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案例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观规划案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观规划案例分析

景观规划案例分析范文1

【关键词】景观规划设计 问题 改进对策

一、前言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这不仅要求对现有的自然生态加以保护,更要求对城市景观、人文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加入生态要素,强化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在未来,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将不断强化,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将不断提高。因此,研究如何改进景观规划设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原理、步骤和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设计实践中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景观规划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依据教学大纲,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应当包含五大知识模块,即公园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道路广场景观规划、景观建筑和园林植物。笔者曾对学生进行过一次课程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如下:学生对于课程进度安排的整体认可度较高;对教学内容的设置顺序满意度则低至不足五成,对各模块专业知识与个人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联系作用认可度高低不一,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较强,实践内容不多且案例教学较少的理论知识,学生掌握程度较低,满意度亦较低;同时也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受调查对象认为课堂氛围较为生硬,师生间互动不足,并希望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

由此可见,景观规划设计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需要再调整、再细化,未能跟进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而使得学生对于当下课程内容的学习意义产生了质疑;二是教学方法有待改进,课堂氛围不够浓厚,师生互动不足,教学方法僵化;三是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组织的不够,学生未能熟练掌握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关键技巧。

三、改进对策

(一)完善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调整内部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更加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结合该学科的最新发展和教学大纲充实新知识点,并对一些没有实际意义和较老的内容进行删减,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该学科的最近发展状况,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牢固掌握各部分内容。

(二)灵活应用并创新教学方式

一是灵活应用案例式教学。景观规划设计课必须通过具体案例的讲解,学生才能对景观规划的设计过程和设计要点有更直观的认识,理论知识才得以体现。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一方面应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使学生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来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是空泛地反复强调;另一方面,完善案例教学的过程,由“简述―分析―评价―总结”四个部分组成,对案例的分析要深入、细致,案例简述以教师为主,案例的分析、评价以学生为主,总结部分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开放性和批判性的思维习惯。

二是结合学生特点,改变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由教师布置一个主题,将学生分成小组,课下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课上围绕主题各组发言,提出各自的观点,并展开分析和证明,发言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予以评价。这种学生讲、教师听的模式,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资料搜集、整理、发言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机制,准备认真、发言好的学生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对学生能起到鞭策和激励作用。

三是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必须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目前往往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教学效果令人不满意。加强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是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除了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等教学方法以外,还应根据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将教学变为相互平等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鼓励学生课上可以随时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甚至辩论,还可以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影音文件等,多渠道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在交流中获取知识,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学生实践动手、设计能力相对较差,为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具备独立设计的能力,应设置足够学时的课程设计周,并以实际项目为依托,到实际的项目地点进行实地调查,并加以分析,得出设计思路,使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教师应认真指导,提示学生应考虑的问题、帮助整理设计思路、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切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此外,应增加外出实习、调研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布置调研任务,用专业的眼光亲自感受和体会景观规划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开拓学生视野。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241-245.

[3]刘滨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和对策[J].中国园林,2001(1):7-10.

景观规划案例分析范文2

【关键词】生态建设;道路改造;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0前言

城市滨河道路的空间景观设计,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城市滨河道路是指现代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道路,由于有自然景观的优势,道路沿岸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空间。

1、案例分析―以丰收路一期为例

1.1丰收路一期现状

南闸街位于处江阴南郊,地处美丽富饶的太湖平原,南闸街道是一个生态宜居的花园。

南闸街道丰收路现状:

(1)丰收路南侧,滨河绿带,宽16-18 M,长420M,面积7140M2;

(2)道路路缘绿化退化,泥土;

(3)道路入口节点无景可观;

滨海绿化“脏、乱、差”,设施残破,环境恶劣,多处地段已成垃圾场。

1.2丰收路一期设计目标

设计的总体目标为:安全性、协调性、服务性、生态性;沿用丰收路东段的整体思路,并根据现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设计特色为:一条人行路贯穿绿化带中,原有的绿化灌木得到保留,整体采用流线型与直线型相结合的模式,营造出一种和谐之美。在设计中,注重两岸的水系景观,保持视线通透,同时注重活动场地的私密性与安全性;活动场地设置小组团以观花、芳香植物为主。品种主要为:黄山栾树、乌桕、桂花、杨梅、山茶、樱花、紫薇、垂丝海棠、红叶李、碧桃、红枫、梅花等。为了与原有风格相匹配,建议使用塑木栏杆,塑木栏杆可以与自然融为一体,它具有木材的自然外观、质感,比木材尺寸稳定性好;免维护、使用时间长。

1.3丰收路一期设计的独特点

(1)平面布局:设计根据周边道路和用地情况,以草坪为基调,春夏秋开花的宿根花卉和整形灌木为主调,形成开阔的视觉空间。同时,结合小乔木和树姿优美的大乔木树木组合,有规律的变化,点缀在开阔的视觉中,形成标识性的、富有含义的景观视觉点。通过景观视觉点的交替组合,形成丰富的层次变化,减少因道路枯燥乏味的景观,造成视觉疲劳的现象。

(2)里面布局:沿边界外侧种植大乔木中间为小乔木和花灌木,前景为草坪和宿根花卉。

(3)空间布局:根据植被开花和变叶时间和色彩特点,精心配置植物,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其中,春季开花为景观主调,秋季变叶为景观主调,冬季有绿为景观主调。

2、案例分析―以丰收路二期为例

1.1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

丰收路二期滨河绿化景观位于丰收路一期东侧,总面积约为5000 M2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措施主要有一下几点:

水质:河道浑浊,水质变差,严重影响周边环境。原有河道绿化工程已经被废弃;建议梳理河道,清理垃圾,提升水质,修复河道绿化。

景墙:原有景墙设计复杂,与现有环境不符,在整个滨河绿带中比较突兀;建议直接拆除。

广场:现有广场地面、墙面的面层破损严重且修复困难;建议改造重建。

亲水平台:分布散、面积小,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拆除整合。

张拉膜广场:广场面积较大,地砖破损严重,难以修复;建议更换广场面层,张拉膜清晰修复。

景石:景石数量不够,可再利用,增加景观效果,丰富层次效果。

廊架:原有廊架缺少沟通园路,体量较小;建议重新设计。

绿化:现状杂草丛生,树木枯萎,垃圾堆砌;建议重新设计,整理地形,植树中华。

庭院灯:种类较多且损坏严重;建议沿用一期庭院灯。

1.2丰收路二期设计目标

丰收路的滨河景观在逐步发展,二期的目标就是将滨河景观带继续延伸,并根据道路现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升,营造出一种生态美、视觉美、心境美的画面,为生态宜居的南闸添上灿烂的一笔。

1.3丰收路二期设计的独特点

依然延续一期景观的铺地风格,园路以荷兰砖为主,广场充分运用花岗岩的色彩、肌理,设计丰富的形态图案,统一于对比相结合,产生明快的韵律感。不同材质的块石,道路质感的对比,给行人鲜明的节奏感。在区域划分上,主要分为绿荫休闲区、活动健身区、悠然自乐区三大区域模块,迎合了不同群众的需求。

3、从丰收路改造分析景观区域功能划分

3.1有关功能分区的定义:

滨江景观带功能分区,就是将各功能部分的特性与其他部分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细致、合理有效的布局。对于功能分区,往往是依据动静、公共与私密、开放与封闭三个原则来进行分区。换句话说,就是利用大的景观环境条件,去完整的了解其环境范围内对于人产生的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这也是人和环境协调的一个焦点。由此,滨河景观的功能分区是充满无尽的生动性与灵活性,还存在无尽的不确定因素也。功能的分区意味着人和环境的一个契合性的焦点,它还是一个景观组成中重要的设计环节。

3.2现代滨河景观设计功能分区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社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得到逐步的提高,对于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对于滨河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关注,不过有些滨河景观的改造是在盲目的状态和片面的视觉效应下进行的,未考虑周边环境的适应性和适用对象的选择性。即使有的找到了适用对象,但是还是缺乏功能划分的认识,功能多样性没有得到体现;对于使用对象上,也没有认真的分清各个年龄阶段层次的不同需求;对于活动区域内来说,难以分辨高层次与普通使用、高科技与普通设施上的运用。最后造成了景点与景点的脱节,与人的活动行为不一致,景观不协调,造成最后的整个景观的不合理性。

3.3以“人”的角度分析滨河景观功能分区:

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城市的居住者是景观的观赏者,基于滨河景观用人的理性角度进行功能合理的分区,作为一个完美的设计人员,目的就是给城市居民创造一个休闲、游玩的场所,在设计过程中间,我们必须要合理的利用功能分区的动静、公私、开闭原则进行切合实际的对景区进行分区,将人与环境的尺度与比例调节到最佳的状态,利用小空间将将滨河景观划分,这样就可以让景观出现一种大众的、客观的性质,而且又不失压抑与混沌。所以,滨河景观的触发角度就是使用者,也就是从人的角度去划分功能区域的。

5、结论

城市滨河区域越来越多的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在这样的大环境趋势下,城市滨河空间的建设和利用对于城市的再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景观再生不是单纯的重建,而是在不同城市的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展开的,根植于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设计的重要前提。在尊重文化的基础上,设计还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让设计回归本源,回归自然。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02

景观规划案例分析范文3

关键词:工业废弃地;修复再生;理念;形式;内涵

一、引言

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社会发展背景下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然而后工业时代到来后,传统制造业衰落,在城市中留下许多工业废弃地,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对这些遗留的工业废弃地进行修复再生,从而带来了一种新的景观效应。同时,可以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提升生活质量。一些优秀的改造案例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代表符号。

二、理论评述

1.工业废弃地

所谓工业废弃地,是指那些曾为工业生产用地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用地,随着工厂、制造厂生产活动的结束而出现的很多被废弃的闲置土地,亦称棕地。如废弃的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工业废料倾倒场等等。在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进程中,这些工业地往往依然保存着城市发展的印迹,见证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历史进程,承载了人们对过去一段历史的真实回忆,有着很高的历史地位和纪念价值。

2.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再生

后工业时代到来,工业产业衰败,给自然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而唤起的人们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环保运动的兴起带动了工业废弃地的更新与改造。1972年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的改造方案是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再生形式的里程碑,该改造方案全新阐述了公园的形式,工业景观的美学文化价值等概念,掀起了工业废弃地修复再生的浪潮。此外,还有国外许多成功的经典改造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德国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美国波士顿海岸水泥总厂及其周边环境改造、韩国金鱼渡公园。此外,国内的岐江公园、798艺术工厂区也是较为成功的案例。

三、理论创新――后工业时代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再生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修复再生就是在传承以往辉煌的工业文明的同时,为我们再创造一个美的游憩空间。是对社会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社会精神财富的传承发展。往往我们对于工业废弃地的景观修复再生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理念再生

1.1生态学理念

引入了生态学理论之后,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尊重场地生态发展,注重场地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废弃地的受损生态系统有两种恢复模式,一种是当生态系统的损害没有超负荷且是可逆的情况下,通过解除外界压力和干扰,使恢复可在自然过程中发生。另一种是超负荷的并且是不可逆的,需要人工加以干预,才能使受损生态系统恢复。

1.2反传统美学理念

传统美学认为工业废弃地上残留的工业景观是丑陋的,不和谐的,然而在现代艺术的影响下,人们的审美也发生变化,一些设计师追求形式的冲突和无序。在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工程中,生锈的高炉、废旧的工业厂房、生产设备、机械是人类历史上遗留的文化景观,人类工业文明的见证,它们的废弃是自然发展的过程,有着别样的生机和活力的粗狂美,是镌刻着人类工业社会文明历史的纪念碑,这一切都是对传统公园的设计美学的创新和挑战。

2.形式再生

后工业时代到来后,一些新兴的艺术形式,如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极简艺术、波普艺术、达达艺术、大地艺术等都给景观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扩展了景观设计师的设计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景观表现形式。在这些艺术表现形式中,对景观设计影响最大的就是大地艺术,在其思想影响下,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将工业废弃地的工业景观理解为工业生产在大地上留下的艺术品而加以保留、改造利用,创造新的景观表现形式。新的景观表现形式在给我们带来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迎合了当代大众的审美意味。

3.内涵再生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修复再生设计不同于其他的景观设计,它是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遗迹,是人类工业社会时期留下的遗址,含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景观特色,保存着城市发展的印记,承载了人们对过去一段历史的真实回忆。我们在进行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设计时,一定要提炼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将地方文化融入设计之中。

四.案例分析――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1.项目介绍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德国北杜伊斯堡的一个后工业景观公园,由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与合伙人于1991年建立,其原址是炼钢厂和煤矿及钢铁工业,使周边地区严重污染,于1985年废弃,19世纪中期之前为农业用地。1994年正式对外开放。彼得・拉茨也因此设计于2000年获得第一届欧洲景观设计奖。

2.改造原则

2.1破坏最小原则

工厂中的构筑物全部保留,并仔细分析研究,利用结构分析法使这些工业设施成为公园的景观结构要素,部分构筑物被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如高炉等工业设施可以让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废弃的高架铁路可改造成为公园中的游步道,并被处理为大地艺术的作品,工厂中的一些铁架可成为攀缘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墙体可成为攀岩训练场。设计不仅仅是保留部分工业景观的遗迹,而是通过这些改造,为工业衰退所遇到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带来出路,一方面承袭历史上辉煌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又将工业遗迹的改造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1)工业废弃地的景观修复再生设计应尊重场地原貌和历史,不是抹杀它而是为其赋予新的意义,这与国内一些将场地内原有构筑物等完全拆除的作法形成鲜明对比。

(2)建立完整的景观序列,使部分与整体相互协调。场地的建设还要考虑周边环境,与周围形成有机整体。

(3)设计与自然结合。场地改造要尊重自然,保护自身特有的生态体系,植物种植多采用乡土树种,同时,保护场地内的生物多样性。

(4)在进行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再生设计时,应充分运用原有材料,扩展各种景观元素的内涵和用途。

2.2可持续发展原则

公园的设计师拉兹强调,生态恢复是个缓慢的过程,设计师应以长远的眼光采取全面的保护,合理地安排近期建设项目,为当地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不能急功近利,只图短期效益,而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五、结语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修复再生工程不仅仅是改变一块土地的贫瘠与荒凉,也不仅仅是保留部分工业景观的遗迹,更不仅仅是生态、艺术等处理手法的运用,而是通过这些改造,为工业衰退所遇到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带来出路,一方面承袭历史上辉煌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又将工业遗迹的改造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王向荣 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3)

[2]蒋德平,汤跃然,《后工业社会发展趋势下的景观再生设计研究》【J】,中外建筑,2011,(9)

景观规划案例分析范文4

(一)没有结合其他专业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教学中,因为没有与园林景观设计类专业完全同步的教材,部分授课教师向学生授课都是以传统畜牧业的专业为背景材料。学生不能真正熟练运用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的构图原理,因此,导致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园林景观艺术设计的理念,学生不能完全了解该课程的内涵。

(二)没有健全教学方法

目前,大多数传统专业学校,主要还是以教学理论为主,缺乏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高校教师没能真正认识和掌握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的方法,导致教学方法过于抽象化,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达到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畜牧类高校学生欠缺艺术自我表现能力,环艺建筑类高校学生缺乏配置植物概念,最终导致学生都不能充分了解、明确设计的绿化对象。畜牧类高校开设较多的基础课程,对于专业课程开设的时间较晚同时授课时间较短,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薄弱。任何专业几乎都要涉及相关的公共课程,但是几乎没有开设园林景观设计艺术实验相关的课程。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盲目抄袭的现象,学生利用网络普及带来的丰富资源来完成课堂布置的作业,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三)实验教学与课堂理论脱节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导致实验教学内容与课堂理论严重脱节,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在实验课程中学生大多数是以个体为单位来完成课堂任务,导致学生对设计表达手法、景观设计、布局规划方面出现“会但不精”的情形,同时也缺乏专项训练与团队合作,最终导致学生所设计的作品质量不高。除此以外,高校的教学实验组织机制不够灵活,都是按照以往教师授课,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设计任务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实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到指导作用,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课堂授课时间有限,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二、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的改革研究

在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高校应重点深化园林景观设计的教学改革,在丰富和发展自身底蕴方面的同时,在高校教学应用过程中,不仅要做好基本实训与理论的教学改革,还应当将培养学生的目的与工作重心进行定位:从“发现美”到“感知美”到“创造美”。通过系列摸索与探讨,高校应以“提高动手能力、提升情趣审美———脑手并进”为教学目标,深入进行园林景观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探索与改革。

(一)胸有成“竹”意境出,现场教学探索

美植物识别与鉴赏是园林艺术设计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园林中体现生态美的造景因子,是园林规划布局的基础。高校教师仅靠课堂向学生传授园林植物造景特色与美学特征等知识,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这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应当采用现场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各种绿地园林(如街心公园、植物园、社区、城市公园、花园等),同时,对授课方式进行改革,通过自由提问、发言、抢答、修改补充、分组讨论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见草坪、花卉、树种的种类、季相变化、观赏特性。这样通过不同时期的观察来对比同类植物的不同应用特点,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植物的搭配配置,从而实现对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有效控制,为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园林景观设计的道路上夯实基础。

(二)把思想做成模型,提取生活甘露

实验教学应当打破常规,即“布置任务—制定方案—完成任务”的设计套路,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在教学中结合实例来完成学生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认识,通过结合教学实习来增强学生景观视觉设计的能力,通过对模型与图纸的同步设计来完成景观标志性的设计实践。在实验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应对学生制定详细的学习指南,明确学习计划与目的,由3至5名学生组成设计小组,并以组为个体来完成课堂汇报、讨论和调研,经过全组讨论来完成相关的设计草图和模型制作。

(三)满足实际应用需求,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在从事园林景观设计相关行业必须充分掌握3DMax、Photoshop、AutoCAD等应用型软件。学生在学习应用软件的过程中,缺乏独立创作与软件互相贯通的能力,这与实际岗位工作的专业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加强专项技能的专业培训是有必要的。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园林景观设计的项目绘图任务,学生在绘制线条图纸、平面渲染、立体模型建立、处理后期图面等过程中获取信心,将所学内容真正融会贯通,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四)突出行业特色,塑造优质设计管理人员

园林景观设计实验课程改革是在传统园林景观工程设计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方法和规则遵照国家有关建设标准与规定来设计工程图,来准确表达园林景观的大小、布局、位置,并说明设计有关的技术要求。实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熟悉园林景观布置,掌握园林景观布置的内容,具备基本的绘制和识图园林景观项目工程图能力。学生在初步园林景观设计图的基础上,来进行对园路、土方、假山、种植工程、水体等景观合理布置;学生在做好相关景观工程图设计的同时,来进行园林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将工程实践和工程理论充分结合,弥补了课堂上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管理的环节;这种实验教学改革打破了以往教学中“理论统控论”的模式,满足了园林景观设计单位的工作实际需求。

(五)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增进技能,开阔视野

我国古代的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盛名远扬,而且园林景观在传统风格方面分为南北两派。北方园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皇家园林,而苏州园林则是南方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然而扬州的园林景观布置具有独特风格,介于北方皇家园林风格与南方私家园林风格之间:不仅具有皇家园林高大壮丽、金碧辉煌的特色,同时也布置了大量具有江南风格的建筑小品,自成一家。以上海为现代园林代表的中国新建筑,凭借多样灵活的建筑风格,引领着新的建筑潮流。上述的园林风格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讲述与课本的描述,学生对建筑物很难形成一套系统的认知。因此,让学生到实地参观、走出课堂是完全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收集资料、开阔眼界,还能够提高学生对建筑的独特风格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园林专业户外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南北方设计形式以及植物有了系统了解,还能开阔园林景观设计的视野,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端正了学习态度。学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系统化、完整化,将理论基础知识与感性认识有机结合,实现实验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对园林景观设计实验教学的建议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精湛的专业水准,才能胜任园林景观设计实验教学的工作。首先,教师务必掌握透彻教授课程的本质,熟悉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景观生态学、制图技术等。其次,园林景观设计实验教学课程不仅包含大量的知识理论,并对实训课程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应当仔细认真授课,对学生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当主动积极了解园林景观专业发展动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机制,实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将育人与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和建立教学内容体系

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不仅包括景观传统生态学的知识理论,还要有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风格,因此,课程设置极为重要。首先,应当制定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评价总体构成、景观类型、形成景观因素是目前熟悉园林规划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与现状,科学和理性点明生态景观学的发展,进行景观合理设计规划,需要武装园林景观设计主流学的思想。掌握园林基本景观如走廊、斑块等。充分了解景观与生物的各种关系,理解景观合理管理与规划的原理。其次,要掌握园林景观各类型的制作方法。现阶段园林景观设计已经融入到各个专业领域,在日常生活中随意可见。如住宅小区绿色设计、城市规划景观以及公园景观设计和生态景观规划。教师要向学生分类讲解,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园林景观设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从周围布置景观来进行分析,对景观的流程制作充分了解,来增强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在讲述实践环节的总体设计理念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园林景观,将设计原理及学习理论充分融入到设计中,从而让学生产生设计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实验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设置

在教学环节中设置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一)项目教学、任务驱动

高校利用现有工作项目的职业岗位,通过教师对现状条件的讲解、分析和传授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开始进行训练和创作。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主,教师则辅助学生并提供解疑、指导、咨询,学生通过实际设计来消化、理解、深化已学的知识内容,体会设计工作的要领,熟练掌握实际动手能力和设计技能。

(二)结合案例分析来进行实验教学

在完成实验教学工作项目的所有环节中,教师选择合适的项目案例,利用专业知识来进行评价、讲解和分析,结合实验教学中设计的工作项目,来适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完成任务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将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

(三)进行现场教学,展开社会调研

在完成实验设计工作岗位项目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实地调研参观类似的工作项目成果,教师在项目现场进行总结归纳、讲解、分析,并明确指出设计实验项目中应该学习和注意的要点,深化学生对园林景观设计项目的设计效果、完成方法的认识体会。

五、结束语

景观规划案例分析范文5

关键词:湿地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 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086-02

湿地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可以使杂乱无章的生活环境得到梳理,能够让置身于其中的人们感受到舒适的环境,给人美好的精神享受,同时还能起到保护湿地的宣传作用。湿地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在城市湿地景观艺术设计中大量的绿化种植与水景观的合理结合以及适当的设施设置,可以创造一个健康、舒适,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还能使生活在喧嚣都市中的人们得以亲近自然,是城市与自然衔接的桥梁,也可以给城市提供回归自然的场所,满足现代生活中人们多元化的生活需求,使人们的生活空间更为广阔、自由和完善。

今年五月起正式实施由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可见对于湿地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升。湿地景观环境可以改善周边的气候环境,对生态系统进行一定范围的保护和调节。譬如湿地中出现的大面积的水域和植被环境,可以进行吸尘、降低噪音、调节环境湿度等等,都从多方面改善环境,提升环境的舒适程度。湿地在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在其中众多物种的共生构成了一个生态环境结构,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众多的资源,形成强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建立各种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我们要以各种湿地类型的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依托,充分利用和挖掘湿地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一步促进湿地保护。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同时也是城市湿地景观保护和设计的代表,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和其他的水景公园有着质的区别,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主要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性的保护以及对其基本功能的展示,注重对于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中的科普教育宣传以及对湿地文化价值属性的传承。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区别于其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方面是在于利用这一城市中的景观场所,对其中游玩的人群普及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以及对其中物种多样性的认知,来推动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这一空间类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属性。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不单单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城市公园和其拥有的旅游资源来看待,对其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应该更加被值得重视。要根据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自身条件,诸如大面积的水体、绿化等等内容,进一步的发挥其在整体城市中的生态作用,注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让我们这个“地球之肾”更好了为我们的家园“排毒清肺”,找回湿地日益消失的功能,找回被打破的生态平衡。在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设计中,在不断满足使用人群需求的同时,其空间也会对人们的视觉、情感、精神、文化方面有着相关的影响。设计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第一位的,一个怡人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环境会从视觉上给人们带来好的享受,使得人们愿意进入其中去领略空间的多样性。同时在一个能够留的住人的空间环境中,设计师还需要让使用者在其中有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共鸣,可以在公园中找到湿地文化的发展的延续。环境对人的激励是通过调动人的内在动力,发挥人的创造潜能,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行为来实现的,它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显示自我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理想的环境是能启发人心灵的。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规划是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为指导思想,要形成的空间应该是集合多种自然空间,聚集多样的动物及植物种类群落,加强整体性,为使用人群提供一个自然祥和、生机盎然的综合性空间类型。整个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中,湿地水域及其周边用地的设计是整个规划的重点,如何恢复整个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性是首要任务,其次就是怎样继续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的发育,加强并提升各个物种的多样性,实现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自然化。提高湿地环境中土壤与水体的整体质量以及对水与植物之间关系的协调是核心任务。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设计的总目标在于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通过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使周围用地的土壤状况得到改善,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从而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与此同时,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解决各种用地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一个日益加剧的问题,满足城市人群的需求,建立一个环境宜人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也是实现城市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也会为人类提供了集聚场所、娱乐场所、科研和教育场所,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和巨大的景观价值。根据人类文化的发展,长久以来,具有得天独厚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湿地环境,一直都是人类理想的居住场所,同时在人类社会发展文明和进步文明中,湿地也是其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水体在环境的美化方面以及为使用者提供休闲娱乐空间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丰富物种也在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应,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相关的野生动植物遗传基因的科研,并且通过实物的认知带来科普教育。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保留的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价值。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规划目标是在于怎样将湿地的治理与景观规划结合起来,要从多方面入手解决问题。在设计初期应该先开展细致深入的调研工作,要从多方面入手,如不同层次的土壤结构、地下水位以及不同层面的构成材料等等地下情况,还有相关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的活动习性,各类景观要素的变化情况及规律,为后续的由表及里设计做准备工作。“水”这一概念是规划设计的主题,将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作为生物与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联系周边的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共同形成新的景观整体。水生态环境是与湿地有着密切联系的,水是湿地环境与水文生态系统之间相连接的纽带,是决定湿地属性的重要元素,是水文生态环境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湿地自身也是水文生态环境的重要表现,如果没有良好的水文环境,就不可能有健康的湿地环境,也不会形成环境宜人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对湿地进行保护也是保护水文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保护城市湿地环境的有力措施。湿地环境的破坏,将直接影响着水文生态环境,水文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造成湿地的不健康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健康的湿地环境和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合理规划设计也是反映出对湿地环境和水文生态系统的基本保护与正确发展。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要将构成湿地整个物质循环圈中的各种要素,如水体、农田、土壤、植被、动物、自然状况、生态系统等等,作为规划的基本要素,融入形成整体性的领土景观规划要求之中。尤其是环境中的各种自然元素,无论其状态如何,自然的或经过人工处理的,都应作为规划中的最重要元素,以构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类型及景观特色的框架。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规划一般要注意几点要求。第一,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其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第二,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的另一最重要环节,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第三,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第四,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必须在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第五、土壤结构对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营建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砂土营养物含量低,植物生长困难,而且容易使水体快速渗入地下,所以不宜设在最下层。而粘土矿物有利于防止水体快速渗入地下,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茎穿透,故通常采用粘土构筑湿地下层。壤土也可以代替粘土置于底层,但应适当增加厚度。第六、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护岸生态设计作为水陆交界地带的湿地岸边环境的营建也是十分重要的,需要精心考虑。混凝土砌筑的护岸破坏了湿地对周围环境应有的过滤和渗透作用。而人工草坪由于自我调节能力弱,大量的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措施,极易导致残余化学物质流入水体造成污染。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设计是为了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有效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充分认识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水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成玉宁.湿地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5.

[2] 陆健健.湿地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3] 催保山.湿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景观规划案例分析范文6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72-04

上世纪五十年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立了室内设计专业,这是国内最早设置该专业的高校。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室内外优美环境的渴求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国内普通高校以及职业院校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专业建设初期,环艺专业主要以室内设计发展方向为主,后期由于房地产经济迅速发展,就业市场对景观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加大,为迎合市场人才需求、扩大学生就业面,很多内地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将专业延伸至室外环境设计,以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设计为多个发展方向。农业院校结合本校特有的林学教学资源以及师资条件,室外环境设计景观方向专业发展主要倾向于绿化设计、种植、施工方向,课程体系比较完善;而非农业院校由于教学资源、师资条件的限制环艺专业室外方向以艺术创作、规划设计为主,由于专业发展时间短、办学条件等问题的限制,景观设计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不完善。面对如此种种,如何根据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发挥艺术类学生特长以及合理开展“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不够重视

就环艺专业本身而言,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是景观设计方向核心课程,但纵观我国当前环艺专业教育现状,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普通高校,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都着重强调软件、规划设计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据很大比例,而对园林植物课程体系建设不够重视,在专业建设初期很多院校都没有开设这类课程,后期通过学生就业反馈信息以及景观行业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人才需求的情况下,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大多数课程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栽树、绿化认识方面,缺乏对园林植物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园林植物造景能力较低,如城市公园设计中,园林植物造景面积占整个绿地项目的80%,由于学生对园林植物造景轻视,大面积的植物规划设计造景艺术性差,缺乏美感,严重影响了规划设计水平。

(二)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材缺乏

当前针对环艺专业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材不多,且大多教材很大程度上是借鉴农业院校教材编写的,但农业院校课程设计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讲教材内容过深,专业性太强,课程延续时间漫长;而理工类、综合类院校开设课程以园林植物景观的艺术性为主,专业知识比较浅显、深度不够,导致设计中无法灵活运用丰富的园林植物材料进行造景设计,并且课程设置、内容安排与其它专业课的连贯性不强,在后期规划类课程中,由于课程教师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知识的欠缺,概念设计阶段的植物造景往往被忽略,导致环艺专业同学对园林植物空间造景一片茫然[1]。总的看来,结合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特点的园林植物规划类教材缺乏。

(三)教学资源缺乏

相较于农林院校非常齐全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类课程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设备而言,其他院校就显得空白,没有相关的实验室、标本室开展教学,课程教师往往只有一名有着相关教育背景的专职教师,甚至有的普通院校和高职院校采取外聘教师或者是其他课程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所在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背景专职教师只有一名,有时兼职到其他职业院校上植物规划设计类课程。同时由于教学资源、设备、课时限制,教学手法比较单一,通常采用理论讲授为主,项目辅导为辅,缺乏实践教育环节。这就使得课程的完整性、连续性和专业性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教学质量得不到较好保障。

(四)理论知识方面欠缺

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设计专业知识还要有扎实的植物类知识[2],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是艺术类高考生,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相比,种类繁多、变化丰富的植物品种让学生应接不暇,严谨的植物施工制图规范让思维活跃的环艺专业学生极不适应。学生主观上普遍存在对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有偏见,认为这是园艺工人专职工作,作为设计师是不用做类似工作的,从而е卵生在植物理论知识方面比较薄弱,对于植物的相关知识了解不足,设计中植物规划设计部分留白。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艺术功底,美学认知和图面表达比较强,这些方面为“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践指出了明确方向。

(五)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环节中应加大实践教学,但由于受教学资源、教学环节、课程设置等因素制约,非农林院校和高职院校环艺专业学生一般停留在理论课本上,学生在校期间较难获得实际工程的锻炼机会,即使有机会参观考察苗圃、施工工地,也是走马观花晃眼而过,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程序和后期施工工艺不了解,从而导致对园林植物规划后期效果把控不够,规划设计脱离实际。

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一)明确教学目标

结合环艺专业学生生源质量差、基础差以及就业市场对环艺专业实用性要求这一特点,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们经过研究,将环境艺术专业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熟练掌握该地区常见、常用园林植物主要识别特征以及园林用途;运用环艺专业课程所学美学以及理论知识,从植物平面布置、空间布局、造景形式、植物与其他造景要素配置以及植物景观特色等方面对各类风格、各类型空间植物景观进行优劣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胜任各类型绿地的方案设计、阶段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培养并强化学生自我学习和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1.植物识别标本法。根据环艺专业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教学目标,结合该专业市场人才需求情况,学生需掌握和准确认识本地区常见常用园林植物。首先对植物品种的识别,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基础。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欠缺以及教学资源的缺乏,针对学生对植物品种、观赏特性易记易忘特点,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学生在了解认识植物的过程中,自己动手制作植物标本,并发挥专业特点手绘绘制植物树形和树叶,通过拍照、记录的形式收集植物种类并装订成册,经常翻阅查找。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观赏树木挂牌活动,此项活动可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学生会对自己挂牌的植物印象深刻,可加强记忆,并且在校园游览中增强专业知识。

2.空间体验法。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环境,人们使用的是空间,环艺专业学生对建筑墙体形成空间比较具象,而对植物形成空间比较抽象,习惯性思维以为植物景观设计就是栽树,聚焦在植物美学特征上,是否开花结果,形状是否独特性,季相变化是否丰富,对植物群落立面上的层次变化和整体主次关系的概念理解不深,对室外植物景观空间把握不准确[3],导致设计中不能熟练地利用园林植物围合或分隔空间。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植物景观调查,对不同类型空间、不同尺度空间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亲临其境去感受空间。在对植物空间体验的同时,学生应将植物空间形成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详细研究植物是怎样的布局和材料形成的独特空间感,对照相同空间不同材料围合形成空间的不同,以及相同材料形成不同空间的区别,以此找到设计的关键点,为后续项目设计打下基础。

3.优秀案例分析临摹法。设计之初在于多看、多分析、多动手,学习好的优秀作品和案例,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也不例外,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场地类型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优秀植物景观进行调查分析,让学生对植物景观有比较直观的体验认识。现在大多数学生设计中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因此在课程中应该强化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图纸图面的表达能力。在对优秀案例进行调查分析的同时采用临摹法,首先对其周边环境、项目概况进行了解,对植物景观空间特征、造景特点、品种进行分析,总结要点,启发学生,避免空谈设计理念的现象,并收集总平面图以及其它效果图。然后在此基础上,到现场去测绘、体会、临摹,通过组织学生对植物景观进行实地测量、评价与现场绘图,培养学生的尺度感、分析能力、手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4.立体效果图表示方法。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通常采用虚拟项目进行设计,学生由于处于初步专业设计阶段,对植物空间想象能力差,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植物景观形象及适当的图形语言表达出来,同时缺乏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工作程序、设计方法特殊性的了解,最终图纸的表现形式主要以CAD格式的施工图表现,对后期形成的实景效果没有概念,景观方案设计最终停留在图纸上。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实施电脑实训教学,让学生使用各种制图软件进行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如草图大师软件,该软件易学易用,对电脑配置要求不高,可自制植物素材,根据学生所作CAD图形文件,采用相同素材和规格制作三维效果图,在场景内可人视角度360旋转观察植物配置所形成的空间立体景观效果,让学生可预见方案后期形成的植物景观效果。

(三)课程设计

完成前期的理论知识和调查基础上,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选择面积适中的场地进行课程设计,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全过程,了解熟悉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程序,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进行总体布局结构规划、空间营造、群落构建、主体造景植物景观设计,并且可以结合模型设计、电脑建模来感受植物景观设计的优劣,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调查实践中所获得的设计经验进行植物规划设计的能力。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和场地设计两个步骤。

1.实地调查。运用空间体验法和优秀案例分析临摹法,选择植物景观特点突出、代表性强的场地进行调查,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植物景观空间有具象的认识,特别加强植物景观品种、设计手法、主题、空间、尺度等认识和理解,以便为后期的场地设计服务。在调查过程中要提出明确的作业要求,具体包括整个调查场地的场地分析、空间分析、植物空间结构布局、栽植形式、植物配置模式、植物主题及种类、规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要求学生提交调查场地分析图,实测到的植物景观平面图、立面、剖面图以及植物景观特色分析图(可手绘或拍照),同时附上植物品种表格[5],其中园林特征主要包括该品种观赏特征、园林用途、开花时间、花的形状等,这样学生即认识了品种,又知道如何造景配置植物,为后续场地设计打下基础。

2.场地设计。场地设计通常会选用同一场地进行不同类型空间设计,或者对不同场地进行同一类型空间设计,设计之初,教师结合课程特点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植物景观设计任务书,内容要求详细具体,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阶段,规定各阶段要求的步骤、设计内容、图量、图纸表达方式。

(1)场地调查。首先要求学生对场地进行认识分析,让学生真正明白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其次植物规划要与场所固有属性结合,注重场地关联性;最后要将规划落实到元素层面,并调整为可以实施的详细设计。该阶段要求有详细的场地分析图,用简单的符号并配以文字、图片说明,形象生动表明场地属性。

(2)植物景观方案设计。结合前期场地调查进行园林植物方案设计,要求既要满足景观空间需要,又要体现地区文化,同时突显植物配置对景观空间的营造作用。结合平面和立面布局来塑造空间,并做到植物四季景观变化和立面层次搭配。为丰富植物景观效果,要求规定一定数量植物品种进行配置设计。该阶段图纸要求植物平面布局图、植物层次剖面图、植物效果示意性图片、植物品种附表。

(3)施工图设计。植物方案确定以后要绘制施工图,通常采用CAD软件绘制,要求图纸绘制要详细规范,并附植物栽植品种表格,主要包括:品种、规格、园林特征,其中规格主要是指乔木的胸径、冠幅、杆高,灌木的高度、冠幅,同时要说明灌木的栽植密度,园林特征主要包括该品种观赏特征、园林用途、开花时间、花的颜色形状等。由于学生难以将平面转化为立体景观空间形象,可运用立体效果图表示方法,将平面转为立体效果在电脑场景中三维旋转观察设计效果。为加强学生对植物施工工艺了解,学生之间可交换图纸制作实体模型,一方面植物方案设计很具象的展示出来,另外通过交换图纸做模型可互相检测施工图作图是否规范。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专业跨度大,学生要在四年时间内完成室内外基础和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繁重,难免出现厚此薄彼的学习现象。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作为核心课程,希望各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能够重视这类课程学习,专业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初步建立学生的植物空间感以及植物美感,通过标本采集方式、空间体验、优秀案例分析临摹、立体效果表示方法以及n程设计教学途径,把控每一个学习环节,提高课程效果,增强学生植物规划设计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菲,卢伟娜,张丹.高职高专园林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农业,2015(8):37-38.

[2]杨凤云,王首一,李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园林植物实践教学改革探析――以河北工程大学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5(32):78-82.

[3]李彦雪.教学改革背景下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1(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