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活动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活动的核心

教学活动的核心范文1

 1.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教学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欣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日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于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说,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达到了教学目标。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承传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通过音乐知识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在这里,逻辑抽象思维对形象思维和情感活动起支持作用,它促进了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这是音乐教育所特有的规律性。另一方面,音乐知识教学并不 是完全的抽象和逻辑界定,而总是把概念界定与感悟音乐紧密结合起来的——或者以感悟某个音乐对象来印证某个音乐概念,或是从某个概念出发来感悟某个相对应的音乐对象,这是音乐教学的一般常规。在这里,感悟音乐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可想而知,音乐知识教学只是从概念到概念,既不可能达到认知的目的,更不可能实现培养音乐感受力的目的。如果音乐知识的教学是以认知音乐知识本身为终极目的,那么音乐教育功能仅仅实现了其文化承传的作用,便失去了小学音乐教育在现实社会存在的基础。

 2.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

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不过教学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就是感悟音乐活动。

并非小学音乐教学排斥认知活动,相反,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所有教学内容中都是会运用到,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知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认知,而更多的认知目的是为学生更好的感悟音乐服务的,本末不能倒置。一般认为,小学阶段是掌握音乐技能的最佳年龄段。作为课外活动,广泛适度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技能训练是可取的,但课堂上的教材教学,音乐技能训练的范围、内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要以感悟音乐为重点,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 3.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教学活动

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这种重知识认知和技能训练的倾向有其客观原因。一方面,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等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的确是一个难以考测的能力素质,目前教育界还没有一个认可的评估标准和考测办法。如果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这种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教学成果难以显现,更不易被人们认可。这样,实施这种 能力素质教育就缺乏动力和大环境的配合;另一方面,诸多学校管理者缺乏对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及音乐教育特点的科学认识,教学引导上,特别是教学评估上死搬硬套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评估方法,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 学是以音乐知识掌握的量,识谱、歌唱等技能的提高程度等内容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种导向作用下,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被弱化了,真正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被忽视了。教学实践中的这种倾向必须予以纠正。第一,教师要深刻正确地领会教学大纲对课程的目的、目标和任务 的要求,使教学能够围绕实现这个总目标总任务而进行。第二,真正实施音乐的素质教育,以感悟音乐为核心,把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作为教学追求的首要目标。第三,由于音乐素质主要表现为一种形象思维能力、情感能力和心理能力,因此教学中要结合音乐的感悟,重视开启学生的心理动力,诱导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第四,教育管理者要正确引导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以及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发展提高情况,纳入到教学评估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中去,激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教学活动。

总之,教学中追求对音乐的感悟,就是要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素质为核心目标,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从音乐课的特点出发,教学活动以感悟音乐为核心,“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创设适宜教学情境 激励学生参与积极性

折岁虎

陕西省洛川县旧县中学 727400

教学情境如何,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活跃气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兴趣盎然,思想活跃。换言之,学生参与教学需要适宜的教学情境,只有在适宜的教学情境中,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那么,这样的情境如何创设呢?

 1.调整情绪,创设良好心境

教师带着愉快、喜悦的心境进行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表情自然,手势得当,使教学艺术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且能自如控制自己的情感,体察学生心情的变化。由于良好心境的渲染作用,看“调皮生”也会觉得顺眼,对“差生”也会格外耐心,师生关系就会融洽。这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提高素质大有裨益。相反,如果教师在郁闷、烦燥等不良心境中组织教学,则会使人思路闭塞,甚至语无伦次,由于不良心境的渲染作用,就会觉得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不符合要求,动辄训斥,甚至动怒,造成课堂气氛紧张、沉闷、压抑,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所以,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注意养成良好的心境。

 2.转变角色,构建和谐民主气氛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方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才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知识权威者的角色,主动与学生一同讨论,平等地交流对话。为此,师生都应减少角色意识。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学生中树立起可亲、可敬、和善、和蔼的形象,以利消除学生在课堂民主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消除学生思想上认为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文明的传播者”的观念。这样才会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情愉快,思维灵活,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至形成严肃而又活泼、有民主、有欢乐、又有争论的课堂氛围。

 3.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创设思考体验情境

“合作探究”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并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以合作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取知识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帮助。一堂课如能合理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这不仅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对话,使学生获必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能获得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 4.采用多种媒体,创设感知情境

在传统和常规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凭借语言传授知识,单一的语言只能刺激学生的听觉,而其它感官则处于相对休闲状态,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甚至昏昏欲睡。若能借助媒体为手段,变化地不断地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开发感官潜能,不但能使呆板的概念鲜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干涩的公式趣味化,为学生学习增添乐趣,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冲动状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认识新问题,发现新问题。而且能把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带进教学的小课堂之中,大大拓展课堂的时空,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了解社会。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学生受心理特征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出错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学生,不斥责、不挖苦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没有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试想,学生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怕同学耻笑,总是惴惴不安,怎能敢说、敢做?

教学活动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046-01

自尊心人皆有之,它是后天学习培养的。自尊心是在自信、自爱、自重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就是对自己能力和力量的相信,就是尊重自己的荣誉,维护自我情绪的体验。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愿望和自我评价。每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尊心,它是由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目标,因而激发出内在动力,发挥自己的智力和潜力,去面对生活的挑战,从而获得一个个成功,没有强烈的自尊心,是不能获得成功的。想让学生形成健康的自尊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呢?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尊重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就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独立的个体,学习的主体,有发展前途和将要肩负历史重任的人看待。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取得进步,充满热情地热爱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他人尊敬和人格的尊严,从而启迪他们心中的自尊感,感受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被接受,使学生自尊心健康发展,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一般情况,老师尊重优秀学生容易,尊重潜能生难,因为在老师眼里,潜能生又笨又不爱学习,其实潜能生更需要尊重,通过尊重和鼓励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力,促使他们提高。我班有位学生的学习差,而且本子又乱又脏,对于他我没有采取别的教师一训二撕的方法,而是将一位好学生的本子拿来和他的本子对比,让他自己说说喜欢哪一个本子,老师会喜欢哪一个本子。通过对比该学生发现自己作业中的不足,慢慢地这位学生的字有了很大的进步,每当他取得进步时,我就在班里表扬他,帮他树立信心。

二、对每一个学生充满期望

教师应对学生充满期望和信任,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有美好的前途,实现较好的发展。一般教师对优秀学生的期望很高,希望他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希望他们各项活动中为班级取得荣誉,可对潜能生总是不管不问。其实,教师的希望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当教师对学生寄予某种期望时,会用先赞赏的目光看待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指导、鼓励。这种期望会成为一种外在的行为目标的诱因,唤醒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如果老师认为某些同学聪明、能干,对他们有积极期望,希望他们较快发展,这些学生能心领神会,将有意无意地向着期望的目标努力,促使期望目标的实现,从而获得较快的发展。相反没有得到老师积极期望的学生,缺乏外力的推动,发展速度慢些,但期望要因人而异,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过高过低都不适宜。我所教过的班级中,有一位名叫杨坤的同学,他各方面能力都很差,特别是语言组织能力,让他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都很困难,上课时,他从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于是上课时我就挑几个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答错了或答不出来时,我也不批评他,而是让其他同学先回答,然后再让他重复一遍。平时,他每一个细小的“闪光”,我都不放过,给予表扬,鼓励,并提出进一步的希望,适时地加以引导,让他在完成任务中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点燃他的自尊心,获得信心。

三、评价准确,经常鼓励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但不够全面,因此教师的评价和态度是举足轻重的。对老师来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重要的应该是了解学生,相信学生,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性,客观正确地评价学生,对学生不断地进行鼓励,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帮助,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自尊和自立的精神。老师在鼓励学生健康成长时,应激励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防止片面地追求分数,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特别要鼓励学生有创造性,具有创新精神。学生最怕他们不会做题或回答问题不对时,老师大发雷霆,说一句“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这样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同学会破罐子破摔,反正老师说我笨,我就什么也不学了。时间长了,学生还会产生厌学心理。少批评,多鼓励,能促进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自尊心的发展

能力是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的。能力和才能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培养起来。能力的培养能促进自尊心的发展。自尊心是与自己的实际能力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有能力的人会受到学校、家长和同学的肯定,受到尊重能使自尊心得到满足,从而促进自尊心的发展。相反,一个能力低下的人搞不好学习,做不好事情,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促进自尊健康发展。

教学活动的核心范文3

“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创造,并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 为什么要“以活动为中心”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急需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求,促使我们反思传统的英语教学存在的局限性:重视理论、忽视实践;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重视间接知识的学习,忽视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视直接讲授,忽视学生探索。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太多学生的高分低能。因此,我们认为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求知欲,使学生把语言的学习当成内在的需要,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

三、 怎样“以活动为中心”

1. 牛津英语教材为实施“以活动为中心”提供了教学可行性

牛津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话题,围绕这个话题设计了Welcome 、Reading、Vocabulary、Grammar、Study skills、Integrate skills and Main task等教学板块,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信息量大,题材广泛,话题注意到知识和趣味的结合、科学和人文的结合、记忆和思维的结合,有利于任务型教学的设计,有利于激活语言与情景的关系,使学生在用英语做事中感受英语,体现了Communicative Teaching、Task?鄄based Teaching和Activity?鄄based Teaching教学的理念。这为教师根据学生与教学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

2. 教育学论著为“以活动为中心”提供了理论基础

杜威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他主张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创造而获取经验,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发展。罗杰斯(Carl Rogers)主张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人文主义的课程论主张教学过程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思想训练的过程,成为学习“学习方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教学,在愉快、轻松的活动中展开课程,完成教学。马斯洛、罗杰斯更强调教育应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格”,这种人格是情绪、感情、态度、价值等的“情感发展”与理智、知识、理解等“认知发展”的统一,从而使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这些教育学理论都为“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 3. 英语《新课程标准》为“以活动为中心” 提供了实施特征

“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应保持下列特征:

趣味性特征:

新课程标准分级制定了情感目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对所学语言知识感兴趣,并在语言活动中树立自信心,主动学习。

实践性特征:

主体的实践性活动、直接经验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应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感受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完成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特征:

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这是衡量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生活性特征:

在活动的设计中,要注重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与生活来学习,要在经验的范围内发现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材料,注重选择有可能引起新经验的知识点;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来展开教学,使他们有更多的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与现实、大自然的直接接触,让他们从现实和生活经验中发现课题,在多样的、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培养“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开放性特征:

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开放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环境和氛围的创设上,一是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的,为学生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富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师生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探索心态,以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满足感是在一种允许提问与自由探索环境中获得的;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课内时间,空间上教室内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适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

教学活动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体育活动;小学生;自信心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一、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并融入集体中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在班集体中进行身体练习的,那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感觉很近,相互间感到既亲切又依赖,这样会引起彼此间的情绪达到共鸣。由于班集体的影响力,会促使每个孩子以教师和班中的榜样为模范,进行不断练习。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种表情,都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做得对不对、好不好。特别是教师在活动中经常运用视线接触,与每个孩子进行心理交流,这样能及时观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发生变化,做到及时鼓励并帮助树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在教学中,对动作的完成给予及时的鼓励,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通过教师及时的鼓励,也能使那些自认为不行的学生的心理发生改变,逐步从各个方面提高自信心。例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前滚翻时,由于学生年龄小,又是初学,所以不可能快速地掌握动作,特别是一些女生,往往出现滚不正、起不来的现象,而看到其他同学都能滚过去,还有的能站起来时,就会认为自己不行,丧失信心,不肯练习,造成学不会。这时,教师就应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理从正面鼓励他们,肯定他们做得好的一面,并在保护帮助下让她们完成前滚翻动作,在教师手把手的情况下,她们能感受到动作的步骤方法,让她们体验到滚过去,并能站起来的成功,接着体会老师竖起大拇指后的喜悦,自信心不足的状态逐步提高。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使每个孩子都把自己融为集体中。这样的集体才能成为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摇篮。

二、打破传统,提高要求让孩子在挑战中获得自信

社会在发展,人在发展,孩子同样也在发展中,我们要不断打破常规,并在此基础上改变和提高要求,让孩子在面临新挑战时,能在挑战中树立自信心。例如,在大班的从高处往低处跳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以前的标准是60厘米,那么根据现在孩子的弹跳素质,我认为大部分孩子会达不到这样的高度,所以必须降低高度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教学实践中发现,当30厘米高度时,孩子们都欣喜若狂,争先恐后地去尝试,当尝试成功后,他们是信心十足。40厘米高度出现时,就发现有几个小孩不敢跳了,那么老师就必须和他们手拉手一起跳,这样孩子们会克服胆怯的心理,无意中树立自信。50厘米时,就让跳过的孩子,拉着不敢跳的孩子跳,而且他们是几乎没有差距的情况下。60厘米时,十个孩子一起在老师的带领下,统一口令共同完成。到最后有很多孩子能从90厘米的高度跳下,能力较弱的孩子也能从60厘米的高度跳下。每一个新的高度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次新的挑战,当他们每战胜一次高度,就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从成功中孩子们能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对自己有信心。

三、区别对待,不同要求,让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要区别对待孩子,不能搞“一刀切”,否则会伤孩子的自尊,就谈不上自信。如,以90厘米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达到,这样对素质较差的孩子,他们虽努力,也不一定能取得成功,这些孩子会对自己失去信心,那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安排多种不等的高度,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在此基础上增加高度让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这样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身体素质较弱的孩子来说,在低的高度上获得成功,他们也有向新高度冲击的信心,这样利于他们逐步建立自信。同样,在其他体育活动中,教师要对不同的孩子提不同的要求,安排不同的内容,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对孩子树立自信心有很大帮助。

四、创造空间、条件,让孩子主动探索

体育活动也能开发智力,孩子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他们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对自信心缺乏或不足的学生,在完成基本动作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他们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这不仅能满足小学生好表现的欲望,而且能在表现中帮助其逐渐克服和矫正因缺乏信心而带来的自卑和胆怯心理,这样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例如,在五年级教“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中,教师抓住时机,有意识地让某些学生在大家面前做动作,即使做错了也不批评,而是帮助他们把错误动作纠正过来,表扬他们勇敢的精神。这样能帮助他们逐渐形成战胜自我的良好心理。课中任何一样器材展示在孩子面前,告诉他们注意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去玩。这样,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自信心也随之增加。

教学活动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创新;意识;思维;综合实践

目前,中小学综合实践能力和相应的素质相对欠缺,长期应试教育培养模式下带来的是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扼杀,而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逐渐提倡和相应素质教育体系建立的完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在中小学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从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出发,以活动中如何从细节中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教育为突发口,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一、中下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中小学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基本知识的灌输,学生也看重应试能力的提升。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够在我国的考试大环境下取得成功,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相对比较的欠缺,很多学生更多的是在被动的接受。中小学作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习惯养成的重要载体,更应该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去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是正是基于此背景,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才应该在教学当中不断的推行创新教育,从整体上提升整个创新教育的合理性和其进程。

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教育的内涵分析

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更多的是依据创新素质结构的基本内涵来确定和提出来的。在我国,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来提高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并根据此基础来影响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在这样的基本理念之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教育过程就必须要贯穿于整个的教学各个环节当中,通过对学生施加更加科学的干预,使其能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获得更加崭新的思想、尝试更加新的学习方法。在掌握一般的应用律的同时,培养自身的数学能力,从而为将来成为创新型的人才奠定素质基础。

三、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分析

(一)引导想象,诱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要比知识更加的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则可以包罗整个的宇宙。”教师在综合实践的整个过程中,首要要主动的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想象,最大程度的释放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以此来缩短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应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发现机会。另外,教师在锻炼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根据教材的潜在要求,创设出更加合理的想象情境和相应的空间,提供给学生想象的相应素材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想象。

(二)开感直立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品质进行培养,创新学生人格

创新过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智力活动,特也需要将创新的主动性和创新情感融入到整个的过程中。因此,在综合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以良好的个性和品质来作为基本的后盾。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个性的品质和相应的人格教育,更应该更加均衡的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和全面的进步和发展。

(三)诱发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拓宽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在综合实践活动当中,教师应该努力的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供各种有利条件,首先,教师应该在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出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实践,主动的鼓励学生去多思考、多提问、大胆的尝试,尤其是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应该寻求不同的方式进行解决。以此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和敢于创新的思维和意识,以此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思维,拓宽学生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诱发学生进行思维扩散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着重对学生的创新广度和深度进行把控,使学生能够在一个正常的、合理的过程中来进行创新性学习,避免学生偏离正常的范围。

(四)巧妙的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教育学教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此看出,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积极的进行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关键所在。

在巧设综合实践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的去寻找在我们身边经常见到的、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一些例子,使学生能够很快的、更好的进入到活动情境中,从而提升整个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是对我国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它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是一门对知识综合利用的实践性课程。本文着重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新性研究出发,立足于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综合实践能力,以此来更好的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创新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有效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J].秦广玲.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7(01).

教学活动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素质教育;信息技术;学习操作

一、严松结合,有利于激发兴趣、规范学习

信息技术课主要与计算机打交道,而随着INTERNET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加上学生具有好奇性、模仿性、好玩性的特点,因此他们最喜欢网络方面的学习,特别是精彩的网络资源更容易吸引他们的眼球,比如网络游戏、QQ聊天、FLASH动画、视频电影等。但光让他们沉迷于网络游玩只会使他们忽视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操作,而容易上网成瘾,甚至影响其他功课的学习,从而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而一味地“死教书、教死书”去遏制他们的兴趣和欲望,也会让学生厌倦和反感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所以,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课是一项首要的工作任务,这就需要我们严松结合地引导学生来开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

所谓“严松结合”就是严格要求学生必须认真高效地完成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操作任务后,才能让学生有自由的娱乐时间。我曾经调查过六个班的学生,让他们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他们最喜欢用计算机做什么?二是他们最喜欢什么方式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三是他们对网上什么内容感兴趣?他们的回答竟然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相同:一的答案是打字、上网;二的回答最喜欢自己自由操作并适当辅助以老师引导的教学方式;三是对网络游戏、QQ聊天、动画作品最感兴趣。通过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具有爱玩、不愿受拘束、喜好图文并茂动画作品等特点。因而,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知识,并能让学生创造出好的电子作品,我总是采用“严松结合”的方法。

如何才能“严松结合”呢?就是采用“讲授启示法”、“任务法”、“巡视辅导法”、“完成登记法”、“奖励和自由操作法”进行教学工作。也就是说每节课我会事先借助生动活泼的课件来讲解和启发本节课学生应学会和掌握的知识;然后规定他们必须认真完成我规定的上机操作任务。在他们操作过程中,我会逐一查看每个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而且及时启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帮他们排除困难。我还会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功能以及大家的力量发现和制止不良操作现象,例如有个别同学在没完成任务前,会忍不住偷偷摸摸地进行玩游戏或聊天等与教学无关的操作,对于及时指出不良操作现象的同学给予全班表扬和德育加分的“奖励”,同时对违反操作规定的同学给予全班批评并打两千字的“惩罚”,这样一来,同学们就不敢随便做与学习无关的操作了;如果要“自由操作”,必须要完成我布置的任务并通过我的检查后才能进行。

二、加强交流和沟通,有助于了解和帮助学生

通过交流和沟通,能够更容易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学习能力特点,有助于老师根据这些特点科学合理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每个学生有各自的学习特点,如果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样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将不会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只有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才能有好的成效。要了解学生,就必须多和他们进行交流沟通。

如何进行交流和沟通呢?首先是多和他们进行语言交流,可以利用课前或课后时间进行思想和学习方面的谈话,也可以在他们上机操作过程中,针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启发和激励他们的创新意识,加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当然,在交流沟通时,应以一种朋友的身份进行,这样才能让他们畅所欲言、敞开心扉,给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启发,这样一来,学生也就自然愿意把他们的内心话说出来了。通过和他们的交谈,同时根据他们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就能很好地了解他们的个性心理和学习能力特点了,并可以针对这些特点“对症下药”了。这样可以使教师更加科学地安排教学工作和任务,也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地发挥。

三、共同学习和操作,有利于师生积极进取

教师只有起到榜样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由于教师是每个学生崇拜的偶像和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的行为举止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榜样。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新知识以及激励学生学好更多的知识,教师自身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巩固旧知识、不断地进行实践练习和操作,这样才能跟得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使师生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