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市场经济;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在企业用电和社会用电需求不断增加的当前,电力企业的重要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国家支柱产业,而是上升到保证全民生活质量和生产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现代化支柱产业的地位。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推进,政府在各产业中进行了制度改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电力企业作为国家龙头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市场竞争压力和挑战。在国际电力市场的大环境下,我国逐渐放开国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尤其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在国际国内市场经济的冲击中我国的电力企业如何在这种内外新形势下及时调整经济管理策略,以适应时代和市场变化,成为了当前电力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因此,在技术、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经营策略等方面积极进行创新是跟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有效途径。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单纯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而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在于经济关系的货币化、经济资源的商品化、市场价格的自由化和整个经济系统的开放化,政府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而是辅助的调节者。市场经济中主要是根据消费需求和市场需求来进行生产和销售,因此,其资源配置是以市场机制来进行调节的。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国家经济政策来进行的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社会资源和各生产行业的积极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竞争加剧,以及多种形式多种手段的经营管理策略,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我国传统支柱性产业的电力企业,就必须及时调整经济管理策略,采用新型的经济管理方法,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和能力,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

二、当前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推行由来已久,在此进程中,电力企业积极调整经济管理策略,创新管理手段。但是,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调整处于探索阶段,加之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根深蒂固,所以在一些电力企业中仍然存在很多经济管理滞后和不合理的问题。

1、经营管理理念不够先进和科学

很多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仍然是新旧结合,旧的模式依旧存在并仍有很深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与传统垄断式的经营管理模式的残留影响,导致很多电力企业在日常管理中仍然存在计划经济的色彩,造成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得不到进步和更新,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现代化和创新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实际创新管理能力不足。另外就是很多电力企业存在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方式,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对当前市场经济形势的分析和企业长远规划力度不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特点。

2、缺乏现代化战略管理意识

部分电力企业虽然认识到了市场经济体制下转变经济管理方式的重要性,但是其战略管理意识却缺乏现代化的手段和运用能力。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电力企业传统的垄断发展模式,融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和市场经济机制,使得很多电力企业不能及时转变战略发展目标和管理方式。同时,电力企业的战略管理方式也存在喊空号、假大空、走形式和创新意识不高、实践检验结果不高的问题。

3、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人才队伍良莠不齐

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主要是由经济管理队伍的人才素质和能力来决定的。但很多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很多人员学历低、经验不足、执行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等,这些都导致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创新后劲不足。另外一方面就是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执行力不够,存在权责分离的现象,实际管理工作和负责人不对应,造成很多经济管理漏洞。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策略

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新型经济形势给电力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电力企业需要及时创新经营管理措施,应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维持电力企业的基础性地位和长远发展能力。

1、创新经营管理理念

市场经济是依靠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模式,企业获得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但也会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创新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首先要在管理意识上进行转变和提高,这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首要条件。电力企业要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就是要树立运用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从而使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够适应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这是当前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选择。同时,企业还要树立商品经济观念和市场经济观念,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逐渐去除掉自然经济观念和产品经济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民主管理、现代化管理、公开竞争等方面的思想意识。只有树立这些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经营管理理念,才能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采用各种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适应电力企业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2、技术创新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加剧,主要体现在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两方面。而技术竞争是科技竞争中的关键环节,是科技竞争取胜的主要法宝。电力企业是技术密集型基础产业,要想在激烈竞争中稳步前进,就必须不断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并对现有生产技术进行革新和改进。这是实现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最有利的支持,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主要的技术创新集中在建立信息化管理水平。信息化是市场经济最显著的标志,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跨部门、跨单位、跨行业的电力信息交流和共享网络平台,在经济管理全过程中实现监督管理、多方合作、联合管理的目标。

3、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电力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另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人才。作为吸收和培训高素质人才关键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要重视起人力资源工作,提高人力资源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其次,人力资源要秉承为企业选拔最优秀人才的意识,积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再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具体体现在人力资源开发以市场为导向选拔高素质人才,而不是单纯以企业经济效益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高校的电力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行政管理人才等的培养以为企业输送最优秀的员工为目的,企业为高校提供科研和实习基地及条件,积极为电力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人才吸收做准备;最后,对在职的各岗位职员进行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为企业未来的创新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好人才和思想储备。

4、营销模式创新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电力市场变化快、存在多种价值观和营销观念,电力企业要适应市场需求创新营销策略。首先,树立品牌意识。品牌效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消费心理的一种营销策略,电力企业由于过去的垄断思维,对品牌的认识能力不足,树立自身品牌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认识度和购买力及社会影响力;其次,积极借鉴其他行业的营销策略,从产品创新、价格调整、销售渠道创新和行业合作等方面来建立新型营销策略。

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要求各基础产业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加剧、市场变化快、技术革新快等方面的特点。创新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要积极在技术、人才、营销、管理理念等方面进行经济管理创新,以现代化的新型管理模式促进电力企业与时俱进、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顾蕾蕾.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J].财会研究,2012,9(5).

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范文2

1.浅析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总体思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格局的逐渐铺开,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诸多产业项目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在新科技、新工艺、新管理模式的促动下,以及在体制改革的推进下,其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设及其发展仍不够成熟,需要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不断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融合,并建立其独立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国家农业经济发展依赖其自身的管理体制建设与适度改革。近几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强势格局的显露出来,国家整体经济环境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变,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给我国各行各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农业始终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所必须持续性推进的核心产业,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农业对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行业特点来看,农业既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基础产业,关乎到民生以及国力。可见,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属大势所趋。事实上,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及其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不容小觑,在改革的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需要依据国家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3.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与当前市场经济环境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市场经济体制的延伸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改革步伐的加快,而且,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我国农业生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高效的管理措施,来保障农业体制改革的顺利完成。在实践管理中,要正视农业生产在我国整体产业链条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对农业生产及管理的重视程度,从而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落实各项基础的农业生产环节。同时,还需要正确看待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与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关联,在原有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逐渐将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渗透其中,强化农业集约型生产管理的总体效能,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发挥出应有的管理作用。

二、基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1.改革并实施管理体制,强化农业经济管理的独立性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设的未来规划中,管理体系的运行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其剔除了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当中存在政府职能干预的部分内容,从而强化了在实际工作中的组织地位,这样一来,便可以在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共同协调之下,逐步增强农村农业产业项目的实际生产效能,形成农业经济管理的市场化调整机制,有利于农业体系当中资本的流通,促进农业发展。

2.将多种农业经济形式与农业改革相契合,构建符合时展的农业科技服务框架。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而言,将科技兴农、服务兴农等多种管理体制与实际产业项目相整合,鼓励多渠道发展农业经济,令其在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的协调之下,积极引导国家非公有制经济的稳定发展。从具体的情况来看,科技手段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中的融合,对于该领域改革来说十分关键,尤其是诸多规模化农业生产项目的执行,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及其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基地,都陆续引入了带有服务职能的项目,以及启动了相关的配套机制,从而激发出农业经济管理自身的优势及特点,实质上,这就是目前所能实际操作的农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有效策略,在执行的过程中,为未来我国农业经济的深入改革带来了启示。

三、结束语

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范文3

从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体制到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经济主体随之改变,工厂企业取代封建土地主成为了经济制度的新主体。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中,土地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成为经济体制中的主体,那时农业产出代表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土地作为农业经济的载体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自然成为回报率最高的要素资源。步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科技进步、工业生产力提高、城镇化使得社会经济不再单纯依靠土地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出来支撑。制度的变迁将以地主和农民互动关系为主的封建体制,转变成为承载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博弈关系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越发密切,一方面企业要在生产要素市场雇佣消费者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企业在产品市场上为消费者提品,这种双向的关联,使得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相互依存,增加了竞争,为整个市场效率的提高和产出的增加提供了动力。

以工业化为代表的市场经济,与以农业为代表的自然经济相比,最大的特征就是产品的丰富化。这要求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市场经济为分工的专业化提供了平台,两者相互促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分工还带动了高等教育、服务业等社会部门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经济以外的社会部门不断进步,并与生产经济部门形成良性互动,带动整个经济社会体系的优化发展。市场经济体系推动的社会分工在自然经济时代是不可能完成的。原因有三个,首先自然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是农业,产品单一,耕作技术进步空间较小,劳动贡献率差异不大,没有给专业化提供空间。其次在自然经济时代,规模经济效用很难发挥作用,小农户为主的运作模式失去了分工的动力和基础。再次资本主义改革进程中,将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为社会分工提供了对象。

2市场经济的特点

2.1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商品经济的典型特征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到市场上交换其他效用不同的商品,而不是为了消费,这个目的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同时为各种资源提供了配置制度,通过价格信号,调节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将资源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或者说让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市场中的需求者和供给者以同样的态度去看待各种资源,即自身利益最大化,供给者希望利润最大化,需求者希望物美价廉,因此双方对价格都十分敏感,谁能够了解市场信息,谁就可能获利。在这个逻辑的推动下,市场参与者都最大程度的为对方着想,以求实现共赢。

2.2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市场经济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在开放的系统中,优胜劣汰,充分体现实力的竞争,而这个过程始终在法制的框架之内。市场经济中的参与者在信息公开的前提下相互竞争,谁赢谁输就要看实力了,就类似于自然界中的优胜劣汰,优秀的公司、有竞争力的人才为社会的贡献大,得到的报酬也多,生存能力就越强;竞争力差的公司和个人,如果不及时提高自身的实力,就会被其他优秀者替代,进而被市场淘汰。而这一切都是在市场中自动运行,通过需求和供给者的博弈,实现优秀基因的得到传续。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关系比自然经济要复杂很多,商品的丰富程度、交换方式的多样化、各种市场的形成都将经济体系规模不断膨胀,如果靠人管理,效率低,效果差,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法制。

2.3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各种表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经济的特征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互关联的,分工促进了产业的分离,产业分离使得社会产品丰富化和专业化,专业化又可以提高社会效率,专业化又必须以交换为前提,交换行为将会使得经济关系不断复杂,复杂的经济关系必须依靠法制来管理,法制又将促进信息的公开和平等竞争,进而促进优胜劣汰机制,优胜劣汰就要求每个市场参与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这样一来就又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因此市场经济体制的各个环节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共同促进市场经济制度自身的完善和演进。

3教学实施

市场经济的概念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须要掌握的,然而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还需要时间的积累。特别是对于没有经历过我国市场经济演进阶段的90后大学生来说,没有实践对比,很难理解其中的深层次内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有必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帮助他们理解,同时一些历史事件的讲解同样十分必要。在教学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可以注意和借鉴。首先,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对比,可以从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中找到合适的范例。在我国西部一些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一部分人还过着近似于自然经济的生活,他们的生产活动主要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不以交换为目的,他们只能从事传统农业产业。而东南部沿海地区,产业分工与专业细化已经到了一个相当细致的程度,每个人只从事社会分工中的一个环节,通过交换其他人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自身需求。这两种模式的总体效率和生产效果却有着天壤之别。其次,我国的历史因素使得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和发达国家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还有诸多差异。这种差异是和我国国情相联系的,是适合现阶段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有必要给学生做概况和说明。

4小结

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 中小企业 经济管理模式

客观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健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而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岗位,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其在经济管理模式上的问题与漏洞。在新的时期,中小企业只有立足于自身的现状,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或经济管理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的特点与现状进行认真分析,并制定出一系列的管理优化方案。

一、中小企业的特点

国际上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一般从实收资本,企业在职人数,一定时期的经营金额三个方面着手。但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经济体制的差异,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认定也应该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即便如此,我国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构成中依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它相较于国有大型企业,有着其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如经营规模较小、前期投入较少、较为灵活方便,加上所属员工较少,管理起来较为容易。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两面性,中小企业也是如此,中小企业也存在资金流较少,抵御风险能力较低,很容易受到大型企业的排斥与制约等挑战。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小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问题

1.经济管理思想与理念选择不合理。

我国中小企业的规模小,所属员工少,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的决策有着较强的主观性,个人决策的现象极为普遍。在这样的决策体制下,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与经济管理思想就很容易出现偏差或不合理的安排,与企业自身的发展,市场的前景等诸多方面极不匹配,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身处危机,立于劣势。

2.中小企业经营思想与战略概念模糊。

就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大部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还处于低级竞争的状态,很多中小企业都希望以价格上的优势或降低劳动力成本来取得竞争优势,而没有立足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制定经营思想与战略理念来取胜。在全球化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的今天,只有不断进行突破与创新,确立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明确自身的战略经营方案,才能不断成长与进步。

3.中小企业自身的限制。

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中还存在着较为明显地问题,即中小企业深受自身的发展限制,这种限制不仅表现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也表现在管理机制与管理水平上。资金上的不足,技术上的限制使得中小企业难以凭借自身的力量进行自主创新或引入新技术。加上管理水平较低,很多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很难真正得到落实与实践。

三、如何优化中小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

1.选择依据。

任何新模式的引进或选择都离不开对其的分析与探讨,中小企业在优化自身经济管理模式时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与自身经营环境是否贴合,当出现危机问题时,新的经济管理模式能否有效应对。二是企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能否获得双赢。三是企业的产品与技术创新速度能否得到保障,是否需预留一部分的创新管理资金。

2.具体优化措施。

2.1贯彻特色经营理念,解决经济管理模式中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经济高速发展,而中小企业要获得发展,要在市场竞争中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就需要对自身的经营范围进行审视,要将特色经营理念认真地贯彻到经营管理中去,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有别于一般产品的商品。同时,还要对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认真考量,发现其中的问题与漏洞并着手进行解决。要抛弃一人决策的传统决策方式,要保障决策的准确性,使得企业发展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进程。

2.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发展来看,由于规模小、资金少,且缺乏健全的人才培养制度,加之企业管理者也缺少相应的人才培养意识,这就使得企业内部高素质的人才较少,经济管理模式自然较为落后,这大大阻碍了企业的长效稳定的发展。在新的时期,只有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让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得到优化并获得进一步的获得发展。

2.3政府积极扶持。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撑与扶持,这一点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政府应该从多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积极支持。首先,政府应该收集多方的经济资料与情况,对经济的发展态势进行准确的预估,并利用投资或者政策对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的引导,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预警制度,减少因市场动荡中小企业倒闭的情况发生。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中小企业在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获得发展。

四、结语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创造了大量的国民财富,提供了很多的工作岗位。我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力量。但是就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来看,其经济管理模式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漏洞,这大大阻碍了中小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在新的时期,要破除这一问题,就需要中小企业不断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立足于自身实践,不断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尹杞月.中小企业融资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2]李良贤.基于竞合关系的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共生行为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

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范文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establishing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has become a hot topic. Then what content of statistics innovation? Obviously, considering these questions is important to reclaim statistics business in the new century. Therefore, the brief discus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our country statistics innovation system is given.

关键词:统计创新;特点;建立

Key words: statistics innovation; feature; establishment

中图分类号:C82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010-01

1不同发展阶段统计的特点和要求

1.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统计直接为我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做出贡献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和产品。为适应当时我国经济实际情况和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统计直接服务于计划管理,统计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资料,保证了指令性计划的制定和贯彻实施。为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统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统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统计部门及时提供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信息。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化社会所必须的最基本的信息。如果没有统计部门及时提供大量的准确的经济信息、科学咨询和有效监督,党和国家就难以对宏观经济进行决策和调控。从宏观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工作比计划经济时期更重要、难度更大。从微观上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需要了解市场;把握市场、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这就必须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大量地拥有市场信息。因此,促进社会经济信息的流通和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重要特点。

1.3 加入WTO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进一步对外开放对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入WTO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济结构日趋复杂化,统计对象也日趋庞杂。在国内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中,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进一步发展,而“三资企业”也将迅速发展,从而使统计工作日益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股流动与资产重组加快,不同国别,不同所有制经济常投资于同一企业,产权混合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显然光靠那种多年不变的机械求全的统计报表制度和简单肤浅的分析处理是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统计的要求的。

2加入WTO后统计创新体系的建立

为适应加入WTO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应对面临的挑战,统计作为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工具和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突破迄今为止统计的时空限制,进行积极创新。

2.1 统计理论创新

统计工作以统计理论作指导。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简单界定和计算,缺乏宏观定量分析和宏观模型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统计理论多来自原苏联模式,国民经济核算口径、计算方法与西方经济核算体系存在较大差别。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统计理论进行了改革和发展,但仍然不能适应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需要,因此统计创新应该以统计理论创新先行。统计理论创新的方向和目标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西方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更能反映市场,贴近市场。

2.2 统计体制创新

统计体制创新的关键是理顺关系,政企分开,运行机制市场化,要把政府统计和作为信息产业的市场统计分开。政府统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政府,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履行“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而作为信息产业的统计,直接服务于各地区、部门、企业和个人,即服务于市场,主要从事信息产品的开发、生产、传播和使用。

政府统计以市场统计为基础并高于市场统计,市场统计服务于政府统计并侧重于市场。政府统计要按照国家关于机构改革的要求,建立高效精简、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统计管理体系。而作为信息产业的市场统计,则采用公司机制运行,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建立精简的管理机构和市场化的统计运行机制,如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统计测算与分析公司、统计模型预测与决策公司等。

2.3 统计方法创新

传统的统计方法是统计指标的简单运用。统计方法创新应着重于统计分析、预测、决策方法的创新。实现多学科方法交叉运用,引进西方经济统计分析的最新成果和方法,在深化综合指标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分析、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大量运用数理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多元分析、博奕分析等,加快现代数学理论方法在统计中的应用,从侧重于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向在定性分析基础上侧重于定量分析转化,大量利用现代数学理论、方法、模型和先进的计算技术解决统计问题。

2.4 统计技术创新

统计新方法的实现和统计任务的完成依赖于统计技术的不断创新。统计技术属于高新技术,目前我国统计技术与发达国家统计技术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我国统计技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高新计算设备、高级统计软件开发、网络技术装备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对西方统计技术改造和国产化程度低。这种现状直接影响我国统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统计方法的创新能力以及与国际统计市场的对接,导致我国统计的国际竞争力低下,在当今信息社会,统计技术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范文6

    〔释义〕 本条规定的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目的。

    本法的直接目的是反对不正当竞争,与此相对应的是鼓励与支持正当的竞争,因此,本法的立法目的具体说来是:

    (一)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我国实行几十年计划经济的实践和世界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计划经济体制是不适应社会主义各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必须对原来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的最终选择。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行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以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是有重大区别的,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主要是:

    第一,市场和计划所起的调节作用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发挥的是对经济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作用来自行平衡供求,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但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它有种种局限性,因此政府计划的调节是必要的,政府是起着高层次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说凡是市场能解决的由市场来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政府来解决。计划经济体制则是政府通过计划支配一切,对资源进行直接配置。但由于政府力量还不够,计划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无漏。所以还需要市场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

    第二,经济运行方式不同。市场经济的运行是遵循价值规律,在竞争的环境中进行的,市场机制的核心是竞争。计划经济的运行是靠行政命令,通过国家下达的计划或配额进行的,因此基本不存在竞争。

    第三,微观经济基础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微观经济基础是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企业,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微观经济基础是政企不分,没有经营自主权,不能自负盈亏的企业,企业是政府行政部门的附属物。

    第四,经济活动的界限不同。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经济活动是以法律作为界限的。只要在法律的允许范围内企业、个人、政府行政机构按照各自的权利、义务发挥作用。因此,市场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是法制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则是以计划作为经济活动的界限,任何违反计划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

    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正在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实行市场经济就要遵循商品活动的价值规律,从而实现对社会资源有效、合理的配置。而价值规律的实现是离不开竞争机制的。价值规律这种调节资源和经济活动的作用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因此,竞争是市场活动的核心,是市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最重要的调节器,其作用主要是:

    1.资源配置作用。市场经济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的。在竞争作用下,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社会资源的配置就会向最有效的领域倾斜。因此,竞争是劳动力和资本的引导者。通过竞争作用不断地调整着生产要素在总的经济领域里的流动方向和数额比例,以便提供更多的为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2.利益分配作用。经营者通过市场竞争,以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占有市场,才能将产品转化为商品,实现经营者的利益和对社会的贡献。只有市场竞争中兑现的效益,才是收入分配及企业盈利状态的根本尺度,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发展动力作用。市场竞争给企业以强烈的刺激和压力,使企业处于不进则退的环境中。竞争虽然给企业以压力,但这也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竞争的压力,因此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前进的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地面对市场的需求,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善服务,赢得竞争优势,从而促进和带动全社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充满活力。

    因此,竞争是市场经济最活跃、最核心的因素。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如果社会经济生活中竞争遭到排斥或者削弱,那么市场机制就要出现结构性的、全局性的障碍,市场经济秩序就将发生混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能顺利发展。因此,通过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维护和促进竞争,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二)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竞争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在竞争作用下,可以产生积极的企业行为和社会效果,推动市场经济健康的发展;同时由于利益动机的影响,同样也可以产生消极的企业行为和社会效果,使得一些经营者企图不通过自己的正当努力和商业活动来获取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例如,采取假冒他人商品的注册商标、包装、装潢或标记,企业名称和姓名等行为,采取不正当的有奖销售行为推销产品,造成与产品质量、价格、服务毫无关系的竞争优势。在我国现实生活中,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但存在,而且有些已经发展得相当严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相当普遍。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各类市场活动的主体都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

    第二,在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中,制售假冒商品,制作虚假广告,不正当的有奖销售,商业贿赂等行为表现特别突出,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几大“公害”,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秩序,给其他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第三,在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中,搭售或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串通投标行为,地方经济封锁和部门垄断等行为,是我国市场活动中所产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这些行为排挤竞争对手,限制市场竞争,抑制市场应有的活力,对市场机制的破坏性更为严重。

    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制定和实施,对市场竞争行为进行了法律规范,对一切公平竞争进行鼓励和保护,对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要制止和惩罚。法律保障经营者在市场活动中公开、公平地进行竞争,鼓励诚实的经营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市场优势,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市场活动始终保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使竞争始终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