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伤急救基本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伤急救基本技术范文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原有的医学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需求。呼唤医学服务模式从单纯的院内服务向院外服务拓展。急救电话的开通就满足了这点。院前急救是指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由于院前急救的特点和要素,要求参与急救的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和心理素质,具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检查出诊的器械和急救物品。因此加强院前急救知识、技术的学习与培训,做好院前急救医疗定位很重要。
【关键词】 急诊;院前急救;应急管理
1院前急救的特点
1.1局限性院前急救不同于院内急救,不仅现场卫生条件差,还受到携带急救药品、器具有限等限制,客观上给急救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力度,克服客观上的不足。
1.2综合性急救对象和外伤种类的多样性,打破了医学分科的界限,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因此,必须培养全科型医生和护士。
1.3复杂性急救病人的多样性,致病原因的复杂性,情况多变性,抢救过程又直接受现场人员的监督(院前),情绪所受影响大,急救人员不仅要全力抢救处置病人,还必须尽力排除各种干扰,以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其现实问题,有“的”放矢,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工作的重点。
2要有一套完整的院前急救制度及出诊流程
2.1院前急救护士应热爱急诊工作、具有高度责任心,业务技术熟练、服务态度好、独立工作能力强、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综合处理问题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应变能力。提高出诊护士的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拓展业务技术范围,增强护理人员的急诊、急救意识,提高急救水平,时刻牢记“病人第一,时间就是生命”这一理念,突出一个“急”字、强调一个“快”字、力求一个“稳”字。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工作。定期对护士进行院前急救技术培训,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转运操作,提高院前急救队伍的应急操作能力。
2.2我院地处边疆,地理位置复杂,出诊前一定要准确定位患者的地理位置,所患疾病或外伤情况,以便准确、迅速到达现场,又能备齐所需物品,不知道患者情况而盲目出诊,会因为延迟到达而失去抢救时机,或物品准备不全而无法进行抢救。例如:我们知道患者的地理位置而不知患者的病情,我们只带常用抢救药品,到达现场才知道患者是从高空坠落,那么我们如果不备有夹板、颈托等物品,就无法保证将患者安全转运,所以出诊前要尽可能地了解患者的情况。
2.3出诊人员应配备通讯设备。通讯联络在出诊抢救工作中至关重要,一是出车途中及时与呼救者联系,每隔5分钟与对方联系,了解病人情况,指导对方或患者实施恰当而必要的现场自救措施。对交通不便的,及时指导对方将病人安全转移到交通便利的地方,为急诊、急救争取时间。二是发现意外情况及时与医院联系,或者接到伤情、病情比较特殊的病人,及时告知医院相关科室,在病人到达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使病人到医院后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检查和救治。
2.4加强急救物品和急救器材的管理。定时检查、更换;出诊使用后应给予及时补充到位。确保其数量和质量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2.5规范院前急救人员的言行。在患者面前要沉着、稳重、严肃,抢救有条不紊,护士热情耐心细致地关怀病人,满足患者的需要,注意语言表达,切忌当着病人面说“病情不重,没事的”、“这么严重啊”等不恰当语言;转诊病人切忌当着病人面说下级医院(或医生)的过错,避免引发医疗纠纷。转运过程中一定要对病人及家属“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切忌由于粗心给病人带来风险,强调细节管理与风险控制。
3健全落实各项规则制度,医护密切配合
3.1处置时间急救服务对象是各种急、危、重症和意外伤害的病人,急救工作体现了一个“急”字,患者起病急,有效抢救时间短。一到现场立即抢救或运送,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性,所以要求医疗救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沉着、冷静、果断。
3.2口头医嘱对现场实施抢救医师的口头医嘱,护士必须复述一遍确认后方可处置执行。在医生未到达现场之前,护士应采取和实施必要的、力所能及的急救措施,以便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3.3医、护工作缺一不可,在抢救工作中要与医生做好沟通,双方协调好关系,根据瞬即变化的病情,及时调整抢救措施,做好抢救配合工作。
3.4熟练掌握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如要求急救中心的全体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技术,人人过关,并且运用自如,以达到有效的救治。
3.5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如在抢救危重病人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路,为更及时有效的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常用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方法能正确使用,以降低致残率。
3.6常用药物的使用对药物的作用机理、常用剂量、使用方法、毒副反应等要熟练掌握。如: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院前溶栓治疗,药物的正确使用,观察内容应该熟练掌握,使患者真正达到有效的救治,为院内的进一步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可以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4保证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质量
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是非常重要的医疗文书,本着对患者生命负责,对自己的医疗行为负责的态度,一定要及时、准确详尽地记录治疗所用的药物,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发展过程,及时签字;不出现遗漏、涂改现象,保证医疗、护理文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真实性。完整的医疗、护理文件记录会给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真实的病情演变过程、救治的措施、数据和信息,例如在院前急救中用过的药物,当入院后患者再次使用该药物时会考虑使用的剂量等问题,护理记录会给院内医生提供一套完整、可靠的院前抢救的医疗数据信息。护理文件也会成为医疗证据。
5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要程序化、规范化
外伤急救基本技术范文2
【关键词】腹部外伤;急救;临床护理
外伤引起的腹部损伤较为常见, 严重腹部创伤伤情变化快,休克多,稍一延误即可导致死亡。笔者认为急救处理中,应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使医护之间配合默契, 确保伤员在短时间得到很快的急救和妥善安置, 提高抢救脱险率。我院急诊科2008年1月~2010年6月共抢救腹部损伤患者88例,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8例中,男58例, 女30例; 年龄4~74岁,平均44岁, 以青壮年居多。其中单纯性腹外伤21例, 复合性腹外伤67例。其中30例入院时有失血性休克表现,平均血压低于11/7KPa。血压为0者10例。
1.2致伤原因 严重腹外伤发生原因以车祸、刀刺伤、高空坠落为主,其他还有挤压伤、撞击伤、火器伤、畜兽伤。开放性腹部伤8例,闭合性腹部伤80例。腹壁伤(包括腹壁穿通伤)19例, 肝脾破裂51例, 胃肠穿孔13例, 肾挫裂伤4例,腹膜后血肿1例。
1.3治疗结果 本组抢救成功7 6例, 死亡1 2例, 病死率13.6%,其中术前死亡7例,术中死亡2例,术后死亡3例。术后死亡原因:休克未纠正1例,多器官衰竭2例。
2 急救护理措施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充分给氧 以严重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常有呕吐物、 血液、 痰液及其他污物阻塞呼吸道,如不尽快清除就会造成窒息死亡。急诊护士首先要检查呼吸道并想方设法让其通畅,必要时协助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其次要尽快给予吸氧(大多需要大流量吸氧)以提高组织血氧含量, 改善机体缺氧,纠正低氧血症
2.2 建立静脉通道, 迅速补充血容量 增加有效血容量是抢救创伤性休克的重要措施。根据休克程度建立2~3条静脉通道,宜选用上腔静脉系统大血管,采用9#静脉留置针,以便快速输入大量液体,补充有效循环血量,其中一条静脉通道用输血器,为输血作准备。首先快速输入平衡液,并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随时调节滴速。如收缩压8~12KPa者, 争取在30min内输入平衡液1500mL, 收缩压<7KPa者,应在30min内输入平衡液2000mL。晶体与胶体液之比为3 : 1, 使其既恢复血容量,补充功能性细胞外液,又能合理稀释血液,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有利于氧的输送。本组3 0例患者就诊时血压均7KPa,经快速大量补充液体,26例血压明显回升,为手术和后继治疗创造了条件。4例重型腹腔内出血血压不能纠正者,直接送手术室手术治疗。
2.3 紧急处理伤口 腹壁有开放性损伤,如伤口中有大网膜或小肠脱出腹壁外,不要强行推回腹腔内,暂用消毒纱布覆盖保护即可,否则会加重污染,甚或导致休克的发生.急送手术室做清创手术,术中检查有无内脏损伤。
2.4 手术准备 对有紧急手术指征的患者,及时做好采血、配血、备皮、药物试验等术前准备,通知手术室、麻醉科做好相应准备,护送患者进手术室,并与手术室护士详细交接。
3护理体会
提高对严重腹部创伤的认识能力,为抢救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以严重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伤情复杂,病情变化快,器官生理功能紊乱,病死率高。国内文献报道其病死率为14%~20%[1]。腹部伤关键是确定有无内脏伤,实质脏器或大血管伤能引起严重出血及休克,常造成早期死亡;空腔脏器伤可因内容物流入腹腔而引起腹膜炎,是伤员后期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的主要因素。开放伤一般诊断较易,闭合伤较难,而多发伤则易漏诊、误诊。需要准确询问负伤病史及细致的检查。诊断性腹腔穿刺是腹部创伤诊断最常用、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也是最有效、最简单可靠的诊断方法。本组行诊断性腹腔穿刺72例, 阳性率达95.8%。腹腔穿刺阴性的患者可选择B超及X线检查。B超检查对腹腔内出血、积液、实质性脏器损伤能作出较明确的诊断,其中实质性脏器损伤诊断率达93.2%, 腹腔内出血诊断率达100%[2]。要重视血常规检查,如 WBC>150×1012L-1而其他体征也符合时,提示有实质性脏器伤的可能,有时它比BP,Hb,RBC更有价值[2] ,胰腺伤淀粉酶值升高,尿检有血尿时证明泌尿系统损伤。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与急救技术是提高抢救效果的根本保证。在早期抢救过程中,一切抢救护理措施按照规范化程序,快速准确到位。首要的是解除呼吸道梗阻,迅速做好气管插管准备,备好呼吸机,熟悉呼吸机使用方法与故障排除,掌握气管内吸痰技巧,保证呼吸道通畅。休克复苏时,快速建立多条静脉通道,并迅速扩充血容量,对稳定循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重视心理支持,提高急救护理效应。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实行整体护理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严重多发伤患者不但随时可发生生命危险,又面临着可能或已经致残的自我形象改变的实际问题,他们在躯体和心理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创伤。在救治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急的疾病”,还应重视“急的心情”。护士应运用非语言交流手段,以从容镇定的态度,熟练技术,整洁仪表,稳重姿态,给予患者信任与安全感。并应同情关心患者家属,主动与其沟通,及时提供抢救信息,力求减轻家属心理负担,取得理解与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海英.腹部外伤的急救措施与护理体会[J] . 中国医疗前沿,2007, (23)
外伤急救基本技术范文3
急救护理的特点
紧迫性:无论院前还是在医院内,均是急救中心工作的重要环节。急救服务对象是各种急、危、重症的意外伤害的病人,急救工作体现在病人起病急、有效抢救时间短。医护人员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有效救治,以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强调高质量的急救成功率,是每位管理者和医护人员的职责。
局限性:院前急救不同于院内急救,受现场卫生条件差、携带急救药品和器具有限等限制,使急救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应加强管理力度,克服困难。
综合性:急救对象和外伤种类的多样性打破了医学分科的界限,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
复杂性:院前急救病人的多样性、致病原因的复杂性、情况的多变性及抢救过程又直接受现场人员的监督,急救人员不仅要全力抢救病人,还必须尽力排除各种干扰,以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急救工作中护理管理原则
“第一”的原则:一切从病人需要出发,一切为病人。在现实可能与可行的条件下使病人和家属都满意。
安全有效的原则:以医疗护理质量为首位,力求高疗效,保证护理安全。
重点加强的原则:对急症、高危、疑难病症病人应该加强诊疗和护理,尤其对高危病人的抢救应争分夺秒地采取一切必要的、有效的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
方法与对策
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医护密切配合:①处置时间:病人在到达医院5分钟内必须得到救治,包括建立静脉通路、吸氧、心电监护等,同时通知医生。②护理文书记录要清楚、详细。抢救过程中,护士在书写抢救记录时要准确、清楚、内容完整,不得涂改,执行时间准确并及时查对。③遇有口头医嘱,护士必须复述一遍,经医生确认后方可执行。在医生未到达现场之前,护士应采取力所能及的急救措施,以便提高抢救成功率。④在医疗活动中,医生的诊疗工作与护士的护理工作缺一不可。在抢救工作中要与医生协调做好抢救配合。
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能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为及时有效的抢救赢得时间。正确使用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方法,降低致残率。
掌握急救药物用药原则:熟练掌握常用药物的作用机理、常用剂量、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等。如:心肌梗死病人的院前溶栓治疗,真正达到有效救治。为院内的进一步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救治原则:学习和掌握急救病人中常见病及多发病的病因、病理、症状、体征,急救处理时判断迅速准确、处置熟练、措施得当有效,将病人痛苦降到最低。
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术:如除颤仪、呼吸机、心电图、吸引器等的使用及操作技术。并能熟练应用于各种病人的抢救之中,从而降低病人死亡率。做好仪器交接,保证仪器运转良好。
制定防范处理医疗护理差错事故的预案:包括抢救预案、处理程序、报告制度,预防差错事故发生,减轻事故的损害。一旦发生纠纷,应及时封存原始病历,保存原始资料。
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护理工作质量:坚持每周2次临床护理查房,各种抢救器材每月考核,高年资护士围绕典型的急诊抢救及抢救预案进行授课,不断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护理学科的发展,人们对急救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护理知识及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还要有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才能在急危重症抢救中做到有条不紊,在较短时间内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技术精湛、具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的急救护理队伍是护理管理者的最终目标。
外伤急救基本技术范文4
[关键词] A、B、C理念;基本技能;小儿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 R0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7(b)-0191-03
开放气道(A)、人工呼吸(B)、胸外按压(C)是对心搏呼吸骤停需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BLS)的经典古老话题,已被所有医护人员所掌握,但笔者认为A、B、C对所有高危患者,包括心搏呼吸未停危重患者亦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院前急救这一特殊环境的特殊群体中有其重要意义。基本技能是一个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业务素质,将基本技能落实在患者身上尤为重要。本科于2010年2月以来应用A、B、C理念及尽早正确实施基本技能在小儿院前急救中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4年2月本院小儿院前急救病例175例,根据时间点将2008年1月~2010年1月75例分为甲组,2010年2月~2014年2月100例分为乙组,两组病例入选标准均按国际治疗分类为红色区域患儿,甲组75例,年龄0~14岁,其中小儿呼吸道疾病21例(28%),交通事故、外伤15例(20%),腹泻病伴中重度脱水12例(16%),小儿惊厥8例(10.7%),溺水6例(8%),异物吸入4例(5.3%),其他9例(12%)。乙组100例,年龄0~14岁,其中小儿呼吸道疾病26例(26%),交通事故、外伤22例(22%),腹泻病伴中重度脱水14例(14%),小儿惊厥10例(10%),溺水9例(9%),异物吸入5例(5%),其他14例(14%)。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科在2010年1月在科室进行小儿院前急救讨论,对基本技能进行规范化培训,并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流程,于2010年2月开始应用A、B、C理念及尽早正确实施基本技能在小儿院前急救中,经实践4年,将应用A、B、C理念及尽早正确实施基本技能前后(甲、乙)两组病例,查看当时转运回本院的交接记录,送到医院时有生命体征定为成功,无生命体征或途中死亡定为失败。回顾性采用多位医师分析两组急救过程中是否规范存在缺陷,统计两组的成功率和规范率。
2 结果
甲组75例中院前急救成功67例(89%),失败8例(11%),急救过程中规范66例(88%),不规范、存在缺陷9例(12%);乙组100例中院前急救成功94例(94%),失败6例(6%),急救过程中规范95例(95%),不规范、存在缺陷5例(5%)。乙组急救成功率、规范率明显高于甲组。
3 讨论
3.1 A、B、C理念在小儿院前急救中的意义
院前急救患儿多为突发、病史多不详、环境复杂、辅助检查缺如,诊断一时不明,但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尽快实施有效救护,如处理不当,可能会失去抢救机会,造成不可逆伤害,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在这一特殊情况下,有时医生不知道如何处理患者,应该先做什么,最该处理什么临床问题,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哪种疾病、小儿情况如何,均应遵循A、B、C,把A、B、C作为首要的重中之重问题来解决,任何处理均应建立在A、B、C之后。任何患者均应首先开放气道,保持良好的呼吸、良好的循环,院前急救只有首先做好A、B、C三点,才可能挽救小儿生命,或为之创造其他更多治疗机会。A目标为通畅气道,实施手段:摆,清除异物;手法开放气道;口咽通气管;喉罩;气管插管(必要时)。B目标为有效呼吸,维持一定氧饱和度及氧分压;实施手段:鼻导管、头罩给氧;必要时仍需气囊面罩通气或机械通气。C目标为良好循环,维持重要脏器灌注;实施手段: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正性肌力药,止血,输血,胸外按压(必要时)。
3.2 基本技能在小儿院前急救中的意义
到达某一目标的手段有很多种,医护人员应尽可能掌握院前急救更多基本技能技术,很多院前急救经过简单、有效、及时的基本技能处理,有可能挽救小儿生命或为之赢得更多抢救时间,或进行手术的机会,基本技能为“三基”核心,有时不需要更高医疗技术及昂贵医疗设备即可达到目标。
常见基本技能技术,其中一般技术包括手法开放气道、摆、清除异物、普通氧疗技术、包扎、止血、固定、搬运。更深一步技术:液体容量复苏、气囊面罩通气给氧、环甲膜穿刺、气管插管、电除颤等。气管插管是最可靠的通气途径,但气管插管的操作在儿童较困难,且有可能产生并发症。所以只能由受过儿科急救培训、有良好插管经验者才能操作[1],且在抢救中如果没有给患者通气时,千万不要反复地尝试气管插管,气囊面罩给氧与气管插管的两种通气方式具有相同治疗效果[2]。选择插管通气方法应依据患者的临床情况、转运到医院急诊所需的时间和急救人员的实际经验进行确定,急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给氧的操作技术。低氧血症及低血容量是可避免的危及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必须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儿科医生还应掌握王一镗教授推荐的异物卡喉海姆立克(Heimilich)手法[3-4],这些基本技术关键时可挽回患者的生命。现代医务工作者在掌握高科技医疗技术同时,切不可忘记基本技能操作技术。
3.3 A、B、C理念及基本技能在小儿院前急救中的注意事项
真正以患者为中心,将A、B、C理念及基本技能真正落实到患者身上。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仅停留在理论上、模拟人上,未真正落实到患者身上并不少见,要掌握达到目标所要采取的方法,保证采取方法的正确性,并遵循:评估决策实施再评估再决策再实施的程序,切忌一种方法到底,不评估有效性。一般30 s~2 min评估一次,一种方法达不到目标应及时更换另一种方法方法。
要掌握快速评估小儿气道、呼吸、循环、意识基本的方法。评估应在2 min内完成,通过患儿哭声、问话、观察小儿面色、呼吸是否费力,即可快速评估小儿气道、呼吸;通过血压测定、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数6 s心率或脉搏(6 s心率×10=1 min心率)即可快速评估小儿的基本循环功能,对小儿血压测定有困难时可通过触摸脉搏来初步估计,笔者的经验是触摸到桡动脉搏动收缩压≥70 mm Hg,触摸到肱动脉搏动收缩压≥60 mm Hg,触摸到股动脉搏动收缩压≥50 mm Hg;对意识评估可采用AVPU系统评估:清醒(awake,A),对语言指令有反应(verbal response,V),对疼痛刺激有反应(painful response,P),无反应(unresponsive,U)。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生命就把握在你手中的理念。院前急救应遵循快速、简单、安全、有效原则,快速询问病史,快速评估病情,及时有效现场救护,切忌在问病史、查体上消耗有效时间和决策犹豫不决,如新生儿心率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普及急救知识,科学构建急救医疗体系。儿童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主要部分之一,院前急救包括现场急救、院前转运、启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科学构建我国小儿急救医疗体系是广大急诊急救从业人员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6-7]。我国儿童急救体系在直辖市和各省已基本形成规模化,部分儿童专科医院拥有院前急救系统,参与院前转运,但是鉴于我国的国情和儿童急救体系的发展史,各地急救体系的模式和发展程度很不一致,医疗规范尚未基本一致[8]。目前边缘地区医护人员对新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了解甚少,我国大多数医护人员尚未接受过儿科急救技能培训,因此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儿科高级生命支持(PALS)培训和初级创伤救治培训及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培训迫在眉睫[9-10],其次加快完善统一的儿科急/重症疾病的诊疗(技术)规范[11]。据报到院外心跳骤停(CA)心肺复苏后存活率为2%~9%,而院内存活率可达18%, CA后开始CPR的时间越晚,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越低,开始时间对预后至关重要[12]。因此对大众非医务人员普及急救知识,以便目击者第一时间进行基本生命支持,对患儿的最终恢复非常重要[13-14]。早期伤害预防、早期心肺复苏、早期启动急诊医疗服务系统、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复苏后综合救治5个环节[15]构成了儿科患者的生存链,只有把握好每个环节,才能确保急危重症患儿与创伤患儿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绿色通道”。笔者认为小儿院前急救应遵循A、B、C理念及加强基本技能技术操作,加强对医护人员“三基”培训及“适宜技术”培训,并将“三基”及“适宜技术”真正落实到患者身上,这样有助于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对推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莹.儿童心肺复苏期间与复苏后通气策略[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1):5-7.
[2] 黄国英.儿科主治医师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98-600.
[3] 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急诊医学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53-54.
[4] 王一镗.急救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22-23.
[5]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4-446.
[6] 武秀昆.从“两个体系”建设的开篇说起―院前急救机构的职能定位与规划设计[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1):1-4.
[7] 武秀昆.从战略高度科学构建我国的急救医疗体系[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1):85-87.
[8] 陆国平,任晓旭,宋国维.我国儿童急救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1):23-27.
[9] 王莹,钱素云,李壁如.我国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现状与推广意义[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2):189-191.
[10] 杨子初.普及“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灾难应对能力[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11):1032-1035.
[11] 刘春峰,宋国维,钱素云.加快完善统一的儿科急/重症疾病的诊疗(技术)规范[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 20(1):1-3.
[12] 陆国平,程晔.复苏后综合征得预后判断及相关因素[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6):415-418.
[13] 王一镗.再论发展我国急诊医学重要方针之一三分提高、七分普及[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2):97-98.
[14] 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6-490.
外伤急救基本技术范文5
【关键词】 急诊科护士;急诊抢救;作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35-01
1 急诊护士必须做到情绪要稳、操作要准确、动作要快、时间观念要强
1.1 情绪要稳 急诊病人起病急,病情重,病人及家属普遍存在急躁情绪。作为一名急诊护士,在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的过程中,自己首先不要慌,情绪要稳定,在情绪稳定的同时,走路要稳;使用各种抢救药物查对要稳;向病人家属汇报病情时,语言要稳妥;向医生汇报各类报告及各项检查结果时要稳,要准确。只有保持稳定的情绪,才能临危不乱、急而有序地使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1.2 操作要准确
1.2.1 准确地使用各种抢救仪器 在急诊抢救室备有各种抢救仪器,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准确使用各种抢救仪器,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抢救仪器的使用,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1.2.2 静脉穿刺要准确 急、危、重症病人循环功能衰竭时,应立即建立快速有效地静脉通路,建立有效循环,快速扩容。故静脉穿刺要一针见血,成功率要100%。
1.3 动作要快 在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的工作中动作快非常关键。如外伤出血的患者要尽快止血;心脏骤停的患者要快速心肺复苏;服毒的患者要快速判断药物的性质、剂量,然后快速采取洗胃的方法。对于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只有快速操作,才能赢得抢救时机,因此“快”字的主要体现就是争飞夺秒地抢救患者的生命。
1.4 时间观念要强 急诊病人具有危重、突发、疑难的特点,因此,时间就是生命,强化时间意识就是要求每一个医护人员在头脑中牢固的树立延误时间就是延误抢救生命的意识,时间意识是衡量急诊护士素质的标准。所以,在抢救生命体征过程中,要抓紧一切时间作各种检查,并迅速将检查结果转交给医生,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使抢救工作有备无患。
2 各种抢救要突出“急”字
护士工作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轻松,特别是急诊护士,每天面对的是病状各异的急、危、重症病人。因为与住院病人相比,急诊病人的病情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急诊急救工作处处体现一个“急”字。因此急诊护士在进行急诊抢救的工作中,心中的急救之弦要时刻绷紧,在检诊和抢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争取有效的抢救时机,询问病情,抓住重点,护理措施果断恰当,要急病人之所急,做到快速反应,迅速而准确地对病情进行评估,保证病人的基本生命支持,维持呼吸道通畅,建立快速有效的循环,积极抗休克、抗衰竭,通过急诊急救的紧急处置,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3 急诊护士要有判定急诊病人在抢救时的护理方案和评定指标
对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人,首先要判断的是药物的具体名称、剂量、中毒途径、是口服中毒还是皮肤污染中毒,中毒的时间及程度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经判断后,评定出可靠指标,确定抢救措施及方法。如经口服中毒者要用电动洗胃机彻底洗胃;经皮肤污染中毒者,应立即脱离中毒环境,脱去中毒衣物,用清水充分冲洗皮肤。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输液,应用解毒药物充分排毒、吸氧,对症处理。
4 急诊护士必须具备过硬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4.1 急诊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随着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医学知识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急诊护士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来全面提高急诊护士的自身素质,为患者服务。
4.2 急诊护士必须具备过硬的操作技术,如静脉穿刺、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与保养、止血的方法、包扎、固定、手术前的各种准备等,操作都必须熟练准确。
5 急诊护士要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急诊护士在急救工作中必须做到:头脑要灵活;思维要敏捷;观察力要强;判断力要准确;抢救配合要迅速,在紧张有序的工作中抢救患者的生命。急诊护士还要具备丰富的临床抢救经验与方法,要加强心理素质培训,提高应变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
综上所述,在急诊急救工作中,急诊护士必须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要以病人为中心,以挽救病人的生命为己任,用赤诚的爱心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帮助患者赢得生命权和健康权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出色地完成所担负的工作任务,让患者起死回生。因此,我们护理人员在急诊急救中能具备以上五点,就是一名业务娴熟,技术过硬的护士,就能在急诊急救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秀华.急救护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8月.
[2] 张瑜.网络化急救运作纪实.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1月.
外伤急救基本技术范文6
摘要:
目的:探究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根据自愿参与的原则于2013年6~8月选取某校在校大学生320人,让其选修《现场急救》公共课,1年后,问卷调查320人培训后的现场急救知识知晓情况。结果:干预前平均得分为(8.2±2.1)分,干预后平均得分为(12.1±2.6)分,干预前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教育干预具有重要作用,可显著提高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的知晓率。
关键词:
大学生;现场急救;健康教育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空间不断增大及各种交通工具的使用,各种急性疾病和意外事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1],有效的现场急救具有重要作用。急救分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2],院前急救是指病人疾病发作或意外受伤时,在未送至医院前在场目击人员或医护人员对其实施急救措施,以维持病人的基本生命特征,为院内抢救赢得宝贵时间,尤为重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生活经验、处理意外事故的能力不足,但其可塑性高、道德意识亦较高,对其实施现场急救健康教育既不耽误必修课程的学习,亦有助于其步入社会后对意外事件的处理[3~4]。尤其是作为警察,肩负拯救生命、维护社会稳定及和平的责任,对警校学生进行急救健康教育意义重大。我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现场急救知识的教育干预,效果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根据自愿参与的原则于2013年6~8月选取我校在校大学生320人,其中男生201人(62.81%),女生119人(37.19%);年龄18~24岁,平均(20.4±1.2)岁。
1.2方法
320名大学生选修《现场急救》公共课,课程内容包括现场急救的四个基本环节(现场评估、判断病情、紧急呼救、自救与互救)、徒手心肺复苏技能(徒手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外伤的现场急救四大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常见身体意外伤害的急救处理(如中暑、蛇咬伤、触电、勒缢、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等的现场急救知识及现场简易急救器材的应用。课程分2个学期完成,每个学期每周3个学时,共45个学时,理论采用多媒体教学,心肺复苏技能及外伤急救技术采用实践教学。参考邹晓平等编制的调查问卷分别于开课前及开课结束后调查320名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知晓率,问卷当场收回。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32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只有71名(22.19%)学生是红十字会员,有24名(7.5%)学生参加过医学科普知识讲座,有254名(79.38%)以前遇到过现场急救需求,急救知识信息来源:电视54.32%,广播41.34%,报纸45.10%,医学科普书刊38.48%,听别人讲述29.51%,电脑网络获取24.38%。
2.2培训前后现场急救知识知晓情况
问卷共包含10个题目,采用单项选择题的方法,每个题干下有4个备选答案,只有1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总分10分。结果显示,干预前后急救中心呼叫电话号码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9个题目干预后得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干预后总分亦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急救知识是处理突发事件的需要。据统计,我国每年约1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约60万人死于中毒。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国伤亡69227人。如果大家的急救知识知晓率高,上述情况导致的死亡率会大大降低。然而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急救知识的知晓率及急救能力令人堪忧。调查[5]还发现,对于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希望得到急救知识与技术的培训。
3.1大学生接受急救知识教育的重要作用
研究[4]发现,经过培训的现场“目击者”对急症病人、意外受伤者给予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可挽救病人生命,减轻痛苦。大学生接受急救教育可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及自身素质,且由于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流动性大,可作为急救知识的传播载体。另外学习急救知识也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由于急救是已医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的综合,具有极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需学生刻苦认真的学习,有端正的态度,才可在意外发生时快速准确的进行急救。专业知识与急救知识既不同又有联系,每个专业如建筑、交通等均有其危险性,现实中,只有扎实的急救知识,才可在职业出现危险时保护伤者生命,可见急救知识具有保护专业知识的作用,急救知识可唤醒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促进其重视本专业的职业风险的研究。因此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应作为教育改革应重视的问题。急救知识是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需要。大学里人员较集中,是各种风险潜藏之地。如下课放学师生与自行车摩托车等争抢有限的校园马路空间,心源及脑源性猝死等潜在危险发生率较高。大学生喜欢进行体育运动,骨折关节扭伤等时常发生,扎实的急救知识可让学生们自救或互救,减轻伤痛[6]。
3.2制约大学生普及急救知识的因素
首先是政府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低,政府无统一的急救及其教育系统,学校由于资金不足等各种原因忽略了这方面的教学。大学生自身不重视对急救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其只是重视学习必修课,不重视其他学科。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学生只是围绕提高就业竞争力学习,对于急救方面的知识觉得可有可无。
3.3开展大学生急救教育的途径
我校通过选修《现场急救》公共课学习急救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1年后问卷调查发现,较培训前的得分显著提高。可见选修《现场急救》公共课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一个范例让其他学习效仿。另外,急救知识的学习还有多种途径,如学校开展急救知识竞赛、利用校园网宣传栏等进行宣传,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急救知识的讲解;或与体育课结合,体育老师可针对学生易出现的不良事件讲解伤病救护的方法,在新生军训中增加急救的内容,因为军训中扭伤、骨折、中暑、昏迷等的发生率较高,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可增加学生对急救知识的了解。建立校园急救通信网络,通过校园网,设置急救呼叫中心,让学生参与其中,共同担起急救及转院工作。高校是人生学习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步入社会的转折点,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校有义务向大学生普及急救知识,使学生不仅成为现场施救者,也是传播者,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杨巧红,颜君,肖丹,等.大学生急救知识现况调查及干预[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8,29(2):165~167,172.
[2]何琨,魏金星.大学生急救知识现况调查及培训效果[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5(4):661~663.
[3]朱显婷,张霞,方成,等.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情况调查[J].医药前沿,2012(31):340~341.
[4]黄河,王新刚,杨文海,等.大学生急救知识知晓及需求现状调查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8,30(12):1175~1176.
[5]李欢欢.浅论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J].今日湖北(中旬刊),2014(7):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