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在线课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在线课堂范文1
【中图分类号】G182.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7-0125-01
暗示是在教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所谓暗示,就是不直接、明白地表示自己的意思,而是用含蓄的语言或示意的举动,使学生明白或者悟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能妥善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对启发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有好处。
一、语言暗示
这种暗示不直截了当地表示自己的态度、观点和意见,而是借用其他委婉、含蓄的语言形式,运用弦外之音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生获得启示。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一些数学问题时,遇到困难,一时说不下去,老师可以进行暗示,或从另一角度给以提示。这种暗示课堂上随时可见。
二、行为暗示
就是用行为语言把教师的用意、愿望表露出来,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或明白教师教学中的用意所在。它包括面部表情、动作、说话态度。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老师的神情动作以及说话的音调、节奏等,把信息传送给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反应,达到老师的要求。这样,既避免用语言表达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又能体现老师对某事的肯定或否定态度。在恰当的环境下,给学生以行为暗示能够起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效果。
在课堂提问时,笔者就采用充满期待的眼神来暗示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就是在提问自己,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提问和回答的气氛非常热烈。当提问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时,笔者往往将眼神对准成绩较好的学生,使这些学生感觉到老师的期待和自己面临的挑战,更加投入问题的解决中。当问题比较简单时,笔者往往将眼神对准成绩较差的学生,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并没有遗忘他们,当他们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时,笔者往往用赞许的目光并配予适度的表扬,使他们获得自信,克服自卑心理。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做小动作,笔者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走到他旁边,用手轻轻地碰了他的肩膀,结果这个学生接着都很认真地听讲。事后这个学生告诉笔者:“老师轻碰肩膀有三个意思:一是给自己一个面子,二是叫我不要开小差,三是期待我能够把问题解决。”真想不到笔者的轻轻一碰,起着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过,笔者感觉到教师要采用含蓄的语言暗示学生,应该注意以下的几点: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一些学生采用口头语言暗示效果不佳的学生采用其它暗示的方法往往能够奏效;二要适度控制暗示的信息量,以学生能够感受到为准;三要注意传递的信息和方法多样、多变,例如我们不能老将难题暗示给优秀学生解决,否则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得到“另一暗示”:“难题与我无关!”;四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暗示是积极的和善意的,不要让学生产生误解。
三、表情暗示
就是用表情把所要说的话暗示出来。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某种过失,如做小动作,教师用表情透露出自己的看法,或摇摇头,或摆摆手,或皱皱眉,或让目光较长时间停留在学生身上。这时,学生就会自动停下手上动作,集中注意力听课,这说明暗示已经引起学生注意,起到积极作用。又如,学生上课回答老师的提问,答案比较准确,令老师满意。老师一般用不着停下讲课用语言去表扬,只要面带微笑,点头示意学生坐下,便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四、心理暗示
初中数学在线课堂范文2
关键词:数学;主体;课堂活动;开放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然而,长期以来的数学教学,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呆板,再加上数学理论的严谨性、思维的抽象性等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偏执和畏难情绪。但是,教师需要明确的是,学生以这种思想和态度去学习数学是不能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的。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一、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凸显学生主体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们所设计的数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逐步走上课堂主体的地位。
二、实施先学后教,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性
先学后教是指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自学,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或规范先学后教其不准确地表达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一些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点拨”的度,使得一些教师不是讲得太多,就是不讲,第一种导致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第二种情况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目标。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效地实施先学后教模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首先,我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重难点。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和“AAS”,并能利用它们判定三角形是否全等。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和“AAS”的过程及应用。当学生有学习的任务之后,学习的目的性就会增强,学习的效率也会随之得到提高。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这样,既可以节省教师教的时间,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熟练地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进而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做的简单定义。然而,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一定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对数学的发展起着推动性的作用。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某某同学的妈妈在做服装生意,一服装的售价为60元,每月可卖出300件,已知此服装的成本为每件40元。某某对每月所获利润很感兴趣,于是她做了一番市场调查,发现每降价1元,每月可多卖出18件,于是她建议妈妈采取降价措施,以获得最大利润,请你帮某某妈妈设计降价方案,使每月所得利润最大。这是一道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试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抽象出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在课堂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自主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明确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四、创建开放性的课堂,鼓励自主探究
开放性课堂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课堂而言的。它是指那些条件不完整、结论不确定、解法不限制的数学问题。最大的特点就是正确答案不唯一。这种课堂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建开放性课堂,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充分体现课堂主人公的地位。
例如,在梯形ABCD中,AD∥BC,AB=DC,P为梯形ABCD外一点,PA、PD分别交线段BC于点E、F,且PA=PD。连结PB、PC,写出本题中你认为全等的三角形,并给予相应的证明。
这是一道结论开放性试题,学生任选已知条件,正确题目中任何一组相等的三角形。如,ABP≌DCP
证明:在梯形ABCD中,AD∥BC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ASA来证明CDF≌BAE;而且,还可以在上面两个的基础上利用SSS证明BEP≌CFP等等。条件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就不一样,所以,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的同时,促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为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做好铺垫工作。
除上述之外,教师还要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激发探究兴趣,让学生在教师构建的和谐的、民主的课堂环境中愿意探索数学世界,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邓志荣.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1(19).
初中数学在线课堂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设问;灵动思维;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能使人具有灵动的直观觉察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从而逻辑地思考问题。所以初中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会创设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但是有些情境创设却因为没有抓住学生思维切入点,反而阻碍了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吸收和运用。
例如:在复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数学公理时,有的教师就认为这个公理太简单了,所以提了一下就过去了,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个重要的公理培养学生的灵动思维。
许多教师就简单地呈现了一个问题:已知A、B两村庄在河L的两侧,在要在河L边建一座水塔P,使它到A、B两村庄的输水管最省,问水塔P应设在何处?
这是最直接应用“线段公理”的一个题目,所有的学生基本都能掌握,许多教师都是到此“停步”,学生灵动的思维就没法显现了。事实上,仅仅让学生知道了“连结两个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就是这两个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培养学生灵动的数学思维,教师应该更进一步设问,让学生有所灵动:
设问一:已知A、B两村庄在河L的同侧(如图1),要在河L边建一座水塔P,使它到A、B两村庄的输水管最省,问水塔P应设在何处?
这里的设问,就需要学生的思维涉及到轴对称图形了,显然是有一点思维难度的,而不是直接应用“线段公理”就能得到结论的。但是如果遇到以下题目,有的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是不能灵动,会目瞪口呆。
设问二:已知点P是∠AOB内的一点,求在OA上找一点M,在OB上找一点N,使PMN的周长最小(如图2)。
这个设问,题目的难度是在应用二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学生要考虑如何把三角形的周长转换到一条直线上,这是一个难点,有了这样的引例,必然会促使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
设问三:点A、点B的位置如图3,求在直线Y上找一点C,在直线X上找一点D,使四边形ABCD的周长最小。
只有像这样层层设问,题目步步深入,学生的思维才能灵动。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在实施素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灵动的数学思维是许多教师所探索的问题。而有效地设问是实现学生灵动思维比较有效的途径。
二、概念界定
1.灵动
本文中的灵动,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思维上的变化,含有灵活、聪明、活跃、机智等内容,思维从一点出发,联想发散至多个结果。
2.灵动思维
一般而言,人们的思维分两种典型:会聚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本文的“灵动思维”就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有效设问,能将会聚式思维、发散式思维这两种思维进行整合的结果。
3.设问
设问,就是教师针对课堂实际情况设计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灵动,帮助学生自己探究和解决问题。
三、理论依据
1.现代认知理论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现代认知理论提出:在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比较淡薄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或是某些教学环节上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将有助于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学生的灵动思维得以涌现。
2.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8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一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力。多元智力理论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把智力的结构看作是多维的和开放的,把智力看作是有待于环境和教育激活及培养的潜能,为我们在教学中设计问题情境提供了理论层面上的新支点、新依据。
3.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的统帅理念是“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原则理念是“学生为本,学生主体”,操作理念是“游戏过程,活动过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处处体现了培养学生灵动思维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灵动思维的设问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设问,引导学生的灵动思维
(1)在学生兴趣昂然中设问,引发思维灵动。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数学课堂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在课前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在上课前先一起做个小游戏,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
师:“那现在先请你自己想好一个数,按照我报的顺序操作,把你想好的这个数乘以3,然后减去1,再除以2,你只要告诉我,你算得的答案是多少,我就知道你先想好的这个数是什么数了。”
生:“我的答案是7。”
师:“你先想好的数是5,对不?”
生:“老师,我的答案是1。”
师:“那你先想好的数也是1,对不?”
…… 学生陷入了沉思,同时也激起了探究的欲望。
师:“同学们,那么你们想知道老师怎么知道你原来想的数的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开始学习的内容,……”
当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激发的时候,就是学生产生灵动思维的开始。
(2)在学生思维冲突中设问,引发思维灵动。学生的思维冲突、碰撞,是引发学生灵动思维的有效时机。
例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时,教师可先呈现题目:已知代数式2(a2-ab)-3(a2-ab)-ab,当a、b分别为下列各值时,分别求这个代数式的值。①a=-2,b=3;②a=,b=-8;③a=4,b=-;④a=,b=-3。
让每组同学分别做一个题目。结果每个小组算得的答案都是0。“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就产生了疑问,这样的情景驱使他们引发思维冲突。
在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知识接受与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系统存在着认知冲突,这种冲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2.紧扣学习课题设问,诱发学生的灵动思维
一个教师在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后,必须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为达到这个目的,教师有必要抓住其中一些关键内容来设计问题。
例如:九年级复习课,内容是“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师在上课前精心设计了6个问题: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怎么判断?②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怎么判断?③圆上一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如何计算?④如何求过圆内一点最大(小)的弦长?⑤圆的弦长、半径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三者关系怎样?⑥当圆与圆相交时公共弦长如何求?
师生整堂课始终围绕这6个问题展开讨论,各种思维涌现,气氛热烈,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之中,收获颇丰。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调动了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该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形成问题争论设问,激发学生的灵动思维
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但怎样保持思维的积极性而使其不中断呢?教师的有效设问是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质疑和讨论、培养灵动的思维和能力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证明“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180度”时,教师出示了一个学生的证明:
∠ACB+∠ACD=180°(一平角),又∠ACD=∠A+∠B(三角形一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ACB+∠A+∠B=180°,即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180°。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证明方法对不对?理由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张扬。多数学生认为这个证明是对的。此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知道吗,‘三角形一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这个定理是怎么证得的?”教师的一句设问,激发了学生的灵动思维。
教师通过巧妙设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然后适时引导,使问题教学形式由传授变为探究。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采用分组讨论、小组竞赛、异议争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对问题的主动参与性。
4.巧用激励语言设问,催生学生的灵动思维
在课堂上,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教学,能催生学生的灵动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竞争,如:“看谁最先想出来?”“看谁做得最好?”“看谁想得比他们更好?”“看哪一组准确率最高?”等。
例如,化简x,在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可设问:“你真了不起!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解题思路,让大家都能分享你的成功,好吗?”在这位同学回答后,教师可继续设问:“有没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有哪位同学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当一名学生答出了教师的提问,教师若马上终止其他讨论,那是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灵动思维的目的的。有效的方法是在学生得出问题的一个解答方法后,教师紧跟着提出:“还有其他方法吗?还有吗?”这样能催生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想象,使学生的思维由“常规型”向“灵动型”发展。
5.面向全体有效设问,拓展学生的灵动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设问要适生、适时、适量、适度。课堂设问既要立足于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又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实际。设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要与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努力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进行提问。设问的数量要具体分析、周密计划,教师既不能满堂问,也不能满堂灌。因此,课堂教学的设问注意抓住两点:一是每提出一个问题都细心地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从学生的思考动态中获取信息。二是要关心中后生的思维活动,除了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外,还要鼓励他们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主动地提出一些问题来,这是非常可贵的思维火花,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的灵动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在线课堂范文4
一、化静为动,克服知识难点
新历史教材图文并茂,描述生动,并配有一套投影教材。包括地图、实物图等。它色彩鲜明,画面清晰,在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最大的缺点是这些图都是静止的。缺乏动感,层次不清楚。例:使用新航路的开辟图时,图示中有四种符号,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学生看了眼花缭乱。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将静态图形动态化,通过PowerPoint软件在地图上做成动画。如箭头的闪烁、自动延伸等,并加上四位航海家的头像,这样就使整个地图“活”起来,层次感强,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让学生对航行路线、重要地点等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识,便于记忆。还有一些实物图,如生产工具,年代久远,城市的孩子不了解,教师讲起来很费劲,学生最后还是似懂非懂。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其“动”起来,可一目了然,如曲辕犁、筒车等,从而解决了学生无法感知遥远历史事物的问题,对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经济发展的观点,形成了深刻的认识,克服了知识难点。
二、化抽象为形象,强化记忆
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形象,可以使枯燥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具体,便于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和难点的理解。例:“马歇尔计划”的实质,这一知识点是重点也是难点。有位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设计了这样一幅漫画作提示:漫画上一只受伤的狮子(头戴画着英国国旗的帽子)拉着一辆马车。车上坐着一位大腹便便的大老板,他手中的皮鞭打在狮子身上正好形成一个美元符号。
这幅漫画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经济、政治,英国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历史事实相信今后若出现“马歇尔计划”这一问题时,学生凭这一漫画就能给出正确答案。这样不仅化解了难点,而且强化了知识的记忆。
三、突破时空限制,提供丰富逼真的视觉表象
历史是人类社会已消失了的过去。因此,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而这种“过去性”往往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种隔膜感和距离感。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化远为近,真实、形象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为学生提供丰富逼真的视觉表象。把学生带到当时当地的情景中。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更便于深刻理解历史知识。例如:二战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是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的全过程,仅让他们听教师的精彩讲述是不够的。在此,我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段录像。学生清楚地看到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进入东北的壮观景象及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都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四、传递情感,加强思想教育
初中数学在线课堂范文5
(一)教学手段需要创新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数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数学课堂,基本都是教师在黑板上“评讲作业-出样题-解样题-布置作业”的不断重复,教学手段单一,未能有效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教学效率需要提高
数学老师在上课时,通常会使用挂图、模型等教具辅助教学,通常会出现教学效率不高的情况。以“图形的旋转”教学为例,教师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让学生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就需要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看、让学生分析与欣赏。实例从何而来,如果都靠教师的三角板和直尺在黑板上画,教学效率显然不高。
(三)教学环节需要完善
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数学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学生的课后学习通常是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来进行。“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传统的数学课堂解决不了以上问题。
二、初中数学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
(一)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需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都应积极开发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资源,开发与利用适合自身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资源,以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和评价工具。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为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完善教学环节,以致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初中数学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课堂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采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可以促进教学手段多样化;通过预先准备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展示各种实例,可以节约教师课堂板书的时间,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课后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进行在线提问、在线学习,教师在线答疑,可以大大拓宽教学环节。
(三)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需要
初中学校的教师,因为面临学生的升学竞争,大部分数学教师的工作重点在于备好课、上好课。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就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和重要内容,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教师通过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运用,不断提升信息化素养,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三、初中数学教学资源建设的对策
(一)骨干教师参与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教学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的通力配合。让广大数学骨干教师参与资源建设,可以有效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愿望,能够让年青教师加快成长过程,能够让骨干教师经验得以总结推广,让教师从教育产品的消费者走向教育产品的创造者。
(二)优秀企业参与制作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制作,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提出建设需求,提供建设内容。资源本身的呈现形式,数学教师很难把握与实现。为了建设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引进经验丰富的企业,与企业专家一起开展校企联合研发与制作,保证资源建设的质量。
(三)先进平台参与管理
无论多么优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果没有先进实用的数字化资源管理平台,教师和学生都不愿意使用。在资源平台的选择上,一是能实现对校内大量数字化资源的集中管理。二是可以辅助教师完成所教课程的资源管理,并应用于备课和授课。三是允许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实现在线提问和在线检测。四是要充分考虑平台的安全性、易用性等因素。
(四)全校师生参与应用
初中数学在线课堂范文6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数学;运用;教学;实践
一、前言
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强调更多的是实用性和有效性,多种学习模式也成为创新教学理念的新方法之一.在信息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能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将微课程应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之中,在传授知识理论的同时,教师应该把教育重点转向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和态度[1].我国在教育方面所进行的改革不断深入,重视在教育中应用网络技术服务于实践教学工作.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微课程在教学中的主要特点是内容精炼、教学时间短以及针对性强,有助于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微课程的概念和特点
(一)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指的是在初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的标准和教学实践的要求,教师在课堂内绕知识的重难点,借助多媒体,以视频为主要的载体开展丰富而又精彩的教学活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特别是在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广泛应用和普及的背景下,微课程能进行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甚至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进行远程学习.微课程成为网络web2.0时代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能提供学生深入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平台.微课程是根据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发设计的以视频类、图文类以及数字类三种类型相结合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作为教师,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积极创新和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合理地配置教学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平台进行电子备课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得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学生,可以在微课程上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能满足学生对不同教学资源信息的需求,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个性学习,不仅能强化和巩固重要的知识点,还有助于学生查缺补漏,补充课外知识点,拓展学生的视野.便捷高效的微课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探讨课程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二)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的特点主要有四点.第一,时间短,内容精炼.微课程主要是对一个知识点或者实验等教学环节做一个简化的、细分的教学,相对于一般的教学模式来说,它是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小课程,它的教学内容少、时间短,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容易掌握,是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新模式.第二,突出重难点.微课程是围绕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实验而展开的教学,所以它的目标非常明确,重难点很突出,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把握学习的方向,更好地突破重难点知识.第三,灵活的教学模式.微课程的教学方式非常新颖,学生可以在上课前或者上课中以及上课后观看微课程视频,不受课堂的局限,自主学习空间比较大.第四,资源很丰富.微课程的主要载体是视频,在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些优秀的教师可以方便快捷地把自己设计好的微课程教学视频进行上传,而学生或者教师在这些丰富的资源中,可以选择合适的资源,进行借鉴运用,优化了教学模式,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范围,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加强学习能力[2].
三、微课程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和制作水平高的微课程课件
微课程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生硬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微课程中可以将讲授、问答、启发、讨论以及演示等教学类型进行综合运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微课程时间的限制,一般情况下一节微课程只能使用一种或两种微课程类型的组合教学,但分类并不是唯一性的,而是具有开放性的.随着现代教学理念和授课形式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微课程类型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进行发展和完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微课程把讲授类和合作探究类相互结合运用,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任务和课时来划分两种形式不同的小组,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讲解,通过视频将课程内容展现出来,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效果,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立体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方便学生理解.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可以适当增加课外知识,教师要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突破重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中深刻体会到就业的意义.教师善于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的特点,突破常规的学习思维,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能消除学生对枯燥乏味的课程产生的排斥心理,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思考和探究.
(二)找到微n程应用的切入点
在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微课程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教师没有把握好微课程教学的切入点,他们不管教材内容是否适合运用微课程,都强制性地在数学课堂上应用微课程进行教学,这样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的[3].在数学教学中,微课程只是起一个辅助作用,教师不能拥有“把微课程当成教学重点”这样的错误观点,而是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教学内容上,再根据内容选取合适的微课程课件.要想借助微课程的辅助作用强化数学教学的效果,就应该把握好教学重点的位置,找准微课程应用的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微课程的作用.
(三)分散知识点,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初中数学最重要的特点是知识点多、记忆量大,这也是让广大初中学生学习数学最头痛的问题之一[4].在教学^程中,如果教师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会因为知识点多、记忆量大而产生知识点混乱的情况.微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宽泛的数学知识体系分为小块的知识点,采用分段式的方式来理解和记忆,同时,对于不同章节中的知识点采用分散记忆且反复记忆.微课程的这个突出特点同样也是解决初中数学知识点多、记忆量大的最好的方法,教师通过运用微课程,把知识点分散开来讲解,不仅方便学生进行记忆,还能将知识点分析清楚、讲解透彻,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得他们更容易掌握和记忆知识.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把每个版块分成3个教学任务,每个任务包括3~4个微课程,教师要有选择性地对课程重难点和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教师课前制作ppt或者录制相关的视频,在微课程中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将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和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不同,通过微课程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的内容.
(四)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在应用微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同行的有效教学方法方式,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自己的课堂当中,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教师通过开发微课程,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对教材的独到理解能力,展现自身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在对微课程进行使用时,可以掌握新的教学技巧,增强自己的教学技能.所以,开发和运用微课程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建设,还可以帮助教师把教育理念跟教育实践有效结合起来,让教师更好地将实践带入课堂当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微课程还使得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教育理念的发展.
四、结束语
微课程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围绕某个知识点和教学内容以移动媒体的形式而开展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微课程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深入实践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有效渠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索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之中,需要积极地推广微课程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还需要更加积极地寻求适用性方法,为初中数学教育质量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庞敬文,张宇航,王梦雪,樊雅琴,解月光.基于微课程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352(05):65-71.
[2]于大平.初中数学微课程的实践探索――以“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微课程开发为例[J].数字教育,2016,05(01):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