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

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1

核心素养的提出,引发了学界和广大教师的热烈讨论。研究者和一线语文教师对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撰写了大量的研究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所谓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学习语文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学科也将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目前学界对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讨论得比较多,对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远远不足。

本人去年申报的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学语文课堂观察研究》,试图从课堂观察的角度,对教师在语文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实践研究。

所谓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直观地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发展了学生的哪些语文素养,如何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从文本中挖掘了哪些语文核心素养并进行有效训练,学生达成了哪些语文核心素养。

课堂观察能否科学有效地开展,关键是要设计出适合中学语文课堂观察的观察量表。

为了便于课堂观察,我们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分别设计了课堂观察量表,然后组织多次讨论修订,用修订的观察表在初高中不同层次的学校(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和不同层次班级(优/中/差)进行课堂观察研究。

语言建构与运用。我们设计了六个观察视角,即积累、整合、语感、语理、语境、表达。每个视角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进行观察记录。如积累,我们就选取了“课堂上教师进行了哪些有意识的语言积累训练?”“课堂上学生进行了哪些语言积累?”“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如何?”几个观察点,提示观察者客观及时进行记录。

思维发展与提升。我们设计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思维敏捷性、思维批判性六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也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如形象思维,我们就选取了“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表现出良好的联想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表现出良好的想象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几个观察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我们设计了体验、感悟、欣赏、评价、表现、创新六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也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如感悟,我们就选取了“学生在课堂上对文学形象获得了哪些感悟?”“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感悟到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哪些引导和帮助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悟?”几个观察点。

文化理解与传承。我们设计了意识、态度、鉴别、传承、关注、参与六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也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如鉴别,我们就选取了“学生能否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学生能否比较分析不同民族作品在文化观念上的异同”“教师为学生文化理解和鉴别提供了哪些指导和帮助”几个观察点。

要进行真实的课堂观察研究,首先上课教师呈现的课应该是未经集体打磨的原生态的课,保证研究样本的真实性;其次是研究课最好在录播室上,并进行全程录像,便于及时保留上课记录和课后“复课”,使观察记录准确完整;三是每个观察者只记录一个观察维度的内容,便于观察集中,研究聚焦;四是观察者只记录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记录时不对教学事件进行评价,保证后续研究“让事实说话”,使研究更客观;五是课堂观察研究要按“课前会议(了解授课意图)――课中观察(按四个观察维度详细记录课堂事件)――课后会议(分析观察记录后讨论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施和达成情况)”三步进行,保C研究过程的完整性;六是对课堂观察量表记录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撰写课堂观察报告,提出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2

关键词: 课外阅读 素质发展 策略研究

语文具有工具性,它不仅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重大作用,而且对其他学科具有直接影响。语文还是一门具有思维性、人文性的学科,语文学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核心素质的好坏。现如今,通过课外阅读发展语文素质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不仅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而且有效地协同语文教学发展语文核心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刻不容缓。

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首先是学校课程教学资源。在开发教学资源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地拓宽思路,树立正确而科学的课程资源观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学校实际条件,广开教学思路,使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使资源得到科学而又具有创造性的利用。例如在阅读《浅水洼里的小鱼》这篇文章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浅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的小鱼。”这句话,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将收集到的有关浅水洼及小鱼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小鱼的活泼可爱。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文本,教师要做到有机开发。以农村小学为例,其独有的环境就可以成为教师开发的教学资源,例如在阅读《落花生》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找、去看、去问有关花生的事情。整个活动完成下来,不仅能使学生了解花生的外表,更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花生的品质。其次是社会课程资源。社会资源具有形象性、实践性等特性,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第一,利用风土民情,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有关风土民情的课外书籍的内容。第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学生识字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汉字,就可以让学生搜集身边的错别字,进而推动社会上用字的规范性,这样的做法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加识字数量,提高观察能力。而且当学生识的字多了,其阅读地能力就会随之提高,进而使语文素质得到提高。

二、开展定期的阅读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对于活泼好动、爱玩的小学生而言,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能切实巩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阅读活动及充分发挥阅读活动的作用,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落实阅读的书籍。教师可以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为学生订购课外书籍,并将其放置于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等学生触手可得的地方。其次,落实阅读时间。将课外阅读列入语文教学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然后,落实活动,实现活动的多样性。像是开展阅读比赛和评比,其详细内容包括作品解读、文章欣赏、演讲、讲故事大赛、课外知识竞赛,等等。例如,教师在班级中定期开展阅读古诗主题班会,这样的活动会使得班级中掀起一股阅读古诗的热潮,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许多学生在这一学期过完之后,会不经意间积累许多有关古诗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文素养。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发展状况,而且能提高学生阅读参与度,激发兴趣,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加强阅读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实现终身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为了切实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当积极地教给学生一些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教学的目的是实现终身学习。为此,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外,还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及在今后学习过程中的需求。读书方法有很多,阅读方法会对阅读的速度及阅读的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对待不同的书籍,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首先,浏览法。顾名思义,浏览法就是指用极快的速度将书浏览一遍。对小学生而言,他们要读的书有很多,但是在精力和时间上是有限的,所以,为了更好地使学生阅读大量书籍,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浏览法阅读。那么哪些书籍可以用浏览法阅读呢?第一,资料性的作品,只要求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即可。第二,那些故事性、情节性较强的书籍,只要求知道故事的大概和其蕴含的道理即可。其次,摘抄法。这种阅读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对于那些与语文知识相关性高的书籍,学生可以用这种方法。其他的还有精读法、跳读法等。但是有的教师并不这样划分阅读方式,而是将阅读方式划分成了文学作品阅读法、麻醉性阅读法、信息式阅读法、经典著作阅读法。总之,无论哪种划分方法,只要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就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提高学生的课文阅读能力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极具创造性,因此,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掌握更多阅读方式,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展现自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国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3

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经过教学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语文情感素养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华传授给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向学生推介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作家的名著等,并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中国化”的文学教育,让学生爱看祖国的文学作品,爱读祖国的优秀诗文,爱写祖国的汉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上课、阅读、欣赏、写作、表达的过程中,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漫游语文大世界,日积月累,不断沉淀,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的熏陶。

除了制定初中三年的阅读计划之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围绕经典阅读这一主题,开展名著读后感写作比赛、演讲比赛、故事讲述比赛、朗读比赛、手抄报制作比赛、优秀绘画作品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对名著名篇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阅读素养

语文教学承担着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责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构建自己的文化。有效的语文教学应给予学生多方面的营养,如思想、道德、修身、做人、审美、科学、传统、现代、本民族、外民族、本国、外国,以及多种价值观特别是现代价值观、情感和理性等等。这些养分的汲取需要大量的阅读和语文材料的运用。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对照传统的阅读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理念和要求。首先,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过去,我们往往忽视对学生感受能力的培养,被“讲风”代替了,不容学生有个性化的感受,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更是空白。学生没有独立评价的锻炼机会,久而久之,其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运用语言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挥,阅读素养难以提高。

其次,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三、培养语言积累和语感思维能力,提高语文思维素养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别强调了语言的积累,并进行量化,明确提出每一个学段的学生须积累什么方面的内容,背诵多少篇(段)优秀诗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多少字,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积累就得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培养语感思维能力,则应以诵读为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动口、动脑、动手,认真学习、朗读、理解、感悟。

语言积累要求语文教师树立“大教育”“大语文”的观点,以课内促课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如组织学生去阅览室、图书馆、书店,利用网络搜索阅读材料,参加阅读比赛,进行课外调查研究等。此外,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接触不同体裁的读物,如阅读《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童话、寓言、神话、故事、古诗文、中外名著等,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与感受,培养良好的语感,关心自然和生命;同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由想象及交流,感受语言的优美,体验阅读的乐趣。

课内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积累、思考,举一反三;课外放手,让学生去延伸、拓展、深化。这样,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能快速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积累目标,并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培养了语感思维能力,提高了语文思维素养。

四、培养听说读写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语文基本功素养

《新课程标准》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不仅仅是提法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观念上的改变,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求在口语交流中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语言交际、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达意等综合能力和基本素养。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还要求培养讲普通话的习惯,以及自然大方的态度、与人交流的意识和大胆自信的精神等。

五、培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语文人文素养

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4

(一)核心素养

(1)何谓"核心素养".经过学者专家的研究与辨析,核心素养较为通行的定义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的动态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 [1] 在上述描述中,核心素养提出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评价方法则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2)何谓"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最为权威的是最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课标)中的表述,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表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并在阐释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时将之进一步细化,语言建构与运用细化为:语言建构与积累,语言交流与沟通,语言梳理与整合;思维发展与提升细化为:发展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细化为:增进对祖国语文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细化为: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2] 纵观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课程目标的表述,其基本指向是强调语文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应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展开,而学校教育就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心任务指向。

(二)教学目标

(1)何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需要达成的某些目标,在描述过程中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进行描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连接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主要联结点,是教育理想在教育现实中的具体呈现,不仅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影响着教育理想的实现程度。因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教育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2)教学目标确定的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课堂教学目标提出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要求,但由于教育理念等各方面的转型,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处理过程却产生了许多困惑,课堂教学目标实践出现了诸多"虚假"的现象,如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研究的忽视,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形式化和机械化现象,在实施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倾向等,进而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对于教学目标确定的研究就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无疑为我们研究教学目标的确定指明的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下面将就核心素养对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几点启发展开论述。

二、几点启发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原则

(1)原则一—体现学科特点。新课标在阐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时其中心词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对我们的启发是语文学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紧紧围绕学科特点展开。语文课堂就应当围绕语言文字展开,以语言文字为基本依据培养学生的思维,进而涵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体悟到祖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美好。"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确定教学目标之时我们不能强行将这几者割裂,更不能因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这都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原则二—运用系统观念。新课标在阐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后进一步将之细化,提供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可行路径,这些路径又构成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整体。以"语言"为例,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语言"的核心素养目标定为:语言建构与积累,语言交流与沟通,语言梳理与整合。统观这三个目标,三者之间是一种递进的整体关系,对教学目标确定的启发便是:我们在确立整体教学目标是要系统观念,将语言素养的培养分步骤有条理的展开,而在确立某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则要突出重点,重点突破,而在确定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则要"实打实","精而细".

(3)原则三—具有可操作性。新课标在描述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给出了明确具体的教学建议,具备强烈的操作性。以"思维"为例,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思维"核心素养确定为:发展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这一要求首先明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主要着力点为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思维品质;而提出的目标则是将前二者定为"发展",将后一者定为"提升",不同的主体定为的目标也不同体现了可操作性,赋予了一线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有力的抓手。

(4)原则四—有强烈的情怀意识。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点在于语文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文化归属感,因为语文学科所依据的文本是用我们民族曾经或正在使用的母语写就的,因而更多了一份传承的意味。当下的中国正处于激烈变革的时期,各种文化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激荡,我们的母语大有式微之感,作为传承母语文化的主阵地的语文学科,在确定教学目标之时理应有强烈的情怀意识与危机意识,敢于担当与作为,在教学目标中深度体现"审美"与"文化"的因子,而非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用考试说明而非课程标准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如此方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完成本学科"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二)确定教学目标时的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展开,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若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次就必须具备完备的核心素养,具体而言便是具备较高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素养,只有在对前此几方面有深刻领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其精神内核,进而外化为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的笃定与明智;同时因为核心素养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并具备内在生长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做一位终身学习者,不断获取占有新知,如此才能在知识洪流中屹立不倒。

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自我国于2014年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以来,核心素养培养日益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各阶段教学纷纷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作为重要教学指引,初中语文教学亦不例外。为突出学科教学特点,发挥教学价值,初中语文教师需先明确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内涵,选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目的,达成预期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素养是对个人道德水平、综合能力之反映。为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国家于2016年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对学生需具备的主要素养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为践行国家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普通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做出了如下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虽然该标准是针对高中语文制定的,但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言,教师同样可以借鉴。毕竟,各阶段语文教学的总体育人目标是统一的,只是在具体教学中各具侧重罢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落实好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获取语文知识,还能获得能力品质的同步提升,更为适应社会新形势、新环境,积极健康地成长。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注重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属性及培养目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之重要目标,学生其他语文素养的生成都是基于语言能力而获得的。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需要教师关注课文,通过字、词、句等语言文字的教学,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精彩语句,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感受独特表达方式,如多感官互通、拟人手法的运用等,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2.加强情感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强调“三维”目标,其中情感目标是重要内容。落实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体现的作者情感,使学生获得感悟,实现情感共鸣,这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之重要方式。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刻理解文章主旨,进而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情感,获得启迪与感悟。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要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学《老王》一课时,引导学生感受老王善良的品质,使其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正视生活中的苦难,积极拥抱生活。通过在教学中加强情感渗透,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1-0145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于语文学科教学来说,语文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所以从小学到大学,语文学科都是承担着重要的学科角色,在中小学教学体系中,语文学科是一门主要课程,在大学阶段,语文学科虽然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公共课程,但是依旧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一名高校语文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高校语文课堂,引导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一、走进教材,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解析人文精神

高职院校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公共课程,特别是针对理工科类学科来说,语文教学最为基本的就是围绕语文教材进行教学。在高职阶段,有不少学生认为专业课才是自己较为重要的课程,而对于语文学科这类公共课程不加以重视,其实是个误区。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高职语文教材中收录的都是比较经典的名家名篇,细细品味这些名家名篇,其实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解析人文精神。在教材阅读中,文言文、诗歌这类文体是语文阅读中的难点。在文言作品和诗歌作品中,要引导学生首先掌握文言文、诗歌作品的鉴赏方法,比如对于语言晦涩的文言作品,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意向分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更为理性的学习和思考方式,今后在品读其他文学类作品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种科学的方法和方式进行品读和提升,在阅读过程中时间久了,就能找到规律、形成积累。

二、走出教材,引导学生在关注社会中提升人文素养

除了依托教材以外,高职语文教学还要积极走出教材,引导学生在关注社会中提升人文素养。对于高职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是成年人,每天接收大量的外界信息,现在又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高职学生走出教材,在关注社会中提升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新闻、一些事件,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待这些社会问题。引导学生走出教材关注社会,可以结合高职语文教学课堂,将传统的课堂进行适度的改革,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关注时事,会利用语文课的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辩论等,通过这类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激活思维活力,提升语文素养,拥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比如我曾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否值得提倡为引子,引导学生参与辩论,最终学生得出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提倡。当然,有了这样执着的精神,我们还需要科学的方法。

三、延伸教材,引导学生在总结经验中提升人格修养

作为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延伸,当下我们主张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这种延伸就是对于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延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意在引导学生在总结经验中提升人格修养。所以在教学中,结合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对教材进行适度延伸,在延伸的过程中,进行课外阅读的辐射。在高职阶段,有不少学生自己也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只是因为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不是文学方向,但是这样的学生内心有一颗文学的种子,在语文教材延伸的过程中,我结合高职语文教材的相关文章,进行了课外阅读的延伸,例如每周利用一节语文课,除了教材知识的讲解之外,进行课外阅读的辐射和延伸,将相关的名篇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进行适度延伸。通过这种辐射和延伸,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提升人文素养。针对高职阶段的学生来说,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到了学习生涯的最后一个驿站,更有一些学生开始“混日子”,对语文这类公共课更是消遣、打发。结合这样的现状,我首先以趣味的语文课堂教学来吸引高职学生,再结合趣味的课堂来渗透“劝学”的道理。

四、走近心灵,引导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呈现人文精神

作文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教学经验表明,作文是学生普遍感觉头疼的一项难题。我认为高职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走近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呈现人文精神,将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通过写作表达出来。基于很多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和困惑,我鼓励这些学生,只要我们做到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传递出来,只要我们在写作中弘扬社会正能量,就能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而作品语言是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平日的阅读、习作等进行慢慢积累的。高职语文课堂的写作教学,我尝试走近学生心灵,作文主题的设置,以学生所熟悉的场景、心境等作为切入点,全面激发学生写作的主观能动性。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育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要注重语文教学的成效和方法。与此同时,作为一名高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契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素养、激发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全面提升学习的内蕴。

参考文献:

[1]徐智.践行绿色课堂提升语文素养[J].职教通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