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教育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教育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历史 课改 教学
一 要尽快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教学课堂,课程教学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过程,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材的性质定位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而且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把这种资源看做是“唯一的资源”,只重视教材中的内容,“死教书,教死书”,让学生死记硬背,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本资源狭小、封闭、不全面,且不同的地方使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结果导致全部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科书”和研究考试大纲展开,这是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课改下《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样对教材性质的理解发生了转变,“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教材的“资源性”没有改变,但必须强调的是,教材绝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而只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更重要的是,教材除了具有资源性,还具有“工具性”,它承担着提供学生学习方法的功能、方便学生随时查阅的功能等。这种工具与功能性的增加,意味着教材不仅不是师生学习的唯一资源,也不会是师生学习借助的唯一工具。所以,我们必须看清现在的形势,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是“一纲多本”和“一标多本”,与过去的教法和学法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 历史教学要体现历史的特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们碰到了一些困惑和棘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行课改的大环境不尽如人意。尽管教师是课改的具体实施者,但是教师受方方面面制约的因素太多。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是否有新课改的意图,是否建立起与新课改相配套的新的评价机制,是否为新课改保驾护航,这些都是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二是初中、高中历史课改不配套,从而加重了高中课改的难度。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于破除旧课程繁、难、深、重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其结果新课程展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点却放在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上,结果新课程展现出的特点是分量重、内容深、时间紧,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重视基础教学,强调人文熏陶仍很重要。历史讲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的事情,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博大精深,既宏观又微观地帮助人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树立起科学且充满人情味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在提高中学生现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如何抓住这一优势,扬其所长,应当是中学历史课程的指导思想。但在现实中,中学历史教学却被异化为入学的“敲门砖”,尤其是在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学中明显存在着一种倾向,也就是不根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现状,片面强调教学与高考接轨,希望学生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到位的理论分析,熟练的解题能力。这种教学定位,往往因为起点过高,造成学生在心理上对历史学科产生畏惧,进而形成思想上的厌学情绪。这种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历史新课改的进行。
三 要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改后历史的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通史变为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分别反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主题比较突出,有一定的条理性,注重各单元内容间的逻辑联系,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广大师生用世界的眼光去认识历史的发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了解和思考历史问题。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3个必修模块、6个选修模块以及教科书选用多样化的制度,保证了教学的多样性和学生的选择性。由于相同年级可能进行不同的模块教学,各地区可能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无论从实现课程目标的角度考虑,还是从综合考试或者高考评价的角度考虑,历史教师都应当以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切实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作为历史教师,应认真研究模块教学带来的新变化,特别是模块形式从过去的通史转变为专题,每个模块自成体系,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教师应当注意局部与整体的联系。也由于模块教学的对象是选择模块的学生,学生学习兴趣相对浓厚,更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础,更加努力地、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 改变教学氛围,创造新的课堂环境
高中教育的核心范文2
摘要:核心素养的提出,可谓是英语界的一股“清流”。长期以来,英语学科一直被认为是一门工具性学科,高中的英语课程在内容选择和目标设置方面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其背后的认识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其目的无外乎是使学生掌握另外一种交流的工具,以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使用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但目前阅读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利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如课堂教学模式化、表层化、程式化;缺乏针对语篇文本的深入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多为贴标签等(王蔷,2015)。因此,从实践的角度探究如何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和实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 英语教师核心素养 语境 自学能力课外阅读
核心素养的提出,可谓是英语界的一股“清流”。长期以来,英语学科一直被认为是一门工具性学科,高中的英语课程在内容选择和目标设置方面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其背后的认识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其目的无外乎是使学生掌握另外一种交流的工具,以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使用英语。
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待颁布)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程晓堂、赵思奇,2016)。随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目标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向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转变,教学任务逐渐围绕着“立德树人”和“学科核心素养”展开(王蔷,2015)。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但目前阅读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利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如课堂教学模式化、表层化、程式化;缺乏针对语篇文本的深入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多为贴标签等(王蔷,2015)。因此,从实践的角度探究如何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和实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尤为重要。
一、树立单元整体意识
以主题为核心,通过topic talk创设单元主题语境,导入主题学习,激活学生已知,展开单元话题,为学生搭建语言表达的“脚手架”和“素材学”,帮助学生梳理已有知识,形成结构化知识。以单元为备课的基本单位,系统设计教学,整体处理单元教学内容,单元整体教学纵向以语言知识为主线,横向以围绕主题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为依据,各课时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各课时任务的完成正好构成一个完整的任务,每一课时的任务都是单元任务的一部分或一个环节。Unit10 的单元话题是money,这个话题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lesson1关注语言探讨对金钱的态度;lesson2是以讨价还价为内容的训练策略听力课,lesson3是如何使用金钱关注语言;lesson4是广告策略如何吸引消费者;communicationworkshop是写一个广告,口头推销产品。可以看出本单元内容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对后面学会如何花钱起到一个思想铺垫作用。只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才能做到合理用钱。
二、深入分析语篇,内容重新整合
语篇是载体,我们必须深入分析文本,挖掘内容的深层意义。首先依托语篇实现语言知识、文化知识与思维发展一体化设计。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设计各有侧重又有机融合的语言技能发展活动。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主题和语篇的思想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科学育人的要求。例如必修三Lesson1 的明线是教授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今非对比;其实深入分析,你会发现还有一条暗线,主人公眼中金钱和幸福的关系。吃透教材,明白教材编排体系,建立思维框架的认知基础,对语篇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学会比较与评价语篇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运用。阅读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又不断触动着他们的内心,促进他们心智的成熟,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即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思考生活方式的选择,规划未来生活,选择积极的人生态度,落实个人价值。
三、开展高中英语文学课外阅读
高中阶段开展适合学生英语语言水平与心智发展水平的文学阅读教学,可以让孤立的碎片化语言延伸至文化、历史和哲学的载体。在阅读他人的生活经历时,读者与作者进行着无声的对话。每部作品阅读之后学生都要画出该书的故事图(Story Map),负责情节剖析的同学要完成主要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示意图(Cause and Effect Chart),负责语言赏析的同学要创作体现作品主题的绘画作品,或者从书中选出有代表性的插图并解释创作或选择的缘由。还可以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如学完money这一课后,我让学生阅读了《虎妈战歌》,阅读完《虎妈战歌》之后,高一(4)班的学生与来自爱尔兰友好学校的学生一起讨论比较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异同。讨论主持人在课堂最开始用两段采访“虎妈”蔡美儿的视频帮助来自爱尔兰的同学了解该书主人公。然后通过表演呈现书中主要的情节,在课堂最后深情演唱将英文歌曲Roses改编成的Mom’s love,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因为他们认为妈妈的爱(Mom’s love)就像带刺的玫瑰(Roses),虽然有时候扎的人很疼,却很美。
高中教育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政治教学
一、为什么要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相融合
(一)高中政治教学的需要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样的发展趋势,我们作为站在教育一线的高中政治教师总在思考:如何加强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成了我们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讨论信息技术给政治课程带来的例如思路和知识面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变等,这些方面的改变将对政治教学产生极大的影响,能很好的辅助政治教学,使教学生动且高效。
(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需要
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高中开展的素质教育也提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要求,对于我们21世纪的高中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1.获取信息的能力。
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电视等,或者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分析信息的能力。
能够将获取到的丰富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类。
3.加工信息的能力。
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生成创新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生成创新的信息。
5.利用信息的能力。
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
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二、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的融合
在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融合中,信息技术是作为教学工具,即辅助手段而存在的。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政治学科的教学服务。
(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目前,在高中信息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成绩好的学生认为上信息课是在耽搁他们的学习时间,成绩差点的学生认为信息课是休息课,就是在玩。所以就很难提高其学习兴趣,不能真正发挥信息课教授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功能,使得学生在高中阶段没能形成应有的“信息素养”。要想真正发挥信息课教授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功能,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保障。只有具备该素养才能适应政治课上信息技术的运用,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培养教师以政治课程为主的整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要求政治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不再强调技术本身的能力,而是以政治课程为主的整合能力。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
1.信息化的政治教学设计
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是整合政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面向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深度融合的专业能力之一。
信息化的政治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作为支撑,因此教师要能够收集、鉴别、整合与政治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即要能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呈现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及潜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挑战,将现实、情境和心理要素融合在一起,进而投入到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解决复杂的政治学科的有关问题。教师需要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扬学生的首创精神,即要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政治学科知识“外化”,即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实现自我反馈,即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2.信息化的政治教学实施
在信息技术融合的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全面的调控,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形式又增加了利用媒体的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师的角色变化,都对教师的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传统的政治教学相比较,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政治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教师提供了比传统教学更多的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可以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机智,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另一方面,也使教师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需要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结合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因时而化,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准确把握教育时机和分寸。这就需要政治教师从宏观上时刻关注时事,微观上时刻关注学生动态,以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要求的政治教学。
3.信息化的政治教学评价
信息化的政治教学成效如何?需要借助信息化教学评价来衡量。信息化的政治教学评价需要教师具备对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合理评价的能力。
高中教育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高中生物 信息技术 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132-01
201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在中小学阶段教育教学中,应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鼓励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大力推广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科教学融合。”会议精神给予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发展的新方向,即:引入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给生物教学增添新的活力。
一 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构建课内视听体验教学场景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倘若运用一种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效果显得略微单一,也难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共鸣,而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将其与高中生物进行完全整合,构建课内视听体验的教学场景,才能够实现对学生感官的全面调动,带领他们进入生物学习的海洋。
如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相关部分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综合式信息技术融合生物教学内容的策略,为学生构建了多样化、动态性的视听体验课堂。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蜜蜂采蜜”的视频短片,以此作为课程导入。视频中,卡通化的蜜蜂形象激起了学生的童趣心理,使他们的注意力瞬间投入到动画中。其次,将制作好的PPT课件引入课堂,对“信息传递的作用”进行讲解,课件中丰富多彩的图片、文字信息再一次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再次,我使用Flash软件播放“蝙蝠的回声定位”和“植物在光照刺激下开花”等动画,并在动画中适时地插入音乐,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生物学习的视听享受。整个课堂教学中,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无处不在,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变得不再枯燥。
教学效应:上述案例中,多元化的信息技术展示,成了生物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传统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模式下单一、乏味、文字列举式的课件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动态、生动的多元化信息技术展示的课堂,而看似枯燥、难懂的生物理论知识,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过程中,实现了视听展现,同学们看的开心、听的舒心、学的更用心,课堂教学的质量自然得到充分保证。
二 巧用网络信息平台,构建课外虚拟沟通交流的教学场景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有自己的QQ、微信、YY账号,且他们使用这些虚拟通信工具的频率十分高。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新形势,利用QQ、微信、YY构建课外虚拟沟通交流的教学场景,将生物教学延伸至课外,打造一种全新的生物教学体验模式。
如在进行“减数分裂”相关部分的教学时,便利用QQ构建起了课外虚拟教学平台。首先,我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全班同学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减数分裂的过程、内涵。其次,在课程接近尾声时,我突然提出一连串问题:“国内外科学家关于减数分裂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哪些?”“国外中学课堂中,教师如何讲述减数分裂的知识?”“关于减数分裂的生活应用有哪些?”……上述问题的答案在书本中是无法获取的,我建议:“同学们能不能在课后使用互联网搜索一下,并利用QQ的文件传输、语音发送、图片发送等功能,将你找到的答案发给老师呢?”这一教学策略十分新颖,自然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
课后,我在班级QQ群中发起了一次主题为“减数分裂,你知道多少?”的活动,展开了虚拟教学课。全班同学十分积极,纷纷将自己找到的答案以文字、视频、图片的形式发给我,很多同学还将自己搜索的资料录制成语音,在QQ群中,分享给大家。我则对同学们的劳动成果一一评分,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而大家也利用QQ平台中的群视频、虚拟评论等功能,迅速给出自己对这一交流学习活动的体验和建议。在虚拟的空间中,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反而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总体来说,效果十分不错。
教学效应:中学生具有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喜欢使用虚拟通信工具等特征。因此,在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敢于、善于大胆尝试,创造一些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上述案例中,教师正是抓住了学生喜欢聊QQ、善于上网的特征,构建了课外虚拟生物教学场景,充分放大了学生们的兴趣点,让他们体验了一把“边聊天、边视频、边学习”的新鲜感,大大提升了他们对生物知识的兴趣感,这一教学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三 结束语
高中教育的核心范文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生物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观、师生观和学生的学习观等。新模式下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新知识,查找相关资料,探讨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信息技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将世界各地的资源联系在一起,学生借助手机终端和电脑终端能够迅速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同时,网络互动平台弥补了课堂有限时间内师生互动的不足,加强了师生互动,打破了空间上以班级互动为主的模式,实现了高中生的跨学校、跨区域交流。
在传统的教学中,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整合主要表现为多媒体技术,成为教师展示教学过程的重要工具,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但是并没有走进学生的学习中。新课程提倡学生主体课堂的建立,主张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整合更需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提供知识经验的支持,为课堂活动中学生的讨论和展示提供多元化工具的服务,为学生课后的扩展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整合的有效策略
1.微课引导,课前自主学习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建构,而学习的起点便是课前的预习,学生通过预习明确在新知识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和知识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是通过导学案与微课视频相结合的模式。例如,在《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中,教师的导学案是学生借助网络和教材资料明确细胞膜的成分有哪些,各成分的比例关系是什么,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学生在具体问题的指导下学习教材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形成课前的学习问题,然后借助网络查找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了解,逐渐丰富自己的认识。例如,一个小组的学生在网络上查找到细胞膜在显微镜下的图片,动物和植物的细胞膜有所不同,在详细的图示中看到细胞膜的成分,每一个成分是什么状态。在此基础上,教师将模拟制作细胞膜的构成制作成微视频,上传至共享平台,学生借助感官的实验,完成进一步的思考:为什么要选择动物细胞?为什么要用动物的红细胞做实验?然后继续展开学习。
2.多形式教学,展开课堂互动
课堂不是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以新内容为交流话题的师生、生生互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在简单的导入和引导下,应将课堂还给学生。以《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为例,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学习问题,如什么是糖类?糖类都是甜的吗?糖类由哪些元素组成?糖类的种类有哪些?糖类有哪些功能?并给予每一个小组10分钟的讨论和展示设计时间。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展示的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图画、视频、动画等,使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展示后小组学生需要询问“大家都听懂了吗”,如果还有没有听懂的,就邀请一个学生用简短的话进行总结,以检测该问题是否掌握,如果没有就邀请展示小组学生再次进行展示。遇到大多数学生都难以解决的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重新借助网络进行探讨,展示糖类的立体结构,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解决知识难点。
3.多层次总结,巩固知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内化和吸收需要课后的强化和巩固。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自画结构图完成对本节课和一周内容的总结,通过书面作业完成对内容的内化,效率较低,并且容易丢失。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将知识总结的任务分配给每一个小组,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进行设置,突破了以前的结构图,采用漫画形式、板报形式等使核心内容突出,知识点明确,在小组设计的基础上,公选一个进行保存。同时,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讨论的内容及时进行保存,以满足学生对不明确知识点的及时回顾,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同时,网络上包含着丰富的巩固性作业,远远比传统的纸质作业更加丰富,也更加灵活,这些都是丰富的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相关的练习,然后上传至网络平台,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展开讨论,促进知识巩固的灵活性。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网络丰富的资源、多样化的形式以及互动式的沟通平台,满足学生搜寻资料、小组探讨、课后回顾的需要,真正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也是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整合的新形式。
[ 参 考 文 献 ]
[1]于丽红.妙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6).
[2]黄静.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4).
高中教育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 高中教学 英Z教学 核心素养
引言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兴邦之根。加强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毕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教学工作不仅应该让学生学到具体知识,更需要让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也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具体要求。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积极倡导下,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如何将口号落实于行动,需要我们进一步从实际出发,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出发,找到具体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一、核心素养内涵概述
素养,顾名思义,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的基本知识、社会技能,同时包含了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只有具备良好的素养,才能够成为一个利国利民并且能够为国家建设及自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优秀人才。对于学生而言,核心素养应该是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具备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基本素养。之所以被称为核心,就在于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学生最基本的道德水平与技能水平,同时能够由此发展更多优秀品质。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是要重视能力与品德两方面的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与根本任务。如何将这些抽象化的概念渗透于日常教学工作,就是我们需要加大工作力度与研究力度。
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几个关键
“核心素养”这四个字,可以分为智商、情商、品德三个部分。具体来说,首先,在当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获取信息,如何实现对各种信息的及时筛选、加工、利用,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素养”,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有用信息,实现积极利用,是提升学生智商水平的一大关键。其次,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仅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其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加强这两方面的思维能力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创新,实现主动学习、有方法的学习,从而成为具有突破性思维、严密性思维的高智商人才。在情商培养方面,应试教育体制下,这一直都是一个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教授给学生的多为具体知识,很少能够实现感性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得到更多人文素养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从而让课堂失去了感性及人文的色彩,大大抑制了学生的情商发展。再次,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里的人,不仅是具有高超技术及生产能力的人才,更是具有大爱精神与高尚品德的贤才。品德培养正是核心素养的最核心部分。但从目前的教学环境来看,除了思想品德课程以外,学生很难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有效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与素养境界。所以,这也是我们需要加大工作力度与研究力度的重要方面,让各学科的教学能够为促进学生道德水平提升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三、高中英语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
英语是一门重要学科,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学好英语、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学习、工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高层次人才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英语学习都备受重视。然而,英语的工具化趋势加强,也在某种程度上将英语学习演变为一种功利化的行为。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内容只集中于具体知识的传授、具体技能的掌握,而极少涉及与考试无关的其他内容,老师们也几乎全凭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这虽然能够集中力量强化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但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此阶段正是学生塑造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期,如此功利化的学习模式,不仅不利于正确三观的培养,还容易让学生形成唯能力与竞争至上的偏激思想。所以,我们必须打破这种教育模式,让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走进高中英语课堂。
四、加强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思考
前文我们就核心素养的含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积极意义,以及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其中的问题是突出的,问题的解决是迫切的。笔者认为,要实现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1.树立核心素养教学理念。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其自身就必须树立起核心素养培养的积极教学理念。理念的树立,不仅要体现在具体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学习上,更需要从自己的教学情况出发,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入手,制订更为科学合理且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计划。学校方面也应该加大教师队伍的培训与考核,确保每一位教师教学意识的正确与先进。
2.加强跨学科联合。
高中英语虽然教学任务繁重,内容复杂,但如果一味专注于技能培养,其结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甚至会造成前文所说的一些不良后果。跨学科联合是当前教学活动中的热议话题,跨学科不仅能够丰富本学科的授课内容,拓展授课形式,同时能够让学生学到更为丰富的知识,在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跨学科联合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与研究。针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及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要求,笔者认为,跨学科联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在学习具体英语知识的同时,通过拓展内容的补充,让学生了解到更多历史背景,让学生不仅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英语说法是“The Second World War”,同时引入历史学科的内容,通过补充二战时期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白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在知识补充的过程中也可以相应补充一些英语名词及俗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其次,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下,我们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英语国家艺术家的艺术作品鉴赏内容,除了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之外,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打破沉闷的教学气氛,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性了解与思考能力。
3.改革教学形式,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树立,长期以来都是教学工作的重点,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是比较困难的。其中包括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即便老师给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由讨论,他们也往往无法打开思路张开嘴。其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往往占据着支配者的地位,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等等,都是老师说了算,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仅有老师缺乏学生主体意识的因素,同时因为教学任务繁重,让许多老师无暇顾及学生的具体问题。核心素养的培养,正是要求我们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民主意识、是非意识,不唯老师的意见至上。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老师必须养成“管住自己的嘴”的好习惯,不要看学生稍微有点疑惑就立刻帮忙答疑解惑,稍微有点困难就马上进行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就得不到自己锻炼的机会,也无法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钻研获得成果的喜悦心情,久而久之,就会习惯于向老师求教,到最后,就算老师给机会让学生展开讨论和思考,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树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能弱化老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形象,这里的弱化不是贬义,而是让学生能够更加重视其他同学的意见与看法,不唯老师的意见至上,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知识查阅和学习,树立网络时代的正确意识,正确对待各种信息资源,有效分拣有用信息。如此一来,课堂学习不仅学生会更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也会增强,课堂的民主氛围会更加浓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同时获得到教和学两方面的体会,真正实现民主教学、积极学习。
4.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
高中课堂一般学生人数众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尖子生和差等生被老师重视,普通学生泯然众人矣的问题。普通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忽视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将给课堂教学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作为老师,其不仅应该关注尖子生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还应该重视比例较大的普通学生的学习持续提升。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进一步实现教学计划制订的针对性与目的性。针对性与目的性不仅体现在分数等级的划分上,更应该体现在考试内容的确定上。为了实现每个学生的均衡发展,可以在考试内容上区分出优等、中等、待加强等几个层次的内容,同时可以从语法、阅读、听力、作文等多方面进行不同侧重的编写,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实现查漏补缺,将整个班级的学习保持在一个较为平均的水平。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老师花费更多精力去研究学生和与学生积极沟通,这也是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结语
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研究是当前学校教育的热议话题,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点加强的地方,要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技能、知识、品德等多方面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需要我们大力落实在具体的教学教育活动中与实践中,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许多问题,但只要我们立足教育,立足学生主体地位的树立,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必然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取得经验和成绩,不断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燕.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之我见[J].都市家教,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