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培训心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课培训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课培训心得

微课培训心得范文1

关键词:微信群;微课;国培计划;跟进式;种子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11-02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艺术、教育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基础教育,从而也将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未来。固本强基、培训先行,培训是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自教师〔2010〕4号文件[1]下发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实施中小学教师的“国培计划”,也为各级各类中小学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为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女教师的比例较大,普遍存在教学任务重、相对生活条件较差、工作和家庭负担过重,大规模参加固定地点、连续时间的短期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影子教师培训并不现实,为此大规模、全方位的远程培训就成了“国培计划”的主要方式,也为中小学教师终身受训提供了一个平台,怎样提高远程培训的效益,提高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的迁移率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主要问题。

宁夏教育厅师资处的华俊昌老师2012.5发表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期刊上的文章“基于远程培训的思考”[2]一文,对远程培训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阐述,指出了远程培训投资少、规格高、辐射面广等主要优点,同时也指出了农村学校教师年龄偏大、信息技术能力有限使远程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一线教师课时多、任务重、硬件条件与所需应用环境不相适应、学习资源大部分采用城市学校的教学案例与教师的实际需求不配套、远程教学资源与教师教学需求资源脱节、首席专家在线与学员对话交流时间有限、全体教师在网上与专家直接对话的机会很少、远程教育解决的主要是教育教学的共性问题等远程培训中存在的缺点,进而提出了远程培训后的“跟进式”短期集中培训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的实施过程,解决了所存在的部分问题。但笔者认为,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还存在对远程培训后的“跟进式”短期集中培训后的培训专家、本地专家的后续服务没有给出畅通的渠道,缺乏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可以得到专家指导、同伴互助、学习交流的平台。为此,本文将以微信群为环境载体、以微课为主要呈现内容、以“国培计划”中远程培训后的“跟进式”培训为实例,阐述微信群微课支持下的中小学教师“远程-跟进式培训”的实施模式,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微信群微课支持下的远程培训后的“跟进式”培训的可行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什么都可以“微”,微博、微信、微课程、微电影、微小说、微广告等以“微”为特点的事物层出不穷。其中微信在这些众多应用中,拥有强大的功能和广泛的用户基础,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微课、翻转课堂、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已经成为目前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热议词和流行语,教师培训也应该顺应潮流,充分利用微时代所带来的便捷,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应用需求。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即时通讯免费服务软件,只要有网络存在,手机用户就可以完全免费与好友之间进行形式多样的联系和信息传递。

微信和手机、PAD等移动终端的完美结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捷,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了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微信的免费性、便捷性、及时性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互平台,也使培训专家、“种子教师”、教学名师、教育专家可以通过微信群教学形为的各阶段感受、经验、培训资源和实例等,也为教师们之间的互相学习、扬长避短提供了有效的环境载体。

在很多的文献中都对微课的雏型、起源有详细的阐述,其主要特点是以微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疑难问题、实验操作、过程方法等重点内容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3]。微课的应用已经风靡全球,特别是在中小学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微课网、微课展播平台、微课大赛作品展等微课资源也非常丰富。微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也超不过10分钟,5分钟内的课程也很普遍,甚至秒级的微视频在网上也广为流传,例如,目前微信公众号jiushim(90秒)视频中的名家谈健康就很受欢迎,观看者可以随时随地在不经意中就获得知识,受到熏陶,微课使学习变成了乐趣。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落实,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工作单位网络是不成问题的,微信群具有互动性较好、设备随身携带方便、容易使学习者产生共鸣和激情等优点。笔者2015年5月对河南省新乡市辖区/县的13所中小学的996名教师进行调查,其中智能手机的拥有率是98.24%,手机上网率是97.51%,微信的使用率是92.03%,由于大部分教师都用微信,这使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于微信的免费性、便捷性和群的强大功能,实现以微信群为环境载体、以微课为核心内容的远程培训后的“跟进式”培训的实施是可行的。

三、基于微信群微课的远程培训后的“跟进式”培训模型

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的普及使用为基于微信群微课的“跟进式”培训提供了硬件基础,微信的用户可以以“发起群聊”或者“面对面建群”等方式建立微信群,把有共同需求的群体组织起来互通有无、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讨论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基于微信群微课的远程培训后的“跟进式”培训模型如图1所示。

由培训机构或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在远程培训过后为了解决远程培训的不足、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等以专家引领、种子教师影响、培训为目的建立微信群,这种微信群的建立需要由建群者收集需要加入群的培训专家、种子教师及参训教师信息,由专家、种子教师上传微课程、研究题目、讨论热点、教学案例等培训资源,群中参训教师可以自主学习、自主讨论、提出问题,根据自己的体会发表观点、传递心得体会、教学设计、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求助信息等共大家讨论,在群中教师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实现同伴互助共同进行教学研究、达到提高教学技能的目的,专家、种子教师根据教师所提问题给予及时的跟进式指导,使群中的讨论更加科学、完美和活跃。

四、结束语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基于微信群的培训模式不仅克服了固定地点、连续时间集中培训时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参加、培训过后有问题得不到专家指导、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缺点,又增加了培训的趣味性,使得学习、教学研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达到了泛在学习、泛在培训的目的。比培训后单个教师的教学研究更加有优势,可以扬长避短、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交流、避免走向极端,专家、种子教师的意见、经验、方法能够更快更好的得到传播,其培训效益的最大化也能够很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Z].

微课培训心得范文2

关键词:创新思维科学探究整合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

创造和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因为创造性结果主要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因此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但是,我国长期以来从小学以致大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过于机械模式化和书本格式化,严重影响了对人的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对创新思维的训练与挖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科学探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创新教育打开了一个突破口,那么究竟如何充分发挥科学探究的优势来培养创新思维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科学探究及其要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内容,而且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个创设的学习环境中,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针对某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结果。这一过程中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或结论。可以逐步形成好观察、好提问、好探究的心理倾向;进而形成善于质疑,勤于思考,乐于表达思想、交流成果,并且乐于尝试创造创新活动,在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终形成较持久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较强的实践、探索、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新知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融入这些要素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当然也不例外。

二、创新思维及其组成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或问题解决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能够产生新颖独创性产品与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是提高创新思维,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创新思维是一种很复杂的思维形式,其基本操作因素是整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整合思维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重新组织过去所得的若干观念并找出唯一正确的答案,是创新思维中求同的形式,是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前提。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针对问题将我们所得到的若干观念加以重新组合,从而找到多个可能的答案、解决方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形式,它是创新思维中求异的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本质或基础。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直觉思维,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一眼看出或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体现了思维的“概括化”、“简缩化”、“语言化”或“内化”,想象性思维等。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它主要包括:①流畅性思维,能够出现若干可能的构想和答案;②变通性思维,以不同的分类或方式去思考,能够从某一思想转换到另一思想,或者以另一种不同的新方式去看某一个问题;③独创性思维,即思维的过程、方法或思维的产品具有新颖性、独特性;④精致性思维,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添加新的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和组成相关概念群。

三、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

(一)整合思维的培养

整合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科学探究需要“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根据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选择正确的方案,并且整合已有的知识概念来选择需要的装置和器材,这正是一个整合思维的过程。在“分析与论证”过程中,对搜集的诸多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且要求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等进行高效率的整合思维,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排除干扰因素求取唯一正确的结论。在“评估”过程中,对发现的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吸取经验,从经历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并用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不断改进找到最佳的途径,这些都是在整合思维中进行的。例如设计试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首先要根据实验目的,制定试验计划、研究试验步骤,设计出电路图,决定选用的元件和仪器,包括灯泡的型号、电源功率等,都需要依据相关知识来做出合适选择。对于所得电压,电流要进行数据处理,要尽量减小误差,最后得出初步结论。在“评估”时,对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检验、修正、评价等,整个过程也就是训练整合思维的过程。

(二)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包括流畅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精致性思维等。在“提出问题”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发现问题可以培养流畅性思维;从不同于一般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可以培养变通性思维;选择一个比较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就可以使独创性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培养。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假设,并且要尽快地提出猜想和假设,这样就会很好的锻炼和培养流畅性思维;而且如果假设和猜想的角度很新颖,预测的方式很独到则有利于独创性思维的培养。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根据目的和现实条件,尽可能多和快地提供活动方案,来培养流畅性思维;当一种方案不符合条件和目的时,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寻找出新的方案,则可以使思维的变通性得到培养;如果设计的实验或者方案方法与众不同,角度更加新颖,独辟蹊径,则就会使独创性思维受到锻炼培养。当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时,为了培养流畅性思维可以尽量多的而且以最快的速度来提出具体的操作方式;当然在此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实验方式或者收集到的数据不适合整个过程的需要,这就需要迅速的转变思路,转向其它的思路,这样是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实际的实验或者证据的收集,会使活动者的见识拓宽,知识增长,高效率的补充丰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有利于精致性思维能力的增长。“分析与论证”过程中当尝试着得出的某个结论荒谬不符合实际时,要及时转换思路,去试着得出其它符合实际的结论,这样的操作有利于变通性思维的锻炼;对分析论证的认识,会使原有的认识得到充分的补充,引申对事物的看法,这样正有利于精致性思维的培养。在“评估”的过程中,注意探究中还没有解决的矛盾,尽可能的发现一些新问题,并且尽可能迅速的提出新方案,这样就培养了思维的流畅性;而当发现原来的实验方案效率不高时,要尽快的提出新方案,不要总是对旧的方案迷惑不解,这样就同时培养了变通性思维和独创性思维;在吸取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就是对已有的认识体系的补充,这是培养精致性思维的最佳环节。在“交流与合作”中,要敢于提出新的看法,观点,要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路来看待问题,这可是培养独创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三)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提出问题”过程中,使发现问题的时间尽量缩短;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迅速做出判断,并且能根据客观条件迅速而且大胆对实验结果做出预测,这些刻意采取的措施都是对直觉思维的培养。例如,在研究物理学中“电磁感应现象”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电能生磁”的知识基础大胆猜想“磁能生电”的结论,然后再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四)想象思维的培养

想象性思维是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或者现象,对实验或者问题的答案进行想象,想象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来做出预测。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中,要在大脑中时刻想象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或者需要注意的问题,还要想象到相关因素的参与干扰,以便使计划和实验设计更加严密,以及尽量的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在“分析与论证”中,对造成实验或者活动结果的原因进行想象,以做出更加合理的解释和更加准确的描述。这些都有利于想象性思维的培养。

四、结束语

科学探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推动创新思维的一种强烈和稳定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采用科学探究的内容,学会发现新问题,发现新思路,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苏富忠.思维科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微课培训心得范文3

(新疆农业科学院组织人事处,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1)

【摘要】入院教育培训是提高新进人员素质,加快新进人员迅速转变角色、适应新岗位、新环境要求的现实需要,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环节。本文主要阐述我院在新进人员入院教育培训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并在培训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提出合理化建议,力求进一步完善该项工作。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新进人员培训;实践思考

农业科研单位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它集公益性与社会性并存的双重特性于一体,而各研究所、各课题组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入院教育培训的目的就是使新进人员尽快实现有局外人向新形势下的农业科研人快速转变,使他们迅速地适应和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当中,不断加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为科研单位人才储备打好坚实的基础,促进农业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 新进人员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院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2013年,我院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新招录高等院校毕业生61人。从学历结构看,大专学历6人,本科学历21人,研究所学历34人。研究生中硕士研究生32人,博士研究所2人。从民族结构看,汉族53人,维吾尔族6人,回族2人。从岗位看,专业技术岗57人,工勤岗4人。

2 入院教育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2.1 入院教育培训的形式

入院教育培训是在院党委的领导下,由组织人事处组织实施,并选派专人负责管理。采取封闭式集中培训,军事化管理,培训时间为40天左右。

2.2 入院教育培训的内容

根据农业科研单位自身的特殊性,结合实际,设置了以下培训内容:一是由院领导介绍新疆农科院的发展史;二是由组织人事处负责人介绍规章制度,组织构架,岗位任职要求等;三是由各研究所领导、各学科带头人介绍研究所的发展情况及各学科取得的科研成果;四是通过拓展训练、观看励志影片、参观博物馆等形式,进行价值理念、角色转化、团队协作和沟通等方面的培训;五是军事训练,以培养新进人员的集体观念、组织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协同合作的能力;六是进行劳动实践,体验农业科研生活。

2.3 入院教育培训管理形式

采取自主管理,根据新进人员不同的部门、性别、学历、族别进行分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负责本组的日常培训、劳动实践、生活起居等。通过自主管理,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同时也加强各组员间的交流与联系。

2.4 入院教育培训的效果反馈

培训结束后,新进人员首先进行互相交流,向大家谈自己的培训体会和感受;其次是举办了“新进人员入院教育培训汇报会”,邀请院领导、所领导参加。汇报会以组为单位,通过ppt形式进行汇报,意在让培训组织者、授课教师、单位领导就自己对本次培训的认识、心得体会以及还需改进的地方进行交流。

3 入院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3.1 培训体系不健全

农业科研单位一般没有独立的培训部门,培训工作只是指定组织部门临时负责,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组织保障、资金保障等,在每年新进人员进行入院教育培训时,只是临时安排一个部门负责,在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上都是临时商定,因人而异,缺乏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入院教育培训体系。

3.2 培训中缺乏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在培训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部分新进人员会出现旷课、不遵守劳动纪律、作息时间等现象,他们认为已经被单位正式录用,培训只是走过场,缺乏对培训的正确认识,难以保证培训质量。

3.3 培训效果反馈不完善

当参加完每一项培训后,新进人员都希望能从培训管理者那里获得评价,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宝贵的建议。由于培训体系不健全,常常会忽视培训评价阶段,对新进人员的培训情况缺乏有效的跟踪管理,不能及时对培训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培训是否有效也无从得知,新进人员不知道自己受训的结果也就不能主动做出任何行之有效的改变,对培训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4 进一步加强新进人员入院教育培训的对策措施

4.1 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体系

一是成立培训领导小组,设立培训机构,选派专职人员负责培训工作;二是制定完善的《新进人员入院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三是设立专项经费,为培训工作提供资金保障。通过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在人力、物力、财力、制度等方面有了保障,入院教育培训工作会朝着健康全面的方向发展。

4.2 建立培训奖惩制度

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奖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可将日常表现作为受训人员转正定级的一项考核指标,对在培训中表现较差的人员要向单位领导通报,并酌情给予延迟转正定级,同时对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颁发《优秀学员》证书,以充分调动新进人员的培训积极性。

4.3 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反馈及评估体系

微课培训心得范文4

郑州大学教务处于2019年9月25日-31日,组织进行了2019年青年教师暑期集中培训,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下面谈谈我对本次学习的心得。 

一、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展现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素有“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在对灵魂塑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文明的楷模。为此,教师要时刻谨记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用学习引领自身专业成长。 教师终身学习,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自我提升的需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教师要善于从教育实践中汲取能量和资源;善于在任何时间向任何人学习,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分享知识;善于和同事交流,扩大视野,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教师终身学习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要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教师就要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拥有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观点。因为终身学习已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只有主动去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问题,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会使自己重视终身受益。 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但重任主要落在教师身上。时代在变,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变,教师必须认清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 首先要加强政治思想方面的学习。我国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 原则,教师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则会摧残人才。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质、教育观、世界观和人身观对学生起直接影响作用。 

微课培训心得范文5

一、 微课堂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基石,而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从现在的教育状况看,有关课堂教学的校本研修不可谓不多,从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集中授课培训、比赛展示或基于网络平台的观课议课等,都给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因为农村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不够,加上学习机会少,参与名额、硬件条件的限制等原因使得这样的课堂教学培训收效甚微。与这些大型的课堂教学培训相比,内容更具体、时间更短暂的“微课堂”渐渐显现出它的优势。

“微课堂”是依托校本研修平台开展微型课堂教学的一种研究方式,一般课堂教学时间在20分钟以内,教学内容较集中。授课时可以有学生授课,也可以无学生授课;可以是一课多议,即教研组一人上课,全体教师听课,并参与评课,就教学研究主题进行研讨,也可以是同课异构,在甄别比较中取长补短,受到启发。

“微课堂”研修的操作流程如下。

1.确定内容。每次研修都立足课堂教学,确定重点研修的某一项或两项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板书、提问、组织讨论、讲评、结课等教师的各项教学基本技能,然后选择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个环节作为授课内容。如我校语文组已进行过的一些微课堂尝试:不同体裁的课文导入研究、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研究、课堂作业设计研究、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前置性学习单的运用研究等等,都让教师受益匪浅。

2.课前研讨。组织教师进行交流,这一内容“假如让我上,应该如何做”,每人简短陈述自己的设想,以便集思广益,形成最佳方案。

3.设计方案。上课教师根据主题内容编写“微教案”,设计“微课件”、“微习题”等。教案中除了说明该技能实践构想外,还要注明设计理念、操作行为、时间分配等内容。

4.观摩展示。授课教师按教学详案进行课堂展示,在展示之前要对本次研练作简要解说,阐明自己的设计意图,以便观摩者作评价。

5.反思评析。展示教师课后进行自我分析,反思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找出有待改进的地方。全体教师各抒己见。

6.修改再练。授课教师综合集体意见进行修改,进行第二次课堂研练。

“微课堂”的研讨活动目标明确,互动深入,耗时少,见实效,扩大了教师参与的广度和效度,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高的效益,自然深得一线教师的青睐。

二、 微课题

课题研究一直是校本研修的重要抓手,但长期以来课题研究的高理论性、高专业性让许多教师产生了类似“教育科研太深奥,我们不是那块料”、“课题研究太繁琐,耗时耗精力”的感觉,从而对课题研究敬而远之。特别是农村学校因为缺少研究的专业引领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教师对课题研究更是望而兴叹。而微课题研究正弥补了这样的缺憾,它是一种切口小、周期短、过程简的教育科研方式,更是一种普及性强、基于实践的草根化研修方式,为一线教师架起一座从课堂走向科研的引桥。

1.研究文化做铺垫。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所以微课题研究首先需要营造校园研究文化,如我校每周二的晚上都会组织“青年教师读书会”活动,让青年教师就教学经验、读书心得、教育困惑等进行交流、讨论、分享,促使大家养成乐于分享自己的困惑、思考、经验、所得的习惯,同时渗透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奠定研究基础,使学校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

2.研究方式张个性。首先课题的选择要兼顾教师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兴趣,又要符合研究规范,更要彰显教师的个性理念。可以是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困惑,可以是借鉴别人的经验做法在课堂中的实践思考,也可以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如我校已经进行的一些课题《一年级学生上课倾听习惯的培养研究》、《提高小学生数学笔算正确率研究》、《小学英语情趣教学案例研究》、《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研究》等,就凸显了学科和学生的特点,也明确了教师的研究指向。同时课题的研究方法不唯一,可以是行动研究、案例剖析、实践反思等等;课题成果呈现方式不单一,可以是课堂教学展示、语言陈述成果、现场评价等等,目的是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

3.研究过程重引领。既然是科学研究,教师就需要了解自己所研究内容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熟悉1至3种常用的研究方法等等。为尽快引领教师走上正轨,在研究初期,微课题申报评审书、研究方案均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在降低难度的同时让教师了解基本的文本撰写要领;研究中期,开展研究咨询、研究回眸、研究展示、研究博文交流等活动,为教师提供科学的辅助,增强教师微课题研究的信心和积极性。

实践证明,微课题研究作为农村学校校本研修的一种崭新模式和有力抓手,虽然研究范围小,成果也小,但相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服务教育教学的的作用却是不可小视的。因为它几乎具备一般意义上研修模式所具备的全部特点,如集体充电、个人研修、专业引领、团队合作、沙龙研讨等内容,因此更利于农村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农村教育科研的整体推进。

三、 微论坛

专家讲座是教师研修中常见的培训方式。在各级培训中不乏朴实而生动的专业阐述,对教师的理论提升和实践操作都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对于农村教师来说,与专家面对面的机会毕竟很少,而且切入教学实践的细节且有针对性的讲座更少之又少,教师常常是“听时激动,听后不动”。我们启动的“微论坛”研修,旨在缩短研修周期,拉近互动距离,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微论坛”不同于专家讲座,主要是通过短小精悍的教育教学现象来揭示教育教学规律,它一方面考验了教师的表达能力和精炼主题的能力,一方面激起了教师的思维碰撞,达到分享共赢的目的。一般利用教师业务学习的集中时间,每次耗时5分钟左右。主要操作需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论题。论题可以是全校教师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中筛选确定的话题,也可以是读书心得的微交流,还可以是现场话题,如看一小段新课导入教学视频或一个教育案例、谈谈自己的看法等等。我们曾进行过的微论坛主题有“学习单的设计构想”、“个性作业,你怎么看?”“面对这样的学生……”“新课导入之我见”等等,这些话题取自于教育教学一线,贴近教师生活,教师有话可说,有兴趣参与,效果自然能得到保障。

2.确定主讲。主讲教师可以是对这方面有一定研究的骨干教师,也可以是临时“点将”。这种不确定性促使所有教师都参与研究,保证了论坛的实效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训练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提炼概括能力,也训练了即时表述能力,同时心理素质也得到了锻炼。

3.互动跟进。“微论坛”与集中的专家讲座相比,优势在于教师不需要带着仰视的目光,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倾听,大家都是一同研究一同实践的“战友”,彼此的亲近让大家可以心无旁骛地参与论坛交流,真正探究教育教学的真问题、实问题,在论坛中即时互动,常常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每次微论坛结束后,将论坛的发言记录于校园网,供教师继续研讨交流。

“微论坛”已成为一种短小精悍的研修模式,在促进教师研究、思考、实践的专业发展道路上体现出迅捷、有效的特点。

四、 微反思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在各级教育部门制定的文件中,对于教学反思都有明文规定,如我县“有效教学”推进过程中就提出“每学期20篇教学反思”的硬性规定。在学校教学内务的例行检查中、在各级教学视导等活动中,这也是必查项目之一,有时候还会将反思内容作字数的最低限制。与之相携而来的是教师为了体现“反思”过程,更看重“量”的多少,而忽视了“质”的存在。如何使反思落到实处呢?这首先要重新认识“反思”的本质。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它不在于字数的多少,不在于问题的大小,而在于它是否促进教师反观自己的教学得失,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从“微反思”的角度,鼓励教师一课一得,一人一博,一周一梳理,一月一交流。

一课一得:这“一得”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可以是一个词语的教学灵感,也可以是一道习题的解法发现;可以是一句过渡语的新思考,也可以是一个小环节的再反思;可以是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萌发的灵感,也可以是听课、评课的活动中突然受到的触动等等,不求多求广,只求有所悟、有所得。这样“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如积跬步,必能行千里。如我校教师的《一得录》所收录的教学一得《“暂时”应该等一等》、《美丽的“错误”》、《方言“秀”课堂》等,既让人耳目一新,又令人读有所悟。

一人一博: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我校每个教师都申请了自己的微博平台,它是记录教学反思的有效载体,可以利用网络优势使“微反思”的记录更便捷,互动交流也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好地提升反思的效度。

一周一梳理:鉴于教师每天工作量都比较大,“微反思”常常因为没有固定的时间进行“反刍”、整理、归纳而停留于简单的现象描述或问题陈述阶段。利用双休日回顾每周的反思,可以促进教师进一步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如何改变现状。

一月一交流:每个月学校以网络和文本的形式将教师的“微反思”做一个简单的归类汇总,设置相应的栏目,如“课堂随想”、“心灵小语”、“创新方舟”、“案例点击”等等,再装订成册,或制作成电子简报,供全体教师学习研究,将“微反思”的效应进一步放大。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聚小溪,无以成江河”,“微研修”于微见大,于微见卓,于细微处求真知,正如一缕春风吹进了校园,给农村学校的校本研修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参考文献

微课培训心得范文6

【关键词】微课;历史教学;应用

微课的应用并不仅仅是一个制作技术开发过程,更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精细创意的教学设计方法指导下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工作,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教师。如今,微课已不是新鲜概念了,这种新课程形式已经不同程度的深入到历史教学中。没有教师精心教学设计理念支持下的微课作品,顶多只能算是一个外表华丽、中看不中用的精美“视频式课件”,仍然摆脱不了传统课堂的“翻版”或“束缚”。所以,随着微课应用的进一步深入,教师慢慢有种危机感和紧张感,强烈地感觉到了充电的重要性。

1 缺乏规范的微课教学设计

大多数教师在微课的制作中,没有进行规范的设计,只是将原有的教学设计简单融入微课制作中,对设计的教学内容没有标准的度量。同时很多教师也没有熟练的掌握微课的制作技巧,不能及时学习当下教育信息技术,只是简单的把ppt导入视频软件中,展示过程和以前所使用的ppt播放并无差距。基于此制作出来的微课质量欠缺,对于学生缺乏强烈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了微课应用的价值。虽然有些教师已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将自己开发的微课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实践研究,但目前这种研究的层次比较浅,微课是否适用于初中的所有课程,适用于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还需进一步实践检验。

2 对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

尽管微课程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初见成效,但其使用率还是较低。大部分教师只是偶尔使用微课。由于微课前期制作过程耗时长,需要一线教师根据教学需求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因而,设计制作一节全新的微课程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具备各项设计操作技能。同时,中学教师往往工作量繁重,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微课的使用。 目前,大多数教师只在课堂上应用微课,简单的将微课看做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方法,并未真正体现出微课的作用,而且应用方式过于局限、死板,使教师失去了在课堂中的领导作用,只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效果并没有明显的效果。微课在短短的时间内,不可能把特别繁琐的知识讲清楚,还是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教师通过洪亮而亲切的声音、充满爱心而慈祥的微笑等身体力行的生动的教学行为,都会给学生以鼓励,教师渊博的知识和耐心的解答加强了师生互动交流,建立起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微课却不能建立起这种平等的交流互动,因此,微课只能作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3 微课在历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3.1 加强理论学习

当前教师工作十分繁重,以中学历史学科为例,每个教师平均带三个班,每周课时量为15节,有同步练习册,每天批完作业出错的同学一一叫来,指导改正再次批改。这样成天批不完的作业,根本没有时间空闲下来去思考如何去制作微课,即便会也没有时间去制作微课,只是简单上网搜索下载一些有关教学内容的课件在课堂使用,这样就导致了微课为何使用率不高的结果。同时学校还组织历史专业任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参加兴庆区组织的有关微课制作和应用的培训,聆听了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的精彩视频讲解。每一位老师对微课的制作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撰写了学习笔记和心得。

3.2 信息技术化教学模式尚未普及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的“微”产物诞生,如微信、微博、微电影等,这意味着我们进入了微时代。微课的作用主要在于解惑而非授业,它不能代替课堂新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学生利用微课可以反复观看的特点,用来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会对学生的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以及掌握知识的牢固性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教师在教学中,也要跟紧时代的步伐,应该注重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要过于沉浸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现在教师繁重的工作量,不能及时学习当下教育技术,因而导致大部分教师只是偶尔使用微课,少部分教师从未接触过微课,只有少数教师才会经常使用微课。即便使用微课的老师大部分也没有进行规范的设计。

3.3 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