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范文1

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教育、情感陶冶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激励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古诗词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小学生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而且还能从中吸收丰富的思想养分和精湛的表达技巧,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和欣赏诗歌以及创作诗歌的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并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但其内涵又比语文能力更为丰富。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审美情趣,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融合。我国的古诗词从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都有其独特的写作特点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既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素养――即语文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正处在记忆力、想象力高度发展的时期,在这个阶段让儿童多读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儿童记忆力、想象力,进而有效的促使智力的发展,使儿童终身受益,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了解古诗词的特点,感悟诗歌的魅力

古诗词的语言具有绘画美,凝练美、音乐美等特点。

古诗词的绘画美主要体现在诗词作者对于诗中意象的描写上。古人作诗时常常是几句话就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如“漠漠水田飞白鹭,莺莺夏木啭黄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诗句,寥寥数语,展现的是一幅唯美的画面。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在脑海中再现诗句中的画面,在结合自身感受去体悟诗歌塑造的独特意象所蕴含的情致。古代的诗人,在色彩的选择p色彩的搭配p色彩的对比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骆宾王《咏鹅》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两句十个字就用到了“白”“绿”“红”“清”四种颜色,一读到诗句,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联想到一幅白鹅在水中畅游的画面,感受到非常优美的情境。

同时,我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练,内蕴丰富,言简意赅。为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的诗人呕心沥血。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以寥寥的二十字,描绘出了一个幽静的环境。在“千山”“万径”的寥廓空旷之中画一“蓑笠翁”,在“绝”“灭”的死寂冰冷之中着一“钓”字,使全诗境中有人,静中有动。全诗通过描绘老渔翁寒江冬钓图,向我们展示: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渔翁的生活是这样凄冷孤寂,老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标独傲。如果我们再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这首诗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信息:在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以后,其主要成员被一网打尽,永贞革新烟消云散,柳宗元也被从政治权利的中心抛了出来。在荒凉偏僻的南方,开始了漫长的流贬生涯。在柳州,他虽然得到了一个司马的虚衔,但既无官舍有无职责,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于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

古诗词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注重的是对古诗词的概略了解下的读背诵记,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和语文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小学古诗词课文时完全不必细致分析到每个字。古诗词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文字,常常有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语言手段的运用,如果教师非要逐字逐句的讲解,反而会使小学生越听越糊涂,教师教起来也会倍感吃力。

1、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有句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正体现了吟诵古诗的重要性。这里的吟诵不是指如读平常课文时的朗诵,而是指掌握了诗歌的节奏后的按节奏的吟读。诗歌是讲究节奏和韵律的,只有出声地读才能读出节奏和韵律感。从读的节奏和韵律上,可以考察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吟诵古诗词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做到“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体验古诗词的音韵和谐之美的同时,感悟诗中的情趣。

2、引导学生体验诗情

教学古诗词最忌讳的就是按部就班地教学,有些教师一上来就作品年代作者简介作品艺术特点一大堆的讲述,根本不在乎学生是否已经进入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

感悟一首古诗词并不是理解字面意思知道写作背景就能融会贯通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更不能生搬硬套一味灌输。小学课文中的古诗词一首或咏一物或赞一景,或抒一怀或感一事。无论咏物写景还是感怀伤时,都透露出作者深切的感情和对世界、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和意向。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在反复吟诵之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每一首诗词中的意趣和价值取向。当学生自主地去感悟一首诗而有疑惑时,教师可以适时讲述与所学诗词有关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3、学习中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古诗词的教学任务也不例外。小学课文中的许多古诗词都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不可多得的材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学生多读这类诗歌,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都有相当大的作用。

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范文2

关键词:诵读;小学;古诗课堂;教学效率

古诗文的特点是具有和谐的声韵,具有经典的特征,发挥诵读的作用,能够实现对古诗文主旨的准确掌握,对于古诗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重视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古诗文诵读价值的分析

经典古诗词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这些传统文化概念中正面的人文价值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重视诵读的计划性与有序性

对于诵读而言,需要合理的计划。尤其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古诗文通常是经典性突出,将朗读作为主要因素,使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其中的用意,情感上共鸣。同时学生能够学会欣赏,积累经验,懂得欣赏,避免一知半解,分析文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独立见解。在新课标的影响下,要对阅读的速度进行量化,尤其是将朗读、精读等方式进行融合。对于诵读,要对篇目进行明确,结合具体要求,选择合理的阅读方式,相互交流,使得学生能够对古诗词的核心思想进行了解和理解。在诵读的协助下,学生能够实现对文言文的准确掌握,促进其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在进行诵读的时候,需要重视字音的准确性、断句的合理性,注重节奏感和语气的使用。

三、在合理的断句中实现对古诗词的理解

对于古诗词的诵读而言,要有效避免破句现象,尤其是面对长句子,停顿至关重要,需要考虑语义和语境,避免主观性。在进行诵读的时候,要保持语速的合理性,语调恰当,保证语速不疾不徐,保证抑扬顿挫。在合理与有效的朗读中,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感情上实现与作者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被增强,对于更多古诗词的学习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课堂效率必然被提升。对于古诗词可课堂效率的提升,诵读作用不容忽视,需要反复进行诵读,细细品味,逐渐消化,实现对其的理解,在诵读的支持下,实现理解和记忆。

四、借助耳濡目染的方式实现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小学阶段,耳濡目染的教学方式十分重要,学生模仿能力较强,重要借助对教学的模仿,而后进行重复,变换诵读的方式。总之,借助反复诵读,营造良好的诵读环境,使得学生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环境下,受到诵读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就学会了模仿,能够对古诗词脱口而出,教学效果突出。在诵读的时候,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分为,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形成阅读的习惯,因此,需要顺势利导,使得学生能够带着轻松的心情进行诵读。

五、注重对学生诵读的合理引导

对于诵读的引导,稍大一点的孩子,具备基本的分析能力。需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对其诵读方式进行引导,发挥指导性的作用。这些孩子已经能够正确认识到诵读对于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诵读行为更加自觉。要重视对学生诵读行为的鼓励,保证其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和热情,最终达到记忆和理解的目的。

六、教师要重视宣讲诵读对古诗文学习的价值

在古诗词学习的初期,需要将诵读的意义和价值向学生阐述,注重全面发展,尤其是对于语文素养的提升,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树立学生向善的品质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要求孩子们人人积极参与。要邀请家长参与其中,使得其能够了解古诗文的内在情感,学生诵读的过程中,一定对自己的文化积累和语文功底有极大好处的。在与家长进行交流的时候,将诵读的文章进行推荐,使得家长能够积极参与和配合,让孩子不仅在学校里能诵读,在家里也能跟着大人一起读,让学生感到诵读经典著作是重要而且非常有意义的一项活动。对于古诗词的诵读,能够实现学生记忆能力的增强,尤其是记忆的广度和深度。而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注意力的持久息相关。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力处于最佳时期,借助这一财富,能够更多地记忆经典作品,反复诵读,实现对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提升。如果在记忆力的发展时期进行训练,记忆力的水平会得到提升,理解能力也就随之增强。

七、结语

综上所述,经典古诗词是当前古代智慧以及圣贤思想的总结,是我国的民族先进文化的瑰宝,其中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学价值。将古诗文诵读与古诗文教学进行有效结合,能够有效实现语文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有利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童蕾. 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探究[D].苏州大学,2011.

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将意境想象融入古诗词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要将意境想象融入古诗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例如:在元曲作家马致远所作的《天净沙・秋思》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的意境和情境制作PPT,然后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看到直观的、生动的意境,播放过程中可以配上一段古典音乐,将学生慢慢引入内容所描述的情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描述出一些关于枯藤、老树、小桥、夕阳等事物的特征,引导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配合教学PPT,让学生慢慢体会作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心情和意境,以更好地去学习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实际情境

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对学生古诗词的教学有机地融入实际情境,改进教学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比如在唐代诗人王湾所著的《次北固山下》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首诗进行分解,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讲授要将“雁”作为分析的切入点,大雁的生活习性是春天飞到北方,冬天飞回南方,到春天,大雁不是不爱恋美丽的南方,而是留恋它北方的故土。所以说,大雁象征着思乡,有很多诗人将大雁比喻为自己,将思乡之情浓浓的表达出来。在诗中,所描写的青山、绿水情境也是大家经常看到的,尽管看上去在作诗时,作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但是从实际描述的事物中可以读出诗人的心情显得比较惆怅,诗中多选用行舟、客路等实际情境,真实地将作者内心情感表露出来。采用融入实际情境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涵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三、分析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意象是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情思而把客观事物艺术化的一种创作活动,也是古诗词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意象既是作者生活中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情感价值的载体,是客观事物与诗人内在情感的统一。分析诗词意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含义,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诗词意象,以此让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诗词作者的情感。如教学陶渊明《饮酒(其五)》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将‘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看’,你感觉怎么样?”这时,学生会积极思考,从而得出“‘见’字好,‘见’字可以体现出作者无意中看到南山的一种神态,可以体现出诗中悠闲之人的闲适生活,更能体现出作者向往世外桃源生活的思想活动”这样的答案。在讲解诗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诗词意境,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集中讲解常见的诗词意象,如“月”体现的是思念家乡亲人的意象;“流水”往往体现的是人生苦短的伤感与忧愁;“霜”体现的是苍凉凄冷的情感;“梅花”体现的是坚贞高洁等,以此引导学生做好常见意象的感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诗词的学习能力,提高诗词鉴赏效率。

四、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外,我经常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古诗词,把这些古诗词运用到他们的日记中、作文中。有些学生不但运用自如,更是对一些古诗词进行大胆地加工改造。例如有位同学在写到自己的校服丢了,他独出心裁,模仿《春晓》一诗写到:“春眠不觉晓,校服吹跑了。若有拾到者,酬谢少不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对古诗词的巧妙改写不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折服。

五、整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教材内容中,诗词的数量很多,在安排上一般是根据单元的核心内容将诗词打乱编排的。这样给学生记忆诗词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很容易发生混淆、记忆不牢固的现象。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以作者为单位,整合教材内容,使诗词内容呈现集中化、条理化,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对苏轼《浣溪沙》的学习时,我将教材中苏轼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整合在一起学习,让学生对苏轼这个人的个性特征有个较为完整的认知。进而根据诗词的创作时间,先学习《水调歌头》,因它写于1076年中秋节,词人苏轼41岁被贬到密州,做了小小的太守,政治上不如意,与弟弟也有六七年没见,这就出现了词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抑郁不欢,而结尾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再学习《浣溪沙》,是词人在1082年创作的,时年三月,词人再次被贬黄州,政治上不得意而且身体也不大好,词中却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又体现了词人的乐观和热爱生活。由此可知,苏轼的性格是乐观、旷达的。这样安排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便于他们更好地体验、感受作者的内心,能够有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古诗词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一块精粹。然而,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古诗词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显得岌岌可危,随着社会的进步,快餐文化充斥着我们周围,古诗词正在悄然离去。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一定要不遗余力地保护中国古老文化,将古诗词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使命。

参考文献

[1]胡厅.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读解问题研究[D].广州大学,2011.

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范文4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弘扬中华文化,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进行有效拓展,让语文课堂更高效、开放,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全面地发展。

一、拓展、积累“同主题”作品

以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上课伊始,便引入《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边诵读边找到两首诗的共同点,即都是送别诗,从而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而后以“折柳赠别”的典故,引出系列杨柳送别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王之涣的《送别》:“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像这样拓展“杨柳依依离别愁绪”同主题的诗句,将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为一体。这样整合,同中求异,奠定了古诗的情感基调;异中求同,索解出古诗一致的精神本质,为后文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拓展、理解“同文言现象”

诗歌阅读的第一部,便是正确理解词义。掌握文言实词是阅读浅易古诗词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缺少它,就谈不上阅读古诗词、欣赏古诗词。换句话说,掌握相当数量的实词,是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基A。

教学《乡村四月》中,在理解“白满川”的“川”时,引入学生熟知的词语“川流不息”和李白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通过比对,学生明白了“一词多义”这一文言现象。

再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村庄儿女各当家”一句中的“儿女”是典型的古今异义,便可拓展相应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和“停车坐爱枫林晚”,其中的“走”和“坐”也是古今异义,由此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文言现象的印象,并顺势渗透了读懂古诗文的方法。

三、拓展、感悟“同意象”作品

古诗词语言的精炼、含蓄,意境的悠长、深远,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古诗词教学中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也就没有了品位和创意。而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意义,它不是普通、客观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的物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以《渔歌子》为例,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教学时着重在还原和拓展意象中,让学生读懂词中景,更读懂词中情。

1.走入意境,寻找意象

古人说得好“一切情语皆景语”,诗词的意境是诗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意象中,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教学时应根据古诗文本,去唤起或开掘学生心中隐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经验文本,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在理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句时,先让学生圈出诗句中的景物,而后让学生在倾听乐曲的同时想象会看到怎样的画面,有哪些色彩,这时学生很快发现了白鹭、金鳜、红桃、青山,于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

2.丰富想象,还原意象

通过寻找意象,学生找到了诗句中的景物:白鹭、金鳜、红桃、青山,这些恰恰都是春天里的,于是让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诗句。有的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的说“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还有的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想象、吟诵诗句的基础上,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词中美好的意境。教师又让学生透过诗句,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师生合作找到了许多描写春天的意象,比如:翠柳、黄莺、紫燕等,在语言的互动转化中还原了意象。

3.情辞勃发,拓展意象

在学生找到了许多描写春天的意象后,要求学生填入意象,创作诗词:

此时再问“张志和为何不须归”时,学生的答案不止停留在景美上了,有的说“向往自由不须归”,有的说“爱好垂钓不须归”,还有的说“留恋自在不须归”。这样的读写结合,既深化了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又能入情入境,更好地体验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范文5

一、精心设计诵读,准确传达诗歌的情感美

古诗教学要注重诵读,这是常识.因为学习古诗,不能完全依靠理性分析,更多的是要以来对作品的直接感受和体悟.然而,不少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花了不少时间指导学生诵读,效果却不明显.究其原因,与教师没有根据具体作品的具体特点进行诵读设计有关。

以《饮酒(其五)》为例,我在教学中通过多层次的循序渐进的朗读,引领学生读得字正腔圆读出了二三节奏,读出了抑扬顿挫,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歌的音韵美。而且,针对陶诗语气词平淡的特点,我巧妙设计了语气词加减法:让学生在读“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时,在句末先加上语气词“哪”字,读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哪)”,借助语气词,惟妙惟肖地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感慨,然后再让学生不加语气词来读。这一设计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和感觉,效果一下就出来了。

又如教学《春望》,我根据《春望》感情充沛、富与感染力的特点,在诵读设计上尤其重在渲染情境和感染学生上下工夫,一方面通过教师极其投入的反复的示范朗读来传达诗歌情感,另一方面则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和图片等方式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想象。这样的诵读设计,富与感性,形成了一个切合诗歌意境的情感氛围,有力地感染了学生,达到了以读入诗、以读促悟的效果。

二、直指作品核心,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意境,而意境是具有整体性的,这就要求古诗教学注重作品的整体性。在教学设计中,若能注重把握作品的个性特点,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提出直指作品核心的主要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就一定能达到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诗歌意境美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饮酒(其五)》,我结合陶渊明恬淡、平和的思想性格出发,巧妙抓住诗歌中的“有”和“无”这对反义词来设计主问题,由“诗中有什么”到“诗人心中有什么”,再到“诗人心中无什么”,引导学生由“象”入“境”,由“境”会“意”,再由“意”悟“美”,充分感受诗歌的审美境界和诗人的“悠然”形象,整堂课主线明晰,环环相扣,学生更是渐入佳境。

又如《春望》,在诗歌的题目中我就找切入点,提出了一个贯穿全课的问题:在长安城无边的春色中,诗人望见了什么?望不见什么?这一主问题把诗歌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情感聚焦到一个“望”字上面,设计极为简练,而且具有穿透力,由实及虚,由物及情,由表及里,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对作品的品读感悟,躺学生真正地触摸到了作者的心灵,领略到了诗词之美。

这两节课在教学中的效果都是十分理想的,而这成功的关键就在与能直指作品的核心,凸显作品的核心价值,从而找到进入作品的突破口。

三、及时提供支援,有效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古诗教学中,学生有时会因为生活阅历浅而出现知其意而难体验其情的隔膜,有时会因为表达能力差出现有所悟却难以言的困惑。孔子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优秀的语文教师会敏锐地抓住学生“愤”、“悱“的状态,给学生提供及时、合适的支援,推动学生往前迈一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范文6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吟诵、引导学生探究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等方式,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精神的底子。

【关键词】

诗词教学 学生 人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吟诵,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基础

诵读形式是灵活的,或范读,或齐读,或个别读,或分组读,或轮流读。诵读过程中,我还采用多种激励手段,比如让学生自由选一个同学、甚至选老师作为诵读对手,通过相同时间的诵读,然后上台比赛,比比谁诵读得既流利又富有感情,评选出每周一星。同时,我也关注那些平时诵读不流利的学生,只要他们勇于诵读,敢于挑战,有一点进步,我就及时肯定他们的表现,设立进步奖、勇气奖来激励他们。一个月诵读实践下来,学生诵读的热情明显高涨,吟哦讽诵唐诗宋词在班中蔚然成风。更有学生给这些经典诗词谱上流行的乐曲,在班中传唱得不亦乐乎!

通过唐诗宋词的吟诵,同学们深切地感悟到了古诗词“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深深爱上了祖国传统文化中这颗璀璨的明珠。诵读诗词,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了其语感的生成,让他们在吸收祖国语言精华的同时,文化底蕴也得到蕴蓄,并日渐厚实。更为重要的是,古诗文中蕴含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也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滋养。如在学白的《行路难》时,我先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借助注释了解大意后,谈谈诵读的感受,学生七嘴八舌: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让他们看到了才华横溢、平日洒脱的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时内心无比的苦闷,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中,又让人看到了一个强者硬汉的形象,面对人生的逆境,李白永不言弃,坚信自己的远大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学生还说我们要学白这种积极豁达的人生观,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又如在诵读岳飞的《满江红》时,有的学生说从诵读中能体会到岳飞对敌人的无比愤恨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有的说从中感受到的是中华儿女不可战胜的民族气节,更有同学对词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深有感触,表示青春易老,年华易逝,要珍惜时间,与时间赛跑,好好学习。

二、引导学生探究,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动力

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多元性,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挖掘作品深层的人文底蕴,营造民主、开放、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让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地展现真我风采。教师应该是教学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要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进而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健全发展。

在实践中,我发现经典的古诗词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深邃的意蕴,常使诗词言已尽而意无穷。古诗词的深远意境,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人文精神绝非教师能分析得清的。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而受到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以及所获得的知识,远非教师分析所能得到的。为此,我引导学生在品评和回味作品时要写下批注或札记,随读而写,随感而发,旨在写下个人独特的阅读心得,也可以是质疑式的。古诗中有些字词的意思与今已大相径庭,有些还存在争议,为此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只要合乎逻辑,都予以肯定。当然,为了防止误导,我在最后还会向学生们介绍各位名家对诗词的解读。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榜样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其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身学识底蕴、儒雅风度以及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的真诚的爱、对学生成长的关心、对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人文素养处在教师整体素养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高低,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人文素养高的教师,才可能是拥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为学生所爱戴,才能培养出人文素养高的学生。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通过教师的说教、灌输来实现的,而应是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有效、长远地影响学生。要想学生好学,教师必须学而不厌;要想学生有理想,教师必须志存高远。没有高尚人格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人格高尚的学生;没有渊博学识的教师,难以培养出学识渊博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