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经济保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人经济保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人经济保障

老年人经济保障范文1

一是深入学习领会《决定》精神,制定和实施贯彻落实的工作措施。劳动保障部要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把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社会保障工作作为劳动保障系统落实《决定》的重要任务,抓好贯彻落实。省级和地市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高技能人才工作办公室,落实工作责任。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当地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要将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建设终身教育培训体系相结合,与推动职业培训的整体工作相结合,带动职工岗位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青年就业培训和农民工培训。

二是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结合实施技能振兴行动,全面推进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从2004年到2006年,在制造业、服务业及有关行业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中,实施50万新技师(包括技师、高级技师和其他高等级职业资格人才)培养计划,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并以此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员梯次发展。

三是组织开展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活动,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要通过技能竞赛、练兵比武和技术创新等活动,在各行业和职业领域不断发现和选拔具有高超技能的人才。2004年至2006年,劳动保障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系列活动。要组织生产一线职工,广泛开展拜师学艺、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和技术攻关、创新创效、观摩研讨等活动。大力推广一些企业在关键岗位、工序设立首席职位的做法,培育技能领头人并发挥其作用。

四是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充实完善现有国家职业标准,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对新兴职业和复合技能岗位,抓紧制定新的国家职业标准。加快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突破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促进技能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化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力推广企业生产现场、学校教学过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不断扩大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范围。2004年至2006年,要实现职业技能鉴定质量规模的双提高,在进一步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鉴定数量递增20%,其中新技师数量要有较大幅度增长,质量要有切实保证。

五是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机制,促进其发挥更大作用。依托大中城市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以及企业集团、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工作站,开发技能人才、技能成果信息库,为技能人才的交流提供平台,并为高新技术开发、技术成果转让,同业技术交流、绝招绝技展示以及创新创业等活动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技师在技术攻关、传授技艺、传播技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是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引导更多的技能劳动者岗位成才。总结、交流和推行企业中推行的“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做法,加快建立职工凭技能职业资格得到使用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使用待遇机制。在企业薪酬中充分考虑发挥技能做出贡献的因素,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薪酬制度。大力推广高技能人才与其他相应专业技术人才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的做法。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建立津贴制度,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老年人经济保障范文2

    论文提要社会保障不是城市人的特权,农民的养老问题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农村老年人更雷要党的温暖,社会的关爱。自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农村在两个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一是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施行;其二是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这两个改革对于农村老年人、农户家庭以及家庭养老机制具有深远的影响。对现阶段农村老年人保障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主要研究现行农村的养老方式,描述了目前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如何解决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全面”既包含城市,又包含农村。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保障不是城市人的特权.农民的养老问题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农村老年人更需要党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保证建立完整的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又处在经济转型时期,传统的社会保障体制正在逐步解体.适应自由经济的新体制正在逐步建立。现有的农村正规的老年保障计划只为特殊的人群提供了老年保障,这部分人群主要是农村“五保户”。这种计划既是特定的,也是不确定的。更重要的是农村老年保障从以前广为覆盖的公共医疗和公共教育计划转向部分的“付费服务”,这使得大量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老年人从根本上被现有的社会保障计划排除在外、不仅如此,农村老年人还正在随着社会分层而日益边缘化.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贫困、疾病、缺乏资产、丧失劳动力、缺乏经济机会、缺乏获取经济资源的途径、缺乏教育并因此难以利用公共设施以及很少的决策权等等.所有这些都直接冲击脆弱的农村老年人。

    由于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养老金计划,他们年轻时在农业和非正规部门工作,年老了也只能继续工作直到健康状况恶化丧失劳动能力为止。他们在其老年时期的福利不是依靠养老金和任何津贴,而是依赖于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是否允许其继续工作。此外,农村老年人还发展出各种策略来应付其老龄问题,如依赖子女和家庭、运用个人储蓄和资产、从亲戚朋友或私人处借贷等。中国农村的老年人婚养多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这种家庭婚养在传统社会里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社会经济转型与发展给以家庭为基础的老年人保障机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虽然许多地方的社会和文化规范仍然保持着家庭对老年人的赌养,但是家庭赌养老年人的能力实质上已经受到了削弱。这主要表现在老年父母寿命的延长和家庭子女数的下降等方面,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所导致的诸如年轻人迁出农村、妇女外出就业和年轻人传统价值观的弱化等。自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农村在两个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一是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施行;其二是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这两个改革对于农村老年人、农户家庭以及家庭养老机制具有深远的影响。对现阶段农村老年人保障问题进行深人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二、中国现行农村养老的几种方式

    现阶段.我国农村形成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养老格局。

    1、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为普遍的养老方式。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主流养老方式。有关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城市占16. 8%,城镇占21. 4%,县(农村地区)占38. 1%,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城镇老年人口占有一定的地位,而在农村中则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经济支柱和居住安排可将当前家庭养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供养型.指由老年人的子女或其他亲属负担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等费用,包括生病求医、死后下葬等费用,即老年人完全靠家庭成员供养。(2)不完全供养型,这种情况是指子女或其他亲属只负担老年人的部分所需费用。属此类情况的老年人或能劳动,或有亲友馈赠,或有其他经济来源,也就是老年人自己与子女或其他亲属一起解决养老所需费用。(3)自己养老型,主要表现在老年人养老的经济供养上,指农村老年人靠自己劳动获得收人,靠年轻时存储的积蓄及其利息收人、租金收人、退休金等养老其中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是靠自己的劳动收入养老。而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养老保障方面,老年人与家庭子女的联系依然十分密切,尤其是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方面,分家子女的作用不容忽视,也就是说独居自养并不表示老人中断与子女的关系实际上子女或其他亲属家庭在老年人养老保障中的地位始终是非常重要的

    2、集体养老。集体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一种补充形式。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年人进行赡养的制度。“五保”供养制度是集体养老的典型形式、“五保”供养的对象为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供养的内容主要是吃、穿、住、行、葬等方面的费用,具体包括:供给粮食和燃料;供给服装、被褥等用品和零用钱;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房;及时治疗疾病,使生活不能自理者有人照顾;妥善办理丧葬事宜、供养的标准不低于当地一般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

3、社会化养老保险、从20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一些富裕地区的农村就自发地建立了小社区型的退休养老制度或老人补贴制度。社会化养老保险对大部分农民来说距离还很遥远。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经济水平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尚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

    4、农村其他养老保障形式。主要有:(1)金融部门推行的养老储蓄。农村养老储蓄的对象主要是农村居民及乡镇企业职工,采取零存整取的方式。存期10年或30年,由储户自定。(2)建立养老基金会,这是由地方自发成立的养老组织,基金多来源干个人交纳、国家和集体补助,少数则完全来源干集体拨款。(3)农村商业养老保险。

    三、目前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

    多元养老方式并存,不同层面地满足了农村养老的需要,使农村养老获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目前仍处干发展初期,其他养老方式也没能形成对农村养老的强有力支撑,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养老方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的变革给农村现行的养老模式(特别是家庭养老)带来了冲击。

     1、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这种进程,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更、弱化了上地保障作用,促使了社会养老方式的产生;另一方面,工业大生产劳动方式的重大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者作为养老义务承担者的角色,家庭赡养和生活照料功能随之受到削弱。

    2、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增加,商品性支出增大农民收入提高,消费尤其是商品性支出的增加,改变了老年人供养以实物支付为主的传统方式,子女对老年人的供养主要表现为货币支出。自给性消费向商品性消费的转变使老年人经济供养来源对市场的依赖性加大,老年人供养状况直接受子女货币收入的影响,缺乏稳定性并隐藏着风险。

      3、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人口流动反映社会的文明水平和进步程度,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这些“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人员长年在外务工经商,势必影响对老人的供养,对传统家庭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4、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在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沉重压力的同时,也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老年供养系数上升,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加重。1991年60岁以上老人供养系数为13. 74% , 2000年为15.6%,预计2010年达到17. 62%,2020年达到23.77% ,  2050年达到48. 49% 。

    5、家庭规模小型化。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家庭小型化也在发展。一对独生子女夫妇需要同时照顾多位老人,这是很困难的任务。

    所有这些,决定了我国农村必须在家庭养老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这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的必然趋势。

    四、如何解决当前农村养老的困境

    借古鉴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工作。

    1、招“才”进“宝”。改善农村养老问题,一要靠经济,二要防止劳动力大量流失,经济能带来物质,劳动力可以为农村家庭带来精神依托。这里提出的招“才”进“宝”,就是为了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所谓的“才”指的是人才,“宝”强调的是宝贵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主要强调以鼓励高校毕业生回乡开发农村经济为主的招“才”,和研究农业科学技术和宣传农业管理技术的进“宝”两个部分。通过这项措施,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引导农民致富;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实现人才向农村分流;为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提供物质与人力保障。

    2、政府支持下的自助养老。所谓政府支持下的自助养老即在政府的支持下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养老。首先希望政府能给予农村养老尽可能的支持,改善过去较长时期内过于重视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具体包括几个部分:①储蓄养老。即农民在拥有劳动能力的壮年阶段,通过向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储蓄一定份额的资金(经济水平较差的地区可以用粮食等农作物来交纳养老储蓄)的方式来储蓄养老物资,丧失劳动能力之后,政府通过发放养老补贴以及过去农民交纳的物资来保障农民的老年基本生活,②开垦养老田。每个村落划出一定面积的良田用于补助本地区的农民养老,可以通过仍有劳动能力的老农民的自主种植或是承包给其他人员通过收取提成的方式,增加本村落老农民的生活保障。③以老养老、仍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可以通过登记,以提供服务时间来照顾那些失去自理能力又缺乏儿女照顾的老人的方式来换取政府提供的一定养老物资,或是为自己储蓄将来享有他人帮助照顾的时间。

老年人经济保障范文3

一、我国老年人供养体系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同时老年化进程加快、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了1.8亿,对我国老龄化现状以及以后的发展进行充分研究和了解,这对我们及时制定相应措施和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所谓的老年人供养体系也就是老年人生活经济来源的组成状况。在我国1994年和2004年两次对老年人经济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1994年的调查可以看出,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依次为子女或其他亲属供给(57.1%)、劳动收入(25.0%)、离退休金(15.6%)、社会保险或救济(1.2%)、其他(1.1%);2004年则分别为45.0%、19.3%、31.5%、2.0%、2.1%。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的自给自足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不再过多的依赖于家庭成员;而城市的老年人已经将以往主要依赖于子女供养的状况进行了彻底扭转;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家庭养老仍将在很长时期内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的养老方式。因而当下中国年轻人面临的问题除了子女教育问题,父母赡养的问题,居住空间问题......同时还要面对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高强度的工作。而当前城市的现状则是———许多老人现在都处于独居状态,因为与年轻人生活节奏,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很难融入到一起;而在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匮乏,个人发展空间受限,所以通过高考走出农村的学子一般都不愿意再回到家乡,而是选择向城市进军,并随着农村科技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断的增加,而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的同时,劳动力匮乏,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造就了诸多的农村空巢老人,相依为命或孤苦伶仃的生活。上海财经大学相关课题组于2014年对河南、甘肃、安徽、广东等21个省份537个村的养老状况的调研结果显示,尽管有七成农村老人希望能与子女同住或住在子女附近,仍有86.5%的老人对与子女间的关系现状表示满意。“流着眼泪说满意”,成为很多农村老人的真实写照。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不断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因为这个基数太过于庞大了。基于当前的情况来看,因为独生子女的增加,导致了年轻一代所承受的生活压力在不断加大。早在2000年,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进行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项目中,也对老年人的养老经济保障来源选择进行了意愿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把子女保障作为第一选择的人数最多,然后依次是自己储蓄保障、社会保障、商业保障。所以,老年人更期望能够获得多支柱的经济保障体系,而且他们对自身和子女的保障非常重视。这项指标可以说是进行的一项意愿性的调查指标,但是调查群体是老年群体,他们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会基于现实的养老保障基础,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一个参考指标。

二、社会保障覆盖面低,国家财政负担重,是加快老年商业保险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78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已超过1亿。全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000万,其中1200万生活在农村。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0年末,我国城乡失能老人总数达到3300万,其中完全失能老人达到1080万,约80%的失能老人住在农村。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1年3月的《全国城乡失能老人状况研究》报告指出,到“十二五”期末,完全失能老人将达到1240万,农村有照料需求的占61.8%,农村照料需求增长速度远高于城市。早在2004年的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就已表明,33.5%的老年人主要依靠退休金及社会保险,其中城市老年人中这一比例达到62.8%,农村仅7.9%。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有436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退休人员3761万人。从我国经济社会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还需要走长期、渐渐的发展道路。商业保险所具有的灵活、方便、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受就业与否、城乡与否限制的特点使得这部分人将成为老年商业保险的潜在需求群体。从老年人供养体系结构角度来看,虽然当前依靠退休金养老的群体占比不到三分之,但是由于该群体的基数较大并且增速极快,已经为我国财政带来极大压力。在1978年时,我国养老金占GDP比例只有0.5%,但到2002年,这个比例已经提升到3.57%,并且在2025-2030年间,比例将达到10%,已经严重逼近或将超过“警戒线”。所以,快速发展老年商业保险,能将养老负担分担到个人、社会、保险公司上,同时也能大幅减轻由此带来的财政负担。

三、老年人个人经济收入的提高及家庭供养模式的长期存在,是加快老年商业保险发展的经济基础

1.我国老年人收入的逐步增多是促进老年商业保险快速发展的经济基础。根据调查研究可以得出,在2000年我国老年人的自身经济基础相比1994年来说已经有了巨大幅度的提升,较低年龄的老年人主要经济收入来自于劳动;据2000年对我国城乡老年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虽然把商业保险作为养老保障的老年人占比最低,但是将第一养老保障选择为个人储蓄的占比达到了25.9%,而把个人储蓄作为养老第二保障的甚至已经达到了61.5%的比例。老年人所储蓄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来自于其工作劳动期间,依照储蓄目的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中主要的两种类型是应急储蓄和养老储蓄,并且这两种消费储蓄的主要群体则是老年人。在当前拥有诸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当中,个人储蓄保险有着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也就是个人根据自己意愿选择机构进行保险办理的方式,这些机构包括了保险公司、银行等,虽然说储蓄具有安全和稳定的特点,但是从近些年的情况来看,国家为了刺激国内消费,对存款利率进行了屡次的下调,并结合通货膨胀所产生的影响来看,事实上银行存款的收益基本上是负数。商业保险的种类繁多、发展迅猛,收益比储蓄高出许多,在出现较大疾病或是事故的时候有极强的保障。所以在个人储蓄的很大一部分能够转化为老年人的商业保险来源。

老年人经济保障范文4

论文关键词: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的资料显示:2000年河北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469.91万人,占总人口的7.05%,年龄中位数为31岁,人口类型已成为老年型。但农村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就有411.5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25%,随着未来以青壮年为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进一步转移,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进一步加深。由于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居住在农村,如果农民的养老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国应对人口老化的挑战就会永远处于被动地位。而国际社会看中国解决老龄问题的关键也就是看中国如何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在“未富先老”的经济背景、体制转轨的社会背景和城镇化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农村老年人口这一个巨大社会群体的养老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以经济和法律为后盾的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会使社会的运转出现严重问题。

一、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障现状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20世纪50年代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其最大特点为城乡二元性。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养老保障制度也同样如此。具体说来就是城市老年人有较好的社会保障制度,除原单位提供住房、医疗保险外,还能有相对稳定的退休金收入,经济上有较好的保障;而另一方面,农村老年人则处于社会保障之外,几乎完全要靠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根据河北省统计局公布的河北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数字,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83.2万人。其中离退休职工84.8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离退休人员达163.5万人,企业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全省81.8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建立社区服务设施达1万个,社区服务中心293个。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1亿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0.8亿元。而与此同时,全省农村仅有116.6万人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2.17%,低于同期全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近58个百分点;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中享有足额养老保险的仅有3.6万人,占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仅为0.64%。正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二元模式使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始终低于城镇地区,也使得农村养老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一直以来,农村老年人的赡养主要靠2种方法维系:一是有子女的老人实行传统的家庭子女养老,二是对已丧失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经济来源的“鳏、寡、孤、独、病残”老人,通过开办敬老院,实行社会救济性质的“五保”政策(即保吃、穿、住、医、葬)进行集体供养。在我省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中,由子女供给的占到了总经济收入的将近70%,而老年人自己劳动所得及配偶供给也只不过占到25%左右。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是通过子女和个人进行家庭养老,并没有享受多少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养老保障。与此同时,农民的经济状况并不容乐观。从1998年开始,河北省农民收入一直处于低速徘徊的状态。1998年增长5.2%,1999年增长1.5%,2000年增长1.5%,2001年增长5.2%,2002年增长3.1%,2003年增长6.3%,五年年均增长3.5%,脱贫与返贫问题并存。2003年,河北省解决了97万人的温饱问题和41万低收人人口的增收问题,同时又有59万人因灾因病返贫。到2003年底仍有252万贫困人口和210万低收人人口问题没有解决。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3元,也仅是城镇居民收入的40%,同时还有近60%的农民没有达到这个平均收入水平。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5:l,比2000年扩大了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2.1个百分点。至于依靠集体供养的农村老年人,他们的境遇就更差一些:因为的推广,农村的生产经营权和分配权由集体转移到了家庭,这些老年人由原来的集体派轻活、照顾工分来增加经济收入的方式已经无法实现了。有的地区的集体经济名存实亡,使不少五保户和乡、村办的养老院的经费难以落实,相对生活水平有所降低。

二、现有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问题

老年人具有与其他年龄段人口不同的生活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突出表现为生理机能下降,社会的参与性减少,经济上属于较贫困的阶层,精神上无归宿感,这些特征使其处于社会阶层中的弱势地位。老年人本身也有其独特的需求,可分为3个层次:经济需求、医疗和生理照顾需求以及精神需求。因此就要提供相对的社会支持,以改善他们的弱势地位。但是,河北省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却有着种种缺陷,实施效果往往不近人意。

(一)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现状,保险“保富不保贫”

原有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中,“资金筹集坚持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辅助,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其基本要求是:“凡是达到全国或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农村居民”都必须参加养老保险,由农民个人缴费,实行基金统筹、储备积累、保值增值的养老保险基金征收与运作准则。这种农村养老保险的初衷是确保无法生存和生存条件极差的老年人安享晚年。但是从具体执行的角度看,这种养老计划实质是一种自我储蓄养老式的“社会”保险机制,他的收益者必须首先是缴费者,即保富不保贫。在农村地区,能够常年负担固定费用的人口必须得有稳定的、相当的经济来源,这对于部分贫困人口,特别是老年贫困人口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事。因此这些由于缺乏缴费能力的农村老年人就被排除在制度养老的承诺之外,从而淡化了农村社会养老的“社会性”色彩,使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人群难以获得一定的社会支持。

(二)医疗保障形式有限,看病就医难

河北省对老年人的医疗支持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医疗机构和设施的可获性;二是医疗费用的支持来源。从医疗机构和设施条件看,由国家和政府兴办的各类医院,医护人员和医疗设施已达到一定水平。即使在比较偏僻的农村,乡卫生院、村卫生所等机构也能基本满足人们就近看病的需求。作为公助医疗的辅助,由社区、私营单位和个人兴办的医疗机构也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虽然存在一定的城乡和地区差异,但医疗网已基本覆盖全省,能满足老年人对医疗的基本需求。

如此一来,医疗费用的支出来源就成了老年人就医时更为关心的问题。由于老年人常患慢性病,患病率高,患病频繁,医疗费用的支出是老年人除生活费用支出外最大的项目。根据医疗支出来源划分,河北省老年人的医疗支持主要有3种途径:一是以国家公费为代表的国家支持;二是以自费医疗形式为代表的家庭支持,但取决于老年人家庭的经济实力和子女亲属的资助程度;三是以统筹、保险等形式为代表的综合支持,采取多方投资的形式,以国家、集体和个人力量的积累和统一来应对突发事件。

但是在实际运作中,一方面由于社会养老保障的城乡二元性,使广大农村老年人被排斥在医疗保障之外;另一方面,由于国家不断通过户籍屏障,工农产品剪刀差等形式从农村无偿抽取大量资金,使农民的实际收入在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再加上集体经济的解体和农村自耕经济制度以及近年乡镇企业普遍不景气的状况,使由集体提供老年人养老资源的方式陷入资金拮据的困境,更使原本脆弱的农村老年人的合作医疗制度形同虚设。

没有充分的医疗保障,看病就会有所顾忌。对于自费支付的老人来讲,医药费支出在年支出的比例中是实实在在的,多吃一元钱药,就意味着必须在其他方面减少一元钱的开支。农民看病难,住院难,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无疑使原本就处在弱势地位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雪上加霜。不少学者为此忧心忡忡,大量的贫困农民会拖住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后腿和城市化的进程,建立农村医疗保险,才能减少以上情况的发生。

(三)忽视农村老年人特殊的生活上精神上的需求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中具有较强流动性的青壮年流动率的持续增长以及农村长期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河北省农村的人口结构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四二二”家庭甚至“四二一”家庭开始在农村大范围出现。据统计,河北省农村家庭户规模已由1990年的每户3.97人下降到2000年的每户3.62人。家庭人口和劳动力的减少都意味着家庭收入的减少,对于河北省当前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的现状来说,就意味着赡养老人的能力降低,从而导致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质量下降。而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老年人积累的有关土地耕种的经验正渐渐失去其指导意义,老人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也随之下降,家庭的内聚力开始削弱。但另一方面在加速发展的城镇化过程出现的多元性文化因素对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道德准则等产生巨大冲击,年轻一代中传统的“孝敬老人,赡养父母”的家庭观念有所淡化。由于我国目前财力有限以及固有的二元体制,使处在夹缝中的农村老年人必然会受到直接的伤害,其结果就是老年人的赡养纠纷案(尤其是物质纠纷)正逐年递增,家庭养老的功能弱化。虽然我国在1996年就实施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在农村老年人的一些具体的养老保障问题上还存在规章制度层面的空白。而一直以来过分依赖集体经济的养老院式的福利养老制度更是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而岌岌可危。

三、完善农村养老保障的对策

作为一种达到社会和经济平衡发展的社会手段,社会保障就是要国家和政府通过对消费资源的再分配,以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根据邬沧萍教授提出应对老龄化的4项对策,使所有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健康、安全、尊严、贡献的晚年生活,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已是刻不容缓。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以及农村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应当建立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障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经济保障体系;二是医疗和生活照料体系;三是精神生活体系。

(一)经济保障体系

所谓经济保障体系主要就是解决养老费用问题,这也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改革中的核心问题。由于河北省目前城镇化水平已达36.09%,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但随之而来的是住房、教育、就业等一系列由于城镇人口剧增所引起的问题。因此,由国家注入大量资金以解决农村社会养老问题显然在短时期内无法实现。根据河北省农村各地区具体情况,就应该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的方法来解决养老金来源问题。

1.在有务件的地方实行合作养老保障制度  以乡镇为单位,集体个人分担,其比例视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而定,从集体留成和个人收入中提取。

2.以参加保险的方式个人自筹养老基金  但从资金运作方面一定要考虑到农民一般无固定数量的收入以及收入水平较低,不能采用现收现付或部分积累的办法,可选择全积累的方法,建立个人帐户。另外,建立多档次缴费标准,由农民根据经济承受能力自由选择。缴费可随农民实际收入变化而变,如收成的丰欠不同可以缓交,或补交、多交。

3.土地保障  继续贯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农村“有条件的还可以将未承包的集体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水面、滩涂等作为养老基地,收益供老年人养老”。随着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使农村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相对增加,因此,可由各村委会负责划出部分耕地作为养老田,分派专业户经营,部分收益作为统一的养老费用不得转借挪用。

4.公益救助  针对一些被遗弃的或由于特殊原因无法妥善安置的特殊老年人,提倡慈善团体等非赢利性组织进行社会捐款,还可通过建立老年人基金会,发放福利彩票等多渠道筹款。要实现以上几个经费筹集方式运转正常,还必须做到3个保证:一是国家法律除保证对严重侵犯老年人权益的行为进行处罚外,还要通过地方性法规建设,对拒绝赡养老人或不提供养老经费的行为严加处罚,从法律上保障老人的经济来源不受损失。二是通过政府、社会、社区和大众传媒广泛宣传传统美德,通过舆论监督以保证以情感为基础、用道德维系的家庭养老方式继续发挥其作用。三是保证养老基金的正常运作和管理。一方面注重购买国债和其他投资方式相结合,采取多元化投资组合,保证投资的收益稳定以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采取有效的监控监督,防止有关部门任意挤占、挪用甚至贪污、挥霍养老基金。

(二)医疗和生活照料体系

由于特殊的体制状况,对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应以预防为主,在河北省老少边穷地区建立健全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2001年5月国务院就曾作出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合作医疗的组织领导。按照自愿量力、因地制宜、民办公助的原则,继续完善和发展合作医疗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提倡以县(市)为单位实行大病统筹,帮助农民抵御个人和家庭难以承担的大病风险。”除继续贯彻这一要求外,还应根据河北省农村具体情况,制订一些规章、政策,引导县乡财政和医疗单位增加投入,卫生部门还应根据农民经济状况等差异、卫生需要的不同规定不同档次的筹资数额和补偿比例,与资源参保的农民签定合作医疗合同。这种福利型和风险型相结合的农村合作医疗,以镇村联办、村办镇管和全镇统筹为主要形式,采取以个人为主、集体扶持、政府引导的筹资方式,在原有的合作医疗基础上建立区、镇两级大病风险基金,补偿实行“保两头”,即保村卫生费和高额医疗费,纳入镇级大病风险基金的资金包括全部镇、街道、村的扶持基金和按比例提取的个人缴纳部分和企业缴纳部分。但一定要强调财务公开,由村民监督,定期向村民公布帐目。这样一来可以大大提高合作医疗的覆盖率,缓解农村老年人因病致贫的问题。

生活照顾是对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的一项长期性养老。由于目前河北省农村存在大量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的现状,这确实给他们赡养老人,尤其是给他们提供日常照顾带来一定困难。但是可以采用其他更为灵活的照顾方式:一是子女出资请人照料长辈。这种方式并不是只存在于城市,在农村一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承担照料职能的是村办或几村联办的服务公司,付费金额由照顾要求和经济实力而定,但一定强调专业性和就近性原则;二是处于相互了解以及居住距离上的便利性考虑,由较熟悉情况的邻居帮助照顾,或者由于老年人具有传统的血缘认同心理,可以发挥血缘纽带的联系作用,让亲戚帮助照顾,这些可以是低报酬也可以是无报酬,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精神生活体系

精神支持对于老年人来讲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因为老年人已经退出社会生产的主角地位,没有了工作寄托,生活交往的圈子也越来越小,心理上逐渐产生失落感、空虚感和孤独感。为了达到“健康老龄化”这一目标,必须针对农村老年人的特殊要求,注重心理养老,千方百计地使他们获得精神满足。

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我国老年人与子女、第三代的关系十分密切。许多农村老年人就生活在隔代家庭中。一方面帮助照看孙子女,减轻子女的压力,另一方面孙子女为老年人带来天伦之乐的生活享受,缓解了他们的孤独感。此外由于农村老年人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可以使他们发挥这一特殊优势进行自养,既可以减少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也可以使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重新体现,工作生活上有了新的寄托。

老年人经济保障范文5

【关键词】农村;养老;人口老龄化;对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资源大国,人口老龄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据相关资料统计,2000年我国已有1.29亿老年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10.15%),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30%)。2015年我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高峰,2025年我国将迎来第二个老年高峰,如此高的老年人口比例给我国社会和经济带来的压力是空前的,那么,我们应如何采取有力的措施以有效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呢?这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如何给农村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养老环境,使老年人有一个安定祥和的晚年,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农村老人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医疗卫生无保障

相对于城市老年人养老,农村老年人养老比较困难。城市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的制度保障,尤其是大部分老年人有养老退休金,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经济保障有了更大的改善。农村老人则不然,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没有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而我国农村的医疗卫生水平还比较低,农村的医保制度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农村老人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二)家庭规模缩小,年轻人负担加重

近30年来,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是我国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家庭户人均规模是3.39人,近30年来我国户人均规模下降了1.42人。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的人口规模急剧缩小,人口老龄化速度急剧提升。我国家庭模式逐步呈现出“四二一”模式,即一对年轻夫妇既要赡养双方的老人,又要承担抚养下一代子女的义务,年轻人将面临着比以前更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

(三)儿女赡养观念发生变化,老年人空巢孤养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许多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自立门户或者外出打工,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形成了许多空巢家庭。空巢老人在子女离开后,长期无人照顾,有的老人还要负责照顾隔代子女的生活。同时,年青一代对待老人的赡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对赡养父母的方式有不同的理解。越来越多的年轻子女更喜欢不定期的探访父母,未婚青年更喜欢以金钱代替劳动力的方式孝敬父母。空巢家庭的老人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通常都很重,由于长期过着独居生活,他们倍感孤寂无聊。

三、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建议

(一)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我国农村养老现状问题研究表明,经济收入状况不仅是影响农村家庭养老的重要因素,还是我国农村居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重要支撑。因此,国家有必要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一方面要根据我国农村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进一步优化我国农村的农业产业结构,结合各地农村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在农村创建一些农村企业,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此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养老承受能力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能力。

(二)加强法制保障和法律观念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都明确规定了老年人应得到的权益保障,而许多年轻人道德水平下降,不能认真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不知法、不懂法、不履行法定的义务,甚至有些赡养人道德伦丧,只知到向父母索取,却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面对以上问题,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发展,重点在农村和农民,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上要充分体现对农村老年人的重视和关怀,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

(三)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约有9亿农民,可以说,如果农民不能充分及时的享受社会保障,那便是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所以,建立普遍的医疗保险制度,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建立以劳动部门的医疗保险为主,以社会多层次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保障机构,弥补老年人医疗开支上的不足,缓解老年人患病后对个人与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及早建立覆盖全体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可以在制度方面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促使广大农民快速实现由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过渡,给农民带来福祉,而且还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推动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使农民真正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四、结语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问题却越来越凸显,根据农村养老的现状,老年人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农村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农村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影响农村的发展,还会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秩序的稳定,认真研究我国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农村的养老模式,切实解决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养老之路。

参考文献

老年人经济保障范文6

1老年人口主要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状况

1.1健康状况显然,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低于其他人群,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进一步下降的趋势。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老年人两周患病率为43.2%,而全人群为18.9%;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43.8%,而全人群为20.0%[2]。从病种上看,老年人口慢性病患病病种前五位为高血压、脑血管、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类风湿关节炎,对自我健康评价五项指标关联较大。自60岁起,年龄每增加10岁,自我评价的健康问题呈现急速上升的趋势,其中行动、自我照顾、日常行动问题成倍增加,而疼痛/不适比例以7.0%速度递增,焦虑/抑郁比例以4.0%速度递增(表1),提示随着年龄阶段的变化,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关注重点应由躯体的疼痛转向同时伴随对行为能力的照顾。

1.2社会支持状况有14.2%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行走困难而不能独自出门;29.0%的老年人听力存在障碍,需提高声音后才能听楚;而30.0%的老年人存在中度以上的视力困难。上述失能状况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交流,使得他人的照顾成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收入主要来自于自己或配偶(55.9%)和子孙(39.3%),经济上的不完全独立和失能状况的存在大大限制了其社会交往。然而,生活节奏、工作压力等的变化使老年人与子女及亲戚朋友交往频率大大下降,以家庭子女为主要社会支持难以实现,城市老年人每周或每天与子女见面比例为85.5%,农村则为71.7%,明显低于城市,与城镇化发展及青壮年农民进城打工比例快速上升的社会状况匹配。而与邻居交往则成为目前老年人的主要社会交往方式,其中每周有交往的比例达76.1%,但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交往频率明显下降,为64.4%[1]。

1.3卫生服务利用状况由于体质、疾病严重程度、空闲时间、对健康的关注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两周就诊率普遍高于其他人群,即对门诊的利用率较高。而从住院情况来看,2008年老年人应住院未住院的比例较2003年大幅度下降,而与其他人群基本持平,提示保障制度覆盖、经济负担、医院资源可及性等传统的影响我国人群住院服务利用情况的因素已有一定改善,特别对老年人而言,改善明显。同时,随着年龄段的上升,住院服务利用率逐步提升,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住院服务利用状况明显好转[1](表2)。

2基于老年人口需求的医疗保障状况

2.1医疗保障覆盖面及筹资状况我国三大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改善和提高老年人医疗服务可及性提供了支撑,也为后续进一步针对性建设老年人医疗服务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和老龄化程度相当的发达国家相比较,老年特征性的医疗保障制度仍然缺乏。如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一方面建立基本养老保险,拓展社会保险渠道,通过免税机制提升保险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对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提升不同的优惠政策,如按月补助、免费使用相关社会资源、政府生活扶助等[3-4]。发达国家,如日本,建立了高龄医疗保险制度,由政府等对高龄老人提供免费服务[5]。而在“未富先老”背景下,三大医疗保险的建立对财政已提出较大挑战,因而保险制度对老年人尚未有特殊优待,仅部分城市对贫困家庭60岁以上老年人在费用交纳上有优惠,少数城市对老年人计入个人账户费用有所区分,在医疗服务的费用支付上,多数仅在门急诊共负段上有10%的优惠,而门诊大病及住院费用与其他人群无差异。

2.2医疗保障内容及水平各地基本医疗险制度的补偿模式不尽相同,但均建立了门诊大病补偿机制,并将高血压(Ⅲ期)、糖尿病合并并发症、冠心病等老年人高发且对影响较大的疾病纳入大病范畴,对提高老年人保障起到较好的作用[2-4]。但针对老年人需求较大的日常护理、行动照顾等,并未明确列入医疗保险的保障范畴。在费用支付方面,未建立类似美国的独立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而是均统一按照各地报销上限及分摊比例由个人支付相应费用,并未考虑到老年人经济上的不完全独立性,给予特别的关注。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为例,许多老年人在青壮年时期面临“低工资,高福利”政策,期望退休后享受公费医疗保障,因而未为退休后可能面临的高医疗需求积累相应的经费(个人账户资金)[5]。而目前他们却面临与其他人群相同的支付比例和费用上限,从费用总量上来看,很明显老年人的次均医疗费用总额要高于其他人群,费用负担必然大于其他人群。

2.3社会支持系统建设人口红利消失导致可资助比的下降和抚养比的上升使劳动力成本明显加大,需要社会为老年人保障提供更多的资源。但从现实来看,家庭养老仍然是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的主导思想,子女仍然是老年人经济、健康照料和精神交流的主要支撑[4-5]。虽然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空巢家庭数量不断增加,但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并未相应变化,缺乏足够的家庭交流之下,邻居交往成为一种有效替代,但也反映了老年人限于体力、精力、经济等限制,扩大社区以外的社会交往途径可行性不强。但目前,除主要以居民健身器材的建设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一些公共卫生服务外,社会资源并未针对性地对社区范围老年人健康服务,特别是行动照顾、基础护理、专业医疗机构等给予有力支持,专业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建设滞后,与同样老龄化的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3老年人口医疗保障发展趋势

3.1针对性扩大提升医疗保障内容及水平WHO提出“健康老龄化”,即不仅要延长生物学年龄,还应该延长心理与社会年龄,在生命延长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生命质量[5]。因此,结合老年人需求特点及各国实际,为其提供针对成为各国特别是老龄化国家卫生改革的核心内容。对我国而言,医疗保险全覆盖只是确保老年人获得适当合理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要针对性地建立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仍然任重而道远。一是扩展老年人医疗保障内容。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他人照顾需求增加、活动范围减少、疾病严重程度加重的特点,因而要逐步将行动照顾、家庭护理、疼痛治疗、心理疏导、疾病治疗与康复纳入保障范围内。一方面,使老年人在经济负担较轻的状况下能够获得足够的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引导相关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流入,促进专业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二是提升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包括筹资机制建立健全、支付合理化。可以借鉴养老保险的做法,建立青壮年时期就开始为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进行储蓄的机制。同时,在支付机制方面,除提高纳入老年人个人账户资金数额外,按年龄阶段将老年人在门诊、住院支付比例,起付费用及费用上限等方面给予相应的照顾。#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