应链”。

二、国内外对供应链管理概念的研究

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的客体。对供应链不同范围、不同角度的认识决定了供应链管理的范围和角度,也由于人们对供应链有不同认识,相应地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概念首先在西方被提出来,但对这一概念的起源并不清楚。Gordon Stewart,Mike Adhajanian认为供应链管理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大卫・布莱纳(David Bremner)于1869年出版的《苏格兰工业》。Simon Croom & Pietro Romano认为,从Forrester(1961)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源于使用工业动力技术的分销和运输。还有些学者认为供应链管理起源于后勤学,因此早期的供应链管理的观点主要集中于物流管理。

其后发展的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范围更为广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哲学。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强调了它的系统观、战略观、合作观、顾客导向观、价值的创造、集成的思想。Houlihan(1988)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强调战略决策,是一种新系统方法―整合而不是接口连接。Dornier(1998)认为供应链管理本质就是在追求企业合作的效率,以较少的产品前置时间与营运成本的最佳,来获取企业营运的竞争优势。Fisher(1997)等认为应围绕市场产品需求设计供应链,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马丁・克里斯托弗(2006)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供应链管理是从供应链整体出发,管理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以更低的成本传递给客户更多的价值。马士华(2006)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是“系统”思维观和“流”思维观,对供应链中的一切活动的优化要以整体最有为目标,对各个环节的运作管理要实现小河流水般的顺畅。

第二,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具体性的管理方法体系,体现了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控制、协调、决策。伊文斯(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1986年,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在企业组织之外的包括消费者和供应商在内的物流活动。1998年,CLM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位,认为供应链管理不仅包括物流,还包括对物品、服务、信息进行从起始点到消费点的计划、实施、控制,以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全部过程。赵先德(1999)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管理,即对供应商、制造商、运输商、分销商、客户和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等。陈国权(1999)认为,供应链管理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

第三,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流程管理。Lalonde(1997)明确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的流程思想,认为供应链管理所管理的是伙伴关系、信息和物料流的流程,该流程超出了企业的边界。Rhonda R. Lummus & Robert J.Vokurka(1999)认为供应链管理将所有供应链中的活动整合并集成为一条无缝连接的流程。马士华(2005)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第四,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关系管理。Harland(1996)将供应链管理描述为对商业活动和关系的管理:组织内部,直接的供应商,供应链中一级和二级供应商与顾客,整个供应链。陈功玉(2003)认为,如何建立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被称之为“供应链管理”。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于供应链以及供应链管理没有统一的概念。综合以上对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观点,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供应链管理的主体:核心企业。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结构,核心企业相对于链中的其它企业或实体具有一定的优势,必定由其担当起实施供应链管理、执行管理职能的责任。供应链管理的客体:供应链即一种功能网链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实体,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运输商等。流,包括物(包括物质、非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和流程,将供应链中各个实体实际连接起来的是流或流程。合作关系,是与流和流程相对应的将供应链中的实体联系起来的虚线连接。供应链能够正常运转的精髓在于企业间的合作。供应链管理的拓扑结构:网链。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是供应链中的灵魂,贯穿于整个供应链之中,包括系统观、战略观、集成观、顾客导向、价值的创造和网络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应体现管理的职能包括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领导。而这些要素中的基础是合作关系,关键是管理思想和理念。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

[2] 陈功玉:论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3] 刘刚:供应链管理――交易费用与决策优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供应链管理研究范文2

以前的供应链管理主要研究的是供应链管理的效率问题,但是随着战略管理的逐渐兴起,相关学者们也将战略管理的思想融入到供应链管理体系当中,将供应链管理看做是一种战略性的管理。在这种战略性的管理体系将供应链体系内的所有的企业与组织看成是一个战略性的联盟,研究的重点也转移到组织之间的长期合作。传统的供应商关系也随之演变成新型的战略性供应商关系。

一传统的供应商关系

在传统的供应商关系当中,企业与供应商双方的交易内容十分地简单。在其他的条件都一定的情况下,企业与供应商关注的主要内容就是价格,价格驱动成为传统供应商关系的竞争模式。传统的供应商关系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同时面对很多的供应商,此时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十分地激烈,企业占据着优势,供应商处于相对的劣势地位。在提供的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价格成为众多的供应商争取交易成功的唯一的筹码。此时,供应商们都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以内尽量低提出较低的价格,以达到淘汰其他供应商争取供货的目的。在传统的供应商关系下,企业将会获得最大的利益,供应商的利润其实是比较小的。

2 在传统的供应商关系当中,企业经过选择之后最终确定的供应商并不仅仅只有一家,相反会有好多家。企业通过将采购份额在众多供应商之间进行分_配的方式达到同时控制多个供应商的目的。

3 在传统的供应商关系中,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缺乏信任,企业也不会亲自参与到供应商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当中。

4 由于企业最终选择的供应商比较多,这些供应商由于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不同,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也不相同。这就使得企业最终向最终消费者提供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商誉。

5 由于在传统的供应关系中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缺乏沟通,使得双方都不能发现供货过程中潜在的问题,企业也没有办法子在市场需求改变的情况下改变提供的产品。

6 在传统的供应商关系中,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是一种短期的合作关系,而不是长期的伙伴关系。

由于传统的供应商存在以上这些特点,使得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常常出现问题。

1 供应商的供货周期不稳定。由于供货商是完全按照自己的生产计划进行生产的,使得供货周期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这将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与销售计划。

2 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存在缺陷。当供货商提供的产品存在缺陷的时候,企业要么通过全面检查的方法筛选出合格的产品,要么退货。无论是采取哪一种应对方法,都将造成企业的损失。

二供应链管理下战略性供应商关系

随着全球竞争环境的不断改变,战略管理的思想计入供应商管理,传统的供应商关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的需要了,供应商必须将自己从单纯的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变为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供应商关系,这就是战略性的供应商关系。传统的供应商关系只是企业获得了利益,只是一种单赢。企业的过分的压价行为,很有可能导致失去供应商的支持,严重损坏这种供应关系。战略性的供应商关系对于企业和供应商都是有益的。一方面,企业减少供应商的数量可以减少自身的供应商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单个供应商的订货数量的增加,更能增加供应商对企业的依赖程度。与传统的供应商关系相比,供应链管理下的战略性供应商关系具有几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合作的目的从单纯的利润转向提供高标准的产品与服务。在战略性供应商关系中,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是合作的关系,他们共享信息、市场机会与利润,共担风险,共同根据市场上需求的变化设计与制造产品。与传统的供应商关系相比,战略性供应商关系将使得双方都获得利益,双方的目的都是为最终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

2 良好的信息沟通。在战略性的供应商关系中,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比较注重信息的沟通,提高了双方的市场应对能力。

3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战略性的合作能够充分结合双方的优势,在产品设计与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合作不断应市场的需要更新产品,共同提高企业与供应商的市场应对能力。

供应链管理研究范文3

[关键词] 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420 [文献标识码] B

电力是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它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标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其提高竞争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组成的网络。它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完成从采购原材料,到制成中间产品及至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网链结构。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运输、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则称之为供应链管理。

与其他工业产品相比,电能的生产、输送、分配和使用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即电能的生产、传输及消费几乎同时进行,因为发电设备任何时刻生产的电能必须与消耗的电能相平衡。为了保证用户获得安全、经济、优质的电能,电力系统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各个环节和不同层次还具有相应的信息与控制系统,对电能的生产过程进行测量、调节、控制、保护、通信和调度。因而与普通的商品市场相比,电力市场具有较强的协作性和计划性。电力系统是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系统中任一成员的行为,均将对电力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要求电力市场中的电力生产和传输具有计划性。同时由于电能难以储存,这就要求电力系统要求随时做到供需平衡。因而电力市场中的供应商之间以及供应上与用户之间的相互协调非常重要。电力市场的这些特点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做好供应链管理,特别是在电力体制改革后,更需要高效率的供电量管理来降低企业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企业效益。

二、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这种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在整个行业中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的供应链,使多个企业能在一个整体的信息系统管理下实现协作经营和协调运作。把这些企业的分散计划纳入整个供应链的计划中,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从而大大增强了该供应链在大市场环境中的整体优势,同时也使每个企业均可实现以最小的个别成本和转换成本获得较大的成本优势。

一是供应链管理的意识薄弱。电力行业的供应链是一个典型的网络结构,核心企业是电网企业,生产供应商发电厂,零售商(供电公司)以及电力客户是网络的重要节点,节点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国内的供应链管理的意识普遍薄弱,成员之间关系松散且边界模糊,核心企业电网企业对供应链成员的管理缺乏制度化的手段,使得供应链成员之间缺乏协调性。

二是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平台。供应链上除物资的流动外还有信息的流动,包括了供应链上的供需信息和管理信息。信息流伴随着物流的运作而不断产生,是对物流活动的运动变化、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真实反映。我国电力企业内部的物资周转基本实现信息化,但整个行业的信息化还处于基础阶段。此外,由于缺乏电力企业信息化的行业标准,不同电力企业的实际信息管理方式差异较大。这些因素造成电力企业很难实现供应链管理所要求的信息流共享,以及物流、资金流与商流的对接,导致电力企业之间形成信息孤岛,无法对电力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作出快速响应。

三是成员企业之间缺乏信赖。电力体制改革后,厂网的分离时的电力企业供应链各参与成员具有不同利益取向,电力行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相互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这种冲突常常会导致各成员间无法协调一致来应对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电力企业在参与供应链合作中,由于担心企业的商业机密的泄露,往往会采取一系列保护和防范措施,导致供应链各方信任与亲密程度降低,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四是供应链管理人才匮乏。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要取得明显的进展,人才是关键。由于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我国引入时间不长,很多企业尚在尝试过程之中,尤其是对于电力企业,熟知供应链管理的员工凤毛麟角。虽然国内高校都开设了物流专业,每年也培养不少学生,但能够胜任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规划,供应链协调、管理的高端人才很少;同时,国内经过供应链管理专业培训、具备专业资质的供应链管理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此外,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行业、跨部门的管理方法,它涉及诸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要求管理人员不仅面对物流或采购等单一环节,还必须精通供应链管理理论、方法、手段,在销售预测、采购计划、生产计划、物料计划、物流输送等方面具备全方位的知识和经验。简而言之,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复合型知识和技能结构。因而人才培养的难度也较大,使得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人才十分匮乏。

三、加强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建议

提升电力企业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要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的供应链,使不同电力企业能在一个整体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下实现协作经营和协调运作,并把这些企业的分散的生产计划纳入整个供应链的计划中,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要做到这一点,电力企业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明确电网企业的核心成员地位。电力企业供应链需要有一个核心企业,其他传统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从属地位。任何电力企业都不可能包揽供应链的所有环节,必须根据自己的优势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和相关的发展战略,从而进一步明确主业,确定核心竞争力。

二是注意电力企业供应链企业间信任度的管理。虽然在电力企业供应链上往往存在一个核心企业起主导作用,但电力企业供应链上企业的合作应该遵循双赢的关系。电力企业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应该和网链上的其他电力企业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每个电力企业之间都应该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

三是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平台,使得电力企业供应链上的信息与信息连接无缝化、实时化、透明化、跳跃化、网络化,从而改善电力企业的库存管理状况,并且能够在供应链异常情况下为相关人员提供有效预警和智能信息,实现对电力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响应。

四是加强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针对我国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起步较晚,我国电力企业应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供应链管理的研讨会,在更新观念的同时,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技术和方法。同时与有关机构合作,加强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供应链管理水平。

[参 考 文 献]

[1]杨跃琼,吴良器.供应链建设在发电企业集团化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9)

[2]王万迅.企业供应链管理及对策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硕士论文,2004

[3]赵柱文.基于电力企业物资供应的供应链管理整合[J].物流技术,2009(2)

[4]刘泳.提高我国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4

供应链管理研究范文4

【关键词】供应链 物流 协作

供应链(Supply Chain,SC)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 Manufacturing)的出现,供应链在制造业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ufacturing,SCM)提出的时间虽不长,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企业如惠普公司、IBM公司、DELL计算机公司等在供应链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美国著名的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Martin Christopher)甚至认为:“21世纪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虽然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已引起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对供应链及其管理的研究、报道乃至实践越来越多。从理论上弄清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特征以及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和相应的策略,对于应对国际一体化的挑战和竞争,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及快速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供应链的概念及其发展

供应链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的专家和学者提出大量的定义,这些定义其实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提出的,而且是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传递到用户的一个过程。因此,供应链也仅被视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它所涉及的主要是物料采购、库存、生产和分销诸部门的职能协调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基于这种认识,在早期有人将供应链仅仅看作是物流企业自身的一种运作模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供应链的理解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需求环境的变化,原来被排斥在供应链之外的最终用户、消费者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而被纳入了供应链的范围。这样,供应链就不再只是一条生产链了,而是一个涵盖了整个产品“运动”过程的增值链。清华大学蓝伯雄教授认为:所谓供应链就是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的价值增值链。原材料零部件依次通过“链”中的每个企业,逐步变成产品,交到最终用户手中,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的全部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间关系正在呈现日益明显的网络化趋势。与此同时,人们对供应链的认识也正在从线性的“单链”转向非线性的“网链”,实际上,这种网链正是众多条“单链”纵横交错的结果。2001年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18354-2001)是这样定义供应链: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结构模型和所涉及范围分别如图1、图2所示。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即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的一切向前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关系。供应链的概念已经不同于传统的销售链,它跨越了企业界线,从扩展企业的新思维出发,并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考虑产品经营的竞争力,使供应链从一种运作工具上升为一种管理方法体系,一种运营管理思维和模式。

本文研究的供应链指的是“网链”阶段的供应链,强调的是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

二、供应链管理实施的难点

(一)观念、人才、法规及标准化、信息化问题

1.观念落后,缺乏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眼光

从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的运作方式来看,企业的经营活动还是孤立、封闭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仍然是传统的你死我活的对抗竞争关系,还没有开始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合作竞争关系。各企业普遍缺乏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眼光,都只关注各自的眼前利益,而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却没有认真的规划。

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人们长期受保守陈旧思想的影响,“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经营观念严重。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全能式”模式普遍存在,还没有从“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经营模式转变。这必然造成各企业负担沉重,机构臃肿,效率低下,难以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最终使企业难以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政府都只关注各自利益,缺乏统一的指挥协调,造成行业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严重,难以建立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高效供应链。

2.人才匮乏

供应链管理要获得长足的发展,人才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我国刚刚引入,国内企业、人士对之知之尚浅,更缺乏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其次,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行业、跨部门的管理方法,它涉及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不仅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而且需要既精通供应链管理理论、方法、手段,又熟谙与供应链相关的诸多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不仅需要高级管理人才,同样也需要大量的、熟练的一线操作人员。

3.相关法规不完善,标准不统一

我国目前除了与物流作业有关的交通运输法规外,还没有针对供应链管理或物流行业的相关法规,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法规体系。

我国已经建立了供应链物流标识标准体系,并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国家标准,如《商品条码》、《物流单元条码》等。但这些标准的应用推广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很多标准都未得到正确和广泛的使用。而且,目前我国流通行业中的不少标准,如POS标准、EDI标准、条码标准等,都存在着不同的标准体系,各行业、各部门从自己的角度发展制定出了各种标准,而缺乏能与国际接轨的统一标准。此外,储运设备标准、商品信息标准等重要标准尚待制定。

4.信息技术等发展滞后

我国传统物流管理的情况,如图3所示。大多数企业对各种信息、数据仍采用手工、半自动处理方式,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供应信息)都是逐级传送的。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技术落后,没有充分利用EDI、电子商务等先进技术,致使信息处理不准确、不及时,不同地域的数据库难以集成起来。信息技术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关系的建立。

(二)传统企业中存在的组织职能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都是建立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采取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直线制。如图4所示。这种组织结构虽分工明确,便于管理,但造成企业内信息流通不畅,各职能部门只注重自身利益,整个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不灵敏,难以满足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需要。

很多企业在实施组织结构扁平化、业务流程重组等变革时,仅在企业内部实施,而没有同贸易伙伴合作,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企业外部流程和跨企业流程进行重组,对整个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合作方式等实施变革,这样就使得企业的各种变革只能取得部分效果,难以推动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三)贸易协作问题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与供应商及销售商的关系还是传统的买卖关系,企业从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尽量将责任、风险、成本等转嫁给与其有贸易往来的其他企业,却竭力地将利益收归自己囊中。这种传统的对抗竞争的关系,严重阻碍了企业间相互信任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销售商往往尽力设法压低商品的进价,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同生产商讨价还价;而生产商则盲目扩大生产,一味要求销售商扩大销量,却很少关心市场需求的变化。结果,双方都只看到自己的短期利益,以本企业为中心,本位主义和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严重,没有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协调各自的生产经营活动,缺乏合作和共赢的思想。

各企业分散经营,独立竞争,既不利于提高整个产业和单个企业的竞争力,又将各种交易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同时由于没有按照市场导向生产适合的产品,也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供应链管理实施对策

由于在我国的研究和运用刚刚起步,加上我国企业管理基础较差,因此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发展难免会存在很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总结出以下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对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有所帮助,推动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和运用。

(一)改善外部环境

1.加强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加强人才培养

发展供应链管理,必须加强宣传引导,使人们认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并接受它们的理念。目前我国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大专院校联合起来,对相关的理论做进一步研究探索,改变落后于物流发展的现状。同时对理论的研究应与企业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供应链管理理论更适用于中国国情。

要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批熟悉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运作并有开拓精神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政府部门、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校、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联系,充分发挥他们在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以共同推动我国供应链管理的运用,进而推动我国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2.政府应打破体制上的分割,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和各类标准

各级政府应重视加强对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活动的支持和推动,打破以往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努力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坚决制止行业保护、地区封锁和有碍公平竞争的垄断行为。

有关部门应抓紧制定既适合我国特点,又与国际接轨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法规体系,完善各类技术标准,积极研制开发用于运输、装卸、仓储等的技术装备,并着手解决各种基础设备的标准化问题,为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第三方物流

我国的物流尚未形成独立的产业,各级各类物流广泛分布于各系统、各企业、各部门内,基本处于自我服务的封闭状态,难以发挥系统功能。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物流业,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全社会服务的独立产业。

各级政府应重视加强对物流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物流中心的建设应考虑与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充分利用现有的仓库、车辆、信息系统等设施,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有关部门和企业应该服从统一规划,不能自成体系、各搞一套。

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是提高我国物流水平、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手段。政府应大力提倡组建第三方物流,引导企业将自有的物流服务系统分离出去,而通过第三方物流的服务,降低成本,提高社会效益。

(二)调整内部环境

1.企业应转变观念,积极开展供应链管理

企业应转变思想观念,放弃“小而全、大而全”等封闭的经营思想,积极变革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开展供应链管理。企业要在战略上重新进行定位,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和竞争优势,明确自己在供应链上应该处于什么位置。

传统的企业管理与运作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竞争环境的要求,我国企业应该汲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构,不断改善企业内部的运作状况,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高效运作能力,为企业逐步建立集成化供应链作好准备。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应该尝试进行供应链系统的设计和组建,将制造商、供应商和销售商联结在一起,形成紧密联系的集成化供应链,建立动态战略联盟,以供应链为基础开展市场竞争。

2.企业应建立后勤组织

有人认为,传统企业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于在后勤职能形式中增加一些高水平的机构,使之能连接采购,产品和配送任务。但很显然,这不能解决传统组织产生的冲突,它仅仅增加了另一管理层。相反,真正的解决方法在于重建传统“垂直”组织,并带动产生“扁平”或面向市场的商业。

要获得这种转变,必须认识到后勤是必要的计划定位,也就是说,后勤管理过程使产品计划与物料需求计划的连接,与配送需求计划的连接成为必要。任何组织的目标都是保证生产的产品为市场所需,采购供应的产品须满足立即需求。另外,还应认识到订购及相关性的信息流应该是商业的核心。任何商业组织唯一的基本原理是产生订购、发行订购。企业所做的每件事都直接与促进该过程相联系,并且该过程必须反应于它自己的组织设计和计划控制系统中。所以,订购履行过程必须作为企业的整体活动予以设计。

3.企业间应倡导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提升整体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思想要求企业废弃传统的买卖观念和思维方式,转变为与合作企业相互信任,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只有在企业间建立了这种合作与信任关系,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才能得到保证和提高,企业才能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要建立企业间的这种相互信任关系,就需要认清当前新的竞争环境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真正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各种核心思想,努力建立新型的企业间合作关系。企业在各种贸易活动中要注意建立和培养自己的“诚信”,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切不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随意破坏企业间长期形成的相互信任关系。

4.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要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首先我们必须改善供应链的业务流程,然后再以较低的成本使这些流程自动化,以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成本,缩短供应链的时间。具体地讲,需要将条码、EDI、EFT、EOS、GPS、GIS、RF以及电子商务等技术集成起来,在供应链上建立一个高效的供应链集成系统,以确保产品能不间断的由供应商流向最终用户。与此同时,信息流能在开放的供应链中循环流动。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客户对产品和信息的需求,即给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适时准确的信息。

(1)应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实现对供应链一体化的整合管理

SCM(供应链管理系统)是根据世界上许多先进管理思想在Internet平台上研究开发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系统。电子商务是供应链管理中更为快捷、有效的手段。传统的商务活动是由多个中间环节组成的供应链完成的,这些中间环节必然要耗费大量的物质资源,而电子商务可缩短供应链的长度,节省物质资源的损耗,从中给企业带来一大笔电子商务的隐含效益。它使得企业间的合作更为紧密有效,并且更加灵活。同时对用户的需求能够进行更好的响应。电子商务是一种技术,企业可使用它来改变现有的运作方式,提高企业的效益,减少成本,增强竞争能力。电子商务在企业应用首先是建立后台的供应链,其次是建立有效的顾客管理,最后才考虑网上直接交易。所以说电子商务中的物流问题不能很好解决,电子商务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物流问题的解决要通过供应链管理的总体水平提高而实现。供应链管理中物流问题的解决则必须以各种现代物流技术为基础。

(2)与重要的制造商或零售商建立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

当前国内大多数大型零售企业都建立了POS/MIS系统,很多大型制造企业也建立了ERP或SCM管理系统,将汇集最终顾客全面信息的零售商与生产供应产品的制造商之间通过EDI进行互连,实现信息数据共享,这对供应链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EDI与传统的方法,如图5所示。

制造商通过EDI及时获取消费者的变化,调整生产、保证销售的持续增长。相应的,零售商也能及时地得到制造商的补货——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并有效避免死货现象的发生,加速商品流转。“向市场融资”策略的应用也将建立在有确实信息依据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回避了风险。

(3)应用辅助决策支持系统(DSS或BI),有效控制经营风险

供应链管理研究范文5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首要教学原理;五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23502

1 引言

目前,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实践的前沿和趋势,也是管理科学研究的热点,代表了未来管理的发展方向,融合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众多领域的内容,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和管理从业者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国内外各类商学院的热门课程。尽管《供应链管理》课程非常重要,但是该课程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教学手段方法过于单一,考核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唐中君和丁媛,2011),以传递信息代替教学,过于依赖媒体等问题,教学效能和教学魅力差强人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这就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供应链管理人才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

近年来一些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如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侯心媛,2011)、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李巍巍和唐凯,2009)、基于师生协同的教学(李静宜,2011)、基于体验式的教学(陈玲玲,2012)等教学理念。但是,这些研究往往只是一种教学理念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浅层构思,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

2 《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内容多、涉及面广,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高(杜志平等,2010)。《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涵盖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采购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物流管理等内容。以上每一个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应用领域,各自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教学方法都有差异。

(2)应用性强、实践难度较大。供应链管理注重各类管理原理和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实际应用,但是学生却不可能为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而长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和实习,增加了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技能的难度。

(3)面向任务。《供应链管理》的课程内容与一定的供应链管理任务相关,如供应链战略决策、供应链策略选择、物流系统、信息流系统、商流系统、资金流系统等课程内容都可以归纳成相对独立完整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

(4)知识来源广泛。随着企业和社会对供应链管理关注度的提高,关于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供应链管理最佳实践的新闻报道不断出现在互联网、报纸、电视等各类媒体中,为学生获得供应链管理知识提供了广泛的渠道。

(5)知识更新快。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国内外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逐步升温,研究成果逐年增加,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从1996年到2009年,该领域研究文献的数量从7篇增加到5362篇,增长了765倍(邓明荣和葛洪磊,2012)。

3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

3.1 首要教学原理简介

当代著名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Merrill(戴维・梅里尔)博士提出的“首要教学原理”(又称为“五星教学模式”)试图确定能够最大程度地有利于学习的任何教学产品的若干基本特征;是有效教学的各种处方(Merrill,2001,2002)。首要教学原理以“聚焦完整任务”为教学宗旨,认为教学应该由不断重复的四阶段循环圈―“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和“融会贯通”等构成,共有五个原理(阶段)和15个操作要点,形成“结构―指导―辅导―反思”的教学循环圈(盛群力和宋洵,2008)。首要教学原理对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仅关注教学过程,更关注学习过程;将教学原理同教学设计模式结合起来;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效率和主动性;实施起来有很大的灵活性;是研究教学过程的新制高点(盛群力和马兰,2006;戴维・梅里尔,2007),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理想的理论基础和开发工具。目前已有相关教师将首要教学原理用于建筑类课程(蒋友宝等,2008)、汽轮机原理(李树春,2011)、战略管理(宋阳等,2012)等课程的教学设计中。

3.2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

基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到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点与首要教学原理的五项首要原理是相互对应的,如图1所示。可见,首要教学原理可以为《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开发工具,形成五星级的教学模式。

(1)聚焦完整任务。根据现实企业需求重构《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完整教学任务,并形成针对每堂课的子任务序列。首要教学原理以“聚焦完整任务”为宗旨,认为当教学内容在联系现实世界问题的情境中加以呈现,学习者介入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因此,基于现实企业供应管理的实际决策过程,可以以某一产品或某一企业的实际供应链为具体案例,提炼出《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学生需要完成的完整的、复杂的供应链管理任务,包括供应链战略决策、供应链策略选择、供应链流程运作、供应链集成管理、供应链绩效评估、供应链改进与提升等。将供应链管理任务进一步细分成不同的单元子任务,如将供应链的流程运作细分为供应链物流运作、信息流运作、资金流运作和商流运作等,并根据子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其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等顺序加以编排,形成针对每堂课的单元子任务序列,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学习结束之后他们能够完成的供应链管理任务。

(2)激活原有知识。根据认知特点,对完成单元子任务所需知识技能进行分类,并设计其内容结构和呈现方式,同时针对这些知识技能来激发学生原有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已知信息和操作技能等。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相关的旧经验被激活时,学习才能够得到促进。因此,根据认知特点,将《供应链管理》课程中的知识技能分为信息、成分、概念、程序、过程等五类。对每一类知识技能分别设定适合其特征的内容结构,如说明主体功能、标明事物结构、区分类型特征、设计程序步骤、给出过程规则等。同时,对每一类知识技能分别设定适合其特征的呈现方式,如文字、图像、公式、多媒体、案例、动画、模拟等。由于供应链管理的知识技能大多以企业管理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因此可以让学生回忆其在前导课程、实习实训、新闻事件、操作实践中已掌握的企业管理知识技能,并以合理的内容结构和方式呈现出来。

(3)展示论证新知。针对知识技能的类型,设计多维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方法。首要教学原理认为每一种知识技能类型都有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因此,针对信息、成分、概念、程序、过程等五类知识技能,借鉴现有的《供应链管理》多维教学方法(葛洪磊和郑映群,2014),设计讲解示范、游戏实验、软件操作、模拟仿真、案例分析、视频赏析、实地考察、调查分析等多维教学方法,以充分地展示论证这些知识技能,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4)尝试应用练习。针对完整任务和子任务序列,设计多样化的应用情境,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识。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要求学习者运用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因此,设计新的案例分析、模拟仿真、软件操作、调查分析、企业实践、参加竞赛等任务或任务序列,形成多样化的应用情境,指导学生综合应用学到的供应链管理知识技能,及时检查错误并给予纠正,同时逐渐减少指导以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这既是应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考核反馈的过程。

(5)融会贯通掌握。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灵活的方式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识。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学习者受到鼓励将新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或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因此,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应用中的表现进行分组,通过个人反思、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小组辩论、企业实践、参加竞赛等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创造、发明或探索供应链管理的新知识及其应用途径。

4 《供应链管理》五星教学模式的持续改善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重构《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过程。在教学模式的重构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动态进行供应链管理实践要求与学生已有知识技能的差异分析。

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要求是形成《供应链管理》课程完整任务和任务序列的关键,而完成完整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学生已有知识技能之间的差异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因此,一方面需要通过调研动态地了解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要求,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体系进行摸底,然后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完整的任务和任务序列以及重点的教学内容。随着实践与教学活动的动态演化,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要求与学生已有知识的差异也会动态变化,需要进行动态的调研和差异分析。

(2)持续贯彻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关系。

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涉及信息、成分、概念、程序、过程等五类知识技能与其内容结构、呈现方式、讲解说明、尝试练习和学习指导等五个方面的匹配。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关键。因此,要合理划分五类知识技能,并在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中检验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关系。

(3)合理权衡教学方法多样性与可行性的悖反关系。

同一课程内容和任务序列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设计和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却会面临实施成本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如何为不同的课程内容和任务序列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需要权衡教学效果与实施难度之间的关系,做出合理的取舍。

参考文献

[1]Merrill, M. D. Components of instruction toward a theoretical tool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J].Instructional Science, 2001,29(1):291310.

[2]Merrill, M. D. 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2,50(3):4359.

[3]陈玲玲.供应链管理体验式教学探析――浅谈ERP沙盘模拟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运[J].科教文汇,2012,(5):7273.

[4]戴维・梅里尔.教学策略效能的不同水平[J].远程教育杂志,2007,(4):1822.

[5]邓明荣,葛洪磊.供应链管理:战略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6]杜志平,刘永胜,刘俐.供应链管理课程特点与教学方式探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9):7475.

[7]葛洪磊,郑映群.供应链管理课程多维贯穿式实践教学体系[J].现代商贸工业,2014,(8):126127.

[8]侯心媛.基于工作过程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20):6263.

[9]蒋友宝,贺艺华,杨春侠.结构稳定性课程采用五星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1):5154.

[10]李静宜.基于师生协同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的实践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5657.

[11]李树春.首要教学原理在“汽轮机原理”精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4):8385.

[12]李巍巍,唐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J].物流科技,2009,(8):116117.

[13]盛群力,马兰.走向3E教学――三述首要教学原理[J].远程教育杂志,2006,(4):1724.

[14]盛群力,宋洵.五星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兼及一堂课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1):6972.

供应链管理研究范文6

[关键词] 食品行业;绿色供应链;绿色食品

[中图分类号] F40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056-03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逐渐丰富,而食品污染也随之加剧。同时,食品的不安全因素也更加复杂。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因而,食品行业的发展亟需科学系统的管理模式的实施,以实现安全的食品流通及食品消费。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是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

食品业是从农户的原料生产开始,经商企加工、制造及流通,到商贩的分销,再到消费者,最终还包括食品废弃物的处理,从而形成其经营体系。根据其加工程度不同,有各自不同经营环节。但每一环节出现质量安全问题都要影响到最终食品质量。因而,食品绿色供应管理强调经营体系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以及单位企业内部的系统化的管理。同时,我国是食品消费大国,食品业的集约化经营也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资源瓶颈等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

绿色供应链管理也是国际上近年来提出并研究的课题。主要内容是在供应链当中强调“绿色”和“环境意识”,以求得整个供应链的清洁安全,资源消耗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具体说就是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部的沟通,从产品的设计、清洁安全材料的选择、产品制造、产品的销售以及回收的全过程中考虑环境整体效益的最优化,同时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从而实现企业和所在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因而,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实现食品安全以及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选择。

二、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

(一)食品相关行业的成本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素

1.食品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成本分析

食品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带来短期的成本上升。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限于食品绿色安全,整个管理过程中还要求节能、节水即对资源的集约使用。食品绿色供应管理还要求使用环保和可再生的材料,减少环境的污染,加强对废弃物的科学处理和循环利用。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会增加食品初期的生产加工制造成本、销售成本及相关的管理成本。此外,通过实施食品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产生环境的保护、稀缺资源的节约等正外部性,但由于外部性难通过市场价格表现,也会增加相关食品企业的成本。再者,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实施绿色供应管理的企业在初期有可能难以将经营优势和产品优势的信息有效传递到市场,在食品市场还未形成良好经营环境和完成体系建设时期,消费者的逆向选择亦会增加企业成本。因而,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形成之初,如果不能由其市场竞争力及外部支持等方面的收益所弥补,将会成为制约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因素。

但从长期来看,食品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会降低体系的整体成本。如减少食品不安全事件产生的对生命财产及健康的损害。同时,减少相关企业因此而招致的破产损失。其次,良好的市场形象使相关食品生产、加工、制造企业降低由于贸易壁垒限制而增加的国际化发展的路径成本。此外,资源节约及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是降低整个社会长期成本的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

2.食品行业利益相关者实施绿色供应管理的利益因素

从食品行业来看,食品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农牧业原料生产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销售者、食品流通环节的物流经营者、政府、食品消费者。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整个社会群体。共同的利益是食品行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因而,目前的粗放式经营,相对混乱的市场秩序,食品污染日益复杂的现状是相关利益者忽视整体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的表现,这种现状必然是难以持续的,尤其随着消费者水平和健康安全意识的提高,需求偏好会更加倾向于绿色安全的食品选择。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从长期看将会增加管理体系内食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相关企业的收益。

(二)消费者参与因素

目前,消费者参与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食品价格。一般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建立初期,成本上升而导致食品价格偏高。目前我国人均消费水平总体相对较低的条件下,价格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整体的参与程度。而随着消费总体水平的提高,参与程度会逐渐上升。其次,消费者认知程度因素。消费者对安全,健康食品的相关知识的了解,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的认同是影响消费者参与的又一因素。相关科学的普及和宣传教育会增加消费者的认知,从而会提高消费者的参与程度。第三,消费者使用食品的偏好因素。食品的健康、安全是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而食品污染的加剧会使消费者使用食品的偏好向注重食品的绿色健康安全方向发展。第四,食品质量承诺可信度因素。由于监督管理的缺位,产品信息不对称性等因素,导致承诺质量的产品出现劣质,承诺质量标准不能被严格执行。结果会扰乱市场秩序,影响消费者参与程度。

(三)政策环境及制度因素

国家食品管理体系由5个单元构成:1.食品法规;2.食品管理;3.食品监管;4.实验室检测;5.信息、教育、交流和培训。在食品生产企业中,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出口企业的出口食品卫生注册制度等官方要求,有些企业同时建立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卫生质量体系、HACCP体系等。但是企业同时运行两套或三套体系文件,各个管理体系相互独立,互不衔接,程序文件不能相互引用,造成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成本增加。目前,我国实行以市场准入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食品管理涉及农、工、商三大产业,他们的标准和原则存在着广泛的不一致性。这种广泛的不一致性,造成食品安全质量监控的低效。

(四)利益相关者的能力因素

食品在整个供应链中利益相关者提供绿色供应的能力也是制约绿色供应链实施的因素。其中,农户难以控制环境污染对原料的污染,农户对于农药兽药的使用控制,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等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对于一些小食品生产企业,尤其是在市场准入以外的加工制品的人员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安全也是知识匮乏;在食品运输过程中,如何保证食品质量最佳以及食品安全的冷链技术也是许多食品企业不能完整提供的;在食品销售环节,很多销售人员不具备如何使用安全的食品包装知识。同时,要使整个体系实现充分合作,成本降低,需要高效管理能力与合作能力,但目前这方面也存在各种局限。

:食品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三、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是一种基于自然的活动原则。生态性原则的核心是保护。食品绿色供应链的设计要以生态学为指导,设计中紧紧围绕环境保护和生态性,使食品业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使饮食活动成为人们加深对自然系统和文化系统更好理解的促进因素,树立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

(二)3R原则

要坚持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内容的3R运行原则。在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中要做到能源消耗最小化和废弃物生产最小化。食品建筑物、加工设备、照明设备、食品清洗和食品冷藏等的设计都要高效利用能源,并充分利用可能被浪费的能源,以达到能源最小化。废弃物最小化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各种对废物处理的办法来减少废物量和其带来的危害。对于绿色食品供应链管理,在食物和原料购买、食品包装、食物储藏、食品废弃物处理等方面,都要进行严格有效的管理,使废弃物达到最小化。

(三)全程控制原则

企业大多只注重于食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而对食品消费后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则缺乏相应的管理。因此,实施以产品为龙头,面向全过程的管理是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原则之一。

(四)共赢原则

在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冲突时,必须追求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方案。这就是企业经济与环境的共赢,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一)做好绿色食品生产的基础工作

首先,以生产基地为立足点,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产品结构的多样化。促进绿色食品的产业发展。如辽宁省盘锦、营口等沿海地区利用稻蟹套养技术,大力发展米业和水产业,建设绿色大米生产及加工基地。在阜新、朝阳的半牧区及环境未被污染的大城市郊区建设肉禽蛋奶等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其次,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促进绿色食品的快速发展。第三,加大绿色科技投入力度,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联合科技攻关,努力开发和创新绿色技术。要有选择地引进国内外、省内外的先进绿色技术,提高技术引进中“软件”的比重。第四,要按照质量安全和绿色生态的理念,推进食品生产源头的洁净化、生产与经营的标准化、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保证绿色食品质量水平。

(二)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

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设计应从原料生产开始,贯穿整个供、产、销的各个环节。因而,对于企业来说首先是生产中使用清洁的能源及各种节能技术的创新和运用等。其次原料使用和加工不仅要注重原材料的绿色无公害,对于大型食品企业可以通过建设集中加工、采购、贮存和配送。对原料进行统一加工来减少浪费,同时也减少运输成本及能源的浪费。在物流配送环节要避免产生包装物污染及运输过程来自外界的污染。第三,在企业环境方面,涉及到环境装修、装饰材料、灯光色彩等,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是经营理念问题。企业内环境上,要减少乃至消除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生产车间环境污染。最后在食品生产废弃物的处理方面构建食品垃圾的“源头减量—集中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的闭路循环体系。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下食品企业合作关系管理

供应链是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生产商、贸易商、直到最终用户耦合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食品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良好的合作关系具有信息共享、相似性和社会联系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能够提高合作企业的核心能力,使合作企业的绩效不断提高,从而进一步稳定合作伙伴间的关系。由于合作企业在各自追求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和冲突,合作主体之间收益分配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与稳定。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协调机制来解决这类非对抗性冲突。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但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在规模、资产投入和创造能力等各方面各有不同,进行利益分配时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评估,但这种评估是相对复杂的,要根据实践进行科学具体的设计。

(四)政府在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提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推广和受益有很大的市场外部性。因而,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承担相应的推介和引导责任并强化政策制度的监督管理与规范。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实行的是多部门管理,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分工原则,实行分段监管。具体就是由农业系统、质检系统、技监局、工商系统、卫生系统、环保系统、药检局系统负责。这就要求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相互衔接。首先,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提高环境监管效能。其次,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健全各类信息传递渠道,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市场秩序混乱及消费者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第三,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一定时期内会提高企业经营成本与管理费用,因此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可通过适当降低“绿色餐饮”企业的税费标准,减免部分收费项目来减轻企业负担;通过表彰并适当奖励那些执行和实施情况较好的企业来调动企业积极性。此外降低信贷门槛或建立相关发展基金,从资金环节给予支持将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庆华.影响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制约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