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课程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课程理念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数学
新《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我们:“数学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初中数学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现实主题或问题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创设真实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诱导他们进行解决问题的探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交流、探索、创新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应深刻地反思我的数学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观。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形成求知欲的动机的重要成份,因此数学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师生双方共同活动,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探究氛围, 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处处有数学。例如“方差”这节课的引入,我提出问题:
甲、乙、丙三人进行射击比赛,甲、乙各打五发,丙打九发,成绩如下(单位:环)
甲:4,5,6,7,8。乙:2,3,6,9,10。
丙:2,3,4,5,6,7,8,9,10。
分别计算甲、乙、丙三人的平均环数;
能否认为他们射击成绩同样稳定,为什么?
对于第问,学生们经过计算,答案很一致,甲、乙、丙三人的平均环数都是6环;对于第问,产生分歧,有的认为甲稳定,有的认为丙稳定,也有的认为他们三人一样稳定。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说:要需要掌握一个新的正确解答第问,数学概念――方差,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使学生自主的去钻研、探讨、合作,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者,合作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意识。
二、改善教与学的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教学模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具体表现, 新课程标准要求有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设计侧重于“教”的设计,数学教学重事实与原理的传授,轻知识产生进程的学习体验,一题多解反复练习,由此进入了一轮又一轮的题海战术之中。其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打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此学生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的兴趣和激情,老师也陷入了一种日复一日的强化训练之中。过去的四段式教学模式采取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虽使知识点得到强化和巩固,但其学习方式是单一的, 被动的 ,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调节重视不够 ,缺乏自己亲身体验去观察问题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学生只能形成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初中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积极、民主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问题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根据初中数学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及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数学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增强学生数学意识
学生面对数学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套用那个公式,模仿那道做个的试题去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模糊点的题便无从下手,这便是缺乏数学意识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强数学意识的教学,如“因果转化意识”、“类比转化意识”、“降次转化意识”等的教学,才能使学生面对不同的数学问题时从容作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的同时,还应重视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教学中。
初中数学的许多内容,都包含着某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解方程中的降次与消元思想,换元的方法,不规则多边形分割求和、差方法。新课程理念中除强调基本数学解题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教学中在传授内容的同时,努力挖掘并向同学渗透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也有利于培养同学思维的科学性与深刻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也是初中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教学中应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才能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得心应手,准确作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注重联系实际,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数学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使得数学能够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也为数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初中数学新课程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教学中还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总之,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形成热烈的学习气氛,凭借数学思维性强、灵活性强、运用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数学课程理念范文2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改 数学思想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67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对学生的地位也有了新的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是动态的,不再起什么“主导”与“主体”性作用,这一定位,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过去我们评价一节课只看表象,评课者只关注教师在这节课中“戏”演得是否令观众满意,再看观众反应如何,来评这节课的成功与否,注重了数学教学的系统结构和形式化,而较少关注从“感知数学情景、体验数学本质、概括数学抽象、反思数学应用。”因此,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改革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二、教学中渗透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举学生身边的实例。例如:存钱的利息计算、土地的面积计算、树木高度的测量等。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与价值性,同时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注意渗透数学思想。
1.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近年来,由于数学考题中增加了对数学综合能力的考查,特别是数形结合思想方面。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代数中的数量和几何的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2.渗透符号口诀表述思想。初中数学符号是比较多的,而且各种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涵义和意义。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教会学生运用简洁的口诀来表达深奥复杂的数学道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根据取值情况,可以总结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小小大大取无解”。
3.渗透开放性的教学思想。一提起数学,许多学生就会想到“听课”、“做题”、“考试”等,把数学看作是单一的、被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渗透开放性的内容,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表现在学习的材料上不应局限在教材这一点上,学生的生活事件、实践活动、成长经历等都可以作为他们的学习材料。例如:学校要在教学楼前的一块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成轴对称(选用的图形可以是圆、矩形、菱形、三角形等),应如何设计?再如:如何测量学校的旗杆高度?请设计测量方案。这些问题都有助于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4.渗透“化归类比”的思想。运用化归类比思想,往往可以让学生在沉重枯燥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的激情和灵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对旧知识的遗忘,使知识能顺利的迁移。
三、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课程理念范文3
关键词:课堂讨论;初中数学;精讲点拨
一、以案导学,据案自学
在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案的设计规划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学案课前设计规划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对此我们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通常情况下,学案的设计规划都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质来进行制订的,在教授新的课程知识之前,学生们通过个人学案的引导内容展开自学,然后正式进入数学课程教导,数学老师可以运用各种引导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创设自学情境,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目标有所明确后,激活其学习兴趣,再开展更为深入的自学。在整个自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以“学案”引导内容为基本依据,逐步深入,学会独立解决数学问题并突破知识难点。
二、课堂讨论的开展,浅尝知识解疑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中,学案引导作用在课堂讨论环节会得以充分地发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总结。
1.学生主体性质的突出
首先需要数学教师明确的观念是,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
生才是真正的主人,但凡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学习问题,教师就没有必要参与指导。在笔者的教学印象中,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总是很热衷于指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错误,并“迫不及待”地公布正确答案,这样的教学课堂是违背新课程改革的指导观念的。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进行重新审视,笔者建议各教师可以将教学课堂比作一次辩论比赛,而
自己则是此次比赛中的一个主持人,尽量以客观视角来对待引导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来可以使得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表达能力有所增强,二来也使得课堂氛围有所活跃,让学生的学习状态更为积极主动,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启发引导原则的遵循
传统教学引导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在面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时,总是喜欢以最为直接的方式指出错误,认为这样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正视自己知识应用错误的观点,其实,这种教学方法会对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十分严重的打击,不利于后期知识引导的开展。笔者在遇到这样的教学问题时,避免了直接纠正的教学行为,而是采取问题补充的方式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再进行有效的二次引导。记得笔者在二次函数的知识教导时曾经布置过这样一个题目:某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已知,且该函数与x、y轴相交于A、B两点,其形成的三角形顶点为C,试求ABC的面积。问题提出后,笔者让学生自由发挥,在观察他们解题的过程中发现了几处较为明显的错误,此时笔者没有直接指出问题的所在,而是让学生以课堂讨论的方式来探讨该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此更正他们的解题思路。相比于传统教学而言,学生更能够接受这种引导教学方式,既保留了他们对数学知识学习探讨的兴趣,又激发了他们开拓创新的信心,取得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三、精讲点拨的开展,善于总结
当学生遇到一些较难的数学问题且通过集体讨论都无法解决时,数学教师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中处理,这一教学环节正是考验教师知识内涵和教学经验的重要时刻。通常状况下,笔者会依据问题类型来选择是采取精讲的深入引导还是稍加点拨即可。无论采取何种教学引导方式,数学教师一定要对变式练习进行精心设计,以此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展开进一步的理解和应用,为其后期新知识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还记得笔者在教授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解法时,就在课堂开头用直接开平方做教学铺垫,然后再给出一个方程式,让学生试着将其配置成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公式类型,随即学生们掌握了这一方程解法。有必要的话,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对某一知识进行深入引导,提升解题难度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程导学案的使用应该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入手,整合现代教学的有效方式,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初中阶段作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数学教师在对导学案进行设计规划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全面,在边摸索边实践的过程中找到一条适合初中数学知识教学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凤芳.让导学案成为构建高效初中数学课堂的好抓手[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4).
初中数学课程理念范文4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下,在新课程理念的深刻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中学开始逐渐地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和教育媒介等方面,旨在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其中初中数学课堂便是一个试验点。内容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为例,具体地谈一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
要想有效地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地知道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理念都包含哪些内容。概括起来一共包括五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多样性的教学理念、注重数学思维培养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多元性的教学理念。因此本文将从这五个方面深入谈一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新课程理念的渗透。
一、渗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学校管理等各个领域,深受学校管理的青睐,因此很多学校无论是在学校管理还是教学活动中都谨遵“以生为本”的理念,这里具体来说一说“以生为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首先,为了遵从这个教学理念,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兴趣点。其次,我们现在实行的教学模式都为班级授课制,即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学重点也在于保证全体学生都能达到一个水平,而这一目标是远远达不到的,毕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应顾及全体学生,还应顾及个别学生,尽可能地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在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渗透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民主化和独特化。
二、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别重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尤其是面对严密性和逻辑性较强的数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变得相对容易了许多。那么教师是如何将数学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的?首先,教师在导入环节会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或提出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很容易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很自然地将数学理论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吸收数学知识。其次,除了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外,教师也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这相较于前者来说更具实践意义,是一种可以让学生具体操作,更深入地将数学理论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方法。由此可见,上述两种方法都有效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这种教学理念渗透到了数学课堂教学中。
三、渗透教学方法多样性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那么除了上面提到的生活情境化和综合实践活动两种教学方法外,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会采取诸如:教学游戏化、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等方法进行数学教学。下面就具体地说说这几种方法各自的优越性。首先,自我国学校教育改革以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就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趋势,在学习中更加提倡培养学生的素质,使其在快乐学习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协调发展。而教学游戏化这种教W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而且也大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多赢”的教学方法。其次,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信息技术已被各大中小学校广泛使用,初中数学教学同样也不例外,集声音图像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不仅为单调枯燥的数学课堂增添了一些乐趣,而且也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的知识。此外,“微课”更是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效率。最后,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方式,我们并不陌生,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探究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除了这三种方法外,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综上可见,在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渗透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再固守以往讲授式的、单一的、枯燥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
学习。
四、渗透注重数学思维培养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会做题便是学习数学的核心,在这种落后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仅仅是将学生当作是会做题的机器,学生也就将数学仅仅看作是一门考试课。而新课程理念中要求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目标,因为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科,开设的主要目的不单单是教会学生做题,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才是学习数学的关键原因。那么教师怎样将这一教学理念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呢?首先,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种意识,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凸显和检验它的存在,必须将其附着在一定的载体上,而数学便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其次,教师要做好“引路人”这个角色,教授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主动摸索,主动思考,主动归纳和总结。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观察是思维的开端和来源”,而这种观察并不是无意的,而是包含着思考的成分,在这样带有思考的观察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会有所提升。最后,巩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除了利用一般的做题方式巩固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尽可能多地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观念去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促进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巩固。
五、渗透教学评价多元性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是通过一份小小试卷的正确率和问题回答的正确与否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这种评价方式虽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现出学生的一些特征,但是仅仅凭借这种结果性的评价不足以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因此新课程理念别强调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即不能只看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不能只注重学生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在这种教学评价多元化的教学理念中,教师不仅能够看到每位学生的数学成绩优劣,还会了解到每位学生是怎样思考数学问题的全过程,进而正确、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在教师正确、客观、全面的评价中找准自身的问题,进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改正,这才是教学评价的正确打开方式,也是教学评价的真正意义。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初中数学课堂无论是在教学氛围、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绝对要得益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只有教师始终保持先进的、积极的教学理念,时刻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才能促使教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且高效。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课程理念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数学 有效教学
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界定,一方面,教师应通过审视和反思,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促进自己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艺。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所获得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同时关注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与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整套的操作技艺和策略。本人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多年,对课堂有效教学进行过以下尝试,现归纳如下以赐教于同行。
1、注重课堂中变式的训练与分析,能很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实施变式教学方法的同时,应注意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降低例题的梯度,顺应学生思维和心理发展的顺序,一步一步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并不可怕,并不是像人们描叙的那样深不可测。通过学习、合作、交流,“跳一跳”我也能做到。这种方法对于控制学生的注意,熟练运用知识,锻炼他们的思维均有较大益处。
我们新教材设置了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以通俗易懂的 语言、丰富有趣的数学问题、科学家的生平史料等内容,让学生在极其轻松的气氛中,与数学交朋友,学会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和继续学习的欲望。如课本习题:P7第2题,猜谜语:7/8,P12第l题,猜谜语:2、4、6、8(打一成语)。这样的问题很有吸引力,从而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紧接着几何图形的组合,充分体现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
2、设计完美提问,思维延伸课外
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许多专家学者都做过专门调查研究,认为课堂教学要提高思维层次,必须从提高问题的“含金量”入手。
疑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和启迪剂。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如在矩形教学中,利用不稳定性将一平行四边形变成有一直角的平行四边形。通过演示观察,使学生探索:在变形中它仍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在变形中是平形四边形的什么发生了变化,而平形四边形的什么没变?然后教师指出变形后是矩形。再问:矩形是什么四边形的特殊的一种?什么样的图形叫做矩形?矩形除具有谁的性质外,还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性质?一串串的问号,形成悬念,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初中数学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推导客,其结论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来证实,正因为如此,学生通过逻辑辩论以使对方信服,这个过程会使学生面临种种问题解决策略,通过相互帮助达成共识。合作学习可以提供一个公平竞争、无压力的和谐气氛,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力。
3、建立学习竞争、互助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必须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已经形成共识.它有利于形成探究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它能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的进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相当一部分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只重形式,追求表面热闹,不求实质,走进了“合作学习”的误区,不利于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合理满足学生好胜心理,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如在讲授“同底数幂的除法”时。有些同学提出自己的见解:“课本上都是根据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而我却把被除式变成乘以除式的倒式的形式。再约分。同样能算出结果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表扬他能够独立思考。而且言之有理。这名同学又说:“课本为什么不采用我的这种方法?”这时引出今后将会遇到的分式,让大家用两种方法来做。通过对比,这名同学知道了课本上的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于那些看来古怪可笑的念头要有容忍的精神。要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喝彩。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数学考试成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分数,让分数满载教师的信任与期待,陪伴学生度过整个学习过程,或许能使分数产生神奇的激励功能。满意的分数比不满意的分数更容易使学生形成数学学习心理的良性循环。教学中通过观察、图案欣赏、图形变换与设汁等活动,大大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们的构思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添增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4、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的有效课堂提问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就会使自己站得高,看得远。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做到教学活动有计划,内容充实具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只有大胆地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磊.对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的思考[M].现代教育论丛,2008(3):16-19
初中数学课程理念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179-02
提起实验教学,我们往往都认为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问题,在传统教学上,数学很少与实验有过交集。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数学实验教学便能实现这一要求。
数学实验教学是指通过创设实际情景或模拟现实条件,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思考与合作交流等过程中,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教学活动。它创设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中蕴藏着极其活泼的因素。它不仅能活化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引导学生去研究现实问题,探索实际问题中所蕴含的客观规律及其相互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奠定基础。
1 加强数学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创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新型师生观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和谐的伙伴关系。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的讲,学生无精打采的听,师生双方少有互动和交流,教学效果不大明显,且容易形成师生双方的对立。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老师没有了教学激情。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在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实践数学”的过程中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平等的交流,在师生的互动与合作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变“师道尊严”为一种民主﹑平等的朋友关系。提高了老师的亲和力,使学生在和谐与愉悦的情景下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2 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传统的数学课程中,代数﹑几何都是按照各自的学科体系,相互间的联系不够,并且过于注重代数﹑几何各个分支内容的逻辑体系,而忽视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单一化倾向,缺乏数学应用的实践经验,数学应用能力低下,更别谈起综合运用。数学教学与生活脱节,感觉所学的内容是枯燥的,抽象的,毫无现实意义的,学生又怎能提起学习兴趣呢?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是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化。数学的实验教学实际上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具体的形象,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通过数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生的知识不仅是通过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主动的体验和积极的思考,逐步积累,逐渐建构而成的。通过“亲身经历”这种实践的过程,自然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3 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新课标提出“自主探索与和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独立思考的个体学习方式,长此以往,这种理念下培养的学生独立意识较强,但缺乏一种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习惯。而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分工越来越细,很多活动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彼此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而数学中的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这种机会。它能给每一个学生在相互合作与讨论中取长补短,都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还培养了合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评议﹑质疑﹑辩论中进行反思,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学生通过数学实验过程的参与,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学习数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是不能仅凭教师的讲解来传授的,它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除此之外,通过实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在进行观察、实验中,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设计一些测量方案,分析某些问题的结果等,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想象﹑假设,锻炼和发展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在实际操作和汇报结果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5 数学的实验教学使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后的工具性有力的体现出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经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