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界经济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世界经济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世界经济的看法

对世界经济的看法范文1

目前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仍有不同的意见。根据各国政府新近公布的今年第二季度经济数据,全球经济有明显改善的迹象。美国经济已脱离了衰退最严重的情况,欧盟经济衰退幅度也比预期的情况略好,亚洲经济已全面恢复增长。但另有一些报告则表明,西方各主要国家的经济仍在恶化,失业增加,财政恶化,没有真正复苏的征兆。在世界经济领域,重要的数据都由各国政府和各主要的国际经济机构所掌握,对经济形势发表“预见”的官员和机构本身,往往都有一定的政策纲领。他们看重的不是学术家强调的“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在这样一个高度政治性的领域,设想纯粹客观的、科学的分析和预测是不现实的。

这也反映出了当今世界经济的某些特征。世界经济从来都不是各国、各地区经济简单的总和,而是这样一种现实,即世界市场对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市场的统治。不同国家尽管各有自己具体的经济特点,但无论这些特点有多么大,都必须越来越服从于世界经济,更紧密地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以便从世界市场中获取本国所缺乏的各种经济资源。换句话说,单个的国家经济只是世界经济的物质基础,在它们之上,还有一个占统治地位的上层建筑。世界经济每发展到一个更高级的阶段,世界市场对各国市场的统治就越有力,也越专横。

这场危机虽然出现了许多难以认清的现象,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在应对危机方面,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国家集团都不遗余力,动用并展示了自己全部的政治力量和财政力量。欧盟从去年10月到今年7月中旬已向银行业提供了2.9万亿欧元的资金,相当于欧盟经济规模的31.2%。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总额今年将达到1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一年的GDP总额。如果加上美国各州、市、县政府的债务,美国全部的政府债务总额已经累计达到了56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4.3倍。日本政府财政赤字2007年这一比重还只有3%,预计明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达到10%,届时政府赤字总额将相当于GDP的两倍。

西方各主要国家都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财政危机,为了整顿国家的财政,必然会产生一个问题:究竟哪一个社会阶层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无论如何选择,都会打破原有的社会平衡,从而引发新的政治冲突,各主要政治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也随之急剧变化。在美国,接近10%的失业率使得奥巴马总统正面临这样的一种局面。由于美国国会将于明年举行中期选举,如果经济形势无法明显改观,很多议员将不得不与奥巴马的经济政策划清界线,因为在就业问题上,议员们感受到的压力更大。

这场危机另一个突出的特征,是由于它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从而带来的连续性。也就是说,它以很清晰的界线,从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阶段,这就使得人们不仅可以充分地、持续不断地观察它的进程,而且可以随着它的进程对先前的各种“预见”进行检验,从而锤炼自己的智力和眼力,更好地理解当今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的重大问题。

对世界经济的看法范文2

来自世界近9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界、工商界、学术界和新闻界的代表参加了这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与会者在为当前国际金融动荡加剧、世界经济明显减速的严峻局面表示担忧的同时,对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给予了赞赏,并看重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积极作用。

中国经济的作用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处于一场非常深刻的危机的焦点中。一年前的世界有多么不同,好像什么都没有问题,大家充满着乐观情绪。仅仅一年时间就出现180度的大转变。”9月27日上午举行的主题为“全球增长的风险”讨论会上,主持人罗伊的一席开场白让会场气氛多了一分凝重。

“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了实体经济中。”美国花旗银行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兹说,美国的住房、汽车销售以及信用卡消费都受到金融危机非常大的影响,失业率也在上升。“我们现在面临很大的挑战。如果我们能快速应对,情况会好一些;但如果不能快速应对,情况会更糟。”

“现在的危机令大家非常痛苦。”摩根士丹利公司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说,美国金融市场出现了问题,可能需要花几年时间才能把美国金融市场和银行业整顿好,世界经济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恢复。“我们应该习惯于这种慢增长的经济发展的环境。”

在表述对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面临的严峻形势的看法时,这些商界巨头们往往会加上一句:“中国还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这样的表述既是对中国经济良好表现的一种赞赏,也包含了他们对中国经济作用的重视。

“中国经济总体来讲,至少对我所在的行业来讲,像火车头一样强劲。”法国空中客车公司首席执行官托马斯・恩德斯形象地说。他乐观地预计,在未来20年里,中国航空市场规模会达到甚至超过美国的水平,这对空客来说是巨大的机遇。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经济连续30年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从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的比重从不足1%上升到8%左右。中国经济,正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的推动力之一。

中国经济朝着预期方向发展

凭借严格的金融监管,中国金融体系目前还没有受到华尔街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即便如此,受多种因素影响,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已经有所放缓,但目前仍处高位。

与会者指出,由于中国金融业对外敞口较小,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会对中国金融业产生显著影响。中国银行体系通过之前的重组改革,从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资产平衡率等来看非常稳健。

“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中国政府立即采取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货币政策等各项政策措施非常及时,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说,如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已经回落到5%以内,充分说明中国政府的调控能力和成效。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说,中国监管机构严格、审慎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有效控制了风险。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上半年经济同比增长10.4%;夏粮连续5年增产;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增长趋向均衡;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近几个月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逐月回落。

与会者普遍认为,虽然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了小幅回落,但这符合中国宏观调控的预期,也符合经济周期规律。与世界各国的情况相比,目前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着比较快的增长速度,令人充满希望。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首席执行官奎励杰说,来中国开会,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刚刚开完后马上来到了中国,看到中国现在基础设施状况和巨大变化,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的强劲,中国经济未来还有很大的潜力。

中国经济将平稳较快增长

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复杂情况下,努力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成为中国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也是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重要贡献。

今年以来,中国遭受了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地震灾害,又面临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方面,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复杂,金融动荡加剧,经济明显减速;另一方面,国内价格上涨压力仍然很大,农业基础还很薄弱,能源资源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金融领域存在不少隐患。在这种情况下,出席这次论坛的代表非常关心中国经济能不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发表讲话时说,中国所遭遇的困难,是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很多。“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保持国民经济在更长时间内又好又快发展。”

人们注意到,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政府新近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4年来首次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同时下调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对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

“中国经济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刘明康说,中国国土面积辽阔,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巨大;13亿中国人的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消费潜力巨大,可以弥补出口减缓所带来的影响。

姜建清认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正在快速推进中。“今年中国经济还会保持良好增长,而且通货膨胀会得到控制。”

对世界经济的看法范文3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全球放射出巨大的辐射力,直接影响到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国的崛起对美国、亚洲以及世界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和适应这一变化?中国将往何处发展?笔者就这些问题访问了美国两位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曾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的傅立民和哈佛大学教授谭若斯。

经济能否再高速发展30年?

傅立民和谭若斯对中国近30年发生的深刻变化都惊叹不已。但是两人对中国的这种发展速度能否再持续30年持不同的意见。傅立民表示,今日的中国变化太大了:“我们就算是充分了解过去30年变化的规模和深度,却依然很难想像这种变化再持续30年中国会是怎样的情形。”过去25年中,中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幅度接近10%。今年第一季度又增长了9.9%。尽管出现了世界经济低迷和SARS,中国经济估计依然可以达到7%的增长幅度。这种稳定增长的势头令人印象深刻。

而谭若斯虽然对于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改革成就表示赞扬,但他并不认为这样的发展速度能够再持续30年:“以农业为例,头10到12年是最容易的,只需要取消控制,解除集体生活,家庭农业就会发展起来,农民可以种自己想种的作物,市场也会自动形成。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农业最好的年代。从90年代到现在,发展重点转移到城市,农业发展缓慢下来。中国无法永远保持那些最佳的发展阶段。即使是目前的城市发展,现在也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阶段,即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难以相容的阶段。”

强大的中国对西方是不是威胁?

中国的崛起对西方和中国的邻国来说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现象。他们一方面对中国走出孤立、融入世界、开始为世界经济增长发挥积极作用而感到高兴,但同时也对中国今后走向何方感到忐忑不安。美国政界和学术界有一些人认为,中国的崛起势必要削弱美国的影响,特别是美国在亚洲的影响。他们认为,21世纪,中国将对美国构成挑战。

傅立民认为,一个透明和富裕的中国对美国来说是有利的。从中国开放之后的情况看,中国对美国的威胁不是在增加,而是在降低。他指出中国正在日益和西方接近。傅立民说:“中国所做的事情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改造中国的公司文化,在这方面允许中国公司被海外华人的公司文化同化,而不是按照帝国主义传统理论所说的,崛起的中国可能会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强迫自己的邻国和其他国家接受。中国大陆引进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东南亚,甚至美国硅谷的企业文化。”

傅立民认为,这个同化进程不仅表现在企业文化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运作方式、娱乐方式、甚至决策方式等许多方面都正在加速与国际接轨。

但是,谭若斯对中国与西方趋同的现象有不同看法。谭若斯认为,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和强烈民族主义的国家,全盘西化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势必会引起民族主义的反弹。谭若斯指出,引进东西过多是危险的,会引起中国民族主义的反弹,中国社会的某些部分,如农村、军队以及受传统宗教影响较大的地区,都可能认为引进的东西太多,对外依赖太严重。所以,谭若斯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引进洋货和发展民族传统这两个方面平衡发展。

中国能赶超美国吗?

中国人口在世界上最多,领土面积与美国近似。如果这种高速增长持续下去的话,中国能否赶上并超过美国成为主导世界的最强力量呢?

傅立民认为,中国正在一个又一个领域中追赶美国。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本世纪中国将一个指标接着一个指标地超过美国。按照中国社会的规模和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这个趋势是很自然的。从许多生产增长指标来看,中国都已经超过了美国。钢铁方面,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和最大的进口国,在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和进口方面中国也成了世界第一。在2002年,中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也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傅立民表示,中国的国内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消费者不仅不排斥外国货而且很欢迎。中国对国际制造业、国际服务和投资等方面很有兴趣而且影响在迅速增加。傅立民说,即使在科技方面,中国的发展势头和潜力都是令人可畏的。中国不再是一个高科技的消费者,而是正在成为发明创造的输出者。

谭若斯对中国经济崛起的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他承认中国经济的规模和增长速度都是相当可观的,但认为中国很难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大的国家。

对世界经济的看法范文4

对于强大的中国经济与市场需求来说,一次27个基点的加息并不会使中国经济脱离轨道,但是,考虑到加息决策的突然性,此番加息可能会使市场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考虑到加息影响对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我们认为,中国人民银行的此番加息只是校准中国利率水平漫长进程的一个开端――我们预计在未来的12~18个月内,中国的利率水平将会再提高200~300个基点;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的此番加息预示着中国政府正在放弃行政定量型紧缩方式,转而使用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驱动型紧缩方式,但是政府紧缩的方向没有任何变化;中国人民银行的此番加息并不会对人民币的升值日程产生什么影响。

尽管市场对中国人民银行的加息举措感到吃惊,我们认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加息之举实属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我们不会改变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总体看法与预测。我们仍然认为中国2004年GDP会较上年增长9.3%,2005年增长6.9%,2006年增长7.5%。我们相信,中国政府的紧缩政策还会继续,政府会采取的紧缩措施有继续加息、限制土地交易,政府甚至会调整汇率。

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一系列加息举措会对房地产市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认为,利率水平的上升以及消费者利率敏感性这两个因素对房产市场所产生的影响,取决于经济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我们倾向于相信利率上升形成的压力,会使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会彻底出局,在政府的帮助下房产价格仅仅会温和上涨。房地产价格急剧下跌吗?我们认为房地产市场急剧下跌的可能性有20%~30%,房地产开发商的经营环境会更加艰难。但是,紧缩政策的结果是只有投资会硬着陆,而整体GDP增长会软着陆,个人消费则不会着陆。

总之,在意识到第一轮严峻行政性紧缩政策失去作用之后,中国政府迅速采取措施矫正过热经济的决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政府的在市场加息预期最小的时候(防止投机)采取了温和的方式并发出了强有力的信号(新一轮严峻调控已经开始,尽管只是市场驱动型宏观调控)。

有人认为本轮加息是为了调停储蓄人的利益。我们认为这种说法缺乏足够的证据,利率上升实际上会影响每一个人,尤其是此番加息还提高了贷款的利率。

去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1/3,中国是国际市场上是许多商品的最大买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将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对世界经济的看法范文5

一、对美国经济前景的预测

美国经济减速和次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目前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据美国商务部1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商品零售额去年12月下降了0.4%,为过去6个月来的最大降幅。1月30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去年第4季度GDP增长率仅为0.6%,远低于市场预期的1.2%,远小于第3季度的增幅4.9%;去年全年经济增长2.2%,为过去5年来最低增幅。

目前,各方对美国经济前景看法不一,主要有两种观点:

看法一:今年美国经济将会出现增长减速,但不会出现衰退。布什总统1月28日晚在他步入最后一年执政期的国情咨文中承认经济增长正在放缓,他意识到了许多美国人对楼市不景气、失业率上升和粮油价格上涨的焦虑,但仍坚持称美国长期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美国白宫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等预测说,目前美国经济还有一些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在发挥作用。比如,美国出口增长、进口减少、贸易赤字下降,这就可以促进国内生产的扩大和经济增长。此次美国银行危机不会像日本上世纪90年代那样长期低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虽然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低于潜在增长能力”,但不会发生衰退。这是因为,在次贷危机去年夏天爆发时,美国经济状态依然不错,公司盈利和资产负债形势良好,宏观经济政策稳健。

看法二:美国经济将陷入衰退,并将持续相对较长时期。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预计,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至少是50%,他在1月30日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说,“任何政策都显得苍白无力。”不管美联储和美国政府怎么做,恐怕都无法防止经济的衰退。美国著名投资机构摩根士丹利公司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则认为,美国经济将经历一个“相当痛苦、相对较长的衰退期”,现在的问题已不再是美国经济是否会陷入衰退,而是衰退程度会有多严重。

我认为,去年以来美国经济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经济减速已经成为现实,今后的发展前景堪忧,需要密切关注。但另一方面,从我们的研究看,现在预言美国经济必然出现衰退还为时尚早。美国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美国政府和美国社会有着丰富的应对经济波动的经验,美国经济有很强的自我修复的能力。

在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不断扩大、美国经济减速并波及全球经济之际,各方都在积极应对。布什总统发表的2008年国情咨文中,把经济问题摆到了特别重要的位置,提出了以减税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振兴政策。美国国会参、众两院2月7日通过了约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1月30日美联储将联邦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3%,为2005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这是美联储有史以来第一次在9天内两度降息,幅度达125个基点,为1990年以来美联储采取的最为激进的货币政策。而在过去4个月内,美联储已经累计减息225个基点。此前美国政府针对次贷危机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西方7国集团的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2月9日聚首日本东京,共同探讨应对之策,表示将密切关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并将加强合作协调行动,根据需要采取适当措施。经过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的努力,包括欧盟、日本等国的支持配合,可以预计,美国经济出现严重衰退的可能性不大,相信美国经济2008年仍然会有一定的增长,增长幅度预计在2%左右。

二、中美经济间的关联度分析

出口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外贸出口始终以高于GDP的速度增长,外需的增长始终高于内需的增长,2007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2位,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以中国2007年GDP246619亿元,美元对人民币7.2计算,出口依存度达到35.6%。浙江省出口增幅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出口依存度达到49.6%。尽管中国的消费增长率相当高(10%以上),但相对于增速更高的投资来说,过剩的产能还是在逐年增加,而这些产能正日益依赖于国外需求来消化吸收。一般认为,一个国家外贸增长越快,经济增长就越快,反之,就会越慢。外贸出口的高速发展始终是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就是说,出口情况对浙江经济影响巨大。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进口消费国。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5年美国进口17324亿美元货物,占世界进口贸易(不包括欧盟成员国内部贸易,下同)比重的21.4%;而其当年出口仅为9044亿美元,占世界出口贸易比重的11.7%,贸易逆差8280亿美元,也就是有8280亿美元的净进口,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美国在浙江出口市场中比重较大。经济全球化使得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加深。2006年我对美出口2191.4亿美元,增长24.9%,占当年我国出口总额的22.6%,对美实现贸易顺差1599.3亿美元,相当于全部对外贸易顺差的90.1%。200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14.4%,同比下滑10.5个百分点,低于平均速度11.3个百分点以上,占当年我国出口总额的19.1%,出口总量达到2327亿美元。从浙江来看,2007年浙江对美国出口246.4亿美元,占全部对外出口的19.2%。如果加上中国内地从香港等地转口到美国的商品,美国在中国包括浙江省出口中所占比例在四分之一以上。

三、对浙江出口影响的判断

美国经济对浙江出口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美国经济对浙江出口的直接影响较大。根据花旗银行经济金融模型测算,美国经济放缓1%,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放缓1.3%。如果美国经济衰退真的变成现实,经济衰退导致美国总消费下降,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会下降更多一些,这将从外需方面抑制中国出口的增长。我们测算,美国经济下滑1个百分点,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将减少5%-6%。考虑到美国市场在中国出口中的比重,则将导致中国包括浙江全部出口下滑1.5%-2%。这部分缺口要从其他市场找到增加需求,或者扩大内需来解决。虽然目前我国出口增速适度放慢有利于缓解贸易顺差及内外失衡的矛盾,但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以及多年来来之不易的国际市场份额(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仍需要我们保持一定的出口增长速度,出口一旦大幅滑坡,对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极为不利。从海关统计数据看,浙江对美出口已经受到很大影响。2007年浙江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长12.3%,增幅低于上年同期23.7个百分点,低于2007年全部出口平均增幅14.5个百分点,2007年12月份更是比2006年同期下降0.46%。

美国经济放缓还会通过扩散效应来影响浙江出口。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经济减速不仅降低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也将降低欧洲、日本等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一旦美国经济出现大的问题,欧洲、日本及亚洲其他国家也将面临下行风险,如果这些国家的经济也因此出现问题,中国经济难免会经历第二轮的冲击。

美国经济衰退同时会导致贸易保护压力增大。中国巨大的经常项目顺差会成为更加敏感的话题,“浙江制造”将面临更多的贸易保护壁垒,贸易摩擦加剧将削弱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美国经济逐步走弱带来的美元加速贬值以及继续降息等因素,将导致国际资产泡沫风险加大,国际游资将继续流入中国,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和中国资产价格进一步膨胀的压力。

浙江出口商品结构有利于抵抗消费市场波动。考虑到浙江进出口贸易的特点,这种不利影响的程度可能会低一些。一是浙江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大部分为中低档产品,价格较低。一般来说,财富效应显著、消费能力较高的市场,消费者偏好于中高档产品,而在经济下滑、购买力下降时,消费者购买商品会更多地考虑物美价廉,部分高端需求会转向中低端产品消费。二是浙江出口至美国的商品中很多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不大,即便美国经济放缓,对浙江这部分出口影响也不会很大。三是加工贸易的波动影响比一般贸易要小。浙江省一直以一般贸易为主,近几年由于利用外资的快速增长,加工贸易比重有所上升,2007年浙江加工贸易出口273.1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21.29%。

对2008年出口的预测。综上所述,我认为,美国经济在去年第4季度陷入低谷后,2008年上半年仍有可能继续下探,下半年开始有望缓慢回升,2008年全年增幅将会略低于2007年的2.2%,位于1.5%~2%的可能性较大,比2006年下(转下页)(接上页)滑2个百分点以上。这样将使中国对美出口下滑至10%之内,拖累全部出口2个百分点左右,加上国内政策调整、劳动力价格上升等因素影响,2008年中国出口增速预计比2007年的25.7%低10个百分点左右,达到15%~16%;浙江省出口增速将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估计可以达到17%~19%,比2007年的27.2%有明显下滑。

四、应对思路

对世界经济的看法范文6

论文摘要:地缘经济学是冷战后出现的一种颇有研究价值的国际关系理论。国内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尚不深入,并且还存在较多模糊认识。文章对地缘经济学进行了视角和概念界定,简要地介绍了它的内涵,着重地分析了其理论特征,并联系中国实际谈了几点看法。

一、地缘经济学界定

地缘经济学(geo-economics)是在冷战结束后出现的颇有新意的国际关系理论。当然,有看法认为,地缘经济学是研究一国经济发展与地缘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关于国家利益、经济现象和地缘关系的科学”。还有看法认为,地缘经济学是基于地理因素考虑争取国家利益的战略或政策。爱德华·卢特沃克(EdwardN。Luttwak)强调“地缘经济学是一种战略,对军事对抗起缓冲作用”实际上,从目前地缘经济学的发展情况看,它既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还不足以构成一门科学。它还远不是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所探讨的主要话题,它需要“一个明确、规范的定义,特定的研究内容,可供证伪的假设,而这一切有待于进一步的思考”。地缘经济学又称“后地缘政治经济学”,具有显著的政策色彩,它强调地在有限空间内争夺相对受益的竞争性政策,可能引起人们关于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担心,使其发展陷人窘境;同时,从纯粹学术角度看,将地缘经济学拘囿于战略或政策层面是不科学的。因此,将地缘经济学称之为一种国际关系理论是恰当的。确切地讲,它应是国际政治经济学所探讨的理论范畴。

1990年,美国国防部高级顾问、华盛顿战略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的战略专家爱德华·卢特沃克在海湾战争前的一次国会听证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地缘经济学理论。按照他的看法,冷战的结束使世界进人了地缘经济时代。在1993年出版的《面临危险的美国梦——如何阻止美国成为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并在工业霸权争夺战中胜出》一书中,他进一步指出,随着冷战的结束,国家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政治和军事舞台转移到了经济舞台。国家间的竞争模式已经变为通过国家调控、参与来占领世界经济版图,提高目标市场的占有率。这种竞争新模式就是地缘经济学。美国兰德公司政治研究部主任所罗门指出,贸易、金融和技术的流动变化将决定地缘经济时代的力量现实与政治,抢先启动的区域性贸易集团将在21世纪的经济和贸易竞争中占据优势。L5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教授亨利·诺(HenryR.Nau)在《美国衰退的神话》一书中提出“权力经济学”(Powernomics)概念,认为地缘经济时代的国家目标依然是权力,经济活动应该围绕权力开展。只不过,这个权力更多是以经济来定义的,例如市场占有率、金融、物价和就业机会等。我国学者普遍认为,这种以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取代军事对抗和政治关系作为国际关系主轴的理论为地缘经济学。即便将地缘经济学定位于学科上的学者在对其定义时也跑不出三个因素:地缘关系、经济手段、国家利益结合上文,笔者认为,地缘经济学较科学的定义应是:以民族国家行为体为主导,以地缘因素为地理基点和政策辐射点,运用国家干预色彩浓厚的战略经济手段获取国家利益和权力,夺取地缘经济时代领导地位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二、地缘经济学的理论内涵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世界相互依存趋势日益加强,各国面临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问题普遍增多。而冷战的结束也为各国政治精英谋划治国方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在政治、军事等“高级政治”的作用相对淡化的同时,经济、生态等“低级政治”的影响却愈加突出。决定一国国际地位的不再是武力,而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以科技力量为先导的综合国力。过去的那种以对抗、冲突为主的竞争模式将让位于以协调、合作为主的非零和思维。但是,作为理性的自私的民族国家行为体追逐相对受益的本性不会因此改变。那么,民族国家如何在变换的时代特征下寻求自身的权力和利益呢,这便是地缘经济学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冷战结束预示着地缘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竞争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

冷战的结束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战争和冲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全球面临的最大威胁已经从核战争危险转向经济危机和生态破坏,“高级政治”让位于“低级政治”。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由于资源的稀缺,所有国家的本性还在于争夺相对利益。但是在地缘经济时代,国家间竞争的方式却是经济竞争取代军事竞争,“所有官僚机构发现的地缘经济作用的结果和由利益集团控制的地缘经济的结果,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案例中虽然各式各样,但是,从根本上讲,国家将按地缘经济的方式行事”。

(二)国际关系行为体增加,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争夺经济优势

企业、组织乃至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地缘经济中来,而且在地缘经济时代,它们将和国家更密切地结合起来,它们将以“地缘经济”的名义寻求来自政府的支持,如果它们是“朝阳产业”或“民族工业”,将更有可能获得支持。此外,国际层次的区域性国家组织、贸易集团、跨国公司和非政府组织也将在地缘经济时挥重要作用。地缘经济学的目标并不在于将国民的生活水准提高到最高程度,而在于本国在世界经济中优势地位的获得及维持,其中,“竞争力”是最主要的工具。衡量权力的尺度是通过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获得的。凭借决定性技术优势占领未来市场的能力以及获得进入新兴市场的机会比控制实际领土更为重要。国家参与地缘经济争夺的方式是多样的,如产业政策、贸易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经济外交等。“由国家提供或引导的产业投资资本等同于传统战争的要素——‘军火’,国家支持的产品开发等同于‘武器’的变革,国家支持的市场干预取代了在国外军事基地的‘外交影响”’。

(三)美日欧之间的竞争是地缘经济时代国家间竞争的主要内容

地缘经济学是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产生的,它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认为世界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三个相互竞争的经济集团:(1)日本率领的环太平洋地区;(2)美国领导的西半球经济区;(3)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经济区。“在未来的竞赛中,三个经济霸权中的每一个都倾向于超过其他两个。无论哪一个实现了这种超越,都会位居领先,都会像英国主导19世纪,美国主导20世纪那样,主导21世纪。”为了维护美国经济和政治利益而重新制定贸易政策成了克林顿政府经济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减少日本贸易顺差,要求日本“自动出口限制”、“志愿出口配额”,甚至要求日本进行经济改革和体制改革。

(四)不是所有国家都拥有实施地缘经济政策的能力,也不是所有国家都愿意这样做

只有属于“世界事务的核心舞台”上的国家才有实施地缘经济战略的能力。因为只有这些国家之间才能真正摆脱传统战争的威胁,也只有它们才拥有实施地缘战略所必须的有效的官僚体制和行动能力。另一方面,处于“世界政治的死水区”的第三世界,它们担心更多的依旧是地区冲突、战争威胁等传统的地缘政治问题,它们或者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追求地缘经济战略,地缘经济不是这些国家政府考虑的问题。地缘经济学就其本质来说是发达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是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而不是发展中国家之间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三、地缘经济学的理论特征

(一)地缘经济学是经济/生态政治学的发展

经济/生态政治学(eco-politics)是根据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依托国际政治经济学而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海沃德·奥尔克教授所著的《全球经济/生态政治学》,其主要观点是:(1)国际关系从地缘政治学转向经济/生态政治学,目前迫切的任务是改革国际经济体制,调整国际经济关系,适应冷战后经济和生态政治因素增长的需要。(2)冷战后,军事威胁减弱了,东西方意识形态对抗也相对削弱;战争不可取,实力不可无,经济与生态将成为实力的主要构成部分。(3)影响国际安全的因素,不仅有政治的和军事的,更包括经济的和生态的因素。以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的安全体制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国际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地缘经济学的创始人爱德华·卢特沃克认为,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地缘经济时代,国际关系从地缘政治学向地缘经济学发展。其理论主张是:(1)意识形态的差异已不如以前那样重要;(2)按地缘政治标准划定的对手或敌手,在地缘经济时代可能同时是贸易伙伴;(3)对全球的最大威胁已从核战争危险转向经济危机和生态破坏,国际关系中“低级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第一次明显地超过“高级政治”(军事对抗和核威慑)。这一转向“开拓了超越国界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新时代”。可以看出,经济/生态政治学为地缘经济学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地缘经济学采纳了经济/生态政治学诸多观点,它只不过在经济层面上的着墨浓厚了一些罢了。

(二)地缘经济学是新现实主义理论

新现实主义是在对传统现实主义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仍旧认可传统现实主义所坚持的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国际社会的冲突和竞争模式;国家对权力、利益和安全追逐的理性自私属性等基本原则。它纠正、完善了传统现实主义若干不合时展的缺陷,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主义派别。它在强调国家行为体是主要国际行为体的同时,还点明了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它在强调相对收益的同时,还说明了合作、协调获取绝对收益的可能性;它在强调军事安全攸关国家生存的同时,还阐明了经济安全对国家的至关重要性;最为重要的是,它发展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权力——安全观,认为权力不再是最终目的,权力是获取利益、保障安全的手段,这使其不再像权力政治那样极富进攻性而具有了某种自由主义式的协调性、融合性,为自身理论的发展开拓了视野。

地缘经济学认为国家所有的经济较量都是国家利益驱动的。只不过,地缘经济学强调的是国家经济利益,它的实现表现在就业人口扩大、市场扩张和产品出新上。地缘经济学强调国家的经济权力和国家的经济安全。为了本国的利益,国家要追求财富、权力、市场和工作机会,任何对本国国际经济地位进行挑战的国家对本国的经济安全都会构成威胁。地缘经济学认为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冷战后主要是竞争和对立的关系,特别是经济上的竞争与对抗。地缘经济学尽管赞同非国家行为体已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一员,但仍旧把主权国家作为研究冷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对象。可见,地缘经济学是以新现实主义为指导的,它是新现实主义在经济层面上的变种。说的严格一些,地缘经济学是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新现实主义学派的一员。

(三)地缘经济学是经济民族主义理论

经济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一种重要形态,又称新重商主义、经济现实主义和国家主义。学术界在经济民族主义的定义问题上存在多视角问题。罗伯特·吉尔平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认为“经济民族主义(或如最初所称的重商主义)是由近代政治家的社会实践发展而来,主张政治是重于经济的第一位因素,经济民族主义是国家建设最基本信条,它主张市场要服从国家利益,政治因素确定(或至少应该)决定经济因素”。肖夏娜·B·坦赛从政治主张角度认为“经济民族主义是指一个国家的这样一种愿望:在世界经济体制范围内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运,以及本国领土范围内行使主权,决定谁可以开发自然资源,谁可以参与各经济部门的活动”。即还有一种观点从区域角度出发,认为经济民族主义即为东亚国家或地区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陈峰君对东亚经济民族主义的定义是:把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并赶超先进发达国家作为全国全民的核心任务;充分发挥国家和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杠杆作用,力图使之与市场经济有机融合为一体;在思想领域中利用东方儒家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简言之,倡导“经济兴国”。

上述定义存在明显失误。它们并没有阐明经济民族主义(尤其是当代经济民族主义)的重大特征和实质,而且具有概念界定的理论局限和地区偏见。经济民族主义的定义离不开民族主义的本质属性: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尽管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定义,但往往都被界定为一种以民族感情、民族意识为基础的纲领、理想、学说或运动。”经济民族主义所追求的全部便是权力和财富,这还是经济民族主义所认同的民族利益。笔者并不赞同经济民族主义对政治权力的追求第一于经济利益的追求这种说法,反之亦然。经济民族主义通过国家权力来增进民族经济利益,又运用经济实力来获取国际社会权力。经济民族主义将两者放任等值的位置,没有必要分出高下。当代经济民族主义具有自由主义和重商主义的双重特征。经济民族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范畴,当代经济民族主义已不再像重商主义、李斯特历史生产力理论、凯恩斯贸易超保护理论等早期经济民族主义那样极富侵略性了。

在强调相对收益的同时,它并不排斥绝对收益,竞争、冲突是其主要思维,但协调、合作也被采纳。在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存趋势的作用和推动下,经济民族主义走出民族国家领域樊篱,将触角伸至国家周边并不断扩大外延,形成了扩大的经济民族主义——地区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是一个中性概念,这不仅是对民族国家本身存在理性的经济民族主义政策和非理性的经济民族主义政策而言,而且也是对第三世界经济民族主义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民族主义分别对旧有国际秩序的破坏和维护而言的,这分别是积极的经济民族主义和非积极的经济民族主义。因此,经济民族主义是否可以这样定义:出于忠诚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在全球范围内追逐增进民族利益的权力和财富。要求国家权力制定并实施符合这一考虑的经济战略和经济政策,保护、壮大民族经济并为民族经济的对外扩张赢取市场和资源。竞争、冲突是常态,合作、协调不可无,参与符合民族利益的区域一体化,争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世界经济机制和秩序。经济民族主义是民族国家内部利益集团相互博弈而产生的理论、主张、方针和运动。

地缘经济学要求国家运用公共权力推行战略经济政策,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培养国家经济竞争力,争夺世界经济优势。在强调国家干预这一点上与经济民族主义毫无二致。地缘经济学强调国际经济关系的地缘性。国家或地区间由于地域上的邻接性而产生地缘经济关系,当它们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些经济体就会汇合成新的更大的经济体并产生经济超常规发展现象。地缘经济学将世界经济划分为三个彼此竞争的区域经济集团,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运动将对世界经济的结构和性质产生深刻影响。地缘经济学的地缘性观点可以为扩大的经济民族主义提供理论支持。地缘经济学强调更多的是国际经济关系中的竞争和冲突,关心更多的是相对经济收益,但它本身并不排斥合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两个地区之间由于经济产业结构、资源结构上的差异性,而通过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来共同促进发展,形成互补关系。地缘经济学的合作观点可以很好地解释当代经济民族主义对绝对收益的认可。

四、地缘经济学的启示

(一)冷战后国际经济斗争的目标是抢夺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成功的希望则是在高科技领域

如果一个国家首先控制在生物工程、电子计算机、电子通讯和新材料等领域中的专利权,它将不会受限于传统工业产品的关税壁垒,在国际贸易中赢取较大优势;高科技经济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外溢效应不仅存在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报酬递增特点。还可以优化、升级国内产业结构,以乘数效应拉动国民经济健康增长。如果我国在高科技产出领域中,哪怕只在一个或几个方面占有主导权,带来的成果,则可以用滚动发展的办法推动中国经济走向繁荣。这里最关键的因素是发明高科技专利的科学家是否属于中国,而现今中国羁绊人力资源创新的最大障碍恐怕便是体制的臃肿,因此,民族富强和国家昌盛需要的关键步骤便是富有生机的制度及机制催生出的高科技人才。

(二)冷战后国际经济斗争直接表现为跨国公司、企业和个人在国际经济上的斗争,而实质是国家间、政府间、政策水平间的较量

地缘经济环境下,国际关系交又发展的现实使企业在经济竞争中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困难。当一个国家在选择某一生产领域作为国家发展的主导领域时,其他国家相关领域的企业在没有本国政府的支持下就将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国际市场中的中国企业仅凭自身力量是难以有所作为的。中国政府的参与是必需的,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介入的范围与程度。也就是说,政府必须清楚哪些部门与活动可以调控战略与规划应该掌控,用什么手段来干预,通过什么途径来传递,怎样把握介入时机,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实际上,这里讲的是干练而富有成效的经济决策机制,纯粹的行政官僚机构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因此,必须创建学习型政府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家治国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