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值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股票市值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股票市值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股票市值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范文1

[关键词] 风险管理 市值管理 指标体系构建

风险是指未来事件预期和实际结果发生偏离的可能性,是对未来结果的不确定状态。风险的不确定性暗含双重含义,既包括可能发生的损失,也包括预期可能获得的收益。风险管理是以一定的成本,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使企业预期损失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管理方法。现实企业经营管理中,我们往往只能够通过历史信息对已经发生的事项进行管理,这显然无法保持企业长期稳定的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建立高效准确及时的风险管理预警体系来应对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

股改的推进使我国资本市场逐渐进入股票全流通的新局面,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目标由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股东价值最大化,市场价值已逐渐取代资产成为衡量公司价值的新标杆,这也为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预警体系带来了新方向。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价值经营方法手段,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大化和价值经营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其中心内容是价值创造、价值经营和价值实现。上市公司风险管理需要在原有指标的基础上,参照市值管理三个中心内容全新观念对预警指标进行改进和创新,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建立起适应资本市场现阶段发展的预警体系。

一、价值创造维度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价值创造是价值实现和价值经营的基础,上市公司须着眼于内在价值的创造,使公司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为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充分体现打下坚实基础。价值创造绩效衡量上市公司当期盈利能力和未来成长能力,是由基础价值及成长价值两项指标综合评价,基础价值反应上市公司当期盈利能力,成长价值评价上市公司相对上一报告期盈利水平变动。在市值管理中,基础价值绩效由净资产收益率(ROE)、主营业务利润率(ROM)、总资产收益率(ROA)和每股净收益(EPS)等传统指标以及为弥补传统指标的不足而新引入的经济增加值(EVA)和资本效率(EVA率)两项现代指标来评价。而成长价值绩效由基础价值绩效指标的增长率来评价。相应的,我们也应从基础价值绩效和成长价值绩效两方面来构建价值创造维度的预警指标体系。

二、价值实现维度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最大化创造公司内在价值,并不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全部内容,还应将这份价值在资本市场上得以充分体现,需要把内在价值转化为相符合的市值,这样才能够最终实现公司价值和股东价值最大化。因此价值实现是市值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步,但上市公司往往只关注到价值创造的步骤,忽略了价值实现的关键性。其结果表现为市值低于内在价值,没能将价值创造很好体现,或者表现为市值高于内在价值造成投资风险,这是阻碍公司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风险所在。衡量价值实现绩效的指标可以从规模、成长和效率三方面度量,分别由总市值、总市值增长率以及托宾Q三个二级指标实现。

三、价值经营手段降低经营风险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是新兴加转轨的弱式有效市场,上市公司的市值往往与内在价值出现或高或低的偏差,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的关联度始终不高。这加大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难度,同时也增大了公司以长期稳定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营风险。因此为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巧妙运用财务方法及公司治理手段进行价值经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当市值被明显高估时,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增发股票或发行可转换债券以及换股并购整合主业的手段使面临的经营风险最小化,相对提高公司价值。增发股票和可转换债券是上市公司再融资主要途径,不仅可以扩大公司股本规模,稀释公司股权降低公司股票价格,还可将所获得的资金支持公司的业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公司内部价值,降低价值偏离风险。另一方面,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股价被高估的契机与业务相关企业进行换股并购,从而不动用公司资金便可以顺利实现业务扩张。

当市值被明显低估时,上市公司趁机以低价进行股份回购以达到减资或调整股本结构的目的,不失为降低资本运营成本的好方法,这有利于规范和改善股本结构,提高股东投资回报,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和维护公司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光耀 刘国芳:市值管理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股票市值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范文2

关键词:上市公司 市值管理 管理水平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已经进入股权分置阶段,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均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就非流通股而言,不论股票交易市场价格如何变化,均不会造成影响,但非流通股不利于上市公司进行市值评估,股权分置改革已经经过了十年时间,非流通股进入证券市场进行交易流通,在此环境下,上市公司实行市值管理势在必行。

一、市值管理与影响因素

(一)市值和市值管理

市值是衡量上市公司实力的指标,用于衡量上市公司价值、股东财富价值和综合实力,一般以股票价格形式反映。该指标并非短期不可持续概念,通过市值能大致了解和判断公司未来收益和风险,投资者会根据市值对上市公司股权价值进行判断。自从非流通股进入证券市场交易流通后,市值管理逐渐出现,市值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行为。上市公司为了使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会采用多种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进行战略管理,这种行为多以公司市值为前提条件。

(二)上市公司市值影响因素分析

上市公司为了更快的成L,对市值管理的有效性非常看重。从客观的角度了解和分析市值的主要影响因素,才能帮助上市公司尽早实现市值管理目标。市值的影响因素包括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可控因素分为非财务性价值驱动和财务性价值驱动。在非财务性价值驱动下,涉及公司战略、核心竞争力、行业地位、发展规划、盈利能力、管理能力、公司治理和信用评级等多项因素;在财务性价值驱动下,涉及业务收入、边际利润、资本回报、资本效益、资本支出、收益率和股权风险等多项因素。不可控影响因素包括股市环境、市场热点、市场偏好、所在行业成长性、估值习惯、估值方式、投资者结构等。

二、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作用

(一)辅助监管,规范市场环境

市值管理制度建设是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市值管理制度的建设应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市场环境的变迁,制定不同的市值管理制度。监管部门现已将定期报告电子编制系统、股东大会网络投票系统、投资者关系管理平台等作为有效工作工具进行应用。通过互联网管理工具的引入,大幅提升上市公司对市值管理的监控水平,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国内资本市场良性健康发展。

(二)改善企业融资成本和效率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成熟,上市公司融资逐渐偏向于股票市场的融资,通过股权融资,既可节约融资成本,又可快速进行股权审核,缩短发行周期。市值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业绩发展的好坏,投资者通过市值对公司发展给予预估,使用较低的价格认购较多的股份。在进行股权融资时,市值表现良好的上市公司能够通过股本达到数量层级扩张的实质性转化,获取较多增量资本金。提升市值管理水平可间接提升上市公司融资能力,降低公司融资成本,拥有更多融资渠道。

(三)维护投资者利益

提升市值管理水平能够辅助上市公司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公司的股价能够反映公司治理成果,股价高低与公司市值息息相关。如公司市值发生变化,会影响公司股票投资者的资本利得和股利支付能力,市值的影响均与投资者直接经济利益有关,因此,提升市值管理水平是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保护并提高投资者利益的有效方式。

三、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水平提升措施研究

监管部门、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在市值管理需求方面目标均一致,但就利益取向而言,多方对市值管理的出发点存在明显差异。就监管部门而言,希望通过实施市值管理,激励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符合监管部门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目标要求,因此,实施市值管理是促进上市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就上市公司而言,实施市值管理,不仅可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还可降低融资成本,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从市值管理的基本框架结构出发,则存在价值创造环节、价值经营环节和价值实现环节。

(一)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

在国资委下发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对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有明确要求,即在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可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业绩,将管理层薪酬和上市公司经营状况进行挂钩,投资价值通常会得到提升。建立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从短期来看能够充分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从长期来看能够实现公司稳定发展。

(二)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

为了有效减少上市公司市值的影响,上市公司需提高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能力,为了稳定上市公司的股价,提升市值,提高资产质量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缺一不可。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质量较低,风险管理较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市公司提升市值。将我国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市净率、资产负债率与世界标准(世界上通行较好的市盈率15―20 倍,市净率2―3倍,资产负债率指标60%)相比,存在明显差异,三项指标均比较高。因此,我国上市公司需提高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能力,优化重组资产,从本质上提升资产质量。

(三)市值考核机制

EVA是利润与资本成本之差,可用于衡量公司价值创造能力;MVA是市值与账面价值之差,可用于反映股东收益,即市场增加值。通过这些指标直观了解上市公司综合实力和行业地位。只有将经济利润指标引入市值考核机制,才能完善现有市值考核机制,从总体上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成果做出分析。上市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经市值考核,可实现有机结合,同时引入市值考核机制,及时发现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存在的问题。在引入经济利润指标的基础上,建立每股收益的预期增长率目标也应该作为上市公司市值考核机制中的重点内容。建立每股收益的预期增长率目标是为了让公司实现不断的发展,保证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不能够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公司会使投资者失去信心。例如,为了实现市值最大化,招商银行的经营理念是:打造百年招银,力创股市蓝筹。为股东创造价值是上市公司的经营发展中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部分。

(四)股东利益与盈利回报

上市公司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是永恒的目标,为了实现该目标,上市公司须将股东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股东之所以会选择投资某家公司,是看重其为自身带来的效益。如上市公司缺少盈利能力保障,则难以让投资者享受到实际的回报,这对股东不负责任,难以后续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股东判断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通常会以实际到手的分红作为判断标准是上市公司对股权投资者的主要回报,股息红利是股东选择投资的主要依据。从红利分配角度,股权投资者能大致了解公司的经营能力,能够判断上市公司为股东创造利益的能力。为了不让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失去投资信心,上市公司需注重红利分配,确保派发的稳定性、持续性和长期性。同时,通过红利分配还能有效挖掘潜在投资者,通过对潜在投资者的开发,便于在下一次融资时有更多的投资者进行参与。

(五)品牌形象

上市公司树立品牌成为知名企业是提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水平的又一措施。就国内上市公司的现实状况而言,市场化程度还未达到同期国际标准。在这种竞争不充分的环境下经营会严重阻碍上市公司发展,上市公司应从创立公司品牌入手,增加自身的知名度,使自身拥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格,从而提升自身价值。上市公司的自身价值越高,在资本市场上吸引的投资者也就越多,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后续发展。投资者选择投资的标准之一就是评估该公司是否具备规模优势,是否值得投资,一旦上市公司成为本行业的龙头企业,就能充分说明该公司所占据的行业资源和行业规模优势。如“麦当劳”“宝洁”等知名品牌都已经是行业内的知名企业,因而,选择投资上述品牌的投资者就会越来越多。上市公司的品牌越响亮,其投资的吸引力更大。例如,以银行业来说,花旗银行本着高服务质量的理念为客户提供服务,这种围绕客户的品牌发展战略为花旗银行带来了更多的品牌影响力。从当前花旗银行的市场覆盖情况来看,花旗银行的品牌标准和品牌效益已经成为了行业的学习对象。因此,在市值管理工作中,提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水平,需通过树立品牌形象,将其打造成知名企业,才能更好地吸引投资者对其进行投资。

四、Y论

综上所述,在现有市场环境下,提升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水平,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内部核心竞争力。为了实现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水平,可以从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创新运用环节,鼓励激励机制,加强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同时,还应对丰富信息披露方式,改善投资者关系管理,注重公共关系维护等方面多加重视。提高市值管理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增强价值创造能力,增强价值实现能力,提升价值经营能力,才能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和股指,符合上市公司盈利周期规律,顺应行业景气周期和市场牛熊周期。

参考文献:

[1]李旎,郑国坚.市值管理动机下的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与利益侵占[J].会计研究,2015,(5).

[2]李焕生.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模式优化探索[J].商业会计,2016,(12).

[3]朱永永.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效应实证研究――基于事件研究法角度[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

[4]郑志刚.市值管理的“误区”与公司治理的回归[J].证券市场导报,2016,(3).

[5]陈雁龙,胡玉涵.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的动机探究[J].财会研究,2016,(6).

股票市值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范文3

庄涛,华商基金总经理助理,投资总监,华商盛世成长基金经理。作为华商基金投研团队的领军人物,他带领的华商基金投研团队在2010年创造了优异的整体业绩,华商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也快速上升。截至2010年12月31日,华商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已达到417.29亿元,较年初增长283.45亿元,增长金额在全行业62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一。记者继“2009最佳机构投资者”专题后,再度专访了华商基金投资总监庄涛先生。

踏准2010节奏

2010年市场整体呈现出了震荡的局面。对于2010年的A股市场,庄涛回顾说,“在2009年底,我们注意到中国经济转型,大幅降低周期性股票仓位,以消费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股票为主。背后的逻辑是,A股估值水平向国际接轨是大势,周期性股票将面临估值回归,这是我们当时对2010年市场的整体前瞻和布局。在上述整体布局之下,去年3、4月,在看到CPI一路走高后,我们关注到通胀问题,开始加仓农林牧渔板块;7月份又在消费升级的大势下把握住了商业、汽车等板块;10月初,在周期股行情推动下我们又加仓了一些煤炭股。”

现在回头来看,华商基金的一系列实战策略基本踏准了市场行情节奏,取得不错的业绩也在情理之中。

政策不确定性制约2011

2011年是“十二五”开篇之年。庄涛表示,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分析,中周期开始启动,经济在转型中逐步展开中周期复苏,与此同时流动性收紧,转型预期与转型风险并存(未来转型不一定必然成功),企业整体盈利趋于稳定,特别是局部产业会加速发展,但未到全面繁荣。

“2011年市场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市场走势更加受制于宏观政策的不确定性,在多重因素的制约下或难有大行情的出现,可能继续2010年的震荡市,但不排除在政策暂时宽松的利好下出现一轮周期性行情的反攻,自下而上的选股仍是主要策略。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的组合将是未来需要密切观察的两大因素,因为这与房地产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相关。”

庄涛认为,虽然资金面多数属于短期驱动因素,但其仍然是目前和2011年制约市场最重要的因素。“A股市场仍保持着非常明显的散户市特征,在基金市值与A股流通市值占比日渐下降,话语权逐渐旁落的前提下,基金的操作思路也不能不受影响,价值投资和基本面因素容易被基金忽视。”

基于2011年可能仍是震荡市的判断,庄涛表示仍然坚持自己自下而上选股的优势,确定性加成长性是挑选成长性股票的基础。在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成长性企业作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最可能抓住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

2011年结构性行情或伴随周期性行情展开,精选个股仍是华商基金的主要手段。“在行业上,2010年以来被挖掘充分的医药和大消费行业面临阶段性调整压力,新兴产业仍然是我们主要关注的方向。如果经济增长的节奏不变,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将决定建材需求总量的增长,而周期性行业如果启动,或以水泥板块为起点。”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对于《股市动态分析》的读者,庄涛建议要尽量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我觉得做投资和买股票要尽量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很重要。投资者的能力、心理、家庭状况这些都要考虑。”

庄涛坦言,个人股票投资者由于专业知识缺乏、资源受限以及受到一些非理的困扰,承担了太多的非系统性:风险,因此,投资业绩往往跑输大盘或者基金。

股票市值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范文4

关键词:上市银行;市值管理;提升途径

自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实施以来,中国资本市场获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A股上市公司总数从2005年初的1349家增长至2011年末的2320家;A股总市值也从2005年初的3.5万余亿元跨越式的增长至2012年末的21.4万亿元。凭风好借力,我国银行业在此期间,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根据Wind的数据统计,银行业从2005年以来,共从资本市场募集权益性资金5992亿元,这部分资金夯实了上市银行的资本金,大大提高了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为上市银行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上市银行也为投资者带来了良好的回报。据统计,从2005年至2010年间,上市银行的总资产从26.33万亿增加至63.83万亿,净资产从1.06万亿增加至3.72万亿,净利润从1438亿增加至6774亿。与此同时,上市银行的市值权重也举足轻重,权重最大时,曾一度占到A股总市值的45%。近两年,随着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家数增多,以及行业整体估值水平的回落,上市银行的市值占总市值的比例回落至25%,但仍然是上市板块中市值最大的板块。

然而银行业的发展也并非坦途。从2008年起的金融危机到目前正在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世界经济环境变得模糊和充满不确定性。同时,因地产调控等原因,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问题的日益凸显以及监管要求的趋严也使得银行业面临更大的挑战。本文就新形势下,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进行市值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同时也提出了上市银行提高市值管理能力的若干途径,希望能够对上市银行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有所裨益。

一、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新形势

(一)监管趋严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银行监管机构和银行业对原有的监管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并逐渐意识到原有银行监管中的缺陷。2010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宣布,各方代表就《巴塞尔协议III》的内容达成一致。也意味着《巴塞尔协议III》的正式实施。

中国银监会按照《巴塞尔协议III》的有关思想,制定了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四大监管新工具,并已于2011年初获国务院批复。相关指引也陆续出台,上述监管工具的实施无疑将进一步提高银行对资本的需求。

(二)资产质量存隐忧

随着不良资产的剥离以及资本实力的不断补充,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得到极大改善。根据银监会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整体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9%,首次降至1%以内。

然而,随着货币政策收紧和银监会监管态度的改变,地方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开始逐步暴露:2011年6月《新世纪》报道:2011年4 月份,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向债权银行发函,表示“即日起,只付息不还本。”之后,上海申虹“债务逾期”等消息的一一见诸媒体,使得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的质量担心不已。

另外一个方面,欧债危机爆发对于出口导向经济的地区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温州频发“老板跑路”事件,里面蕴含的信贷风险也随之显现。

2012年2月,银监会在其网站上了2011年四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不良余额由三季度末的4078亿上升至四季度末的4279亿,同时不良贷款率也由0.90%上升至1%,为2005年以来不良贷款的首次“双升”,印证了中国银行业进入了不良资产回升周期。

(三)利率市场化迫近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表示,“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应该说基本上具备了”。利率市场化对于中国银行业应是渐行渐近。

事实上,由于近年来,受银监会严格控制存贷比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银行业普遍开始了吸储大战。为吸引存款,商业银行发行了各种理财产品,甚至有短至2-3天的理财产品(禁止1月以内的产品),且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通常也远高于同期存款利率。虽然名义上,这些理财产品并不保证收益,甚至不保本,但由于银行业在中国百姓心中的特殊地位,购买者通常将其等同于银行存款。从这个角度来说,理财产品已经是银行在市场机制倒逼下,自行启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四)估值水平创新低

正是由于市场对于银行业面临的现状,普遍担心法定利差可能逐步取消,而失去了金融特许牌照的护城河;资产不良率在持续多年下降并触底后,面临着回升的可能,从而提高银行业的信贷成本。监管对于资本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银行业的再融资周期进一步缩短,加大了银行业股本的供给预期。重重重压下,尽管银行业的财务报表依然靓丽,但估值水平却屡创新低。2007年银行业估值水平最高时,行业平均市盈率可达40倍,而2011年11月,银行业的平均市盈率仅为6.7倍,2012年动态市净率已经迫近1倍。

二、市值管理的概念

所谓市值管理,就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科学、合规的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市值管理就是要使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和价值经营最优化,最终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这一提法最早由施光耀先生于2005年5月在“首批股改回顾与展望专家座谈会”上首次明确提出。

市值管理的提法与国外 “价值管理”(Value Management)的概念即存有一致性,又存有不同。所谓价值管理,是指以企业价值评估为基础,以价值增长为目的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二者都强调了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长,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但除了价值创造,市值管理还强调价值实现和价值经营,即市值管理不仅要做好价值管理的工作,还要进行资本市场的管理。可以说,市值管理是建立在价值管理基础上的,是价值管理的延伸。

从实践来看,尽管没有直接提出“市值管理”概念,但国外上市公司很早就开展了“市值管理”。比如,市值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投资者关系管理在欧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有三十多年发展历史;美国《财富》1000强上市公司的90%以上都实施了高管股权激励,其中部分股权激励与市值相挂钩。

监管部门也较早的对银行业提出了市值管理的要求。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5年10月召开的大银行公司治理考核标杆国际研讨会上表态“上市后,大银行要将市值最大化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项重要目标。”

三、上市银行进行市值管理的重要性

(一)创造价值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企业上市融资后,投资者对企业的定价模式会发生改变:企业上市前,公司的股东通常关注企业的净资产,股权的转让也围绕着净资产的价格进行;然而企业上市后,企业的价值由更为直观的股票价格体现,投资者的关注重点自然而然转向了股价。对于一般的投资者而言,除了获得企业的分红之外,更多的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动获取投资收益,因此,市值管理是企业创造价值以及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

(二)应对再融资需求

2011年8月,中国银监会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稿)。根据券商分析员的研究,按此办法执行,仅2012年,全部上市银行的再融资(股本)需求将达到近1500亿元。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银行业对资本金充满了渴望,另一方面银行业的估值水平却徘徊在1.2-1.5倍市净率。如此低的市净率情况下再融资,银行很难保证不会稀释原有股东的每股收益,市场对银行股的需求也就很难得到提振。近期,光大银行H股发行的一再延后就是例证。

在这种情况下,上市银行的市值管理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市值管理做得越好的上市银行,越是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同,越是容易以较小的代价(股本摊薄少)的获得资金,也越是能够获得持续的筹资。

(三)扩张并购的有力武器

并购是企业发展的有力武器,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对中国银行业而言,市场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行业内的兼并趋势也将逐渐体现。由于现金的珍贵,国外企业大量的并购都采用了换股方式进行。在国内的金融行业近期也出现了这样的案例,如西南证券以换股方式吸收合并国都证券,以及深发展以换股方式收购平安银行等等案例,给金融行业提供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市值管理好的上市银行可以以股份作为对价支付,获取理想的收购标的,并可以避免宝贵的资本金支出,从而取得更为有利的竞争地位。

(四)中小银行防范被收购的风险

对小银行而言,做好市值管理是防范被收购风险的重要手段。从我国的上市城市商业银行来看,总体市值并不高,而且估值与大银行无明显差异,股权也较为分散,理论收购成本并不很高。因此,小银行也应当重视自身的市值管理,充分应运各种手段,提升自身的市值,使得觊觎自身的人不能以低估值发起收购;如果市值管理工作做得好,股价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即使被收购,也会使得股东利益得到保证。

四、上市银行进行市值管理能力的途径

(一)明晰公司战略、提高公司经营透明度

公司战略决定了公司发展路径,一个负责任的上市银行应当向投资者不断阐述的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是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还是经营特色业务,是国际化发展还是专注于本地,是向大企业资源倾斜还是关注零售客户。上市银行在制定和执行战略的过程中,也伴随着选取和粘着认同自身价值趋同的投资者的过程。理想状况下,上市银行的股东都高度认同企业的发展战略,积极持有公司股票,这将极大有利于公司市值的稳定。

当然,在目前情况下,针对市场对于银行业存在的种种疑虑,上市银行无需讳病忌医,对面临的困难闭口不提,反而应当通过各种渠道,主动阐述自身发展逻辑以及应对危机的策略,以增强投资者信心。

(二)加强公司治理

随着成为公众公司,投资者越发关注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分工是否明确,是否有合理的制衡机制。而公司治理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公司的股价表现。根据南开大学的学者郝臣的研究,中国股市存在着8.4%的公司治理溢价。

(三)提高决策透明度,避免破坏市值的举动

经营层对于公司的信息与投资者有着天然的不对称性,因此,经营层对市场释放的信号,必须谨慎,否则就可能对市值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某公司在2008年初,在市场缺乏预期的情况下,抛出融资逾千亿元的方案。市场对此则用暴跌回应,在融资公告后的2日内,公司的市值蒸发近千亿元,并在接下去的一段时间内,对公司的市场形象产生了相当不利的影响。

(四)加强风险控制,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因此加强风险控制,树立令社会放心的银行品牌形象对于银行的市值管理尤为重要。这不仅指银行建立各种风险控制制度,还需要提高员工思想的重视程度。“大到”平台债风险等问题、“小到”从ATM机中取到假钞,这些问题都从方方面面体现了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也直接影响了公司的品牌形象。很难想象,一个有不良品牌形象的银行能够在资本市场上拥有很高的溢价。

(五)引入股权激励机制

通常认为,股权激励有利于将经营层与股东的利益捆绑一致,降低风险。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周道炯在第五届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高峰论坛上就提出“股权激励机制可以解决股东与经理层之间利益纽带问题,从而为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机制保障,为上市公司的股东价值最大化提供更合理的制度安排,也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强大的体制基础。”因此,对于上市银行来说,应可以在股权激励方面进行适当的尝试,并以此作为市值管理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施光耀,刘国芳,王珂. 市值管理在中国的来龙去脉[J]. 市值管理,2007(2).

2.施光耀. 中国并购评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3.汤姆・科普兰等著,郝绍伦等译.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

4.施光耀 刘国芳 梁彦军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评价研究[J].管理学报 2008(1)

股票市值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范文5

证券的流动性是指证券的变现能力。从证券流动性的概念来看,其本质是指在现在价位不变的情况下或在价位波动较小的情况下,能够卖出证券的数量或金额,如果能够卖出的数量或金融较大则该证券的流动性较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流动性还指在现在价位不变或在价位波动较小的情况下,能够买入证券的数量或金额,这也是证券市场比较普遍存在的流动性问题。个人投资者对流动性的要求较低,而机构投资者则异常关注流动性的风险问题。如封闭式基金分红、开放式基金面临巨额赎回时都会遇到资产变现的问题,尤其是后者。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性较大,在市场上涨时,基金管理者希望提高仓位来获取股市上扬带来的收益;但市场下跌时经常出现交易量急剧减少的情况,如果这时出现较大数额的基金赎回申请,基金需要进行仓位调整,这就涉及到资产的变现问题,基金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将最终影响单位资产净值。近期开放式基金扩容速度不断加快,前期市场讨论的封闭式基金转开放的问题也已经浮出水面,基金银丰契约中规定1年后由封闭转开放,届时封闭转开放将会成为市场趋势,这也对目前封闭式基金投资运作中的仓位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的流动性风险研究、测度就成为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问题。另外,固定受益证券如国债、企业债相对于股票而言,市场的流动性较低,因此基金在买卖国债、企业债时,较难获得合理的价格或者要付出更高的费用。

本文就是针对这种需求,利用金融工程的有关理论来对基金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进行研究的。

文献综述

由于交易机制的不同导致流动性的成因也存在差异。在报价驱动市场(做市商)中,做市商负责提供买卖双边报价,投资者的买卖委托传送至做市商并与之交易,因此做市商有责任维持价格稳定性和市场流动性。与之相反,在委托驱动市场(竞价交易)中,投资者的买卖指令直接通过交易系统进行配对交易,买卖委托的流量是推动价格形成和流动性的根本动力。

早期欧美证券市场均以做市商制度为主,因此迄今为止的几乎所有流动性研究都是围绕做市商制度展开的。其中又分为两个理论分支:以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为核心的理论认为,市场微观结构的主要功能是价格发现,而价格是影响流动性问题的实质所在。kraus和stoll(1972)研究了纽约交易所市场上大宗交易对流动性的冲击;garmam(1976)研究了随机库存模型的价格影响;garbade和silber(1979)研究了市场出清价格与流动性的关系;glosten和milgrom(1985)将信息经济学引入流动性研究,主要考虑了信息成本对流动性的影响。另一个分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易量、价格与流动性的关系上;hasbrouck和seppi(2001)通过流动性指标分析得到指令流对收益的影响。

目前关于竞价交易市场中流动性研究的文献极为有限,niemeyer(1993)、hamao(1995)、biais(1995)、hedvall(1997)、ahn(2000)等学者研究了竞价交易下买卖价差和流动性的关系问题。

国内关于流动性的研究文献更少,蒋涛(2001)在总结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的经验模型,其核心思想是交易量与价格序列是相互影响的,交易量(主要是交易量增量)是通过收益率的波动来影响价格的,因此两者共同决定了股票的流动性。经验模型首先针对股价收益率序列构造自回归模型,将模型中的残差定义为收益率的波动指标,事实上该残差通常具有异方差性;下一步是针对残差绝对值建模,并将交易量增量引入模型中,其中交易量增量的回归系数即为衡量该股票流动性好坏的指标,该指标越小,表明交易量引发价格的变动小,流动性就越好。事实上,经验模型主要是建立两部线性回归方程,就每次回归结果来看,由于自变量选择问题,回归模型虽然满足了线性的假设条件,但是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低,即建立模型时遗漏了许多重要的解释变量,因此模型中交易量增量的系数很难准确反映交易量变化导致收益率波动的程度。

上述文献研究的最终结果均是将目标定位在衡量证券流动性好与坏的比较过程中,并未针对具体证券在特定的买卖指令下由于流动性风险存在可能导致的损失情况。本文试图将var思想引入中国股市的流动性风险研究中来,在分析各证券流动性强弱的同时给出一定置信度下完成特定的交易指令可能担负的潜在流动性风险值,以便机构投资者清楚在特定交易环境与目标下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值。另外,在一个投资组合中,由于某只证券的大幅波动可能导致其他证券价格也随之波动,这样在完成特定减持任务时可能存在证券间的互动,这样会加剧流动性风险,即投资组合流动性风险的研究也非上述研究所涵盖的。

流动性风险指标定义与测度

一、流动性风险指标设计

衡量流动性的指标主要是买卖报价差与成交量,价差越小表示立即执行交易的成本越低,市场流动性就越好,针对买卖价差的研究推动了微观结构理论的发展。另外,成交量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其可以反映大额交易是否可以立即完成及其对价格产生的影响,在价差较小的情况下成交量越大流动性越好。这样我们就可以定义流动性风险测度指标l[,t]=[(p[,max]-p[,min])/p[,min]]/v,其中,p[,max]代表日最高价格,p[,min]代表日最低价格,v为当日成交金额。该指标的分子为股价的日波动率,可理解为日价差;这样l[,t]即可理解为一个交易日内单位成交金额所导致的价格变动率。该指标用于计算证券的变现损失率:证券(个股或组合)在一日内变现v[,0]的损失金额为lv[,0]。由于流动性风险指标l[,t]已经包括了价差与成交量两个时间序列,因此我们的核心工作就在于拟合该指标的统计分布问题,在确定了l[,t]的分布后即可计算出在特定置信水平下l[,t]的取值,进而求出证券的流动性风险值。

二、流动性风险值定义

参照var的定义来定义证券的流动性风险值(l-var):市场正常波动下,抛售一定数量的证券或证券组合所导致的最大可能损失。其更为确切的含义是,在一定概率水平(置信度)下,在未来特定时期内抛售一定数量的证券或证券组合所导致的最大可能损失(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相对值)。例如,某投资者在未来24小时内、置信度为95%、证券市场正常波动的情况下,抛售一定数量证券的流动性风险值为800万元。其含义是,该投资者在24小时之内抛售特定数量的证券时,因证券的流动性而导致的资产最大损失超过800万元的概率为5%。5%的机率反映了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可根据不同的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和承受能力来确定。用公式表示为:

prob(δa<l-var)=α

其中,prob:资产价值损失小于可能损失上限的概率;

δa:某一金融资产(asset)在一定持有期δt的流动性损失;

l-var:置信水平α下的流动性风险值——可能的损失上限;

α:给定的概率——置信水平。

利用l-var值可以明确给出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特定的时间内,由于特定的减持任务而导致的流动性成本。由于该结果更加直观、量化,因而比较适宜与投资者沟通基金的风险状况。

三、流动性风险值计算

通过上面的定义我们知道,对某一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测度时,先要拟合时间序列l[,t]的分布问题。从结构来看l[,t]为一个复合指标,即日最高最低振幅与成交金额之商。为处理上简便,考虑对l[,t]取自然对数,这样可将两个指标的除法转换为减法。重新定义l[*]t=1n(l[,t])=l[,n][(p[,max]-p[,min])/p[,min]]-1n(v),这样对l[,t]的分布拟合就转化为对指标l[*]的分布拟合了,然后依据其统计分布来计算各证券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的流动性风险值(l-var)。

已知t时刻l[*,t]的分布以及分布参数,根据l[,t]与l[*,t]的函数关系可推导出l-var。具体推导过程如下:

p(δl[*]<l[*]-var)=95%

在l[*]正态情况下可知p(l[*]>μ-1.65σ)=95%

由l[*]与l之间的一一映射关系可知:p(in(l)>μ-1.65σ)=95%

p(l>e[μ-1.65σ])=95%

则相对于均值的l-var可定义为:

l-var=e(l)-l[,α],其中e(l)为l的均值,l[,α]为置信度为α下的最低值。当α=95%时l[,α]=e[μ-1.65σ];e(l)=e[μ+1/2σ2](具体推导过程略)。

l-var=e[μ+1/2σ2]-e[μ-1.65σ]。

四、流动性风险值含义

假设置信度为95%情况下,指数化投资组合每亿元的流动性风险值为1.019%。该指标解释为:当抛售价值为1亿元市值的一揽子指数投资组合时,由于流动性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0.01061%(或10612.47元)的概率仅为5%。这里测度出的流动性风险值是每减持1亿元市值所导致的损失,将每亿元的流动性风险绝对值定义为一个风险值基数。当减持金额为n亿元时,其所导致的风险价值损失幅度会相应增加n倍(0.010612%×n),这时抛售市值为n亿元指数组合的流动性风险绝对值为:0.010612%×n×n×100000000元。即此时的流动性风险值(绝对值)为基数的n[2]倍。一旦流动性风险损失额度超过了要变现资产的10%时,则说明在目前实行涨跌停板限制的情况下无法在当日实现变现目标。

流动性风险值的计算

一、样本选取与计算过程

从“分析家系统”提取2002年1月4日至2002年8月13日共143个交易日上证综合指数、深证成份指数以及沪深两市代码分别为000001~000056、600600~600649区间的95只股票的每日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最低价、成交量、成交金额。

关于流动性指标的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填补缺失数据。对于因故停牌的股票我们采用sas系统缺省的方法进行缺失数据填补,即将上一个交易日的数据默认为当日的数据。

2.分别计算各证券的1n[(p[,max]-p[,min])/p[,min]]-1n(v),并对该指标序列进行描述性统计。

3.在上述指标正态性检验不成立的条件下,检验该时间序列的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

4.在自相关性与异方差性存在的情况下,借鉴j.pmorgan的riskmetrics模型来处理时间序列的异方差性,此时对处理后的时间序列进行正态性检验。

5.如果此时正态性成立,则可以计算其在某一置信水平下的var,如果正态性不成立则考虑其他分布的拟合与检验的问题。

6.针对投资组合流动性风险的计算,由于各证券之间的波动存在相互影响效应,这样就需要引进一个协方差来处理组合流动性风险问题。

二、数据分析与检验。

首先以上证综合指数为例来计算指数流动性风险值,计算过程中涉及到检验的置信度均取95%。

针对1n[(p[,max]-p[,min])/p[,min]]-1n(v)进行描述性统计。利用sas中univariate过程对上证指数的l[*]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成交金额单位:亿元)。

通过t检验我们发现该时间序列的均值不为零;w检验表明在置信度为95%的情况下无法接受其为正态分布。

对数据作进一步检验,利用sas的autoreg过程对其进行自相关性与异方差性检验,检验结果(略)表明,l[*]序列存在较强的自相关性与异方差性,在后面的计算中需要对其进行相关修正。

三、异方差性的处理。

借鉴j.pmorgan计算var的riskmetrics模型处理异方差性的方法,构建时间序列的标准差。因为指数l[*]序列的均值不为零,所以先对其进行“均值标准化”,即将每个时点的数据均减去时间序列的均值,然后计算“均值化”的时间序列的标准差,定义为:σ[2,t+1|t]=(1-λ)λ[2,t]+λσ[2,t|t-1],这里最优衰减因子仍旧取0.94。这样我们对上述时间序列进行标准化处理(减均值除以标准差),得到一个新的时间序列。

由于标准差递推公式为σ[2,t]+1=(1-λ)λ[2,t]+λσ[2,t|t-1],通常初始值赋予为当期数值的平方,这样我们对以后各期标准差进行递推时,需要过几期后数据方能平稳。所以在处理新得到的时间序列(标准化后的时间序列)时需要对其进行异常值剔除(主要是剔除前10期标准差不稳定的数值),然后再进行正态性检验,检验结果(略)表明标准化后的时间序列均值为零,标准差非常接近于1,且正态性检验表明我们有95%的把握保证其分布为标准正态分布。

四、l-var的计算

上文已表明:(l[*]-l[-]*)/σ[,l,t]~n(0,1),由此可知t时刻l[*,t]的分布也为正态分布,其均值为l[-]*,标准差σ[,l,t]。所以l-var=e[μ+1/2σ2]-e[μ-1.65σ]=1.019%每亿元。即当抛售价值为1亿元市值的一揽子指数投资组合时,由于流动性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19%(或101.9万元)的概率仅为5%。由此类推抛售2亿元的流动性损失则为101.9×2×2=407.6万元;抛售1000万元的流动性损失则为25.475万元。

五、其他指数或股票的情况l-var值

由于样本股数量过多,故表2仅列示了上证综合指数及上海市场的4只股票、深证成份指数及上深圳市场的4只股票(指数单位为:%亿元,股票单位为:%万元)。

通过对比发现,上海市场的流动性要好于深圳市场的流动性。同样变现1亿元资产的组合,按照上证综合指数构建投资组合的流动性风险要比按照深证综合指数构建的投资组合的流动性风险低45.8万元,而且该差值随着变现资产数额的增加呈几何级数增长。

同样就股票来看,所选取的股票中深发展a的流动性风险最小,其次为深万科a、方正科技、世纪星源;流动性最差的为永生数据、胶带股份,这基本上符合市场的实际情况。所有样本股的流动性指标结果及l-var方法有效性检验略。

相关分析的实际结果表明,l-var与exchange(换手率均值)基本上负相关,但相关性较弱;与价差标准差呈较显著的正相关;与成交金额也呈较显著的负相关。但是l-var与蒋涛定义的风险指标之间的关系与理论相背离;同样蒋涛定义流动性风险指标与换手率、成交金额的关系也与理论关系相悖,其与价差标准差的关系符合理论,但相关性也比较弱。这主要是因为前面分析的蒋涛所定义的流动性指标因模型选取时存在信息漏出效应,即无法找到足够充分的自变量而使得流动性指标(波动性方程中成交金额的系数)不能精确反映证券的流动性。事实上,l-var涵盖了成交金额以及价差两个方面的信息,因此其在衡量证券的流动性时相对其他方法更为有效。从表2的排序结果来看,即直观上l-var反映的流动性问题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如排名前20位的股票均为大盘股,且几乎都是深圳、上海本地股,就行业分布来看这些股票又多半属于金融、地产、能源等,事实上这20只股票均属于2002年上半年的热点板块,自然流动性比较好,流动性风险就比较低。排名靠后的多半是小盘庄股,偏离市场热点,尤其是"6.24"行情中这些股票基本上得不到现在市场的认可。

组合流动性风险值测度探讨

一、组合流动性风险值计算

针对投资组合的流动性风险测度,我们可以先计算组合中各证券的流动性风险值,然后根据其在组合中的配置权重来计算组合的整体流动性风险值。但是在这样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忽视了证券之间波动的相互影响作用。例如当大量的变现(买入)某一证券a时,导致a价格的大幅波动,这样与其联动性强的证券(假设为b)必然会受到影响。按照上述方法计算组合流动性风险值时,只考虑了变现a所导致的流动性风险损失,而没有计算a对b的影响所导致b证券的损失问题。为此,我们引入组合流动性风险测度方法。

组合流动性风险值的具体算法如下:我们认为组合流动性风险指标l[*]仍为正态分布,则组合l-var=exp(μ+1/2σ[2,t])-exp(μ-1.65σ[,t]);其中μ为组合各股票l[*]均值的线性组合,σ[2,t]=ω''''∑ω为组合l[*]的方差,ω为组合各股票的权重,∑为各股票l[*]序列的协方差矩阵。之所以将组合的l[*]也假设为正态分布,主要是借鉴了指数l[*]的统计分布特性。就指数而言其实际就是一系列股票的线性组合,其在某个时点t上为正态分布。而事实上我们通过检验个股在时点t也为正态分布,故可认为指数组合的l[*]就是个股l[*]的线性组合。由于个股的l[*]在t时刻为正态分布,其线性组合在t时刻则也为正态分布。所以我们假设组合的l[*]为正态分布,且为组合各股票l[*]的按一定权重的线性组合。

二、组合流动性风险的优化模型

由于组合中各证券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当组合需要完成一定的减持任务时,就需要考虑减持成本的问题,即按照何种比例进行减持。先减持流动性风险小的股票未必是明智的,因为价格波动会通过一定的传导模式来影响其余股票的波动。这里就涉及一个组合的减持优化问题。其核心目标是使组合的流动性风险值l-var=exp(μ+1/2σ[2,t])-exp(μ-1.65σ[,t])最小。由于组合的l[*]仍为正态分布且为所含有股票l[*]的线性组合,这样计算组合风险价值所用到的两个指标μ、σ[,t]即可通过组合股票按照某一特定的减持比例=(p[,1]p[,2]∧pn)来唯一确定。因此我们所说的优化问题就是要在若干p中寻求一个特定p使得组合的流动性风险值最小。为此构建模型如下:

目标函数:

minf(p)=e[μ+1/2σ]-e[μ-1.65σ]。

约束条件:μ=p·u''''

σ[2]=p·∑·p''''

p·1''''=1

pi≥0

v·pi≤vi

其中p为各股票的减持比例;u''''为各股票l[*]的均值向量;1''''为单位列向量;v[,i]为第i只股票的市值;v为变现资产目标。

三、实证分析

我们以华夏成长公布的2002年二季度投资组合10只重仓股为例来分析其核心组合的流动性风险值。数据来源:分析家;数据区间:2002年1月4日至2002年8月13日。另外我们假设在6月30日至8月13日区间华夏成长核心组合的股票与相应权重没有发生变化。

1.核心组合中证券的基本情况与l-var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华夏成长重仓股的流动性均比较好,其中招商银行因上市时间不长且一直是"6.24"行情以来的市场热点,因此该股票的流动性最好;其次为上海汽车、清华同方。相对来说流动性较弱的有中体产业、中集集团。

2.减持情况对比分析

假设华夏成长为某种目的需要在下一个交易日变现1000万元核心组合的市值,但招商银行减持的额度不得超过500万元,其他股票的减持额度不得超过该股票市值的10%,则通过上面的分析存在一种优化方案。将优化减持方案与等额减持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优化减持方案的流动性风险值为0.017%每万元,减持方案为招商银行500万元、上海汽车212.52万元、中信国安199.60万元、清华同方87.88万元;该方案的减持成本明显低于等额减持(每只股票减持100万元)流动性风险值0.0474%。

结论与建议

本文针对目前市场所普遍关注的流动性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统计分析,利用var的思想来测度中国证券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在分析检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指数以及成交比较活跃的各股的流动性指标(l[*])一般具有很强的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在对其进行异方差处理后均能够通过正态性检验。这样我们即可得到l[*]的统计分布,根据l与l[*]的一一对应关系来推导证券的流动性风险值。就该指标的准确性来看,因其涵盖了价格、价差以及成交量等信息,因此其较换手率、价差标准差、回归方程中成交金额系数等更具有现实意义。另外,流动性风险值不仅可以准确地对各证券的流动性进行排序,而且其更具现实意义的作用在于其可以直接度量在特定市场环境下要变现特定数额的资产所需要承担的流动性风险,即由于流动性风险的存在所导致的价值损失。

另外,针对组合流动性风险值的问题,我们并没有就组合中各证券的流动性风险值与变现权重进行简单的线性组合,而是考虑到某一个证券的波动可能会对其他证券产生影响。这样,处理证券之间波动的“协同”效应即成为组合流动性风险值计算的关键。本文通过风险适度放大等近似方法推导了组合流动性风险值的计算过程。

事实上,随着市场的发展,尤其是投资者队伍结构的改善,以基金为主导的投资者队伍结构逐渐形成,这样关于市场流动性问题研究就变得越发重要了。本文主要是借鉴了var思想来测度证券的流动性风险,但其中也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在分布拟合时,我们考虑到了流动性指标l[*]的异方差问题,但是对于均值只是考虑了对样本区间内的l[*]进行简均,事实上l[*]的均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时变性,即近期的均值也可以比较好地预测下一期的l[*]指标,因此选择长期内的简单均值来衡量l[*]均值也存在一定的误差。我们可以针对l[*]进行单位根过程检验,如果成立则可以考虑重新定义流动性风险值。另外,组合流动性风险值的计算,实际上就是证券之间波动“协同”效应如何精确地拟合,也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尽管l-var是一个直观、量化的风险测度手段,但其仅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一个必要手段,而非充分手段。在对基金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时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j.pmorgan2000/1996riskmetricstechnicaldocument.

[2]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2001年。

[3]菲利普·乔瑞著,张海鱼等译:《var:风险价值》,2000年。

[4]陆懋祖:《高等时间序列经济计量学》,1998年。

股票市值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范文6

(一)法国

法国股票市场的层级结构为:传统股票市场、第二市场(Secondmarket主要为中小型传统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新市场(Newmarket高科技、创新板块)和自由市场。前三个市场都设在巴黎交易所内(该交易所已于2000年9月与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等证券交易所合并成为欧洲证券交易所),其中专门为创新型企业服务的新市场是在1996年设立的。新市场的目标公司大体有四类:一是已有融资计划的新生企业;二是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企业;四是意欲跨上新台阶的发展中企业。在新市场中,既有市值超过5亿欧元的大企业,也有市值不足1000万欧元的小企业,但以小企业为主。在上市条件方面新市场和第二市场相对宽松,其与主板的差别参见下表。

三类股票市场的区别

主板市场第二市场新市场

公众持股25%以上10%以上20%以上

2000年首次上市筹资83亿欧元02亿欧元04亿欧元

财务披露要求3年业绩2年业绩———

特殊要求————6个月内锁定全部股票,1年内锁定80%的股票

目前在第二市场上市的企业共有339家,在新市场上市的股票共有164家,第二市场企业的平均规模大约是新市场企业平均规模的2倍(2002年6月末数字)。自1996年至2002年6月末,第二市场和新市场的上市企业的筹资总额分别为26170和28950亿欧元。2002年1~6月,在主板、二板和新市场上市的公司数量分别为:1家、5家和2家,筹资额分别为25.4亿、1.38亿和1800万欧元。

新市场在1998~2000年的3年间十分火爆,特别是2000年一年的筹资量就超过了其它年份的总和达到16640亿欧元。但是2001年之后,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网络股泡沫破灭,新市场情况迅速恶化。2001年筹资额便锐减至1729亿欧元,2002年上半年仅为180亿欧元。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本身所特有的技术和市场风险较大、企业内部组织不健全等特点,在市场状况恶化时往往最先受到冲击,损害也最大。在2000~2002年上半年的两年半间,新市场的股票指数分别增长了-2.6%、-62.71%和-33.27%,第二市场指数的增长为15.6%、-19.07%和2.02%,主板市场则分别为8.5%、-22.36%和3.99%。显然,新市场股票的波动远较传统行业的股票为大。由于欧洲交易所已于2001年6月上市,出于业绩的压力,交易所并不愿意组织操作成本高、交易风险大的高新技术型小企业的上市交易。

自由市场是独立于有组织市场之外的、不受法律法规控制的市场。这个市场没有任何股票市场的组织和运转规则,任何企业只要愿意就可以上市交易,任何一个股东持有的股票如果在企业内部无法转让也可以到这个市场来出售。有的企业因为希望以后能够在正规交易所上市,会参照交易所的规则行事,但这完全是自愿的,交易所对之也不承担任何责任。由于该市场没有支付清算系统,交易违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总之,这是一个投资风险极大的市场。有鉴于此,法国有人提出应对之加以规范。目前该自由板块由欧洲交易所管理,但所谓管理,也仅限于允许在自由市场上市的股票使用欧洲交易所的报价系统,只是交易组织上的有限规范而不是法规意义上的行为规范。在自由市场挂牌的企业一度曾达到3000多个,现经过清理,还剩下1000多家,其中一半以上没有交易。

目前对于自由市场的作用问题,在法国内部还存在争论。有的企业认为在这个市场中可以学习有组织市场的操作和规则,为最终进入证交所作好准备。但也有的企业和投资者认为,这一板块并无存在的价值。而交易所的态度是不拒绝、不宣传、不推销、也不作为本市场的产品对待。

(二)德国

德国新市场创建于1997年3月,其设立初衷是为投资者、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一个更加直接和方便的投融资场所。在新市场创立的最初几年,的确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机会,共有343家公司成功上市,其中绝大多数是小公司。但是,网络股泡沫的破灭同样给德国新市场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加上新市场在设立之初并没有对上市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查,致使许多缺乏发展前景的公司得以进入,有些公司甚至虚报业绩欺骗投资者(例如德国远程通讯技术公司近4年的营业额有80%是虚报的),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目前综合指数已从两年半以前9665.8的历史最高点跌至300多点,市值损失达到96%以上,现存290余家上市公司已基本没有交易。2002年9月26日,德意志证交所宣布最迟将于2003年底之前关闭新市场。

据德国专家介绍,由于德国税法对权益资本比较歧视,私人购买股票须支付高额所得税,因此德国的小额股票市场并不发达,中小企业主要是从银行获取资金的(德国的大企业平均至少有3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股票,而仅有15%的中小企业资金中20~30%来源于股票;25%的中小企业有10~20%的资金来源于股票;40%的德国中小企业不足10%的资金来源于股票)。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银行方面重新估算小额信贷的成本之后,发现经营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并不合算,因此德国银行对待中小企业贷款的态度开始由宽松转为严格,中小企业不得不转向资本市场特别是非正式市场寻求资金。由于认识到小额股票市场对于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性,不久前,国家控股的政策性银行KFW(德国复兴银行)设立了德国证券交易有限公司,专门为高成长企业提供融资机会。该公司通过组织推介会、研讨会等方式,向投资者推荐新公司以促进投资活动。

(三)意大利

意大利证交所的股票市场由主板市场和新市场构成,主板市场又分成大企业板块、中型企业板块和小企业板块。对于不同的板块,交易所均制定有不同的上市标准和治理要求。例如流通股本要求,大企业板块为35%,中型企业板块为25%,新市场为20%;企业资本总额要求:大企业为8亿、中型企业为500万以上欧元,新市场则没有该项要求;对大企业和新市场上市公司有指定经纪人要求,而对中小型上市公司则没有类似要求;对大公司按政府指定的规则强制执行,对其他类型上市公司则只提出治理建议等等。总的来看,意大利的资本市场要落后于法国和德国。在新市场的世界性不景气面前,意大利新市场也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二、有关结论和启示

(一)海外股票市场在结构上与我国股票市场存在很大差别

如前所述,欧洲三国的股票市场均有着清晰的层次性,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企业都各有与其特性相对应的、专门为之提供融资服务的市场。这些不同类型的股票市场或设在证券交易所内,或另成体系,但功能上的互补和互动性十分明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资本市场体系。而中国股票市场却只有专门为大企业服务的主板市场一个层次,结构性缺陷十分突出。这种市场结构的严重畸形状况,不仅使得众多中小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而且给主板市场带来了过大的压力,成为主板市场秩序混

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外股份有限公司制度上的差异是中国资本市场结构畸形的外在原因

股票作为市场交易的基本商品,是股票市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国外,股份公司不仅可以公募设立,也可以私募设立(且后者的数量要远远大于前者),只是在资本额过大、可能影响公众利益时,有些国家或地区才强制性地将私募转为公募。而在中国大陆,一方面在股份公司设立上禁止私募,加上设立股份公司的门槛过高(中国大陆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资本金要求是1000万元人民币,而台湾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资本金要求是100万元台币,相当于人民币25万元;美国因各州而异,大体为不超过100美元;法国为25万法郎,德国为5万欧元,均明显低于中国大陆),导致股份公司数量过少(大陆股份有限公司的数量至2001年末大约只有7、8千家,远低于台湾的近16万家);另一方面又禁止非上市公司股权的证券化交易,最终造成标准化的交易标的严重短缺,产权或股权交易只能以“切大块”的方式实现,资本市场难以规范发展。

(三)正式市场体系之外的非规范化股票市场普遍存在

美国、法国、德国、中国台湾等地都存在着位于有组织市场之外的自由市场,某些活跃自由市场的交易量还相当大。这种非规范化的股票市场尽管存在着交易成本高、交易行为不规范等问题,但毕竟为那些无法进入有组织市场的小企业股票提供了一条流通途径,加上在这类市场上从事投资活动的多为专业投资者而非普通老百姓,对投资活动有较高的承受能力,一般不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政府并不禁止自由市场的存在。台湾学者尽管早就呼吁要将盘商市场纳入管理范围,但至今也未见政府有何动作。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非规范化的股票市场一度曾经相当活跃。为交易便利,各地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纷纷设立产权交易所(中心)、证券交易中心和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等机构。在各市场主体尚缺乏自律能力的情况下,这类交易造成了很大的金融风险。1998年以后,随着中央政府治理整顿金融秩序工作力度的加大,在正式证券市场体系之外进行的非上市公司股票、股权交易一律被定性为“非法股票交易”而被取缔,20余个交易场所均被关闭,公开场外交易不复存在。尽管遭到严厉禁止,但交易活动仍然顽强存在,私下交易随之兴起。国内外的实例表明,流通是股票与生俱来的本能要求,是股份公司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无法靠行政手段加以禁止的。

(四)专门为高科技企业上市而设立的新市场尚不成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欧洲一些国家在纳斯达克市场成功经验的鼓舞下,纷纷设立了以科技型企业为主的新市场。这些新市场借网络股泡沫的,一度曾相当辉煌。可惜好景不长,随着网络股泡沫和纳斯达克奇迹的破灭,新市场无一例外地陷入了困境。除德国已正式宣布即将取消新市场之外,其它国家的新市场大都处于有场无市、惨淡经营的状况。分析起来,造成新市场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过于追求科技性。有人认为德国新市场的失败原因主要是上市标准不严和监管不力,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因为之所以要建立这样一个市场,就是由于科技型企业难以满足传统股票市场的上市和监管要求。如果按照高标准来审查和监管上市公司,可能绝大多数科技型企业根本就无法进入市场,建设这样一个特殊市场也就失去了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新市场太过偏好时髦的高新技术公司了。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技术和市场前景不确定性强、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缺少企业文化和稳定的职工队伍等特点,因而投资风险很大。如果将这些高风险企业集中在一个市场中,则这个市场的风险更大。德国新市场的上市公司主要由网络、软件和生物医药等新经济类公司构成,这些企业大多只靠一项新技术或者一个好主意进入市场,缺乏令人信服的商业运作模式和赢利模式,

因此当狂热期过去,投资者开始关注实际收益时,股价的“雪崩”便出现了。事实上,较为成功的新市场如美国的纳斯达克,高科技企业的比重仅为一半左右,这种多元化的上市策略使得市场保持了较强的稳定性。法国的巴黎证交所在并入欧洲证交所后,已经不再按照科技含量对上市公司进行分类,有关新市场的数据仅仅是一种统计上的分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