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经济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开放型经济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开放型经济规划

开放型经济规划范文1

关键词:长沙东部 开放型经济走廊 机遇与挑战对策

2015年长沙市政府报告提出“充分发挥东部现代立体交通优势,以高铁新城、空港城、霞凝港为支撑,以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加工贸易、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临铁、临空、临港经济,推动黄花综合保税区、金霞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平台建设。”这是长沙市两会报告中首次提出打造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国内学者对长沙开放型经济也有过探讨,如何六生(2014)认为长沙须重新审视自身区位优势,积极主动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升级,把实施开放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开放型市场、开放型社会。张毅(2015)认为位于长沙东部的长沙金霞经济开发区,可以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交通优势和产业条件,主动担当起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任,奋力打造外向型经济发展高地。综合来看,对长沙东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系统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对长沙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建设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长沙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建设的对策。

一、长沙市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建设的机遇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机遇

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必需的全部资源、资金和技术,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世界各国经济深度融合的趋势不可逆转。主要表现在: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也广泛存在。另一方面,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发展趋势稳定。近年来,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逐渐增多,尤其是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等的有关倡议等,对世界经济贸易往来的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破除洲际和次区域之间的藩篱,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使全球治理结构不断朝着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国内开放战略机遇

为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形势,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从战略到具体政策都给长沙东部打造开放型经济带提供了机遇。《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了将长沙作为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发展目标。2015年湖南出台的《湖南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行动方案(2015-2017年)》提出:“以长沙为节点城市,以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点平台、重要机制建设为依托……将湖南打造成“一带一路”的重要腹地和内陆开放的新高地。”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系列的战略给长沙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建设带来了扩大开放、产业转型、市场拓展和均衡发展的机遇。

(三)国内区域一体化机遇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表现为打造多级城市群和建立超级经济区,通过经济区内城市之间的战略协作和优势互补,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格局。“三极”中,长沙正处于长江中游城市群。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6至2025年)》在原有“三基地、一枢纽”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中心、四区”的战略定位,在这个战略定位中,无论是产业升级还是基础设施,长沙都是重中之重。此外,2014年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市在湘江之畔成功签署了《长沙宣言》和2015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会城市市长又共同签署了《合肥纲要》。这一系列的一体化战略以及合作协议对于长沙东部开放型经济带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物流业也将带来很好的机遇。

二、长沙市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建设的挑战分析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整体形势带来的挑战

2017年,世界经济仍然难以摆脱低迷增长,“中国制造”的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削弱。伴随我国要素成本与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成本不断攀升,价格等方面比较优势弱化,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出口产品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仍难以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我国外贸发展仍不容乐观。

(二)兄弟市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以扩大经济总量即经济增长为特征,全国在不断展开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地位的竞争,全国各地区都在抢速度、扩规模、抓发展,已经形成了东中西部各省区竞相赶超的激烈竞争态势。长沙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竞相发展势必导致对有限“外资”资源的争夺加剧,加大了长沙招商引资的成本。同时,随着中央区域协调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新批准设立甘肃“兰州新区”、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中西部越来越多的省区都成为拥有国家政策优势的地区,长沙东部经济走廊建设如何在国家政策“普惠化”的背景下继续保持其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区域竞争优势,是长沙东部经济走廊必须考虑和应对的重大问题。

(三)省内开放平台同质竞争

海关特殊监管区与平台之间同质化竞争严重,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各片区在各自的产业发展定位中,出现了很多重合。各区域的同质化竞争与开放型经济的分散,影响招商效果,使得优势资源不能有效的向优势地区集中,分散了湖南的外Q总额,不利于开放型经济带的发展。金霞保税物流中心之外,离园区最近的还有黄花综合保税区,湖南省还拥有湘潭综保区、衡阳综保区、郴州出口加工区、岳阳城陵矶综合保税区等多个综保区或者出口加工区。

三、长沙市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深度理解开放经济内涵

要深度理解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内涵,用思想前进的一小步来带动开放崛起的一大步。

首先,思想上要高度认识建设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性。对于长沙来说,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开放型经济,而是如何提升开放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如何通过思想解放氛围的营造来促进开放崛起战略的实施。各级政府、园区应成立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机构,每年召开高规格的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大会,明确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责任,开展对相关工作的经常性部署。

其次,对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内容理解上,要坚持“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联动。这包括“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平衡”、“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承接产业转移协调”等。长沙要实现高层次的开放,就要让“引进来”与“走出去”互动起来,变隔离式发展为交互式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先“引进来”,消化、吸收提升自身实力后“走出去”,也可以先“走出去”再将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等“引进来”,应尽量消除“引进来”与“走出去”分割发展的思维定势。

再次,对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区域把握上,要坚持“开放合作”与“开放共赢”的基本思路,国外开放与国内开放联动。这意味着长沙在建设开放经济走廊的过程中,要顺应长沙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要更大范围地做好开放文章,要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合作、共赢的开放经济发展。长沙应充分利用我国“一带一路”规划建设节点城市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强与国外区域与节点城市的经贸往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与质量。同时,长沙应将跨国境开放拓展至跨省域开放,即要注重对国外的开放,也要注重对国内沿海城市、西部内陆城市的开放,即充分利用国外资源、技术与市场,也充分利用国内资源、技术与市场。

(二)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开放型经济建设要求政府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应通过深化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政府机构、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等,营造更好更优的投资发展环境,形成开放发展的洼地、企业发展的福地,赢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好时机。

首先,改革审批流程方式,着力缩短审批时限。建立涉外、跨省项目审批的全程代办和一站式、并联式、在线式的审批机制,优化审批办事流程,简化审批程序,实现审批信息共享。

其次,要改变信息交流方式,搭建综合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定期跨部门信息沟通机制,以及重大项目和重大活动会商制度,加强政府、企业、金融等部门的信息交流频率与效率,在宣传推介、项目对接、咨询沟通、风险防范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要优化通关信息服务,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国税等大通关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

再次,要建立各类跨界服务平台,降低跨部门、跨区域、跨省的要素流动障碍。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外友好协会、境外商会和贸易促进C构的作用,推进长沙企业与其它企业加强联系。还有,要改进政府工作人员的办事作风。要围绕服务水平不高、办事效率低、投资环境不佳等突出问题,通过加大监管与问责力度,来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最后,要进一步规范开放型经济中的行政收费。要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收费,减轻企业负担,改善营商环境。

(三)不断深化区域开放合作

长沙不但要重视对国外区域的开放,还要大力推进对国内区域的开放。要全面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合作互动,在强化长沙对外开放门户功能的同时,打造对内开放平台,通过主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西部区域,营造国内、国外市场接轨的开放环境,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双层开放格局。

首先,是进行跨国合作。要支持企业在东南亚、非洲、欧洲、美国等地区建立农业等特色产业基地,境外的加工、物流和销售基地等。也要支持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生产线和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开通人才绿色通道。

其次,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城市合作。长沙市要结合自身产业与园区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城市合作,在境外、省外建设园区,或在长沙建设国际合作园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新动力,带动富余产能与人员“走出去”,拓展发展新空间。

开放型经济规划范文2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产业转移;软环境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应进一步抓住机遇,在既有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并打造新优势,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克服资源、资金、技术、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为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推动安徽省开放型经济再上新台阶。

一、安徽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成果

“十一五”以来,全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经济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一)开放型经济规模快速扩大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出口规模迅速增加,年出口总额由"十五"末的51.9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24.20亿美元,短短5年时间增长了139.31%。进口总额由2005年的39.29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18.60亿美元,进口贸易增长了201.86%,进出口总量达到242.80 亿美元。在“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五年中,安徽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67.72亿美元,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实现利用外资130亿美元目标。安徽省作为一个对外劳务输出大省,“十一五”以来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成绩斐然,2006到2010年10总计实现营业额65.97亿美元,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一五”。共计实现营业额22亿美元的目标。

(二)开放型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安徽省的初级产品出口额所占的比重已经下降到7%左右,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内部结构也更加合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高,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及有关产品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兴制造业的产品出口增长迅猛。在利用外资方面,外资投向结构从资金和技术含量相对较少的一般加工工业,扩展到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等,从“十一五”前四年的情况来看,实际利用外资前四位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安徽省企业的境外投资也由比较初级的在境外设立贸易公司,向在境外资源开发、境外加工、境外技术研发等相对 高的级别延伸。

(三)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方式日趋多样化

安徽省加工贸易逐步走出2003年的低谷,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开始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徽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利用外资的形式也呈现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借款和其他形式并存的局面。服务贸易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实质性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外包发展迅速。安徽省的服务外包产业主要集中在省城合肥。截至2009年底,全市已有服务外包企业59家,从业人员近1.2万人。二是涉外旅游再上新台阶。近年来,安徽省涉外旅游发展速度很快,2010年1-11月接待入境旅游者184.3万人次,同比增长21.6%。三是国际会展有了新局面。近年来随着在国内外经济地位的提升,安徽省举办的会展也越来越多,2009年在合肥市举行的"第四届中部博览会"上邀请境外客商近2000人,取得了省内资项目引资830亿元、外资项目引资52亿美元的丰硕成果。

(四)企业在开放型经济中的主体地越来越明显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推进,安徽省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在对外开放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奇瑞、马钢、铜陵有色、江淮汽车等一批优质企业已经将经营国际化作为企业的重要战略,在原材料供应、配件采购、产品销售以及技术研发等方面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生产型企业自行出口的能力逐步提升,马钢、铜陵有色等企业积极在国际市场上采购原材料、引进关键技术设备、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了其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许多企业克服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等、靠、要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挥安徽省企业在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东向发展成效显著

东向发展战略是安徽省“十一五”期间实施的重要的对内开发、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的战略。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产业分工进一步加强。近年来由于区域市场的整合加快和交通设施的无缝对接,安徽省在能源、原材料、农业合作、金融、旅游方面对长三角的产业承接和产业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为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提供了政策指引。2010年前11个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10市2区共引进省外到位资金4011.8亿元,增长57.5%。

二、安徽省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安徽省在“十一五”期间发展开放型经济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应当清醒地看到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了解这些不足,对于我们编制新的规划,在既有成就基础上继续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安徽省开放型经济总量还不够高

虽然近年来安徽省在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许 多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安徽省外贸依存度仅为10.6%,外资依存度为2.6% ,而全国的外贸依存度在60%左右,东部的省份江苏的外贸依存度在60%左右,上海在140%左右。

(二)安徽省开放型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首先,开放型经济在区域上存在着不平衡。皖北地区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但进出口总额只有皖中的1/6、皖南的1/10。从区域内部看,不平衡也很突出,比如皖中五市,合肥进出口总额占到皖中五市的近3/4,在利用外资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很突出,比如合肥、马鞍山、芜湖三市利用外资占到全省的50%。其次,开放型经济的产业结构也有待优化。比如在利用外资方面,制造业是安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第一产业利用外资的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水平虽在不断地提高,但总规模较小。最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结构不协调。目前安徽省国际服务贸易额大约仅占全国的2%,而货物贸易额所占比重达4.9%;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两者间的比例为1∶10.8,不仅低于世界1∶4.2的水平,也低于全国1∶8.2的水平

(三)安徽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环境依然严峻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仍然存在,国际金融危机是造成安徽省2009年进出口额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开放度比较高,在进出口方面占据了全国的90%以上,而安徽省占不到1%的比例。中部其他省份近年来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势头迅猛,对安徽省形成严峻挑战。

(四)缺乏外贸龙头企业

安徽省的大型外贸企业,例如马鞍山钢铁、铜陵有色、奇瑞汽车、江淮汽车等,在外贸规模、科研实力、国际知名度等方面都无法与国际市场上的知名企业相比,而且这些外贸实力较强的企业数量还比较少,它们进出口的波动对安徽省的总体外贸规模影响较大。

三、加快发展安徽省开放型经济的对策

(一)优化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加强载体建设

安徽省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要以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为载体,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战略的逐步实施,安徽省的区域经济呈现“一轴双核两翼”的布局,“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良好的岸线资源,发挥产业各具特色、互补性强、联系紧密的优势,强力扩张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现代化工业和物流业的重要集聚区域。“两核”指合肥、芜湖,这是安徽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级,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发挥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强化芜湖皖江开发开放龙头地位和重要节点城市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两市产业集聚和创新能力,增强服务功能,发挥辐射作用,带动示范区产业加快发展。“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充分发挥两市毗邻长三角、民营经济活跃、矿产和农产品丰富、开发空间广阔的优势,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开发区是利用外资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开放的主力军,安徽省拥有国家级开发区3个,省级开发区30个,便利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政策、良好的产业集群效应是开发区吸引外资的主要优势。各县市应发挥自身在制造、旅游、农业、矿产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千方百计地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二)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为促进企业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在改变其所有权结构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不能仅仅只在所有权结构上进行改革,要让企业真真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在竞争中成长壮大。第二、加强组织领导。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建议省政府成立全省专门的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组织相关管理、服务部门组成联合工作协调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积极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第三、完善扶持服务体系。加强外汇、金融支持力度。适度放宽对涉外企业的外汇管制,为企业用汇提供必要保障。建立和完善对外经济合作发展金融体系,推动银企合作,使这些企业在融资、信用证、项目保函、信贷等方面得到有效支持。第四、加快人才培育和开发。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和国际经营专门人才,必须下气力,舍得投入,以多种形式加快人才培养。可充分利用高校、党校师资力量,组织社会力量进行培训。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硬环境

加快构筑促进安徽全方位开放的立体交通网络。着力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安徽对外开放的综合承载力。到2015年底,基本建成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高等级航道为主骨架,以国省干线公路网和干线航道为支撑,以高密度农村公路网为基础,以运输枢纽港站为节点,区域交通、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公路、水路、铁路、民航有机衔接,运输能力、交通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促进东西互动、南北交融,形成统筹布局、全面发展、优势互补、协调联动新格局,加速生产要素的大流动、大整合、大聚变。全力推进“大通关”工程,简化通关程序,实行“提前报关”、“预约报关”等通关措施,健全海关、检验检疫、机场、港务、运输、银行、外汇管理、税务、商务等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机制,改善通关环境。

(四)规范政策与制度,优化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软环境

推进以行政提速,构建信用安徽为目标的环境创新工程,努力创建优良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加快推进政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最大限度地开展网上电子政务,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外商投诉协调处理机制,增强外商投诉中心的协商服务功能,加快对全省外商投诉大案积案的清查和处理。加快“信用安徽”建设,大力培育信用中介机构,整合信用资源,建立统一、规范、权威的信用评价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信用监督、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国际协定和中央法律的统一指导下,清理地方上和上述法律相冲突的政策和法规,建立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保障外商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伟,周秉根,王官勇.安徽省经济对外开放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3).

开放型经济规划范文3

Abstract: Based on intensive analysis of the open economy in Henan province,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ory is applied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open economy in Henan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is result, the key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open economy in henan province are analyze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对策

Key words: Henan province;open economy;measures

1 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概况

2013年,河南省进出口总值599.51亿美元,同比增长15.9%。其中,进口239.6亿美元,增长8.6%;出口359.9亿美元,增长21.3%;外贸实现顺差120.3亿美元,扩大58%。产业集聚区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9.2%,占全省的56.7%;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增长23.5%,占全省的58.3%,成为河南省招商引资的主阵地。

但是,根据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4.16万亿美元,河南省进出口贸易额只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44%;中国外贸依存度为46%,而河南省仅为1.9%;2012年河南实际利用FDI占全国达到4.36%,但是仍与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河南外贸出口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拉动,技术密集型产品较少。加工贸易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价格低廉,技术含量低,环境代价高昂,同时还要规避国际反倾销风险,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

2 河南省开放型经济综合评价

2.1 指标等级隶属度和权重的确定

本文通过对比东南沿海省份及中部六省指标描述和参数,采用模糊统计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隶属度;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来综合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则采用带信任度的专家评判法,通过对河南理工大学的5位相关专家进行调查、汇总,根据信任度指标对权重数据进行筛选,采用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出C.I值和C.R值都小于0.1,表明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最终得到一级、二级评价指标权重,见表1。

2.2 河南省开放型经济综合评价

根据表1中数据,得到评价指标的权重集合为:

A1=(0.4,0.3,0.15,0.15)

A2=(0.35,0.35,0.3)

A3=(0.4,0.3,0.3)

对各评价指标等级隶属度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单因素等级评价矩阵如下:

R1=0.00 0.00 0.25 0.40 0.350.00 0.25 0.50 0.20 0.050.10 0.20 0.20 0.40 0.100.05 0.40 0.40 0.10 0.05

R2=0.00 0.10 0.30 0.50 0.100.00 0.05 0.35 0.50 0.100.00 0.05 0.35 0.50 0.10

R3=0.00 0.10 0.20 0.60 0.100.10 0.15 0.50 0.20 0.050.00 0.20 0.50 0.30 0.00

①一级模糊综合评判结果如下:

国际开放程度:

B1=A1R1=(0.0225,0.165,0.34,0.295,0.1775)

国内开放程度:

B2=A2R2 =(0,0.0675,0.3325,0.5,0.1)

观念开放程度:

B3=A3R3=(0.03,0.145,0.38,0.39,0.055)

②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结果如下:

由A=(0.5,0.3,0.2),

R=0.0225 0.165 0.34 0.295 0.17750.00 0.0675 0.3325 0.5 0.10.03 0.145 0.38 0.39 0.055

得:B=(0.0173,0.13175,0.34575,0.3755,0.14625)

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处于偏弱的水平。其“中等”和“较弱”的隶属度分别为0.34575和0.3755。

3 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对策

3.1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近年来,河南省对外贸易逐步发展,对外投资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相比于东南沿海地区,河南省的国际开放程度并不乐观,“中等”和“较差”的隶属度分别为0.34和0.295。河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多年来位居全国首位,调整产业结构应该依托传统农业生产优势和特点拓展价值链条,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和粮食深加工业。河南省生产制造业集中于第二产业,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2013年上半年,河南省加工贸易进出口144.6亿美元,对全省外贸的贡献率高达115.3%,河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86.6亿美元,贡献率为54.5%,加工贸易的贡献率明显偏高。因此,河南省要逐步调整对外贸易的结构,减少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加大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输出。抓好重大项目引进,着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一批境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有侧重点地加大外资开放程度。

3.2 办好招商引资,培养外贸龙头企业

河南省对外贸易的企业规模偏小,最大的企业对外贸易也不到10亿美元,这很难带动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2013年上半年,河南省AA类外贸企业66家,A类外贸企业406家,两者进出口总值合计199.6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81.9%;富士康进出口额占河南省所属企业进出口总额的53.3%,对全省外贸增长的贡献率95.5%,除富士康外全省进出口超过一亿美元的15家企业进出口仅占14%,此外有3844家有进出口记录的企业均在1亿美元美元以下。由此可见,河南省要有侧重地进行招商引资,鼓励专业化技术型企业进驻,办好国内重点招商活动,转变招商方式,进行专业化招商,以商招商,以企招企,蜂窝状引进。大力发展河南省外经贸龙头企业,避免一家独大的局面。

3.3 加强基础物流建设,发展旅游产业

河南省地处中国大陆中部,缺乏对外开放所需要的港口和物流。河南省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未来河南省将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继续加强交通、信息建设,建立完善的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郑州国际航空基本框架。河南省要培养外贸外资外经新优势,规避区位劣势,围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加强物流产业发展,打造国际网购物品集散分拨中心,利用商务贸易扩大进出口规模。河南省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国家5A级旅游景点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0处,在全国19个世界地质公园中,河南省就占4个,河南省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很好。

然而,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河南省对内和对外旅游开放度“较差”的隶属度分别为0.5和0.4。这就要求河南省要加强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级旅游景点品牌效应,加大对外旅游开放程度。

3.4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加强区域合作

目前,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中部地区均在寻找新的发展优势。河南省的开放程度在中部六省中名列前茅,但是放在全国范围来看国内开放程度依然较弱,“中等”和“较差”的隶属度分别为0.3325和0.5。河南省发展开放型经济是通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并在发挥地方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展开的,这需要强调区域之间的产业梯度转移,协调好与其它省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省份之间的经济关系。河南省要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紧抓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和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契机,借鉴其他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经验,推动本省产业升级,发挥省内优势,促进区域内协调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加快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区域合作。

3.5 重视人才培养,促进观念开放

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观念开放程度不高,其中“较差”的隶属度为0.5。河南省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是对外开放意识却不足,省内企业缺乏对外开放的思想,缺少参与国际分工的主动性。河南省普通高校达120所,其中本科院校47所,而211重点大学只有1所,河南省高校在全国高校综合排名前100名中只有两所大学,高校中开设的国际贸易相关课程较少,导致具有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人才本身就少;近年来河南省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80%以上,但是近六成具有对外贸易、外贸英语、国际法律、国际金融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毕业后会选择去东部沿海地区工作,加剧了河南省外经贸人才匮乏。因此,河南省一方面要强化信息化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及民众对外开放意识。重视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拓宽开放信息的接触面,使开放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关注人才培养,使人才具有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梁丹.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难点与对策――以河南省为例[J].学习论坛,2014,04:38-43.

[2]黄伟新,龚新蜀.我国沿边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4,01:39-45.

[3]刘朝,楼琼.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时代金融,2012,30:104-105.

[4]王先菊.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开放型经济的影响研究[J].中国商贸,2011,24:222-223.

开放型经济规划范文4

Abstract: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at ope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Jiangdu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ost-crisis era,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world economic uncertainty, Jiangdu open economy should adhere to foreign investment, foreign trade, foreign economic, outsourcing and co-operation with foreign intelligence work.

关键词:外资 外贸 外经 外包 外智

Key words: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rade outside the Chilean Foreign Economic outsourcing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剧和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加大的形势下,江都开放型经济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同时,外贸出口降幅较大,重点产品出口受挫,针对当前开放型经济工作运行现状,建议推动外资、外贸、外经、外包、外智工作协调发展,促进开放型经济实现全面提升。

一、以转型升级为重点,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就是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由引进中间制造环节向引进销售、研发两端延伸,注重引进技术含量高、占用资源少、节能减排项目和基地型、龙头型项目,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

(1)加快优化产业结构。一是继续推进大产业的集群集聚。加大与国内外行业巨头、企业龙头、产业链头、技术源头的战略合作,重点主攻滚装、集装箱船舶制造,电动车、特种专用车辆生产,以及特钢加工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二是抓好大企业的延伸嫁接。鼓励和引导现有重点企业、规模企业拿出优势项目、优质资源,寻求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重组,合作发展。同时,加快推动重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技术联姻,借助外智开展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促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开放型经济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方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加工贸易的本土外向配套产业,构建开放型产业的完整产业链,促进产业聚集;二是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创新升级,即进行零部件制造和加工工序、加工环节的配套创新,走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之路,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升级。。

(2)注重增强招商效果。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强化项目科学规划。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立足于江都资源、区位、产业优势,规划论证一批发展前景好、对经济有整体推动力的重点项目、关键项目,充实到项目库。二是创新运用招商渠道。重点做好专题招商、节会招商、网上招商和委托招商。充分挖掘农林、建设、商贸、科技等部门的招商潜力,组织开展农业、城镇基础设施、科技、高新技术产业等系列专题招商活动。精心组织好江都花卉节,积极参加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厦洽会等国内大型招商活动。广泛运用现代招商方式,大力推广网上招商和委托招商,切实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实效。三是健全招商组织协调。健全完善月度讲评机制,每月初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进行月度讲评,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按序时进度推进项目的落实;建立季度竞赛机制,重点围绕各镇、各部门的外资序时进度,既考核年终结果又注重季度推进,既注重争先进位又注重组织协调。

二、以调整结构为重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在发达经济体市场需求明显减少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仍有望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率先走出衰退阴影;同时,在各国纷纷采取强烈干预措施的条件下,世界经济有望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走出低谷。这意味着外需的空间仍然是巨大的。

(1)引导企业用好市场平台。一是利用境内外展会平台拓市场。积极争取摊位,组织企业参加秋交会、华交会、汽博会以及美国、日本、德国、埃及等一批境内外知名展会,结识新客商,拓展新市场。着力巩固和深度开拓美国、欧盟、日本等主体市场,加快开拓东盟、东欧、非洲、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二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拓市场。江都企业在稳定发展传统贸易的同时,要引导企业继续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加快拓展潜在出口市场,争取新增订单超亿美元。

(2)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效应。品牌就是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体,体现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有利于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一是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在现有1家省级出口名牌、6家扬州市级出口品牌的基础上,继续以争创国家、省、市级品牌为抓手,筛选一批“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重点指导、分类推进,创建更多自主出口品牌,有效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二是加强境外商标注册力度。江都江海文化、长青农化等5家企业,已经分别在美国、巴西、澳大利亚、欧盟等境外注册了商标。要进一步强化出口产品分类管理和企业诚信管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主要出口市场的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以及国际质量、环保、职业安全等认证,提升企业形象和竞争力。

(3)扶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一是积极运用国家扶持政策。要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外经贸扶持资金,提高扶持资金的受惠广度和运用效果,引导企业多途径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二是加大支柱产业培育力度。重点引导中海造船、鼎衡造船、科进船业等船舶企业争取承接国际订单,加大出口份额;引导恒远机械等企业加快海外工程承包步伐,扩大出口带动效应;引导中惠集团、神州风力、长青农化等企业,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进军巴西、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引导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特别是通过九龙商务车服务南非世界杯、凯尔斯曼电动轿车亮相哥本哈根的战略机遇,推动汽车产业加快树品牌、争订单、拓市场。

三、以管理服务为重点,提升国际经济合作层次

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培育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1)有序推进对外劳务合作。首先,要提高外派劳务合作层次。改善现有外派劳务结构,加大技能培训和人才储备,鼓励劳务人员参与工程项目的外派业务。同时,提高风险防范,维护合法权益。其次,要创新外派劳务合作方式。在深度开发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高收入国家、高技能行业和市场,推广以项目带动产品及劳务输出的立体合作模式。三是加强对外劳务合作监管。按照国家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严格规范对外劳务经营秩序,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2)积极推进境外工程承包。要协助企业做好援外资质的升级,推进援外及总包项目的顺利实施,鼓励企业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放大自身优势。重点抓好江建集团的刚果金高尔夫别墅、江苏恒远的叙利亚水泥厂及俄罗斯赛瑞水泥厂、江都建设的几内亚比绍军队总医院等一批传统行业跨年度境外分包工程项目,对照分包条款,加强项目管理,杜绝二次分包,确保项目稳步推进。同时,继续发挥工程项目带动劳务和产品输出的示范效应,进一步促进外经贸联动发展,努力挖掘安装、装饰等有潜力行业的龙头企业“走出去”,扩大境外分包工程的领域和层次。

(3)创造条件推进境外投资。通过制度创新,为企业境外投资创造宽松环境。要针对大部分境外投资企业运行质态不佳的现状,在引导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以政策杠杆为支撑,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及市场开拓需要,重视市场考察论证和风险评估,强化境外投资风险防控;要继续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逐步开展境外销售、研发,设立产品展示中心、品牌专卖店和售后服务网络,积极参与资源开发、收购兼并、境外上市等,提升境外投资水平针;要加快建设适应外经贸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依托各类孵化器以及重大科研项目、产业攻关项目等平台,积极推荐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善于经营管理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为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四、以政策引导为重点,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业

服务外包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等具有重大作用和战略意义,因此,江都应该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

1、编制外包发展规划。继续加强服务外包的国际市场研究,及时跟踪分析发包趋势和投资动向,重点跟踪遭受金融风暴影响较大的发包企业,主动承接其外包业务,不断拓展外包市场。邀请国内外服务外包方面的专家学者,帮助编制服务外包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市场,实行以“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为主的招商策略。

2、加速项目推进速度。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服务业跨国投资和外包,加快生产业的现代化和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加强与重点国家的服务外包协会、商会以及世界知名的外包咨询公司的合作、沟通,借助境外中介机构拓宽招商渠道和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大项目的洽谈力度,尽快商定有关细节问题,使项目尽快落户。对已经进入办证报建的项目,要加大服务力度,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有关手续,力争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3、强化政府管理服务。政府要加强服务外包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对服务外包管理人员和统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指导和督促服务外包企业严格按照商务部服务外包统计系统的操作规范,认真做好有关服务外包企业统计数据的上报工作,提高服务外包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五、以务实创新为重点,加大引进外智力度

江都是拥有107万人口的人力资源大市,但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型人才仍然紧缺。引智工作要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要求,应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1、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求实效。江都要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做精心准备,探索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抓住国际人才流动和大学毕业生数量充沛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发引进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改善现有人才队伍总量、质量、结构,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求突破。要从江都产业发展的布局出发,加大重点领域的和优势产业人才开发力度,培训一大批新兴技术专业人才以及熟悉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懂经营、会管理的急需人才,加快引进一批高新产业技术攻关型的海外人才,以适应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升级的需要。要从提升江都自主创新能力出发,加大对重点学科、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抓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要从发展低碳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出发,继续加大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环境保护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等引智项目的支持力度。

3、围绕完善引智体制机制求创新。要切实转变引智工作部门职能,推动管理创新,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要进一步改进管理与服务方式,切实规范行政行为。要深入贯彻“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引智工作方针,在“需求”、“重点”和“效益”上做好文章,促进引智成果产生更大的影响和效益。要进一步加大引智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收集、整理、宣传和推广引智成果,有效促进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二震:金融危机下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新华日报,200年6月2日

[2] 康书生 蔡 兵:我国开放型经济面临的挑战分析,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5月

开放型经济规划范文5

(五)注重突破重点,推动国际服务贸易不断发展。2009年,我市在积极拓展国际服务贸易各项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好国展中心培育、服务外包发展和涉外机构引进等工作。加快宁波国展中心建设步伐,确定了常年展二号馆产品定位和设展思路,推动国展中心常年展二号馆建设,启动家居饰品常年展招展招商工作。指导网上宁交会、网上消博会与国展中心网络平台进行整合,着手拟订网络展组建方案。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指导宁波高新区、xx区南部新城和北仑新区等市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成功申报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抓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指导宁波工程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xx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余姚九龙教育培训学校成功申报为省、市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全年培训服务外包人员1745人次。推动服务外包项目招商工作,赴日本东京、西安、大连等境内外重要城市举办外包招商推介会。成立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宁波分中心,完成了《物流服务外包业务认定和统计办法》等课题研究。组建了我市服务外包企业协会。重视抓好涉外服务性机构引进和培育工作,全年新增涉外服务性机构1461家。

三、2012年我市对外经贸发展面临形势

2012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进一步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我市开放型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分析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可概括为总体向好,缓慢回升,机遇增加,局部动荡,困难较多,十分复杂。预计我市开放型经济总体呈向好发展态势,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基础并不稳固,对外经贸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多考验。

上述情况充分表明,2012年我市开放型经济面临形势十分复杂,积极变化和不利因素同时显现,短期困难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宏观和微观问题彼此影响,不确定和不可预料因素较多。全市各级、各有关方面和企业既要正确把握发展机遇,又要增强忧患和风险意识,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做好今年我市开放型经济各项工作。

四、2012年我市对外经贸 2.加快建设高素质外贸队伍。沿着千军万马和精兵强将并重的外贸队伍建设思路,不断增添宁波外贸可持续发展力量。继续壮大进出口队伍,力争全年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逾千家。引导重点外贸企业积极组建现代贸易大企业,建立一批内外贸易渠道顺畅、兼有研发、物流和电子商务功能的大企业。继续开展招商引贸活动,吸引更多的境内外贸易企业(机构)来甬落户,开展进出口贸易。引导广大外贸企业遵循国际通行规则,严格依法规范经营,维护良好经营信誉,加强对全市外贸企业家和业务人员的现代知识、 5.着力优化我市投资环境。进一步发挥市对外开放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健全我市重大外资项目促进机制,建立外资大项目分级推进制度,定期召开全市外资大项目专题协调推进会议,有效破解外商投资项目规划、用地、环评、消防、审批等难题。推动100个合作项目加快招商,100个在谈大项目加快签约,100个签约大项目加快审批,100个已批大项目加快建设,100个现有大项目加快增资。落实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鼓励类、允许类外资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工作,提高外资项目审批效率。创新外商投资企业服务月活动形式和内容,完善重点外商投资企业联系制度,增强外商投诉“分级负责、限时调处”工作机制,继续保持外商投诉“零积案”,切实维护外商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优化我市投资环境。

(三)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更多企业赴境外投资创业

1.进一步引导走出去工作正确方向。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中国—东盟等自贸区全面建成和国际经济逐步复苏的有利时机,积极实施千军万马走出去战略,拓宽境外投资领域,创新境外合作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各种方式赴境外投资创业,积极兴办境外研发、设计、营销项目,重视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和制造业,努力打造本土型跨国公司,继续加大对外承包工程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外派劳务管理环境,有效促进境外资源开发和援外工作,积极吸引境外企业来甬设立商务机构,推动我市外经工作水平全面提高。

2.进一步加快境外投资布局进程。积极引导我市企业以独资、合作、参股、并购等方式,创办境外研发机构、设计中心、直销窗口等,逐步建立人才国际化、资本国际化、产业国际化、产品国际化的全球经贸体系。以东盟、欧盟、非洲和美洲等地区为重点,推动企业发展境外加工制造业,带动我市设备、半成品等出口,有效规避外贸经营风险,实现原产地多元化。加大境外合作区推介力度,培育一批市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使之成为宁波企业抱团出击的重要平台。鼓励我市重点企业发展内外互动产业,重视内外资本对接,积极并购境外研发、制造和营销体系,打造本土化跨国公司,增强发展竞争实力。

3.进一步拓展境外工程承包业务。继续扩大经营队伍和经营领域。抓好设计、施工、总承包企业和一级资质企业外经经营资格申报等工作,推动更多获权企业开展境外工程承包业务,招引国内外经企业来甬落户,不断壮大我市对外工程承包队伍。以政府推动、商会促进和企业出击为抓手,不断扩大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巩固周边国家、中东和非洲等传统工程承包市场,寻求与发达国家工程公司的合作,扩大市场覆盖面,提高竞争能力。加强境外设厂企业与工程承包企业之间的合作,带动我市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发展。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机构、商会和项目中标企业、境内外金融、保险机构等合作,扩大信息、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方面合作,办好现有对外工程承包项目,不断拓展新市场、新项目。制定并推广《xx市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流程》,提高我市对外承包工程组织水平。重视发挥与有关院校的合作,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外派劳务培训基地,提高外派劳务人员档次。促使我市企业承接更多援外项目,推动援外工程项目建设。

4.进一步开发利用境外资源。加强与资源丰富、政局稳定、关系友好的国家和地区合作,鼓励更多的企业开发利用境外资源,重点开发矿产资源、林业资源和渔业资源,增强境外开发资源就地加工增值能力,并带动我市进口贸易发展。办好我市企业在南美、非洲、东南亚等地的资源开发项目,及时推广成功经验,起好示范带动作用。

5.进一步加强走出去工作服务和管理。加强与境外政府机构、经贸园区和中介机构的合作,搭建境外项目合作对接服务平台,为我市企业走出去提供便利条件。健全重点外经合作项目合力跟踪推进制度,千方百计为走出去企业排忧解难。完善我市企业境外投资创业风险管理机制,不断增强我市走出去企业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积极开展清理整顿外派劳务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加强管理,落实制度,堵塞漏洞,规范我市外派劳务 4.努力构筑对外开放新平台。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和省委建设“海上xx”的机遇,实质性启动全市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重点推进宁波杭州湾新区、梅山保税港区开发建设。加强杭州湾新区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引进和培育工作,加快提升新区发展层级。推动梅山保税港区首期按期封关运作,为建设一流保税港区奠定扎实基础。

(五)突出工作重点,力争国际服务贸易再创佳绩

1.继续加快国展中心建设步伐。按照“立足宁波、依托xx、服务长三角、辐射中西部、连接海内外”的工作要求,积极推进国展中心建设,搭建国际贸易展销平台。争取国展中心常年展二期工程按期竣工并运营,加快常年展配套设施开工建设,启动常年展三期设展项目研究和场馆建设前期工作,尽快形成常年展规模效应。继续推动招商引展工作,鼓励境内外办展机构来甬举办专业新展,进一步提高我市现有展会举办水平,吸引境内外更多客商来甬交易。整合外经贸电子商务资源,增强国展中心网络展互联和交易功能,扩大网络展举办效应。

3.继续重视涉外机构引进工作。积极引进生产型、商务型、功能型、综合型涉外服务机构,鼓励境内外大企业把地区总部、营销中心、港口运输、研发中心、品牌管理、产品检测、利润核算中心等机构设在宁波,全年新增涉外服务性企业(机构)1000家以上。出台《关于促进境外企业驻甬商务机构的意见》,按照积极引进、有效管理的原则,鼓励境外企业来甬设立办事机构,增强宁波国际商贸功能。

(六)加强公共服务,优化开放型经济运行环境

1.精心打造外经贸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前瞻性、战略性、应用性外经贸工作研究,科学谋划,精心编制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高质量完成一批重点调研课题。完善外经贸信息资源采集工作,依托网络技术,借助有关媒体,加快建立市县两级联动的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设宁波对外经贸信息“一点通”,形成全覆盖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机制,增强政府公共服务效能。

2.精心打造外经贸政策服务平台。按照不断优化外经贸公共政策的要求,进一步体现外经贸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继续稳定外贸、外包扶持政策,加大外资、外经政策力度,不断扩大外经贸政策绩效。加强对外经贸政策的宣传、推介工作,帮助各地、各企业用好、用足政策。进一步落实各项外经贸政策,继续加快政策兑现进度。改进开放型经济工作考核办法,提高考核评估绩效。

3.精心打造外经贸业务增促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各类开发开放区域对全市开放型经济的带动作用,为中外企业发展实业、从事贸易搭建服务平台。积极搭建我市会展、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为广大企业捕捉商机、拓展市场提供有利条件。搭建外经贸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不断提升我市外经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继续办好全市外贸孵化器和进口实习基地,推动更多的企业开展外贸业务。办好各类外经贸人才培训、实习和交流平台,加大外经贸公益培训力度,适时举办外经贸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培训班,全年外经贸业务培训13000人次,积极开展境内外涉外人才招聘活动。有效借助我市境外开发区、贸易中心、招商机构和经贸工作联络处等平台,为宁波企业赴境外投资创业提供便利服务。

4.精心打造外经贸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加强与金融、保险等单位合作,办好宁波外经贸企业网上融资服务平台,拓展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渠道。同时,不断充实网上融资服务平台功能,落实担保、抵押等服务项目,为中小外经贸企业与担保企业、抵押机构对接信息提供便利条件。继续举办小银行服务外贸小企业活动和金融新产品推介会,再推融资服务新举措,进一步改善我市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环境。

开放型经济规划范文6

一、宁夏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首先,产业规模增长较快。2006—2012年间,宁夏生产总值增速均值达到12.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值达到16.41%。2012年,宁夏生产总值达到2326.64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158.58亿元,工业增加值878.64亿元,轻工业与重工业比重为12‥88。其次,重点制造业蓬勃发展。在机床工具、矿山机械、电工电气、仪器仪表、起重机械等装备制造领域,宁夏聚集了一批优势企业;凭借回族文化和特色农产品富集等优势,正逐步打造成为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生产基地和流通集散地;还形成了从羊绒原材料到各种羊绒制品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以灵武、同心为中心的羊绒产业集群。再次,成为重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地。全区招商系统坚持实施“产业对接、拓展市场、对外宣传”三大战略,引进了一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项目,建设飞地工业园,探索产业转移新形式,从招商逐渐转变为选商,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延伸区域产业链。同时,内陆开放型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借助产业、金融、能源、通道建设等领域取得重大政策突破的机遇,中阿博览会、银川滨河新区、阅海湾中央商务区、中国(吴忠)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园、银川保税区等内陆开放载体方兴未艾。

(二)产业发展优势独特

一是政策优势。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成立为宁夏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政策优势。二是资源优势。宁夏平原土地肥沃,耕地总面积达1650万亩,人均占有量全国第三,可为特色农业及深加工、工业建设用地提供土地支撑;煤炭探明储量全国第六,将在全国能源供应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水资源相当丰富,宁夏可以引入新疆和内蒙古煤炭资源进行加工利用。三是宁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和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区,与阿拉伯国家有着天然的文化基础和情感联系,在对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交流合作中具有独特的人文优势。四是地理相对优势。宁夏地处新欧亚大陆桥国内段的中枢位置,探索内陆开放之路,将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三)产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

1、国家新一轮主动开放

党的十把推进开放合作提高一个新的高度,提出要开启新一轮主动开放,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从总体上看,开放合作程度、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扶持力度都将进一步强化,这无疑有利于宁夏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从更深层次看,沿海、内陆、沿边地区在开放经济格局中将进一步协同发展,宁夏等内陆地区将是新时期实施主动开放战略的重点。

2、中阿合作前景广阔

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工业化程度低,尤其是海湾六国,产业结构单一,食品和日用品的需求量很大,但自身无法自给自足。正在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宁夏,可以依托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等重点产业,并发挥中阿交流平台作用,盘活面向阿拉伯国家的区内、国内各类产业。

3、阿拉伯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及“向东看”

自从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阿拉伯国家“向东看”的政策倾向日益明显,特别是近两年国际格局变化,阿拉伯国家对中国期望值升高。在阿拉伯国家变革、重建过程中需要的商品、技术与设备,是中国有能力提供的。

(四)尚且存在的不足

1、参与国际分工程度不高

2012年宁夏进出口总额22.1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0%。其中,出口16.41亿美元,增长2.6%。外贸活动不仅远远弱于东部沿海地区,甚至不如新疆等外向型程度较高的西部地区,并未融入国际生产体系。

2、产业化程度不深

多年来宁夏矿产及能源开发中存在深度开发项目少、技术水平低、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不足、附加值低等产业化程度不深的问题。

3、低成本同质化竞争

宁夏支柱制造业集群内部成员间缺乏合作紧密,缺乏有效的产业分工机制,缺乏对自身在集群内部产业链上所处环节的战略性定位。

4、资源能源消耗较大

电力、有色金属、化工、煤炭、石油、黑色金属等重工业的发展是推动宁夏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的主要部门,从单位产值角度看,宁夏是我国主要的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生产基地。

5、产业园区聚集效应不显著

存在园区产业功能分布不明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不完善、产业聚集度低、集聚效应欠缺等问题。

6、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行政管理层级过多、效率不高,导致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诸多方面难以统筹安排,依托市场配置资源的成分和比例较低,市场体系不完备、市场中介组织不发达、市场规则不健全。

二、做大做强宁夏内陆开放型产业意义重要

(一)对于宁夏可以壮大特色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有效整合区内外资源

首先是拓宽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制造业的内引外联,整合国内区内各类生产要素和产业资源,积极开辟中东中亚等新兴市场,将改变宁夏的制造业以往的分工地位,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业、清真食品及穆斯林制品业、羊绒纺织业等将得到极大发展。其次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宁夏特色制造业将通过开放式发展在整合产业链上下功夫,强化对资源垄断的程度及定价权,不断掌握核心技术、品牌、市场,不断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增强研发能力、提高生产工艺水平、提升产品线、优化利润率。再次是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通过制造业的全方位开放式发展,能够实现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将资源价格和环境治理内部化于成本和价格;通过开放合作,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将延长产业链,发展下游产业,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对于全国可以进一步理顺向阿向穆开放合作的国内产业链、促进中阿产业合作,并为我国发展内陆开放型产业积累经验

一是强化与新兴市场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开拓宁夏重点制造业的新市场、新合作对象,有利于优化国内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提高我国能源安全水平、开拓新兴市场、吸引中东石油美元、实现中阿和中中(亚)互利共赢携手发展。二是整合向阿向穆开放的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由于宁夏本身是经济小省,无论是原料还是设备较多从外采购,这更加有利于实现内引外联的发展模式,即以对外开放带动对内产业链整合,再以国内资源整合实现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三是探索内陆地区开发开放的新路径。推进宁夏制造业搭建向西开放的平台,全面加强我国与阿拉伯国家以及世界穆斯林地区的经贸合作交流,有利于形成沿海、沿边和内陆开放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战略格局。

三、发展宁夏内陆开放型产业的基本思路

对于煤电化—高载能产业、羊绒工业—纺织业、钽铌铍新材料、特色农产品、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等宁夏重点制造业,应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中塑造内陆开放型发展模式。在全方位开放过程中,利用国内外、区内外在资本、技术、人才供应方面的势差,强化区内外、国内外市场和各类生产要素的有机互补,不仅要对世界各类型国家特别是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开放贸易和投资等领域,也要重视与国内其他省区形成经济技术有效合作、产业联系互动的发展格局。在多层次开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各类国土功能区,在不同的“政策优惠梯田”中合理布局各类产业活动;并以国家建设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为契机,全面提升宁夏基础设施水平,加快建立起结构完整、协调互动、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综合性、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国际区际大通道。在宽领域开放过程中,要充分整合投资洽谈、文化交流、订单承接等领域的开放优势,以打造中阿合作平台为契机,加大力度吸引产能在宁夏聚集,做大装备制造业、新能源、食品、物流等一批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东中西产业链在宁夏地区合理汇集。

四、促进宁夏内陆开放型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布局宁夏重点制造业

在开放环境下优先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重点制造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单一煤电产业向多元产业转型,加快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同时,创新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支持资源深加工转化项目优先在试验区布局,探索资源节约和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园区的循环化改造。

(二)加强产业链招商

针对宁夏重点产业,加大产业链招商选商力度,把延长和提升特色产业链作为重点。以建链、补链、强链为目的,积极引导和鼓励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宁夏有序转移,并通过投资合作、委托管理、收益共享等多种形式促进区域产业转移和承接。

(三)有效利用产业园区

明确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重视发展产业关联程度较高的产业;要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建立以服务为核心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民间资金通过投资、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建设;加强园区道路管网、通讯网络、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首先,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和创办海外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次,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国家级、区级及其他创新平台相互支撑、相互协调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再次,完善投入机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科技投入的政策法规,把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的年均增长高于本级财政支出增长速度纳入目标责任制;并健全创业投资机制,构建多层次、多渠道支持企业创新的投融资体制。同时,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打造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和优质劳动力的富集地。

(五)加强国际区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以宁夏与周边地区的物流通道建设为依托,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放宽市场准入标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公路、市政等领域,积极主动促进国际区际大通道建设。

一方面,加强内联国内的大通道建设。重点建设银川至西安铁路、包兰铁路银川至兰州复线、宝中铁路复线、太中银铁路中卫至定边段和银川至定边段复线,规划研究银川至北京、新疆及中东部地区新建铁路通道;进一步完善公路交通网络,加大国省干线改造力度,尽快打通省际“断头路”;加快实施银川河东机场3期扩建工程,提升中卫、固原支线机场服务功能,推进石嘴山通勤机场建设。

另一方面,打造向西向阿国际大通道。以宁夏航空口岸为中心,以惠农陆路口岸、银川开发区陆路口岸、中宁陆路口岸为支点,加强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建设,建设固原陆路口岸,形成“空—铁—公—海”多模式联运,形成连接天津港、连云港、青岛港等东部海港的高效、快捷、低成本、立体化的人流物流大通道。此外,宁夏应协调沿线各地区,促进中国与伊朗、中亚5国签署便利通关协议,实现沿途海关监管互认,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六)支持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优先“走出去”

宁夏可以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先导产业。重视对阿拉伯国家伊斯兰地区生活习惯的市场调研,加强严格符合阿拉伯国家市场需求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的研发设计;建设国家级清真认证(Halal认证)中心,制定阿拉伯国家伊斯兰地区接受认可的宁夏地区清真标准,并以此严格规范区内企业,塑造区域品牌;通过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现代技术精深加工和国际清真食品认证,全力打造绿色、有机、清真高端特色农产品,建设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生产基地;大力支持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展销活动,既要在区内建设国际穆斯林商贸城等商贸中心,还要通过合资方式在中东地区设立展销平台。

(七)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1、进一步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经贸联系

积极探索建立高级别、高层次的内陆开放制度性合作机制,以宁夏为窗口提高中国—阿拉伯穆斯林的区域经济合作水平,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发展环境。建立政府、民间、企业多层次交流合作机制,支持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地区的企业和机构在宁夏设立商务服务机构;加强中阿媒体的交流与合作,争取中阿双方充分利用各自的“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促进双边经贸合作;走专业化会展道路,优化现代化展馆及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会展服务体系,把中阿博览会打造成著名的国际会展品牌。

2、加强建设用地保障

实施相对宽松的土地政策,鼓励建设项目充分利用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保障产业发展用地需求,降低土地开发成本。探索“先征后转、征转分离”的征地新模式,建立多元化征地补偿新机制,将征地补偿与农民社会保障等长远生计结合起来。准许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征地安置模式试点。

3、严把环境保护关

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发展模式。首先,在选择承接产业和引进项目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认真做好环境评估,严防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进入承接地或产业园区。其次,要加强过程控制,切实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把企业生产纳入循环经济总体规划,防止污染物超标排放。再次,要进行末端治理,对生产排放的废弃物及时回收处理和再利用。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努力形成灵活高效的社会服务体系和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健全资本、人才、土地等要素市场,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一方面,加强宁夏自治区各级政府的政效能建设。改革和解决决策机制,更新管理和服务手段,建立注重效果和公众满意程度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另一方面,要改进行政审批工作。探索在试验区境内开展对阿贸易的进出口企业统一纳入、特殊管理,适度调整限制进出口目录,对中阿贸易产品出口配额实行计划单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