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数学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数学教育

中小学数学教育范文1

一、数学教学“数学化”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来分析社会中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这表明了中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就是把数学教学“数学化”。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化”,可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课程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在运算当中,需要改进这种方式。“数学化”的教学还要让学生形成反思的意识。反思在数学化的过程当中是核心的数学活动。数学的学习要通过表达、解释和推理过程来做出准确的判断。学生在学会了如何反思以后,就可以对自己做出初步判断的活动进行证实,真正深入到数学化的过程当中去,抓住数学思维的本质,借助自己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运用“现实数学”进行教学

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的,数学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的。所谓“现实的数学”,就是在实际当中应用数学。当前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没有能够从生活出发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大都偏于机械练习的学习方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所以要主张学生学习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内容,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当中包括很多数学知识。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从数学的角度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探索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数学科目具有自己的特色,它很容易创造。教师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定义、算法以及规则都告诉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通过在学习过程当中自己体验,创造出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总结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当中掌握数学知识。在大众数学意义下,实现人人掌握数学的首要策略正是课程改革策略――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删除那些与社会需要相脱节、与数学发展相背离、与实现有效的智力活动相冲突,导致出现大批数学差生的内容,如枯燥的四则混合运算、繁难的算术应用题、复杂的多项式恒等变形以及纯公理体系的几何;同时,在突出思想方法、紧密联系生活的原则下,增加估算、统计、抽样、数据分析、线性规划、图论、运筹以及空间与图形等知识,使学生在全面认识数学的同时,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些学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活动属于心理的活动,是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面临新的情境,发现它与主客观的需要有矛盾,但是自己不能够解决矛盾,所引起的寻找解决方式的一种心理方面的活动;也有人认为解决问题就是把自己之前所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当中的过程。实际上,解决问题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要把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到整个数学的教学活动当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机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是有全局性的,能够从根本上进行数学教学的改革,这种教学模式的步骤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方法―明确结论―回顾反思”。创设情境就是创设有趣的和具体的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就是根据所创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探索方法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结论就是通过文字或者图形的表达方式来解释自己所得到的结果;回顾反思是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步骤,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师生合作学习

首先,可以根据班级的人数进行分组,一般情况下,每组的人员为4到6名,在分组的时候需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根据性别以及学生水平的高低进行合理的搭配,同时,还要考虑组之间的构成情况,尽量做到各个组的实力相当。其次,提出学习的任务,一个小组要有自己的任务和目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合作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所选择的问题难易度要适中,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让合作无效。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基础差的学生要请教基础好的学生,基础好的学生也要帮助基础差的学生,使双方得到共同的提高。

六、加强学生实践活动

中小学数学教育范文2

在当前形势下实现数学素质化教育首要的就是敢于创新教学。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并为数学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数学教学也离不开创新,它可以给数学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提高教师素质是创新教育的新源泉

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从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 丰富和发展。作为数学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只有首先提高数学教师的自身素质,才能改进创新的教学方法、形成创新的教学观念、利用创新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数学素质化教育的目的。

二、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渗透创新教学

中小学数学课素质化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在教学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中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因此这种传统的教法必须改进,在改进过程中我觉得要考虑这几个问题:(一)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二)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四)在拓宽数学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三、要改变教学观念 果敢大胆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1、 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

面对我们的中小学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

2、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还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其创造力。

四、要改进教学手段 融入创新教育

中小学数学教育范文3

 

特殊教育可以看做一种“爱心教育”,其指的是那些智力层面或非智力层面与正常学生相比要低一些的孩子的一类教育形式。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形式与普通学校教学相对比具有自身的特点,因其教育的对象有着特殊性。近年来,社会上的各阶层人士对特殊学校的学生教学方式的关注度逐渐提高,通过提出各种各样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希望可以通过完善特殊学校的教育环境,从而提高特殊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使得孩子们可以更佳地融入教育体系,为以后迈入社会提高适应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持续加深,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更加努力,要信赖所教的学生,不断探究新的数学教法和教学理念,并在教学实际中去探索。特殊教育最终的目标是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成长为一名正常的、优秀的、快乐的社会人。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现实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深数学思想,如何结合特殊学校学生的特殊性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今天所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去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教师要准确掌握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

 

数学教材是我们所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数学教师可以准确的掌握好和研究好教材,对增强教学有效性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去全面分析和探究教材的教学目标以及教材上的重点、难点,教学形式也需要时时创新,不可以只是止步在课本知识的填鸭式教学上,要注重对每一名学生的整体素养的提升。

 

学生必须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有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发展,要结合特殊教育学生的各自特征以及各自的兴趣所在实施课堂设计,对每一名学生的问题要有着针对性、可施行性和特殊性,要推动学生互相之间实现思想和感情上的互动。利用积极的沟通交流,去发掘学生的心里想的是什么,教师与学生之间最终构成一种和谐的联系,这需要数学教师不仅是具有优秀的教学技能,还要在与特殊学生的沟通上具有有效的手段,从而缩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鸿沟,利用“亲其师”,最终实现“信其道”的效果,进而提高特殊教育中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有效性。

 

二、教师要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必定就是教师同学生、学生同学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互动交流。在小学数学课程学习时,必须要提升课程学习的互动性,从而增强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增强教师同学生、学生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得学生在独自思考和互相讨论中激发自己的数学学习思路,促进学生互相讨论、独自思考的良好习惯。学生只要在互相间的互动交流中发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就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探索问题、提出质疑和解决疑问能力的提升,并且在一定层面上调动了学习气氛,增强了数学的教学质量。

 

三、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小学这一阶段,孩子们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小学生的心理都相对脆弱,特别是特殊教育的学生,他们的心理或者智力有可能与大多数的学生有着差别,但是他们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在同他们的沟通中,除了要教授给他们数学知识和理论,还要帮助孩子们建立面对外界的自信。

 

教师要给予特殊教育的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同他们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了解每名学生的特点和不同,使得学生可以积极的施展自身的特点来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可以积极地去面对所处的困境。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需要大声地的表扬,给予他们受尊重的心理需求,让他们也可以真切的体会到凭借自身的努力实现成功的喜悦。在长时间的教学实际中发现:只有我们用一颗包容的心去面对学生,促进学生树立生活、学习的信心,才会在教学工作中起到更好的效果,才可以推动学生们一步步地提升自己,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促进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这不仅对他们当前的学习有帮助,更是对他们的未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教师要提高课堂导入、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一般来讲,好的开端是成功之路的一半。因此,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对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情况有非常大的影响。数学教师要结合数学这门学科的特征以及特殊教育学生的知识层次,利用教学案例、课程导入等形式,构建有效的的导入细节,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的学习上来,接着教师再自然而然地进行之后的课程。

 

此外,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数学思想、理念发起的过程,在各种数学定义、数学公式和数学理论中都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要通过使用多层面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时刻领悟较多的数学思想,只有增强数学教学元素的有效性,才会在最终能够实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特殊教育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每一位数学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标的推动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用爱心推动学生构建信心,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凭借不断创新的数学教学教法以及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显著的进步。

中小学数学教育范文4

一、切实把握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相关内容的联系与区别,突破阻隔壁垒,实现自然融合和有效贯通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部分内容是相通相融的,只不过是深浅与要求、呈现方式与教学方法不同而已。例如:负数,式与方程,平行与相交,对称、平移和旋转,三视图等,这些都是小学与初中数学共同的内容。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初中教师,都应该主动了解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相关内容的前后联系,切实把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努力促进这些内容在小学与初中教学时,能够实现自然融合和有效链接。

作为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教师,还应该深入了解小学和初中在思想方法方面的联系。例如,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的教学,主要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涉及转化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课标在小学与初中对探究变化规律都有要求,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类比、归纳思想;小学数学解应用题,通常需要借助于画线段图、列表等手段,体现了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等思想的应用。这些思想和方法,在初中数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小学教师在有关内容教学时,应该深刻挖掘和揭示这些数学思想,并作恰当地延伸。初中教师在教学相关内容时,应该适时地回顾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实现旧知识对新知识的正迁移。对初中教材突出要求的符号意识、模型思想、推理能力和理性思维等,可以采用减少坡度、降低难度、放慢进度、适当铺垫等方法,逐步渗透、分步到位,从而实现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在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等方面的自然过渡。

二、切实把握小学生与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择有效教法,实现教学方法上的自然过渡

切实把握小学生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实施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活泼好动、偏重感性认识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设置操作实践活动,营造合作交流环境,让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新知;通过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语言,以及讲故事、打比方、举实例等方法,揭示知识内涵,激发学生思维。对于生活经验不足、思维能力有限的小学生,我们更应该多举例、多搭桥、多铺垫、多引导。初中生虽然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学习内容逐步抽象化,但是让他们真正习惯于用符号意识和函数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还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同样需要重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同样需要适当突出数学知识的生活化、情境化,努力给学生提供归纳、概括的素材和机会,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反思,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要及时,以便他们及时地明辨是非、纠正错误,看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应坚持多激励少批评的原则,以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中肯、恰当,切不可无原则地随意肯定、廉价鼓励,更不能过于严苛,动辄否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爱意和温情,给予细致和耐心的指导和帮助。加强个别辅导和作业面批,努力营造和谐、进取的人文环境,满足学生渴望关爱的心理需求,搭建师生共同活动、学习和思考的平台,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向心力。

三、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发展目标,重视习惯养成,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

中小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学生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短期目标(短暂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的长远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力和方法),不能只注重解题能力而忽视数学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教学。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应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该让他们深刻领会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逐步内化为他们的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表现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是学生获取知识、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合作交流是汲取他人智慧、谋求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于读书、敏于反思、善于交流、敢于质疑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探索并逐步掌握寻根问底、逆向思维等分析问题的好方法,进而收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还表现在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独立性较强的孩子升入初中后,能够很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而依赖性较强、学习习惯不好的孩子,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适应过程。我们要特别关注刚升入初中学生的心理适应性,努力给他们搭建一个平缓的阶梯。努力避免因教学要求的突然拔高和教师语言的严厉失当等原因,造成学生惊慌失措,丧失信心,产生分化。对于学生的学习困难,教师应该根据情况,给予适当地点拨与引导,既不能撒手不管,不闻不问,也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

中小学数学教育范文5

一、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概述

1.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创造性思维即创建性思维,是指人们通过不断地练习,透过事物的外在形式能够揭示出事物的性质及其内在的联系,从而构造出一种独特的、缜密的逻辑思维模式。通过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摸索寻找众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而构建出新的思维模式,数学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思维模式上的创新,才能够形成最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找到最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譬如方程以及几何问题,根据基本的数学理论进行不断的推理,达到信息的重组与构建,从而产生新的设想。

2.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意味着思维模式的多元化,创造性思维便要求有新的模式,新的理论能够寻求到新的方法,即革新传统的常态思维模式,对固有的理论寻求新的突破,具体来讲,创造性思维需要对事物能够进行形象、直观的判断和思考,具有发散性思维意识,敢于大胆地去设想和创造,并有严格的逻辑进行证明。而发散性思维模式的培养,就在于首先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力、专注力,从而寻求到相应的灵感,其次,才能对相应的知识进行储备与创新。简言之,发散性思维需具有良好的洞察力,才能具备发散性思维能力,最终促成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二、实行数学思维模式衔接的必要性

处于小学与中学过渡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转变的重要时期,小?W阶段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思维为主,而初中阶段学生则以抽象性思维方式为主。传统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促使学生对概念、公式与法则的掌握以及准确的运算,譬如:小学数学教程的速度与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式,而初中更多的是对抽象问题的分析、探究与归纳,譬如初中的线性几何问题,都是对学生观察力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思维发展模式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进行衔接式发展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教材以及教育模式的革新,进而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减轻初中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学生在过渡期的苦恼,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初中生的叛逆心理,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创新,更为整体的教育机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实现中小学数学思维发展的衔接举措

1.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考的欲望

为尽快解决中小学教育衔接的迫切任务,率先对教育的模式进行革新,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注重知识的过渡,在教学形式方面,切忌追求成绩的片面化教学,单纯地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要将教学模式转向多元化,营造相对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譬如进行分组式教学,根据所要讲述的理论知识,进行适当的引导,之后安排学生小组之间自行探讨,最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通过悬念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主动地思考,同时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适当地消除学生对思考错误的恐惧心理,使得学生乐于思考、勇于发言,进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具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拥有怀疑和批判精神,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促使学生觉悟,进而促使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实现突破与创新。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今的诸多学生都缺乏批判意识,由于长期以来的教师权威观与教材权威观的影响,学生普遍缺乏理性的思维意识,这是当前众多学生的思想弊端,也是制约创新性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鼓励学生勇敢提出疑问,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觉悟能力,提高学生敢于创新的

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人类进行创新的重要因素,因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应率先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适当地改变教学策略,将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启发运用到常规的教学中。

中小学数学教育范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理财;教育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获得数学系统的知识,并能够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以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能够深层次的了解数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够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理财教育理念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将小学数学教学和理财教育理念结合起来,使理论的教学和生活实践更紧密的联系起来,为此本文深入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理财教育理念。

1 理财教育理念

理财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理财教育是指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教育,是包含了系统的体系、结构。而狭义的理财教育则只是指学校的理财教育,是针对青少年学生为对象的一种理财教育,是由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密切配合来对中小学生的消费理念和价值观进行教育的一种理念,通过这种理财教育中小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有更正确的认识,从而能够使中小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 数学教学和理财教育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理财教育理念是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理财教育理念时要以数学教学为基础,在保证数学教学的同时也将理财理念传授给学生。应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将理财教育理念在数学教学中传授出去,但也要理财教育理念的系统性,关键是要还将理财教育理念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相联系,让学更多的参与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也能够更好的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理财教育理念,也能够灵活的将这种理财理念应用到其它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渗透理财教育。

2.1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理财教育理念

教师要有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中渗透理财教育理念的意识和自觉性,首先要对数学教材要有深刻的认识,有自己的见解,能够理解其中蕴含的理财教育目标,在深刻了解理财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巧妙的设计教学环节。在教材中有的一些学习内容是和直接消费理财联系起来的,但还需要教师能够深入的认识到其中蕴含的理财教育目标,并能够将这种教育理念在数学教学的同时传授给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有渗透理财教育理念的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内容与理财教育没有任何联系,但教师本身具有将浓厚的理财教育理念,这时教师就需要将内容加以改动使其和理财教育理念加以关联,这样就自然而然的渗透理财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总会随处看到与理财教育相联系的知识内容,但有些内容仅仅用教材上的案例进行讲解,学生可能不能够很好的了解,这就教师创造一定的生活情景,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也就能够更好的理解其中蕴含的理财教育理念。

2.2 在课外作业中渗透理财教育

可以在课外作业中渗透理财教育,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其中蕴含的理财教育。课外作业的形式可以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与理财教育相关的现象,比如:学习完数学中的“打折”概念后,可以让学生观察商场中的打折现象,学生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就能够深刻的理解数学概念。也可以让学生查阅更多的关于学习理财概念的涵义,学生在搜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从而也就提升了其理财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参与一些与理财相关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跟着家长逛超市,或是班级中自己组织一个小型的市场,学生将自己不用的东西拿出来和其它同学进行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都能感受到理财的教育理念。也可以适时的让学生写一下对理财理念的认识,不仅仅是对学习概念的理解,也可以结合自己亲身体会来写一下对理财的认识,这样学生在写体会的同时也会进一步加入对其概念的认识。