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科学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类历史科学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类历史科学原理

人类历史科学原理范文1

关键词: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对本科院校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实验教学的思考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7日

一、本科院校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实验教学的效用

加强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直接关系到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成败。

1、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开展实验教学能缩短管理人才培养从“学”到“用”的历程。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组织构架、内外环境以及组织的人力资源、财务、物流、生产、营销、贸易、金融、统计预测等方面的模拟仿真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处理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增强社会适应性。

2、提高师生的科研能力。开展实验教学能为师生提供新的教学科研平台。拓展师生的研究领域,提升师生的研究水平,促进教、学、研结合,推动学科建设,将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打造有鲜明专业特色的精品实验课程。

3、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开展实验教学能促使学校与政府、生产企业更加紧密结合。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利益分享等机制,推动科技与经济、研究与生产、开发与应用的有机结合,通过建立教学科研的创新、应用和推广机制,推动产学研进程,将教学和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地方政府决策、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4、增加人才和智力储备。开展实验教学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管理人才,增加人才和智力储备;能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技术性管理业务提供科研和实验平台,促进管理观念、手段及方法的转型,提高决策预见性,实现管理高效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二、本科院校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实验教学的现实意义

1、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随着计算机、通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电视、电脑、网络、通信、数字货币、数字银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已进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领域。信息社会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要求政府与企业提高对资讯制造、获取、转化、传递的能力以及对资讯经济的竞争力。在信息社会,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面临着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由手工管理向自动管理、由纸质管理向电子管理的转变。信息社会需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兼容型”的管理人才,需要他们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技能、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具有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开展实验教学是培养社会需求的新型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2、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和革新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管理类专业课程具有操作性、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因此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不能只限于课堂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才就很难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对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要求,按照“学科课程+技能课程+职业课程”的三位一体模式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构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和素质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课程设计的复合性,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有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和实验、实训、实习相结合的几种形式。学校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突出实践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巩固和检验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开展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有利于学校转变教育观念,将教育的重心从“学历教育本位”转移到“能力教育本位”上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由此可见,开展实验教学是学校深化教学改革、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实践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技术应用及研发能力,拓展学生个性化发展空间的现实需要。

3、有利于提高学校竞争力。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高水平的智力支持和科学有效的决策体系。管理类专业人才在党委政府的决策咨询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推动开展应用型研究,而且有利于加强管理学科建设,拓宽管理类课程设置,为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还能利用实验平台建立教学科研的创新、应用和推广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为地方政府决策、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开展实验教学是学校在融入地方化发展战略中彰显自己特色、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双赢共生、不断增强学校竞争力的需要。

三、本科院校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

利用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及校园网络设施,主要通过专业相关软件,在Intranet 环境下,模拟仿真学习环境,如管理与社会经济系统仿真、投资项目决策分析系统模拟、可行性研究报告生成系统模拟、企业经营仿真、企业管理模拟、人力资源测评系统仿真、ERP沙盘模拟、电子商务模拟、电子政务模拟、物流系统模拟、会计模拟、证券模拟等,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基本理论后,利用所学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在仿真或近似实战的环境中操作,体验管理实际工作运作情境,逐步掌握所学的分析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实验手段,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对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推演和模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社会调查与统计实验教学。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作为收集、处理和研究社会信息的基本方法,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它是人们认识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是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通过该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电话调查、网络调查、访谈调查等方法,掌握SPSS软件处理数据的原理,熟悉SPSS软件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用SPSS软件编码、输入、检查和修正数据、数据汇总、频数统计、多元回归分析、图表设计、用交叉表和分组图对数据进行分析等基本操作方法。该实验教学将为管理学科建设提供社会调查、数据统计、数据分析和数据管理等服务。

2、办公自动化及电子政务实验教学。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造就了高性能的办公设备和全球无处不在的电信网络,社会的变革与快节奏不断催生完善的办公理论,这为办公自动化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基础平台。办公自动化使人们的一部分办公业务活动物化于人以外的各种设备中,并由这些设备与办公室工作人员构成服务于组织目标的人-机信息处理系统。通过该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办公自动化系统操作方法,掌握文档处理、图表制作、课件制作、数据处理、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实用技能;了解电子政务办公系统的运行原理,熟悉电子政务办公系统的工作规程,学习电子政务套装软件(包括电子公文流转、发文管理、收文管理、日程安排、代办事宜、安全认证、电子公告版、办公助手等)的基本操作,模拟政府网络办公过程和远程视频会议;了解办公局域网的组建、政府网站建设的基本原理和政府主页制作的基本知识等。

3、电子商务及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的业务模式、流程、价值链发生了改变、优化、整合。会计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代替部分由人脑完成的会计管理和辅助决策的信息处理系统。它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现代会计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融合的产物。通过该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应用环境,掌握电子商务的B2B、B2C、C2C、G2B等业务模式,网络支付在各种交易中的使用,电子商务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应用、信息、检索、网页设计等电子商务技术,培养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能力;学习和了解电子商务的最新发展和应用;紧密结合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学习和掌握网络营销技术和能力;系统掌握企业电子商务的实施技术和进程、电子商务实战、电子商务创业技能;了解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原理,掌握财务软件的核算流程、方法、财务数据的分析应用,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解决会计实务问题。

除此之外,还可根据管理学门类下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特点,开展管理与社会经济系统仿真、投资项目决策分析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生成系统、企业经营仿真、企业管理模拟、人力资源测评系统、ERP沙盘模拟、物流系统模拟、证券模拟等实验教学。

四、本科院校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实验教学的要求

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三项实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三项实验。一是开展认知性或演示性实验,用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二是开展验证性或模拟性实验,在虚拟教学环境中对理论教学的重要结论进行验证,利用虚拟教学环境模拟、观察、分析社会、企业、政府等活动,把握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流程、方式及操作要求;三是开展应用性或制作性实验,根据理论教学的要求,完成实验操作和制作设计。

2、根据课程特点设计实验项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的“管理学”门类共下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工业工程类、电子商务类、旅游管理类等9个类,设有基本专业32个、特设专业14个。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既有共性课程,也有专业个性课程。实验课程的开设还需要根据各专业特点,选择操作性、应用性、实用性强的课程设计实验项目,既保证实验课程的针对性,与社会管理需求的适应性,又体现出实验教学特色。

人类历史科学原理范文2

    从澄清一些人对会计学的错误认识出发,笔者曾于2009年在《会计研究》第8期发表了《人类会计思想的历史起点》一文,通过考证,把作为采集经济时代的基础管理思想和行为的原始计量记录思想与处事原理发生的时间,确定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二三十万年至一点五万年以前),其基本观点已受到国内外会计学界的重视。为树立“管理基础论”的观点,本文从史前人类计量记录思想与处事原理应用的角度,作进一步的研究。根据人类学家在考古研究中所作出的结论,从猿进化到猿人的过渡时期,相当于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至蒙昧时代中级阶段的旧石器时代初期,先后经历了早期猿人与晚期猿人两个阶段。这时,尽管猿人已经开始有了人的思维方式,然而,由于受自然环境的束缚,其思维能力还极其有限,以致他们还不能通过思维活动考虑到对采集食品的筹措、储备与分配,解决人种的繁衍问题。到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早期智人阶段(距今约二三十万年至五万年以前),由于人脑的容量已相当于现代人,故其思维活动出现了实质性进步。根据考古学家研究所作出的结论,这时的人类已经在考虑采集食品筹划、储备中的计量记录问题了(柴尔德,2008)。晚期智人就是现代人类(崔连仲,1997),他们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五至一点五万年以前。中国山西朔县的峙峪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从考古发现的刻石、刻骨、绘图与雕塑可见,解决采集食品筹划、储备与分配的计量记录行为在这里已经发生了(尤玉柱,1982)。对待上述史实,首先,我们必须以的认识论为指导进行分析。在采集经济环境影响之下,人们开始认识到越冬之前食品筹划与储备对于维持生存的重要性,故起初围绕食品越冬储备,人们的形象思维活动渐自向理性思维活动转化,其后在理性思维活动的引导下,人们考虑到筹划越冬储备食品的数量,并联系考虑到储备食品于越冬之际在血缘家族中的分配问题。随着筹划食品储备与分配关系的复杂化,部落的主事人渐自感到不胜其烦,于是便力求在脑外寻找帮助处理筹划、储备与分配事宜的载体。由此,在上述思想支配之下,人类的原始计量记录处理规则与行为便产生了。恩格斯在论及哲学上的认识论时,曾经把人类的通晓思维作为理性思维建立的基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而这种认识的基础便包括人类史前认识的源头及其在这个源头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理性认识成就。由此推论可知,当今人们会计思维活动的心理结构,正是包括人类史前的理性认识在内,或者包括史前的“心智”活动在内,并经过历史上所有理性认识积累或沉淀下来的结果。其次,史前认识研究者认为“:人类的认识从产生时就总是包括两个方面,即逻辑—数学的和认识论—心理学的侧面,这两个方面构成了认识的形式及其内容的统一。”(李景源,1989)从认识论—心理学的侧面,人们感知到把对食品采集的筹划、储备与分配的思想、处事原理与计量记录行为统一起来,以杜绝人食人现象再发生,维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从逻辑—数学的侧面来分析,智人,尤其是晚期智人之所以能动手进行计量记录,则完全是由他们的神经系统、感知系统以及其他相关的生理系统进步所决定的。进而言之,即取决于人类已经进化到他们的大脑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使他们产生了“口语对于计算的特殊要求”(理查德?利基,1995),这时,“语言,尤其是符号,使得抽象成为可能”(理查德?利基,1995)。同时,在此阶段,“随着脑子在进化过程中的增大,它能够更完全地驾驭更多的感觉信息的渠道”(理查德?利基,1995)。由此可见,正是从逻辑—数学的侧面,从史前开始,形成了会计学与数学共生与共建的基础,并使其从今往后在这个基础上一直相关联地发展。如前述及,一方面数学的发展成为会计学发展的一大支柱,它自始至终对会计学的发展具有主导性作用,而另一方面会计学的发展又反过来丰富了应用数学的内容,并通过不断开拓着应用数学的新领域,在客观上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总而言之,人的思想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而其中某种思想的产生则是人类理性思维进化的结果。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形成了人类的处事原理,而这种原理又支配着行为,并在经历了实践之后,又促进了处事原理的进一步发展。人类起源之际的计量记录思想、处事原理与行为发生的过程,首先是感知思维活动的启动;然后到经历通晓思维活动过程;最后再进展到理性思维活动阶段,而理性思维活动的结果,便产生了由计量记录思想支配的处事原理,最终也正是在这种处事原理的指导下,产生了人类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此后,会计学与会计工作便是在这个历史“原点”上发展起来的。显而易见,从史前时期人类的原始计量记录思想与行为产生之日起,其基本格局与发展方向便体现为思想、原理与方法技术活动的一体化,追根探源会计的方法技术,它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思想与处事原理而单独存在过,并且原始计量记录思想、原理与方法技术应用的一体化,一开始便是作为采集经济时代的管理控制基础而存在的。据此,可以认为“会计技术论”的形成是受到一种唯心主义的观念或者是受到一种形而上学思想方式支配的结果。

    针对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的会计发展规律,马克思作出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必要的论断,这一结论成为我们研究近、现代会计理论发展的支点。事实上单独从会计理论发展方面来研究,人类由古代社会演进至近、现代社会,会计作为一门学科始终是遵循它的思想体系、理论体系、组织制度与法律制度体系,以及方法技术体系的路径发展的。它与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的发展相互关联与协同推进,具备了一门学科所应具有的特质,这种作为一门学科特质的客观性,是任何人也不可能否定或扭曲的。1.导源于经济学,或者讲以经济学作为学科建立支柱的会计理论。产权经济学理论是会计学中的基本原理与各种会计理论建立的根本依据,会计学中关于会计对象、目标、原则、会计要素、会计假设,以及会计的基本指标体系与报告体系的确定、会计基本概念框架建立等,莫不严格遵循产权经济学理论,以其作为论述的根本依据。契约理论也是会计学建立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各专业会计理论的建立,不可以脱离契约理论而存在,由其派生出来的一系列理论,不仅涉及到会计理论的建设,而且也涉及到审计学理论与财务管理学理论的建设。必须强调的是的劳动价值学说,它的颠不可破的科学原理,无论对传统会计学建设,还是对现代会计学建设都具有决定性意义。2.以管理学基本理论为依据所建立起来的会计理论。管理学对会计学的直接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会计学、审计学与财务管理学的发展,对丰富与拓展管理学理论不仅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基础性的。历史上管理学对会计学发展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理论,主要有两权分离与委托理论、管理责任与会计受托责任理论、业主权理论与企业主体理论、管理权益理论与会计权益理论,以及企业组织理论与指挥者理论等等。上述理论直接影响到会计学、审计学与财务管理学中若干理论的发展,诸如会计环境论、职能论、内部控制理论、风险理论、权益博弈理论,以及投融资理论、效益与效率理论等。3.以法学基本理论为支持的会计理论建设。以实现产权控制为目标的会计理论建设,首先是依据基本法理,解决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建立问题,落实宪法中“权利法案”的根本精神,以民商法为依据,在会计方面对产权、债权与所有者权益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从收入、支出、成本与盈利方面进一步明确产权要素理论,由此通过一个会计信息系统,把会计基本原理建设的落脚点置于财务报告制度及其理论的基础之上,以实现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法学基本原理的结合。其次是在会计的概念框架构建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都源于法学,法学的相关理论不仅使会计对资本、资产、负债与权益的概念得到具有科学依据的解释,而且使依据法理对若干概念的解释具有权威性。再次是处于基础层次的统一会计制度建设,这种制度的确定在法理上的依据也是法学中的重要内容,而会计学中对统一会计制度原理的研究,对法学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原理建设也体现为一种贡献。最后法学对审计理论建设也具有规定性,其相关法理也是审计学建立与发展的依据。4.数学不仅是会计方法体系建设的支柱,而且也是会计理论体系建立的支柱。如前文述及,会计学与数学的协同共进关系建立的历史起点在史前时期,此后,这种关系在发展中产生了历史性转折,其转折点在于数学的发展成为会计学数理理论建设的一大支柱,其中尤其是数学原理对于会计学原理的发展在数理逻辑上存在规定性。从两者逻辑关系建立的成因上讲,一方面起源之际数学的结构与会计学的结构都源于“自然的结构”,它们在数的逻辑运作关系上存在一致性;另一方面,数学的数理逻辑与会计学的计量记录逻辑在描述性理论建立方面具有一致性,尤其是在理论研究中通过运用数理方法进行的实证检验,使会计理论的构建与理论效用的发挥得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由此可知,即使会计方法体系的建设也是原理性的,是在数学原理指导之下会计学原理建设中的一部分,而非纯技术性的,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操作上它都不能作为“会计技术论”观点成立的依据。5.自工业革命以来,会计学中的成本控制理论建立与实务处理,不仅与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支持有关,而且与工程技术类学科在原理上的支持相关。由于多种理论形成的交叉影响,使会计学中的成本理论建设具有专门化方面的特殊性,正是由这种特殊性的引发,促使会计学新兴分支学科产生,即以公司经济为会计控制的主体,形成了主外的财务会计与主内的管理会计相对应的两方面,这为会计学研究全方位解决管理控制问题奠定了基础。同时,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产生,还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会计学研究的空间,它开辟了会计研究的新领域,使研究中的自主性创新进一步成为可能,这不仅把现代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引向更高层次,真正体现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而且促使会计学朝着边缘学科的方向发展。6.会计学作为具有重要社会性意义与价值的一门学科,其理论研究也得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的支持,这些学科促使会计学理论研究中许多疑难问题的解决。会计学原本是一门充满哲理的学科,离开了辩证法会计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便无法得到解释。会计学者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具备唯物主义的思想范式与唯物主义的时空观,由此才能正确处理好历史、现时与未来,事前、事中与事后,以及微观、中观与宏观之间的关系。此外,会计学中所研究的受托责任,无论是以会计为主体的责任、以审计为主体的责任,还是以公司为主体的社会责任,都与社会学的理论评价相关;市场经济下会计的诚信问题、道德问题也都与伦理学、心理学相关,尤其是解决会计舞弊问题,涉及到多学科与多方位的共同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故解决这方面问题的理论研究组合,将使得会计学又具有交叉学科的特征。7.就会计学研究而言,历史的逻辑思维方式是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思维方式,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规律表明,会计史研究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先导部分。会计学有着内涵深刻而外延广博的研究领域,而会计史所研究的问题则始终涉及到它的精华部分。史前的原始计量记录法的发明应用,不仅是会计方法技术的历史“原点”,而且更是会计思想与会计理论产生的历史“原点”,会计学正是在这个“原点”的基础上一直由低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再向它的高级阶段发展的,并且它们各自成一体系,形成为会计的思想理论系统与方法技术系统,最终有机结合构筑了会计学发展的实体。历史事实表明,会计学由以上要素组合而成,成

人类历史科学原理范文3

本文以高中化学选修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部分课例为例,对化学史料的教育价值、教学方式、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进行了探析。

1 巧用化学史。将孤立的概念连续化

在化学史上,化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中有着丰富的问题情境素材。这些化学知识是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这一过程中,化学知识被补充、完善、发展或更新,成为后人探索、发现真理的阶梯和借鉴。

案例1:选修3《物质性质与结构》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教学

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德谟克利特等原子论道尔顿原子论汤姆生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电子云模型能量最低原理、Pauling不相容原理。

以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和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史为背景切入课题。追寻科学发展的轨迹,让学生感悟到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是一个由“实验事实”到“理论模型”,再经历新的“实验事实”到新的“理论模型”,不断发现、不断修正,逐渐深入接近真理的过程。化学史真实地记录了科学家发现科学事实、形成化学概念、建立化学原理和理论的艰辛过程。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难能可贵的课程资源,对学生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启发价值,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2 巧用化学史,将重要的原理工业化

发展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必须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求变的态度和综合选择的能力。整个化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化学先驱们不断探索、创造和发明的历史,科学探索和创新推动了化学知识进步完善的进程。

案例2: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氯碱工业”教学

氯碱工业发展史:氯碱工业是由电解食盐水溶液制取烧碱、氯气和氢气的生产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化学工业之一。中国的氯碱工业历史上主要采用隔膜法、水银法和离子膜交换法等三种生产工艺。三种方法都离不开最基本的电解原理。在氯碱工业历史的轨迹中,沿着化工工程师辛苦的足迹一步一步探究着氯碱工业的最佳制法。最早使用的隔膜就是用水泥多微孔材料制成的,因此其透过性差,不能连续操作,而后改用一种由石棉纤维制成的多孔渗透性的隔膜,其性能优于前者。用隔膜法电解食盐水法生产的碱液比较稀,其中含有较多未电解的NaCl,需要经过分离、浓缩,才能得到较高浓度的NaOH溶液。而且细微石棉纤维吸入人的肺内有损健康。离子膜交换法则是利用离子交换膜对阴阳离子具有选择透过的特性,以达到浓缩、脱盐、净化,提纯等目的。离子膜交换法具有传统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

3 巧用化学史,将重要的方法应用化

化学史有着丰富的实验情境素材,可以利用其中的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案例3: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四章第二节“糖类”教学

传统李比希法测定了葡萄糖的组成:称量18.0g葡萄糖晶体,在燃烧炉中加热,其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使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CaCl2和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气体全部被吸收。测得两瓶分别增重10.8g和26.4g。又测得该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由此可推断该化合物的组成。随着人们对葡萄糖的深入研究,E.H.费歇尔确定了糖的异构现象和化学性质,并合成出葡萄糖,获得了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而现代分析方法可通过红外图谱、核磁共振图谱来研究葡萄糖的结构和物质。

教材中葡萄糖一节的篇幅较小。在教学中沿着分析葡萄糖的组成、结构、性质的历史轨迹,将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官能团的性质、科学探究进行有效的整合。激发学生从历史文化和科学的角度认识葡萄糖的兴趣。这种结合化学史创设的情境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体会探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化学史料是优质的教学资源。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要开发利用好这一珍贵的资源。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合理的有效整合,在把握教材内涵的前提下实现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体现“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新观念。使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出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人类历史科学原理范文4

    一、两大体系: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内涵

    艺术学科体系由关于人类艺术实践的全部知识构成的。正如马采先生所说:“艺术学就是研究关于艺术的本质、创造、欣赏、美的效果、起源、发展、作用和种类的原理和规律的科学。这是艺术学的目的,同时也是艺术学的意义。”②整个学科体系基本内涵包括艺术史论和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两大体系。

    1.艺术史论体系

    如果把艺术学科比作一幢大厦,那么艺术史论体系则是整幢大厦的基石。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艺术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与消亡。人类艺术史与人类社会史相伴相生。考古学的发现证明,数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已经开始了早期的艺术实践活动,直到今天,艺术实践在人类社会任何一个发展时期从未间断过,而且正在继续,并将一直继续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人类艺术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超越万年的艺术史为人类社会留下了无比丰厚的艺术遗产,积累了极其宝贵的艺术实践经验,这些都为今天和以后的艺术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营养和思想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艺术史是整个艺术学科体系中的第一块基石。具体说来,中国艺术学科体系中艺术史部分主要包括带有一定普遍性的人类艺术通史,如中国艺术史、外国艺术史等;以及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门类艺术史,如中外音乐史、中国书画史、西方美术史、中外雕塑史、中外建筑史、中外戏剧史、中外舞蹈史、中外电影史等。艺术理论是在梳理和总结人类艺术史和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对人类艺术实践活动的起源、本质、特征、功能等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归纳、概括和抽象。艺术学理论体系主要研究艺术的本质、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分类、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等内容,具体学科包括艺术学原理、艺术美学、艺术哲学、艺术批评学、艺术类型学等。艺术史论体系奠定了艺术学科体系的基础,是整个艺术学科体系的血脉和灵魂。没有艺术史论体系,艺术学科体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体系

    艺术史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在梳理和总结人类艺术实践规律的基础上为艺术创作与实践提供理论借鉴和指导,进一步推动人类艺术实践的创新、发展和繁荣,进而创造出更多、更高质量的艺术作品,让人们在获得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得以陶冶,人格更加完善。艺术史论研究最终要回到艺术创作实践中,没有对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的关注,艺术史论研究就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如果说艺术史论体系是艺术学科体系建设的基础和逻辑起点,那么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体系则是艺术学科体系建设的目的和旨归。具体而言,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体系包括对音乐、舞蹈、美术、书法、设计艺术、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艺术等各门类艺术创作规律、创作技法、创作方式的研究。

    作为一个整体,艺术学科体系内涵包括艺术史论和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两大体系。具体到每一个门类艺术学科,其内涵也主要由这两个部分组成。如美术学科体系里既包括中外美术史、文物鉴定与修复、民间美术研究等史论研究内容,也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壁画、雕塑等美术应用研究与实践等部分相关学科。戏剧戏曲学科包含戏剧戏曲发展史论的教学与科研,以及为戏剧戏曲编导、表演舞台实践的教学与科研。前者是戏剧戏曲学的主导、核心部分,侧重于学习、研究中外戏剧史、戏剧理论、戏剧批评、比较研究,兼及剧场建设、舞台设计、戏剧管理,着眼于从案头艺术、舞台艺术、综合艺术等不同角度,对中西戏剧戏曲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后者是前者的衍生与辅助环节,包括剧本编辑理论与实践、戏剧导演理论与实践、舞台设计、灯光技术、化妆技术等具体内容。

    艺术设计学科包括艺术设计史论和艺术设计创作及制作系统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前者主要研究艺术设计历史脉络、艺术发展规律、美学流派表现、理论方法呈现等内容。后者主要包括艺术设计思维训练、三大构成规律的学习、设计素描、色彩课程的学习、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设计实践类课程的学习等内容。电影学科包括电影历史及理论与电影创作及制作系统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电影历史及理论系统,主要研究电影艺术历史、发展演变规律、美学思潮、理论方法等内容。电影创作及制作系统,主要包含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探索和电影艺术制作技巧的提升两大范畴,涵盖了编剧、导演、摄影、美术、录音、剪辑、动画、管理等全部的电影制作部门。此外,音乐学、舞蹈学、书法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其他门类艺术学学科体系内涵也同样主要由史论体系和创作实践与应用体系两大部分构成。

    二、四大部类: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外延

    艺术学科体系外延包括所有关于艺术史论体系和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体系的相关学科,主要有一般艺术学、特殊艺术学、边缘艺术学、新兴艺术学四大部类。一般艺术学即探索人类整体艺术实践活动普遍规律的学科,包括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美学、艺术哲学、艺术批评学、艺术类型学等关于艺术学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的学科。特殊艺术学即门类艺术学,包括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戏剧戏曲学、设计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及最具民族特色的书法学等。边缘艺术学即艺术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人类学、文化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形成的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符号学、艺术人类学、艺术文化学、艺术教育学、艺术传播学、艺术管理学、艺术经济学、艺术考古学、艺术文献学、艺术伦理学、艺术法学、宗教艺术学、比较艺术学等艺术学边缘学科。新兴艺术学即探索和研究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3D、激光全息等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与艺术创作实践相结合产生的诸如计算机艺术、视频艺术、全息摄影艺术、交互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网络艺术、动画艺术、立体电影艺术等新兴艺术的学科。

人类历史科学原理范文5

[关键词]维柯;马克思;历史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新科学》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2 ― 0011 ― 02

作为传统西方思想史中以人类历史规律、民族意识为研究主题的先行者,维柯(Giambattista Vico)的《新科学》是历史观研究、思想史研究上重要的历程碑。虽然《新科学》没有在它所处的时代获得应有的赞誉和重视,但毫无疑问的是,维柯的历史哲学对此后哲学家历史观念和历史原则的形成,以至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对维柯的历史哲学思想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进行比较,拓宽对维柯与马克思的双向理解。

一、与抽象理性抗争:历史视域的形成与发扬

维柯在《新科学》中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各民族的共同原则即历史发展和历史规律的问题。将哲学研究开辟历史视域,这在维柯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挑战性的突破。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以追寻知识的确定性、真理的自明性为主要目标,而笛卡尔哲学无疑在这方面成就突出。从“我思故我在”出发,笛卡尔寻找到了牢固基础的自明真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提供了基本真理和知识基础,自明性的观念成为了判定标准。如此一来,那些无法用几何演绎归结为清楚明白的观念便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历史、社会、诗与修辞、经验知识,在笛卡尔处被轻视尘封。

维柯所做的正是对笛卡尔核心问题的挑战:思想并不是“我”存在的原因,也不是一切科学知识存在的基础。在《论意大利的古代智慧》和《新科学》的著作中,维柯表明了对于这一认识的判断:“真理即创造”。人类所能够认识的,只有自己所创造的东西,即人类创造的历史。自然界等固定不变的东西是上帝创造的,因而人类永远无法达到对自然的真正认识。在《新科学》中,维柯这样表述:“这个民族世界确实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所以它的面貌必然要在人类心智本身的种种变化中找出。如果谁创造历史也就由谁叙述历史,这种历史就最确凿可凭了。”〔1〕维柯的这一原则,把他之前的西方哲学对于人类认识对象的理解完全颠倒了过来,哲学研究应该从人出发,历史维度的哲学研究在维柯处解禁并成为可能。哲学的目的不是探求外在世界的永恒真理(这一点在哲学与科学真正分离后,便成为了科学的主要任务),而是认识人类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的历史,并不断创造人类发展的历史。

尽管维柯开创了探究人类历史的社会规律的研究路径,但这种传统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法国启蒙哲学认为,人人天赋理性,遵从理性的指导历史就可以获得无限的进步。为了表达政治哲学的理论构想,启蒙哲学家把历史的描述单一化、简单化,将文明与野蛮、无知与理性进行对立的理解,无疑遮蔽了历史延续发展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在德国,赫尔德、洪堡对世界各民族的特性及社会历史的研究奠定了德国历史研究和历史主义的传统。黑格尔对于历史发展和市民社会的研究,以及其哲学中强烈的历史意识无疑直接影响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马克思从黑格尔处那里继承历史的视域和历史的方法。但黑格尔对于历史的思辨式的、形而上学的理解被马克思深刻地批判。马克思指出,历史不是一些事实的集合,也不是主题的想象活动,而是现实的人的活动。对于忽视历史知识的考察,忽视社会现状的观察的哲学家门来说,“历史所以存在,是为了给理论的充饥这种消费行为服务”。〔2〕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当中,马克思指出,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钥,不应到被黑格尔描绘成“大厦之顶”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那样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3〕与黑格尔把市民社会看成是伦理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不同,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现实的人的活动的产物。“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前提,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自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它们对国家来说是必要条件。”〔4〕实际上,马克思在他的诸多著作中,对市民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人的交往状态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从而将研究的目光从天国转向人间,回归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

不难看出,维柯与马克思历史意识的形成和选择,都处在以追求抽象范畴作为演绎、解释整个世界历史的理论支点和前提的哲学时代背景中。维柯作为先行者,敏锐地发觉到人类对人类历史实现认识的可能性,把历史发展及规律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从而唤醒了人们的“历史意识”;马克思则在维柯的基础上,直指德国古典哲学理性的自足、真理的永恒的形而上学症结,从抽象的精神世界转向现实的社会和人。

二、人作为历史的主体:抽象的人性与现实的个人

《新科学》中的“科学”,是一种怎样的意义呢?科学的对象往往被定义为真理,即普遍永恒的原则。在此,维柯也提出了他重要的创建:“真理就是创造”。可以说,这也是维柯的《新科学》中的逻辑起点。科学是追究原因的知识,而“新科学”就更有资格来满足这一要求。维柯富有创见地认识到,人类只能凭借自己的作为,才能得到科学的认识。自然先于人类存在着,并非人类的创造,因此,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要留给创造自然界的上帝。而人类历史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因此对于人来说,历史是可以认识、可以理解的,民政世界的原理和原因“必然在我们自己的人类心灵各种变化中就可找到。”〔5〕维柯的这一原则无疑为人类能够科学的认识世界奠定了基础正是通过人类创造性的活动,人类活动的现实性与人类自我认识的真实性真正结合。有学者认为,维柯的这种把“创造”与“知道”等同的思想,是近代“实践”理论的源头之一。

M.H费希曾经指出,维柯和者以及存在主义者都有一个同是否定的看法,认为从单纯个体中找不到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或是各种制度在发展中的体系。的确,由于人类能够不断地创造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人类发展形成了一个生成的过程。在维柯看来,人类的创造性源于“诗性”的活动,而非完全自觉。最初人类凭借富有想象和创造的“诗性智慧”创造历史,人们借助自然神学想象出诸神,借助逻辑学发明了语言,按照伦理产生出英雄,通过经济学创建家庭,通过政治学建立起共同体。这种诗性智慧中包含着逻辑功能、伦理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物理的知识、宇宙的知识、天文地理的知识等等。但这种创造性力量归根结底在于“神意”。神意即使人类智慧的开启和所有必然性的实现的力量。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写道:“如维柯所说的那样,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些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马克思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历史是由人自己创造的”这一观点的,将历史放置于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中。“现实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 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人的实践联结着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时间维度,以及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转换的空间维度。现实的人类的活动和生活条件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起点。

三、历史发展动力:神的指引与人的实践

在历史的动力问题上,维柯发现了人性的历史作用,并阐述了利益因素的作用。由于维柯把历史活动仅仅看作是人的意识活动,因而未能从现实的人类劳动剖析历史,把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归结为“天神意旨”。对于维柯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信仰者,还是打着上帝旗帜下的无神论者的争论颇多,但在对人性的根源理解中,维柯和他同时代的哲学家一样,将其归结于抽象永恒的理性神。维柯的历史哲学是建立在对人类本性的考察上的,因而,它无法认识到历史动力存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它对历史动力的探寻也只能是建立在人性的变化上。

与前人把历史发展动力视为理念之类的东西不同,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把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归结为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特别是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看来,历史是人的现实活动的展开,历史发展的动力只能来自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如恩格斯所阐述的,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诸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类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的矛盾、革命和改革,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等影响社会发展的要素都可以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它们彼此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了促进历史发展的动力体系。人在不断地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历史没有被预先设定好并且历史没有最终的目的,也就是说,马克思是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来建立唯物史观的,历史的总体发展过程必然形成一种客观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是参与历史创造的人类意志。马克思认为人在历史进程中实现了自身的现实化,历史的发展是人的现实化的前提条件,人们在历史中获得了创造历史的力量和基础。马克思曾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6〕因此,人类历史并不是天神意旨所安排的,人类的历史是人们现实活动的主体化的过程。人们在改变自己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在创造历史,通过实践活动,人确证了自我,改造了世界,也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生成着人自身,从而实现人的否定、突破和超越。

〔参 考 文 献〕

〔1〕维柯著.新科学(上册)〔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7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4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10-12.

人类历史科学原理范文6

我们都很熟悉“蝴蝶效应”,那么当这个世界各个角落的无数只蝴蝶同时扇动翅膀,这个世界将会发生什么?更进一步,如果把人类历史某一刻存在的每个人比喻成一只只蝴蝶,他们进行着的’行为比喻成蝴蝶翅膀的扇动,那么随之又会引发怎样的历史事件?也许正是意识到在“混沌理论”应用于人类世界的不可预测性,才有了卡尔·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如果我没有猜错,尼尔·费格森敢于虚拟历史,并且结集为《虚拟的历史》正是因为卡尔·波普尔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虚拟的历史》中提到的重大的历史事件,有些我们相对熟悉,有些不熟悉,为了便于理解尼尔·费格森所称的“反事实设想”我们不妨先举一个我们熟悉的历史事件:

“如果亨利八世没有爱上安妮·博林,那就不会产生现在的美国,这听上去颇为合理。因为正是这场恋爱使得英国与罗马教廷决裂,不承认其将美洲赐予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做法。而如果英国保持天主教国家的性质,美国很可能到现在还是西属美国的一部分。”(罗素《自由与组织》)

这就是典型的“反事实设想”,正如尼尔·费格森所定义的:“我们要进行的反事实设想不能只是幻想,而应该是以混乱世界中合理可能性的估测为基础对过去进行的模拟设想(也就是‘虚拟历史’的由来)。”

《虚拟的历史》30多万字,尼尔·费格森的导言《虚拟的历史:有关过去的一种“混沌”理论》就差不多有洋洋10万言之巨,在导言里,尼尔·费格森除了在自己的老本行历史里随意穿行,对其他理论及著作的熟悉也无不让人惊叹,比如他熟悉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家,他熟悉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博尔赫斯等文学世匠,除了人文领域,自然科学领域他也并不陌生,他知道“混沌”理论、知道“熵”,知道量子力学,那么他知道这些对于他的“反事实设想”又有什么用呢?你可问对了,别的不说,博尔赫斯的名篇《小径分岔的花园》其实想说的是“时间永远不停地在分岔,指向无数个未来。”也就是说历史有无数种可能性,并且是同时存在的。而量子力学最著名的原理就是测不准原理,说明白点就是一个电子完全可以同时在两个地方存在,应用于人类历史就是在历史的分叉口,绝然相反的两个历史事件完全可以同时发生,熟悉卡尔·波普尔身世的人自然知道他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与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物理学的渊源。

尼尔·费格森不厌其烦地引用哲学、文学、物理学经典,引用他们的动机他自己所说的再清楚不过:“如果这一代历史学家能像关注社会学、人类学与文学理论那样关注数学、物理学乃至古生物学,这本书或许10年前就出现了”、“历史将成为一个不同科学学科的一个混合物,从气象学到法理学,每一种学科都会发挥自己的作用,而理想的历史学家将是一个全才。”至于为什么要“虚拟”历史,进行“反事实设想”他终于可以说清了:“如果一切历史都是(有可记载的)思想的历史,我们自然应该对人们曾思考过的一切可能的结果给予同等的重视,如果历史学家根据实际发生的那个结果抹杀了人们认为合理的其他的结果,他就别指望能‘真实地’再现过去,因为仅仅考虑已经实现的可能性实际上犯了最基本的目的论的错误。”

厘清了尼尔·费格森的“反事实设想”理念,再来阅读《虚拟的历史》就容易得多了。在《虚拟的历史》涉及的历史事件中我们看到了政客们的争吵、权衡、讨价还价,看到了各种势力的明争暗战,看到了野心家们的美梦,黑暗中人们的挣扎,不幸中人们的哭泣,而在纷纷扰扰的“混沌”之中,历史完全可以是另外一个样子:查理一世不会被处死、美国不会独立、爱尔兰完全可以是在英国统治下的高度自治、100年前德国主宰下的“欧盟”、希特勒统治下的英国、希特勒统治下的欧洲、不一样的冷战、肯尼迪执政下的越战持续、苏共领导下的苏联帝国的千年不倒,而这一切都只是无数种“反事实设想之一”。所有的“反事实设想”比之真实发生的历史,也许更好,也许更坏,但无论如何是不可预测的,谁叫历史是“贫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