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

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范文1

论文关键词:陶行知;职业教育;行一知一行;生利主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毕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其职业教育理论尤为突出,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主要的倡导者,陶行知先生从启蒙到发展、从提倡到亲为、从实践到理论,走过了从“行”到“知”的艰难探索历程,形成了科学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一、“行——知——行”——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的认识论

陶行知先生对知行关系的认识既有前人和同时代思想家的理论影响,又是其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陶行知先生在金陵大学学习期间,深受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遂改名“知行”。1914年到美国留学,师承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认识又发生了很大的改变。1917年陶行知先生学成回国,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逐渐认识到王阳明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陶行知先生针对哲学家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论断。

1934年,他在《生活教育》杂志发表了《行知行》一文,对行与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进行了解析,并将时名“知行”易名“行知”。1936年他在《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中又更进一步说明:“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在这里,陶行知先生清楚地指明了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又进一步去指导实践这一唯物辨证的关系。至此,陶行知先生为职业教育的合理性、必要性寻求到了科学的理论支撑——他的认识论公式就是“行——知——行”,即实践是一切理论知识的来源,实践又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

二、生利为主义——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的核心

1918年,陶行知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发表了《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系统地阐述了“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的思想和观点。文章开宗明义,“欲职业教育之卓著成效,必自确定一正当主义始”。换句话说,就是要首先解决“指导思想问题”和“培养目标问题”。他指出职业教育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必须彰显其自身的特殊性。“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所谓“生利主义”就是“生有利之物”、“生有利之事”。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能够为人民群众“生利”的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生利主义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宗旨与核心。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合格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他认为职业教育师资首先必须有“生利之经验”,也就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实际本领;第二必须具备“生利之常识”,也就是必须具备职业教育所必需的学识;第三必须实施“生利之教学法”,即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生利教授法。二是必要的教学设备。“无农器不可以教农,无工器不可以教。…‘职业学校之生利设备可分两种:一自有之设备;二利用职业界之设备。”三是科学的课程设置。坚持“按事施教”,课程安排应以培养学生的“生利”能力为标准。执行自易至难、从简人繁原则,学成一事,再学一事,“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模块化课程。四是对专业有浓厚兴趣的生源。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十分重要,择业的标准“不在适与不适,而在最适与非最适”,所谓“最适”标准有二,日才能、日兴味。学生应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同时也是自己最喜欢的职业为职业。“故能选最适之业而学之,生大利不难,岂仅生利哉!”

陶行知先生对生利主义的论述深刻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意义,揭示了职业教育的宗旨,系统地论述了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职业教育的设备和课程设置等,涉及了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实施对象、实施手段、实施内容等职业教育要件。因此,生利为主义应为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

三、“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的方法论

以生利为主义之职业教育,要想在实际教育中取得实效,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陶行知先生认为“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如果把三者分离开来“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职业教育要手脑并用,既要劳力也要劳心,“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运用心思指挥力量以求物之变化。”手脑联盟,用大脑来指挥手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他认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教用手的人不用脑,所以一无所能”。因此,他提出“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如果手脑并用,那么“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职业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教学合一”的层面,职业教育必须“做”起来。

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范文2

【关键词】陶行知 职业教育 农民工 职业培训

一、引言

农民工就业难,职业发展前景不高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解决农民工面临的这种困境,返乡建设新农村给农民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而职业培训是确保农民工拥有核心能力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保障。认真研究陶行知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指导农民工返乡接受职业培训,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涉及多个教育领域,其中职业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他提出推广职业教育的重点应在农村。陶行知于20 年代初从平民教育的实践中深深认识到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中国人口中为数最多的农民,教育应当下乡。早在1924 年,他在《平民教育概论》一文中指出:“中国以农立国,十有八九住在乡下。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他指出乡村学校是改变乡村生活唯一可能的中心。其次,他提出职业教育理论的核心――生利主义。陶行知先生指出:“人的生活,必须有相当工具才能表现出来”。“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陶行知先生所指的生利有两种:一种为生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另一种为生有利之事,如通商,医生治病。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者所做的事情虽不相同,但在有利于集体方面都是一致的。所以,使有利的事物能“有利于群”,就是陶行知职业教育的宗旨。这就是要求人们应该有独立的职业,能够过独立的生活。所谓的独立的职业,陶行知先生其实就是指使人具有一种技能。最后,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即是指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事第一,知识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弊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这是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提醒首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因此要求教师采取启发式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返乡农民工的职业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机构的教学设备条件较差。目前,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管理相对较乱。各部门存在多头领导、交叉管理的现象。农民工职业培训机构主要有政府委托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扶贫办、教育等部门进行,而这些部门往往从各自业务出发,开展活动。各部门条块分割,职能交叉严重,缺乏必要的统筹和协调。由于管理和实施部门过于分散,无论是政府还是具体的管理部门都很难较全面地掌握农民工的基本情况。所以导致不能灵敏地掌握农工职业培训的需求,造成了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专业设置、培训内容不合理

农民工职业培训也存在着与中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通病问题,即专业的设置、课程内容不能灵敏的反应市场的需求。很多专业的设置和开课内容沿袭几年前的教育培训方案,培训机构没能做到实地、适时地考察。与农业生产种植、养殖密切相关的农业技术却没能切实开办起来。很多培训机构的教师自身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抓住教学的关键问题,没能加强实践教学及动手做的教学环节。农民工很多自身缺乏普通基础知识,在接受职业教育相关理论知识时,其理解能力有限,也影响其所学内容的接受程度。这严重限制了农民工自身的发展。

四、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对反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启示

(一)加强对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重视

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深深认识到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中国人口中位数最多的农民。因此与农民工关系最密切的职业培训理所应当受到更多关注。首先,应规范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管理体制,消除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弊病。。其次,应该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法制的建设。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下来,有利于农民工在职业培训中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起到对相关部门的监管作用。

(二)政府加大农民工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管理

陶行知先生说“无农器不可以教农,无工器不可以教工”。因此加大对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经费投入是非常必要的。在对待培训资金使用问题上,政府应强化监管力度。规范用于农民工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同时严禁乱收费行为。政府应该积极同网络信息部门合作,研发出一套用于监管各地方主管部门财政的网络系统。例如效仿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和教育厅研制开发的基于广域网的职业教育专项资金项目管理系统。它是以计算机辅助管理为手段,利用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方法,方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申报、监管、绩效考核的网络监管系统。它不仅很好地起到了监管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建设和优化专业设置及培训内容

要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讲的教师应有“生利之经验”、“生利之常识”、“生利之教学法”,就必须提高农民工职业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精力解决教师的专业技能问题。对于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相关部门在招聘录用时应降低学历门槛,可以多引进一些在职的行业专家兼职参与到职业培训的工作中,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一些实践教学经验的指导培训。农民工培训专业的设置和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满足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操作技能。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一大批有思想、有文化、懂技术、可以带领农村人民建设家园的人才做后盾的。因此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内容一定要按照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来培养。

陶行知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深邃而又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中国农民工返乡职业培训问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农民工这个群体未来的发展问题。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的汲取前人的理论及实践成果,探索解决当代现实问题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冯锦英,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探析[J]. 福建陶研,2006,(Z1).

[2]王中华,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 继续教育研究,2010,(1).

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陶行知教育思想;应用研究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概况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提出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教育思想,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指导。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即“生活教育”,他主张教学应该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综合运用自身的固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要实现生活教育这一理念,就应该在教学中提高对实践的重视,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方式将课堂教学的成果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能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仅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也有相应的操作方法,因此,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能够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重视实践的部分,正好与素质教育理念下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是相一致的。在新课改不断深化实施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已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问题。在语文实践教学活动中贯彻落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能够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运用语文阅读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转变教学观念

将陶行知教育思想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应该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改变,使语文教师和学生都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实质,从而指导阅读教学的实践。首先,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自身的角色,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陶行知教育思想非常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这种思想应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重视,阅读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任务。当前很多语文教师都过多地强调了阅读应试答题的技巧,而忽视了对阅读思想内涵的深挖和利用,导致学生往往不能从阅读文章中学到重要的人生道理和哲学思维。而这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十分不利。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法并且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才能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也才能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其次,陶行知教育思想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大都是依赖教师的讲解进行的,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因此,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语文教师应该将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学生一味被动地接受学习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会极大地降低阅读教学的效率。在语文教师的帮助下,小学生应该就阅读内容进行逐步的分析和理解,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产生独立的见解。

(二)培养综合能力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非常关注,这也启示了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只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为教学目标,而该通过阅读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这样才能发挥语文教学作为人文学科的综合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探究式学习的引导使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阅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有一些独特的见解。尤其是阅读教学本身有一定的开放性,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往往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语文教师应该保持这种开放性,以鼓励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以免挫伤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小学生尚处于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阶段,创造性的阅读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避免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

同时,语文阅读材料中往往含有大量深刻的哲学内容和思想价值。语文教师要懂得灵活运用阅读教材,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并从中收获自己的感想。这样学生能够通过长期的阅读训练逐渐养成良好的性格品德,塑造起积极的价值观体系。

(三)结合生活实践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语文教师应该优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将阅读教学生活化,从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很多阅读材料本身就来源于生活,与实际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阅读学习,则理解起来更加容易,阅读教学就会更加简单高效。同时,这样联想式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将阅读教学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非常重要,但同时也有较大的难度。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成效,语文教师可以应用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和理论,重视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学习生活中。这样小学生才能通过阅读教学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翁祖怡.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6(8):51.

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范文4

一、“实”字。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陶先生以实践第一的观点,倡导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把美国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翻了半个筋斗。1924年,时任校长的陶行知,把南京安徽公学的校训定为“实”。实事求是,是生活教育的哲学基础。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一切课程也都是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劳动的生活是劳动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

二、“活”字。

陶先生一贯主张活教育。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反对死教育。旧教育教师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旧师范教育只是大书呆子教小呆子,倘若刮一阵普及教育风,小呆子遍及到全中国,中国就成为一个书呆国,书呆国就要亡国。陶先生主张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他亲自设计的晓庄师范校旗中,中心大大地写上一个“活”字。什么是教育,就是生命孵化生命,人格熏陶人格,品行影响品格,情感点燃情感。让人随着自己生命的生长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丰富和充实,而不断进取、前进、生长。

三、“真”字。

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陶先生明确地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培养出来的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人中人的道理非常简单,崇尚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实现生活本真、做人本真,回归人性,焕发童真、真与诚是联系在一起的,诚信是现代文明的标识之一,坚持以人为本,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互相尊重的、相亲相爱的。

四、“创”字。

陶行知是举世无双的一位创造教育家,他的创造思维、创造思想、创造智慧、创造实践、创造能力、创造成果,已经载入史册。“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他的经典创造名言,名不虚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改造了导师杜威的教育学说,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在中国土地上倡导了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人民大众所需要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

五、“爱”字。

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师爱是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的圣洁之爱。陶先生说:“在我的世界里有两个最好的朋友,一个是老百姓,一个是小朋友”。人民第一,教育是服务。爱国爱人民是陶行知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动力和源泉。陶先生曾说“晓庄是从爱里产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因为爱全人类,所以爱全人类中最多数不幸的中国农人”。因为爱农民、解放农民、改造农民,所以办晓庄师范,培养新型的乡村教师来改造乡村教育。陶先生爱生胜子,爱才如命。博爱之都南京,夫子庙的仁爱、中山陵的博爱、陶墓碑坊上的爱满天下,“爱”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我们要坚持自爱—施爱—达爱—传爱的准则,让爱代代相传。

六、“新”。

上个世纪初,陶先生从美国学成归国,担任“新教育”主编。新世纪、新教育。新在哪里?即“自新、常新、全新”:

自新:根据中国国情,创建中国特色符合人民大众的新的活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国际视野、本土行动,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常新:不断变化,发展前进,要与时俱进,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全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材内容、教育制度等均要全新。

七、“行”字。

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1911年,陶先生在南京金陵大学求学时,因为信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改名为陶知行。书写:“知是行知之始,行是知之成”。他在实践中感悟,杜威老师的理论在中国不通,即缺少思想的母亲,即行动。1934年,陶知行正式改名为陶行知。书写:“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先行后知,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理论和实践辨证统一。求人不如求手,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范文5

读《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意思是说,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陶行知说:“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爱的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可是,教师也是凡人,也有喜怒哀乐。当屡次教育总不见效果,当苦口婆心被一再地置之脑后,学生中错误常犯、是非不断,他们都会烦恼、生气,甚至失去信心和耐心。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也会克制不住自己对学生发脾气,但冷静下来又会觉得很内疚,也许他们有很多缺点,也许他们是一犯再犯。一个孩子反复出错,只是说明他自制力差,他们需要的决不是粗暴的对待,而是更大的关怀和更大的耐心。这就要求教师更应敞开爱的大门,接纳每一个孩子,宽容每个孩子。无论他是健康成长的幼苗,还是被风霜侵蚀的小草,都要用爱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用爱融化孩子心灵上的坚冰,用教师的大手牵着他们的小手,带着他们一路踏上人生的坦途。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教师的工作是单调的,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师的工作更是默默无闻的。当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住倾颓的教室,扛住贫穷和孤独,扛起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这就充分体现出每一位教师都应拥有了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怀和高尚情操。又有多少教师用他们无悔的师爱在默默中为孩子们铺洒阳光,点燃希望。 既然选择了,就默默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劳作着、战斗着。三尺讲台是他们驰骋沙场的沃野,手拿三寸粉笔站在这三尺讲台之上,他们自豪,他们荣幸。听,新课改的号角已经吹响;看,“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和“和谐校园”指导精神指引着我们与时俱进的脚步。他们手拿三寸粉笔,百舸争流,他们稳站三尺讲台,千帆勇进。 “责任重于泰山”,面对这样的千斤重担,鼓励自己只要大胆去做,生命便会实实在在,只要放手去干,事业便会充满阳光。有多少个夜晚当别人已沉睡梦乡的时候,他们还在拖着疲惫的身体在台灯下回复学生写的心得。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责任,是“爱”的责任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们甚至用鲜血和生命维护了师尊,铸就了师魂,谱写了一曲曲人民教师的壮烈凯歌。他们,就是陶行知先生思想倡导下的中国教育的一代杰出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的博怀和高尚情操,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彻底献生精神,把满腔热忱和真诚爱心倾注给每一个青年学子。一个“爱”字贯穿了他的整个教育思想,要教好学生,爱是基础,爱是主流。只有心中充满爱,才能真正做到用爱去教导学生。每一位教师要努力地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武装自己,塑造自己完整健全的人格,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把教师工作看成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工作的信念。从现在起,用心用爱去做每一件事情,让爱传递。

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范文6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1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这句名言作为教师教育精神之精髓,也早已为每个教师所熟知并铭记在心。但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工作二十多年,却对这位教育家更多的教育思想却知之甚少。趁着寒假期间,本着“撑一支阅读的长篙,向教育更深处漫溯”的意境,我认真品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在品读的过程中,陶行知先生对教育问题的远见卓识让我钦佩,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让我感动,愈发地感受到他教育思想的`深邃,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师爱”是陶行知先生师德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自己重庆一处住地门楣上写过一帧横幅——“爱满天下”,这是他终身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在对待学生态度方面所提倡的师德规范。他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他启示我们,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记得在上学期末,我们班却发生了这样一件让我棘手的偷窃事件。那天上午,体育课刚上完,我们班的生活委员脸色通红,眼里带着泪光,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们班今天早上刚收的班费不见了。”听到这话,我心里就像一块石头落地,咯噔一下,赶忙询问情况:“什么时候发现的?放在哪里了?”

  “我清楚地记得是放在书包里了,上体育课之前我还看了下。”听了她的诉说,我的心真是百感交集,思绪联翩,“目标明确,出手迅速,可以肯定是班上的同学所为,而且就是是她周围的同学,怎么办?让同学们都把书包掏出来,翻看一下,还是……”我的思想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虽然我和这些学生相处的时间不长,但很多时候他们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热心,看到了他们充满爱心的举动,班里哪位同学要是没来,班上总有同学过来会问我原因,总有邻桌的同学会帮他抄写课堂笔记,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同学也会自告奋勇地帮他整理作业并帮他带回家。

  班里要是举办什么活动,同学们都热情高涨,出钱出力,出谋划策,在班级里,他们已经成为了主人,都在努力为这个家而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彼此间的关爱造就了我们这个集体,这是让我感到幸福的地方。作为这个班的班主任,我不容许出现破坏这个集体大家庭的事,这不禁让我想到看过的一个佛家故事“开花的佛桌:给浪子回头的机会”,故事中方丈的临终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从内心出发,我是爱我们班学生的,一个成人尚能浪子回头,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所犯的错误,我愿意给他提供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我们共同承担,我也想通过这个案例验证一下爱是否可以改变一切,真情是否可以让一个浪子回头,可以让我们的心更齐。

  正好接下来一节是我的课,我没上课本上的内容,也一改以前上课的轻松愉快,语气沉重地向学生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我讲述了这一年来老师看到的同学们的进步,讲述了一个人诚信的重要,以及这件事对人一生的影响,讲述了我的焦急与无奈,讲述了此刻生活委员失钱的心情,讲述了在学年末发生这件事给全体同学带来的影响。最后我说:“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要知错能改。老师相信你私自拿钱,是一时糊涂,在老师的心目中你仍是一个爱老师、爱同学、爱班级的学生,我想现在的你肯定后悔了,你一定会把这钱还回去的,如果你想还回去,在下午上课前,放到班上某个同学的书桌里。老师绝不会追查此事,保证说到做到。”

  下午上课前的课间,我注意到我们班的陈同学在教师办公室门口徘徊,我走过去问他是否找老师有什么事,他吓了一跳,有点慌张,脸色泛红,欲言又止,缓了一口气说:“老师,我发现那钱在我的书包里。”说着把那钱袋子递给了我,我一看,果然是丢失的那个。我笑着对陈同学说:“别着急,老师、同学们决不会怀疑是你拿的。谢谢你,赶快回去上课吧。”“那是谁拿的呢?”在我心中,我想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吧,谁拿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能主动还回来,这比是否是他拿的这件事更值得人高兴,重要的是他改正了错误。

  有人认为,学生偷东西,老师追究,查出“小偷”,严厉批评,似乎天经地义,但有时候老师是不是应该考虑学生的尊严,是不是应该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是不是应该创造合理的机会,让他自行改正呢?我想,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私自拿钱的学生来说,如果当众揭穿他,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及其恶劣的影响,他将都背负着“小偷”的罪名,我庆幸自己没有把这个学生的名字公布于众。当然,在当天我就怀疑这个拿钱的同学是这位陈同学,他就坐在生活委员的后面,我去隔壁班上课,经过我们班时,我是亲眼看到只有他一个人还在教室里面,本想问下他怎么还不去上课,但铃声就要响了,赶着去上课,就没有多问。我始终把这个秘密埋藏在心里,至今没有人知道。这件事给我很大的感受: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应给予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和颜悦色的宽容对待往往比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呵斥更有用。

  那么对于学生的缺点,我们又应该怎样积极引导他们改正呢?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正如在“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果教育学生”的事例中,陶行知先生面对学生的错误,他没有劈头盖脸的责骂,而似好朋友式的友善提醒,鼓励的语言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倍增;似和风细雨,涤荡着孩子的心灵,使他自觉地认识了自身的错误,我相信这“四块糖果”是孩子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礼物的。

  现实生活中我也见过这样一位老师,她是这样批评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的:“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来,难道你不知道你是老师心目中的骄傲吗?”她给我很深的震撼,使我认识到:批评他人也要讲究方法、讲究艺术,要想到“士可杀不可辱”,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更应照顾到他们的自尊,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使他们有被尊重、被肯定的感觉。我想这位老师的批评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对他们的认可,赋予他们信心和勇气,激发他们努力改正、奋发进取,甚至会促使他们勇敢地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去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幸福。

  陶行知先生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我想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爱是理解、是宽容、是信任、是希望。

  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老师只有主动地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愿望,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当学生犯错误时,不会一味地苛责,而是唤起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积极内省,勇于改正;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才会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高效,教育效果更加完美。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2

  近期在读《陶行知教育文集》,对于其中关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感悟颇深。我感悟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他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而“生活即教育”也正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陶先生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正是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人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人学会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这不正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3

  暑假里,我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文集汇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及“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很精辟,不仅在当时很先进,在现在看来,也很有实际意义。值得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学习。文集中的“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我之学校观”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自己的教学理念观点必须有所转变。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学生一些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些理想、道德、情操。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学生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而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像一个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引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对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四、以“生活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