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行业发展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影行业发展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影行业发展前景

电影行业发展前景范文1

一、节能环保

气候变化形势严峻、能源危机日渐凸显、生态环境污染加剧等诸多问题,给人类的发展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也在证明着,人类发展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并且,人们也已经意识到了发展节能环保的必要性,各类节能环保项目开始迅速崛起,获得了比较好的发展前景。譬如,净水器、空气净化器、节能电器、室内净化等,如今都深受大众关注,在市面上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可见,现在做节能环保事业是不错的。

二、特色餐饮

餐饮行业需求广阔,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很多人也对餐饮业的发展产生了质疑,觉得竞争太大,生意难做,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依旧有人能够做餐饮成功,并且不断发展壮大,甚至会发展成为一个众人皆知的餐饮连锁品牌,这又是为什么?因为他的餐饮项目有特色,在餐饮店林立的市场中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关注,所以有好的生意。

三、汽车美容

现在,汽车和房子,早已成为了标配,不仅城市中的家庭都会购买小汽车作为通行工具,就连农村,有汽车的家庭也越来越多,无论汽车价格高低,总是希望拥有一辆。汽车的不断增多,也大大促进了汽车美容行业的发展,对于众人而言,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商机。

四、VR体验行业

3D电影和2D电影相比,你比较喜欢哪一个?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前者,因为3D电影,让景象更加逼真,如临其境,观影效果更佳。而VR体验,就是运用VR技术,虚拟现实,让人如临其境,可以带来触觉、听觉、视觉等方面的震撼,在当下的市场中备受推崇,做这样的行业生意,市场潜力不容小觑。

五、教育

教育行业在现代,甚至是未来都会非常备受重视,无论是儿童、大学生、再教育,亦或是老年教育,都会受到普遍的重视,人们越来越明白知识的重要性,学历的重要性,技术能力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与互联网结合的在线教育,在近年来的行业发展里,也是突飞猛进,成了一股重要力量。

六、健康医疗

中国老龄化问题凸显,中国老年人口越来越多,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越来越多,这也不得不使社会和国家更加注重医疗健康问题,将会带动起医疗设备、医药、智能医疗、VR医疗等行业的发展。

除了老龄化问题以外,各年龄段人口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保健、运动、健康饮食方面也备受关注。

七、新能源

我国一直很重视新能源的发展,无论从环保、政治、经济发展各方面讲,新能源的发展都是必然的。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

八、理财、保险

电影行业发展前景范文2

    西方国家传媒业中的这种并购行为在20世纪90年代便开始流行起来,这种并购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传媒行业的多元化、全球化发展,让世界各国的信息最迅速、真实且完整地展现给观众,这种并购行为推动了西方国家传媒业的发展。我国传媒行业的产业并购行为较晚,导致传媒行业的多元化发展缓慢,是我国传媒行业所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面对传统媒体的竞争力逐渐下降的情况,我国传媒行业并没有作出相应的改变,依旧保持着传统的媒体行业的发展观念。这种传统的观念阻碍了新兴媒体方式在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导致我国的传媒行业依旧以传统的传媒行业为重心,严重阻滞了我国传媒行业迈向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步伐。行业产出上的对比。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报刊的广告收入为275.6亿美元,同比幅度下降了27个百分点,这种幅度是美国报业的第9次下滑,这说明了西方传统媒体的衰落,但是在报纸广告下降的同时,网络广告收入却快速上升。2009年,美国的四大网络公司(谷歌、雅虎、微软和美国在线)的网络广告收入总额为326.42亿美元,比2008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左右,其远远超过报纸的广告收入。除了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都出现这样的状况,这些状况都证明了传统媒体的衰退和新兴媒体的兴起,这是一种必然趋势。面对这种趋势,很多西方国家都将传媒投入着重放在新媒体发展方式上。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广告市场规模虽然从1981年的1.1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899.56亿元,但是仍然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其中,广告收入所占GDP的比率为0.63%,远远低于美国的水平;广告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率为1.75%,和国外某些发达国家的比例也相差悬殊;2008年人均广告收入为143.04元人民币,而美国在1989年就达到了人均499美元。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传媒行业的产出存在一定的差距。行业技术上的对比。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逐渐离不开信息技术,传媒行业亦是如此。以电影传媒为例,西方很多国家的电影逐渐占领我国电影市场,而他们成功的原因在于电影给了观众很独特的视觉享受,如美国《变形金刚》《钢铁侠》等这类能够让观众叹为观止的电影。这些电影中的特效大多都是用技术制作而成的,能够让人感受到激情,这种激情正是我国电影缺少的。这种来自于媒体技术上的差异使得我国的媒体行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严重阻碍了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另外,据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的统计,1998年中国国内生产了499部电视剧。虽然电视剧数量较多,但是从电视剧质量上看,很多电视剧粗制滥造,题材雷同,大约只有1/4在电视媒体播放,资金的浪费严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我国传媒业技术上的不足。

    针对这一现状,传媒行业都应该不断完善体制的改革。通过完善传媒行业的改革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升我国传媒行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优化传媒行业的产业结构。作为十分有潜力的行业,传媒产业必须摆脱过去留下的传统思想,应该认清当前的传媒发展形势,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增强企业实力,提高竞争能力上。当面对全球各国传媒产业的挑战时,我国传媒企业应该理性地反思,找到自身的不足,并依照自身状况和需要准确地制订发展计划,通过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和交流,来扬长避短。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我国传媒行业应该在传统产业的发展基础上,努力增强新兴传媒行业的竞争力。就传统的传媒行业而言,其在我国传媒行业中仍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传媒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更好地规范传统传媒行业的发展,应该健全和完善对传统传媒行业的管理机制。就新兴传媒行业而言,要不断地汲取西方国家的管理经验,将其摆在传媒行业发展的重心地位,让我国的传媒行业能够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另外,我国传媒行业还需要加强与国际传媒行业的并购,实现传媒行业的全球化发展。[4]实现传媒行业的转型。我国传媒行业当前的发展还有待提高,而这种提高必须结合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等因素。

    而信息技术观念是指要学会接受和适应信息时代下的技术水平和发展前景。其次,结合我国传媒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要想挽救传统传媒业的发展,必须实现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来更新传统媒体,使我国传统的传媒业能够快速地适应数字时代的需要。最后,传媒行业的转型还需要以技术为驱动。百度、网易、腾讯、新浪、微软等传媒都是技术企业,这说明新的媒体形式都是以新技术为前提的。因此,要想成功地实现传媒行业的转型,必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提高传媒技术一方面能够激发用户的潜在需求,如苹果公司通过实现产品和技术的融合打造了iphone、ipad等产品,有效地激活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用户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激发了用户的需求,用户的需求也促进了技术的提高。[5]综上所述,我国和西方国家的传媒行业发展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结构、投入和技术上。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和新传媒技术的出现,传媒行业和信息行业之间的联系也会日益紧密,这也是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所在。这一点恰好是我国传媒行业中的最大缺点,国家应该注重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来推动传媒业的发展。另外,还需要加强与国际传媒业的交流,汲取更多宝贵的经验,将传媒和技术有效地结合,共同促进,从而更好地提高我国传媒产业的竞争力。

电影行业发展前景范文3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电影广告传媒技术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新媒体背景下,微电影广告传媒打破原有的广告模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影视资源。目前,已经被人们广泛应用电影广告中。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新媒体背景下,微电影广告传媒的发展与应用,为微电影广告传播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微电影广告传媒在电影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微电影广告传媒主要利用互联网为媒介,将声音、画面与企业文化进行整合,吸引观众注意力。在传统性质的电影行业中,经常在电影播放一半时,播放电影。但是,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人们为了节约时间,越来越倾向于微电影。对于新媒体背景下,将广告拍成微电影,不但能够吸引人们的观影兴趣,还能够提高电影的收视率。同时,微电影?V告将声音、画面与投资商的企业文化有效融合在一起,能够让观众体会到电影的魅力,保证观影质量,投资商也可以在声音与画面中宣传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微电影广告传媒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二、微电影广告传媒的特点

1.提高画面意象

微电影广告具有画面意象的特点。在新媒体背景下,在微电影广告中加入图片,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人们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在微电影广告中插播图片,能够有效保证观众接收到企业要传播的文化,通俗来讲,企业在微电影广告中加入图片,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知名度,让观众不断理解企业文化,提升企业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改变原有的播放方式

微电影广告能够有效宣传企业品牌,改变传统广告传媒方式。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影行业发展也特别迅速。在传统电影行业中,电影只能够在电影院中播放,电影中插入的广告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将电影中的广告转变成微电影形式,能够有效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提高人们对微电影广告品牌的认识,保证观众的观影质量。将传统电影广告变成微电影广告,不但能够有效减轻电影播放人员的工作压力,还能够提高其工作效率,从而达到宣传企业品牌目的。

三、新媒体背景下,微电影广告传媒的发展及应用

1.制作与播放一体化

制作与播放一体化主要指的是在新媒体背景下,各大网站逐渐开始自行制作微电影广告,然后自行播放。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像优酷、土豆等网站已经制作出具有代表性的微电影广告,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保证网站正常运行,提高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由于各大地方台的节目有局限性,例如,湖南电视台有专门的网站,芒果TV,湖南电视台中比较火的综艺节目只能用芒果TV来播放。因此,各大网站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通过制作微电影广告,提高观众对网站的关注度,让企业影视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在新媒体背景下,各大网站利用微电影广告传媒技术,不但能够有效保证微电影行业更好的发展,还能够提高网站的经济效益。微电影广告传媒将图片与声音有效结合,广告商可以在图片中宣传企业文化,不断加深观众对企业的印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同时,广告商在微电影广告中可以加入声音,工作人员通过调整声色,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在微电影广告中添加图片与声音,能够保证新媒体行业更好的发展,提高微电影广告的整体质量。

同时,将微电影广告利用多媒体形式播出,能够充分调动观众观影积极性,保证观影质量,促进各个网站更好的发展。各大网站通过自行制作与播放微电影广告,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保证网站在竞争激烈的网络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各大运营网络在制作与播放微电影广告的同时,可以在视频中适当添加一些企业文化,通过这种形式,不但能够逐渐加深观众对企业的文化印象,还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网络运营系统更好的发展。

2.“陌生化”的广告形式

在新媒体背景下,各大网络运营商将微电影广告传媒应用到网络广告制作中,能够满足观众对广告的要求,提高各大运营网站的收视率。在网络广告中采用微电影广告传媒技术,主要是在网络广告中加入新鲜元素,给观众焕然一新的感觉,让观众感受到微电影广告的魅力。同时,各大运营商在广告制作中采用微电影广告制作技术,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还能让企业知名度得到很好的提升。

例如,各大网络运营商在电影播放完毕之后,可以适当插播一段可乐微电影广告。由于可乐商标是红色的,在网络视频中,工作人员可以将图片背景变成黑色,黑色既能够代表可乐颜色,又能够与可乐红色商标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产生视觉冲突,有效吸引观众注意力。同时,微电影广告制作人员可以在视频中添加音乐,在选择音乐的过程时,由于夏季天气比较炎热,可乐消耗量较大。因此,工作人员在选择歌曲的过程中,可以选择轻松、愉快的歌曲。因为采用比较沉闷的音乐,会给观众带来不好的感受,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微电影广告的具体内容,合理选用歌曲与影像视屏资料,让观众具有良好的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不断吸引观众注意力,从而提高企业与网络运营商的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在微电影广告传媒发展中,由于网站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有限,各大网站的工作人员对其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要想有效保证“陌生化”广告能够更好的发展,就需要网站中的管理人员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其工作的重视,从而保证微电影网络系统能够稳定运行,提高运营商的经济效益。例如,网站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对微电影广告传媒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采用提问方式,能够了解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提高各大网络微电影广告传媒工作人员对其工作的重视,能够有效提高网络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保?C网络运营系统的稳定运行。在天气比较炎热的夏天,可以选择色彩差别较大的图片背景,在天气寒冷的冬天,可以选择沉着稳重的颜色。通过颜色搭配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网站中的工作人员在选择颜色时,也可以提前做好调查,理解观众的实际需求,满足观众对微电影广告传媒的要求,保证微电影广告质量。同时,微电影广告传媒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观众喜好,选择合适的音乐与网络图片颜色,从而保证微电影广告“陌生化”广告形式能够更好的发展。

3.微电影广告在广告宣传中的应用

在电影广告中应用微电影广告传媒技术,不但能够有效保证微电影广告传媒技术得到很好的应用,还能够提高影视资源的利用率。对于各个微电影广告传媒网站来说,要想有效保证其正常运行,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做好网络传媒工作,提高他们对其工作的重视。各大网站工作人员将微电影广告传媒技术应用到电影广告中,能够有效提高网络电影的整体质量,保证网络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例如,微单影网络中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保证微电影广告能够更好的发展,可以电影播放之前适当播放一些微电影广告,可以先为观众提供一个温馨的观影氛围,让观众体会到影院的热情,保证观影质量的同时,提高网站与企业的知名度。同时,在电影播放完毕之后,可以给观众播放一些关于零食的微电影广告,通过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观众消费,让观众了解企业文化的同时,提高影院的经济收入。但是,在播放微电影广告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根据观众的实际情况来播放,对于观众比较反感的广告,应该尽量避免,从而满足观众对广告的要求。

与此同时,在电影广告中采用微电影广告传媒技术,网站中的工作人员需要根据观众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电影题材,保证观众的观影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可以适当添加当代比较流行的网络歌曲和图片,通过这些音乐和图片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潜移默化地将产品理念带入到观众心中,提高观众对微电影广告的重视。

例如,在东风日产汽车广告中,其广告题材取自《中国合伙人》,整个广告一共是9分钟,选择影视明星作为其代言人,在开车过程中,想到自己之前所经历的种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广告采用俯拍形式,同时,配有广告词与音乐。该题材就非常适合东风日产的品牌形象,大气又不失去稳重。通过这种形式,不但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还能够实现该品牌的推广。在微电影广告中应用商品宣传,属于一种全新的销售手段。因此,一个成功的微电影广告,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促进广告行业更好的发展。

电影行业发展前景范文4

关键词:微电影 创新 管理

近些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给电影产业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同时,信息终端的多样化也为电影产业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使人们摒弃了传统的观影模式和审美经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模式变得多元化,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正是在这个媒介背景下,微电影孕育而生,它区别于传统影视的形式和内容,在新媒体时代,用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

随着微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微电影人人都可参与,如何保证质量?微电影在国家出台的审查政策面前该何去何从?微电影要从哪里去寻找新的盈利空间?这些问题都给刚刚燃起的中国微电影之火带来了一丝寒意。怎么正确管理和引导微电影这个新生事物,使之能够健康发展壮大,即是本文的关键所在。

1.创新经营模式,强强联合,打造微电影品牌

在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著名导演压阵、大牌明星云集、巨额投资为支撑相结合的组合方式,已成为电影获得巨额票房王牌。微电影虽然制作要求低,普通也能通过它实现自己的电影理想,但迄今为止能够在这一领域获得成功的人寥寥无几。哪怕是凭借《老男孩》而迅速走红的筷子兄弟,分析其成功的原因也离不开优酷网的巨大影响。所以微电影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选择强强联合的发展模式是成功的保障,即把传统电影中大制作的模式照搬过来,这种模式的好处是:第一有雄厚的资金为后盾;第二是明星大腕的强大影响力;第三,大视频网站的积极参与,它们可以通过点击率、访问量等信息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这些资料可以为微电影的创作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以便于制作出迎合市场的需求的作品。

微电影以其特有的创作手段和艺术表现形式吸引、感染受众,同时又兼具与受众共同分享的独特魅力。依靠互联网及其它新媒体为支撑,未来的中国微电影市场必将是百家齐鸣的局面,因此,微电影品牌的树立将是其必然选择,否则,便无法在影视市场长期立足。在这一点上传统电影已经做出了榜样,比如,一提到电影,我们会立刻联想到李连杰的动作电影、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冯小刚的贺岁电影,《007》系列里的詹姆斯・邦德等等,这些名字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深深的植入大众的心里。微电影也一样,只有吸引大腕级明星参与到微电影的拍摄当中,才能使微电影越来越有吸引力。同时一些较大的网站也要根据自身实力制定出不同的营销策略和发展方向,走包装精良制作的“大片”路线,如在业内一直具有口碑良好的“优酷出品”、“土豆”等。还可以通过改编优秀网络原创小说、畅销书籍、名人著作来塑造品牌效应。

2.创新创作模式,拓展影片类型

微电影作为一个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想要在如今复杂的中国电影市场站稳脚跟,并获得长足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在短短几十秒至多几十分钟的时间里,在不具备动巨额资金投资的情况下,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网络平台上,如何能迅速地吸引大众的眼球脱颖而出,这对微电影的剧本创作、选题角度乃至拍摄手法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脱离了大成本大制作模式的微电影,其精华就在于能令受众耳目一新的创意,只有内容新颖、有趣同时又兼具大众感染力,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微电影在内容创作上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故事叙述与受众产生强烈共鸣,在制作过程中也要处处彰显独特见解。随着受众文化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于微电影质量要求的肯定也将不断提高,微电影作品如果想要牢牢抓住观众,取得理想的成绩。不但要力争故事情节的大胆创新,更要从贴近民生、关注公益以及着眼于社会焦点来进行选题,在创作时兼具幽默、悬疑和情感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特点。再次,微电影在不断完善现有题材制作水平的基础上,还要不断丰富和拓展新影片类型,挖掘新的创作题材。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随着微电影行业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微电影专业从业人员的大量需求,根据网上一个关于微电影从业人员的调查显示,目前现有的微电影工作者中,大多不是科班出身,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工作者都是因为看中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临时转型而来的,还有一部分则是一些没有任何专业培训经历的业余电影爱好者,从调查可以看出当前从业人员的整体质量不高。对于正处在高速发展的微电影行业来说,专业人才的紧缺以及专业水平不高将伴随着微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显得愈发突出。就拿微电影剧本编剧来说,由于缺乏专业化的培训,导致很多作品拍摄出来以后给人感觉生涩、浅浮、剧情缺乏连续性的感觉。而传统影视公司由于前期缺乏预判,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火爆景象,尚未做好转型的充分准备,一时间在这一领域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因而加大对专业人才培养应当成为中国微电影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

从2007年开始,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专门出台一系列资助计划,即由政府出资为45岁以下、有创新精神并在业内取得一定成绩的青年导演提供资金支持,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青年电影人,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挖掘人才,迄今为止已经有一大批青年导演通过这一资助计划获益。这一计划也为中国微电影创作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当然,如果单纯依靠国家、政府的资助,对于已经开始蓬勃发展的中国微电影市场来说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借助大量民间资本的参与,同时传统各大型网站、电视台、影视企业也要通过举办各种微电影大赛、微电影节、微电影新人大赛等平台,设立相关奖项,来为青年导演提供资金支持,培养微电影人才,促进中国微电影事业的发展更上层楼。

4.创新监管模式,拓宽发展空间

随着大量微电影、的在网络平台的传播,必然出现利用低俗内容来抬高点击率局面,传统电影产业就是前车之鉴,这是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从行业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说,如何在行业环境恶化之前把坏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中,保护并引导新兴的微电影市场向积极正面、健康有序的良性方向发展,需要政策新规的及时出台。视频网站作为新媒体时代微电影最重要的提供者与参与平台,应当积极地承担起这一社会责任,把传递健康、积极、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当成其做事准则。网络视频的用户群体大多为青年人,他们面对不良内容的诱惑的抵抗力较差,容易造成价值观扭曲。所以,对网络视频内容的审核更显得尤为重要,视频网站的经营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为赚点击而不择手段的行为,最终损害的使整个行业的利益,也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除了创作题材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之外,创作的自由性也将会受到一定限制,比如证照的审批等等,这就意味微电影的制作周期和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就像微电影导演马史说的一样,他们渴望发展的机会,但愿国家的监管不会干预过多创作的灵感。否则,那些依靠微电影生存的创作人士的基本生活也会受到挑战,而这个行业更会因为创作团队的畏首畏尾,失去一批潜在的优秀作品。而那时,将会是这个行业的悲哀。

的确,在靠点击率说话的今天,视频网站与微电影创作团队一样,左右矛盾。一方面,他们依旧希望被监管,因为这代表着微电影形成了行业市场,有了发展规范;另一方面,实际的点击率考核却让他们有着开放大尺度的欲望,这也是他们不愿受监管的唯一原因。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有以下观点:

其一,成立专业的微电影行业协会。行业协会负责制定行业规范、行业标准,负责行业内部的沟通交流,负责该领域的舆论引导和日常评议,推进该行业的行业自律。行业协会的好处在于,既能有效实行监管,又能充分尊重行业特点,而且还可以避免政府对该领域介入过深。协会成员不限于电影界人士,与微电影的运作密切相关的网络界、广告界、投资界人士也可酌情吸收。毕竟,技术和资本对微电影的推动力日益明显。吸收网络界、广告界、投资界人士,也有助于他们同影视界的沟通和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与合作。可以考虑在中国电影家协会等现有专业协会中下设专业委员。

电影行业发展前景范文5

制作成本仅800多万、总投资不超过1500万(含后期宣发费用)的喜剧爱情片《失恋33天》,最终票房以接近3.6亿元收盘。简单计算投入产出效率,24倍回报,高的令人咂舌。而《孤岛惊魂》、《观音山》、《非诚勿扰》系列电影都获得了6倍以上的回报;《喜洋洋与灰太狼》系列,两部电影甚至超过了10倍的回报,而1.5亿元投资的大片《让子弹飞》,获得2.32亿利润,回报也近5倍。

就连张艺谋7000万元投拍的纯文艺片《山楂树之恋》,也奇迹般拿下了近1.5亿元的票房。《山楂树之恋》的投资方之一――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表示,“中国电影市场跟美国比还是比较小,但发展速度非常快。电影行业每年票房本身超过30%-40%的成长。”

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共有27部片子票房过亿,而在2011年有38部电影的票房过亿。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去年在国内上映的电影全部票房营收为131.5亿元,而在2009年该票房的营收仅为62.06亿元,两年时间增长了111.89%。

如果看另一组数字,投资人或许会更加兴奋:2009我国有4723多块银幕,约30万人每块屏幕,同期美国约8000人每块;而在2011年底银幕数量增长至9296块,人均拥有电影屏幕数量也仅为14万人每块。

一夜之间,来自银行、PE、游资等各路资本磨刀霍霍向电影。似乎,电影产业投资的井喷之势呼之欲出。

怪圈逻辑

“后面加个零,直接卖给观众。”如同电影《大腕》中的台词,电影产业的赚钱效应正在映红着各色投资客的目光。然而,电影这档事真有这么好赚吗?

“现在,国内60%―70%的商业片是亏损的。”某私募人士对《英才》记者称,只有20%左右的部分“大片”可以赚到钱。

据统计,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一共摄制了将近791部各类电影,故事片就有558部。但清科创投的高级分析师张亚男却表示,去年仅有154部国产电影在国内市场上映。实际上,2009年披露的VC/PE投资影视行业仅为3起共1300万美元;2011年为13起,投资金额上升到1.36亿美元。

虽然投资额都不算大,但受益于“政策面”的驱动,电影产业被认为是未被开垦的处女地。2009年7月,《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标志着文化产业被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对《英才》记者表示,从政策上来看,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这无疑助推了电影产业的发展,投资者对其发展前景看好;另一位行业分析师也表示,政策驱动最主要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特别是国家定下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

“影视行业因为有政策性的导向,我们肯定要介入到这个产业的发展中来。”张亚男转述北京银行一位内部人士所言。据了解,截至去年10月,整个北京银行针对影视行业贷款额度达到了30亿元。

可即便有产业政策作保,但20%成功率的电影投资风险仍然是个残酷的行业现实。

“在我国电影制片的投资领域存在较多非商业因素。”一位谙熟电影投资领域的业内人士告诉《英才》记者,“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对这个行业抱着盈利的目的。有的导演拿着一个本子就去找投资人,实际上许多投资人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难道,候在电影产业门口的那些投资人,人傻钱多?

“现在,中国的电影产业有一个非正常的逻辑。进来玩的大多数人都是亏钱的,做电影本身不赚钱,但是做电影拿到一块地,就赚钱了。其实,玩电影的总比看电影的精。”乐视网高级副总裁高飞认为,“这个游戏里面可能反而是少数的输家,大部分人都是赢家。”

或许,正是这样的“怪圈逻辑”,也直接间接地推动了电影产业投资的热潮。

水有多深?

如果仅把电影生产环节当作电影产业投资的全部内容,那就是不知道这个产业的水有多深了。

电影产业主要分为制片、发行、院线与影院四个环节。电影制作主要负责影片的拍摄;影片的出售、出租活动,由影片发行公司承担。院线对影院实行统一管理。而影院作为产业终端环节,通过加盟院线取得影片来源。

ChinaVenture高级分析师冯坡向《英才》记者分析:中国电影制作及发行领域缺乏优秀的创业公司,保利博纳、华谊兄弟(300027.SZ)、光线传媒(300251.SZ)已经上市,小马奔腾也已完成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在制作、发行领域,具投资价值的公司所剩不多。

“没有上下游的支持,发行根本没有作为。因此,如果不投资上游制作环节,发行方很难拿到好的片源。”前述业内人士告诉《英才》记者,“发行只是赚小钱的。”

对此,冯坡表示认同,“由于内容制作方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发行环节显得并不重要,且发行多为电影制作公司自行担当,创业及创新空间比较小;而对于进口电影的发行,目前还是中影和华夏垄断的局面。因此,短期来看,发行环节并不具有太大的投资价值。”

前述业内人士告诉《英才》记者,在美国,70%的净票房(从毛票房减去电影保护基金和流转税务)会分给制片方,而30%留存在了影院;在中国,只有31%―47%的净票房会留在制片方,有超过50%的留在了影院。

而在影院所留存的净票房中,大多数的院线公司一般也只能拿1%。在院线方面,2011年我国前十大院线票房占总收入的43%,剩余的28家院线只能抢夺剩余的票房。

与制片等环节的投资数量相比,对影院的投资在短时间内却出现了井喷般的增长。数据显示,我国的影院数量从2009年的1687个增长到2011年末的2803个,两年时间,大量的民间资本投向了这个领域,影院数量增长了66%。

有调查称,温州客、煤老板,房地产商成为投资影院的中坚力量。“影院投资热潮的直接原因是国内快速增长的电影消费需求以及票房收入,而影院作为电影产业链的最下游,其风险相对较小、专业门槛不高。”冯坡说,另一方面,能源领域的国进民退、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也导致大量游资进入电影产业。

不过,张亚男认为,这部分“热钱”打的是“短平快”的战略,对于整个市场存在着搅局的作用。

“搅局”的效果,或已显现。

“我现在没想投任何一家影院项目。”一位长期关注电影产业投资的私募人士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影院的成本上升,增加的屏幕数量分流了影片的数量,造成这个行业非常困难。”

事实上,一些当年迅速扩张的企业,现在已经在卖出一部分影院了。

光线传媒的王长田公开表示,影院投资风险越来越大;而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也于近日称,10年前投资影院业务以来,华谊影院目前还处于亏损阶段。

“这两年,特别是从去年,影视整个从投资来说是很不好的环境。持续性业务架构和管理架构都很强的公司陆续上市,所以接下来股权投资这块,可投的公司我觉得很稀少了。”七弦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李青媛则更直接向《英才》记者表示,已经不再关注这个领域了。

挖金不如卖锹

纯粹的讲电影产业,投资者都想成为那20%的赢家,但是否一定要踩着那“80%的尸体”,才能成功?

在张亚男看来,电影投资和股票投资的类似之处就是如果将身家性命压在一部作品上,那很可能会血本无归,所以要保证投资的分散化。此外,“美国的影视市场较为成熟,票房占其总营收的比重不足50%,而我国在衡量电影业的时候更多的是去看票房。如何将产业链打造的更为健康也是投资者所应该想到的。”

2011年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为70亿元左右,同时进口电影也分享到了61亿元的票房。每一个档期都会有国外大片放映,这对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倘若开放更多的进口电影配额,无疑会对国产电影投资产生明显的影响。

蔡灵认为对电影产业的投资需要更趋理性。不仅需要拥有投资热情,而且需要深入了解电影行业发展规律和市场发行特点,对产业链各环节全面把握才能够使投资更加稳健。

而李青媛则认为,“投资电影就像挖金子,有风险不一定挖得到金子。但是送水的、卖铁锹的生意,随着挖金子的人越来越多,而兴旺起来。”她对《英才》记者表示,在今后会去关注那些“卖铁锹”的领域。

电影行业发展前景范文6

一、问题提出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是推动文化建设的关键,党的十报告提出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要大力发展,首先要从企业本身的文化产品入手,如何核算文化企业产品成本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将来。由于文化产业涉及到的行业多样化,一些学者只是就其中某一行业进行探究,比如于淼(2012)就出版行业成本核算模式提出了相关建议;以甘肃广电总台为例,张兰春(2012)对广播电视行业成本核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赵睿嘉(2010)对电视节目制作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2013年8月16日,财政部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明确规定了文化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规程,并于2014年1月1日实施。那么新制度下文化产业成本核算有何特色,文化企业成本结构如何,如何开展规范的成本核算等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光线传媒为例探究《新制度》下的文化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及其相关问题。

二、文化产业特征及文化企业业务流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8月的《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分类》: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新闻报业、出版版权、广播影视、演出娱乐、网络文化、旅游休闲、广告会展等七个领域。

文化产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而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包括:

第一,文化产业不是指一般的文化,也不是指精英文化,而是指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也就是说,文化产业首先是要面向大众消费的文化。

第二,文化产业是内容为王,因而必须重视内容故事,包括节目、活动交流、创意和明星。

第三,文化产业是产业,也就是工业,是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因此,它是企业主导的市场行为,是要从消费需求来反向思考的产业。

第四,文化产业是由许多产业构成的,不是一个产业。因此,它要求共享内容资源,并且打造成为产业链。它们之间比其它产业更加体现内在性的产业关联,也更需要通过产业链经营来体现规模效益和附加价值的提升。

第五,文化产业当中的各个行业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网络阅读可能冲击印刷媒体的阅读,产业之间的相互替代变动不居。

第六,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文化产业将成为龙头性驱动性的产业,其他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文化产业可以推动制造业的结构升级,也可以拉动其他产业的消费。

文化企业业务流程表见表1。

三、文化企业成本核算制度及其创新

1.产品成本核算对象

成本核算对象,是指为计算产品成本而确定的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的范围,是被计算成本的客体,是生产费用的归属对象和生产耗费的承担者,是计算产品成本的前提。

根据财政部2013年8月16日颁布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规定,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归集成本费用,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企业内部管理有相关要求的,还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多维度、多层次的管理需要,确定多元化的产品成本核算对象。

文化企业一般按照制作产品的种类、批次、印次、刊次等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比如,电影企业应当按影片的片名,以及各种产成品的名称等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出版单位按出版物类别、品种分版(印、批、期)次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发行单位按照 “期刊”、“教材”、“图书”、“年(历)画”、“音像制品”、“出租商品”等出版物的种类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报纸印刷成本一般以报纸品种作为成本核算对象;音像电子出版物复制企业一般以复制产种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具体按母带、子带、CD母盘子盘等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实行CD子盘、DVD母盘、DVD品种法核算。

2.产品成本核算项目和范围

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按照成本的经济用途和生产要素内容相结合的原则或者成本性态等设置成本项目。

目前现行的专门的文化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主要有《电影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和 《新闻出版业会计核算办法》,《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基于文化企业的成本核算实践,与以上办法进行了有效衔接,主要体现在成本核算项目和范围方面。文化企业一般设置开发成本和制作成本等成本项目。

开发成本,是指从选题策划开始到正式生产制作所经历的一系列过程,包括信息收集、策划、市场调研、选题论证、立项等阶段所发生的信息搜集费、调研交通费、通信费、组稿费、专题会议费、参与开发的职工薪酬等。

制作成本,是指产品内容制作成本和物质形态的制作成本,包括稿费、审稿费、校对费、录入费、编辑加工费、直接材料费、印刷费、固定资产折旧、参与制作的职工薪酬等。电影企业的制作成本,是指企业在影片制片、译制、洗印等生产过程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剧本费、演职员的薪酬、胶片及磁片磁带费、化妆费、道具费、布景费、场租费、剪接费、洗印费等。

3.产品成本归集、分配与结转

对于文化企业来说,发生的有关成本项目费用,由某一成本核算对象负担的,应当直接计入成本核算对象成本;由几个成本核算对象共同负担的,应当选择人员比例、工时比例、材料耗用比例等合理的分配标准分配计入成本核算对象成本。

构成文化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要素包括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直接生产费用是指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必要支出,是构成产品生产成本的主要内容,包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即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如制作电影产品而耗费的胶片、磁片、录音录像带等。直接人工即支付给生产工人的工资,如为制作电影产品而支付给各类演职人员的工资,出版行业印刷、排版等人员的工资,不包括管理人员的工资等。间接费用是为了生产若干产品而共同发生的费用,如水电费、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等。这些费用的发生可能不是因为生产某种产品而发生的,而是生产若干种产品共同发生的,因此需要将这些费用按比例分摊。当然,如果只是为了生产制作一部影视剧产品而发生的间接费用,而且又是确定的,则不需要作分摊,可直接记入“制造费用”科目,期末转入“生产成本”科目。

4.新制度与旧制度的创新

目前现行的专门的文化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主要有《电影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和《新闻出版业会计核算办法》,有关的文化行业成本核算特征如表2所示。

由2表可知,目前这两种核算办法对于相关的成本费用支出在“生产成本”科目下设置了二级科目,但是过多的二级科目并不有利于产品的成本核算。《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基于文化企业的成本核算实践,与以上两种办法进行了有效衔接,规定文化企业一般设置开发成本和制作成本等成本项目。在笔者看来,新制度中将成本项目划分为开发成本和制作成本不仅有利于企业简化产品成本核算,而且有助于区分产品的成本结构。从业务流程来看,开发成本就是产品的前期支出,制作成本就是产品的后期支出,对于企业来说,准确地了解产品的支出动态为其制定相关策略提供了有效的、完整的、准确地依据。

四、文化业上市公司成本结构与趋势分析

目前,在我国境内上市的文化业上市公司共有23家,分行业划分为新闻和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和文化艺术类,其中归属于新闻和出版业的上市公司有14家,归属于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的上市公司有8家,文化艺术类上市公司有1家,具体的上市公司包括大地传媒(000719)、时代出版(600551)、华数传媒(000156)、华谊兄弟(300027)、央视传媒(600088)、美盛文化(002699)等。

近四年来,文化业的毛利率维持在30%以上,在2010年达到最高的33.85%,随后两年开始下降,总体来说,该行业的毛利率有所下降。营业成本率有呈现U形的趋势,在2010年达到了最低点,在2012年达到了近四年来最高的68.3%,说明文化业上市公司总体的盈利能力有所减弱。对于销售费用率,我们从上表可以看出,总体上是下降的趋势,说明对于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有减弱的趋势。管理费用率上,由12%以上降低到10%左右,说明管理效率有所提高。至于财务费用率,近四年来,该比率一直在下降,到2012年达到最低值-0.86%,说明企业对于资金的利用率在下降。

总的来说,在这四年内,文化业企业在2010年的盈利情况最好,宣传力度最大,资金利用率最高,而接下去的两年内出现了由好转坏的趋势,值得注意。

由于文化业涉及的具体行业较多,因此,将行业细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文化业近年来的发展。

2009~2012年新闻和出版业上市公司的成本结构图表(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新闻和出版业上市公司的毛利率近四年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012年到达最低值29.29%,同时其营业成本率由2010年的64.26%上升到2011年的67.30%,到了2012年,其营业成本率达到了最高值69.87%,说明行业整体上盈利能力从2010年开始逐渐降低。销售费用率在2010的时候达到最高值10.98%,说明在公司的宣传力度最高,有助于产品的销售,自2010年起,销售费用率逐年下降,到2012年,销售费用率达到最低点的9.55%。管理费用率近四年的趋势同其他指标一样,先增后减。财务费用率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由2009年最高的0.61%下降到2012年的-1.11%,从长远来看,一定的举债来吸纳资金有助于企业的发展,但由该行业近四年的发展来看,是由于盈利能力的下降导致资金运转出现问题,从而要通过举债来维持正常的经营。

总的来说,目前新闻和出版业上市公司发展不容乐观,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在下降,这可能是网络信息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新闻和出版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在加速新兴行业发展的同时,我们要重视对传统行业的保护。

2009~2012年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公司的成本结构分析图表(见表5):

从这四年的毛利率和营业成本率来看,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公司的盈利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毛利率在2009年时只有24.18%,到了2012年迅速提高到40.59%,同时营业成本率逐年递减,2012年达到了最低点59.23%,较之上一年的69.35%,有很大幅度的下降。虽然销售费用率有所波动,但整体上来看还是呈上升趋势,企业十分注重对产品的宣传。管理费用率也是呈现波动的情况,在行业壮大的前提下,对于管理的投入必然会加大,因此到了2012年,行业的管理费用率达到了最高的8.37%,但在企业步入平稳期的时候要注意提高管理效率。财务费用率近四年呈现不规则波动,2009年的销售费用率最高,达到了0.9%,接下去两年连续减少,2011年为-0.16%,同时行业的盈利能力也快速提高,说明适当地举债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到了2012年,其财务费用率回升到0.66%,对于处于发展期的企业来说,应该对空闲的资金进行有效的利用才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总体上来看,目前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公司发展良好,盈利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长远来看,企业在管理效率方面有待加强,更高效的管理有助于企业整体的发展,同时,对于资金的合理利用也是一个企业能否继续壮大的重要因素。

从近四年的数据来看,文化业上市公司发展有所停滞,但深入具体行业来看,是由于传统的新闻和出版行业受到新兴行业快速发展的影响而出现倒退所致,而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发展迅猛,行业前景良好,正处于上升期。

五、光线传媒个案分析

光线传媒(300251)是2011年上市的民营传媒娱乐公司,其主要的经营范围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发行;经营演出及经纪业务;一般经营项目:设计、制作、、国内及外商来华广告;信息咨询(除中介除外);承办展览展示;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技术开发、技术服务。

1.电影制片业务流程

存货是最为直接反映产品成本核算结果的科目,其分类为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在产品。在产品是指制作中的电视节目、电影、电视剧等成本,待拍摄完成取得《电影公映许可证》《电视剧发行许可证》后转入已入库电视节目、电影、电视剧成本。库存商品包含本公司已入库的电视节目、电影、电视剧等各种产成品之实际成本。图1为光线传媒电影投资、制作和发行的一般流程图:

(1)项目开发及公司内部投资立项:

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电影剧本的开发,剧本开发是公司电影业务的起点,剧本的好坏直接影响影片的质量。公司剧本的主要获得方式有两种,即外购剧本和委托创作剧本。外购剧本是指购买现成剧本,委托创作剧本是指公司委托编剧专业人员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个性化创作。

在项目孕育较为成熟后,公司即召开“立项及内容审查委员会”对项目进行审核。“立项及内容审查委员会”由公司的资深制片人、导演、监制、财务总监、制作部及发行部的负责人构成,委员会对项目制作及发行计划、拟聘用的主创人员(导演、主演等)、资金需求及融资安排、预计票房收入、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证,以确保剧本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2)影片拍摄及后期制作

影片拍摄及后期制作的成本包括:胶片、磁片及磁带等原材料;聘请演员和导演等专业人员所发生的劳务支出(计入演职员劳务费);聘请从事制景、摄影、服装、美工等拍摄工作的专业人员所发生的劳务支出(计入制作费用);聘请从事影视剧后期制作的专业人员所发生的劳务支出等。制作费用又主要由制景费用、摄影费用、服装费用、美工费用等组成。

(3)成本结转

影视剧成本分为一次结转和分次结转:

一次结转:以一次性卖断国内全部著作权的,在收到卖断价款时,将其全部实际成本一次性结转销售成本;采用分期收款销售方式的,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执行。

分次结转:采用按票款、发行收入等分账结算方式的,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结转相关成本;或采用多次、局部(特定院线或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将发行权、放映权转让给部分电影院线(发行公司)或电视台等,且仍可继续向其他单位发行、销售的影片,应在符合收入确认条件之日起,不超过24个月的期间内(主要提供给电视台播映的美术片、电视剧片可在不超过五年的期间内),采用计划收入比例法计算公式将其全部实际成本逐笔(期)结转销售成本。

2.成本核算分析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规定,文化企业一般设置开发成本和制作成本等成本项目。发生的有关成本项目费用,由某一成本核算对象负担的,应当直接计入成本核算对象成本;由几个成本核算对象共同负担的,应当选择人员比例、工时比例、材料耗用比例等合理的分配标准分配计入成本核算对象成本。

根据案例资料,在项目开发阶段,对取得的项目进行审核所发生的支出应当归属于开发成本,直接计入该项目的开发成本即借记“生产成本―XX电影―开发成本―职工薪酬(交通费、调研费等)”,贷记相关科目。

开发阶段,对于剧本的取得方式主要由外购剧本和委托创作剧本,根据《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实行)》规定,剧本费应该归属于制作成本,对于从外部取得的剧本,由某一电影承担的,应当以实际支付给外部机构的费用借记“生产成本―XX电影―制作成本―剧本费”,贷记相关科目;对于由内部人员开发形成的剧本费,由某一电影单独负担的,其处理方式与从外部取得的剧本费的处理方式一样。无论是外购还是自制的剧本,如果由几部电影共同负担的,应当选择人员比例、工时比例等合理的分配标准将费用分摊到相对应的电影成本中去。

在制作阶段,与影片相关的支出应该计入制作成本。对于胶片、磁片及磁带等原材料的耗用,应当直接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即借记“生产成本―XX电影―制作成本―胶片(磁片或磁带等)”,贷记相关科目;同样的,聘请演员和导演等专业人员所发生的劳务支出作为直接人工成本直接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即借记“生产成本―XX电影―制作成本―演职员劳务费”,贷记相关科目;对于聘请从事制景、摄影、服装、美工等拍摄工作的专业人员所发生的劳务支出以及聘请从事影视剧后期制作的专业人员所发生的劳务支出等应当计入制造费用,如果可归属于某一具体电影的,则待影片完工时转入其成本即借记“生产成本―XX电影―制作成本―制景费(摄影费等)”,贷记“制造费用―XX电影―制景费(摄影费等)”,如果无法区分由具体哪一部电影负担的,则应当选择人员比例、工时比例、材料耗用比例等合理的分配标准将制造费用分配计入成本核算对象成本。

根据《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实行)》的规定,以光线传媒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进行产品成本核算时设置了开发成本和制作成本两个二级科目,在产品完工时,将有关成本费用全部结转到具体的成本核算对象时,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成本核算对象在各个时期的成本构成,为相关数据使用者在分析产品成本结构、考核员工绩效以及制定未来战略方面提供了依据。

3.成本结构分析

光线传媒2010~2012年的成本结构分析图表见表6。

由表6可知,近3年来,光线传媒的毛利率呈上升趋势,由10年的39.39%增加到2012年的43.62%,远高于2012年文化行业平均水平30.95%,略高于相关行业平均水平的40.59%,同时其营业成本率由2010年的60.61%下降到2012年的56.38%,远低于2012年文化行业平均水平68.3%,比相关行业的59.23%低了3.05%,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逐年增强,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销售费用率从2010年的2.59%下降到2011年的1.87%,再下降到2012年的1.66%,同时,管理费用率也是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销售费用率的下降说明其宣传力度的减弱,但是管理费用率的下降意味着其管理效率的提高,加之良好的声誉,并没有影响到其盈利能力反而起到增强的效果。然而财务费用率呈直线下降的走势,从2010年的0.83%到2011年的-0.99%,最后下降到2012年的-1.9%,说明企业对于资金的利用效率有所降低,值得关注。

整体上来看,光线传媒正处于上升期,在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发展前景较好。

六、结论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