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数学素养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则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我们要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动摇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是在教师指导和点拨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仍然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主要平台,教师的主导地位切不可动摇。

二、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让受教育者自主发展而不是迫使其发展,使其在愉快中成长而不是在压力下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注重学生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激活。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学习兴趣尤其值得重视。因此,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保障。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平等交往,从原来“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要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着力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小学生数学素质有高有低,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用一个标准、一个目标来教学,要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了确保多数学生能按要求得到训练,又不忽视特殊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可以采用因人施教,分层教学的方法。如教学连乘应用题时:工人师傅每人每天制造13个零件。照这样计算,4个人5天一共可以制造多少个零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多个。

四、要把教学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绝大多数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还不能以纯抽象的方式进行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形象作为认识的阶梯。课堂教学如果总是以单一、呆板、枯燥的讲授方式进行,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我们可以把实物、照片、文字、表格、图片、游戏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时,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我用直观演示方法帮助他们突破对“体积”的认识这一难点。我把两个大小不一的包装盒放在讲桌上,要求学生观察桌子上有什么变化?然后我指出:物体不仅要挤占空间,而且所挤占的空间还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体积”。凭着这种直观的演示,每个学生都有了一个形象的认识,很容易地建立起物体的体积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

五、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如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挖掘育人的因素,将所教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学习联系起来,以激励和教育学生。

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文2

【关键词】生命课堂 英语核心素养 综合技能

本文通过一堂综合技能公开课,分析教师如何贯穿生命课堂的几个做法,并逐渐提高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而后教师通过反思和思考,认识到构建生命课堂,并在生命课堂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牛津初中英语(牛津译林版)九年级上册Unit5 Integrated skills(综合技能)版块中的different kinds of music,介绍有关艺术节音乐演出,几种音乐的特征特点来源,以及有关音乐的一些趣事。听力A1部分主要谈论了艺术节上音乐会的安排和内容,包括主要音乐会的种类,时间地点的安排,通过这部分练习使学生艺术节安排,总体对艺术节的音乐会有所了解。A2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涉及了与几种音乐的特征、创作来源等一些趣事,使学生明确地对音乐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到进一步的了解。A3部分综合前两部分的信息,要求学生运动所得信息来完成有关音乐会的日记。最后Speak up部分通过朋友之间邀请参加音乐会的活动,来学习如何邀请的用语。

二、教学目标

1. Knowledge aims: New Words and phrases: concert, country music, cowboy, guitar, lasting, value; local colour, make up music, in the traditional style.

2. Ability aims: (1)Students know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and respond to information obtained to master the skills of listening and reading.

3.Emotional aims:Ss know that enjoy music, love life.

Learning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y

1.To Understand the introduction about a music show

2.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三、教学过程

Step1: Warming-up (before class)

I’ll divide the whole class into three Groups. Each grou-p represents a musical note. This is Group Do, this is Group Re ,and the rest is Group Mi. When I point at the first Group, you should say together “Do”. Let’s see which is the best.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跃气氛。同时分组成 Do, Re, Mi使得班级充满音乐元素。

Step 2: lead-in

There will be many art shows i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art festival Changzhou branch.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concert tonight?

[设计意图]通过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以及常州分会场有许多艺术表演,邀请同学参加音乐会,引出本课主线――enjoy the concert, 继而引出本课speak up板块。

Step 3: Speak up

①Listen and answer questions

②Pair work (Talk about the posters of concerts)

[设计意图]为学生设置生动的情境,改变机械性的模仿性,操练学生就海报谈论,通过合作,学习和使用英语,鼓励学生创造性使用语言。

Step4: Pre―listening(听前活动)

Enjoy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and tell and learn the their characteristics.

Country musicrock musicfolkjazzclassical music

继续为学生设置情境,对学生说我们已经在剧院听音乐,听到了不同的音乐形式,请同学说说分别听到哪些音乐,继而学习这些音乐的特征以及由此相关的短语,这些学习所得都为A2的听力扫清障碍。

Step5: While―listening(1) (finish A2)

1.Giving listening tips(1)

2.Listen to A2 on page 73 and try to match the music with its characteristics.

3.Listen , match and check

While-listening(2): global listening(泛听)

Listen with books closed and find as much as information as you can.

While-listening(3)

Listen and complete the poster. (finish A1)

在@几次的听力过程中,我整合教材先处理本课重点A2,再者是不是特别难的A1。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力,提升学习效率。在活动中,我始终贯彻在听前进行了有效的策略技巧的指导,每次听力都是带着任务听。听力任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类型多样,有连线,填空,回答问题。

Step 6: Post-listening

Task 1: Oral practice(Pair work)

Task 2: Translate the phrases into English.

Task 3:Say something about the music show:

Task 4: Help Daniel complete his diary with the information of the music show.

听后活动丰富多彩精彩丰呈。在这一大的环节中,我运用了任务型教学法,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及难,由口头到笔头的原则。任务一,谈论各自最爱的音乐类型及理由,通过前几个环节的输入和积累,到这个时候输出来谈论各自的喜好,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生成了,在说的过程中我通过问其他同学他们所谈内容来培养学生仔细倾听的习惯。

活动二:翻译有关各种音乐的特征来巩固所学,为任务三的输出埋下伏笔打好基石。

任务三:通过给予学生关键词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各种音乐的特征。任务三虽有难度,但由于任务一和二铺垫,已经为任务三扫除了障碍,所以这一任务对大部分同学来说,在借助教师关键信息的提示下都能顺利完成。

任务四:是完成有关本次音乐会的日记,运用前面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从口头说再转化为笔头训练。

Step 7: Discuss in groups of four and Enjoy the famous saying: If you are feeling angry, stressed, feeling sad, painful, frightened what kind of music will you listen?

从文本到生活,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谈论走下座位,谈论自己喜欢的音乐,交流遇到境况时用哪种音乐来梳理心情,走出困境,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语言是为了运用,也是内化语言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调动旧知,也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阅读名言警句来提升音乐的魅力,继而使学生认识到音乐的重要性。也达到教育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

Step8: 1.Recite the key phrase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lesson.

2.Finish the exercises on the paper.

3.Preview Study skills and Task.

[设计意图] 家庭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作业1、2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读写巩固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作业3旨在让学生积极的为下一节课的阅读做好预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和预习的学习习惯。

构建生命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几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使个人获得发展,让每个人成为最优秀的自我,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培养出可持续性发展的学生。改革传统课堂教学实践方式,探究有效的贯彻办法,形成有效的操作机制,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

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扎根于教师日常的、扎实的教学研究,来自于教师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不断开展自身的教学创造,本课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过程在教学结果和师生角色关系课堂教学的展开以及课堂教学所达到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实践,使课堂从原来的知识本位、漠视人的体验、忽略生命需求,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的课堂到与学生一起心怀美好的憧憬,品尝成功的喜悦,体验生命成长的生命课堂,引领教师对教学的过程与细节进行研究与创新,必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教学革新的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有利于创新教研方式,提高教学研究的水平和实效。

基于生命课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重视的不是结果,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关注学习的全过程。通过课堂观察、过程性评价,对教学过程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观察分析,必然要求改进教学研究的方式方法,使教研活动基于教学实践、关注教学过程而富有实效。

四、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

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推进减负增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关键在于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作业练习等各项教学活动都能成为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基于生命课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研究,引领教师着力优化教学过程,必然能提高教学效率,必然能更好地发挥各教学活动的价值。

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文3

一、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习。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的课外兴趣作业。例如:收集家乡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学生通过实践明白哪些是破坏环境的行为,加深理解“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从而明白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2、 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孩子们生在农家,对家作物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不像城里的孩子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的表面。所以,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乡村特有的生活和识字结合起来。

3、 要积极开掘社会课程资源

社会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这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如在学习十一册口语交际《小记者》时,教师可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这样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就不是无源之水,就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如在学习第八册《积累?运用八》“读读背背”,时,教师可以因地取材,让学生虚心地问长辈请教,收集这样生动的语言。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图书馆查找,把“农语”抄下来。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在教学中把朗读落到实处

《新课标》明确指出:“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朗读几乎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还有助于语言的积累。 因此,朗读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了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1、在朗读时把吟诵和品位相结合

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语感训练,通过吟诵与品味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例如《桑娜》一文中,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的句子较多,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抑扬的语调、变化的速度、语音的轻重使学生感受桑娜复杂的心情,体会桑娜乐于助人的可贵品质。

2、在朗读中合理展开联想与想象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如《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澜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色彩斑澜、穿、越”等词语,就无法感受到活生生的动人的蝴蝶聚会的场面。要想让学生披文入情,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数以万计的蝴蝶身着彩衣正从四面八方赶来,它们生怕耽误了大好春光,急着到蝴蝶谷去聚会,你瞧它们飞得多么轻快、多么活泼!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只舞姿翩翩的彩蝶,正赶着去蝴蝶谷聚会呢。因此,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

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案例;社会;生活

案例一:从社会中的化学提高学生素养

讲原电池原理时,我会顺便讲解一些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学生也会问我,为什么铁会生锈,如何生锈之类的问题。再如:讲解乙酸酯化反应时会给学生提到家里做鱼放醋和料酒会变得更香,有学生会问有什么反应。再有,之前报道过一个令人沉痛的新闻,河北三鹿婴幼儿奶粉中添加了三聚氰胺,致使很多孩子患上泌尿系统结石以及大头娃娃。有很多学生问我为什么,并说出了很多跟食品相关的现象。

这是从生活中看到的化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这样的情况下,主动改变学生学和老师教的模式,把学生放到主体的位子上,给予他们思考提问、实践归纳的机会。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我参加了很多关于新课程教学的培训。曾在培训中听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在于“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让化学溶解于实际中,再结晶出来”,也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他们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因此,实施新课程教学,首先必须把人们的生活内容及其知识经验纳入教学过程,借以超越狭隘的课本教材。其次,改变学生的被动受教地位,以学生为主,让他们由课堂知识的接受者上升为生活知识的共建者,借以激发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让学生深刻地思考,化学是该给予人们健康,还是灾难?我跟学生说:“你们将来可以用你们所学的化学知识,给自己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

案例二:从实验中的化学提高学生素养

在碳酸钠与盐酸的互滴以及铝离子与氢氧化钠的互滴的讲解中,若只对学生用填鸭式补充知识点,那最终学生很容易会遗忘。但是,若让他们自己观察总结,就会记忆深刻。

在我校近几年教学中,安排了众多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化学是一门与实验紧密结合的学科,很多无法用理论语言解释的可以直接从实验中得到结论。同时,实验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一次乙烯性质探究的学生实验中,我发现了学生实验中存在的众多问题,有的同学对于硫酸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也有学生在加热溶液时火焰掌握不好,也有对于有气味的气体就表现恐慌。

在通过我讲解、指导纠正后,很多同学对实验有了很大的改观,也对实验的结论有了深刻地认识。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实验这一

部分找一个出口,培养学生从实验中观察化学,提高自身的学习素养。

案例三:从多媒体中的化学提高学生素养

有机物取代和加成反应讲解时,学生对于有机物分子的结构存在很大的疑问,对于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也有着很多的误解。很多同学在刚刚接触有机物的认识时,搞不清楚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区别。我给同学们放了一系列的动画,苯与液溴的取代,甲烷与氯气的取代,乙烯与氢气、溴水加成等等。看完动画以后,学生得到了直观的认识,对取代和加成有了明确的认识。

教师要善于应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可以是讲环境污染的时

候,在污染现场拍的照片,也可以是投影仪、多媒体。例如:讲胶体时,笔者给学生展示自己在原始森林里面拍下的丁达尔现象图片,

讲环境污染时展示严重污染的水华图片,讲化学标识时展示高

速公路上抢拍的易燃易爆物标识,讲渗析的时候,放一段Flash

动画等等。

这些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信手拈来,效果非常好,甚至可以说是意想不到的。这些知识要讲起来,也许大半天都讲不清,学生缺乏形成相关想象的日常生活基础,但用相片、图片或者多媒体的方式,他们很快就明白了,而且兴趣盎然。通过关注和运用新闻资料,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的距离,这是很明显的。

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呢?这个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来,就会对教师有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教学需要教师更加细心地研究每个知识点,更多地发现和积累与各个知识点相关的社会生活资源,同时也要灵活运用身边的每一份资源。这也是一次挖掘教师主观创造力的教学改革,学生的未来人生轨道将更加深刻地留下教师辛勤劳动的痕迹。

参考文献:

[1]王军翔.论科学素养与新课程.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2).

[2]吴俊明.刍议化学学科教育的研究与转型.载于化学教学,2008(8).

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五分钟热身 信息技术 双素养

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是在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中每个公民必备的素养,也是在知识社会中开展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两者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可以统合为信息技术素养,即“利用数字技术、传播工具和网络来获取、管理、综合、评价和创造信息,以便在知识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能力”。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界存在过分重视信息素养并用信息素养模糊技术素养的不良倾向。

关于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之间的关系,现在争论很多。笔者认为,二者应该是交集关系,而不是平行关系。信息素养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实施,即架构在相应的技术素养基础上。在小学阶段也是如此,因此,它们产生一个交集和融合态,即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实质上更加工具化。

当今的信息技术课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对“技术素养”的重视相对来说较弱。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更多的“技术”,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选择恰当的技术,是其“技术素养”提高的表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其“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即提高其“信息素养”。

在笔者的教学中,除了重视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的各项教学内容中稳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之外,还参考其他学科的经验,开展了“五分钟热身活动”,试图以另一种教学模式和更丰富的途径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

一、开展课堂热身活动的意义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让他们干一点他们要干的事情。”

课前热身活动就能实现这一目标。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兴趣、影响他们的情绪,使之轻松愉悦地进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兴趣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在肯定和深化学生学习成就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对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任务而感到满意,这是激发他们学习热情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成功的课前热身活动可以帮助建立自信心、消除学习障碍。通过不断地训练,可以产生更浓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从“我被迫学习”到“我想学习”的转变,一旦学习热情被激发,整个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绪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同样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了记忆力和理解力,因为情绪是保持记忆和理解的原动力。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通过几分钟的热身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可以调节学生学习情绪,有助于学习活动的展开。

在多个学科中,都有应用“课前热身活动”的实例。例如:语文学科常以“展示积累知识(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等)、课前演讲、赏析精彩片段、赏析古代诗词”等方式开展;数学学科常以“数学游戏、口算比赛、数学家的故事、趣味解题”等方式进行;体育学科常以“体育游戏、肢体伸展练习”等方式实施;英语学科的课前热身称为“warming up”,采取的方式有“歌曲、游戏、对话、交际”等。

二、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前热身活动

在以上学科课前热身活动的启发下,笔者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也引入了热身活动。

1.教学模式:N+2+3(如图1)

图1 流程示意图

(1)N――问题生成和问题求解,主讲人试讲,课前完成。

①问题的生成

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A.学生在前面的课堂学习中会碰到一些操作难题,如在文字编辑软件中如何插入带圈的文字(、)。

B.学生在课上或课下自行进行各种实践操作时碰到的一些软硬件问题,例如杀毒软件的安装和使用,U盘的命名方法,如何设置计算机进行自动关机等。

C.教师指定的探究问题,如怎样设置显示属性。

D.某些学生掌握的其他同学尚未掌握的操作技巧。如一位同学就将不设置文件的“隐藏属性”就能隐藏桌面上的文件/文件夹的小窍门介绍给了同学;再如一名同学整理了一些常用的快捷键向同学进行介绍。

②问题的求解暨确定主讲人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解决问题,相应的,这位解决了问题的学生即成为主讲人。

A.师生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B.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行解决问题,如软件帮助、网络课堂、网上搜索、独立摸索、高手相助等。

C.学生通过各种课外学习或是阅读相关书刊、杂志。

③主讲人试讲

主讲人提交方案,并提前试讲,教师把关。

(2)2+3――分享、交流、实践,课上5分钟完成。

①“主讲人”在课上利用2分钟时间,针对一项或几项计算机操作/技巧进行讲解、示范。

②“主讲人”示范完毕后,全体学生实践该方法/技巧,从而学会这项操作,用时3分钟。教师做辅导员,和主讲人一起解决同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完成后学生填写相关的检测表。

2.检测与反馈

这样的热身活动效果如何,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这些技巧,能否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他们对每次活动是否满意,还需要反馈和检测。在学生每次完成热身活动时,笔者都要求学生填写一份“检测表”,如表1、表2所示,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

表1检测表(示例1)

项目1:在WinXP下“隐藏”你的文件夹

组号 姓名 任务是否完成 任务分解 对主讲人的评价

重命名文件夹 更改文件夹图标 更改桌面属性 优秀 较好 一般 较差

表2检测表(示例2)

项目2:在WinXP下实现自动关机

组号 姓名 任务是否完成 任务分解 对主讲人的评价

调出“运行”框 正确输入命令 优秀 较好 一般 较差

课后,对主讲人和部分学生进行口头调查,以获取学生对这个教学环节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需求,以便对活动的内容、难度、主讲人等进行及时的调整。

在学期结束时,还会将学生完成活动的情况进行整体的统计,见表3:

表3汇总表举例

2006-2007第2学期课前热身活动阶段情况汇总表

组号 姓名 完成任务的数目

(总数:6次) 未完成任务的序号 担任主讲人的情况

担任主讲人的

次数 获得优秀评价的

比率

A1 吴其右 6

A2 徐慧齐 6

A3 孙凌艳 6

A4 屈硕 6

A5 蒋嘉文 4 2,3

A6 袁彦佩 4 2,6

A7 苗心逸 6

B1 李思辉 5 2,

B2 王小蒙 6

B3 赖莹云 6

B4 陈浞 6

B5 冯一雄 5 3,

B6 王佳希 6

B7 王子 6

B8 张一祯 6

B9 姜帆 6

B10 赵茜迪 2 2,3,5,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C1 赵伯萱 6

C2 李宗霏 6 2 88%

C3 高雨霏 5 3,

C4 赵丝羽 5 2,

C5 单羽浓 4 5,6

C6 倪鑫 5 5,

C7 李云汉 6

C8 柯笑岩 6

C9 马天骥 6

C10 张文嘉 6

D1 唐潮 5 2,

D2 胡致雄 6

D3 孔庆卿 6

D4 程明杰 6

D6 李鸿基 6

D7 梁语凡 6 1 91%

D8 李梦琦 6

D9 金子超 6 2 85%

D10 韩伟年 6 1 94%

(1)学生兴趣取向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对以下技术问题更感兴趣:

①在一些儿童电脑杂志上学到的软件操作技巧。

②一些非常简单,但功能有趣的小软件。

③简单的硬件操控技巧。

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对于教师调控热身活动的内容大有裨益。

(2)教师的有效控制和引导

在这项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中,教师无疑应该承担更多的控制和引导责任。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选题在生成时,要和学生有所交流。

去除一些价值不大的或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有的问题,对于某个学生可能是有价值的,但是对大多数学生用处不大;有的问题,缺乏研究的价值,这样,就要把他们屏蔽掉,对这些问题,可以单独解决,而不把它当作热身活动的选题。

发掘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形成有意义的选题。有的问题本身可能价值不大,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将其延伸开来,可能就是个好题目,教师要有慧眼,还要能点石成金。

②要对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进行指导。给与学生资源上或方法上的帮助,如果学生独立研究确有困难,可以让其成立小组,或是根据情况亲身参与。

③要听主讲人的试讲,帮助主讲人理清“授课”思路,帮助他们完成讲授任务。毕竟是利用寸土寸金的课堂时间,如果主讲人讲不清楚或是效率不高,都会影响效果,耽误时间,一定要对学生讲解的内容、方式、容易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④主动帮助主讲人对学生进行辅导。

⑤设计检测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⑥进行阶段总结,对主讲人进行表扬和奖励,对学习效果进行调查分析,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反省学习过程。

⑦根据实际情况改进热身活动的教学。

(3)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在热身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从技术素养角度看,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自己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巩固了课堂教学中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他们尝试得越多,就越容易发现很多软件菜单工具使用的相似之处,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完成了知识迁移。另外,学生要解决的大多是自己在实际中碰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当他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将其与更多的同学一起分享并实践后,不论是主讲人,还是听众,都能通过这个环节,掌握很多课堂教学中无法涉及的内容。这些问题,有些带有共性,有些则比较个性化。但即便是个性化的问题,当他们向其他学生进行介绍的时候,由于学生年龄、知识技能结构的相似度较大,所以大多能够得到全体学生的欢迎。学生普遍反映,在这个环节中获得了很多使用的本领。这些本领,主要是一些常用的操作技巧、操作方法,而且,这样获得的知识或技能通常具有实际价值,是学生最需要的“那一个”。一个学期有8节课,8节课就是至少8项操作技巧,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技术素养是能够得到提高的。

从信息素养角度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大多是通过尝试、与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讨论、运用多种途径(网络搜索,BBS论坛,相关书籍杂志等)自主寻求解决方法,这恰恰是课标中谈到的“获取、筛选、加工、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即信息素养。这种培养是自然而然渗透的,学生为了得到问题的答案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会对学生给与帮助,如应该如何获得信息、怎样到专业的BBS中进行求助、怎样更准确地搜索到所需信息等,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经历了信息应用的全过程。当然,由于主讲人有限,所以真正能够全盘经历这一过程的学生人数也是有限的,因此,有的时候,会让这些主讲人给“听众”讲讲自己获取“答案”的过程,让他们将自己不断形成并提高的“信息素养”通过交流的方式与其他同学共享。

②给更多的学生表现自己及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主讲人无疑是这项活动最大的收益者,他们不仅能够在操作技能、信息获取等方面得到锻炼,同时由于要作为全体同学的小老师,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尤其是解答同学提问,比教师还要耐心得多。另外,因为“教师”是学生,所以其他同学与他的交流也更加自然。由于时间较短,主讲人和教师无法周到地照顾所有同学,经常自然而然地就在学生之中再产生几名小老师,负责对他们周围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另外,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其实也是受益人。许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实教师也不一定知道,在和学生共同研究的过程中,或是通过学生的讲解,教师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另外,当笔者以一名学生的身份看着讲台上的主讲人时,笔者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关注下面的学生,能够更加细致地体会到学生会在什么地方产生困难、应该怎样减小这种困难,即通过主讲人的“教学”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

可以说,这样的活动,受益人是多方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4)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兴趣

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来说,应该激发并保持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对于计算机的学习,学生初始接触时大多怀有朴素的兴趣,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加上一些学生条件的限制,学生差异越来越大,有部分学生可能由于碰到的困难较大,无法跟上同学的步伐,就慢慢丧失了对计算机的兴趣,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由于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或因为课堂集中教学的方式无法适应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也会慢慢损失自己的兴趣,对这些学生来说,课堂热身活动集教学、应用、趣味于一身,内容新颖、多样,由于时间的限制,选择的内容也不会特别难,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由成功也能体会到乐趣,这样,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这项活动充分体验到计算机学习的乐趣。

(5)问题与反思

这项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笔者认为以下问题值得在下一步的实践中继续研究:

①如何根据年龄特点形成训练梯度,形成系列

本次的热身活动研究主要在六年级和三年级进行。前文介绍的主要是笔者教授的六年级学生的情况,我校另一位教师在三年级进行的主要内容是利用这段时间让学生进行指法练习。在一高一低2个年级段中进行的活动虽然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没有成为系列。笔者计划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尝试在各个不同学年段开展这一活动,预期在不同的年级有所侧重:

三年级:鼠标游戏、指法训练、学生作品展播;

四年级:配合课堂教学,重点学习Office软件中所涉及的一些技巧;

五年级:网络知识、技能、学生课件作品展播;

六年级:软硬件知识技能、信息技术新发展介绍。

希望能够通过长期成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能够收获更多。

②学困生问题

在热身活动中,仍然存在学困生问题。尽管有种种措施尽可能地控制难度、增强趣味性和实用性、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等,但仍有一些学生有困难,无法完成任务,在表3中可以看到,在6次活动中,有十名左右的学生未能完成全部任务,一名学生甚至有4次未能完成的记录。对这些学生应如何帮助,使他们能有所进步,是下一步应好好解决的问题。

三、结束语

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有效的“五分钟热身”环节,对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有一定益处,并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互助与交流,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在课内外更加主动地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当然,教师的引导与监控、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测与评价在这一活动中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姚梅林.论问题解决与学习[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1

[3]潘春明,石世国.信息技术课堂中的“Warming Up”教学环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3

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标准;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34-02

我国自2001年开始实行新课改,至今已有十五年,在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许多有效成果和有益经验。但是,知识本位、应试教育的阴影依旧挥之不去,在高分、高升学率的背后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教育的失效暴露出当前学科教学中重智轻德、重知轻能、教学与课标背离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建构核心素养体系成为深化课改的关键。

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试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切入,谈谈为何以及如何实现政治课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以培育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何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强调,要“研究制订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自此,以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教育和课程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核心素养实现的载体,“学科核心素养”也开始成为许多学科专家研究的对象。只有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理解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重点的教学如何转型,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与课标的契合度。

1. 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要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首先必须理解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它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DNA,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养”。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它以学科学习和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为关注点,是一种特定的“学养”。

其次,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一方面,核心素养体系对教学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各学科确立和发展本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各学科教学只有从学生素质发展出发,协调并进,将各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圆融互摄,才能将促进学生成长与满足社会需要相结合,真正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就思想政治课而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由“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有机组成。这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围绕这四个要素展开,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

2. 教学与课标一致性的内涵

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是指:课程和教学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与课程标准保持高度的一致。其依据在于我国政策明确规定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更是评估教育质量的准绳。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与评价过程中,必须发挥课程标准的纲领性指导作用。只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有序、有信、有效、有度。

新一轮课标修订以核心素养体系为依据,核心素养已然成为课程实施的风向标。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确立学科核心素养,使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实现有据可依。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落实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应然要求。

二、为何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一致性

以核心素养为灵魂、深化课程改革的时代,更加强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强调各学科共同发挥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小、落细、落实。

1. 是以素养发展为重点,推进新一轮课改的应然要求

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课堂教学转型,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核心素养这个关键。没有核心素养的改革,是缺乏灵魂的,而没有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是缺乏依归的。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表层化现象较为突出:教学忽视课程标准而过于依赖考纲,使得教学内容零散化、机械化;知识教学流于表层,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应试方法与成绩高低,忽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展性评价不足。以核心素养体系为纲修订课程标准,细化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可以使学科课程目标科学化、具体化,便于教师操作和实施,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加契合课标的要求,这是深化政治课程改革的应然要求。

2. 是打破传统教学困境,增强育人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思想政治课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德育课程,重在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品德素养。但囿于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困境,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失去了它应有之功能。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的教学,取得高分、高升学率的背后却是学生综合素质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当务之急,破解传统粗放、低效的课堂教学困境之关键,需要在课标“标杆式”的引领下,以培育好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自觉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3. 是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人的终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稻盛和夫曾提出“成功方程式”:人生和工作的结果=人格理念×工作热情×能力。他认为工作热情和能力的取值为0~100,而人格理念的取值是-100~100。这个方程式启示我们:人格理念(或称思维方式)对个人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呼吁终身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人格理念的培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相契合,意味着教学更加注重学科育人的功能,它能将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能力、学科经验内化到学生心中,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本质就是转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种基于学科素养生成的思维,必定能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和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的一致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应获得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重点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规定教学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着力解决的是“教什么”这一教育的基本问题。由此可见,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是将核心素养落实于具体教学实践的桥梁,各学科教学必须基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与课标的一致性。

1. 提升生活体验,构建理解性课堂

马克思・范梅南说过:“最好的教育关系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具有其本身和内在的意义”,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构建理解性课堂。理解性的政治课堂,是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而非一味理论灌输性的课堂。政治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系统性,理论本身是死板、缺乏活力的。只有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创作加工,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增加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契合度,才能触及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促使素养的内化。

2. 完善学业评价,构建发展性课堂

学业评价对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反馈和导向作用。我国长期采用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的一致,必须研制完善学业质量评价的具体标准,打破传统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构建发展性课堂。发展性的政治课堂,不是传授应试方法与经验的课堂,而是因材施教、挖掘潜能的课堂。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注重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形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立体评价,让评价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与课标的契合度。

3. 强调能力导向,构建实践性课堂

时代的变化发展使社会对个人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高素质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以往的政治教学大多采用理论灌输、教授应试技巧的方式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一带而过。这种教学模式下培育出的学生只是会背书和考试的机器,而不可能是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政治教学必须将旧观念转变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观,构建实践性的课堂。实践性的政治课堂,不是被动接受的课堂,而是主动参与的课堂。政治课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讨论和辩论,而是走向社会进行参观、访谈和调查;不只局限于政治学科的学习,而是与其他学科圆融、渗透,开发更具特色和开放性的校本课程。学生在个体实践中获得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往往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个人相伴终身的能力和品格。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与课标一致性,是思政课教改必须遵循的规则。政治课教学只有做到有“标”可依、有“标”必依、执“标”必严、违“标”必改,才能确保学科教学目标指向于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彰显学科育人价值,真正落小、落细、落实立德树人的各项要求,培育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参考文献:

[1] 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