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范文1

关键词:景观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

一、前言

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中国聚居环境建设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已是举足轻重。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市场,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标,具备掌握评判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眼界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每一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同行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历经百年,时至今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已扩展得越发广泛。时空范围上,从数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到数hm2的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项目内容上,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度假区策划规划、主题公园规划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项目性质上,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到现代精神的追求,从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构到基于浪漫的随心所欲,从基于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基于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总之,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空跨度之大、项目种类之多、呈现结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诗情画意还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但仅靠这些园林的传统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内容与参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性,这三个特性代表了现代景观有别于传统园林的基本特性。

二、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①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③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笔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①景观环境形象;②环境生态绿化;③大众行为心理。笔者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景观规划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而已。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是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着眼点放在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当前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不少设计仍然被僵化地局限于西方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设计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景观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阴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景观环境建设中,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场地意识淡薄,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人口众多、几十年来城市户外环境场地一直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就连景观规划设计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来满足游憩行为这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等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户外活动场地才适合,就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考。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也许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①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②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③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三、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

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是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论,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环境艺术、专家学者、部门领导、管理人员,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理解、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学科、专业、职业、经历的局限,根据中国社会的需求,以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检验作为立足点,来看待自身也在不断演进的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笔者以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包括“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这三个方面的规划与设计。“游憩行为”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景观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人们的行为心理与项目经济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又称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其核心是对游憩行为、景观项目、设施建设,这三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设计;“环境生态”的规划设计,其核心是对景观环境、景区、景点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景观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的规划设计。一个几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风景旅游区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景观场所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不相同,但是,规划设计中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有所不同而已。

四、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

多学科专业人员介入、层次明确的系统理性、规划与设计的专业素质,这是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上的三元。

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要求操作中,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人员的同时介入。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一个稍上规模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通常需要来自不同领域总共数人乃至数十人的介入,其中至少要有四五位专项负责人员参与,若要保证起码的质量,哪怕是再小的景观规划设计也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其次,在众多学科专业同时介入中,必须树立规划的层次级差观念,哪些方面是重要的那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是潜在决定的因素哪些是间接甚至是引起误导的表象目的是抓纲带目、纲举目张。谁是纲,谁是目必须达成共识,否则纲目混淆,主次颠倒,反而给规划帮了倒忙。这就如同城市规划,社会经济、人口、文化、总体、道路、景观绿化、市政管线,在众多分工专项中,需要由“总体”作为龙头;也如同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水、暖、电、概预算中要由建筑作为统领;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心理行为、游憩、资源、文化、历史、景观、园林、环艺、交通、设施、环保、生态等等,在这些众多因素的专项规划中,也需要一个“龙头”,这个龙头必须是游憩行为—时空形态布局—环境生态保护三结合的“规划”。结合国情,基于实践,笔者坚持以景观与城市规划师的规划专业素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实践根基。这种规划的根基,除了时间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其根本的素质在于:一方面要具备条分缕析、辨别纲目的严密的理性思维与行动;另一方面还要具备灵活应变、始终创新、自由浪漫的感性思维与行动。这也正是“规划”与“设计”的本质所在,景观规划设计更不例外。

五、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三元

明确观念、分清纲目、不断创新,要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做到这些,还必须借助于理论,借助于结合中国国情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对于目前我国刚刚起步、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笔者提倡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侧重:①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因入门,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游憩规划设计和以环境为主导的景观资源筹划;②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落实着手,研究各类景观活动项目空间与时间分布的规律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③从景观规划设计诸纲目因素的分析评价突破,分析判定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念,把景观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大效益评价与景观规划设计关联的各个要素挂钩量化,寻求发现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规律。

六、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三元

当今中国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分争景观规划设计天下的“三国格局”。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的综合。一是艺术,即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二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又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目前,在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约100所;设有园林专业的大专院校有5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所。由此就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往往需要若干个专业的共同支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应当变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位一体”。

与全世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同步,向国际同类先进学科专业看齐,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景观规划设计正在从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转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教育、实践,这三方面都发生着结构性的重大转变。历经百年,景观规划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在国际上一直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专业而独立存在的,在中国,这一学科专业尚处萌芽初期,正在经历着结构分化、重组、转变。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范文2

关键词:城市规划;景观规划;管理;设计

Abstract: city planning is the target and plan of city development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is the comprehensive deploy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City as a kind of material performance, it is a form of matter can be seeing.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zes Chinese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principles, to strengthen management and design practice of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for reference.

Keywords: city planning; landscape planning; management;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

0 引言

基于目前我国城市景观规划管理的现实情况,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管理改革的方向应是彻底改变长期以来以行政命令为主的管理方法,从健全法制建设和完善市场机制人手,运用科学发展观,按照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科学、严谨、规范的景观规划管理体制,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创造理想的城市文化景观,实现城市永续发展。

1 城市景观规划原则

城市景观,是在对土土地功能及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哪些应保持其现状。城市的景观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表现精巧的美,在必须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1 整体优化原则

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景观规划与设计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以达到最佳状态。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组织和谐一致的土地使用,取消功能混杂、相互干扰的布局。土地开发要考虑水源、大气、生物、噪声和侵蚀等环境问题,在城市内部建立区域开放空间系统,使旷地、绿地均匀分布。

1.2 异质性原则

城市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护与发展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对城市景观的生态平衡,城市的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城市景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景观,在城市景观结构中应增加绿地廊道及绿地斑块,根据城市现状确定绿地斑块的最佳位置、最佳面积,尽量使其均匀分布于城市景观中,在绿地景观设计中,应放弃过于强调视觉差的景观设计,提倡因地制宜、根据生态学原理兼顾美学特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绿地自然度,形成自稳协调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以利于抵抗不良因素的干扰,从而体现城市景观中人与动物、植物的控制共生。

1.3 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多样性原则有两方面含义。首先是景观元素的多样性,即廊道、斑块形式多样,大小斑块相结合;宽窄廊道相结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其次是物种多样性。近年来,城市生态园林的兴起,将城市园林从传统的游憩、观赏功能发展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再现自然的高层阶段。在城市生境岛之间以及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修建绿色廊道,形成城市园林网络,把自然引入城市,不仅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而且利于野生动植物的迁移。

1.4 持续性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不仅当代人受益,而且要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景观是对持续发展的环境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最适宜的空间尺度。在规划中,规划者可以考虑许多种可能的空间构型,景观元素的重新排布总是提高或降低着生态完整性。

2 城市景观规划管理的对策

2.1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规划法规与设计依据,都是为引导城市规划设计正确进行而确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严密性,要求在具体设计时必须遵循,不能投机钻营,只顾自己眼前利益。出于职业道德和对城市景观质量的负责,作为政府主管部门,都应在实际中自觉维护法规的地位与控制指导作用。

2.2 加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

一是强调整体的、长远的、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城市发展规划设计,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损坏。二是 在城市设计理论尚有较大分歧时,要认真研讨并提出普遍认同的基准概念,从而使理论研究深人下去。否则,有些观念或词语一旦流行开来,大家就“人云亦云”,容易产生偏差。

2.3 转变观念,适应时代要求

2.3.1 变建筑创造城市为城市创造建筑

针对目前的城市设计现状,应把由建筑创造城市变为由城市创造建筑。虽然只是简单地变换词语顺序,却意味着对城市认识观念的转变,将城市视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一种文化或社会的特征总要由其所在的城市具体的物质环境体现出来,但主要由城市的空间环境形态来决定,而不是构成城市的建筑的细部。建筑并非在城市中自由存在,而是属于特定空间中组织严谨的构筑物,它应当为所处的环境服务,而不是过于凸显自我。因此,只有从城市整体发展出发设计的建筑,才可以更好地与环境协调,为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3.2 变注重建筑形式为注重建筑环境

在我国传统城市建造中,有别于西方注重形式的习惯,空间的体验比恒定的造型更受人关注。运动是控制空间的要素,通过空间的运动、建筑层次与尺度的微小差别 ,传达出城市独有的魅力所在。当我们漫步在北京旧城或天津旧租界的时候,城市景观、道路的变化,视点、空间的划分,比独栋建筑的结构装饰更令我们向往、沉醉。因此,在大环境观概念指导下,从城市景观整体要求出发,设计与场所、文脉协调的建筑,改变“唯建筑独尊”的陈旧观念。

2.4 重视文化的表达

城市景观设计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包含了物质、精神两方面的人类经验。设计者要做的就是正确地继承与发扬我们的文化传统,把城市景观塑造成具有鲜明文化语境的有机体。所谓“城市景观的文化语境”,是指城市景观得以如此产生与采用的特定文化传统氛围。在城市设计中,要注意所创造的环境景观是否合乎我国特有的文化语境决定的视觉习惯。

3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议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体、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

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三方面。源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范文3

关键词:景观规划;景观生态学;鸭溪;旅游开发;生态平衡

图文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黎坪国家森林公园

1、1区位概况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汉中市南郑县西南部,大巴山西段米仓山腹地。公园西达南郑县边界,与宁强县相邻,东至黄洋河东沟,北起白杨坪,南至冷坝南部梁脊,东西长约18公里,南北宽约13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现有居民7600多人。

1、2旅游资源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由西流河大峡谷、巴山松原始森林、石马山石林、中华龙山、冷坝草甸、红山云海、安汉垦区、黄洋河等景点组成。特殊的地质地貌使群峰、深壑、溪流、碧潭、山涧、峡谷和盆地相互交融,时而开阔,时而狭窄,十分秀美。景区的土壤环境、大气、地面水质量都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每立方厘米负离子含量达到5万个以上,是陕西省最大最好的天然氧吧。该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地貌景观,水体景观以及现代人文景观和田园风光景观为主,集山景、林景、石景、水景为一体。公园共规划为四大景区,现已探明的景点多达160余处。

1、3景观分区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共划分为黎坪、石马山、黄杨河、冷坝四大景区。黎坪景区以巴山松原始森林、黎坪垦区管理局旧址,巴山民俗风情、田园风光和蜿蜒的西流河为主要景观;黎坪国家森林公园鸭溪景观规划设计的基地就位于黎坪景区的黎坪坝子。

黎坪坝子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阳光充沛,就像是万山丛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片安居乐业的极好所在。几十户农户散居其间,到处都是竹篱瓦舍、小桥流水的场景,一片美丽恬静的田园风光。

2、景观生态学理论在鸭溪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1景观生态学理论

简单来说,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和功能对自然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过程的科学。它通过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可以指导设计出生物多样性更丰富,生态系统更安全的景观,可成为协调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理论。景观生态学不仅可以直接用于指导景观规划设计工作,而且对农业开发、林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鸭溪景观规划的目的是充分保护基地自然景观的特色和质量,修复现有的生态破坏,创造顺畅的游览网络,建设优美的游览坏境,满足人们对观赏自然美景的渴求。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导鸭溪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可以使得规划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增加鸭溪景观规划与建设的可操作性。

2、2鸭溪生态肌理研究

2、2、1溪谷

由于鸭溪的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因而其溪谷组成也多种多样,来自洪水的沉积物(沙、砾石、卵石等),和山林及湿地的有机质等组成了多变的河道。河漫滩的土壤构成和植物分布也是多样的,因此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的考察研究。

在进行景观规划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哪些区域的生态是脆弱的,哪些地方是漫水区,哪些地方是汛期漫水区等。这样有利于我们景观节点的安全性之外,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为保持河流的生态平衡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寻求到确切的科学依据。

2、2、2地表径流系数

旅游开发可能导致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到达鸭溪的地表径流变化。基地现有的农业开发模式已使地表径流量有所增多,景区建设将会加速恶化这一状况,也会使鸭溪的洪峰流量和频率增加。其后果将是水患增加、堤岸破坏和动植物栖息地的退化,进而会影响到鸭溪两岸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

科学而合理的景观规划要求我们必须对开发建设可能引起的鸭溪径流的变化情况进行准确的研究,在这个准确研究的基础上,对所得到的地表径流系数(如表1)变化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并应用于指导基地的景观规划设计,才能使规划和建设活动对基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小。 (表1)

2、2、3土地利用对坡度要求

为了防止对基地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和避免建成景观构筑物的潜在危险,我们必须寻求坡度与基地规划利用之间最佳的相互匹配的关系。坡地类型的选择取决于景区规划建设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鸭溪景观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酒店的建设基址、交通的组织,景观节点的建设布局和形态等。必须使其对环境的影响降到

(表2)

最低,包括减少水土流失,不打破原有自然景观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等。并进一步修复已有的生态破坏,如河道坍塌,农垦过度。

因此,基地的自然环境和坡度现状,及规划建设物所要求的合理坡度对整个规划设计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鸭溪景观规划设计基地各项利用活动而言,我们必须知道用于酒店建筑、停车场、车行道、景观步道、草地等建设的最适宜的坡度。(如表2)

2、2、4溪谷开发与生态平衡

鸭溪两侧的平缓坡地是流域内排水系统的汇水区,而坡地的农业开发使得60%以上的降水都形成了地表径流,从而带来四个方面的影响:1、坡地对流水侵蚀的抵抗力减弱,土壤被侵蚀,2、河道沉积,加重了河道的排洪压力,3、部分堤段存在坍塌的威胁,4、水质恶化,河道生态遭破坏。

因此,在进行景观规划时,我们必须提出切实可行的,针对鸭溪两岸的整改方案。这些整改措施包括:1、对鸭溪两侧耕地进行相应的改造,树木、草地和农作物相间种植,2、取缔部分耕地,改造为林地和草地,3、田园区相应地方补充植被,4、加固部分危险堤段。

2、3规划设计分析

2、3、1功能分区

根据黎坪景区保护与开发的要求,游览与生产和服务与生活的多方面之间的联系,需要从景区发展的全局出发,统一安排,合理利用基地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居民与游客的多种需求。我们在充分分析各种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了各种功能系统,既突出了各功能区特点,又注意了整体的协调性,使各功能区之间既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又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鸭溪景观规划共分成四个区:(1)田园区;(2)林园区;(3)家园区;(4)庭园区。四个功能区与鸭溪及自然的山、林互相贯通,彼此呼应。(如图1)

(图1)

在四类功能区的划分上,我们综合考虑了园区的自然景观和资源特色、交通现状和旅游设施现有条件等各方面因素,为了合理组织游览线路,引导游客行为和进行配套设施建设,促进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调推进,特将规划区划分为“一脉、两片、三组团”的游览空间结构布局。

其中,鸭溪成为贯穿整个景区的主脉络,林园与田园为游览片区,家园与庭园为综合服务片区。在片区内部依据景观特色和游览主题,按照保护与开发的原则、游览与服务的需要,划分为田园风光、林园魅影和酒店服务三个不同的功能组团,组团之间彼此独立,同时又通过景区内部的生态系统循环、景观节点序列以及游览路线组织使其紧密贯通。

2、3、2交通规划

景区主干道是指与黎坪国家森林公园车行道相连接的,供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使用和服务于游客游览、后勤服务的机动车道。规划基地现有车行道两条,分别为森林公园车行道(连接到综合服务区和各旅游区),和居民用车行道,宽度均为5米,为泊油路面和土路。因此,对于主干道的工作,我们只需完善标示、修整土路和调整绿化。

景区次干道指从主干道延伸到景区的道路,其主要功能是连接和贯通各功能区,创造方便、舒适的交通条件,我们规划建设的次干道宽3米,为水泥路面。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地形复杂、影响自然景观和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在此我们采取了最为精简的方式设置次干道,将酒店区和田园区分别与主干道相连。这样既避开了地形的问题,同时有效的维持了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并在路面下和空中以自然的方式为动物的迁徙提供了生态廊道。

游览步道主要是起到各个景点之间的连接作用,游览步道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游览的舒适度和游览的效果,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影响到景区的整体形象。因此,我们对游览步道的规划采取了随形就势,开合有序的方式。道宽为1.2—1.5米,路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块石、卵石进行自然铺砌,沿途适当位置设置园椅,供游客休息、观景。当游览步道坡度大于12度时,适宜随坡筑成台阶;当游步道纵坡大于25度时,我们采取每隔25—30米设一休息平台的方式缓解疲劳。规划设计的游览步道,将景区内各主要景点串联起来,在不破坏生态安全的基础上避免走回头路,同时使道路本身成为一道美丽的景观。

2、3、3鸭溪防洪规划

由于过度农垦,鸭溪河道及河岸在旅游规划建设之前就已存在诸多的生态破坏问题,因此,我们此次的景观规划设计除了不能加重这种趋势之外,还应当借此契机,为生态的恢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1)恢复过度开垦地原有的自然植被,以减少雨期径流和防止土壤侵蚀;(2)疏浚河道,清除障碍物,种植水生植物,结合景观需求和河道状况拓宽水面,(3)为保持河道的自然性和加强安全性,只在需要加固堤岸和防止坍塌的区段进行少量硬化,其余部分堤段利用植物等软质景观加强水土保持性能;(4)将涉及安全性的景观节点和道路设置在汛期漫水区之外的安全位置。

2、3、4酒店区总体景观规划

基地自然景观的稳定性取决于自然景观对开发建设和游客活动干扰的抗性,以及干扰之后的自我恢复能力。每一个景观单元都有着自己的内部稳定性,而基地自然景观的整体稳定性则反映在每个景观单元中各物质的比例上。一旦这种合理的比例被破坏,景观的整体稳定性便不复存在。比如道路和景观平台的建设,由于没有光合作用有效消蚀照射的阳光,其温度和湿度会迅速产生变化,从而影响这一单元系统的稳定性。当单元系统稳定性被过多破坏时,就会对景观的整体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从鸭溪景观规划基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来研究景观规划的结构与功能,运用分区分点分析与综合考虑的方法能深化研究的内容,使结论更具逻辑性和准确性,进而使规划设计方案本身更具有(图2)

科学性。通过规划结构解析、规划功能评价、场地生态系统的内部逻辑分析的方法,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景观结构与功能和生态安全三者之间关系的一般性原理,依据这些原理为鸭溪景观规划提供了可靠的设计依据,使得居民和游客与动植物和谐共生,场地旅游开发和生态平衡协调发展的规划成果成为可能。(如图2)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景观规划的环境学途径[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 沈守云. 现代景观设计思潮[M] .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范文4

[关键词]景观设计 特色 元素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大自然景观绮丽多姿。历史文化的深厚沉淀,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近年来,在人文景观环境设计中,营造一个融于自然、具有当代文化特征的人居环境,是对现代居住环境人性化的共同追求,也是我国现代居住环境设计与建设关注的热点课题。我们既要继承中国传统的设计理想,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完整性”,创造具有公众性的开放空间的居住环境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景观建筑,同时对于传统的景观设计理念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借鉴影视景观艺术的设计带来的视觉美感,运用特色元素来丰富景观设计。

一、概念的探讨

景观艺术不应与景观设计相混淆。前者中,自然元素如水、石、植物材料被用来做出美妙的设计或美学的体验。景观设计所不同的是:它是一门保持和创造人及其活动与其周围的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艺术的科学。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变革,都需要不断的实践和革新,也需要从相关的艺术世界和艺术家那里获取新的思想。同时,我们也必须及时地把景观艺术家的有限的和受人欢迎的贡献同景观设计师的无限的更宽广的使命区分开。

景观设计的主题是实现人居的人性化,要理解这个主题,首先要理解景观的概念,然后再回到景观设计的最深层次的目的――设计良好的人性化环境上来。什么是景观呢?景观,作为地理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泛指自然景色。城市景观可概括为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人工景观诸如建筑物、构筑物及街道、广场、城市雕塑等;自然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造自然景观,即园林。

我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常遵循“人杰地灵”,“人与天调,天人共荣”,而且说“景观因人成胜”,不孤立地提以人为本。中国古代设计的思想和形态特征,其主题是尊重自然,人工景观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可概括为“取其自然、顺其自然”,“天人合一”。所以中国古代建筑、山石、水面、林木,都是那么的自然生动,如同山水画,人在其中“可观、可游、可行、可居”。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这是景观设计的总纲。

二、我国现有景观设计概况

优秀的景观设计不是就事论事,就地论地。优秀的景观设计应凭借得到灵感和激发灵感的视角去审视每一工程,将每一问题作为整体和能自圆其说的规划理念的一部分来考虑。现在的城市化建设给景观设计师带来了很多的实践机会。虽然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现在的景观设计与中国的古典园林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是一种精英设计,受众者都是当时的达官贵人。而现今的景观设计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设计,其目的是提高人们整体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目前国内很多项目投入很高,但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所用的设计理念大多还是来源于古代中国的设计思想。虽然中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然而时代在前进,我们不仅仅要运用前人在园林方面的理论与经验,并且要不断的探索创新,处理好城市景观与城市建筑之间的关系。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景观设计在我国来说还是个刚起步的行业,所以还是有很多的实践没有达到设计的目的或使用者的要求。当然我们可以从中国几千年的景观设计历史中摄取很多为今所用,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晰的看到现在的城市发展和古代时的城市已是天壤之别。我们如何在目前大楼林立的城市里面建设出一个更加健康、生机勃勃的环境,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祥和、富有成果的生活方式,这是我们每个景观设计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对理论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使得我国很多景观建设项目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目前很多景观建设就是大量的种植草皮,做些水景、旱喷、花境等。这些虽然可以改善城市或居住者的生活环境,然而这离我们想要的人居环境还有这很大距离,这些也不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全部内容。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园艺或是简单的创造一些人为的自然景观,景观设计是为人服务,特别是现在的人已不是原始时代居住在纯自然环境中的人。

三、景观设计存在的误区

影视景观艺术与城市景观设计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城市居住区的园林绿化以绿色植物为主,结合园林建设,能够创造优美的景观,为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提供了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但是,当前许多新建的居住小区对园林绿化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这表现在:

误区一:过分追求视觉效果忽略为人服务的根本。许多小区,为追求“卖点”,把注意力集中在景观的视觉效果上。大片的草坪占据了人们的休憩空间,满目青翠令人心旷神怡,却无路可入,“禁止入内”的围栏只能让人一饱眼福,无法切身享用。那些需要花费较多的资金购买设备,并需耗费大量水电才能正常运转使用的大型瀑布、大型喷泉等等,将增加日后的养护成本。这样的景观由于缺乏自然性、实用性,处于“中看不中用”的尴尬局面。

误区二:品种单一。目前,环境绿化设计普遍存在模式单一大同小异的现象。绿化配置不考虑当地地理气候条件,植物种类简单,树木稀少仅做点缀之用。由于缺乏树木和绿荫,缺乏灌木和建筑小品而失去趣味。

误区三:与环境分离,缺乏地域文化特征。任何城市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特点和地域文化特征。然而在我国的城市美化中,缺乏地域文化特征,过分追求形式美,认为人工的种树铺草才是高标准、高水平、现代化。不论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忽视原有环境中的生物种类,地形地貌等因素,或挖土造湖,或堆山填沟,用全新的人工布局代替自然生态环境。这其实是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周边环境分离脱节的错误做法。

误区四:模仿之风盛行。目前很多人重“模仿”不重创新,创新常常被当作异类加以排斥。模仿之风盛行不衰,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的复制、翻版,景观设计越来越趋于雷同。创新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与众不同的形式”。每一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等因素决定了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景观设计,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

四、景观设计中的特色元素

特色元素,其本质特征就是与众不同。笔者在这里所论述的特色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并不是就具体某一个元素的应用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园林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或者滨水在居住小区中的应用,这些仅仅处于微观的程度,无助于解决目前景观设计中的雷同及抄袭现象。本文实际上从更为广阔的空间及抽象层面上提出如何找到特色元素,如果去使用这些元素。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同时结合笔者多年来的设计心得,笔者认为下面三个特色元素可以在我们的景观设计中使用:外观形象、生态建设、审美心理。

与传统的园林风景设计并不割裂,上述特色元素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具体说就是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和生态建设规划: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

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设计的特色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国内外景观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特色元素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特色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这也从本质上区分开了成功设计和失败设计。

外观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这种元素要求的是“第一眼”,因为任何人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必须从第一次的感受就让居住者喜欢上设计者的设计。

生态建设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出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审美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外观形象、生态建设、审美心理三个元素对于人们对环境的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设计对人们带来的感受和震撼,必定包含着上述特色元素的共同作用。如果缺少特色元素的应用,就谈不上成功的作品。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外观形象,首先需要的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生态建设,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大众审美心理,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我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难题和瓶颈。笔者见过很多优秀的设计,但是在处理上述三点时,缺乏足够的笔墨,造成我国目前真正优秀的景观设计很少。考察时下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把上述特色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范文5

关键词:夜景观;城市景观;灯光设计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78-1

一、城市本体景观特色的夜景观表达

要使城市夜景观和城市景观的本体具有良好的呼应,我们应该从夜景观的总体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策略,结合当前和未来的城市空间布局,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整个美丽的城市夜景的未来发展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步骤和技术保证措施,并通过指导和控制社会实践干预城市景观艺术美的特征。实施城市夜景观是一个阶段,甚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规划和控制是确保每一个单独的进程,城市空间布局的景观完整是在夜晚以及建立夜景观和城市景观的重要方面的本体。

二、城市夜景观与夜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化是体现在城市夜景观上,为夜空间环境提供了必要的功能, 如: 业务功能和娱乐功能、休闲功能、交通功能, 城市夜景观环境的光线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 为市民的审美创作提供必要的夜生活。城市夜景观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可以通过城市夜晚的间接材料元素, 如照明、建筑、广告、橱窗、小品、绿化……自然科学和文化的城市夜景观表现反映了科学和技术水平的城市, 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的审美水平。

三、城市夜景观的文化性、时代性塑造

文化也要有一个“文化”。这不是哗众取宠。灯光艺术本身属于文化家庭中的成员,以下几点足以证明。第一,光环,合理的组织使观众对颜色变化产生一定的联想,不同的感受和解读的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理解也是不同的,所以“联想”是文化的反映和文化素质。第二,结合技术的内涵是隐寓城市夜景观抽象的手法。第三,加强城市的文化识别,将某些城市或地区文化图腾组织加入到灯具的造型造型中。

四、城市夜景观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城市夜景观设计已摸索出一些经验和规律,这使城市夜景观正向独立创造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社会,除了本体技术和艺术,也需要考虑带给这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我们总结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夜景观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

(二)城市夜景观技术纪律问题。

(三)节能城市夜景观。

(四)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五、对现代城市夜景观灯光环境的建议

(一)要有先进的夜景照明理念

一个好的照明概念,对于一个城市夜景观照明的发展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现代夜景观照明应该反映绿色照明的概念“整体性”照明。绿色照明是人类追求的体现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夜景,主要是使用效率高、环保、节能光源和灯具来创建一个安全而舒适的夜晚景观环境,同时没有光污染,也没有光线的浪费。其次,应该注意创建“光环境”,现代城市夜景照明追求的是一种“环境”,一种感觉,而不是盲目使用的灯具,各类建筑物、构筑物、植物、景观等等。因此,只有在夜景照明概念指导下,创建一个适合夜景照明、建筑和景观生态学。

(二)夜景照明要“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本”

好的夜景照明不仅是反映城市文化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改善城市的公共安全形势和满足人们好的夜景照明。以人为本是夜景照明从整体到局部必须以人为中心,但对一些人来说,休息座椅、地面设施等,使用一定的间接照明或侧墙灯照明灯具的细节,以避免当地的亮度并不足以让人们陷入交流的现象,在空间同时这些更详细的照明设计,可以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这体现人文关怀。总之,现代城市夜景观设计由于其涉及范围广泛,内容繁多,让这些类别的设计者和建设者需要考虑也很广,也许这将使各方面的思考是不够细致,但对于一个整体夜景设计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六、总结:

城市夜景观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国际化的象征,用来显示自身的形象和活力,使城市在吸引外国投资、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有积极的意义。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城市夜景观将更加丰富多彩,还将为城市景观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安藤忠雄.张彤译.照明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李铁楠.景观照明创意和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日]中岛龙兴著,马卫星译.照明灯光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王晓燕.城市夜景景观规划与设计[M].福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范文6

楚河汉街是东沙连通工程的首个工程,也是武汉中央文化区的一期工程。楚河是连通沙湖和东湖的人工河,汉街依楚河南岸而生,总长近1500米,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是一条融入了商业、文化、娱乐元素的中国唯一集合全球时尚流行大牌商家的现代滨水商业步行街,面向中高档消费对象。建筑风格在保持民国时代建筑特点的基础上,穿插现代建筑及欧式建筑,以此来表达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憧憬。为融入荆楚文化各种元素,设置了五名人广场,以此来纪念湖北历史名人,提高楚汉文化影响力。

二、分析

在对楚河汉街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实地考察,目的是通过运用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知识来观察、分析汉街的具体形式,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加深对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设计的了解,为以后积累设计素材。

文章只侧重说明楚河汉街景观规划设计中值得商榷的地方。通过整体规划和局部设计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整体规划方面

1、汉街景观属于线性平面形态,只有一条街,缺少曲径通幽处的发现感和视觉上的层次感,比较单调、乏味。由于空间大小的局限,街道宽度与建筑物的高度比例不合适,导致街道侧界面会对行人产生一种压抑感,并且汉街总长1500米,在室外自然环境中这是相当长的步行距离,会使人群自然集结在某一段区域内,尤其在客流量大时,会出现拥挤现象,行人会彼此挡路,不能按照自己的速度随心行走,尽管整条街设置了五个节点广场,但广场大小有限,并不能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2、楚河汉街作为武汉中央文化区建设的核心,文化味并不足,文化历史与街道景观的结合度不高,就目前而言汉街更像一个纯粹的商业区。设计时提倡从历史积淀中找到最突出代表性的存在,并结合在设计中来增强环境的认同感和文化性是十分正确的观念,但是在设计中太过牵强附会,就会使原本的效果大打折扣。首先建筑物,由于我对武汉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并不太了解,使我觉得汉街的建筑风格其实就是西式。其次五个名人广场,这个想法很不错,用湖北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名人来弘扬楚汉文化,但是单靠几个并不生动的雕像和程式化的人物解说牌,使文化广场内容空洞,并不能让游客体会到楚汉的文化精髓,没有达到楚汉文化延续的目的,最后景观小品上,只有几个“”字,基本没有楚汉文化的体现,其实小品是体现文化元素最好的媒介。可以请一些艺术家在街头演奏、作画、表演等等,来增加艺术氛围,就以光谷的西班牙步行街为例。

3、在人性化设计原则上有些欠缺。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的特点。而汉街的设计并未重视气候对商业街形态的影响。例如夏日,硬质铺地温度极高,热辐射较大,而且汉街绿化率较低,又缺少遮阳的设施,会大大降低人的舒适度。

(二)景观设计方面

1、自然景观:绿色是带给人安宁祥和的颜色,种树是改变街道环境最好的方法,可以为人们提供氧气、放松心情、带来片片凉意,而且树干和树枝形成的空间能增强景观的通透感,但是受到空间大小的影响,汉街的绿色植物比较少,绿化率低。汉街是依楚河南岸而建的滨水步行街,其最大的不足就是楚河景观没有利用好,只有在几个广场处可以看见河水,整条汉街几乎都埋在两侧的建筑里。河岸侧护栏太高,有压迫感不利于观景,而且采用硬质材料棱角分明,使原本就缺少绿色景观的广场显得更加生硬。没有亲水平台,尽管楚河水质不好,但是可以利用种植水岸植物、放置大石块等方法来改善情况。若做几个亲水平台或浮动码头、种植一些水岸植物、采用不那么生硬的材料制作护栏和铺装,放置几把有特色的椅子和遮阳伞,会使整个广场景观更加生动、明快,增强了游览性。

2、人文景观:景观小品、铺地、建筑都可以算为人文景观。首先景观小品,无论是服务性小品还是装饰性小品都能很好的熔铸在整个景观环境之中,但是风格略显单一,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例如垃圾箱和坐凳从头到尾都是一种造型。而且景观小品设计里人文历史元素结合度不够,汉街强调的楚汉五大历史名人和楚汉文化元素,都可以在小品中得到体现,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名人的雕塑小品。入口屈原广场的喷泉和知音广场的喷泉设计上有些不合理,据了解喷泉利用楚河的水资源,水质较差。入口广场面积有限而喷泉属于开放式,占了很大的空间;知音广场的喷泉设置在楚河里,这样环保节能,然而喷泉开启时沿河的座椅会被水雾包裹住,由于水质较差喷在身上有腥臭味,而且沿河的广场地面铺装有很多积水,给行人造成了不便。其次关于地面铺装,都采用硬质铺装,整体风格统一但缺少变化,可以配合建筑风格的改变或景观的变化来做一些改变,例如在广场处就可以利用一些植草砖或是木质铺装来调和一下景观的硬度。

三、结语

通过对楚河汉街的实地考察,将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结合到实际之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