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区规划与开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区规划与开发范文1
河北经贸大学刘蕾所撰写的专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规划开发战略选择研究》,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紧密围绕当前国土规划空间开发格局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大量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国土规划中应考虑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产业布局、生态环境、政策规划五大因素,构建出包括土地、水、矿产、环境四大子系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提出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国土规划和空间开局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国土规划的多导向开发战略分析,为科学开展国土规划的空间布局和开发战略选择提供指导。
国土空间开发的调控思路在书中得到较充分的体现,提出了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选择应在资源优势、资源结构、环境损失多导向分析下展开,注重开发强度的控制,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结果,科学评判区域内国土开发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在空间叠加分析处理的基础上,将国土空间开发的调控成果以分级图层形式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合理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该书从国内外研究前沿的论述,到基础理论的研究,再到评价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的深入展开,主要内容分为几大板块,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对资源配置理论、系统工程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地域分工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入剖析,为后续的承载力科学评价、资源合理利用、空间合理布局的相关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第二部分为方法研究部分,针对主要的影响因素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综合选取评价方法,确定承载力综合评价路径。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通过对选取的实证研究区域开展承载力综合评价,进行区域国土规划的开发战略布局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开发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推动国土规划战略布局得到稳步实施。
全书从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层次清晰,结构分明。该书体现出几大显著特点:
1. 全书紧密结合十精神,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为出发点,以国土规划为落脚点。2010年《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在全国开始启动,围绕构建合理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本轮国土规划强调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明确区域的国土开发适宜性和限制性。作者在本书中针对十对国土开发的要求和全国国土规划的指导思想,提出包括四大子系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和多导向的国土规划开发战略分析,为国土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引导,选取极具代表性的皖江城市带作为实证研究区域,为长三角地区产业的科学合理转移和承接提供重要参考。2010年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将皖江城市带定为重要的产业承接地,如何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合理承接产业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书有的放矢的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定量化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整体以及内部各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各区域的产业承接优势和限制,为合理布局产业提出合理化建议,为解决该区域的产业承接难题提出了破解思路。
景区规划与开发范文2
油杉河景区发展处于贵州旅游蓬勃发展时代,怎样在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初期做好规划,避免资源的破坏与浪费,怎样借助大数据平台实施产品营销及品牌打造,尽早完成”旅游强县”的战略意图。
一、景区的基本情况
油杉河景区位于贵州省大方县城东北部,距大方县城42公里,距金沙县城36公里,与国家5A级景区百里杜鹃接壤,面积约67平方公里,分7大游览区32个景点。景区交通便利,杭瑞高速公路、326国道、715县道从景区穿过,同时,景区有着良好的资源廪赋,喀斯特地貌地文景观丰富,气候宜人,是一处难得的“生态别墅”、“自然空调”、“天然氧吧”。景区已先后获得了“省级森林公园”、“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 “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
二、开发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朝阳产业和“无烟产业”,各地都在大力挖掘和开发本地旅游, 从旅游景区开发角度来看,油杉河景区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乡镇建设与景区总体规划不协调
景区面临管委会及乡镇的双重领导,许多职权不明晰。景区的总体规划和乡镇的城镇建设规划出现冲突、重复规划、交叉规划、浪费资源、延误建设的情况。没有做到依据总体规划来进行开发,整体与局部关系没有处理好。
(二)品牌知名度低,创新意识有待提升
油杉河景区是近几年才重点开发的景区,对外知名度不高,在宣传队伍组建、旅游商品的概念包装和塑造力度、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延伸、监督管理的创新意识等方面还不强势。
(三)基础设施薄弱,融资筹资渠道不畅
由于旅游投资回报本身的周期长、见效慢,地方财政投入有限,景区建设刚刚起步,对于急需吹糠见米的地方经济建设来说,招商引资、融资显得尤其困难,投资者出现大量的观望势态,再加上景区对民间资本筹措和运用的方式不多,发展方式转变迟缓,导致项目建设整体推进速度相对缓慢,造就了目前的接待服务能力偏低,经济粗放。
(四)发展水平低端,老百姓思想落后
景区建设涉及到老百姓的土地、资源等各方面,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做好当地百姓的思想工作,景区建设将举步维艰。一是景区违章建筑拆迁困难,乱搭乱建情况凸显。在监管责任落实和对群众以及游客的引导上有待改进提升。二是思想守旧,部分群众对征地和拆迁问题存在徘徊和观望,对景区的顺利开发产生阻力和负面影响。
三、提高旅游品牌的思考与建议
(一)统一规划,统一执行、合理开发
为避免开发过程造成的浪费,进一步维护好景区群众利益,开发就得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靠,合理合规。景区要高起点规划,由县政府出面牵头制定包括涉及景区乡镇的发展规划并严格执行。景区乡镇要全力配合推进景区发展及城镇建设。
(二)精准营销,提升品牌软实力
利用当前大数据及互联网平台,分析景区的客源市场,针对市场进行精准营销。加大宣传力度,深挖景区内涵,外塑形象,通过出版、拍摄电视剧作等形式对科研成果和文学作品进行展示,实现资源再生。同时,通过组建景区文艺宣传队伍,打造经典的文艺演出活动,让地方文化顺台而流,逐步远走,将景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三)整合资源,多渠道筹借资金
油杉河景区与国家5A级景区百里杜鹃接壤,同在一条旅游线路上,可以借鉴黄果树与龙宫的合作模式,借助百里杜鹃的知名度,联合打造百里杜鹃―油杉河风光带,使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转变。多渠道筹借资金,用承租的形式把景区资源租给具有经济实力的投资公司,通过分块招商、分块打造、点线相接,走企业投资、政府管理的开发模式。
(四)加强社会集成管理创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景区规划与开发范文3
在我国,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1986年被列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1988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作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之后,旅游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我国一项战略性支柱产业。作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指导的旅游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已经成为普遍共识,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可。在我国旅游规划发展过程中,从最初地理、历史、建筑、经济各相关专业广泛涉足、邀请国际专家编制旅游规划到以城市规划编制要求为蓝本出台我国第一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旅游规划编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我国旅游规划不断向专业化、正规化方向发展。经过30多年发展,大范围的旅游规划已基本完成,之后更多的是修编规划以及更加精准的专项规划,中小尺度的旅游规划工作将更加频繁,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旅游规划理念与具体方法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进一步探索细分的旅游规划编制显得十分必要。
一、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
“中小型景区”相对于“大型景区”而言,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中小型景区”的概念界定莫衷一是,对其范围界定存在模糊性,研究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对其明确的概念界定必不可少。
(一)中小型景区概念定义
建设部1999年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中对风景区按照用地规模大小进行了划分:小型风景区面积在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范围在21-100km2,大型风景区范围包括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一般面积在500 km2以上。王星在《中小型景区的旅游体验营销探析――以四川安县寻龙山为例》一文中参考风景区面积标准界定“中小型景区”,大型风景区一般指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区,通常覆盖面积在几百平方公里以上,中小型风景区一般指县市级风景区,其面积小、资源单一、产品单一。这一划分标准将旅游景区完全等同于风景名胜区,从概念定义上大大缩小了旅游景区的内涵。
胡红梅在《试论中小型景区的创新发展》中结合国家A级景区划分标准进行区别:国家4A、5A级旅游景区为大型景区、1A、2A、3A级和一些新开发、未定级的景区为中小型景区。这一划分标准同样存在问题,国家A级景区评定是综合交通、游览、旅游安全、购物、卫生、经营管理、邮电、资源环境保护、市场吸引力及旅游资源吸引力等方面因素而评定,其划分标准与资源吸引力及景区各项设施的完善程度息息相关,仅以资源吸引力低、各项设施不完善定义“中小型景区”不够全面。
曹伟在《小规模旅游景区的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将“小规模景区”定义为:那些投资规模在一千万以下,年接待游客三十万人次以下,特别包括那些个人投资新开发的景区。对于这一划分标准,景区投资和游客量对于尚未开发的景区无从统计,且各地对于中小型景区的信息收集未必完善。同样,这一评定标准也存在缺陷。
赵小远等在《洛阳市小型景区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定义:大型景区指国家级和省级的景区,通常覆盖面积几百平方公里,设施完善,游客接待量较多;小型景区规模小、服务设施落后、游客接待量低;中型景区介于二者之间。这一划分标准同样泛泛而谈,对于中小型景区定义存在模糊性。
综上所述,“中小型景区”概念定义仍然不能明确。本文在吸收借鉴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概念界定。首先,参照国家风景名胜区及前人对大小型风景区的面积划分,“中小型旅游景区”主要指那些面积在20km2以下的县市级旅游景区。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范围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其具有相对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各旅游区实际情况做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同时,为了更加形象的定义中小型旅游景区,摆脱单一的面积评定法的局限性,具体从其资源、开发属性、内部环境等多方面综合界定其内涵。从资源方面看,“中小型旅游景区”内部资源相对单一,类型有限,且其中并不涉及国家规定要求保护的重点资源类型,如湿地、重要地质景观、重点森林片区等;从开发属性看,这类景区一般以个人投资为主,开发资金相对有限,对项目规划期限、可操作性要求较高;从景区内部环境来看,景区内一般基础服务设施相对落后,知名度低、发展历史短或是新开发景区。
(二)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
“规划”即对未来事务发展的预测、谋划,卢云亭(1991)认为“旅游规划是(对)旅游未来状况的设想,或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长远的、全面的计划”;吴必虎认为:“旅游规划是对未来某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产品开发、宣传促销及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重要事项的总体安排,它对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宏观指导和动态调控的作用”。马勇、李玺(2006)提出:“旅游规划是在旅游地及其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地及其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特别是旅游市场的需求,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并寻求旅游业对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贡献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综合学者前期研究可以看出,旅游规划即对旅游系统进行的规划,是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与区域特色,对规划区土地、资源、景观、人力、资金等进行的优化配置。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即以中小型景区内旅游系统各组成部分为规划对象,对区域内土地、资源、景观进行详细规划,合理安排资金、人力、物力等各有效因素,通过详细具体的规划设计吸引游客,推动景区发展。
二、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市场实践
在当前规划市场上,面对中小型景区的规划要求,分别编制三层次规划显得费时费力,规划成果的实用价值也会大大降低。在实际规划过程中,一些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就中小型景区规划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通过编制一个“1+1的复合型”规划,即“总体规划+重点建设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控规+近期建设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形式,满足甲方一步到位的规划要求,完成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这一规划编制体系在保证规划内容尽可能完整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规划的可操作性,是对当前规划编制的一种创新,但这一编制形式明显不符合《通则》要求。
当前我国旅游规划编制主要依照于《旅游规划通则》,其中规定“旅游区在开发、建设之初,原则上应当编制总体规划。小型旅游区可直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言外之意,一般而言,旅游区规划需要分三步:编制总规、控规、修规三项规划,而且相互之间是上下统属、前后递进的关系。小型景区可以不编总规,直接编制下一阶段规划,但没有总规的方向指导,控规和修规的可靠性便会受到质疑,若规划方向不恰当,控规和修规的编制将毫无意义。反观现实规划案例,复合型规划明显不符合通则要求,三项规划中选取其中两项进行编制,另一项编制内容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必然会造成规划内容的不完善,从而影响规划效果,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整合当前市场上出现的各类编制形式,探索一种更加全面的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体系,推动《通则》要求完善,是符合当前规划市场实践与理论需求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要求
从中小型景区特征来看,其规划面临着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局面。简单在于规划区范围较小,区域内资源本底相对简单,决定了这类型景区规划是一个“小”规划,这就要求规划编制要“小”而“精”,以较少的组织配备完成规划编制,尽可能减少各项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另一方面,其复杂性就在于这类型景区对规划成果要求较高,规划内容建设周期较短,规划成果要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从这一层面来讲,规划内容就要更多的侧重于修建性详细规划。
同时,按照原有通则要求,在规划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据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以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及法规为基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
(二)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产品为主体,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区域协同,强调空间一体化发展,避免近距离不合理重复建设,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减少对旅游资源的浪费。
(四)采用先进方法和技术,编制过程中应当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并征求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尤其是当地居民的意见。
(五)旅游规划技术指标,应当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长远需要,具有适度超前性。
(六)旅游规划编制人员应有比较广泛的专业构成,如旅游、经济、资源、环境、城市规划、建筑等方面。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中小型景区规划不仅要符合一般旅游景区规划的编制要求,对规划编制思想、基本原则、编制手段、技术人员等严格控制,同时要结合中小型景区特色进行规划编制,从规划内容、规划形式等方面探索更加符合其要求的规划编制体系。
四、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创新研究
结合《通则》规划要求与当前市场上出现的编制创新形式,本文提出“三规合一”的综合性规划编制体系应对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编制体系,并不是单纯的将原有三项规划内容拿过来合在一个规划中,也不是完全背离原有规划编制体系,否定原有规划另起炉灶,而是在综合原有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实践情况,立足更加实际的指导景区开发建设这一中心,对原有三项规划进行横、纵两方面整合。横向整合“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三项规划编制体系于一体,纵向对原有三项规划体系中的各自内容有所取舍,适度整合,创新规划编制体系,形成一项综合性规划,将三项规划内容集合于一项规划中。“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的提出主要针对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融合规划要求的刚性约束与规划内容的弹性需求,达到规划与设计、发展与建设的双向需求。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作为一种全新的规划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规划主体的一致性
在“三规合一”旅游规划体系中,整个项目从前期的规划定位、方向构思、规划布局到确定各地块技术控制指标以及具体项目景观设计,均由一家规划编制单位完成,这就避免了原有三项规划中由不同单位编制完成时造成的规划理念不一致、思路衔接问题等矛盾,能够很好的保证上下位规划之间的对接,同时又能大量节省规划时间,保证规划的实效性。
(二)规划形式的整合性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编制在形式上整合了原有三项规划的编制过程,将原有规划过程中需要重复进行的资源调查、方向讨论在一个规划过程中完成;将各规划结果评审以中期专家论证的形式予以承接;将原有三项规划中各自的文本、图件、附件及说明书的规划成果统一整合于一项规划成果,在规划形式上实现三项规划的整合。
(三)规划内容的全面性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从内容上涵盖了原有三项规划的精髓,汲取总规、控规、修规中主要内容,将一些重复、不具有可操作性、空洞化的规划要求省去,在包含总规的空间布局、控规建设控制的基础上,以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为重点进行编制,规划内容全面,实践操作性更强。
(四)规划成果的实用性
“三规合一”规划编制整合后,规划成果更加全面且准确,委托方能够迅速理清规划方向、规划主体与重点项目,短时间内完成规划编制,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景区开发建设中,大大提高了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成果实用价值更高。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编制体系的提出,对于整合当前市场上各类规划编制形式,形成一项对中小型景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编制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将三项规划编制集中于一体,大大避免了一个规划项目分属于不同编制单位时产生的项目理解、规划构思与项目认知方面的差异;“三规合一”综合性规划能够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现实需求统一协调规划内容,保持规划思路的完整性,有效组织规划编制。同时,“三规合一”旅游规划融合总规、控规、修规于一体,以修建性详细规划为重点,在一项规划中实现了方向引导、建设控制与重点项目设计的统一,规划形式更加简洁,规划成本更低,规划可操作性更高。这一新型编制体系的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旅游规划通则》相关标准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景区规划与开发范文4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标准规范;水利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6-0151-03
1 概述
根据《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SL 300-2004)》,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自我国发展水利旅游事业以来,水利部先后制定了《水利旅游区管理办法(1997年)》、《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2004年)》、《水利旅游项目管理办法(2006年)》、《水利旅游项目综合影响评价标准(2008年)》、《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导则(2010年)》等相关标准及规范,对促进我国水利旅游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为适应水利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部分标准规范需进一步细化、一些新标准规范需被制定,以形成服务与管理的依据和
抓手。
2 水利风景区标准规范体系现状
如表1所示,水利风景区标准规范体系应涵盖水利风景区评价、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水利风景区开发、水利风景区运营、水利风景区管理、水利风景区社会责任和义务等各个方面和环节。
2.1 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
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水利风景资源评价、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开发利用条件评价、运营管理现状评价这四个方面的内容。2004年,水利部即了《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SL 300-2004)》,在水利旅游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性及支撑性作用。但若对相关评价角度及评价内容进一步完善和扩充,可进一步增强标准的实用
价值。
2.2 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规范
《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导则(SL 471-2010)》从规划编制程序、规划任务、规划调研、规划期限与目标、规划原则和范围、规划布局、专项规划、风景区容量、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划成果及要求等诸方面对水利风景区规划提出相应要求,内容较为全面和细致。为适应水利旅游发展变化形势,需适当完善补充一些新的内容,如表1所示。
2.3 水利风景区运营规范
水利风景区运营规范应包括“景区绿色运营导则、旅游设施质量标准、旅游服务质量标准、特殊人群服务办法、景区层面投诉受理与处理办法、员工培训要求、景区标识系统标准、景区卫生环境标准、安全运营规范、社区参与硬性要求”等诸多方面。如表1,目前该方面规范尚处于缺失状态。
2.4 水利风景区管理规范标准
水利风景区管理规范标准应包括审批管理、经营管理、市场管理、违规管理、投诉管理、淘汰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水利风景区管理规范标准是为水利风景区管理机构的管理实践提供抓手,同时规范管理者的管理行为,通过有效管理推动水利旅游事业的发展。
水利部综合事业管理局2006年了《水利旅游管理办法》,对旅游项目的申请、审批变更、监督检查、奖惩进行了规定。目前除具有上述“审批管理”的相关规范标准之外,其他管理规范基本上仍处于空白状态。
2.5 水利风景区社会责任和义务
在民生水利战略指引下,水利风景区应积极发挥其社会责任和义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水利风景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包括:水生态保护及修复责任、水文明及水知识传播责任、促进地方社会社会经济发展责任、为相关个体创造幸福感及身心健康的责任等。目前尚未有专门对水利风景区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相关规定。
3 水利风景区标准规范体系补充完善建议
3.1 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的补充完善
第一,进一步丰富水利风景资源的评价角度。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旅游形式已在旅游消费中占据相当份额,游览观光旅游所占的比重在下降,所以除了从“游览观赏价值”角度对水利风景资源进行评价之外,还应从“舒适度”、“功能性”等角度对水利风景资源进行评价,以判断特定水利风景区“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旅游业态的开发潜力。
表1 水利风景区规范标准体系及现状
规范标准名称 具体内容 存在现状
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 水利风景资源评价标准 已存在、可进一步完善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已存在、可进一步充实
开发利用条件评价标准 已存在、可进一步完善
运营管理现状评价标准 已存在、需进一步完善
水利风景区规划
设计规范标准 规划编制程序 已存在
规划任务 已存在
规划调研 已存在
规划期限与目标 已存在
规划原则和范围 已存在
规划布局 已存在
风景区容量 已存在
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价 已存在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已存在
规划成果及要求 已存在
规划编制者资格要求 需制定
规划的增值作用 需制定
规划强制性条款 需制定
水利风景区运营规范 景区绿色运营导则 需制定
旅游设施质量标准 需制定
旅游服务质量标准 需制定
特殊人群服务办法 需制定
景区层面投诉受理与
处理办法 需制定
员工培训要求 需制定
景区标识系统标准 需制定
景区卫生环境标准 需制定
安全运营规范 需制定
社区参与硬性要求 需制定
水利风景区管理规范标准 审批管理 已存在
经营管理 需制定
市场管理 需制定
违规管理 需制定
投诉管理 需制定
淘汰管理 需制定
水利风景区社会责任和义务 水生态保护及修复责任 尚不存在、可被制定
水文明及水知识传播责任 尚不存在、可被制定
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责任 尚不存在、可被制定
为相关个体创造幸福感及身心健康的责任 尚不存在、可被制定
第二,水体虽是水利风景区最核心的生态资源,但景区的生态环境由水体、空气、土壤、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共同决定。因此在对景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时,应对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等因素给予考虑。另外还需考虑景区的生态功能,如固碳功能、除尘功能、制氧功能等。
第三,市场条件是水利风景区开发利用条件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评价时应考虑当地及周边区域的旅游市场需求及其他潜在客源市场的旅游需求潜力,设置当地及周边区域人口数量、消费潜力等旅游市场条件评价指标。
第四,水利风景资源状况、旅游开发条件、景区经营管理水平共同决定水利风景区的发展潜力,因此对水利风景区运营管理现状进行评价时,须考虑旅游经营状况、游客满意度、环保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3.2 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补充完善
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规范除当前已有内容之外,还可增加规划编制者资格要求、水利风景资源吸引力提升规划、规划强制性条款等方面的内容。
规划对水利风景区开发运营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及约束作用,但由于规划编制者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部分规划内容空洞、项目设计夸张并脱离实际,甚至部分规划有导向性错误。因此为提高水利风景区旅游规划水平,需首先对规划编制者的资格及规划组的人员组成提出严格要求。
在休闲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水利风景区规划的职能不仅仅是设定发展目标、布局生产要素等,还应通过对景观、旅游活动内容、旅游运营方式、市场营销推广等的规划设计,提升水利风景资源的市场吸引力,达到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价值的目的,即规划要产生一定的增值作用,水利风景区规划规范可在此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就当前情况来看,各类规划的执行落实情况不甚理想,其原因包括水利风景区开发运营管理人员的随意性太强,不能较好地遵循景区发展规划,规划自身缺乏可操作性等。可要求在水利风景区旅游规划中设强制性条款,为规划的落实创造抓手,避免无视规划的无序、低水平开发建设行为的发生。
3.3 制定水利风景区运营规范
虽然不同水利风景区的具体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但水利风景区管理部门仍可出于规范引导之目的,编制较宏观的通用型水利风景区运营规范,并作为景区提升运营质量的抓手,为水利风景区的具体运营提供依据。目前宏观层面的水利风景区运营规范尚处于缺失状态,可优先考虑制定“旅游设施质量标准、旅游服务质量标准、景区卫生环境标准”等对景区运营影响作用较突出的相应规范,然后对其他各项运营规范逐步完善。
制定水利风景区运营规范对提升运营标准、确保服务质量有重要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景区运营规范应考虑“绿色运营导则”等新的内容。但若规范过于具体细致,则可能会使各具体水利风景区的服务丧失特色,因此在制定运营规范标准的过程中,需处理好规范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规范应着重描述景区软硬设施、服务效果、环境卫生所应达到的标准,并使经营者在具体经营过程中有发挥创意的空间。
3.4 水利风景区管理规范标准的补充完善
除相关已有规范标准之外,根据当前我国水利风景区旅游经营效果总体欠佳、景区发展水平差距悬殊、部分运营管理者积极主动性不够等发展现状,亟需建立景区经营管理、淘汰管理的相关规范标准,以规范标准为依据、以管理为手段促进景区旅游运营水平的提升,并淘汰不合格的水利风景区。市场管理、违规管理、投诉管理等相关规范标准有助于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及景区运营者的旅游开发运营行为,也需要伴随水利事业的发展被逐步完善。
3.5 制定水利风景区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相关规定
设立水利风景区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相应规定有助于凸显水利风景区的存在意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更好发挥水利风景区的社会服务价值等。在规定景区社会责任和义务时,可规定水利风景区必须将景区内水体质量提高至或维持在怎样的标准,或植被覆盖率必须被提高至或维持在怎样的比例,每年至少向多少青少年儿童进行水科普教育,每年免费接待多少老人或残障人士,景区经营收入中须被用于社区建设的比例等。
4 水利风景区标准规范制定及执行的相关建议
4.1 水利风景区标准规范的制定
(1)以严谨、科学、务实的态度制定或提升完善水利风景区各类标准规范。(2)水利风景区标准规范制定的参与者应包括政府官员、水利专业学者、旅游专业学者、景区规划实践经验较丰富者、景区开发建设操作经验较丰富者、水利风景区实际运营者、水利风景区一线服务人员、游客代表等,并根据标准规范的具体内容要求相关人员参与标准规范制定。(3)在标准规范制定过程中,就初稿应至少咨询论证两次,然后形成评定稿。(4)就标准规范的评定稿举行评定会,评定人员组成应与标准规范制定人员大致相同,但具体参评人员中不包括规范的制定者。评定人员需提出书面修改意见。(5)根据评定意见,对标准规范进行修改形成试行稿。(6)就标准规范试行稿,选择合适的试点进行试用,广泛收集反馈意见,尤其应关注市场反馈状况。(7)根据试行反馈意见对标准规范内容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标准规范定稿。
4.2 水利风景区标准规范的执行
(1)设立标准规范落实的专门机构,负责对相关标准规范进行解读、培训等,重点应让景区运营管理者、一线员工认识到标准规范存在的重要意义及其作用,提高标准规范被落实的自觉性主动性。(2)将标准规范执行情况管理作为水利风景区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让标准规范成为景区管理的抓手。(3)制定标准规范执行状况奖惩措施,提高景区运营管理者落实规范的积极性。(4)将来条件成熟时可考虑设水利风景区执法机构,并将标准规范分为强制性、指导性两大类,对于强制性标准规划,由水利风景区执法人员予以监督落实。
景区规划与开发范文5
大连市庄河境内的冰峪沟旅游风景区是我国的4A级景区,景区位于大连庄河市城北40公里的仙人洞镇附近,距大连市内240公里。90年代初,冰峪兴建旅游度假区,新建了度假别墅和中心酒店,逐渐开辟了登山、漂流、垂钓等旅游项目。2004年,冰峪沟被大连华丰集团收购承包经营至今,景区的开发为当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该景区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冰峪沟景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末,当地政府根据冰峪沟风景区地貌特征、山、水风景及原始森林内保存的多种野生动植物的特点,着手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按照规划,将景区发展方向定位于满足中外旅游者旅游观光、猎奇、休闲休养、娱乐和体育运动的需求。整个风景区依据自然状况被规划为三个子景区,即英纳河景区、小峪河谷景区和龙华山景区,设立景点400余处。景区还修建了临水别墅区(冰峪客舍)、冰峪服务接待中心(是度假区最大的面向大众阶层消费的服务中心,目前已经拆除重建)、民族风情园、小桂林接待中心、冰峪农家院,这些都是为方便游客而建造的住宿设施。
按照旅游发展规划,景区内还增设了登山、漂流、狩猎、垂钓和冰雪等休闲健身类旅游项目。当地人在冰峪沟景区及附近乡镇也开发出丰富的旅游纪念品,最有名的纪念品当属岫岩玉。此外,这里的许多当地土特产品,如庄河大骨鸡、徐岭草莓,桑葚和蓝莓等也因旅游业的发展被人们所了解。
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冰峪沟景区已经进入稳定发展期。2001年,冰峪沟景区被评为4A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冰峪沟景区目前的年接待游客达百万以上,且每年还以15%至20%比例递增,年创造经济效益达10亿元以上。从近10年的统计资料看,冰峪沟景区的年旅游收入占当地GDP的5%左右,游客的年流量和增长率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具备了较清晰的功能分区,如观光浏览区、休假疗养区、管理与生活区等。
二、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旅游地发展生命周期理论,旅游景区发展通常要经历六个阶段,即探察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成熟阶段及衰落或复苏阶段。冰峪沟景区目前正处于巩固阶段,该阶段的特征是旅游业的经营规模与系列设施基本确定,旅游业在当地在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游客年增长率相对稳定,旅游地的功能区界限分明,各类旅游法规和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但是,在景区开发与发展过程中,仍显示出一些不足之处。
(一)旅游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1.住宿餐饮设施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游客需求。景区内虽已建有许多宾馆、餐厅及度假村等,庄河市内也建有许多宾馆、酒店待设施,但仍无法满足面临每年稳定增长的游客需求。目前,冰峪沟景区内的宾馆、酒店和度假村各景区共有1 000余套客房,2 000余张床位。加上庄河市内的大小宾馆、酒店等,床位也就在万余个,而在每年的黄金周及旅游旺季,景区游客数量每天都在数万人甚至10万人以上。以现有的宾馆、酒店数量,显然满足不了旅游者的住宿需求。而且,就庄河市内而言,仅有5家三星级酒店,1家二星级酒店,这些星级酒店总共拥有300余套客房。对于大量有高档需求的游客而言,显得杯水车薪。
2.购物咨询等服务设施规模档次有待提高。景区内及附近的旅游商品购物店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设施的接待能力无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一是数量少,规模小,二是档次偏低。游客通常要走出很远的地方才能发现一家超市,而超市里的商品品种不多。游客在各旅游景点想找咨询服务处了解景区布局和服务设施的地点也十分困难。此外,可供游客休息的广场及娱乐设施也十分有限。
(二)新的旅游项目长期得不到开发
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冰峪沟内现在的旅游项目仍是十多年以前开发出来的,因土地指标、林地产权等问题导致近些年基本没有新的旅游项目问世,缺乏新鲜感而使游客不愿再次光顾。此外,企业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依然把关注点放在宾馆酒店、景区景点开发建设上,盲目忽略自身的优势,不曾把关注点放在挖掘文化内涵、拉长产业链条的外延工作上。
(三)旅游服务人员素质偏低,影响服务质量
冰峪沟景区基本上从每年的四月到十月是旅游旺季,许多旅游从业人员是从服务业以外的行业转行进入旅游服务业的,这种状况导致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且大部分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规范的岗位培训。在景区内具有旅游专业背景的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不足10%。因此,景区内,无论是经营管理,还是服务质量,都暴露出服务态度差、服务人员素质低等问题,旅客对此意见很大。
(四)环境保护方面有等提高
景区在规划时,对于宾馆、餐厅等的设计缺乏环境保护方面和自然景观方面的考虑,导致部分景区环境遭到损害,一些旅游资源也因这些建筑的影响而得不到很好的开发。
同时,随着旅游从业者的人数增加及景区旅游者人数逐年递增,冰峪沟的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程度日益加剧,大量垃圾得不到及时清理,环境质量逐年呈下降趋势。
三、冰峪沟旅游开发规划的创新思考
旅游开发规划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旅游开发规划过程中,应了解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防止出现规划时偏重某些要素而忽视另外要素,应从整体上进行规划。
(一)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完善相关服务设施
1.针对不同旅游消费层次发展相应服务设施。完善景区的服务设施,应从旅游市场需求出发,在对市场需求做出详细调查基础上,对市场做出细分,划分出中低端商场和高端市场。中低端市场的消费者主要是逐年增加的普通工薪阶层旅游者,针对这部分旅游消费者,可多建设经济型酒店,这些经济型酒店也可划分为低档和中档等不同档次,为不同消费层次的旅游者提供相应服务。同时,在景区周围大力发展居家式旅店,既经济又具有新奇感,为游客带来不同的体验。高档旅游消费者主要是国内一些高收入群体和逐渐增加的国外旅游者,针对这部分旅游消费群体,可在景区内或庄河市内引资兴建更多的星级酒店及旅游度假村等。
2.针对旅游消费者的共同需求完善基础服务设施。针对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的游客,应持续对景区咨询、安全等基础服务设施增加投入,以完善服务功能,为旅游者提供安全、方便的旅游环境。
3.针对旅游消费者不同需求发展多元化服务功能设施。在现有的观光、餐饮住宿、度假等功能区基础上,增设购物休闲、娱乐等功能区,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二)依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尽力延长景区的巩固期
冰峪沟正处于其生命周期的巩固期阶段,这一阶段是旅游地生命周期中游客数量增长最快、旅游收入最高的时期,应想办法延长这一阶段,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具体方法如下。
1.增加创新型旅游项目。经地质专家考察证实,冰峪沟景区的地质为石英岩结构,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期。这里呈现出大量峭壁,是保存较完整的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在我国黄河以北地区十分鲜见。可根据景区的这一地貌特点,开展科考、探险、生态等旅游项目。
2.开发特色旅游服务。充分利用当地特色产品,如天然山核桃、板栗、棒子、猿枣和野生蕨菜等,开发特色饮食服务。
3.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旅游商品对旅游景区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在这方面,可通过开发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并在商品中注入文化元素,如雕刻、庄河特色剪纸、农民画等,以吸引旅游消费者。
(三)开发人才资源,提高旅游服务人员业务素质
从业人员素质高低决定了冰峪沟旅游事业发展的质量。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冰峪沟景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向社会公开招收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招收人才应有针对性,如针对景区管理相对满后的局面,多招收旅游项目管理人才;针对日益增多外国游客,广招熟练掌握英、日、韩等语言的导游人才等。
2.建立完善培训体系。应通过建立各类培训班等对现有旅游服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其通过持续的培训提高知识结构和服务业务素质。旅游服务从业人员,应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凡通过培训后考核合格者,发给上岗资格证。同时,定期举办各类服务技能比赛,以促进从业人员提升技能。
(四)加强环境保护,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旅游区的环境保护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对旅游区生态系统的保护;二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三是对旅游者的保护。
1.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按照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的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与制约的关系,这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得以维护系统正常运转。同时,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解能力,使系统可以经受一定程度的外部干扰。但是,这个抗干扰能力具有一定的合理界限。一旦外部干扰超过该界限,生态系统将因无法承受而遭到破坏。所以,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开发旅游项目应充分顾及景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以不破坏景区生态环境为前提,做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这方面可借鉴国外经验,建设生态旅游区。生态旅游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都市旅游者出于逃离喧嚣紧张的都市环境的目的而追求“回归大自然”的感受;二是旅游地出于对生态系统保护的考虑,对旅游者的行为与数最做出适应控制。
冰峪沟可采取生态系统措施包括:在景区内推广各种生态旅游项目;科学确定环境承载容量;在旅游旺季对旅游者进行分流与疏导,对每日的游客数量做出一定限制等。
景区规划与开发范文6
(新疆玛河流域管理处,新疆石河子832000)
摘要:玛纳斯河流域水利风景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当前新疆整体旅游发展环境不够成熟,以及对水利风景区资源的特殊性认识不足等原因,玛纳斯河流域水利风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对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的开发与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 :玛纳斯河;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
新疆的水利开发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的西域屯田时期。近年来,随着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新疆许多灌区的灌溉枢纽工程成为生态旅游景区,在注重防洪、灌溉、发电的同时,也开发了生态、旅游等功能,使水利工程建设与当地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当地的旅游胜地。目前新疆已建水利风景区100多处,其中,大型水库生态环境保护水利风景区9个,中型水库生态环境保护水利风景区89个,新疆塔城西河石门子水利风景区、吐鲁番坎儿井乐园水利风景区等7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被批准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新疆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品牌基础。
水利风景区是以水域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等活动的空间或地域。
新疆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玛纳斯河位于天山北麓准葛尔盆地南缘,是准噶尔内陆区冰川规模最大的一条河流,总面积2.43万km2,全长420km。源头区的冰川孕育着包括玛纳斯河在内的河流800条,冰川面积608km2,该流域的主要径流水源为高山区的冰雪融水与上游的降水。河流贯穿了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地表过程复杂。玛纳斯河发源于北天山中段依连哈比尔尕山乌代肯尼河的43号冰川,上游峡谷较多因而水流湍急,下游平原坦荡,河曲发育,沿途依地势不同,或弯蜒崎岖,或汹涌澎湃,或依山傍水,具有多种动植物、天然矿石等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受自然条件、工程条件、投资融资条件、人的思想观念等因素制约,发展较为缓慢。
1规划设计面临的困难
1.1事权划分不明晰
玛纳斯河分别流经昌吉州的玛纳斯县、塔城地区的沙湾县、石河子市和八师的19个农牧团、场、乡以及六师的新湖总场。流域面积广阔,范围较大,长期以来存在着流域面积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脱节、事权划分不明确的现象,由于各地州、兵团师相互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管理权力相对独立,各地州及兵团师之间各自为政,加之管理事权不清、分工不明、协调不够,当区域利益与流域利益整体不一致时会有各自的利益取向,很难从水资源开发的整体格局来考虑问题,不利于流域与区域管理部门协调行动、形成合力、实现共赢,不利于玛河水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利用。
1.2网络信息建设滞后
网络信息化建设被誉为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公路”,是相互交流和学习的重要载体。玛纳斯河流经的许多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网络信息建设远远落后于其它省区,严重影响了各景区间的横向交流和向品牌景区的学习。
1.3规划工作薄弱
旅游规划是旅游发展的纲领和蓝图,风景区的建设与发展,涉及水利工程安全、水土保持、旅游开发和生态修复等诸多方面,覆盖范围广,有其特殊的内容和要求,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用规划做保障[1]。目前在玛河开发规划过程中,对玛河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够,缺乏对历史、玉石文化有效的开发,不能够把玛河水利资源的开发建设与旅游资源、玉石资源开发交互融合。同时也缺少既懂旅游开发规划、又懂水利工程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缺乏统一完善的可行性整体规划。
2规划设计思路
2.1规划设计要点
一个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区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制定具有科学性、操作性、前瞻性的旅游规划,是玛纳斯河流域水利工程的当务之急。
2.1.1合理定位开发主题
在规划开发过程中,以水利工程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深度发掘玛河历史文化,打造鲜明的旅游形象,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与“水利”的主题紧密相扣,充分利用水资源,传承玛河历史文化,开发旅游产品,发展旅游经济,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制订合理的发展模式,保护、培育市场资源,为玛河水利事业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2.1.2努力加强区域协作
以生态旅游为前提设计旅游产品,统一规划,树立“大旅游”的概念,走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之路,将水利工程旅游放在旅游大市场中来定位,实现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走和谐共赢的共同发展之路。
2.1.3注重当地环境保护
旅游、参观、学习、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是水利工程多方面的功能,如果规划不当,势必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不可挽回的。因此,在规划之初,就要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水质保护评价,并根据监测、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规划的内容和要求,始终把水质保护、环境治理、生态恢复放在首位。
2.2设计思路
玛纳斯河流域水利风景旅游规划既是专项规划,又是综合性规划。因此,要通盘考虑规划与旅游开发、环境保护、文化品牌等方面的联系,做到科学合理,配套实施。
2.2.1严格执行政策法规
2004年5月8日水利部颁布实施了《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2004年8月1日实施了《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办法》和《标准》的出台为新疆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政策与法制保障。在确保水利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玛河流域管理处应严格执行国家和有关部委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标准规定,严格设立、规划、管理和保护水利风景资源。
2.2.2深度挖掘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包括水利工程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水利旅游将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项目之一,发展前景极其广阔。因此,在水利风景区规划时应当深度挖掘水利工程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开展多项水上运动和娱乐活动,从而丰富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2]。除此而外,玛河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玛河历史上有“三不过玛河”的说法,诸如佛教的传播没有越过玛河、三区革命的传播也没有越过玛河等,这些都使玛纳斯河具有优越的旅游资源历史背景。注重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发展特色旅游中独特的文化优势。
2.2.3重规划更应重策划
为充分开发玛纳斯河旅游资源,必须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在规划原则与要求、规划内容与深度、规划的审查和实施等方面,充分体现出这些特性。
做好这项规划,有助于发挥文化优势,形成文化品牌,做大做强玛河文化。因此,科学合理的规划是非常必要的。但规划模式化的东西越多,反而会削弱了规划本身的价值。因此,在按照相关要求完成旅游规划之前,更加需要针对水利风景区的实际情况,策划出一些既能满足传统旅游需求,又能满足新型旅游需求的独特旅游项目,如水上娱乐、水产养殖等。同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突出特色,可借助高科技手段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以确立持久发展优势,做到“亲水而不侵水,近水而不进水”。
玛纳斯河流域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规划的时序安排必须与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相衔接,尤其新建设的水利工程设施,最好在工程施工之前就应考虑到以后的旅游开发,把施工期间的建筑物、管网和道路等与后期的旅游需要结合起来,以避免重复建设,节省投资,提高设施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